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趙晦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1—1203 【介紹】: 宋僧。臨江軍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諸地寶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詔居臨安靈隱。召對論佛法,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賜號佛照,因進《宗門直指》一篇。寧宗慶元元年,歸老東庵。嘉泰間別眾書偈,坐寂而逝。謚普惠宗覺禪師。
全宋詩
釋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賜號佛照,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東山光化寺吉禪師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禪師南遷,望見而慕之。后二年,謁月庵果、應庵華、百丈震等,終不自肯。二十六年,聞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徹。杲歸徑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鴻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對。淳熙七年(一一八○),歸老育王廣利寺。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遷徑山。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還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謚普慧宗覺大禪師。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有《語錄》傳世,見《續(xù)藏經(jīng)》所收《古尊宿語錄》卷四八《佛照禪師奏對錄》、《續(xù)古尊宿語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語》。《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學,成年始出家,遍訪名師,得大徹悟,名公貴卿多從之游。孝宗皇帝雅聞其名,淳熙三年召住靈隱寺,應對稱旨,賜號佛照禪師。丐閒山林,處以育王,紹熙中改蒞徑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賜謚普慧宗覺大禪師。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圓鑒塔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德光賜號佛照。
臨江軍彭氏子也。
志學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發(fā)受具。
一日入室吉問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光。
罔措通夕不寐。
次日復登方丈請曰。
昨蒙和尚垂問。
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
望乞慈悲指示。
吉乃震威喝曰。
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在。
拈棒劈脊打出。
于是有省。
次謁月庵杲應庵華百丈震。
皆無所入。
適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
四海英才鱗集。
光亦造焉入室。
大慧舉竹篦問曰。
喚作竹篦則觸。
不喚作竹篦則背。
不得下語不得無語。
光擬對。
大慧便棒。
光豁然大悟。
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
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降詔命住靈隱。
一日召問對答稱旨。
留宿內(nèi)觀堂。
后示寂。
塔全身于東庵。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德光。臨江彭氏子。彭氏故舊族。母袁。夢異僧入室。驚窹而娠。既生。其祖曰。吾家世積德。此子必光吾門。因是命名。九歲值寇擾。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應大師伯華善相曰。是子。伏犀貫頂。出家必作法門梁棟。俄失恃怙歸伯氏。年二十一。聞人誦金剛經(jīng)。有省。自伯母曰。適聞誦經(jīng)。身心歡喜。世間萬事。真如幻夢。兒愿出家。即散家貲與其族。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足庵攜之入閩。語師曰。是行。為子擇所依。東禪月庵果公。具衲僧眼。子依之。時復有吾足矣。見月庵。機語相契。是時老宿。多集閩中。如妙湛佛心圓覺。望重叢林。師無不參叩。遍歷五十馀員善知識。最后見大惠于育王。為舉竹篦話。師儗對。痛棒隨之。遂大悟。從前所得。為之冰釋?;菰?。爾這回始徹也。說偈以頂相付之。隨過蔣山。謁應庵。庵稱賞不已。謂人曰。光兄插翅虎。吾當避之。乾道丁亥。住臺之鴻福。徙光孝。臺守李侍郎浩。延之也。孝宗。