人物:僧普明

相關(guān)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紹德者,未詳何許人,與凈同時預(yù)選,所譯《諸法無常經(jīng)》,深通梵義,但文詞稍遜于凈,亦學(xué)僮之錚錚者。
又與慧絢等同譯《菩薩本生鬘論》十六卷,前四卷為圣勇護國尊者,集釋迦飼虎、救鴿、分衛(wèi)、神化、不為毒害、兔王、龍王、慈力王八種緣起,又商主入海獲安、老母得度、為病比丘灌頂獲安、稱念三寶功德、造塔勝報、出家功德六種緣起,凡十四事,文并明暢。
后十二卷,共三十四段,語多苦澀,殊難解了。
故當(dāng)時譯師法護而外,唯凈為最,紹德亞之。
法護,止觀兼持,戒操高勝,特賜嘉號曰普明慈覺傳梵大師,授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
以嘉佑三年示寂,壽九十有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亮(一一五三~一二四二),號西山,俗姓稅,梓州郪縣(今四川三臺)人。
少嗜佛經(jīng),禮本縣文才院僧普明為師。
受具畢,往成都大圣善寺,擇三學(xué)名流北面師事之。
后往毗陵華藏,參禮涂毒策,策器之,與之偕移徑山,多依堂中第一座遁庵宗演決所疑。
宗演開法藏,亮與之偕。
后出世建康府清真寺。
晚住慶元府小靈隱寺。
理宗淳祐二年卒,年九十。
為南岳下十七世,遁庵宗演禪師法嗣。
有宋覺心等編《西山亮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本《語錄》及所附居簡撰《塔銘》。
今錄詩二十八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志誠。
縉山楊氏子。
父林。
以勇材事太祖。
為都元帥。
母房氏。
生二子。
師為長。
有出世志。
年十六。
父母為娶婦不從。
強逼之。
剪發(fā)而逃。
入京師。
禮七代宗師。
出家受大戒。
師跪而請名。
宗師問爾何志。
對曰。
誠而已。
遂以命之。
自號寂庵。
志業(yè)精勤。
風(fēng)神爽朗。
顯密要義。
游刃若虛。
謹(jǐn)持犯之科。
弘慈攝之行。
至元丁丑歲。
為大都路禪錄。
丁亥。
主清安寺。
明年。
得隙地都之靈樁里。
建廣化蘭若。
居之。
受徒匡眾。
道望益隆。
成宗踐位。
降璽書賜號靜炤妙行大禪師。
諸路頭陀教門都提點。
師平生多異跡。
通靈感化。
驚耳悸目之事。
人莫測是凡是圣。
嘗靜居。
有異氣縷結(jié)。
作善財合掌形。
在師上。
夜寢。
人見有白光洞胸。
經(jīng)時不散。
有時群雀。
聚師頭頂上。
如立朽株。
都人鄒氏女。
為魑魅所憑且久。
師以念珠拂之立止。
嘗有所見宗師。
遣其徒李純輩四人往江南。
踰年不返。
師坐見李至。
且問其介及宗教事。
甚悉。
有頃李果至。
所言無不合。
又一日。
見許善友從保定來。
寂炤師沒。
已而果然。
若此甚眾。
嘗有盜入室戒勿捕。
或橫逆相加置弗較。
大德乙巳秋。
將化。
手書發(fā)菩提心論。
并金字戒本。
授弟子法云。
語以宗門事曰。
吾將行矣。
然香易服。
右脅果足。
而逝。
壽六十五。
阇維。
得五色舍利三十二粒。
塔于清安寺傍。
自入道至涅槃。
垂五十年。
弊衣粗食。
持諸部密咒。
仡仡朝夕。
未嘗以寒暑暫廢。
精專之功。
自能至靈。
是亦澄什之流亞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4—1341 【介紹】: 元僧。臨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稱寒拾里人,俗姓何。世為儒家。十一歲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賜號慧文正辯禪師,主中天竺,遷靈隱。后主徑山作大護持師二十年。工詩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詩選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臨海儒家何氏子。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初參藏叟和尚于徑山,言下豁然頓悟,藏叟告寂,依凈慈鞏石林為記室。與陵虛谷、海東嶼、熙晦機、永東州、真竹閣為莫逆交。尋掛錫靈隱伏虎巖,住徑山。請居第一座,既而退處楞伽室。大德間,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至大間,特旨賜號曰「慧文正辯」,行宣政院舉主中天竺,遷靈隱。