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凌懋翁

相關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2—1352 【介紹】: 元僧。常熟人,字石屋。俗姓溫。住當湖之福源。嘗作偈云:“拾得斷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焙笸司与愊髦旌?,吟諷自適。有《石屋詩集》。
元詩選
清珙,字石屋,常熟溫氏子。首參高峰,后嗣法于及庵信禪師,住當湖之福源。嘗作偈曰:「拾得斷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退居霅溪之西曰天湖,吟諷其間以自適。至正間,朝廷聞其名,降香幣旌異,賜金襕衣。壬辰秋示寂。所著有《石屋詩》,其自敘曰:余山林多暇,瞌睡之馀,偶成偈語,紙墨少便,不復記錄。云衲禪人請書之,蓋欲知我山中趣向耳。于是隨意走筆,不覺盈帙,掩而歸之,慎勿以此為歌詠之助,當須參究其意,則有激焉。其詩有云:「天湖水湛琉璃碧,霞霧山圍錦障紅。觸目本來成現(xiàn)事,何須叉手問禪翁。」及庵嘗語眾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網(wǎng)金鱗也。
槜李詩系·卷三十
清珙,字石屋,常熟溫氏子,出家海鹽崇福寺。遍游天目淮陽,遇二高僧,參悟禪旨。元統(tǒng)間,住當湖鎮(zhèn)福源禪寺,歸隱太湖。至正間,詔降香幣,賜金襕衣。后示寂于湖州霞霧山,建塔焉。又因高麗國王表達詔,謚佛慈慧照禪師。明隆慶間,一士人發(fā)塔視之,骨皆金色。士人若有擊之者,立死。其法語山居詩,來復序之,謂有寒山子遺風。及庵嘗語眾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網(wǎng)金鱗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清珙。
字石屋。
蘇州常熟人。
俗姓溫。
母劉氏。
生之夕有異光。
及長依崇福永惟出家。
二十祝發(fā)。
越三年受具。
走天目見高峰和尚。
峰問。
汝為何來師曰。
欲求大法。
峰曰。
大法豈易求邪。
須然指香可也。
師曰。
某今日親見和尚。
峰嘿器之。
授以萬法歸一之語。
三年罔所得。
辭他行。
峰曰。
溫有瞎驢。
淮有及庵。
宜往見之。
乃見及庵。
庵問何來。
曰。
天目。
曰。
有何指示。
師曰。
萬法歸一。
庵曰。
汝作么生會。
師無語。
庵曰。
此是死句。
什么害熱病底教。
汝與么。
師拜求指示。
庵曰。
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意旨如何。
師答不契。
庵曰。
這個亦是死句。
師不覺汗下。
后入室。
庵。
再理前語詰之。
師答。
上馬見路。
庵呵曰。
在此六年。
猶作這個見解。
師發(fā)憤去。
途中忽舉首見風亭。
豁然有省。
回語庵曰。
有佛處不得住也。
是死句。
無佛處急走過也。
是死句。
某今日會得活句了也。
庵曰。
汝作么生會。
師曰。
清明時節(jié)雨初晴。
黃鶯枝上分明語。
庵頷之。
久乃辭去。
庵送之門。
囑曰。
已后與汝同龕。
俄而庵遷湖之道場。
師再參。
命典藏鑰。
庵常與眾言曰。
此子。
乃法海中透網(wǎng)金鱗也。
一眾刮目。
后入霞霧山卓庵。
名曰天湖。
躬自薪蔬。
吟詠自得。
有終焉之志。
既而當湖福源虛席致懇。
師堅臥不起。
或讓之曰。
夫沙門者。
當以弘法為重任。
閒居獨善。
何足言哉。
遂幡然而行。
龍象歸之。
云涌濤奔。
唯恐或后。
未幾。
復還天湖。
至正間。
朝廷聞師名。
降香幣以旌。
耆德皇后。
錫金磨衲衣。
人以為榮。
師澹如也。
至正壬辰秋七月二十有一日。
示微疾。
中夜與眾訣。
其徒請問后事。
索筆書曰。
青山不著臭尸骸。
死了何須掘土埋。
顧我也無三昧火。
光前絕后一堆柴。
擲筆而逝。
阇維舍利五色。
璨然無數(shù)。
其徒收靈骨。
合及庵舍利。
塔于天湖之原。
示不忘同龕之語。
世壽八十有一。
僧臘五十有四。
弟子愚太古者。
高麗國人。
師說偈印可。
有金鱗上直鉤之句。
后歸。
王尊之。
以為國師。
數(shù)道師德
王甚渴仰。
及師化。
表達朝廷。
詔謚佛慈慧照禪師。
移文江浙。
請凈慈平山林公。
