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魏克愚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7—1307 【介紹】: 宋元間徽州歙縣人,字萬里,號虛谷。幼孤,從叔父學(xué)。宋理宗景定三年進(jìn)士。初媚賈似道,似道敗,又上十可斬之疏。后官知嚴(yán)州,以城降元,為建德路總管。尋罷歸,遂肆意于詩。有《桐江集》、《續(xù)古今考》,又選唐宋以來律詩,為《瀛奎律髓》。
元詩選
回字萬里,別號虛谷,徽州歙縣人。宋景定壬戌,別省登第,提領(lǐng)池陽茶鹽,累遷知嚴(yán)州。元兵至迎降,即以為建德路總管。尋罷,徜徉杭、歙間以老。虛谷傲睨自高,不修邊幅。賈似道敗,嘗上十可斬之疏。晚而歸元,終以不用,乃益肆意于詩。吟詠?zhàn)疃?,亦不甚持擇也。其自序?a target='_blank'>桐江續(xù)集》云:「予自桐江休官閒居,萬事廢忘,獨(dú)于讀書作詩,未之或輟?!故菚r年已六十馀矣。仇仁近嘗贈詩云:「老尚留樊素,貧休比范丹?!诡H為時論所笑。嘗選唐、宋以來近體詩評論之,名曰《瀛奎律髓》,于情景虛實(shí)之間,三致意焉。而尤以山谷、后山、簡齋為標(biāo)準(zhǔn)。海虞馮定遠(yuǎn)曰:「方君所娓娓者,止在西江一派。觀其議論,全是執(zhí)己見以繩縛古人,以古人無礙之才,圓變之學(xué),曲合于拘方板腐之輩。吾恐其說愈詳而愈多所戾耳?!勾搜钥芍^深中虛谷之病矣。
全宋詩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萬里,一字淵甫,號虛谷,別號紫陽山人,歙縣(今屬安徽)人。
早年以詩獲知州魏克愚賞識,后隨魏至永嘉,得制帥呂文德推薦。
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進(jìn)士,廷試原為甲科第一,為賈似道抑置乙科首,調(diào)隨州教授。
呂師夔提舉江東,辟充干辦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遷通判安吉州。
時賈似道魯港兵敗,上書劾賈,召為太常簿。
以劾王爚不可為相,出知建德府。
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總管兼府尹。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覲見,歸后仍舊任。
前后在郡七年,為婿及門生所訐,罷,不再仕。
以詩游食元新貴間二十馀年,也與宋遺民往還,長期寓居錢塘。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
回詩初學(xué)張耒,晚慕陳師道、黃庭堅(jiān),鄙棄晚唐,自比陸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詩集序》),已佚。
又有《桐江續(xù)集》,系元時罷官后所作,自序稱二十卷,《千頃堂書目》作五十卷,今殘存三十六卷。
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
回以宋守土官靦顏仕元,以“大物既歸周,裸士來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筆古體》)開解,并諛元為“今日朝廷貞觀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書入都……》),誠屬可鄙,所以為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卷上所深詆。
周斥其曾以梅花百詠諛賈似道,當(dāng)為事實(shí),集中有“向來世故未曾識,折腰此人(似道)覬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張君輗約飲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為韻》),即為此事之證明。
因此前人雖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憤,而回人品確不能稱道。
事見本集有關(guān)詩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傳。
