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宋淮陰人,字圣予,號翠巖,一號龜城叟。嘗與陸秀夫同居廣陵幕府。理宗景定間為兩淮制置司監(jiān)官。宋亡不仕。家甚貧,坐無幾席。精于經(jīng)術(shù),工詩文、古隸,善畫人物、山水。全宋詩
龔開,字圣予,號翠巖,又號龜城叟,淮陰(今屬江蘇)人。理宗景定中與陸秀夫同入淮南李庭芝幕。宋亡,隱居吳中,以畫自給。事見清光緒《淮安府志》卷三二?!↓忛_詩,據(jù)《癸辛雜識》等書所錄,編為一卷。元詩紀事
開字圣予,號翠巖,淮陰人。宋遺民錄附錄:居吳之日,高郵龔璛為忘年友,時人謂之楚兩龔,以比漢之兩龔。又:吳萊桑海遺錄序:坐無幾席,一子名浚,每令俯伏,就其背按紙作唐馬圖。
人物簡介
【生卒】:1270—1342 【介紹】: 元婺州浦江人,字道傳,號烏蜀山人。受性理之學于金履祥,自幼至老,好學不倦。于兵刑、律歷、數(shù)術(shù)、方技、異教外書,無所不通。大德年間,以察舉為江山儒學教諭。仕至翰林待制,與黃溍、虞集、揭傒斯齊名,稱儒林四杰。既卒,門人私謚文肅。有《柳待制文集》。元詩選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貫字道傳,浦江人。大德間,用察舉為江山教諭,遷昌國州學正,歷國子助教、太常博士,出為江西儒學提舉。至正初,起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卒年七十有三,私謚曰文肅。道傳甫弱冠,受經(jīng)于仁山金履祥。既而從鄉(xiāng)先生方鳳、粵謝翱、括吳思齊諸前輩游,歷考秦漢以來文章之變化。是時海內(nèi)為一,故國遺老,尚有存者。師友講究,淵源不絕。乃復裹糧出,與紫陽方回、南陽仇遠、淮陰龔開、句章戴表元、永康胡之純、長孺兄弟,益咨叩其所未至。及至京師,為吳文正公澄所器賞。程文憲公鉅夫以墨一丸授之曰:文章正印,今屬子矣。卒為一代名宿。自號烏蜀山人,扁其齋曰「靜儉」。門人宋濂與戴良類輯其詩文為四十卷,謂如老將統(tǒng)百萬之兵,旗幟鮮明,戈甲焜煌,而不見有喑嗚叱咤之聲。臨川危素謂其文雄渾嚴整,長于議論,而無一語襲陳道故。《元史》亦曰「沈郁舂容,涵肆演迤,人多傳誦之」。與同郡黃溍、吳萊聲名一時相埒。浙東之文,爭奇競爽,涵育甄陶,人材輩出,迨于明初而極盛焉。
字道傳,浦陽人。累遷太常博士出為江山儒學教諭至正初起翰林待制兼國史編修官自號烏蜀山人有集四十卷
人物簡介
【生卒】:1283—1344 【介紹】: 元婺州蘭溪人,字正傳。工詞章。英宗至治元年進士,授高郵縣丞,調(diào)寧國路錄事,遷池州建德縣尹,皆有惠政。召為國子助教,尋升博士。其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許衡之成法。以禮部郎中致仕。有《吳禮部詩話》、《敬鄉(xiāng)錄》、《吳正傳文集》等。元詩選
維基師道,字正傳,婺州蘭溪人。登至治元年進士第,授高郵丞。再調(diào)寧國路錄事,遷建德縣尹,入為國子助教,尋進博士。以禮部郎中致仕,終于家。所著有《易詩書雜說》、《春秋胡傳附辨》及文集二十卷。正傳自羈丱知學,善記覽,工詞章。發(fā)為詩歌,才思涌溢,弱冠讀《西山真氏遺書》,幡然有志為己之學,務(wù)在發(fā)揮義理而辟異端。其在成均,一遵許魯齋成法,六館諸生皆說之。嘗與同郡黃晉卿、柳道傳友善,數(shù)以詩篇相往來。吳立夫與為同宗,尤所推重,嘗寄詩云:「恢奇俊偉莫子若,便可上拂句陳垣。」正傳和云:「丈夫窮達豈所論,要以不朽垂乾坤。」知其相契者,又不獨以詩也。
吳師道(1283年—1344年),字正傳,元朝婺州蘭溪(今浙江省蘭溪市)人。吳師道工于詞章。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登進士第,為高郵縣丞,調(diào)任寧國路錄事,賑濟饑民。轉(zhuǎn)任池州建德縣尹,皆有惠政。后被中書左丞呂思誠、侍御史孔思立稱薦,召為國子助教,升任博士。其教學本于朱熹之旨,而遵許衡之成法。至正三年(1343年)因母喪南歸,次年,以奉議大夫、禮部郎中致仕,在家中去世。著有《吳禮部詩話》、《敬鄉(xiāng)錄》、《易雜說》、《書雜說》、《詩雜說》、《春秋胡傳附辨》、《戰(zhàn)國策校注》、《敬鄉(xiāng)錄》及《吳正傳文集》二十卷。
人物簡介
【生卒】:1298—1367 【介紹】: 元諸暨人,字彥理,號尚雅。從吳萊學。知時事不可為,遂絕意仕進。晚年避兵流子里,作晚香亭,日與賓客暢飲高歌,舉座絕倒。有《春秋手鏡》和《尚雅集》。
人物簡介
【生卒】:1304—1373 【介紹】: 元婺州路浦江人,字立道,號太初子。少時受學于吳萊,后從朱震亨學醫(yī),能傳其術(shù)。有薦為醫(yī)學正者,不就。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仲申,一字仲子,金華人。以薦授衢州教授,召修元史。有胡仲子集。明詩紀事·甲簽·卷六