延祐間,有旨設(shè)水陸大會于金山,命升坐說法,竣事入覲,加賜「佛日普照」之號。南歸養(yǎng)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間,降璽書命主徑山,作大護持者二十年。至正辛巳,終于丈室,世壽八十八,僧臘七十八。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絕古雅,自稱「寒拾里人」。嘗擬寒山子詩百馀篇,四方衲子多傳誦之。林石田隱居吳山,不與世接,獨遺以詩曰:「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其取重前輩如此。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行端。
字元叟。
族臨海何氏。
世為儒家。
年十一。
從叔父茂上人。
得度于馀杭化城院。
氣識淵邃。
慨然以道自任。
參藏叟老禪師于徑山。
得旨。
次至凈慈石林鞏公。
處以記室。
大德庚子。
出世湖之資福。
名聞京國。
特旨賜慧文正辯禪師。
行中書平章張公。
舉師住中天竺。
復(fù)遷靈隱。
有旨。
設(shè)水陸齋于金山。
命師說法。
竣事入覲。
奏對稱旨。
加賜佛日普炤之號。
南歸即退。
廬于良渚之西庵。
至治壬戌。
三宗四眾。
相率白于行宣政院。
請師補徑山。
仍闔奏請降璽書護持。
師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賜。
人以為榮。
而師漠如也。
主徑山席三十年。
足不越閫。
道隆德重。
諸方仰之。
間作詩文。
清絕古雅。
林石田前輩居吳山。
閉門無接。
于師特敬慕之。
嘗贈師以詩。
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句。
石田知師。
以詩猶知見重。
況知師以道者乎。
先虎巖住徑山時。
師為第一座。
每聞巖法座上。
舉云。
度宗為北兵攻急。
命道士設(shè)大醮。
奏章天廷。
問國家重事。
高公伏章。
久不得報。
既竣事問故。
高公云。
為定徑山四十八代住持。
天門不開。
故得報遲也。
巖舉此謂。
住持非茍然。
至于四十八代住持。
尚預(yù)定之天庭。
師聞頗心非之。
及師繼席。
適當(dāng)其次。
至正辛巳。
示寂。
窆全身于寂炤院。
八十八歲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名行端。號元叟。生臺之臨海何姓。何姓世以儒顯。端母王氏。博釋五經(jīng)章安子弟。咸宗之如漢之曹大家。南宋寶祐乙卯歲生端。端生不茹葷。襁褓中見沙門遂喜。甫六歲。母王氏授以論孟。端咿唔成誦。乃至經(jīng)子章句悉不可難。每遇紛華雜遝。端則莊坐如在定。母因奇之曰。吾家千里駒也。然恐不為世用。端叔父茂上人者。早歲為僧。住馀杭化城院。適歸省故里。端竟從之剃染。遍游叢林。謁徑山藏叟。臨機悟旨。藏叟悅之。一日藏叟問端曰。汝是臺州人那。對曰。臺州。叟便喝。端拜。叟又喝。端起叉手。叟曰。放汝三十棒。端喏。藏叟又曰。還知我泉南無僧否。端曰。和尚聻。叟便棒。端按住曰。莫道無僧好。叟大笑而起。端既罷參。乃徜徉西湖山水間。自稱寒拾里人。育王珙作偈招曰。夜半落霜花。日輪正卓午。寥寥天地間。只有寒山子。端不答。乃典凈慈書記。時凈慈石林鞏禪師居焉。吳山石田林處士。久隱不與世接。乍見端篇翰。獨以詩柬端。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語。端又遠訪雪巖欽于仰山。欽曰。駕發(fā)何處。端曰。兩浙。曰。因甚語音不同。端曰。合取口。曰。獺徑橋高。集云峰峻。未識阇黎在。端拍手曰。鴨吞螺螄。眼睛突出。欽顧侍者點好茶來。端曰。也不消得。于是以上禮賓之。元成宗大德初。為虎巖伏。分座于徑山。庚子。出住湖州翔鳳。乃曰。大慧祖師道。寧以此身代大地眾生。受地獄苦。終不將佛法作人情。徑山先師藏叟和尚。一生不肯四天下人。縱饒釋迦老子達磨祖師到來。也須退身有分。山僧在侍者寮兩年。弄盡機關(guān)。做盡伎倆。直是沒湊泊它處。所以知其為大慧嫡孫。今有炷香供養(yǎng)它。也要大家證明。甲辰。詔主中天竺。并賜慧日正辨師號?;蕬c壬子。遷靈隱。仁宗設(shè)無遮大會于金山。命端證之。又加號佛日。乃退居良渚西庵。英宗至治壬戌間。起端居徑山。端居徑山。人才之盛。不減妙喜。其楚石琦輩。時稱僧杰焉。虞公文靖以文獻宗時。兼游諸禪宿之門。自稱微笑居士。每方楊大年之為人。多剝啄諸家語錄。而讀端提唱。乃謂其子弟曰。元叟生平。諦理恢拓。廣說略說。莫不弘偉。然關(guān)要隱而不發(fā)。