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衛(wèi)培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05—1364 【介紹】: 元昆山人,字羲仲,號東郭生,又號野翁。
少從衛(wèi)培學,工詩,尤精于《》。
以豪杰自負。
嘗獻策張士誠,不用,歸耕婁上。
老得訓導官,與時忤,偃蹇以終。
有《雪履齋筆記》、《林外野言》。
元詩選
翼字羲仲,(一作重)昆山人。
少從衛(wèi)培學,工詩,尤精于《》。
生平以豪杰自負,嘗獻策張士誠,不能用,遂歸耕婁上。
老得訓導官,竟與時忤,偃蹇以終。
范陽盧熊公武題其墓曰「遷善先生」。
羲仲自號「野翁」,又號「東郭生」,以東郭先生故事命其齋曰「雪履」。
所著有《林外野言》楊維楨序其詩曰:今之詩合吾之論者,斤斤三四人,虞公集、李公孝光、陳公樵也。
竊繼其緒馀者,亦斤斤三四人,天臺項炯、姑胥陳謙、永嘉鄭東、昆山郭翼也。
又曰:其詩精悍者在李商隱間,風流姿媚者,不在玉臺下。
按羲仲卒于至正二十四年,昆山朱圭《名跡志》載有盧熊所撰墓志可據(jù)。
而錢宗伯牧齋《列朝詩集》謂羲仲洪武初徵授學官,度不能有所見,怏怏而卒。
豈未見公武所撰墓志耶?
牧翁考證,號為詳博,而小傳中疏繆如此類者頗多。
余一一表而出之,非敢指摘前賢,竊恐貽誤來學也。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羲仲,一作羲重,昆山人。官訓導,自號野翁,又稱東郭生。所著有林外野言。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惠勤 懶翁 謚禪覺道號普濟尊者 初名元惠。
寧海府人。
俗姓牙氏。
具膳官令瑞之子。
母鄭氏。
靈山郡人。
鄭夢見金色隼。
飛來啄其頭。
忽墜卵。
五彩爛然入懷中。
因而有娠。
以延祐庚申生。
癸卯入九月山
遣內(nèi)侍金仲孫請還。
乙巳三月。
詣闕乞退。
始得宿愿。
游龍門元寂諸山。
丙午入金剛山。
丁未秋住清平寺。
其冬掜寶巖。
以指空袈裟手書授師曰。
治命也。
己酉再入臺山。
庚戌春。
司徒達睿。
奉指空靈骨。
來厝于檜巖。
師禮師骨。
因赴召。
結(jié)夏廣明寺。
秋初還檜巖。
九月即功夫選也。
師所居室曰江月軒。
丙辰五月。
寂然而游。
年五十七。
法臘三十八。
玄陵在位之二十年庚戌。
秋九月十日。
召師入京。
十六日就師所寓廣明寺。
大會兩宗五教諸山衲子。
試其所自得。
號曰功夫選。
上親幸視為。
師拈香畢。
升法座。
乃言曰。
破卻古今之窠臼。
掃盡凡圣之蹤由。
割斷衲子命根。
抖擻眾生疑網(wǎng)。
操縱在握。
變通在機。
三世諸佛歷代祖師。
其揆一也。
在會諸德。
請以實答。
于是以次入對。
曲躬流汗。
皆曰未會。
或理通而礙于事。
或狂甚而夫于言。
一句便退。
上若不豫色。
然幼庵修禪師后至。
師歷問三句三關。
會罷還檜巖。
偶念指空三山兩水之記。
欲移錫檜巖。
會以召赴是寺法會。
得請居焉。
師曰。
先師指空。
蓋嘗指畫重營。
而燬于兵。
敢不繼其志。
乃謀于眾。
增廣殿宇。
工既告畢。
丙辰四月。
大設落成之會。
臺許以為。
檜巖密邇京邑。
士女往還。
晝夜絡繹。
或至廢業(yè)禁之。
便于是有旨。
移住營源寺。
逼迫上道。
師適疾作。
輿出三門。
至池邊。
自導輿者。
從涅槃門出。
大眾咸疑。
失聲號哭。
師唇曰。
賢力努力。
無以余故中輟也。
