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文禮

相關(guān)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僧智晞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6—627 【介紹】: 唐僧。閩越人,俗姓陳。年二十出家,住天臺國清寺佛隴修禪道場,專修禪定。名重一時,頗多異跡。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潁川陳氏子也。后以宦游。徙居閩越。晞宿寤世幻。欲脫塵緣。而聞智者以三觀之指。王化臺嶺。年二十始獲奉覲。定為師資。律儀具足。定業(yè)脩進(jìn)。 既而智者示滅。遺命晞居佛壟之脩禪道場。久之度水將構(gòu)經(jīng)臺。工以香爐峰多檉柏。宜伐以給用。即白晞。晞不可。曰山靈未易犯也。明日遽使往。侍者曰。和尚謬耶。昨不許。而今反之。柰何。晞?wù)Z之故。蓋夜夢有若送疏獻(xiàn)檉柏者。先是智者嘗買傍海地數(shù)百里。為放生池。歷陳隋所在官司禁漁捕。如法。至是頑民無賴。悉自縱。晞知之。因偕頂禪師焚香禱智者。自爾梁滬無所得。而漁者相約以進(jìn)善。一日戒弟子通亙曰。晚當(dāng)有僧至。俄有著納執(zhí)錫擎缽之僧。見千二十步之外。趨東而隱。即有鐘聲發(fā)東谷。晞曰。此召我也。乃使治湯沐。夜坐臺上。執(zhí)如意說法。辭眾寂然良久。弟子相與號呼以慟。復(fù)開目曰。生死世相。寧足悲耶。去勿鬧亂吾。又曰。吾入道來。脅不著床。四十九年矣。然于信施香火。曾莫敢負(fù)。而汝等尤當(dāng)策勤。以相繼也。弟子問所往生。云吾疇昔之夢兜率處天之西北。宮殿青色。先師智者在焉。左右天人。皆坐寶座。一座獨(dú)空。吾問其故。先師答曰。灌頂卻后六年。當(dāng)來坐此。是知往生之效矣。翌旦命寺眾早齊。有來候疾者。齋罷辭去。晞留之曰。辛苦遠(yuǎn)來。且待須臾。如何。其人固辭。復(fù)語曰。若不住可疾去。雨且至矣。是時天日方明。凈無云翳。頃焉而晞告終。雨驟甚。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也。壽七十有二。葬智者龕前二百步。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xí)禪四
釋智晞。
俗姓陳氏。
潁川人。
先世因宦流寓家于閩越。
晞童稚不群幼懷物外。
見老病死達(dá)世浮危。
自省昏沈憫諸淪溺。
深加厭離如為怨逐。
誓出塵勞訪尋勝境。
伏聞智者抗志臺山安禪佛隴警訓(xùn)迷途為世津?qū)А?div id="pj7tfvd" class='inline' id='people_15074_2_9_comment'>
丹誠馳仰遠(yuǎn)泛滄波。
年登二十始獲從愿。
一得奉值即定師資。
律儀具足稟受禪決。
加修寂定如救頭然。
心馬稍調(diào)散動辭慮。
受命遺旨常居佛隴修禪道場。
樂三昧者咸共師仰。
宴坐之暇。
時復(fù)指撝創(chuàng)造伽藍(lán)。
殿堂房舍悉皆嚴(yán)整。
惟經(jīng)臺未構(gòu)。
始欲就工。
有香爐峰山巖峻崄林木秀異。
然彼神祇巨有靈驗(yàn)。
自古已來無敢視其峰崖。
況有登踐而采伐者。
時眾議曰。
今既營經(jīng)臺供養(yǎng)法寶。
惟尚精華豈可率爾而已。
其香爐峰檉柏。
木中精勝。
可共取之以充供養(yǎng)。
論詳既訖。
往咨于晞。
具陳上事。
良久答云。
山神護(hù)惜不可造次。
無敢重言。
各還所在。
爾夜夢人送疏云。
香爐峰檉柏樹。
盡皆舍給經(jīng)臺。
既感冥示。
即便撝略。
營辦食具分部人工入山采伐。
侍者咨曰。
昨日不許。
今那取之。
答曰。
昨由他今由我。
但取無苦必不相誤。
從旨往取。
檉柏之樹惟崄而生。
并皆取得一無留難。
先師智者陳曰。
勸化百姓。
從天臺渚次。
訖于海際。
所有江溪。
并舍為放生之池。
永斷采捕。
隋世亦爾。
事并經(jīng)敕。
隋國既亡。
后生百姓為惡者多。
競立梁滬滿于江溪。
夭傷水族告訴無所。
乃共頂禮禪師往先師龕房。
燒香咒愿。
當(dāng)有魚人。
見僧在滬上立。
意謂墮水。
將船往救。
僅到便無。
因爾梁滬皆不得魚。
互相報示改惡從善。
仍停采捕。
時有僧法云。
欲往香爐峰頭陀。
晞諫曰。
彼山神剛強(qiáng)。
卿道力微弱。
向彼必不得安。
慎勿往也。
云不納旨。
遂往到山。
不盈二宿。
神即現(xiàn)形驅(qū)云令還。
自陳其事。
方憶前旨深生敬仰。
有弟子道亙。
在房誦經(jīng)。
自往喚云。
今晚當(dāng)有僧來。
言竟仍向門下。
即見一僧純著納衣執(zhí)錫持缽。
形神爽俊有異常人。
從外而來。
相去二十馀步。
才入路東隱而不現(xiàn)。
俄頃之間即聞東山有銅鐘聲。
大震山谷。
便云意喚吾也。
未終數(shù)日。
語弟子云。
吾命無幾可作香湯。
洗浴適竟。
山中鳥狩異色殊形常所不見者。
并皆來集房側(cè)。
履地騰空悲鳴喚呼。
經(jīng)日方散。
十二月十七日夜。
跏趺端坐。
仍執(zhí)如意說法。
辭理深邃。
既竟告弟子曰。
將汝等造次相值。
今當(dāng)永別。
會遇靡期。
言已寂然無聲良久。
諸弟子哭泣。
便更開眼誡曰。
人生有死物調(diào)始必終。
世相如是。
寧足可悲。
今去勿爾鬧亂于吾也。
又云。
吾習(xí)禪已來至于今日四十九年。
背不著床吾不負(fù)信施不負(fù)香火。
汝等欲得將吾相見。
可自勤策行道力不負(fù)人。
弟子因咨啟。
未審和上當(dāng)生何所。
答云。
如吾見夢。
報在兜率。
宮殿青色居天西北。
見智者大師。
左右有諸天人皆坐寶座。
唯一座獨(dú)空。
吾問所以。
答云。
灌頂卻后六年當(dāng)來升此說法。
十八日朝語諸弟子。
汝等并早須齋。
吾命須臾。
爾日村人登山參疾。
食竟辭還。
又曰。
既苦遠(yuǎn)來。
更停少時。
待貧道前去。
其人不解。
苦辭不住。
當(dāng)爾之時皎日麗天全無云翳。
謂參人曰。
既已不住可疾去雨尋落。
去者少時驟雨如瀉。
春秋七十有二。
以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
結(jié)跏安坐端直儼然。
氣息綿微如入禪定。
因而不返。
時虛空中有弦管聲。
合眾皆聞。
良久乃息。
經(jīng)停數(shù)日方入石龕顏色敷悅手足柔軟不異生平。
所窆龕墳在先師智者龕前二百馀步。
神僧傳·卷第五
