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原妙

相關(guān)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妙峰善禪師。
劉氏子。
世居彭城。
后徙吳興。
年十三落發(fā)。
其師教以經(jīng)論。
一覽輒了大意。
久而棄之。
時佛炤唱道鄮山。
師往參焉。
于風幡話下悟旨。
佛炤可以偈曰。
今日與君通一線。
斬釘截鐵起吾宗。
自是辯慧泉涌。
然不以是自足。
入武康廬妙高峰。
壁坐十年。
身隱而名彰。
學(xué)者尊之。
曰妙峰禪師。
出世于臺之慧因鴻福萬年諸剎。
退居皋亭劉寺者。
又十馀年。
其徒推迫不已。
復(fù)領(lǐng)明之瑞巖。
蘇之萬壽。
常之華藏。
次至靈隱。
靈隱。
密邇于闕。
輪蹄湊集。
師掩戶若不聞。
一無所將迎。
公卿貴人。
或見之。
寒溫而已。
會天童虛席。
時鄭清之秉鈞軸。
謂非師莫宜居。
因勉師行。
師答曰。
老僧年耄矣。
尚夜行不休乎。
鄭公高之。
師善于誘掖后進。
未嘗厲聲色。
然一經(jīng)指授。
無不心融神化。
充然有得。
相傳。
師住靈隱時。
夜坐方丈。
為四鬼舁出入。
此與洞山寶事相類。
得道人。
時或有是。
不欲章異以惑修。
故諱而不言。
中峰所謂當時賴遇妙峰。
若王老師。
又作修行無力會也。
將示寂。
澡身趺坐。
書偈云。
來也如是。
去也如是。
來去一如。
清風萬里。
遂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四明人,俗姓姚。年十九試經(jīng)得度,習天臺教,悟一心三觀之旨,未能泯跡。遍參名宿,到龍門觀水磨旋轉(zhuǎn),發(fā)明述偈,呈之佛眼。后至廬山,于同安枯樹中絕食清坐。徽宗宣和間居南岳,傳每跨虎出游,儒釋望塵而拜。
全宋詩
釋法忠(一○八四~一一四九),字牧庵,俗姓姚,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晚住隆興府黃龍寺。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清遠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十九年卒,年六十六(據(jù)《佛祖通載》卷三○,《嘉泰普燈錄》作年六十)?!?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七九八
法忠(一○八四——一一四九),號牧庵,俗姓姚,鄞縣(今浙江寧波)人。
年十九出家,習天臺教,篤學(xué)雄辯,時稱「忠虎子」。
后轉(zhuǎn)而遍參禪宗名德,得舒州龍門佛眼禪師印可,自是聲播叢林。
宣和中,卜居南岳妙高峰下,后歷住南木、雪蓋、二圣、大溈、黃龍,釋子士夫,爭與之游。
紹興十九年卒,年六十六。
述《宗教正心論》十卷、補寒山詩三百篇,并行于時。
見《寶慶四明志》卷九,《歷代佛祖通載》卷三○,《大明高僧傳》卷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法忠號牧庵。四明姚氏子也。十九試經(jīng)得度習天臺教。悟一心三觀之旨未能泯跡。故遍參名德。后至龍門。觀水磨旋轉(zhuǎn)發(fā)明述偈呈佛眼曰。轉(zhuǎn)大法輪。目前包裹。更問如何。水推石磨。佛眼曰。其中事作么生。忠曰澗下水長流。眼曰。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忠即掩耳而去。后至廬山。于同安枯樹中絕食清坐。宣和間湘潭大旱。禱弗應(yīng)。忠躍入龍淵呼曰。業(yè)畜當雨一尺。雨隨至。嘗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釋皆望塵而拜。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諸圣口不動自己舌。非聲氣呼吸非情識分別。假使凈名杜口毗耶釋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鈴。未免天機漏泄。直饒德山棒臨濟喝。若向牧庵門下秖得一橛。千種言萬般說秖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虛空七凹八凸。 系曰。牧庵既悟一心三觀。即當揮麈為臺教吐氣。尤以未能泯跡。乃遍扣達磨之徒。正如香象渡河。直欲一踏到底。所以宜乎才跨龍門便能傾湫倒岳也。偉哉。世有習三觀者。且指悟之一字不知其為何物。誤認糟粕作醍醐。詆壁觀為護教。豈非師子之蟲耶。故渰山集深斥臺教傳佛心印書。后卷當刪去。蓋令學(xué)者障悟門。造地獄業(yè)不淺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號牧庵。四明姚氏子也。十九試經(jīng)得度。習天臺教。悟一心三觀之旨。后至龍門。觀水磨旋轉(zhuǎn)發(fā)明。述偈呈佛眼曰。轉(zhuǎn)大法輪。目前包裹。更問如何。水推石磨。佛眼曰。其中事作么生。忠曰澗下水長流。眼曰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忠即掩耳而去。后至廬山。于同安枯樹中。絕食清坐。宣和間。湘潭大旱。禱弗應(yīng)。忠躍入龍淵。呼曰。業(yè)畜當雨一尺。雨隨至。嘗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釋皆望塵而拜。