以待其人。大慧之流風(fēng)馀韻。猶有如此者。不謂老夫復(fù)相識耳。其提唱曰。寂靜中做工夫者。以寂靜為究竟。他且不是你寂靜中究竟底物。憒鬧中做主宰者。以憒鬧為得意。它且不是你憒鬧中得意底物。經(jīng)教中領(lǐng)覽者。以經(jīng)教為根本。它且不是你經(jīng)教中領(lǐng)覽得底物。師友中講磨者。以師友為淵源。他且不是你師友中講磨得底物。此無形段金剛大士。從塵點劫來。直至而今。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你擬向東邊討它。它向西邊立地。你向南邊討它。它向北邊立地。教它與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一切人與它安名立字即不得。一切處一切時。與你萬象為主。萬法為師。此其是也。自非上根利智具殺人不眨眼底手段。將第八識斷一刀。豈有成辦時節(jié)。又曰。自家根蒂下。積生累劫。多諸惡習(xí)。若也照燭不破。剔脫不行。日用間豈免觸途成滯。一切法中?;蛴兴傻?。即礙殺了你。一切法中?;蛴兴鶒鬯?。即淹殺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即燒殺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風(fēng)。即飄殺了你。四者既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明暗色空。森羅萬象。到處粘作一團。如黐膠相似。驅(qū)你入驢胎。使你入馬腹??傯硭?。千佛出世。亦無如之何矣。端開化四十二年。三受金襕。密秘之。不以披搭。所賜金帛悉賑貧乏。復(fù)多怒。老益甚。每據(jù)坐。竟日傳餐訶罵。及入寢室?;蚋`問其故。乃左右顧視。欲舉已忘。故道俗于怒罵中。得旨者甚多。順帝至正壬午秋。示微疾。問侍僧曰。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安同諸苦源。來者不來者。如何是來者不來者。僧無語。端良久曰。后五日看。至期更衣趺坐曰。本無生滅。焉有去來。冰河發(fā)??。鐵樹花開。垂一足而化。世年八十八。僧臘七十六。所剪爪發(fā)。舍利累然。閟全身于鵬摶峰北。謚曰普照。塔曰寂照。端退居良渚日。忽有梵僧。仗錫來徵般若樞要。端示以獅王奮迅三昧。其僧稽首蹈空而去。左右皆驚愕。端曰。掩鼻偷香。何足羨也。 贊曰。大慧四傳至端禪師。二百載矣。幾如勁弓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師崛出珍公之門。而道被三朝。德邁九洲。源厚流長。不亦宜乎?;蛑^。師之后大抵說法朝廷。豈其家化以金馬門為隱者耶。曰否。不離菩提樹下。而據(jù)吉祥座者。斯何人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行端,字原叟,姓何氏,臨海人也。年十二,從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嗲蟠蠓?,至忘寢食。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師授,自能通曉。初參藏叟珍,珍問:“何處人?”答云:“臺州?!闭浔愫?,端展坐具。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復(fù)依凈慈石林鞏為記室,與虛谷、東嶼、晦機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資福,遂以瓣香歸藏叟。居五載,學(xué)人奔湊,名聞京國,賜號“慧文正辯”。復(fù)遷中竺、靈隱、徑山諸剎,屢承恩寵,三錫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設(shè)水陸大會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訖入覲于便殿,從容奏對,深契圣衷,更賜“普照”之號。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閫,慕其道者鱗萃,幾無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書偈云:“本無生死,焉有去來。冰河發(fā)燄,鐵樹花開?!蓖豆P垂一足而化,壽八十八,臘七十六,留龕七日,顏貌如生。塔于徑塢曰,寂照分爪發(fā),別建塔于化城。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二 解義篇第二之二