釋智晞。俗姓陳氏。潁川人。年二十始獲從愿。一得奉值即定師資。律儀具足稟受禪訣。加修寂定。常居佛隴修禪道場。樂三昧者咸共歸仰。宴坐之暇。時復(fù)指撝創(chuàng)造伽藍(lán)殿堂房舍悉皆嚴(yán)整。唯經(jīng)臺未構(gòu)。始欲僦工。有香爐峰。山巖峻崄林木秀異。然彼神祇巨有靈驗(yàn)。自古已來無敢視其峰崖。況有登踐而采伐者。時眾議曰。今既營經(jīng)臺供養(yǎng)法寶。唯尚精華豈可率爾而已。其香爐峰檉柏木中精勝可共取之以充供養(yǎng)。論詳既訖。往咨于晞。具陳上事。良久答云。山神護(hù)惜不可造次。無敢重言各還所在。爾夜夢人送疏云。香爐峰檉柏樹盡皆舍給經(jīng)臺。時有僧法云。欲往香爐峰頭陀。晞諫曰。彼山神剛強(qiáng)。卿道力微弱。向彼必不得安。慎勿往也。云不納旨。遂往到山。不盈二宿。神即現(xiàn)形驅(qū)云令還。自陳其事。方憶前旨。深生敬仰。有弟子道亙在房誦經(jīng)。自往喚云。今晚當(dāng)有僧。來言竟仍向門下。即見一僧純著納衣執(zhí)錫持缽。形神爽俊有異常人。從外而來。相去二十馀步。才入路東隱而不現(xiàn)。俄頃之間即聞東山有鐘鼓聲大音震谷。便云。噫喚吾也。未終數(shù)日語弟子云。吾命無幾。可作香湯洗浴。適竟山中鳥獸異色殊形。常所不見者并皆來集房側(cè)。履地騰空悲鳴喚呼。經(jīng)日方散。以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結(jié)跏安坐端直儼然。氣息綿微如入禪定。因而不返。時虛空中有弦管聲。合眾皆聞。良久乃息。經(jīng)停數(shù)日方入石龕顏色敷悅手足柔軟不異生平。春秋七十有二。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陳。穎川人。童稚不群。幼怌物外。見老病死。達(dá)世浮危。深加厭離。訪尋勝境。伏聞智者??怪九_山。丹誠馳仰。年登二十。始獲奉值。律儀具足。稟受禪訣。樂三昧者咸共歸仰。宴坐之暇。時復(fù)指撝。創(chuàng)造伽藍(lán)殿堂房舍。悉皆嚴(yán)整。惟經(jīng)臺未搆。始欲就工。有香爐峰。山巖峻崄。林木秀異。然彼神祇。巨有靈驗(yàn)。自古已來無敢視其峰崖。登踐而采伐者。時眾議曰。今既營臺。供養(yǎng)法寶。惟尚精華。豈可率爾而已。其香爐峰檉柏。木中精勝。可共取之。以充供養(yǎng)。論詳既訖。往咨于晞。良久答云。山神獲惜。不可造次。爾夜夢人送疏云。香爐峰檉柏樹。盡皆舍給經(jīng)臺。既感冥示。即便撝略。分部人工。入山采伐。侍者咨曰。昨日不許。今那取之。答曰昨由他。今由我。但取無苦。從旨往取。檉柏之樹。唯崄而生。并皆取得。一無留難。先師智者陳曰。勸化百姓。從天臺渚次。訖于海際。所有江溪。并舍為放生之池。永斷采捕。隋國既亡。后生百姓。競立梁簄。滿于江溪。夭傷水族。乃共頂禪師。往先師龕房。燒香咒愿。當(dāng)有漁人。見僧在簄上立。意謂墮水。將船往救。僅到便無。因爾梁簄皆不得魚。仍停采捕。時有僧法云。欲往香爐峰頭陀。晞諫曰。彼山神剛強(qiáng)。卿道力微弱。向彼必不得安。慎勿往也。云不納旨。遂往到山。不盈二宿。神即現(xiàn)形。驅(qū)云令還。自陳其事。方憶前旨。深生敬仰。有弟子道亙。在房誦經(jīng)。自往喚云。今晚當(dāng)有僧來。言竟仍向門下。即見一僧。純著衲衣。執(zhí)錫持缽。形神爽陵自異常人。從外而來。相去三十馀步。才入路東隱而不見。俄頃之間。即聞東山有銅鐘聲。大音震谷便云。噫喚吾也。未終數(shù)日。語弟子云。吾命無幾??伞跸銣丛∵m竟。山中鳥獸。異色殊形。常所不見者。并皆來集房側(cè)。履地騰空。悲鳴喚呼。經(jīng)口方散。十二月十七日夜。跏趺端坐。仍執(zhí)如意說法。辭理深邃。既竟。告弟子曰。吾將汝等造次相值。今當(dāng)永別。會遇靡期言已寂然無聲。良久諸弟子哭泣。便開眼誡曰。人生有死。物始必終。世相如是。寧足可悲。今去。勿爾鬧亂于吾也。又云吾習(xí)禪以來。至于今日。四十九年。背不著床。吾不負(fù)信施。不負(fù)香火。汝等可自勤策行道。力不負(fù)人。弟子因咨當(dāng)生何所。答云如吾見夢。報在兜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見智者大師。左右有諸天人。皆坐寶座。惟一座獨(dú)空。吾問所以。答云灌頂。卻后六年。當(dāng)來升此說法。春秋七十有二。以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結(jié)跏安坐。如入禪定。時虛空中。有弦管聲。合眾皆聞。良久乃息。春秋七十有二。所窆龕墳。在光師智者龕前二百馀步。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正覺(一○九一~一一五七),號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縣)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發(fā),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師,得戒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律師,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禪師。初住泗州普照寺。欽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興國禪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遷江州廬山圓通崇勝禪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長蘆崇福禪院。三年末住慶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紹興八年(一一三八),受詔住臨安府靈隱寺,未閱月,歸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禪師法嗣。有宗法等編《天童正覺禪師廣錄》九卷傳世。事見《廣錄》及所附周葵撰《塔銘》、王伯庠撰《行業(yè)記》,《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四、《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X詩,以輯自《續(xù)藏經(jīng)》所收《天童正覺禪師廣錄》編為六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覺(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縣)人。