 方回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
校以清抄《虛谷桐江續(xù)集》(四十八卷,簡稱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兩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
底本詩集外之詩、校本多出底本之詩及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萬里,號虛谷。宋景定三年別省登第,累知嚴(yán)州。入元為建德路總管。有桐江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4—1344 【介紹】: 元僧。江州人,徙南昌,俗姓陳,號笑隱。九歲出家。博通經(jīng)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說。居杭州之鳳山,遷中天竺,又主建康集慶寺。文宗天歷初,被召赴闕,特賜三品文階,授太中大夫。順帝時受命校正《禪林清規(guī)》。有《蒲室集》。
元詩選
大?,字笑隱,南昌陳氏子。家世業(yè)儒,去而學(xué)佛,得法于晦機(jī)熙公。卓錫杭之鳳山,遷中天竺。文宗自金陵入正大統(tǒng),命以潛邸之舊,為龍翔集慶寺。召?于杭州,授太中大夫,主寺事,設(shè)官隸之。所著有《蒲室集》十五卷,虞邵庵序之,謂?公以說法之馀事為文,莫之能禦。吸江海于硯席,肆風(fēng)云于筆端,一坐十年,以應(yīng)四方來者之求,殆無虛日。鏗宏軒昂,感厲奮激,老于文者,不能過也。歐陽圭齋之序蒲庵復(fù)公也,亦曰:由唐至宋,大覺璉公、明教嵩公、覺范洪公,以雄詞妙論,大弘其道于江海之間。一時老師宿儒,莫不斂衽嘆服。皇元開國,若天隱至公、晦機(jī)熙公,倡斯文于東南,一洗咸淳之陋。趙孟頫、袁桷諸先輩,委心而納交焉?;迿C(jī)之徒,笑隱?公尤為雄杰。其文,太史虞集嘗序之矣。?公既寂,叢林莫不為斯文之慨豫章見心復(fù)公以敏悟之資,發(fā)為辭章,溯而上之,卓然并驅(qū)于嵩璉諸師無愧也。圭齋次論諸禪老之文,最為明悉,而推重?公如此。明洪武初,復(fù)公與蒲室之徒全室泐公,同以高僧見召。已見于錢牧齋《列朝詩集》,故不具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禪師大訴者。
字笑隱。
世籍江州。
為唐尚書陳操之裔。
后徙居南昌。
故為南昌陳氏也。
母蕭氏。
孕感異徵。
日者讖曰。
生子當(dāng)為法中龍文中虎。
及娩。
地為震動。
父歿。
母盛年修凈業(yè)。
?為童時。
見佛相好。
則戀慕如慈親。
年九歲。
得依水陸院伯父云阇黎為大僧。
遍閱大藏經(jīng)文。
欲扣明己躬。
愿盡形壽以法為檀。
時一山萬禪師開化匡廬之開先寺。
訴竟走依之。
不發(fā)。
然訴常于此切萬指。
往百丈。
遂徹證于熙禪師拂下。
熙曰。
昔黃龍得旨。
泐潭領(lǐng)徒。
游方及見慈明。
氣索汗下。
你道過在甚處。
訴對曰。
千年桃核里。
覓甚舊時仁。
熙以為類己。
大然之。
熙遷杭之凈慈。
命?分座。
訴以書記自任。
蓋?博學(xué)廣知。
加之辯才轉(zhuǎn)變無方。
嘗題曹操讀碑圖。
其略曰。
碑陰八字非隱語。
德祖有智如滑稽。
豈是阿瞞不解此。
感愧上馬歸路迷。
一時名輩稱之。
又訪中峰本禪師于天目山。
坐語。
夜半風(fēng)雨大作。
崖石欲裂。
左右皆辟易。
訴不少動。
中峰曰。
訴公慧定之力。
俱足他日必大可觀。
至大四年。
出住湖之烏回。
次住杭城報國。
又住中竺報國。
中竺俱經(jīng)火之馀。
訴至任緣鼓舞。
大廈俱成。
僧徒相從者垂千輩。
首以竹篦子付之覺原曇。
而妙喜門風(fēng)又一振矣。
天歷元年。
朝旨改金陵潛邸。
為大龍翔集慶寺。
以訴為開山第一代。
明年詔入奎章閣。
設(shè)高座。
闡揚(yáng)大法。
出貂裘金衲賜之。
?終不以示人。
然自奉儉薄。
衾衣常十?dāng)?shù)載不易也。
頻躬燒香。
浴以給眾。
身外之役。
不以勞人。
至于名教節(jié)義。
則感勵奮激。
不知有己。
明宗嘉其風(fēng)范。
親書廣智庵額賜。
訴退居處。
至順二年。
疏謝。
歸林下。
不報。
又辭。
文宗敕臺臣慰?。
安居龍翔終老。
兼命較訂百丈清規(guī)。
為緇門定式。
蓋百丈建立以來。
年代數(shù)百。