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諸圣口。不動自己舌。非聲氣呼吸。非情識分別。假使凈名杜口毗耶。釋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鈴。未免天機漏泄。直饒德山棒。臨濟喝。若向牧庵門下。祇得一橛千種。言萬般說。祇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虛空。七凹八凸。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法忠,字牧庵,四明姚氏子也。十九試經(jīng)得度,習天臺教,悟一心三觀之旨,未能泯跡,故遍參名德。后至龍門,觀水磨旋轉(zhuǎn),發(fā)明心性,述偈呈佛眼曰:“轉(zhuǎn)大法輪,目前包裹,更問如何水推石磨?”佛眼曰:“其中事作么生?”忠曰:“澗下水長流?!毖墼唬骸拔夷┖笠痪浯指度辍!敝壹囱诙?。后至廬山,于同安枯樹中絕食清坐。宣和間,湘潭大旱,禱弗應(yīng),忠躍入龍淵呼曰:“業(yè)畜當雨一尺?!庇觌S至。嘗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釋皆望塵而拜。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諸圣口,不動自己舌,非聲氣呼吸,非情識分別,假使凈名杜口毗耶,釋迦掩室摩竭,大似掩耳偷鈴,未免天機漏泄,直饒德山棒臨濟喝,若向牧庵門下秪得一橛,千種言萬般說,秪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虛空七凹八凸?!?/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名之善。
吳興人也。
其先劉姓。
世歷膴仕。
善自視欿。
然年十三。
志決出塵。
其親謂之曰。
吾家欬唾青云之上。
若更何慕而欲為。
之善對。
曰欲為佛耳。
其親惻異。
知不可禁。
乃許受業(yè)于齊政沙門。
內(nèi)行純粹。
人敬愛之。
出入經(jīng)論。
胸無宿義。
乃遍扣禪坊。
未得究竟。
晚謁佛炤光禪師。
辨論風幡公案。
光不諾。
善固求明破。
光示曰。
非風幡話露全機。
千古叢林起是非。
咄者新州賣柴漢。
得便宜是失便宜。
善厲聲曰。
啊?卻只恁么。
光以杖擊曰。
今日與君通一線。
斬釘截鐵起吾宗。
光自此旬月不下堂。
問其故。
光曰。
吾妙喜先師。
擔子幸卸肩矣。
善歷衡湘。
游廬岳。
保養(yǎng)圣胎。
妙高峰下。
疊柴為室。
不謀宿舂。
一住十載。
時以妙峰尊宿稱之嘗詠曰。
廬陵米價報君知。
浩浩塵中識者稀。
回首不知何處去。
白云流水共依依。
又曰。
有時笑兮有時哭。
調(diào)高和寡難拘束。
一派清音徹九天。
風前誰解聯(lián)芳躅。
鄰山有座主。
自負妙悟楞嚴。
攜數(shù)徒屬訪善善揖坐相視移時。
座主曰。
昨見大慧。
有八還頌曰。
春至自開花。
秋來還落葉。
黃面老瞿曇。
休搖三寸舌語雖工俏。
但未出經(jīng)意耳。
善驀召座主。
座主應(yīng)諾。
善曰經(jīng)意且止。
還出得大慧老人意么。
座主咿唔莫措。
善呵呵大笑而起。
座主歸避席數(shù)月。
復(fù)具師弟。
禮請益于。
善善示偈曰。
沒弦琴上無私曲。
一曲彈來轉(zhuǎn)轆轆。
斷崖流水少知音。
六六不成三十六。
善東游雁山。
闡法于臨海。
慧因歷洪福。
遷萬年。
乃示眾曰。
久參高士。
眼空四海。
鼻孔撩天。
見也見得。
親說也說。
得親行也行。
得親用也用。
得親只是未識。
老僧拄杖子在。
何故將成九仞之山。
不進一簣之土。
是時善之名滿江南。
卒退休皋亭。
道俗仍以明州瑞巖居。
善居無何。
平江晉陵請符疊至。
善任緣而應(yīng)。
不執(zhí)可否。
善既久領(lǐng)眾事。
法令益略。
衲子益新。
及卻天童赴靈隱。
蓋暮年也。
雖檀旋憧憧。
善仍蕭然一衾室中。
長物竹篦禪杖而已。
端平二年。
自題小像。
遺龍濟宗鍪。
復(fù)誡諸弟子曰。
像法垂秋。
名利根深。
如象沒深泥。
珠沉巨海。
識浪塵緣。
終無了日。
我為僧七十馀載。
目之所到。
耳之所聞。
衛(wèi)護法門。
隱忍受垢者。
間或有之求。
其不奉明詔。
不接公卿。
如寒巖枯木。
確不可回者鮮矣。
人但知法門繇顯而盛。
殊不知繇盛而衰。
故有緣之功于法門者。
其功一時也。
無緣之功于法門者。
其功萬世也。
諺云。
庭前生瑞草。
好事不如無。
又豈謬哉。
九月二十八日。
書偈趺坐。
瞑目而寂。
壽八十四。
僧夏七十有一。
火浴。
舍利無數(shù)。
門人善珍。
號藏叟。
丐清之鄭公為銘。
塔于靈隱之西岡。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之善,字妙峰,姓劉氏,吳興人。
參佛照光于鄮山,照舉風幡語,妙峰直截了當,機鋒不讓,遂印可,贈偈曰:“今日與君通一線,斬釘截鐵起吾宗。
”乃游匡廬,面壁妙高峰下十載,出世慧因、洪福、萬年諸剎。
會天童虛席,時鄭清之秉鈞軸,謂非妙峰莫屬,因勉其行,妙峰答曰:“老僧踰耄矣,尚夜行不休乎?
“鄭公高之。
晚住靈隱,上堂云:“久參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見也見得親,說也說得親,行也行得親,用也用得親,只是未識老僧拄杖子在。
何以故?