十一歲出家,十八歲游歷諸方。得法于鄧州丹霞山德淳禪師。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禪寺。建炎間歷游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禪寺。繼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紹興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詔謚宏智禪師。有《天童宏智覺禪師語錄》、《天童覺和尚頌古》等著作傳世。見《天童宏智禪師行實(shí)》(《天童正覺禪師廣錄》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禪師妙光塔銘》(《八瓊室金石補(bǔ)正》卷一一四),《寶慶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正覺。
隰州李氏子也。
父諱宗道。
母趙氏。
誕師之夕光出于屋。
人皆異之。
年七歲日誦書數(shù)千言。
十三通五經(jīng)七史。
一日乞從釋氏學(xué)無生法。
依郡之凈明寺本宗和尚薙發(fā)。
受具戒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和尚。
年十八游方。
因自訣曰。
若不發(fā)明大事誓不歸矣于是渡河首謁枯木成公于汝州。
久之無所入。
時丹霞淳禪師道價方盛。
乃頂笠造焉入門。
霞便問。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師對曰。
井底蝦蟆吞卻月。
三更不借夜明簾。
霞曰。
未在更道。
師擬議。
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
師忽大悟作禮。
霞曰。
何不道取一句。
師曰。
某甲今日失錢遭罪。
霞曰。
未暇打爾。
在且去。
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
師亦從焉。
宣和二年霞遷大洪俾掌記室。
三年遷首座。
時金粟智雪竇宗輩皆參隨之。
真歇了公住長蘆。
招師首眾。
未幾出主泗洲普照。
高宗建炎間住舒州之太平。
遷江之圓通能仁。
次補(bǔ)長蘆。
時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
眾懼奔散。
師獨(dú)危坐堂中。
但以善語諭之。
李在稽首饋金贍眾僧。
于是一方賴安寇靜。
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錢塘至明州禮補(bǔ)陀大士。
天童虛席。
郡守馳檄請師住持。
無何胡虜犯境虜至登嶺。
遙望嶺上若有神衛(wèi)。
遂斂兵而退。
次年被旨主靈隱。
將行四眾號阻百鳥哀鳴。
師居天童三十年。
凡寺舍殿廊無不新者。
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朔別郡帥檀越。
七日還山飯客如常。
次辰索浴更衣。
端坐為書囑后事訖書偈曰。
夢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鳥煙沒。
秋水連天。
擲筆而逝。
詔謚曰宏智禪師。
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禪師名正覺。姓李氏。李氏為隰州善族。覺公生則肉環(huán)特起于臂。蓋其母孕時。夢感之徵也。七歲日誦數(shù)千言。佛陀遜禪師見而大異。以法室祥麟記之。又四載公果得度。年十八游方。決誓而行。親友俱賢之。遂依枯木成禪師于香山。香山多佳士。成獨(dú)器公。公受嚴(yán)折不發(fā)。聞?wù)b法華經(jīng)有省。即陳所悟于成。成指臺上香盒曰。里面是甚么物。對曰。是何心行。曰你悟處又作么生。公畫圓相呈之。又拋向后。成曰。弄泥團(tuán)漢有甚么限。曰錯。成曰。別見人始得。公諾諾而去。造丹霞。時丹霞淳禪師居焉。淳為芙蓉楷之子??猛蹲忧?。青嗣太陽玄。玄公神觀奇?zhèn)?。慎其付授。年至八十。嘆無可繼者。乃以皮履直裰。寄浮山遠(yuǎn)錄公。使為求法器。兼讖以偈。偈曰。楊廣山頭草。憑君待價焞。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遠(yuǎn)既任荷兩宗。居圣巖。出洞下宗旨示青。青悉妙契。遠(yuǎn)以大陽頂相皮履直裰。令青續(xù)其宗系。故青為淳之祖。而淳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淳受公展訖。即問曰。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對曰。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曰未在更道。公擬議。淳以拂打曰。又道不借。公大悟其旨。便作禮。淳曰。何不道取一句。對曰。某今日失錢遭罪。淳輾然曰。未暇打得你。自此丹霞白椎日。非公莫敢發(fā)響。淳移大洪。命公居七眾之首。四年又分同門真歇了之座于圓通。六年出住泗州普照。歷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俱為禪衲區(qū)藪。而洞上之風(fēng)大廓。有問五位宗旨。公以頌示曰。 正中偏。霽碧星河冷浸天。夜半木童敲月戶。暗中驚破玉人眠。 偏中正。海云依約神仙頂。婦人鬢發(fā)白垂絲。羞對秦臺寒照影。 正中來。午夜長鯨蛻甲開。大背摩天振云翼。翔游鳥道髏難該。 兼中至。覿面不須相忌諱。風(fēng)化無傷的意玄。光中有路天然異。 兼中到。斗柄橫斜天未曉。鶴夢初醒露葉寒。舊巢飛出云松倒。 建炎初。又住天童。屋廬湫隘。衲子結(jié)草樹居。常數(shù)千指。未幾所廢俱成。而宏勝冠南國焉。有羽客。私進(jìn)乾汞之術(shù)。公曰。我輩非不能也。顧欲檀家有所植福耳。為汝驗(yàn)之。以汞納口坐。踰時吐白金于地??婉斨x而去。公之再住天童。適金人陷明州。諸剎皆燬。及窺小白嶺。見谷積陰云。疑有伏甲。懼而退。時江聲絕渡。千二百眾俱安床藉。知事憂之。頃之嘉禾錢氏致谷千斛。歲雖艱。遠(yuǎn)施無厭。贍眾之馀。存活白衣老少數(shù)萬人。有詔移靈隱。未越月解歸。公于天童計三十載。而名號所彰。萬方革面。上堂曰。黃閣簾垂。誰傳家信。紫羅帳合。暗撒真珠。正恁么時。視聽有所不到。言詮有所不及。如何通得個消息去。夢回夜色依稀曉。笑指家風(fēng)爛熳春。又曰。諸禪德。