釋妙文蔚州孫氏子也。九歲出家十八受具。已而游學(xué)于云朔燕趙之境。二十一抵京師。依大德明和尚學(xué)圓頓教。遂陸沈于眾十有一年。眾請出世。始赤服升猊座??v無礙辯若峽倒川奔。及乎閒居簡默言不妄發(fā)。其涵養(yǎng)沖挹無欲速。不躁進大類如此。年四十八住薊之云泉勤儉節(jié)用。老者懷其德。少者嚴(yán)其教。故眾睦而寺治。廩有馀粟以賑饑民。薊人稱之。世祖召見顧謂侍臣曰。此福德僧也詔居寶集。自爾教乘法席益盛。性相并驅(qū)僧俗溥濟。斯時海內(nèi)講席紛紛方膠錮于名相凝滯于殊途。文獨大弘方等振以圓宗。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表。龍象蹴踏競駕一乘。年逾八十專修念佛三昧。延祐六年預(yù)知時至誡諸弟子。高聲稱彌陀佛名面西趺坐。手結(jié)三昧印泊然而蛻。塔于平則門外。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妙文。
蔚州孫氏子。
九歲為僧。
十有八畦服游學(xué)。
跋涉云朔燕趙之墟。
具戒。
抵京師。
依大德明公。
學(xué)圓頓之道。
盡得其旨。
陸沉于眾中。
積年三十有二。
以眾勸請之殷。
乃始赤服升猊。
就傳弘之列。
其涵養(yǎng)沖挹。
無欲速成名。
不躁進求達類。
如此。
住持薊之云泉。
勤儉節(jié)用。
老者懷其德。
少者嚴(yán)其教。
故眾睦而寺治。
比再稔廩有馀粟。
歲荒以賑饑民。
薊人稱焉。
世祖聞其道。
召見之。
顧謂侍臣曰。
福德僧也。
詔居寶集。
時禪學(xué)寖微。
教乘益盛。
性相二宗。
皆以大乘并驅(qū)。
海內(nèi)相學(xué)之流。
囿于名數(shù)。
滯于殊途。
蔽情執(zhí)之見。
惑圓頓之旨。
師獨大弘方等。
振起圓機。
使守株于文字者。
有以蕩滌情塵。
融通寂炤
是以龍象蹴踏。
競附一乘之駕。
年逾八十。
倦于勤。
以院事任諸弟子。
退居逸老。
一專念佛三昧。
延祐六年坐脫。
年八十三。
告終之日。
誡眾高唱佛名。
遽起加趺。
結(jié)三昧印。
泊然寂矣。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妙文,姓孫氏,蔚人也。九歲出家,十八受具。已而游學(xué)于云朔燕趙之境。年二十一,抵京師,依大德明學(xué)圓頓教,陸沈于眾,不自表見,十有一年。眾請出世,始赤服升猊座,縱無礙辯,若峽倒川奔。及乎間居簡默,言不妄發(fā),其涵養(yǎng)沖挹,無欲速,不躁進,大類如此。年四十八住薊之云泉,勤儉節(jié)用,老者懷其德,少者嚴(yán)其教,故眾睦而寺治,廩有馀粟以賑饑民,薊人稱之。世祖召見,顧謂侍臣,曰:“此福德僧也?!痹t居寶集,自爾教乘法席益盛,性相并融,僧俗溥濟。斯時,海內(nèi)講席紛紛,方膠錮于名相,凝滯于殊途,文獨大宏方等,振以圓宗,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表,龍象蹴踏,競駕一乘。年逾八十,專脩念佛三昧。延祐六年預(yù)知時至,誡諸弟子高聲稱彌陀佛名,面西跌坐,手結(jié)三昧印,泊然而蛻。塔于平則門外。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妙文,姓孫氏,蔚人也。年方九齡,舍身佛寺。既冠,始抵燕京,依大德明公學(xué)圓頓之道,后居薊之云泉寺,操行精勤,力崇儉樸。麇有馀粟,歲荒以賑饑民,薊人德之。累主講席,大宏方等,高唱圓宗。晚年退居逸老,專修念佛三昧。元延祐六年示疾,命弟子諷佛名,遽起趺坐,聲息泊然,年八十三。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無極導(dǎo)禪師者。
吳興趙氏子。
宋宗室也。
母計氏。
素慕佛乘。
咸淳四年十月。
將誕。
夢白光盈室者三夕。
師之生。
未嘗啼哭。
元兵下江南。
居民逃散。
母??之匿苫中。
游兵俘母去。
父求之遇害。
某氏憐其孤兒育于家。
稍長。
常語人曰。
誰無父母。
吾父死將奈何。
母被俘而北。
吾愿畢此生以求見。
不然何以生于天地間耶。
啼泣。
誓于觀音大士。
日暮必二千拜。
期以見母。
凡藝事。
茍可款曲近人者。
雖至污賤甘為之。
遂隱于刀鑷。
以行走十寒暑。
至河間之樂壽縣。
有老翁示其處。
蓋貴宦家。
見母而不能辯。
師乃稱己乳名。
與內(nèi)外族姻。
抱持慟哭。
哀動路人。
母曰。
吾不幸至此。
朝夕禱天乞歸。
此雖富貴。
從汝歸死足矣。
然居此久。
容徐圖之。