雅聞師名。淳熙三年。被旨住靈隱。入對選德殿。問佛法大意曰。朕心佛心。是同是別。對曰。直下無第二人。曰。如是則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耶。對曰。成一切性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問。釋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對曰。將謂陛下忘卻。上悅。賜號佛照禪師。自是召見無虛歲。至留內(nèi)觀堂。五宿而出。恩遇異常。紹熙改元。孝宗御重華宮。稱壽皇。而徑山命下。師力辭。壽皇曰。欲頻相見耳。何以辭為。慶元初。請老許歸育王。師之在內(nèi)觀堂也。上時乘小輦過堂。至則促席而坐。或曳袂而行。歡如平生。宣賜金玉器用繒?。計緡三萬馀。及王臣長者所施。悉以置育王贍眾之田。國史陸游。詳記其事。自創(chuàng)數(shù)椽。曰東庵。掩關自娛。以休世焉。以嘉泰癸亥三月。告眾曰吾世緣將盡。未幾問左右曰。今日月半耶。對曰然。即索紙作遺書。與平昔所厚者。集眾敘別。皆法門之旨要。無半語及他事。索浴更衣。大書云。八十三年。彌天罪過。末后殷勤。盡情說破。泊然而逝。弟子塔全身于庵后。僧臘六十。謚普慧宗覺大禪師。塔曰圓鑒。 明河曰。南渡后宗師。唯妙喜老子。得人為多。開堂說法。顯然為天人師者。不下數(shù)十人。然皆不數(shù)傳寂寂矣。能使道脈長永。枝葉繁茂。不忝師門傳受。唯師一人而已。古稱妙喜。能大圓悟之門。愚謂。妙喜之得師。猶圓悟之得妙喜。續(xù)燈舉妙喜之嗣。契悟廣大者。九人。師不與焉。已失其鑒。至謂弟子之超卓者。又蚤世不使久開法。俾法嗣廣布。然則師豈非超卓。而夭者耶。噫。所謂瞋目而不見泰山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彭氏子也。
志學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發(fā),受具。
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
”光罔措,通夕不寐。
次日復登方丈,請曰:“昨蒙垂問,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
”吉乃震威喝曰:“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
”拈棒劈脊一擊。
于是有省。
次謁月庵杲、應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
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
”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
侍久之。
宋孝宗慕光道價,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
后示寂,塔于東庵。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0—1219 【介紹】: 金僧。濟州人,字虛明,俗姓王。七歲出家,十三歲受大戒。累主道場。詔住燕都慶壽寺,徒眾常萬人,繼主少林,旋引去,往來于嵩、少之間。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教亨字虛明。
濟州任城王氏子也。
先有汴京慈濟寺僧福安。
居任城有年。
精修白業(yè)緇素仰重。
一日赴齋于芒山村。
乃倚樹化去。
是夕示夢于女弟馮自彭村。
見其乘白馬而下曰。
我生于西陳村王光道家。
馮覺語母。
及其子三人夢皆同。
詰旦至光道家詢之。
其母劉氏先夕亦夢。
安公求寄宿焉。
是日果誕亨。
乃拳右拇指似不能伸。
但瞬而未笑。
次日有同業(yè)僧福廣福堅。
聞而來謁見即呼云。
安兄無恙耶。
亨熟視舉手伸指而笑。
其母嘗臥師于室中。
若有人誦摩訶般若之聲。
及睟或以佛經(jīng)酒杯試之。
竟取經(jīng)卷。
素不茹葷血。
見僧喜從之游。
人皆呼為安山主。
故芒山村乃以師事碑于石紀其異。
年七歲出家依州之崇覺寺圓和尚薙染。
十三受大戒。
遇苦瓜先生相之曰。
此兒他日坐道場。
必領僧萬指。
年十五游方。
聞鄭州普照寶和尚法席之盛。
于是荷錫自汴發(fā)足。
寶公夜夢。
慶云如金芙蕖繽紛亂墜。
因語眾曰。
吾十年無夢矣。
今有此。
是何祥也。
翌日亨至。
寶獨異之。
師朝夕參叩。
寶亦痛劄之。
一日往睢陽。
忽馬上憶擊竹因緣。
凝情不散。
如入禪定。
將抵河津渾無知覺。
同行德滿呼曰。
此河津也。
亨驚遂下馬悲喜交集。
及歸涕以語寶公。
寶曰。
此僵人耳。
切須更蘇轉(zhuǎn)動始得。
曾看日面佛公案。
否曰。
兒時已念得。
寶公笑曰。
我只教爾參諸方掉下底禪。
但再參去。
自有得力處。
一日亨于云堂靜坐。
忽聞打板聲霍然證入。
遂呈偈曰。
日面月面。
流星閃電。
若更遲疑。
面門著箭。
咄寶公曰。
我謾汝不得也。
師后出世乃五坐道場。
若嵩山之戒壇韶山之云門鄭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覺嵩山之法王。
次因金國丞相夾谷清臣請主中都潭柘。
遷濟州普照。
未幾忽方丈后叢樹中有一株。
亭亭高丈馀。
而群鴉以次來巢。
狀若浮圖。
上下十二級。
眾賀曰。
和尚佛法愈大振乎。
不十日詔住慶壽寺。
眾常萬人。
三年繼主少林。
法席大盛。
無何師引去乃徜徉于嵩少之間。
或放歌或長嘯。
如是數(shù)年。
一日忽覺四大弦緩。
杜門堅坐謝絕賓客。
至金興定己卯七月十日誡其眾曰。
汝輩各自勤修。
索浴說偈端坐而逝。
享年七十。
坐夏五十有八。
阇維焰如蓮華開合。