將成九仞之山,不進一簣之土。
”妙峰平生善誘,一經(jīng)指授,輒神融意悟。
端平二年九月示寂,壽八十四,臘七十一。
荼毗,舍利不可數(shù)計,塔靈隱西岡,鄭清之為之銘。
張大淳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一五二
張大淳,茅山道士,咸淳間特賜沖靖明真微妙大師、特差充茅山山門道正、權(quán)知御前崇禧觀兼管領(lǐng)本山諸宮觀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三二五
洪喬祖,宋末人。
從天目山釋原妙游最久,編有《高峰原妙禪師禪要》一卷(存)。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了義。德清人。俗姓楊。母張氏。宋景定癸亥舉師。六歲始能言。從其母誦法華經(jīng)。人世事懵無所知。姿貌凝然。志若有所待。年十七。有僧遇之。舉高峰上堂語。師矍然起立。謂僧曰。能引我往見之乎。母具裝遣之。行見高峰于天目獅子巖之死關(guān)。以童子給侍左右。乃令提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因名之曰從一。他日室中。舉牛過窗欞話。師儗開口。峰隨痛棒之。不覺墮于崖下。同學(xué)明通。捫蘿接磴以救之。則已出半山無所苦也。謂通曰。我機緣不在此。往江西見欽公去也。通曰汝負老漢棒矣。即與還山之西禪庵。自誓曰。我七日不證則決去。端直堅壁。忘廢寢食。夜則攀樹。露立達旦。未及所期?;砣淮笪颉qY至死關(guān)。呼曰。老和尚。今日謾我不得。呈頌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陽一出便無蹤。自此不疑諸佛祖。更無南北與西東。明日峰上堂云。我漫天網(wǎng)子。打鳳羅龍。不曾遇得一蝦蟹。今日有蟭螟蟲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絕頂。揚聲大叫去在。自此呵勵同學(xué)。言不少遜。乃曰。盡大地有一人發(fā)真歸源。我皆知之。峰嘆其俊快。久參者愧焉。幾有命如懸絲之慮。遂歸德清。其母為賣簪珥。同入武康上柏山。結(jié)茅以居。人見其混俗。罔測其意。峰召之還山。峰曰。大有人道。你[掐-臼+也]泥帶水。師曰。兩眼對兩眼。峰為落發(fā)受具。改名了義。元貞乙未。高峰示寂。師亦韜晦。或游禪林居下板。孤峭嚴峻。不假借人辭色。或嬉笑怒罵。粗言穢語。人所不堪?;虿灰騽裾?。隨機開導(dǎo)。聲如奔雷。自是王公貴人爭相迎。奉布施充斥。視之漠如。以泰定三年。歸坐祖山。學(xué)士大集。示眾曰。除卻語默動靜道。將一句來。又曰。一息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答者皆不契。觀師就席之意。勉徇眾望。多非得已也。至順中。仁宗聞師道行。詔命宣政院。使赍香入山宣問。敕有司加護。元統(tǒng)二年。賜號佛慧圓明正覺普度禪師。璽書未至山而師化矣。前一日召眾云。汝等克念先宗。弘揚大法。念報佛恩。勿生懈怠。旦起眾。聞空中雷聲隱隱。師已跏趺就逝。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九。藏全身于獅子巖之后。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斷崖了義禪師者。
湖州德清湯氏子也。
六歲始言。
言即入理。
常隨其母。
誦法華經(jīng)。
因牽母衣而問曰。
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照東方萬八千土。
靡不周遍。
母曾見么。
母答曰。
佛放瑞光。
如優(yōu)曇花。
時一遇耳。
又問曰。
因甚又道。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母良久。
撫其頂而嘆曰。
兒有慧根乎。
更宜廣見高明休自屈。
年十七。
聞舉高峰妙公警策語。
乃勃起曰。
此大善知識也。
我往從之。
其母甚喜。
竟造獅子巖。
妙公
公愛其挺特。
俾提一歸何處話。
且授名曰從一。
妙公每呼從一。
一每應(yīng)諾。
公曰。
牛過窗欞頭角。
四蹄都過了。
因甚尾巴過。
不得一罔措。
自是一歸何處。
與牛過窗欞話。
結(jié)成一片。
如礙鐵圍。
或間求示。
非拳則棒一。
又疑拳棒與本參。
豈相干耶。
偶過缽盂塘。
見松梢雪墜有省。
即舉似公曰。
不問南北與西東。
大地山河一片雪。
聲未已。
又被痛棒打。
退不覺隕身崖下。
同學(xué)捫蘿救之。
一乃誓限七日。
晝則樁立。
夜則攀樹。
臨崖露立達旦。
未及期。
大徹扣關(guān)。
大呼曰。
今日瞞我不得也。
公曰。
作么。
曰。
大地山河一片雪。
太陽一照便無蹤。
自此不疑諸佛祖。
更無南北與西東。
妙公乃上堂曰。
我布漫天大網(wǎng)。
打鳳羅龍不曾。
遇得一蝦一蟹。
今日有個蟭螟。
蟲撞入三十年。
后向孤峰頂。
揚聲大叫。
且道。
叫個甚么。
舉拂子云。
大地山河一片雪。
一便奪拂子云。
盡大地有一人發(fā)真歸源。
我悉知之。
公便下座。
于是舉揚料揀。
詞不少遜。
而從一行者之名大顯。
辭歸。
德清結(jié)茆武康。
居以事母。
名緇樂訪之。
又五載還天日。
妙公曰。
大有人道。
你拖泥帶水在。
對曰。
兩眼對兩眼。
妙公。
乃為薙落。
更從一。
名了義。
自號斷崖。
遂單瓢只杖。
渡淮楊。
歷齊魯。
訪燕趙。
登五臺。
隨所至處。
辨論風生。
海內(nèi)叢席為之大震。
中峰本公。
狀其生平曰。
撞漫天網(wǎng)。
解獅子鈴。
情亡義斷。
石裂崖崩。
奪龐老金珠。
高揮大抹。
將阿爺門戶。
豎柱橫撐。
這邊那邊。
了無羈絆。
問禪問道。
不近人情。
大地山河一片雪。
話頭流落至今行。
名剎爭起之。
不顧。
逮本雍二禪師相繼化去。
義始住天目正宗寺。
年已七十。
道風益峻。
眾未嘗登百輩半受諸方付囑者。
就正請益。
不敢生。
忽嘗示眾曰。
若要超凡入圣。
永脫塵勞。
直須去皮換骨。
絕后再蘇如寒灰。
發(fā)焰枯木重榮。
豈可作容易想。
我在老和尚處。
多年每被大棒打。
徹骨髓不曾。
有一念遠離心。
直至今日。
才觸著痛處。
不覺淚流。
豈是你歡喜踴躍。
咬著些子苦味。
便乃掉頭不顧。
殊不知苦味。
能除百病。
大凡功夫若到。
省力時。
如順水流舟。
只要梢公牢牢把柁。
才有絲毫異念。
生管取喪身失命。
若到純一處。
不可起一念精進心。
不可起一念懈怠心。
不可起一念求悟心。
不可起一念得失心。
才有念生。
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
使你顛狂。
胡說亂道。
永作魔家眷屬。
佛也難救你。
戒之戒之。
元統(tǒng)元年除夕。
告眾曰。
有一件事。
天來大還。
委悉么良久云。
明日。
是元朝越六日。
指法云塔西空地曰。
更好立個無縫塔。
歸與禪者談笑自若。
乃曰。
老僧明日天臺去也。
侍者曰。
某甲相隨得么。
曰。
騎馬趁不及。
次日跏趺而逝。