踰年言于官。
而后奉母以南。
因請曰。
母子相離二十有三年。
幸而見母。
皆佛菩薩力。
乃制竹輿。
坐母其上。
負戴以行。
十步則輟而拜。
至普陀洛伽山而返。
猶以未足以報親。
報親莫如入道。
遂從鐵山瓊禪師落發(fā)。
咨叩玄要。
深坐崖庵。
晝則以菅。
夜則霜露凝寒。
豺虎交前弗顧也。
及庵信公。
說法道場山。
侍母進謁。
益奪烈堅忍脅不傅席。
過杭之凈慈。
值無有元公。
與語器之。
偶泛湖聞漁歌。
脫然有省。
走證元公。
公隔窗語師曰。
此間無爾棲跡處。
師拂衣去。
尋筑慈照庵于弁山之陽。
母以念佛三昧終于庵。
既葬。
一夕空中有白衣人語曰。
緣在宜興。
乃得玉峰于萬山之中建寂炤禪院。
又于邑東北。
作中隱院。
接云水往來者。
宜興之人。
翕然宗之。
以至順三年正月六日。
無疾趺坐而化。
世壽六十五。
僧臘三十。
阇維。
舍利無算。
分塔于寂炤中隱二處。
左丞危素。
為之銘曰。
建炎渡江乘六龍。
維城布護多其宗。
吳興近輔友徐隆。
熊羆奄至迅如風(fēng)。
孤兒父母迍苫中。
父死母俘兒莫從。
天地遠。
河山重。
呱呱夜哭天蒙蒙。
歸依大士極嚴(yán)恭。
隱身刀鑷冀母逢。
十年瀛州睹音容。
迎歸苕霅歡聲同。
一朝剪發(fā)辭樊籠。
禪林叩擊師瓊公。
歘聆漁歌萬念空。
前后際斷無初終。
西游荊溪隱玉峰。
寂而能炤真圓通。
巖巖兩塔樹柏松。
史氏著銘示無窮。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二 解義篇第二之二
釋本無。號我庵。臺州黃巖人。幼從方山寶禪師于瑞巖薙發(fā)進具戒。次依寂照禪師于中天竺命司箋翰。寂照每深加錐劄亦有省處。后有舅氏。本習(xí)天臺教。挽之更衣。見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從教入禪今古有。從禪入教古今無。一心三觀門雖別。水滿千江月自孤。師后出世既為澄公法嗣。仍爇一香以報寂照。蓋不以跡異二其心也。寂照將入滅時師方主延慶。照乃遺書囑其力弘大蘇少林二宗。馀無他說。師因奠寂照乃拈香云。妙喜五傳最光焰。寂照一代甘露門。等閒觸著肝膽裂。冰雪忽作陽春溫。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氣息今猶存。天風(fēng)北來歲云暮。掣電討甚空中痕。師后晚年遷杭之上天竺最久。一日無疾端坐而蛻于白云堂。謚曰佛護宣覺憲慈匡道大師。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本無。
字我庵。
臺之黃巖人。
從凈慈方山落發(fā)。
依寂照于中天竺。
掌綱維。
有舅氏老教庠也。
挽使更宗。
師欣然。
就見澄公于演福。
力研教部。
曰。
茍弘道利生。
在彼猶在此。
庸何傷寂照。
惜其去。
作偈寄之云。
從教入禪今古有。
從禪入教古今無。
一心三觀門雖別。
水滿千江月自孤。
出世為澄公嗣。
仍爇一香報寂炤
不以跡異而二其心。
寂炤示寂。
時師在四明延慶。
遺書囑其力弘大蘇宗趣。
無他言也。
師接書。
為設(shè)祭拈香云。
妙喜五傳最光??。
寂炤一代甘露門。
等閑觸著肝腦裂。
冰霜忽作陽春溫。
我思打失鼻孔日。
患何氣息今猶存。
天風(fēng)北來歲云暮。
掣電討甚空中痕。
繼住集慶寺。
無住上天竺剎竿相望。
皆自澄公。
一燈分云。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本無,號我庵,黃嚴(yán)人。幼從方山寶禪師于瑞巖薙發(fā),進具戒。次依寂照禪師于中天竺,命司箋翰。寂照每深加錐剳,亦有省處。后有舅氏本習(xí)天臺教,挽之更衣,見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從教入禪今古有,從禪入教古今無。一心三觀門雖別,水滿千江月自孤?!北緹o后出世,既嗣澄法,仍爇香以報寂照,盡不以跡異二其心也。寂照將入滅時,本無方主延慶,照乃遺書囑其力宏大蘇、少林二宗,馀無他說。因奠寂照,乃拈香云:“妙喜五傳最光燄,寂照一代甘露門。等閒觸著肝膽裂,冰雪忽作陽春溫。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氣息今猶存。天風(fēng)北來歲云暮,掣電討甚空中痕?!蓖須q遷上天竺,一日無疾,端坐而蛻于白云堂,謚曰“佛護宣覺憲慈匡道大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06—1372 【介紹】: 明初僧。西安府永壽人,俗姓石,號碧峰,或作璧峰。曾趺坐大樹下,溪水橫溢,危坐七日,衣服盡濕。洪武初奉詔至南京,召問佛法及鬼神事,奏對稱旨,御制詩賜之。