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錢丕

共 1 首
釋迦者流有十二部經(jīng)。由儒之詩書易禮樂春秋。皆立言垂教之本。儒無文字。則天下久已大壞。三藏之說不行。西方圣人之教幾乎息矣。若聲聞乘之四諦門。緣覺乘之十二因緣門。菩薩乘之六波羅蜜門。以至佛乘之一切種智。生而知之則已。學而知之者。向微斯文。是必懵然不自知其術也。人主擅萬乘之權。富有四海。至于生死報應之際。常必瞿然。有生之徒奔走之不暇。實由斯言之烜赫而致化。夫塔廟莊嚴之為像教。其用大矣。佛有天龍大會。未嘗不以契經(jīng)為事。佛滅后。大迦葉召千羅漢。結集法藏。阿難傳焉。西土以胡文紀之。謂之梵書。科斗文字之類也。著以貝葉。謂之梵夾。殺青為簡之類也。后漢天竺人摩騰。始至中國。出其文二十四章。翻為隸書。其后稍稍不絕。至晉沙門法護。遍游西國。達言語之不通者。究三十六書之體而還。梵書之詁訓音義。然后大備。雖為道滋廣。而難能亦甚。蓋以事生六合之外。教出五常之后。時人無能知者。小則誤于文句。大則失其宗旨。道安嘗嘆釋經(jīng)有五失本三不易。故信奉之代。亦以名臣佐而成之。自漢永平至唐開元。祖述之士凡一百七十六人。有桑門之重譯。有居士之覃思。有長老之辨論。有才人之撰集。校其經(jīng)律論傳記文集刪改之。惣五千四十八卷。號為實錄。其中貞觀法師元奘作居多。五分其數(shù)有其一。其為該博。首出前輩。而歷代精舍。能者藏之。方之蘭臺秘閣。而不系之官府也。五都之市。十室之邑。必設書寫之肆。惟王公達于眾庶。靡不求之。以至徼福祐。防患難。嚴之堂室。載之舟車。此其所以浩瀚于九流也。廬山山岳之神秀。而東西林為海內(nèi)名剎。有惠遠道安之遺風。四百馀年。鐘磬之音不絕。然而三藏經(jīng)論。闕而無補。元和四年。云門僧靈澈。流竄而歸。棲泊此山。將去。言于廉問武陽韋公。公應之如響。往年公夫人蘭陵蕭氏終。有釵梳佩服之資。而于荊州買良田數(shù)頃。收其租入。以奉檀施。至是取之。增以清白之俸。而經(jīng)營焉。爰即洪州諸寺。雜理其事。雕函飾軸。漬檗磨墨。僧謀而吏職。暑兆而寒就。先命度地之宜。以圖建置。默設規(guī)制。懸成剞劂。乃結搆而浮于江。以至于東林。施為殿堂。用尊秘藏。得浮槎大德義彤為之主。受持灑掃者七人。以備名山之闕。而資學者之求。公之素志爾。初彤公受具于廬山浮槎寺。嘗討大藏。惡其部帙繁亂。將理之不可。遂發(fā)私誓。四十馀夏。果得志焉。于是搜遠近之逸函墜卷。目在辭亡者得之。互文合部者兼之。斷品獨行者類之。本同名異者存之。以偽亂真者標之。又病前賢編次。不以注疏入藏。非尊師之意。并開元庚午之后。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之季年。相繼新譯。大凡七目四千九百馀卷。立為別藏。著雜錄七卷以條貫之。命開元崇福舊錄。惣一萬卷。舉藏以志函。隨函以命軸。微塵句偈。如在常中。然后金口之說流于娑婆者。盡在于茲山也。五年。韋公薨。七年。博陵崔公以仁和政成。憫默舊績。由是東林以遺功得請篆刻之盛。其成公志。故家府從事李肇為之文曰。
多羅之教,神道不測。
迦葉承之,布西域兮。
毗尼之用,其法翼翼。
優(yōu)波受之,垂作則兮。
阿曇之文,演暢宗極。
苾芻龍象,甚奇特兮。
三者之藏,傾如轥墨。
王公大人,為之飾兮。
韋公之績,崔公之德。
及茲寶藏,何崱屴兮。
崇崇彤公,合發(fā)愿力。
傳之歷劫,千百億兮。
爐峰之北,靈壇之側。
系之迦陁,金石刻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