吞盡三世佛底人。為甚么開口不得。照破四天下底人。為甚么合眼不得。許多病痛。與你一時拈卻了也。且作么生得十成通暢去。還會么。擘開華岳連天色。放出黃河到海聲。僧問。清虛之理畢竟無身時如何。曰文彩未痕初。消息難傳際。僧曰。一步密移玄路轉(zhuǎn)。通身放下劫壺空。曰誕生就父時。合體無遺照。僧曰。理既如是。事作么生。曰歷歷才回分化事。十方機(jī)應(yīng)又何妨。僧曰。恁么則塵塵皆現(xiàn)本來身也。曰透一切色。超一切聲。僧曰。如理如事又作么生。曰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僧曰。入市能長嘯。歸家著短衫。公曰。木人嶺上歌。石女溪邊舞。又僧問。如何是向去底人。公曰。白云投壑盡。青嶂倚空高。如何是向來底人。公曰。滿頭白發(fā)離巖谷。半夜穿云入市廛。如何是不來不去底人。公曰。石女喚回三界夢。木人坐斷六門機(jī)。公提唱語句。湖海爭馨炙之。均以為因公得見青楷二尊宿也。公雖年老。日常過午不食??|絲不衣。有巨賈獻(xiàn)奇制新錦。公堅卻之曰。為老僧一人。勞千里信施。老僧不忍居也。必不已。估直以供眾。是以廉約成風(fēng)。天下效之。紹興丁丑九月。出隊言別于越帥趙公令詪。及諸檀信。次月七日還山。遂作書請妙喜主我法門后事已。而沐浴更衣。告眾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俄報妙喜至。公泊然蛻去。妙喜為公剃發(fā)。舍利隨指而下。龕留七日。顏不少異。塔于東谷。謚曰宏智。塔曰妙光。 贊曰。觀覺公唱教。當(dāng)乾坤鼎沸之秋。辟啟東南。縝言密行。為湖海傾歸。妙喜尚左遜之。其馀欲并駕爭驅(qū)。知其孰可也。嗟乎洞上宗風(fēng)。微公孰慰浮山之望。而足太陽之心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正覺,隰州李氏子也。
父諱宗道,世學(xué)般若。
母趙氏,嘗夢五臺山僧解右臂環(huán)與之,誕覺之夕,光出于屋,人皆異之。
年七歲,日誦書數(shù)千言。
十三,通五經(jīng)、七史。
一日,乞從釋氏學(xué)無生法,依郡之凈明寺本宗薙發(fā),受具于晉州慈云寺智瓊。
年十八游方,因自訣曰:“若不發(fā)明大事,誓不歸矣。
”于是,渡河首謁枯木成于汝州,久之無所入。
時丹霞淳禪師道價方盛,乃頂笠造焉。
入門,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覺曰:“井底蝦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簾。
”霞曰:“未在,更道。
”覺擬議,霞一擊拂子。
曰:“又道不借。
”覺忽大悟,作禮。
霞曰:“何不道取一句?
”覺曰:“今日失錢遭罪。
”霞曰:“未暇罪,爾且去。
”后霞退唐州大乘寺,覺亦從焉。
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記室,三年遷首座。
時金栗智、雪竇宗輩皆參隨之。
真歇了公住長蘆,招之首眾。
未幾,出主泗洲普照。
高宗建炎間,住舒之太平,遷江之圓通、能仁,次補(bǔ)長蘆。
時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眾懼奔散,覺獨(dú)危坐堂中,但以善語諭之,李在稽首,饋金贍眾僧,于是一方賴安寇靜。
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錢塘,至明州禮補(bǔ)陀,會天童虛席,郡守馳檄召之。
無何,胡虜犯境,虜至登嶺,遙望嶺上若有神衛(wèi),遂歛而退。
次年,被旨主靈隱,將行,四眾號阻,百鳥哀鳴。
未兩月,獲旨再主天童。
初禮祖塔,時夢至一山寺,長松夾道,有句紀(jì)之曰:“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
”及至天童,苑如夢境,有終焉之志。
故覺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無不新者。
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朔,別郡帥檀越,七日還山,飯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為書囑后世訖,書偈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
白鳥煙沒,秋水連天。
”擲筆而逝。
先是育王缺席,覺舉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歡,嘗于白椎傾倒,劇談闊論,執(zhí)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茍一旦溘然先去,則存者為之主。
”及佛日得遺書,夜至天童,凡送終之典悉主之。
塔于東谷,詔謚曰“宏智禪師”。
塔曰“妙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號松源,俗姓吳,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二十三歲受戒于大明寺。首謁靈石妙禪師,繼見大慧杲禪師于徑山。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此后遍歷江浙諸老宿之門。后入閩見乾元木庵永禪師,逾年,見密庵于衢之西山,從之移蔣山、華藏、徑山。密庵遷靈隱,命為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陽山澄照寺。后徙江陰軍君山報恩之光孝寺、無為軍冶父山實(shí)際寺、饒州薦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詔住臨安府景德靈隱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眾。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禪師法嗣。有《松源崇岳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陸游撰《塔銘》?!〕缭涝姡暂嬜浴墩Z錄》者編為一卷,以《語錄》卷下單編之偈頌贊及他書所錄編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吳,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靈石妙禪師,繼見大慧宗杲于徑山,謁應(yīng)庵華公于蔣山。