世壽七十二。
坐夏四十九。
奉遺命。
塔于所指之處。
賜號佛慧圓明正覺普度大師。
義初會葬中峰時。
笑謂眾曰。
過后十二年。
更為老僧。
一會及入滅時。
正符其讖。
贊曰。
棒頭覓落處。
何如撈月水中。
喝下越端倪。
卻似分膠膝里。
師初扣關(guān)。
高峰孤硬。
有上山推轂之難。
自后立地知此道。
平常有順水放舟之快。
想其為人烈丈夫也。
故其問道出家之跡。
頗與盧行者相若說法。
寫自心曲。
以真實誨人。
至今傳其語。
為禪關(guān)策要。
宜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3—1323 【介紹】: 元僧。杭州新城人,號中峰,俗姓孫。仁宗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元詩選
明本,號中峰,錢塘人。
住雁蕩村,姓孫氏,出家吳山圣水寺。
高峰原妙禪師居天目山,往叩之,一見驩然,薙染于師子院,遂契旨。
與斷厓義公俱為高峰座下,或問優(yōu)劣,曰:義首座固是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維那卻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元貞間,高峰將遷化,以大覺禪寺相屬,辭推第一座祖雍主之。
登皖山,游廬阜,至金陵,結(jié)庵廬州弁山及平江雁蕩,已而還山,領(lǐng)師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辭,因日避走南北間,朝廷聞其名,特賜金襕伽梨衣,進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欲召見闕廷,終不一至。
惟再封香下詔,即所居修敬而已。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
世壽六十有一,僧臘三十有七。
文宗敕詞臣制碑,謚曰智覺,塔曰法云,有《中峰廣錄》三十卷。
元統(tǒng)二年,詔收入佛藏,藝文監(jiān)丞揭徯斯為之序,謂其提倡激揚,如四瀆百川,千盤萬轉(zhuǎn),沖山激石,鯨吞龍變,不歸于海不已。
其大機大用,見于文字有如此者。
中峰屢辭名山,屏跡自放。
時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脫笠,即結(jié)束茅而棲,俱名曰幻住。
自作《幻住庵記》。
其居?xùn)|林也,趙學(xué)士子昂、馮學(xué)士海粟為之躬運土木以執(zhí)役。
初,子昂與中峰為友,海粟甚輕之。
一日,子昂偕中峰往訪,海粟出示《梅花百韻詩》。
中峰一覽,走筆和之。
復(fù)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與定交。
梅花百詠
明本號中峰,錢塘人,住雁蕩村,姓孫氏,出家吳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禪師,屢辭名山主席,屏跡自放。
時趙孟頫與明本友善,子振意輕之,一日,孟頫偕明本往訪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詠詩》,明本一覽走筆和成,復(fù)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與定交。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師。諱明本。俗姓孫。錢塘人。母娠師時。夢無門開道者寄燈籠其家而生師。師生至性不好弄。而好歌梵唄結(jié)趺坐。髫??讀論孟未終卷。母喪輟學(xué)。年十五輒然臂持戒。誓向空寂。久之。閱傳燈錄有疑。志在參決。遂登死關(guān)。見妙公。妙發(fā)長不薙。衣弊不易。孤峭嚴冷。未嘗一啟齒而笑。亦未嘗為其徒剃落。獨見師即驩然。欲為祝發(fā)。蓋亦已知為大器焉。久之。誦金剛經(jīng)。恍若開解者。師自謂識量疏通。于義趣無不融貫。然非性也。已薙染給侍死關(guān)。入天目。于東南諸山最高寒。廩粟屋材。微飛挽則莫能至其上。師晝服力役。夜事禪定。十年脅膚不沾席。后于妙言下。機旨洞契。妙以其克肖。書偈付之。師益自晦。未嘗以師道自任也。然而玉在山珠在淵。其光氣自不可掩。況審之以咨決。重之以記莂哉。至元間。松江瞿霆□。施田建寺于蓮花峰。號大覺正等禪寺。妙將遷化。以寺屬師。師辭。師每謂。住者必無上大道。其力可以開明人天。夙植福緣。其力可以蔭結(jié)徒眾。明智通變。其力可以酬酢事宜。故凡住持。道為之體。而緣與智為之用。有其體而缺其用。則化權(quán)不周。事儀不備。猶之可也。使無其體。而徒倚其用。則雖處眾而眾歸。制事而事宜。亦不足言矣。況三者并缺而冒焉。尸之者。其于因果。能無懼乎。當五山缺主席。宰執(zhí)大臣。致書幣屢以為請。師皆力辭。至于窮厓孤洲。草棲浪宿。屏遁其跡而避之。然四方學(xué)者。北殫龍漠。南踰六詔。西連身毒。東極摶桑。裹糧躡[尸@憍]。萬里奔走。而輻輳赴師者。殆無虛日。南詔僧玄鑒。素明教觀。辨博英發(fā)如。曰。吾聞。大唐有禪宗。使審是耶。吾將從學(xué)。設(shè)或未當。吾將易其宗旨。而俾趨教觀。繇其國來。一聞師言。即悟昔非洞發(fā)源底。方圖歸以倡其道。而沒于中吳。鑒之徒。畫師像歸國。像出神光燭天。南詔遂宗禪。奉師為禪宗第一祖。至治三年春三日。山木稼。其徒之老異之。秋八月甲子。師遂入寂。即山之西岡。塔其全身。未逝前一日。遣別其外護并法屬。一一皆師手書。是日白虹貫山。師世壽六十一。僧臘三十七矣。師所至。四眾傾慕。香茗金幣。拜禮供養(yǎng)。悉成寶坊。而師一衲一簞。未嘗屬目。人念其豐肌暑月腠腐。奉葛衣以袣袢者。師一不以近體。他可知已。雖屢辭名山。以自放于山林江海。解縢屩脫袍笠。在處結(jié)茆以居。一皆名曰幻住蒲團禪板。晝作夜參。規(guī)程條章。井井森列。儀矩慎嚴。如臨千眾。至于激揚提唱。機用翕?。嬰之者膽喪。聞之者意消。每謂其教傳佛心宗。單提直指。惡有所謂微妙授受。惡有所謂言語依解哉。故于教法。欲救其弊砭其病。皆以身先之師之于物。洪纖高下。緩急后先。拒之不遺。接之不攜。人雖見其發(fā)于悲愿。而不知其一以誠。而匪事夫空言也。當世公卿大夫。如徐君威卿。鄭君鵬南。趙君子昂。一聞師之道。固已知敬。及親炙言容。無不歆慕終其身。江浙丞相脫驩公。最號嚴重。讀師之書。斂衽望拜。高麗沈王。以天屬懿親。萬里函香拜禮。起謂左右曰。某閱人多矣。未有如師福德最勝者。獲師開示。涕泣感發(fā)。師躬己以究其道。豈有毫發(fā)涉世意哉。然而其名不行而彰。其道不言而信。自非行戒相應(yīng)聲。寔一致永久益。章而弗昧。亦何以致此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中峰普應(yīng)國師者。
諱明本。
其先臨濟玄。
玄七傳楊岐會。
會八傳無準范。
范傳雪巖欽。
欽傳高峰妙。
之嗣四人。
師居其首。
師自臨濟其世十八。