吾行當止于驪興耳。
至漢江。
謂護送官卓詹曰。
吾疾劇。
乞舟行溯流。
七日方至驪興。
又謂卓曰。
欲少留。
俟病間即行。
卓勉從之。
寓神勒寺。
五月十五日。
卓又督行急。
師曰。
是不難。
吾當逝矣。
是日辰時。
寂然而逝。
郡人望見五色云蓋山頂。
既火之洗骨。
無云而雨者。
方數(shù)百步。
得舍利一百五十五粒。
禱之分為五百五十八。
四眾得之灰中。
以自秘者。
莫知其數(shù)。
神光照耀。
三日乃已。
釋達如。
夢見龍盤繞臺下。
其狀如馬。
及以喪舟還檜巖。
無雨水漲。
皆驪龍之助云。
八月十五日。
樹浮屠于寺之北崖。
頂骨舍利。
厝于神勒寺。
示其所終也。
覆以石鐘。
戒其無敢訛也。
事開于朝。
年甫冠。
鄰友亡。
問諸父老曰。
死何之。
皆曰所不知也。
中心痛悼。
走入功德山。
投了然師祝發(fā)。
師曰。
汝為何事出家。
對以超三界利群生。
且請開示。
曰汝之來。
此是何物耶。
曰此能言能聽者能來爾。
但未知修進之術。
曰吾亦如汝猶未之知。
可往求之有馀師。
至正甲申至檜巖。
晝夜獨坐。
忽得開悟。
尋師中國之志決矣。
戊子三月至燕都。
參指空。
答問契合。
十年庚寅正月。
空集眾下語。
無能對者。
師出眾吐數(shù)語。
三拜而出。
空西天百八代祖也。
是春南游江浙。
秋八月參平山。
山問。
曾見何人。
曰西天指空。
日用千釰。
山云。
且置指空千釰。
將汝一釰來。
師以坐具提山。
山倒在禪□□□賊煞我。
師曰。
吾釰也能殺人能活人。
乃扶起。
山以雪巖所傳及庵衣拂子表信。
辛卯春。
抵寶陀洛迦山。
拜觀音。
壬辰至伏龍山。
參千巖。
適集江湖千馀人選入室。
巖問所自。
師既答。
巖云。
父母未生前。
從甚處來。
師曰。
今朝四月初二日。
巖許之。
是歲北還。
再參指空。
空授以法衣拂子梵書。
于是游涉燕代山川。
蕭然一閑道人也。
名聞于內(nèi)。
乙未秋。
奉圣旨住大都廣濟寺。
丙申十月望。
設開堂法會。
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兒。
賜金爛袈裟幣帛。
皇太子。
以金爛袈裟象牙拂子來錫。
師受袈裟問眾曰。
湛然空寂。
本無一物。
粲兮爛兮。
從何而出。
眾無對。
徐曰。
九重宮金口中。
乃披。
拈香祝圣升座。
橫按拄杖。
下數(shù)語便下。
戊戌春。
辭指空。
得授記東還。
且行且止。
隨機說法。
庚子入臺山居焉。
辛丑冬。
上遣內(nèi)詹事方節(jié)。
迎入京。
請說心要。
賜滿繡袈裟水精拂子。
公主獻瑪琉拂子。
太后親施布施。
請住神光寺。
固辭。
上曰。
于法吾亦退矣。
不得已即行。
十一月。
紅賊蹂躪京畿。
舉國南徙。
僧徒震懼請避賊。
師曰。
唯命是保。
賊何能為。
數(shù)日請益急。
是夕夢一神人。
面有黑志。
俱衣冠作禮曰。
眾散賊必滅寺。
愿固師志。
明日至土地神。
座視其貌。
則夢所見也。
賊果不至。
平生未嘗習世俗文字。
有請題詠。
操茟立書。
若不經(jīng)意。
理趣深遠。
晚好黑戲山水。
逼道栦。
嗚呼。
道既通。
多能也宜哉(并李穡撰禪覺塔銘)。
懶翁。
母夢見金色隼。
飛來啄頭。
忽墜卵。
五彩爛然。
入懷中。
因有娠(生選)。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祖淵。
字天泉。
雨庵其號也。
廬陵楊氏之子。
生有異質(zhì)。
永樂癸未。
具戒于青原山。
上金陵謁幻居戒公。
多所啟發(fā)。
號入室弟子。
嘗對眾稱之。