隆興二年,始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自是遍歷江浙諸大老之門,謁乾元木庵永禪師、密庵禪師,侍密庵住蔣山、華藏、徑山。木庵遷靈隱,遂為堂中第一座。旋出世,遷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饒之薦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慶元三年,詔住靈隱,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xùn)|庵。以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所著有《松源崇岳禪師語錄》二卷(存),編有《密庵禪師語錄》(存)。見《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禪師塔銘》,《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崇岳字松源。處州龍泉吳氏子也。隆興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蓮精舍。參方最久。后謁密庵杰和尚。聞室中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話。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還靈隱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陰光孝饒之薦福明之香山。寧宗慶元三年詔住靈隱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東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書別公卿。垂語示學(xué)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曰。開口不在舌頭上。貽囑弟子以闡法是務(wù)。乃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壽七十一。臘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崇岳。號松源。處州龍泉吳氏子。幼不好弄。稍長慕出世法。二十三。棄家衣掃塔。服受五戒。首造靈石妙公。繼見大慧杲禪師于徑山。久之。大慧升堂。稱蔣山應(yīng)庵華公。為人徑捷。師聞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奮勵。中夜自舉狗子無佛性話?;砣挥械谩R钥蹜?yīng)庵。庵舉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師云。鈍置和尚。庵厲聲一喝。自是朝夕咨請。庵大喜。以為法器。說偈勸使祝發(fā)。棟梁吾道。隆興二年。師始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自是遍歷江浙諸大老之門。罕當(dāng)其意。乃浮海入閩。見木庵永公。木庵。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師云。裂破。木庵云?,樼鸬篮靡欢褷€柴聻。師云。矢上加尖。如是應(yīng)酬數(shù)反。木庵云。老兄下語。老僧不過如此。秪是未在。他日拂柄在手。為人不得。驗(yàn)人不得。師云。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難矣。至于驗(yàn)人。打向面前過。不待開口。已知渠骨髓。何難之有。木庵舉手云。明明向汝道。開口不在舌頭上。后自知。逾年見密庵于衢之西山。隨問即答。密庵微笑曰。黃楊禪爾。師切于明道。至忘寢食。密庵移住蔣山華藏徑山。皆從之。一日密庵入室次。問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侍側(cè)?;砣淮笪?。乃云。今日方知木庵道開口不在舌頭上。自是機(jī)辯縱橫。鋒不可觸。木庵遷靈隱。遂命師為第一座。旋出世于平江澄炤。為密庵嗣。遷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饒之薦福。平江之虎丘。皆天下名山。惟冶父最寂寞。又以火廢。師一臨之。四方名衲踵至。棟宇亦大興。人謂師能使所居山大。慶元丁巳。被旨住靈隱。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眾。法席為一時冠。而師有棲隱之志。即上章乞罷住持事。上察其誠許之。退居?xùn)|庵。俄屬微疾。猶不少廢唱道。忽垂一則語。以驗(yàn)學(xué)者。曰。有力量人。為甚么抬腳不起。開口不在舌頭上。又貽書諸嗣法。囑令傳持大法。因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實(shí)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徒輩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名崇岳。
號松源。
乃龍泉吳氏子也。
師事密庵。
得法后。
凡七豎剎竿。
有嗣一十二人。
人各有名。
岳為人重。
嘿每見貴客。
則問曰。
大力量人。
因甚抬腳。
不起見禪流。
則問曰。
明眼衲僧。
因甚腳跟紅線不斷。
有對者輒哂而顧之。
時稱岳得應(yīng)庵之機(jī)得密庵之用云。
蓋岳早歲厭塵棄家。
以白衣參靈石妙。
不契即上徑山。
徑山萬指軒騰。
岳隨眾末聽妙喜杲和尚說法。
蒙無所知。
但聞杲盛贊。
當(dāng)今應(yīng)庵真得臨濟(jì)正傳。
岳輒走參應(yīng)庵。
應(yīng)庵益難近。
岳乃奮勵。
垢面露肘。
不暇恤。
應(yīng)庵憐之示岳曰。
世尊有密語。
迦葉不覆藏。
岳隨聲進(jìn)曰。
鈍置和尚。
應(yīng)庵喝之。
岳有省。
應(yīng)庵笑曰。
者俗漢成得甚么。
岳乃求剃發(fā)。
時年三十矣。
既受滿分戒。
入閩見木庵永。
永諦視曰。
樹倒藤枯。
知落處么。
對曰。
裂破。
曰。
瑯琊道好一堆柴聻。
對曰。
矢上加尖。
永休去。
于是岳益自負(fù)。
永曰。
公每下語。
老僧不能過。
其如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為人不得。