臨濟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師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師出錢塘孫姓。
母李氏夢。
無門開道者。
持燈至其家而生。
師生之時。
內(nèi)室五色光明者三晝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則跏趺。
嬉戲則為佛事。
既冠。
閱傳燈錄。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為甚卻被生死之所流轉(zhuǎn)。
大疑。
乃求依獅子院高峰妙禪師
妙公喜度之。
三載觀流泉有省。
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鐘鳴不去。
妙公不顧。
久而洞徹玄旨。
妙公大悅。
書自相贊與曰。
我相不思議。
佛祖莫能視。
獨許不肖兒。
得見半邊鼻。
洎十載。
妙公告寂時。
以大覺寺屬師。
師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吳楚。
西至皖山匡廬。
乃東還。
結(jié)幻住庵于吳雁蕩。
遂成叢席。
霆發(fā)瞿公請主大覺。
不就。
舉定叟泰應(yīng)之。
泰嘗受職于一山萬矣。
乃欲改嗣于師。
師大不然。
以書卻之曰。
昨者坐語。
未及它論。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茍循世諦故也。
本與足下。
納交十六年。
彼此心懷。
洞然明白。
豈意足下不諒愚情。
反欲相及。
何臨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傳。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誣也。
世漓俗薄。
奉金請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本嘗痛心于此。
夫大覺雖先師開山。
然十方叢林盡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本尸。
何識量之不廣也。
本非畏住持。
實畏嗣法于開山也。
故退避力辭。
而舉足下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師一山禪師。
豈可茍循世俗而易其所師哉。
繇此言之。
本猶不欲以先師座下人。
迭尸大覺。
而況牽枝引蔓。
欲為本之嗣乎。
聞命駭然。
專浼逆流。
塔主預(yù)此拜聞。
望以玉峽之音。
直與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則本斷然不敢與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師還天目廬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宮。
聘之不就。
賜金紋衣。
加號法慧禪師。
師隱去儀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懶將前后論三三。
端的船居勝住庵。
為不定方真丈室。
是無住相活伽藍。
煙村水國開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參。
有客扣舷。
來問道。
頭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還天目。
辛亥。
復(fù)船居。
吳江陳子聰為師建幻住庵。
師又去之。
北隱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盡自繇。
百般成現(xiàn)絕馳求。
綠菘紫芥攔街賣。
白米青柴倚戶收。
十二時中生計足。
數(shù)千年外道緣周。
茍于心外存諸見。
敢保驢年會合頭。
明年又結(jié)幻住庵于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愛復(fù)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斷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閣枯藤。
千峰環(huán)繞半間屋。
萬境空閒一個僧。
除此現(xiàn)成公案外。
且無佛法繼傳燈。
丞相脫驩公望風訪師。
師又棄庵。
去之東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棲遲。
跡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煙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橋低驚濤拍岸明生滅。
止水涵空示悟迷。
萬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與月輪齊。
驩公戒邑吏強師至私第。
乃與中書平章并諸山。
必致師于靈隱。
師固辭曰。
夫住持者。
須具三種力。
庶不敗事。
一道力。
二緣力。
三智力。
道體也。
緣智用也。
有其體而缺其用。
尚可為之。
但化權(quán)不周。
事儀不備耳。
使道體既虧。
便神異無算。
雖緣與。
智亦奚為哉。
或體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寧無慊于中乎。
貧道無其實。
故不敢尸其名。
竟稱病還天目。
延祐丙辰。
上諭宣政院。
簡釆名山宿德。
以聞。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師聞遁去。
南徐丹陽蔣均為建幻住庵。
戊午。
又還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改獅子院。
為正宗禪寺。
駙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徑山請師。
師不就。
乃結(jié)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巖磴險絕。
緇素跋涉甚難。
求師歸院。
至治癸亥。
西峰凍涸。
大木摧折。
師自敘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習頭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沒齒。
平昔懶退。
非矯世絕俗。
蓋以文字則失于學(xué)問。
參究則缺于悟明。
尋常為好事者之所稱道。
亦報緣之偶然耳。
秋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師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歸吳門。