卒后,宋濂為撰舍利塔銘。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寶金。姓石氏。號碧峰。生杭之永壽縣。六歲出家。遍參講肆。參如海真公。寢食為廢。隨公摘蔬。忽凝坐不動。后入定。累日不起。嘗坐樹下。溪水橫至。人意師溺死。越七日。蒸坐如平時。一日聽伐木聲。汗如雨下。求證于公。公印可之。洪武二年。召至京。極蒙恩賜。師示疾。上親灑宸翰。賜詩十二韻。六月四日。沐浴更衣。正襟危坐而逝。世壽六十五。僧臘五十?;鸹N迳崂谌?。齒舌數(shù)珠不壞。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寶金。
號碧峰。
乾州永壽石氏子。
生多祥異。
六歲依云寂溫公為弟子。
剃落具戒。
游講肆。
窮性相之學(xué)。
四辯飛馳。
聞?wù)呗柭牎?div id="6fs42x2" class='inline' id='people_44656_2_9_comment'>
既而嘆曰。
三藏之文。
標(biāo)月指也。
遂棄所學(xué)習(xí)禪。
入蜀晉云山中。
參如海真公。
公示以道要。
師大起疑情。
寢食為癈。
入峨眉山。
誓不復(fù)粒食。
日采松柏啖之。
脅不沾席者三年。
自是入定。
或累月不起。
嘗趺坐大樹下。
溪水橫逸。
人意師已溺死。
越七日水退。
競往視之。
師燕坐如平時。
唯衣濕耳。
一日聞伐木聲。
通身汗下如雨。
笑曰。
妙喜大悟十有八。
小悟無算。
豈欺我哉。
未生前之事。
吾今日方知其真耳。
急往求證于公。
反覆相辯話甚力。
至于拽傾禪榻而出。
公曰。
是則是矣。
翼日重勘之。
至期。
公于地上畫一圓相。
師以袖拂去之。
公復(fù)畫一圓相。
師于中增一畫。
又拂去之。
公再畫如前。
師又增一畫成十字。
又拂去之。
公視之不語。
復(fù)畫如前。
師于十字加四隅。
成卐文。
又拂去之。
公乃總畫三十員相。
師一一具答。
公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勝如此也。
百馀年間參學(xué)。
有悟者世豈無之。
能明大機用者。
寧復(fù)幾人。
無用和尚謂。
座下當(dāng)出三虎一彪。
爾其彪耶。
然緣在朔方。
當(dāng)大弘吾道也。
無用蓋公之師云。
先是。
師在定中。
見一山甚秀麗。
重樓杰閣。
金碧絢爛。
諸佛五十二菩薩。
行道其中。
有招師者曰。
此五臺山。
秘魔巖也。
爾前身修道其中。
靈骨猶在。
何乃忘之。
既寤。
遂游五臺山。
道逢蓬首女子。
身被五?弊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隨其后。
師問曰。
子何之。
曰。
入山中爾。
曰將何為。
曰。
一切不為。
良久乃沒。
叩之同行者。
皆弗之見。
或謂為文殊化身云。
師乃就山建靈鷲庵。
四方聞之。
不遠千里。
負糇糧來獻者。
日繽紛也。
師悉儲之。
以食游學(xué)之僧。
多至千馀人。
雖丁歲大儉。
亦不拒也。
至正戊子冬。
順帝遣使者。
召至燕都。
慰勞甚至。
天竺僧指空。
久留燕。
相傳能前知。
號為三百歲。
人敬之如神。
師往與叩擊。
空瞪視不答。
及出空嘆曰。
此真有道者也。
夕大雪。
有紅光自師室中起。
上接霄漢。
帝驚嘆。
賜以金紋伽黎衣。
遣歸。
明年復(fù)召見。
命建壇祈雨。
輒應(yīng)。
寂炤圓明之號。
賜予一以賑饑乏。
詔主海印禪寺。
師力辭。
名香法衣之賜。
殆無虛日。
自丞相而下。
以至武夫悍將。
無不以為依皈。
已而懇求還山。
洪武戊申。
我太祖即位于建業(yè)。
明年己酉。
燕都平。
又明年庚戌。
詔師至南京。
見上于奉天殿。
且曰。
朕聞師名久。
以中州苦寒。
特延師居南方爾。
遂留于大天界寺。
時召入。
問佛法。
及鬼神情狀。
奏對稱旨。
又二年辛亥冬十月朔。
上將設(shè)普濟佛會于鐘山。
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
而師與焉。
賜伊蒲饌于崇禧寺。
大駕幸臨。
移時方還。
明年壬子春正月既望。
諸沙門方畢集。
上服皮弁服。
親行獻佛之禮。
夜將半。
敕師于圜悟關(guān)施摩陀伽斛法食。
竣事。
寵賚優(yōu)渥。
夏五月。
悉鬻衣盂之貲。
作佛事七日。
乃示微疾。
上知之。
親御翰墨。
賜詩十二韻。
有玄關(guān)盡悟已成正覺之言。
天光昭回。
人皆以為榮。
時疾已革。
不能詣闕謝。
至六月四日。
沐浴更衣。
與四眾言別。
正襟危坐。
目將瞑。
弟子請曰。
和尚。
逝則逝矣。
不留一言。
何以暴白于后世耶。
師曰。
三藏法寶。
尚為故紙。