驗(yàn)人不得。
岳曰。
為人者。
使博地凡夫。
一超入圣。
固難矣。
驗(yàn)人者。
打向面前過。
不待開口。
已知骨髓。
何難哉。
永舉手反覆曰。
明明向你道。
開口不在舌頭上。
岳憤去之。
出嶺逢二道者。
耦坐評論諸方。
岳所舉心肯者。
道者皆拂之。
岳曰。
如是則誰可君意。
道者以指。
書密庵不凡四字。
岳已知密庵為人。
遂至衢之西山。
折節(jié)事之。
幾進(jìn)商略。
密庵幾笑之。
岳復(fù)心疑。
乃至密庵移居雙徑。
于入室時始徹。
木庵道。
開口不在舌頭上。
久之出世澄炤。
演唱宗乘。
以報密庵。
湖海以岳言行無欺。
多從之。
遷光孝。
遂有大名。
慶元間。
詔移靈隱。
蓋晚年也。
是時門弟有文禮輩。
已闡化大方。
岳仍升堂入室。
從未以風(fēng)晨雪夕不打參鐘嘗以秘魔擎叉語。
接謙頭陀。
以有賊無贓語。
接肇道者。
以心學(xué)無聞?wù)Z。
接陸游樞密。
游得證后。
隱鏡湖。
自稱放翁。
嘉泰壬戌秋。
岳年七十有一。
忽召眾言別。
有偈曰。
來無所來。
去無所去。
瞥轉(zhuǎn)玄關(guān)。
佛祖罔措。
跏趺脫去。
塔于北高峰。
岳居靈隱時。
與密庵尊嚴(yán)無異。
初密庵居靈隱。
岳首眾僧。
密庵常稱疾。
闔戶不許通謁。
潛上座竊議之。
岳曰。
不然。
師嚴(yán)道尊千古。
明鑒當(dāng)今。
汲引豪貴者。
將謂行道建立為心。
殊不知
輕則慢易生。
辭繁而情識長。
塵勞卜度。
安有了期。
緇俗既為道而來。
必發(fā)露真心。
至誠激切。
然后一言入耳。
永為道種。
兜率悅之待張無盡。
葉縣省之接浮山遠(yuǎn)。
是也。
若區(qū)區(qū)老婆禪。
何足重哉。
贊曰。
岳公以白衣有省。
于應(yīng)庵語下。
固非草草矣。
終乃死心于密庵。
其祖父壸奧。
如樊將軍擁盾入鴻門。
孰得而禦之。
故驅(qū)耕奪食。
于分座靈隱時。
班班著聞見焉。
不然。
天目禮輩。
各抱奇志。
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崇岳,字松源,龍泉吳氏子也。幼卓犖不凡,長慕出世法。年二十三,棄家依埽塔服。謁大慧杲于徑山,杲稱應(yīng)庵華為人徑捷,岳聞之即行,晨夕咨請。應(yīng)庵大喜,以為法器,勸令祝發(fā),棟梁吾道。隆興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蓮精舍,參方最久,后謁密庵杰。聞室中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話,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還靈隱,命居首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陰光孝、饒之薦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眾。寧宗慶元三年,詔住靈隱,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東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書別公卿,垂語示學(xué)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曰:“開口不在舌頭上?!边z囑弟子以闡法是務(wù),乃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滨术枚?。壽七十一,臘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智愚(一一八五~一二六九),號虛堂,俗姓陳,四明象山(今屬浙江)人。
十六歲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師蘊(yùn)出家。
后辭親出鄉(xiāng),首依雪竇煥和尚、凈慈中庵皎和尚。
過金山,掩室和尚一見甚器重。
從運(yùn)庵和尚薙染,自此遍歷諸老宿之門。
游江淮湘漢,經(jīng)荊門玉泉,過廬山東林。
依福嚴(yán)無二月和尚,為典藏。
參有修首座于南岳,深相契合。
又訪北禪禮和尚。
回浙到凈慈,見凈和尚。
由靈隱笑翁和尚薦為虎丘典藏。
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出世嘉興府興圣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遷報恩光孝寺。
又移慶元府顯孝寺。
復(fù)遷瑞巖開善寺,居二年乞退,住萬松山延福寺。
繼遷婺州云黃山寶林寺,居五年嬰強(qiáng)寇之難,應(yīng)東谷和尚舉,入主冷泉寺。
寶祐四年(一二五六,此據(jù)《語錄》,《行狀》作六年),在靈隱鷲峰庵受請入住慶元府阿育王山廣利寺。
景定元年(一二六○),入住柏巖慧照寺。
五年,受詔住臨安府凈慈報恩光孝寺。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此據(jù)《語錄》,《行狀》作三年),遷徑山興圣萬壽寺。
五年卒,年八十五。
為運(yùn)庵禪師法嗣。
有《虛堂智愚禪師語錄》十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法云撰《行狀》。
 釋智愚詩,以輯自《語錄》及《語錄》中單編的詩合編為五卷。
輯自他書的詩附于卷末。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愚。字虛堂。四明人。具戒游參。見運(yùn)庵顏公。言下了旨。出世歷住十剎?;里L(fēng)行。咸淳末。被詔住徑山。室中設(shè)三轉(zhuǎn)語??彬?yàn)學(xué)人。鮮有覯其機(jī)者。曰。己眼未明底。因甚將虛空。作布褲著。曰。畫地為牢。因甚透這個不過。曰。入海算沙底。因甚向針鋒頭上翹足。又云。虛堂。初無門戶。與人近傍。亦不置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只要諸人如鐵。入土與土俱化。然后可以發(fā)越。其如運(yùn)糞入者。吾末如之何。一日。舉松源師臨濟(jì)示寂告眾云。久參兄弟正路上行者。有只不能用黑豆法。臨濟(jì)之道。將泯絕無聞。傷哉。拈云。鷲峰老大。似倚杖騎馬。雖無僵臥之患。未免傍觀者丑。師先在凈慈。入院日問答絕。忽天使踵門。傳旨。問趙州因甚八十行腳。虛堂因甚八十住山。師。即舉趙州行腳到臨濟(jì)話。頌曰。趙州八十方行腳。虛堂八十再住山。別有一機(jī)恢佛祖。九重城里動龍顏。使以頌回奏。上大悅。特賜米五百石。絹一百縑。開堂安眾。后示寂。塔于直嶺下曰天然。先是。高麗國王。請師于彼國說法。八載還山。問法弟子。隨侍千指。至我明嘉靖間。高麗尚遣法嗣來此掃塔云。彼國法道。甚盛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5—1287 【介紹】: 宋僧。婺州人,號雪巖。嗣徑山。歷住潭州龍興、湘西道林等寺。度宗咸淳五年主袁州仰山寺,名益彰。入元,年臘俱尊,元世祖優(yōu)禮殷隆。