翰字仲子,一字仲申,金華人。明初以薦授衢州教授。洪武二年,召與修《元史》,賜金帛遣歸。有《胡仲子文集》、《長山先生詩集》。田按: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取元都,獲其十三朝《實錄》以歸。二年二月,召修《元史》,命前起居注宋濂、漳州通判王祎為總裁官。徵山林遺逸之土,祁門汪克寬德輔、馀姚宋禧無逸、天臺陶凱中立、臨海陳基敬初、新淦曾魯?shù)弥?、休寧趙訪子常、寧波張文海、淳安徐尊生大年、新喻趙塤伯友、郢傅恕如心、長洲謝徽元逸、傅著則明、高啟季迪及黃篪、王綺為纂修官,仲申與焉。開局天界寺,八月史成。諸人各授官,賜金帛遣歸。無逸《寄潛溪詩》所謂「當時十八士,去留各有緣」也。惟庚申君一朝,史官職廢,無實錄可徵,召禮部遣使行天下,其涉于史事者,令郡國上之。三年二月重開史局,廉、祎仍為總裁官。與纂修者,臨海朱右伯賢、崇德貝瓊廷琚、義烏朱廉伯清、嘉定王彝常宗、浦江張丁孟兼、河南高遜志士敏、當涂李汶宗茂、江陰張宣藻仲、吳張簡仲簡、仕寅彥正、耒陽李懋中卿、毆弼俞寅,塤復興焉。七月書成,授官賜歸如前。余錄前后兩局諸公詩,惟子常、德輔、敬初、無逸、仲簡,顧俠君已采入元詩選,不列此集,與《詩綜》體例差別。竹采詩時,元詩選本尚無大集,元遺老詩不妨兼收。此集義取斷代,如舒道原、謝龜巢、華黃楊、沈茶山、劉仲修、貢南湖、張光弼、吳主一、沈花溪諸人概不入選。仲申文與潛溪、華川鼎峙金華,詩學有端系,為吳立夫人室弟子。立夫有胡仲申至詩云:「新文十馀篇,筆墨擅百煉。口傳發(fā)秦壁,竹簡鑿晉竁。考論無差爽,風雅有正變。世儒弄俗學,雅曲極熒炫。群羊雖冒虎,草悅豺則戰(zhàn)。誰其制橫潰,或者瘳瞑眩。牛毛獨不多,麟角時一現(xiàn)。」獎許甚至。余讀《淵穎集》,淩厲震宕;仲申詩乃純占蒼渾。師弟子之淵源,豈必在面貌之似哉!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現(xiàn)在浙江義烏)人。元末順帝曾召為翰林院編修,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yīng)召。朱元璋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于夔州。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明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濂制,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為"太史公"。 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有《宋學士文集》。人物簡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早年師從柳貫、黃潛,元時授翰林院編修,隱居不赴。明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制誥,任《元史》總裁,以老致仕。謚“文憲”。有《宋學士集》。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景濂,金華人。洪武時官學士。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元至正末,用薦除翰林編修,以親老辭,入仙華山為道士。明初徵授皇太子經(jīng),為元史總裁官,仕至翰林學士承旨,兼太子贊善大夫。正德中追謚文憲。有潛溪、翰苑、芝園、蘿山諸集。明詩紀事·甲簽·卷四
濂字景濂,浦江人。元末,以翰林院編修徵,不就。太祖取婺州,召見濂,還金陵,徵為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jīng),改起居注。洪武初,充《元史》總裁官,除翰林學士。降編修,遷國子司業(yè),謫安遠知縣。召為禮部主事,遷贊善大夫,擢侍講學士,進學士承旨,致仕歸。以孫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正德中,追謚文憲。有《潛溪》、《鑾坡》、《芝園》、《蘿山》、《朝天》諸集七十五卷。(王世貞《藝苑卮言》:高帝嘗謂宋濂:「浙東人才,惟卿與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學問之博,祎不如卿。」又嘗與劉誠意論文,誠意謂:「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讓。」 