吾言欲何為。
夷然而逝。
世壽六十五。
僧臘五十又九。
后三日。
奉龕茶毗于聚寶山。
傾城出送。
香幣積如丘陵。
或恐不得與執(zhí)紼之列。
露宿以俟之。
及至火滅。
獲五色舍利。
齒舌數(shù)珠皆不壞。
紛然爭取。
灰土為盡。
師體貌豐偉。
端重寡言笑。
福慧雙足。
所至化之。
故其在山也。
捧足頂禮者。
項背相望。
其應(yīng)供而出也。
持香花擊梵樂而迎者。
在在如是。
不啻生佛出現(xiàn)。
其行事多可書。
弟子散之四方。
無以會其同。
略述其槩如此。
師有弟子智通。
燕人也。
秀發(fā)穎異。
初為全真道士。
知非遂落發(fā)。
從師聞奧旨。
隱大乘山。
永樂間。
詔至都。
住大天界。
后亦危坐而化。
為人端謹(jǐn)神悟。
有乃父之風(fēng)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名寶金。乾州永壽人也。號璧峰。其父石氏行善無子。有梵僧。目普門大士相授之曰。善事之。奇男至矣。期年果生金。金生時。紅光蓋室。牛馬皆鳴。六歲親歿。往受凈業(yè)于溫法師。從溫既久。通性相之旨。乃代座演法。有禪者遇而惜之。因謂金曰。觀君談?wù)摗H缤芬?。其能止渴乎。金大驚。挽之不可。遂游方。謁縉云真禪師。與一源寧。同入真室。金輒有省。一日拮蔬園中。定坐不還。適真公至。撫金背曰。汝定耶。金起對曰。動定不關(guān)。曰。誰是不關(guān)者(一本云。動定不關(guān)。是甚磨人)。金向前叉手而立。真公奮揕其胸曰。速道速道。金便喝。真曰。塵勞暫息。向上政未得在。金以拳筑真而趨去。已而隱峨嵋。日咽松柏。脅不沾席者三年。聞伐木聲大徹。再參真公。真于地畫一圓相。金以袖拂去之。真又畫一圓相。金于中增一畫。又拂去之。真再畫如前。金又增一畫成十字。又拂去之。真復(fù)畫如前。金于十字。加四隅成卐字。又拂去之。真乃總變?nèi)畧A相。金一一俱答。真曰。汝今方知佛法宏勝如此。宜往朔方。大行吾道。金先于定中。見一山。重樓杰閣。金碧爛絢。諸佛五十二菩薩。行道其中。有謂金曰。此五臺秘魔巖也。汝忘之乎。至是游五臺。道逢蓬首女子。披五彩敝衣。赤足徐行。一黑獒隨其后。金問曰。汝何之。曰。入山爾。曰。將何為。曰。一切不為。金喝之。女子眴金曰。將謂是獅子兒。言訖不見。金驚喜曰。吾于此山有宿緣乎。就中結(jié)靈鷲庵居之。聲光日溢。無遠近。負糇糧而獻者。繽紛也。至正壬子。授師號寂照圓明。住燕京之海印寺。尋稱病辭。還舊隱。明高帝。即真召金。之南京。于內(nèi)殿。問佛法大意。遂設(shè)普濟會。金蒞其事。已而御制詩十二韻。賜金。是時開福之后。惟金與龍池寧。寧好行古規(guī)。時流諱之。金自代州寓金陵。英才輻輳。開福馀烈復(fù)振。嘗問僧。須彌納于芥子。且道。阿修羅王。向何處伸腳。僧應(yīng)諾。金曰。恰是。僧呵呵大笑。金曰。劍峽徒勞放木鵝。又問僧。臺山路。向甚么處去。曰。和尚是甚么心行。金曰。今日被驢子撲。僧作噓聲。金曰。消得龍王多少風(fēng)。金年六十有五。召侍僧曰。三藏靈文。乃是故紙。汝知之乎。僧?dāng)M進語。金便脫去。阇維。得五色舍利。牙齒數(shù)珠。堅潤宛然。 贊曰。寧金二禪師。以叔侄同時。建大旗鼓。于廣漠之野。豈不三賢膽戰(zhàn)。十地魂驚?;蚬侄┖蟆R辉幻髅饕粓鰯∪?。一曰三藏靈文。乃是故紙。何斂鋒垂手。一至此哉。然歷考版圖。自大覺拈花之后。莫不皆然。無乃草滿法堂。不容不爾耶。抑歷數(shù)有歸其冊命之詞乎。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寶金,字璧峰,姓石氏,永壽人也。父通甫,宅心從厚,人號“長者”。母張氏,嗜善弗怠,有沙門授觀音像曰:“謹(jǐn)事之,生智慧兒。”未幾,兒生,白光貫屋。幼多疾,因歸釋氏,依云寂溫剃落,受具后,窮性相學(xué),言辭落落若貫珠,聞?wù)邉尤?。已而嘆曰:“三藏玄言,皆標(biāo)月指,如來心法,果如是乎?”遂棄所學(xué),更習(xí)禪觀。謁如海真于縉云,海問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所答不契,遂疑之。三年一日,擷蔬于囿,忽凝坐久之。海問曰:“子定耶?”金曰:“定動不關(guān)?!焙T唬骸岸▌硬魂P(guān)是何景象?”金示之以筐,海非之。金撲筐于地,拱而立,海又非之。金低頭不語,海把其臂曰:“速道速道!”金翻手觸海仆地,海起,徐曰:“未在,此塵勞暫息耳。必使心路絕,祖關(guān)透,然后大法可明?!睜柡?,工夫益切,遁峨嵋山下,柏葉為食,脅不至席者三年。一念不生,前后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相如。