師曰。
何不過了。
中秋去十三日。
手書屬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歸三塔。
依清規(guī)儀式。
不許循世禮也。
次日白虹貫山。
巔師跏趺。
書偈而化。
停龕三日。
顏益和悅。
道俗奔集踰萬。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閱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賜謚。
曰智覺禪師。
塔曰法云。
元統(tǒng)甲戌。
追尊為普應(yīng)國師。
乃以廣錄三十卷。
頒入大藏。
更命重臣。
銘國師道行于碑南詔五比丘。
繪師頂相還國。
四眾迎相。
入中慶城相。
放五色異光。
繇是傾信禪宗。
奉師為南詔第一祖。
時皆曰。
本公圓辯不閟。
針砭多方。
哀講士之趨岐。
傷禪流之混繼。
乃推大覺以嗣開先。
接玄鑒而化南詔。
??有大愚安龍?zhí)缎胖唢L。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讓無名。
杖履蕭然。
云行鶴舉視聲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飴。
楷芙蓉訥圓通不足過之。
以其瀚海馀波。
煙屯雨驟。
提鳳閣之儒臣。
醒天潢之貴戚。
而永明壽明教嵩。
庶可并駕云。
贊曰。
人人抱荊山之璧。
個個得赤水之珠。
何難兄釋迦。
而弟彌勒。
及讀本祖自敘之語。
愧汗橫流。
俯仰無地矣。
嗟乎非真祖師心語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語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則本祖隱現(xiàn)。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明本,字幻住,晚號中峰,姓孫氏,錢塘人。
幼好梵唄,長乃出家。
初依吳山圣水,聞高峰原妙居天目山師子巖立死關(guān),以待參學(xué)。
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許,知為大器。
久之,明本誦《金剛經(jīng)》恍有開解者,謂“識量依通,雖于義趣通解,終非悟也。
”已而薙染。
原妙閉關(guān)獨居,誓不接納,獨見本授以?頭。
由是給侍死關(guān),晝服力役,夜事禪定,十年而學(xué)成,豁然超脫。
宗旨別傳,九流諸子,罔不淹貫,激揚提唱,機鋒翕靃,圓轉(zhuǎn)不窮,時稱大辯焉。
元貞間,高峰將遷化,以大覺禪寺相屬,辭之。
登皖山,游廬阜,至金陵結(jié)庵廬州弁山,及平江雁蕩。
已而還山,領(lǐng)師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辭,因日避走南北間。
朝廷聞其名,特賜金襕伽梨,進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元統(tǒng)二年,并詔明本所著《廣錄》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為之序。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壽六十一,臘三十七。
文宗敕詞臣制碑,謚曰“智覺”,塔曰“法云”。
明本身履長大,倍于時人,所遺麻履二,尚藏寺中。
寂時茶毗于天目,虞集銘其塔,趙孟頫書其凈土詩。
初,松雪極致敬禮,馮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詩》六十首,明本和之,復(fù)成百詠,及九言一首,馮由是嘆服加禮焉。
今有爪發(fā)舍利塔在圣水寺。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瓊禪師。
脫胎便知有佛法。
十八辭親事佛。
二十二圓頂被佛衣。
造石霜學(xué)祥庵主。
觀鼻端白。
身心清凈。
俄有僧自雪巖來。
道欽禪師風范。
即日腰包而??。
巖教單提無字。
師依而行之。
至第四夜。
通身汗流。
清快不可言。
嗣見高峰妙公。
始得工夫成片。
后謁蒙山。
山問。
參禪到何地。
是畢工處。
不能對。
屢入室下語。
只道欠在。
一日見三祖信心銘。
云歸根得旨。
隨照失宗。
忽有省。
舉似山。
山云。
又剝一層了也。
大都個事。
如剝珠相似。
愈剝愈明凈。
剝一剝。
勝他幾生功夫也。
雖然。
但下語猶只是欠在。
一日定中。
忽觸著欠字。
身心豁然。
徹骨徹髓。
如積雪卒然開霽。
忍俊不住。
跳下禪床擒住。
山云。
我欠少個甚么。
山打三掌。
師禮拜。
山云。
且喜數(shù)年一著。
子今日方了。
后住南岳鐵山。
為雪巖燒香。
曰。
師不負我。
實我負師。
蓋以離師太早。
今日方見師用處也。
師以出世。
為人非細事。
孤峰草庵。
磅礴一世。
故法道不盛。
或云。
師道行。
三韓中峰本公所謂無端。
將戒定慧三學(xué)。
遍作漫天網(wǎng)子。
向萬里鯨濤之東。
攔空一撒。
直得高麗國僧俗二眾。
沸騰上下。
奔趨往還。
無極導(dǎo)公。
師剃度弟子。
別有傳師之狀。
短發(fā)被額。
顧聳而頤削。
面色如菜。
有普說一篇。
詞義剴切。
真末世光明幢。
孤風壁立。
不在古人后也。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玄鑒,字無照,曲靖人。
生即不群,父仕安寧,僚從見之,莫不稱詡。
然性獨高邁,頗厭宦塵。
稍長,辭親出家,往依虎丘寺云巖凈剃落。
嘗與念庵為友,初習教觀,善說經(jīng)論,每登講席,聽者麇至,名著諸方,然未窺別傳之旨。
因出蜀,游荊楚間,參空庵一及高峰妙,領(lǐng)悟真諦,遍窮知識,兩宗之門,多所啟發(fā)。
后叩中峰本,機緣契合,遂為首座,嗣法臨濟,世次派別,已達二十,已而還滇。
本示以詩曰:“狂心未歇為禪忙,萬八千程過遠方。
喪盡目前三頓棒,揮開腦后一尋光。
陳年故紙渾無用,今日新條亦漸忘。
見說云南田地好,異時歸去坐繩床。
”“衲僧用處絕羅籠,拶著渾身是脫空。
輾破一塵如有旨,撥開萬象覓無蹤。
德山焚疏情先死,良遂敲門路已窮。
積劫塵勞忽吹盡,黑龍?zhí)断挛甯L。
”及至滇,止于曲靖真峰山,構(gòu)庵以棲。
傍有龍湫,墮葉觸波必遭風雨。
鑒安禪制之,龍徒去,遂建正法寺。
尋入會城,梁王欽崇殊勝,為創(chuàng)佛嚴寺居之。
云南行省平章達理麻等,力贊其事,當?shù)罊?quán)要,遐邇緇素,無不皈從,教化盛行。
弟子數(shù)百,得法者五人而已。
不久示寂,阇維之日,梁王車駕戾止,親觀舉火,獲舍利累累,太息而去。
門人瘞靈骨于寺左,塔焉。
天日中峰本,復(fù)為文誄之,略曰:“佛祖之道,未易墜兮。
吾無照,遠逾一萬八千里江山,以來茲。
佛祖之道,失所望兮。
吾無照,負三十七春秋而云歸。
生耶?