徐泰《詩談》:宋景濂、王子充詩亦純雅,以文名。沈士謙《明良錄略》:濂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詩藪》: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語,而《思春曲十韻》如「南浦沈書傳素鯉,東風將恨與新鶯」,「物華半老胭脂苑,春霧輕籠翡翠城」,「因彈《別鶴》心如剪,為妒文鴛繡懶成」,「陽臺樹密朝霞迥,巫峽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麗。田按,景濂自幼嗜學,家貧無書,每假藏書家,手自筆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不敢逾期約。又嘗入青蘿山,不下書屋者屢年。得鄭氏所畜書數(shù)萬卷,無不盡閱,閱無不盡記。師事吳淵穎、黃文獻、柳待制,皆元代耆宿。學既刻苦,授受復有淵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遭時遇主,司制作之柄,為開國文臣之首。蠻夷朝貢,數(shù)問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潛溪集》,雕板國中。當其恩遇優(yōu)濃,醉學士之詩歌,甘露百歲衣之賞賜,論者傳為盛事。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繯以歿。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厭斯世而不居,甘遠跡于峨岷,蓋將吊重華于九疑,唁屈子于江濱。吁!可悲也!」集中小詩,猶是元習;長篇大作,往往規(guī)模退之,時亦失之冗遝。蓋兼才為難,自唐以來如韓退之、蘇長公世不多見,正不必美備難具也。)
人物簡介
元詩選【生卒】:1317—1383 【介紹】: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云林。通經(jīng)、史百家暨醫(y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yè),尋棄去,學古文于黃□、柳貫、吳萊。學詩于余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jīng)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后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為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良字叔能,浦江人。少學文于柳待制貫、黃侍講溍,學詩于余忠宣闕,皆得其師承。起為月泉書院山長。至正辛丑,以薦授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然時事已不靖,無可行其志。乃攜家浮海至中州,欲與豪杰交,而卒無所遇,遂南還四明。四明多山水,耆儒故老往往流寓于茲,因相與宴集為樂,酒酣賦詩,擊節(jié)歌詠,聞?wù)弑鴫阎?。洪武壬戌,召至京師,試文詞若干篇,留會同館,命大官給膳,欲官之,以老病固辭,忤旨待罪。次年四月,卒于寓舍,年六十七。叔能世居九靈山下,自號「九靈山人」。有《九靈山房集》三十卷。王袆謂其詩質(zhì)而敷,簡而密,優(yōu)游而不迫,沖澹而不攜,上追漢魏之遺音而自成一家。叔能自元亡后,故國舊君之思,往往見于篇什。其自贊曰:處榮辱而不二,齊出處于一致,歌黍離麥秀之詩,詠剩水殘山之句,則于二子,庶幾無愧。蘇伯衡贊其畫像曰:其跋涉道涂也,類子房之報韓,其傍徨山澤也,猶正則之自放,叔能殆欲終其身為有元之遺民者歟!槜李詩系·卷三十八
字叔能,浦江人。元末為儒學提舉。有九靈山人集。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叔能,浦江人。至正中以薦授淮南江北儒學提舉有九靈山房集二十卷
人物簡介
【生卒】:1536—1609 【介紹】: 明河間府任丘人,字宗齊,號次溪。嘉靖四十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歷右都御史總督陜西,劾罷將帥不任戰(zhàn)者,汰尺籍,歲省費十余萬。官至兵部尚書協(xié)理戎政。明詩紀事·甲簽·卷六
維基汶字宗茂,當涂人。洪武初召修《元史》,除巴東知縣,改南和。(田按:當涂二李在元季有重名,吳淵穎稱伯羽之文簡密嚴奧,一辭弗茍;仲羽之文豐腴縟麗,五采爛然。伯羽名習,仲羽名翼。史稻明太祖取太平,耆儒李習與陶安率父若出迎,授習太平知府,卒官。習有《橄欖集》、《峨漁小稿》、《沙樵雜抄》,惟《橄欖集》著錄《明史藝文志》,今亦罕傳。宗茂,仲羽之子,與兄宗泰齊名。宋景濂稱文行凝峻,俱為名儒。又稱宗茂之祖敘,父翼三世俱以文名,祖母姚夫人亦有《梅窗集》。)