自是入定,或累日乃起。一日聞伐木聲,忽悟,汗下如雨,乃曰:“妙喜謂大悟十八,豈欺我哉?!焙髿w白之海,海方可之,“無用云坐下出三虎一彪,爾其彪耶?爾緣在北,當(dāng)詣朔方,必弘吾道?!苯鹉吮庇沃廖迮_,棲靈鷲庵,檀信爭湊。會歲儉,恐其饑,所施益多。金慮饑民乏食,勸施者分粟賑之。元至正間,歲旱,帝詔祈雨。金入城,大雨千里。帝贈千金不受,益敬禮之,賜號“寂照圓明大師”。金每聞己過,必稽首感懷,嘗曰:“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友。生而無聞,幾如牛馬。生而有聞,可至圣賢。父母生其身,師友能成其德也。世有喜佞而惡諫者,下愚人也?!庇忻髡嘏d,祟尚佛旨。洪武戊申,金應(yīng)詔入都,奏對奉天殿。道揚法典,簡在帝心,命居天界,日接龍顏,譬曉法義,賜以紫衣金缽,及御制詩,有“玄關(guān)悟盡成正覺”之語。一日示疾,著衣危坐,唱別弟子。智信請留一語,金曰:“三藏法寶,尚為故紙,吾言何為?!扁欢?。荼毗得舍利,五色燦爛,齒舌舍珠皆不壞。門人收之,建塔文岫山普光寺。嘗制《華嚴(yán)字母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于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僧。
慶元人,寓嘉定,號子庭。
幼從禪學(xué),嘗住慧聚寺,善畫蘭,與普明齊名。
能口辨,有詩名。
浪跡云游,乞食村落。
所居名“不系舟子庭”。
有《不系舟集》。
元詩選
祖柏號子庭,四明人。
寓居嘉定,宋史魏王之后。
幼從禪學(xué),嘗住慧聚寺。
以畫蘭與普明齊名,所居曰「不系舟」。
子庭能口辨,有詩名。
浪跡云游,乞食村落,對人不作長語,間雜諧調(diào)。
其嘲游虎丘云:「家家恕齋字,戶戶雪窗蘭。
春來行樂處,只說虎丘山。
」蓋謂吳下游賞,動輒必登千人石,一時爭尚班恕齋所作字及僧雪窗所寫蘭故也。
一日,偶觸某官騶從,縛至,知其為子庭也,命賦所張蓋。
應(yīng)聲曰:「百骨攢來一線收,葫蘆金頂蓋諸侯。
一朝撐出馬前去,真?zhèn)€有天無日頭。
」因笑而釋之。
后至元丙子,松江亢旱,府官遣吏赍香帛迎請嘉興方士沈應(yīng)元雷伯結(jié)壇仙鶴觀,行月孛法,下鐵簡于湖泖潭,日取蛇燕焚之,了無應(yīng)驗,羞赧宵遁。
子庭有詩,其一聯(lián)云:「誰呼蓬島青頭鴨,來殺松江赤縺蛇。
」聞?wù)呓^倒。
丁丑夏,民間訛言朝廷采取童男女,一時嫁娶殆盡。
子庭作詩云:「一封丹詔未為真,三杯淡酒便成親。
夜來明月樓頭望,惟有姮娥不嫁人。
」其滑稽類如此。

人物簡介

元詩紀(jì)事
福報,字復(fù)原(按:《西湖竹枝集》福報小傳云:其字福元,未知孰是。),臨海人。洪武初被召,賜還。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復(fù)原,臨海人。住四明智門寺,洪武初被召,尋,賜還。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福報。
字復(fù)原。
臺之臨海人。
姓方氏。
稟父母命。
往杭之梁渚崇福院出家。
時石湖美公。
主凈慈。
一見器之。
為祝發(fā)。
徑山元叟端禪師。
門庭嚴(yán)峻。
師以己事未明。
往咨決之。
叟問。
近離何處。
曰凈慈。
叟云。
來何為。
曰久慕和尚道風(fēng)。
特來禮拜。
叟云。
趙州見南泉作么生。
曰頭頂天。
腳踏地。
叟云。
見后如何。
曰饑來吃飯睡來眠。
叟云。
何處學(xué)得這虛頭來。
曰今日親見和尚。
叟頷之。
命居侍司。
升掌藏鑰。
久之。
出世慈溪之廬山。
越州之東山。
四明之智門。
洪武初。
被有道徵。
與徑塢以中及上竺日章稱赴京。
館天界。
屢入內(nèi)庭。
應(yīng)對稱旨。
留三年。
賜還智門。
庵于寺東。
扁曰海印。
為終焉之計。
俄徑山虛席。
強師補其處。
說法云。
舉一不得舉二。
放過一著。
落在第二。
古人恁么說話。
正是抱贓叫屈。
東山即不然。
舉二不得舉一。
放過一著。
落在第七。
到這里須知有向上一路始得。
如何是向上一路。
良久云。
莫種寒巖異草青。
坐卻白云總不妙。
前住山象原。
經(jīng)始佛殿。
未就而終。
師力完之。
其費。
則出于姑蘇葛德潤氏。
忽一日得疾。
甚革。
侍者請偈。
師叱曰。
吾世壽尚有三年。
已而果然。
及化之日。
拍手曰。
阿呵呵。
大眾是甚么看取。
竟寂。
年八十四。
窆全身于寂炤之右岡。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