死耶?
果離合兮,非智眼而莫窺。
祖意,教意,果同異兮,惟神心其了知。
謂無照于吾道無所悟兮,真機歷掌,其誰敢欺。
謂無照于吾道有所悟兮,大方極目,云胡不迷。
笑德山之焚疏鈔兮,何取舍之紛馳。
鄙良遂之歸罷講兮,徒此是而彼非。
惟吾無照總不然兮,即名言與實相,互融交涉而無虧。
出入兩宗大匠之門兮,孰不嘆美而稱奇。
屈指八載之相從兮,靡有間其毫釐。
我門人之既多兮,求如無照者,非唯今少,于古亦稀。
我不哀無照之兇兮,哀祖道之既墜。
而今而后,孰與扶顛而持危?
對爐熏于今夕兮,與山川草木,同懷絕世之悲?!?div id="qoh37ci" class='inline' id='people_103415_0_41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2—1352 【介紹】: 元僧。常熟人,字石屋。俗姓溫。住當湖之福源。嘗作偈云:“拾得斷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后退居霅溪西之天湖,吟諷自適。有《石屋詩集》。
元詩選
清珙,字石屋,常熟溫氏子。首參高峰,后嗣法于及庵信禪師,住當湖之福源。嘗作偈曰:「拾得斷麻穿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雇司与愊髟惶旌?,吟諷其間以自適。至正間,朝廷聞其名,降香幣旌異,賜金襕衣。壬辰秋示寂。所著有《石屋詩》,其自敘曰:余山林多暇,瞌睡之馀,偶成偈語,紙墨少便,不復(fù)記錄。云衲禪人請書之,蓋欲知我山中趣向耳。于是隨意走筆,不覺盈帙,掩而歸之,慎勿以此為歌詠之助,當須參究其意,則有激焉。其詩有云:「天湖水湛琉璃碧,霞霧山圍錦障紅。觸目本來成現(xiàn)事,何須叉手問禪翁?!辜扳謬L語眾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網(wǎng)金鱗也。
槜李詩系·卷三十
清珙,字石屋,常熟溫氏子,出家海鹽崇福寺。遍游天目淮陽,遇二高僧,參悟禪旨。元統(tǒng)間,住當湖鎮(zhèn)福源禪寺,歸隱太湖。至正間,詔降香幣,賜金襕衣。后示寂于湖州霞霧山,建塔焉。又因高麗國王表達詔,謚佛慈慧照禪師。明隆慶間,一士人發(fā)塔視之,骨皆金色。士人若有擊之者,立死。其法語山居詩,來復(fù)序之,謂有寒山子遺風。及庵嘗語眾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網(wǎng)金鱗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清珙。
字石屋。
蘇州常熟人。
俗姓溫。
母劉氏。
生之夕有異光。
及長依崇福永惟出家。
二十祝發(fā)。
越三年受具。
走天目見高峰和尚
峰問。
汝為何來師曰。
欲求大法。
峰曰。
大法豈易求邪。
須然指香可也。
師曰。
某今日親見和尚。
峰嘿器之。
授以萬法歸一之語。
三年罔所得。
辭他行。
峰曰。
溫有瞎驢。
淮有及庵。
宜往見之。
乃見及庵。
庵問何來。
曰。
天目。
曰。
有何指示。
師曰。
萬法歸一。
庵曰。
汝作么生會。
師無語。
庵曰。
此是死句。
什么害熱病底教。
汝與么。
師拜求指示。
庵曰。
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意旨如何。
師答不契。
庵曰。
這個亦是死句。
師不覺汗下。
后入室。
庵。
再理前語詰之。
師答。
上馬見路。
庵呵曰。
在此六年。
猶作這個見解。
師發(fā)憤去。
途中忽舉首見風亭。
豁然有省。
回語庵曰。
有佛處不得住也。
是死句。
無佛處急走過也。
是死句。
某今日會得活句了也。
庵曰。
汝作么生會。
師曰。
清明時節(jié)雨初晴。
黃鶯枝上分明語。
庵頷之。
久乃辭去。
庵送之門。
囑曰。
已后與汝同龕。
俄而庵遷湖之道場。
師再參。
命典藏鑰。
庵常與眾言曰。
此子。
乃法海中透網(wǎng)金鱗也。
一眾刮目。
后入霞霧山卓庵。
名曰天湖。
躬自薪蔬。
吟詠自得。
有終焉之志。
既而當湖福源虛席致懇。
師堅臥不起。
或讓之曰。
夫沙門者。
當以弘法為重任。
閒居獨善。
何足言哉。
遂幡然而行。
龍象歸之。
云涌濤奔。
唯恐或后。
未幾。
復(fù)還天湖。
至正間。
朝廷聞師名。
降香幣以旌。
耆德皇后。
錫金磨衲衣。
人以為榮。
師澹如也。
至正壬辰秋七月二十有一日。
示微疾。
中夜與眾訣。
其徒請問后事。
索筆書曰。
青山不著臭尸骸。
死了何須掘土埋。
顧我也無三昧火。
光前絕后一堆柴。
擲筆而逝。
阇維舍利五色。
璨然無數(shù)。
其徒收靈骨。
合及庵舍利。
塔于天湖之原。
示不忘同龕之語。
世壽八十有一。
僧臘五十有四。
弟子愚太古者。
高麗國人。
師說偈印可。
有金鱗上直鉤之句。
后歸。
王尊之。
以為國師。
數(shù)道師德。
王甚渴仰。
及師化。
表達朝廷。
詔謚佛慈慧照禪師。
移文江浙。
請凈慈平山林公。
入天湖。
取師舍利之半。
館伴歸國。