全宋詩
釋祖欽(一二一六~一二八七),號雪巖,閩之漳州(今福建漳州)人。
五歲出家,十六薙染,十八行腳。
初參雙林洎、妙峰善、石田薰諸老,無所發(fā)明。
天目禮住凈慈,懷香請益,亦無所入。
遂上徑山謁無準(zhǔn)師范禪師,依師范最久。
理宗寶祐元年(一二五三),初住潭州龍興禪寺,后歷住湘西道林禪寺、處州南明佛日禪寺、臺州仙居護(hù)圣禪寺、湖州光孝禪寺。
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袁州仰山禪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
有《雪巖祖欽禪師語錄》四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續(xù)燈存稿》卷四有傳。
 釋祖欽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的詩編為三卷。
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八一二三
祖欽(一二一五——一二八七),號雪巖,婺州(今浙江金華)人,一云漳州(今福建漳州)人。少出家,后師徑山師范。出世歷住潭州龍興、湘西道林等寺。咸淳五年主袁州仰山,名益彰。入元,世祖優(yōu)禮之。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見比丘明復(fù)編《中國佛學(xué)人名辭典》(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版),參陳垣《釋氏疑年錄》卷九。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善良。
字子直。
號月溪。
定海朱氏子。
始祝發(fā)凈居。
習(xí)律湖心。
游杭之大雄。
師頑空。
覺公言。
與覺合俾守講席。
嘗喟然嘆曰。
教文浩瀚。
要領(lǐng)難窺。
如瘖獲吐。
如瞽獲睹。
舍我而誰。
于是銳精述言。
條焉不紊。
示焉指掌。
曰教觀撮要。
學(xué)臺者便之。
后游凈慈。
禮禪師
示以叩辯禪語雜出瞬息聽瑩意。
師泥名相。
為可惑。
師乃徐曰。
三觀之旨。
不外乎是。
謝曰。
其歸振爾宗。
集慶寺成。
朝命選主席主上竺者。
任可否。
師預(yù)是選。
講太涅槃經(jīng)。
聽者云臻。
師懸辯提機(jī)。
整暢得理。
然卒師頑空。
上竺不能強(qiáng)也。
主禪惠擇陽報國藥師治平。
戶履日接。
別為堂以處。
篝燈星列。
既又以輿論領(lǐng)延慶。
至元二十六年。
寺延燬。
茇舍草葺。
講論彌不輟。
大德元年入寂。
僧臘六十。
年七十有九。
清容居士桷。
居邇南湖。
游起信堂。
見誦聲接幾席。
取其書讀之。
茫不能解。
泰寓曹先生謂之曰。
取子直約說。
讀之斯解矣。
后師來南湖。
桷謁之。
睹其容和以莊。
其說坦以明。
始悟曰。
曹先生語。
不虛矣。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行鞏(一二二○~一二八○),號石林,俗姓葉,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
少從凈名院剃度,初住安吉上方,歷住思溪法寶、隆興黃龍、吳郡承天,晚主杭州凈慈。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一。
天目文禮禪師法嗣。
事見《凈慈寺志》卷一二《石林禪師鞏公塔銘》。
今錄詩十四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如珙(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子璞,號橫川,俗姓林,永嘉(今浙江溫州)人。
年十五從季父釋正則祝發(fā)。
預(yù)戒于本州廣慈院。
出學(xué)于外,初從石田薰于靈隱,繼留從癡絕沖。
又往太白投天目禮。
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為臨安府凈慈寺首座,繼領(lǐng)瑞安府雁蕩山靈巖寺。
八年,移住雁蕩山能仁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移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
二十六年卒。
有本光編《橫川如珙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名誤為行珙)。
事見《語錄》及《牧潛集》卷三《橫川和尚塔記》,《續(xù)燈存稿》卷四、《增集續(xù)傳燈錄》卷四有傳。
 釋如珙詩,以輯自《語錄》卷上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語錄》卷下的詩編為第二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如珙。
字子璞。
永嘉林處士。
娶宗正寺丞康公丕祖之女舉三子。
師其季也。
生于宋嘉定壬午。
處士。
以師孩孤。
狷潔不肉食。
難養(yǎng)于俗。
其季父。
有為禪沙門者。
名正則。
年十五從其祝發(fā)。
預(yù)戒后即行參訪。
初從石田于靈隱。
及癡絕至。
猶留從之。
然終疑礙無入。
天目禮禪師太白眾盛。
往投以疑。
目察其可受。
為舉南山筀筍東海烏賊。
師儗對。
目隨掌之。
因忽有省。
遂留給侍。
國清斷橋。
明眼謹(jǐn)肯可求藏主得師。
橋遷凈慈。
為第一座。
橋嘗言。
第一座有行解。
可師表宰相。
乃以師領(lǐng)雁山靈巖禪寺。
說法嗣天目。
師疾宗唱之濫古響。
瘖郁于可不可。
白黑無所諱。
為提拈贊示。
必崖聳標(biāo)立。
務(wù)特起以映于古。
不少牽避于俗好惡。
其辯強(qiáng)自勝若此。
然與人語囁吻。
促刺不敢出。
視之巽愿人也。
其蓄眾慈以誠。
不為銜勒威控之術(shù)。
或面諍抗倔不遜旁聽皆憤。