牙齒目睛不壞。
舍利無算。
師自兒時額有圓珠涌現(xiàn)于皮間。
至是爆然飛去。
弟子分設利羅以建塔焉。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虛明。
濟州任城王氏子也。
先有汴京慈濟寺僧福安。
居任城有年。
精修白業(yè)。
緇素仰重。
一日赴齋于芒山村。
乃倚樹化去。
是夕示夢于女弟馮自彭村。
見其眾白馬而下。
曰我生于西陳村王光道家。
馮覺。
語母及其子。
三人夢皆同。
詰旦至光道家詢之。
其母劉氏。
先夕亦夢安公求寄宿焉。
是日果誕亨。
乃拳右拇指。
似不能伸。
但瞬而未笑。
次日有同業(yè)僧福廣福堅。
聞而來謁。
見即呼云。
安兄無恙耶。
亨熟視舉手。
伸指而笑。
其母嘗臥師于室中。
若有人誦摩訶般若之聲。
及睟。
或以佛經(jīng)酒杯試之。
竟取經(jīng)卷。
素不茹葷血。
見僧喜從之。
游人皆呼為安山主。
故芒山村。
乃以師事碑于石。
紀其異。
七歲出家。
依州之崇覺寺圓和尚薙染。
十三受大戒。
遇苦瓜先生相之曰。
此兒他日坐道場。
必領僧萬指。
年十五游方。
開鄭州普照寶法席之盛。
于是荷錫。
自汴發(fā)足寶公夜夢慶云。
如金芙蕖。
繽紛亂墜。
因語眾曰。
吾十年無夢矣。
今有此。
是何祥也。
翼日亨至。
寶獨異之師朝夕參叩。
寶亦痛劄之。
一日往雎陽。
忽馬上憶擊竹因緣。
疑情不散。
如入禪定。
將抵河津。
渾無知覺。
同行德滿呼曰。
此河津也。
亨驚。
遂下馬悲喜交集。
及歸涕以語寶公。
寶曰。
此僵人耳。
切須更蘇。
轉(zhuǎn)動始得。
曾看日面佛公案否。
曰兒時已念得。
寶公笑曰。
我只教你參諸方掉下底禪。
但再參去。
自有得力處。
一日亨于云堂靜坐。
忽聞打板聲。
霍然證入。
遂呈偈曰。
日面月面。
流星閃電。
若更遲疑。
面前著箭。
咄。
寶公曰。
我謾汝不得也。
師后出世乃五坐道場。
若嵩山之戒壇。
韶山之云門。
鄭州之普照。
林溪之大覺。
嵩山之法王。
次因金國丞相夾谷清臣請。
主中都潭柘。
遷濟州普照。
未幾忽方丈后叢林中。
有一株亭亭高丈馀。
而群鴉以次來巢。
狀若浮圖。
上下十二級。
眾賀曰。
和尚佛法愈大振乎。
不十日。
詔住慶壽寺。
眾常萬人。
三年繼主少林。
法席大盛。
無何師引去。
乃倘徉于嵩少之間。
或放歌。
或長嘯。
如是數(shù)年。
一日忽覺四大弦緩。
杜門堅坐。
謝絕賓客。
至金興定己卯七月十日。
誡其眾曰。
汝輩各自勤修。
索浴說偈。
端坐而逝。
年七十。
坐夏五十有八。
阇維。
舍利無算。
師自兒時。
額有圓珠。
涌現(xiàn)于皮間。
至是爆然飛去。
弟子分舍利。
羅以建塔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六
釋教亨,字虛明,任城王氏子也。
先有汴京慈濟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業(yè),緇素仰重。
一日托缽于芒山村,乃倚樹化去。
是夕,示夢于女弟馮,自彭村見其乘白馬而下,曰: “我生于西陳村王光道家。
”馮覺,語母及其子,三人夢皆同。
詰旦,至光道家詢之,其母劉氏先夕亦夢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誕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申,但瞬而未笑。
次日,有同業(yè)僧福廣、福堅聞而來謁,見即呼“云安兄無恙耶?
”亨熟視,舉手伸指而笑。
其母嘗臥兒于室中,若有人誦摩訶般若之聲。
及睟,或以佛經(jīng)酒杯試之,竟取經(jīng)卷。
素不茹葷血,見僧喜從之游,人皆呼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亨事勒諸石記其異。
年七歲出家,依州之崇覺寺圓公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兒他日坐道場,必領僧萬指。
”年十五游方,聞鄭州普照寶法席之盛,于是荷錫自汴發(fā)足,寶公夜夢慶云如金芙蕖,繽紛亂墜,因語眾曰:“吾十年無夢矣,今有此,是何祥也?
”翌日亨至,寶獨異之。
朝夕參叩,寶亦痛剳之。
一日,徑睢陽,忽馬上憶擊竹因緣,凝情不散,如入禪定,將抵河津,渾無知覺,同行德滿呼曰:“此河津也。
”亨驚,遂下馬,悲喜交集,及歸,涕以語寶公,寶曰:“此僵人耳,切須更蘇轉(zhuǎn)動始得。
曾看日面佛公案否?
”曰:“兒時已念得。
”寶公笑曰:“我只教汝參諸方掉下底禪,但再參去,自有得力處。
”一日,亨于云堂靜坐,忽聞板聲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閃電。
若更遲疑,面門著箭。
咄!
”寶公曰:“我謾汝不得也。
”亨后出世,乃五坐道場,若嵩山之戒壇、韶山之云門、鄭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覺、嵩山之法王,復因金丞相夾谷清臣請,主中都潭柘,遷濟州普照。
未幾,忽方丈后叢樹中有一株,亭亭高丈馀,而群鴉以次來巢,狀若浮圖,上下十二級,眾賀曰:“佛法將大振乎?
”不十日,詔住慶壽寺,眾常萬人。
三年繼主少林,法席大盛。
無何,引去,乃徜徉于嵩少之間,時或放歌長嘯。
如是數(shù)年,忽杜門堅坐,謝絕賓客。
金興定己卯七月十日,誡眾曰:“汝輩各自勤修。
”索浴說偈,端坐而逝,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
阇維燄如蓮華開合,牙齒、目睛不壞,舍利無算。
亨自兒時額有圓珠涌現(xiàn)于皮間,至是爆然飛去。
弟子分設利羅,以建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