入天湖。
取師舍利之半。
館伴歸國。
建塔供養(yǎng)。
師有上堂法語。
山居偈頌。
緝本盛行于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石屋禪師者。諱清珙。虞山人也。宋咸淳壬申。生于溫姓。生之夜。光貫北垣。其室異香。經(jīng)旬不散。珙幼斷酒胾。素質(zhì)清癯。而精神宥密。六經(jīng)雜史一覽即不顧。于佛經(jīng)如獲故物。乃盡棄其所有。為大僧。翩然逸舉。擇人而見。首參高峰妙禪師。妙公曰。新戒來須何事。珙曰。生死事大。乞施大法。公曰。我本無法。說甚小大。珙乃服勤三年。不契。妙公曰。溫有瞎驢?;从屑扳?。宜往見之。珙直走見及庵。路聞及庵多慢侮。罷廢參儀。不以禪流為事。大有名者。輒遭刪削。珙疑之。然心信妙公之指。如不相當。則走溫未遲也。乃至建陽西峰。通謁及庵。及庵袒襟危坐。受珙展拜。遂問珙曰。區(qū)區(qū)逐日。何所用心。珙對曰。以萬法歸一為本參。及庵訶曰。甚么害熱病底。教你參者死句。珙悚然罔措。及庵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作么生會。珙擬對之。及庵驀起厲聲曰。者個亦是死句。便入寢室。珙罔措。乃堅依座下。久之及庵復理前話詰珙。珙對曰。上馬見路。及庵又訶曰。在此多年。猶作恁么見解。珙憤以為及庵賣己。因背棄去。及庵笑曰。珙即回也。珙于途中。忽見風亭。乃急趨回。舉似及庵曰。有佛處不得住。亦是死句。無佛處急走過。亦是死句。清珙今日會得活句了也。及庵曰。作么生會。珙曰。清明時節(jié)雨初晴。黃鸝枝上分明語。及庵肯之。于是出入?yún)窃?。激揚禪社。廣結般若緣。偶登霞霧山喜之。遂搆草庵。號曰天湖。趨風者日眾。珙頻作山居偈頌示之。愛之者以為章句精麗。如巖泉夜響。玉磬晨鳴云。嘉禾當湖新創(chuàng)福源禪剎。盡禮致珙。珙不起。平山林禪師。作契聰排闥圖柬珙。珙慨曰。林兄不容吾高臥也。于是自攜竹笠。飄然而來。福源乃勇于臨眾。不期綱宗大振。圍繞座下。多諸有道。六七年間。衲子為法忘軀。而叢林豐盛。如西天那爛陀寺。有貴人入寺飯僧。見珙布衲蕭蕭。疑為矯飾。竊視方丈。棕拂道具外??胀剿谋诙选YF人大異。乃私問寺主曰。和尚人天知識。何枯淡若此耶。殆非吾輩之所堪矣。寺主曰。然吾師原儉于自奉。施者雖多。有即散之。常誡吾黨。莫貪甘煖。免償宿債。貴人感悟。歸散家財而隱。有詔徵珙。珙堅以疾辭。乃降金襕法衣賜之。人以為榮。珙嘆曰。吾少壯時。猶不如人。況今形之不逮矣。忍將名字。勞倦人間世乎。乃上堂曰。卸卻頂上鐵枷。飏下手中木杓。合眼跳過黃河。騰身沖開碧落。獅子踢倒玉欄干。象王擺壞黃金索。白云兮處處相逢。青山兮步步踏著。喝一喝云。舉頭天外看。誰是個般人。便棄福源。歸天湖。嘉禾公牘互至。珙作偈答之。有老拙背時酬應懶不能從命出煙霞之句。珙年八十有一。行不倚杖。坐不施褥。燈下書字如粟。嘗與客夜話。將達旦??椭x息。珙笑曰。后生輩精神乃爾。安足謀道耶。俄告寂。門人請命后事。珙引聲曰。青山不著臭尸骸。死了何須堀土埋。顧我也無三昧火。光前絕后一堆柴。已而吉祥化去?;鸷笊崂N迳?。塔于天湖。時至正壬辰孟秋也。謚曰佛慈慧照禪師。高麗王仰珙德化。且感異夢。請旨移文江浙。分舍利。歸國祀之。 贊曰。瘦棱棱卻。如碧海波心。涌起一座玉巖。硬剝剝好。似白云堆里。突出千尋石屋。乃珙公自狀其微也。至于道傾彤室。德感異邦。置弗論矣。但歷來三百馀年。人誦其詩偈。讀其語錄。恨不尊公。至夜摩睹史之天上。蓋公不以虛言而欺世也。明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清珙,字石屋,受具后,與凈慈平山林同得法于道場及庵。遂隱居吳興霞霧山,以清苦自守,不干檀越,偶至絕食,飲水而已。為人慈祥恤物,作為祇陀,多警法語。元至正初,道問流聞,洽于朝野,敕降香幣以旌異之。皇后亦賜金襕法衣,珙殊不為意。至正壬辰秋,與眾訣,書偈而逝,偈曰:“青山不著臭尸骸,死后何須掘土埋。顧我也無三昧火,光前絕后一堆柴?!标^維,舍利五色,高麗王仰其道行,表達于朝,詔謚“佛慈慧照”。更命有司移文江浙,命凈慈林取珙舍利予館伴歸國。所著有《石屋語錄》,詩不多見,《瘦松集》載其山居詩云:“僧因產(chǎn)業(yè)致差科,官吏句追恥辱多。我有山田三畝半,盡行發(fā)付與檀那。”其高致可概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