師不以小得自滿。
然臂香。
篤志求道。
至廢寢食者五年。
始得微悟。
若開云霧行虛空。
無所留閡。
遂振錫觀方。
遍禮祖塔。
所至叢林畏敬之。
聲稱隱然。
起同輩間。
壬寅。
還天界。
刺血書雜華經(jīng)。
宣德改元。
住山闡教。
月山公嘉其行。
延置座端。
為龍象表率。
尋為僧錄司。
舉住雪峰。
未幾。
天童虛席。
移師居之。
百廢具興。
化道大行。
甲寅。
被召入京。
命為左覺義。
時敕建大功德寺成。
住持難其人。
命師兼之。
僧眾聞之。
皆樂從展缽如云。
上悅。
賜田四百馀頃。
以贍焉。
師念禪講教三宗。
名不可不正。
奏以大功德。
大慈恩。
大隆善三寺為之。
繇是。
三宗弟子。
各有依歸。
傳道受業(yè)。
而綱緒始無紊亂矣。
又以天下寺多廢。
繇學徒未廣。
于嘗度正額外。
增其數(shù)五之一。
一時受度者。
如川匯云委。
其徒之繁昌。
廢剎多繇是而興。
升右善世。
發(fā)上所賜物。
建大剎于江寧之鳳翔山。
賜額曰普寧禪寺。
萬善戒壇成。
命師為傳戒宗師。
天下學者。
聞師戒。
皆知所守。
而行不離道。
寺左道。
北山阻。
溝水泥淖。
往來者苦之。
師同太監(jiān)興安。
拓地三百畝。
甃石作安和橋。
筑庵橋側(cè)。
命僧守之。
以濟眾。
于是。
寒不病涉。
暑則供茗飲。
人歸德焉。
師氣宇弘深。
制行潔白。
蓋湛然淵澄。
浩然海蓄。
凡諸世緣。
無一可以動其意。
其為國家祝釐。
則洞洞然盡其誠。
為諸弟子說法。
則懇懇然發(fā)其趣。
蓋忠于事上。
勤以接下。
一時尊而仰之。
如泰山北斗云。
所度弟子。
以萬計。
嗣興教事。
及主名山。
住大剎者又若干人。
生于洪武己巳二月四日。
化于正統(tǒng)己巳三月七日。
壽六十一。
僧臘四十七。
卒之時。
沐浴更衣而坐。
索筆書偈曰。
觀世間六十一。
一即是三三即一。
團團爍破去來蹤。
白日虛空轟霹靂。
書畢瞑目而逝。
異香滿室者數(shù)日。
太上皇聞之。
遣太監(jiān)吳弼。
賜以白金香幣鈔萬緡。
又遣禮部主事林璧賜祭。
朝之公卿大夫。
莫不致祭。
茶毗于都城之西山。
貴賤耄耋送者萬馀人。
得舍利盈掬。
藏于功德院。
靈骨。
奏還南京普寧。
建大窣堵波藏焉。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四
釋祖淵,字天泉,號雨庵。姓楊氏,廬陵人也。明永樂癸未,受具青原山,謁幻居戒,多所啟發(fā),稱入室弟子。然 臂明心,篤志求道,至忘寢食,孜孜五載,塵妄俱空。始出游參,遍禮叢林。壬寅還天界,刺血書經(jīng)。宣德改元,聲譽遠暢,四方學者,視作表率,尋為僧錄司舉住靈峰。值天童虛席,乃移居之。甲寅應召入京,命為左覺義,時敕建大功德寺成,命淵兼之。僧徒云集,復賜田四百馀頃。淵念禪講教三宗,名不可不正,奏以大功德、大慈恩、大隆善三寺為之,由是三宗弟子,受業(yè)各有依歸。又以天下寺廢,多由學徒未廣,請于常度正額外,增五分之一,廢剎多因是而興。未幾,遷右善世,發(fā)上所賜物,建大剎于江寧鳳翔山,賜額曰“普寧禪寺”,萬善戒壇成,命為傳戒宗師。又以寺左行道阻溝,往來苦之,乃拓地甃石,作橋建庵,其傍施茗利濟,行者德焉。以正統(tǒng)己巳三月七日示寂,臨化書偈,擲筆悠然,異香滿室。上聞,遣太監(jiān)吳弼,以金鈔香幣賜吊,又遣禮部主事林瑩致奠。茶毗得舍利盈掬,藏于大功德寺,奏請靈骨歸塔南都普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