建塔供養(yǎng)。
師有上堂法語。
山居偈頌。
緝本盛行于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石屋禪師者。
諱清珙。
虞山人也。
宋咸淳壬申。
生于溫姓。
生之夜。
光貫北垣。
其室異香。
經(jīng)旬不散。
珙幼斷酒胾。
素質(zhì)清癯。
而精神宥密。
六經(jīng)雜史一覽即不顧。
于佛經(jīng)如獲故物。
乃盡棄其所有。
為大僧。
翩然逸舉。
擇人而見。
首參高峰妙禪師。
妙公曰。
新戒來須何事。
珙曰。
生死事大。
乞施大法。
公曰。
我本無法。
說甚小大。
珙乃服勤三年。
不契。
妙公曰。
溫有瞎驢。
淮有及庵。
宜往見之。
珙直走見及庵。
路聞及庵多慢侮。
罷廢參儀。
不以禪流為事。
大有名者。
輒遭刪削。
珙疑之。
然心信妙公之指。
如不相當。
則走溫未遲也。
乃至建陽西峰。
通謁及庵。
及庵袒襟危坐。
受珙展拜。
遂問珙曰。
區(qū)區(qū)逐日。
何所用心。
珙對曰。
以萬法歸一為本參。
及庵訶曰。
甚么害熱病底。
教你參者死句。
珙悚然罔措。
及庵曰。
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作么生會。
珙擬對之。
及庵驀起厲聲曰。
者個亦是死句。
便入寢室。
珙罔措。
乃堅依座下。
久之及庵復(fù)理前話詰珙。
珙對曰。
上馬見路。
及庵又訶曰。
在此多年。
猶作恁么見解。
珙憤以為及庵賣己。
因背棄去。
及庵笑曰。
珙即回也。
珙于途中。
忽見風亭。
乃急趨回。
舉似及庵曰。
有佛處不得住。
亦是死句。
無佛處急走過。
亦是死句。
清珙今日會得活句了也。
及庵曰。
作么生會。
珙曰。
清明時節(jié)雨初晴。
黃鸝枝上分明語。
及庵肯之。
于是出入?yún)窃健?div id="hhzb7fj" class='inline' id='people_39641_4_91_comment'>
激揚禪社。
廣結(jié)般若緣。
偶登霞霧山喜之。
遂搆草庵。
號曰天湖。
趨風者日眾。
珙頻作山居偈頌示之。
愛之者以為章句精麗。
如巖泉夜響。
玉磬晨鳴云。
嘉禾當湖新創(chuàng)福源禪剎。
盡禮致珙。
珙不起。
平山林禪師。
作契聰排闥圖柬珙。
珙慨曰。
林兄不容吾高臥也。
于是自攜竹笠。
飄然而來。
福源乃勇于臨眾。
不期綱宗大振。
圍繞座下。
多諸有道。
六七年間。
衲子為法忘軀。
而叢林豐盛。
如西天那爛陀寺。
有貴人入寺飯僧。
見珙布衲蕭蕭。
疑為矯飾。
竊視方丈。
棕拂道具外。
空徒四壁而已。
貴人大異。
乃私問寺主曰。
和尚人天知識。
何枯淡若此耶。
殆非吾輩之所堪矣。
寺主曰。
然吾師原儉于自奉。
施者雖多。
有即散之。
常誡吾黨。
莫貪甘煖。
免償宿債。
貴人感悟。
歸散家財而隱。
有詔徵珙。
珙堅以疾辭。
乃降金襕法衣賜之。
人以為榮。
珙嘆曰。
吾少壯時。
猶不如人。
況今形之不逮矣。
忍將名字。
勞倦人間世乎。
乃上堂曰。
卸卻頂上鐵枷。
飏下手中木杓。
合眼跳過黃河。
騰身沖開碧落。
獅子踢倒玉欄干。
象王擺壞黃金索。
白云兮處處相逢。
青山兮步步踏著。
喝一喝云。
舉頭天外看。
誰是個般人。
便棄福源。
歸天湖。
嘉禾公牘互至。
珙作偈答之。
有老拙背時酬應(yīng)懶不能從命出煙霞之句。
珙年八十有一。
行不倚杖。
坐不施褥。
燈下書字如粟。
嘗與客夜話。
將達旦。
客謝息。
珙笑曰。
后生輩精神乃爾。
安足謀道耶。
俄告寂。
門人請命后事。
珙引聲曰。
青山不著臭尸骸。
死了何須堀土埋。
顧我也無三昧火。
光前絕后一堆柴。
已而吉祥化去。
火后舍利。
五色莫計。
塔于天湖。
時至正壬辰孟秋也。
謚曰佛慈慧照禪師。
高麗王仰珙德化。
且感異夢。
請旨移文江浙。
分舍利。
歸國祀之。
贊曰。
瘦棱棱卻。
如碧海波心。
涌起一座玉巖。
硬剝剝好。
似白云堆里。
突出千尋石屋。
乃珙公自狀其微也。
至于道傾彤室。
德感異邦。
置弗論矣。
但歷來三百馀年。
人誦其詩偈。
讀其語錄。
恨不尊公。
至夜摩睹史之天上。
蓋公不以虛言而欺世也。
明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清珙,字石屋,受具后,與凈慈平山林同得法于道場及庵。遂隱居吳興霞霧山,以清苦自守,不干檀越,偶至絕食,飲水而已。為人慈祥恤物,作為祇陀,多警法語。元至正初,道問流聞,洽于朝野,敕降香幣以旌異之?;屎笠噘n金襕法衣,珙殊不為意。至正壬辰秋,與眾訣,書偈而逝,偈曰:“青山不著臭尸骸,死后何須掘土埋。顧我也無三昧火,光前絕后一堆柴?!标^維,舍利五色,高麗王仰其道行,表達于朝,詔謚“佛慈慧照”。更命有司移文江浙,命凈慈林取珙舍利予館伴歸國。所著有《石屋語錄》,詩不多見,《瘦松集》載其山居詩云:“僧因產(chǎn)業(yè)致差科,官吏句追恥辱多。我有山田三畝半,盡行發(fā)付與檀那。”其高致可概見矣。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