李汶(1536年—1609年),字宗齊,號次溪,直隸河間府任丘縣人,官籍,官至兵部尚書。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式壬戌科會試第六十五名,二甲第五十四名進士。歷官工部主事、工部都水司郎中、兵部武選司郎中、山東按察司副使,隆慶六年(1572年)十一月調(diào)任河南督學副使,萬歷四年(1576年)正月以添注山東副使奉命隨刑部左侍郎王宗沐之宣大閱視邊務(wù),七月改任云南提學副使。五年正月補陜西右參議兼理副使事,十二月升陜西右參政,八年七月升山東按察使,十年正月升陜西右布政使,七月調(diào)任浙江右布政使,十一年閏二月升山東左布政使,三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陜西,十四年升南京大理寺卿,十二月以母老引疾乞休。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起為兵部右侍郎,二十二年四月協(xié)理京營戎政,二十三年四月出為陜西總督、右副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劾罷不善戰(zhàn)將帥,裁汰尺籍,每年節(jié)省軍費十馀萬。二十四年二月于西寧鎮(zhèn)斬首六百馀級,升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照舊陜西總督,蔭一子錦衣衛(wèi)副千戶世襲。二十五年五月敘延鎮(zhèn)文武將士功,加太子太保,七月加太子太傅,二十六年十二月錄甘鎮(zhèn)功,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二十九年二月加少傅,七月加柱國,三十一年九月以一品六年考滿,詔加左柱國,給與誥命。三十三年十一月加太子太師,召回京協(xié)理京營,三十四年九月以九年考滿,加少師兼太子太師,三十五年六月告病,三十六年加特進,三十七年(1609年)卒,年七十四,追贈太師。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湖廣江夏人,字磊石,號敬庵。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順德知縣,擢御史。大學士丁紹軾陷熊廷弼死,裕中有疏詆之。魏忠賢傳詔謂裕中乃廷弼姻戚,代之報仇。廷杖創(chuàng)重卒。維基
吳裕中(?—1626年),字幼益,號磊石,湖廣武昌府江夏縣人。五歲授句讀,一日自私塾趨持兩梨奉父母,父摩其頂曰:孝子。應(yīng)聲曰:忠臣。父深奇之。父歿,益自刻勵。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成己未科進士,授廣東順德令,順固劇邑,多陋規(guī),凡胥史各曹鹽引給發(fā),水陸舟郵皆有額,例以為常。裕中艴然曰:豈吏而賈耶!斥絕之,又置石關(guān),修海門,嚴武備,大著廉能聲,兼攝新會篆,縣多山險,為盜藪,裕中建署設(shè)哨搜輯之,盜遂戢。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考選為江西道御史,召入御史臺,疏論南太仆寺卿朱吾弼頑鈍鮮恥,耄耋堪憐,部覆致仕。巡視中城,遂以直諫遘魏珰之禍。魏忠賢羅織忠讜,群小為之一羽翼,焰張甚,次輔丁紹軾以大臣亦比之,內(nèi)通客氏,外結(jié)崔、田,助為虐,裕中素感憤不平,于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半肅衣冠,設(shè)香燭,昭告二祖列宗,伸紙具疏,未數(shù)行,旋風滅燭者三,裕中怒叱曰:是何鬼物,敢爾!呼童子速續(xù)火,疏斥紹軾奸邪,誤國欺君。二十五日奏上,閣票擬已有旨,姑不究。紹軾力嗾珰矯旨削奪逮問。裕中適往某侍郎所,同兩諫垣、兩庶常袍服未易,緹騎至,坐中皆失色,裕中從容前曰:昨具小疏,此必為我。隨至午門,杖一百,血如注,肉糜爛,骨皆寸折,口呼天子圣明,暈絕舁出。蘇醒語所知曰:杖亦君恩,但小疏四才達其一,諸君誰為我續(xù)繕者。又顧語侍者曰:吾母遠隔數(shù)千里外,豈知兒今夕為國死耶!遂絕,時丙寅正月初三日也。諜者走報,紹軾方手茶,甌忽墮地碎,傴身連呼:饒我!饒我!無與我事。左右驚問,曰:適見吳御史來。越二日死。裕中訃至江夏,其母曰:兒果以諫死乎!兒真范滂,吾得為滂母足矣。崇禎初,贈太仆寺卿,褒三代,蔭一子,謚曰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