師終無所罰。
更收拭進(jìn)。
使之不以忤己為銜。
人始嫌其不威。
久而懷之。
舉遷能仁。
丙子之亂。
乃歸放牧寮。
辭病閉臥。
不應(yīng)外。
至元二十年。
忽有旨。
授師育王廣利禪寺。
師愕眙。
謂非己。
疑拒累月乃受。
蓋有奏于上者。
而不以告。
其遷能仁亦然。
自公選道廢。
位以求得。
惟師皆自至。
時論榮之。
師既引宗據(jù)祖。
屏遏今學(xué)。
年漸歲炙。
以取慕信。
當(dāng)教法衰殘。
諸老師物故。
學(xué)者無所往。
皆聚于師。
故季年聲實(shí)喧震。
傾撼天下。
然師未嘗以望譽(yù)怙挾。
慢略細(xì)故。
雖瓦埏木植。
羹??辛咸。
碎屑之間。
即眾所資仰。
必盡其慮力。
咸有跡可觀述。
凡六年乃退。
前退之歲。
為藏穴寺側(cè)。
曰此庵。
將沒造曰。
吾旦日行矣。
歸坐。
書所以訣眾者而化。
年六十八。
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也。
師樸。
外少飾中凝不雜。
能持坦坦。
不變于怒喜怨愛。
晚居能仁育王。
道益光。
師亦懼于無傳。
講誘孜孜。
未有厭位。
卻眾嗜閑意。
或迫而欲之則忻然。
避脫棄比毛秕。
不以進(jìn)退順通懷蠆芥。
弟子稟遺誡。
窆全身于塔。
師自預(yù)為塔銘及訣眾語。
與所說法。
有錄。
高安釋圓至。
序而行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如珙,字橫川,姓林氏,永嘉人也。生有特性,不嘗肉食,叔父正則乃為之落發(fā)。初見石田于靈隱,時國清斷橋延典藏錀。及遷凈慈,命為首座。元至元十年,有旨授珙育王,懋暢宗風(fēng),行修精實(shí),指示法門,深入玄妙。敩人行履,自明去來。一日忽自謂曰:“今年六十六,死日將至,火之乎,土之乎?”西堂唯庵貫云:“古鄮山中有一片地,荒草凄然,足安舍利?!币虔B石為塔,而自銘焉,詞曰:“天生一穴,藏我枯骨,骨朽成土,土能生物,結(jié)個葫蘆掛趙州壁,永脫輪回起三世佛?!睂{,書訣而化。時至元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僧。吉安永新人,字天如。俗姓譚。得法于明本。辟吳城東北隅廢圃為方丈,名師子林。又嘗遁跡松江之九峰。號佛心普濟(jì)文惠大辨禪師。工詩。有《師子林別錄》。
元詩選
惟則,字天如,吉之永新人。
族姓譚氏,得法于普應(yīng)國師、中峰本公。
辟吳城東北隅廢圃為方丈,曰「師子林」。
有竹萬竿,竹外多怪石,其中最高者類狻猊。
他石或跂或蹲,厥狀匪一,軒堂亭閣,冠絕一時,則公以中峰倡道天目師子巖,故名「師子」,識不忘也。
又嘗遁跡松江之九峰,道風(fēng)日振,加號佛心普濟(jì)文惠大辨禪師。
侍者集其詩文曰《師子林別錄》,翰林待制遠(yuǎn)者圖為之序,稱其隨機(jī)泛應(yīng),靡所不有云。
倪高士元鎮(zhèn)每過師子林,愛其蕭爽,為之繪圖。
徐幼文復(fù)圖為十二景,高季迪諸人題詠相繼。
今其地大半廢為民居,湫隘囂塵,無復(fù)昔時之勝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弟子惟則,字天如,廬陵人。髫年出家,初參海印,后得法中峰,有語錄四卷。
釋正璋 朝代: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三
禪師。
名正璋。
字大圭。
閩之福清人也。
福清風(fēng)習(xí)賈利。
璋弗染也。
獨(dú)以圣賢理學(xué)為務(wù)。
久之。
企慕禪宗。
走湖南。
依絕聽沙門。
試經(jīng)得度。
有禪者。
寄宿偶誦云。
水鄉(xiāng)水闊地多濕。
六月花蚊嘴似鐵。
夜半起來惱不徹。
惱不徹。
床頭一柄扇。
無端又打折。
璋驚喜曰。
是誰之語也。
正璋愿見其人。
禪者熟視久之曰。
其人往矣。
當(dāng)今東嶼禪師。
是其嫡傳也。
然不契其語者。
難入其室。
即契其語者。
亦然。
璋心疑曰。
奇哉。
語既相契。
而室復(fù)不容入耶。
即趨武林。
見東嶼海于靈隱。
投心請益。
海曰。
深深無底。
高高絕攀。
思之轉(zhuǎn)遠(yuǎn)。
尋之復(fù)難。
上座作么生會。
璋慄執(zhí)不敢犯。
良久。
擬再禮。
忽心地開通。
乃厲聲曰。
古今成現(xiàn)事。
何必待思惟。
海微哂曰。
思惟既不涉。
來此欲何為。
璋曰。
將謂無人證明。
便趨出。
海公喟然曰。
鼓角動也。
乃撾鼓集眾曰。
山僧三十年。
舉狗子無佛性話。
鮮有善別機(jī)宜者。
今晚不用如何若何。
速道將來。
若也相應(yīng)。
有條斷貫索子。
親手分付。
璋出對曰。
狗子佛性無。
覷著眼睛枯。
瞥地翻身去。
唵室利蘇盧。
于是。
璋得承記莂。
機(jī)鋒莫禦。
即素知名者。
皆左袒之。
海公舉璋。
以應(yīng)吳人之請。
璋堅辭曰。
正璋應(yīng)世之才。
固不如人。
但平居簡點(diǎn)。
觸境逢緣。
設(shè)有一念不與古圣相合。
欲為人師范。
則其患害可勝言哉。
正璋知為人師之患。
實(shí)不敢居也。
海嘆美。
間閩有豪客。
游飛來峰。
見璋端偉非常。
詢知同里。
因請曰。
能復(fù)我故土乎。
愿為師治裝南行。
師笑肯之。
遂買舟載與同歸。
至建寧。
游斗峰。
璋愛而居之。
斗峰老屋數(shù)楹。
僅蔽風(fēng)雨。
客傾囊金欲為整葺。
璋曰。
不可。
吾本假公舟。
以入山耳。
建置之舉。
非初約也。
且役役土木。
有妨道業(yè)。
公欲如此求福。
其福鮮矣。
于是。
衲子聞風(fēng)而聚。
漸成法席。
鄉(xiāng)曲貴人。
勸請開堂。
乃升座拈香罷。
良久曰。
黃金雖貴。
入眼成塵。
便下座。
耆宿驚喜。
以為天目再見。
蓋璋乃天目禮四世之孫也。
又曰。
玉宇霜清。
瓊林葉落。
一句全提。
萬機(jī)寢削。
作者好求無病藥。
又曰。
昨夜三更里。
雨打虛空濕。
貍奴知不知。
倒上樹梢立。
璋說法峻峭。
約多類此。
然室中不以聲色拒人。
入室者。
自失其度。
故常嘆曰。
若是真戰(zhàn)將。
百萬壁中。
如入無人之境。
稍有較強(qiáng)弱。
顧矢石之心。
則屈矣。
四方疏請。
不出。
竟終老于斗峰。
告寂。
有偈曰。
生本不生。
滅亦無滅。
幻化去來。
何用分別。
大眾珍重。
不在言說。
便合掌入滅。
贊曰。
為師之患。
甚于為國。
為國之失。
亂居一時。
為師之失。
毒流萬世。
盲類交引。
可勝述哉。
大圭寥寥數(shù)語。
真龜鏡也。
故其開辟斗峰。
恰與諲神鼎相類。
至今寤寐間。
猶喜遇其白發(fā)婆娑。
機(jī)語噀人也。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