法久成斃。
諸方叢席各杜繩規(guī)。
俾律儀大典易式無聞。
?以百丈舊文。
訂列條章若干門。
互換主賓。
令法久住。
書成。
進(jìn)上。
敕諸叢林。
遵而一之。
于是天下緇流。
禮樂鏗鏘。
進(jìn)止有節(jié)。
大智之風(fēng)。
儼然在矣。
嗣后朝賜益隆。
梵侶益眾。
其禪席之盛。
自秀法云以來。
未之有也。
會中龍象。
則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遠(yuǎn)懷渭輩。
激揚(yáng)旨要。
嘗問僧。
青州布衫重七斤。
古人道了也畢竟一歸何處。
僧曰。
東廊頭西廊下。
曰。
甚么處見趙州。
僧?dāng)M對。
?曰。
棒上不成龍。
又問。
豎拂拈椎。
古佛榜樣。
擎杈舞劍。
列祖條章。
衲僧下一句。
作么生道。
僧珍重便行。
?曰。
不消一劄。
又問。
釋迦彌勒文殊普賢從你腳下過去也。
僧顧左右。
?喝之。
又問。
無位真人落在甚處。
僧便作禮。
?曰。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至正四年五月朔日。
退居廣智庵。
復(fù)與御史脫歡公話。
別凡熟知。
悉致辭。
柬命弟子。
以兩朝所賜資帛。
營萬佛閣。
俾群生得所瞻仰。
從容書偈。
順寂焉。
閱世六十一。
坐夏四十六。
學(xué)士虞集為蒲室敘。
敘狀?生平甚詳。
蓋?之母。
精修凈業(yè)。
感地生白連。
?移居報國。
時其母西往。
?常愧慕陳尊宿編蒲。
以故志所居處。
皆曰蒲室。
四會語錄。
外文集若干卷。
名蒲室集云。
贊曰。
語云。
天地?zé)o全功。
圣人無全能。
若仰山父子之為人。
庶其全矣。
熙公至歿。
猶教誡弟子。
整其家法。
?公于歿前一日。
召宗泐輩。
孜孜以妙喜門庭為屬。
較二公之心。
而往返閻浮百千次。
尚未足其愿也。
嗚呼大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字笑隱,姓陳氏,九江人也。初謁開先一山了萬。萬嘗經(jīng)神祠,見紙灰隨風(fēng)旋起,脫然忘所證,以白東叟,叟詰之無滯,遂主開先。?叩之,未深契也。乃遣參凈慈晦機(jī)熙,熙器重之,問:“黃龍得旨泐潭,領(lǐng)徒游方,及見慈明,氣索汗下,過在何處?”?抗聲云:“千年桃核里,覓甚舊時仁?!币蝗?,又舉百丈野狐語,詰之曰:“且道不落因果便墮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脫野狐身,利害甚處?”?擬答,機(jī)喝之,生平疑滯,渙然冰釋。?博學(xué)多通,于《涅槃》、《法華》、《大品般若》,靡不窮究,故三諦圓融,觀法入妙,尤擅詞翰。黃溍虞集品其文,奇彩爛然,鏗鋐磊落,名重一時。元文宗、順帝時,屢承恩顧,命坐咨問,授三品文階,賜賚甚厚,盡用以建閤。元至正四年五月,詣御史大夫脫歡為別,復(fù)留書與交游之善者,二十四日書偈趺逝。
陳亹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陳亹(14世紀(jì)—15世紀(jì)),字尚勉,福建漳州府漳浦縣十七都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陳亹是永樂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舉人,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成進(jìn)士,三年(1438年)獲授行在戶部廣東司主事,次年調(diào)任江西司主事,升吏部考功司郎中,瓦刺入侵邊境、守臣無力防禦,他上呈《備邊禦戎策》作策略。
天順元年(1457年)吏部薦舉陳亹為廣東右布政使,到四年(1460年)廷議升他為廣東左布政使,他本擬辭退,明英宗召至大殿諭遣,并賜膳給鈔。
在廣東他務(wù)存大體、不事苛刻,同時招撫和抓捕新興、德慶、蓬州流賊,不久以疾求退,寫下《明己賦》,成化二年(1466年)得請回鄉(xiāng),設(shè)立祠市祭田、修筑書院,興建云臥山房自住,徜徉山水。
某天得知兒子陳柬買下鄉(xiāng)人若干田地,責(zé)問對方:「可以這樣取貧者所有嗎?
」撕破契約還回土地,著有《梅庵存稿》、《經(jīng)籍要覽》。
侄孫陳奐,是成化十一年進(jìn)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