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達觀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釋道琛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四
道琛(一○八六——一一五三),俗姓彭,溫州樂清(今浙江樂清)人。
年十八受具戒,學于息庵
會高宗幸溫州,建資福院,丞相呂頤浩以道琛應詔。
前后三坐道場,化緣不衰。
晚主南湖,為第八代祖師。
紹興二十三年卒,年六十八。
謚曰圓辯。
見《補續(xù)高僧傳》卷三,《釋門正統(tǒng)》卷七。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道琛。
溫之樂清彭氏子。
母夢紫氣縈身而生。
年十八具戒。
學教于息庵。
微言妙旨。
一聞便領。
歸鄉(xiāng)弘法。
適高宗幸永嘉。
有旨。
以林靈素故居。
為資福院。
丞相呂頤浩。
以師應詔。
凡前后三坐道場。
化緣不衰。
于禪定中。
見四明垂示。
行法華懺。
感普賢放光。
自是慧辯益進。
一日講至六羅漢義。
學者請說。
斥之曰。
小乘法相。
說之何益。
當為說經(jīng)王義。
聯(lián)翩三日。
一語無重。
以紹興二十三年示寂。
說偈曰。
唯心凈土。
本無迷悟。
一念不生。
即入初住。
謚曰圓辯。
師高德碩行。
與雪竇大圓。
育王諶二禪師。
為道交。
二老深敬之。
實有以動之。
不徒辯說而已。
師居山匱糧。
嘗以僧伽梨。
質(zhì)米于市。
夜見流先煜煜。
送還光乃已。
苦無水。
指工鑿之。
泉隨鑿涌。
樂清江岸。
每以頹倒為患。
咸謂鬼物所釁。
師為神授戒。
后遂凝然無恙。
其將主南湖也。
門人清順。
夢延慶諸祖來謁。
侍者持位圖于傍。
而缺第八。
順指問之。
對曰。
汝師將補其處。
及后居南湖。
果第八世。
噫。
豈偶然哉。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道琛,賜號“圓辯”。
姓彭氏,樂清人也。
母夢紫氣縈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學律儀,未幾,去從息庵于法明,微言妙旨,一聞便領。
后至南湖依圓照,既歸鄉(xiāng),出主廣濟,十二年遷廣慈。
宋建炎三年,車駕幸永嘉,有旨以林靈素故居為資福院,丞相呂頤浩以琛應詔。
嘗以僧伽黎質(zhì)米于市,夜見流光煜煜,旦即奉還。
山居無水,指工鑿井,得古磚,有天康字,泉涌其下。
嘗專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凈土,一而已矣。
良以彌陀悟我心之寶剎,我心具彌陀之樂邦。
雖遠而近,不逾一念。
雖近而遠,過十萬億。
譬如青天皓月,影臨萬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際,自然照映。
”偶于定中見一老宿,顧謂之曰:“吾四明也。
”便驚,喜作禮曰:“琛于一家習氣法相,未能通達,乞垂指教。
”尊者首肯之。
及覺,心地豁然,自是言教觀者皆稟為正則。
宋紹興十二年,圓照退老,舉琛以代,寺經(jīng)虜寇焚蕩之馀,琛誠心感格,施者自歸。
歲月之間,棟宇悉備。
因行法華三昧,感生異光,慧辯益弘。
郡大旱,請禱雨,琛以時政苛猛為言,守大感寤,出囚徒數(shù)百人,是夕大雨。
有久病,為說法施食,病多愈。
與雪竇大圓禪師道交最深。
嘗為說經(jīng)王義及六即義,聯(lián)翩三日,一語不重。
紹興三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眾諷經(jīng),晝夜不絕。
眾聞異香盈室,乃沐浴更衣,書偈曰:“唯心凈土,本無迷悟。
一念不生,即入初住。
”令諷《安樂行》,未終,嗒然坐亡。
留龕彌月,顏體如生。
葬于崇法塔側。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號笑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俗姓毛。得法于天童無用禪師。歷住妙勝、金文、光笑、報恩、雪峰、靈隱、凈慈諸名剎。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事見《釋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綱目》卷九。今錄偈二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妙堪。
號笑翁。
慈溪毛氏子。
廣顙平頂。
骨氣清豪。
從野庵道欽受學。
以廣記多聞稱。
后一力參究。
息庵觀于金山。
又走靈隱。
見松源。
皆不契。
時無用居天童。
徑造其室。
用問曰。
行腳僧游山僧。
曰。
行腳僧。
用曰。
如何是行腳事。
提坐具便摵。
用曰。
此僧敢來這里持虎須。
俾參堂。
一日用舉狗子無佛性話。
才儗開口。
用以竹篦劈口打。
應聲呈偈曰。
大涂毒鼓。
轟天震地。
轉腦回頭。
橫尸萬里。
用頷之。
俾侍香。
尋命分座出世。
凡十坐道場。
皆海內(nèi)名剎。
三被詔旨。
并諸名公卿推挽。
不得已而后就也。
雖荷禪宗重寄。
而不以其道自封。
其于佛淺深之說。
無不融了。
世出世法。
無不兼弘。
常曰。
于心有取舍。
識情未盡見。
法有彼此。
智眼未明。
天臺舊無律宗。
居報恩也。
與大卿齊公議。
合十寺為大剎。
筑戒壇。
命負毗尼學者。
倡開遮持犯之法。
風勵新學。
臺始行南山宗也。
居靈隱。
山門逼近屠沽。
堪撒其廬。
揭關飛來峰外。
以限喧寂。
曰。
不可使旃陀羅氣薰穢三寶也。
荊湖總臣。
以國乏用。
奏僧道得以出貲。
買紫衣師號。
俾領住持。
聞之嘆曰。
茍如是。
則千金之子。
皆可主法。
我道危矣。
因抗疏。
且致書秉鈞軸者。
其議遂寢。
詔徙天童。
力辭。
東歸翠巖。
筑室。
奉先世香火。
育王虛席。
有旨起師。
再辭。
不許。
乃奉詔。
表章大覺。
祖述妙喜。
秩然有序。
未幾。
復下天童之命。
大參趙公。
請主凈慈。
皆固辭謝之。
俄示疾。
書遺表。
作寺丞張公書通守。
永嘉曹公來問疾。
從容敘世契移頃。
書偈曰。
業(yè)鏡高懸。
七十二年。
一搥擊碎。
大道坦然。
置筆泊然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禪師出四明毛氏。名妙堪。號笑翁。十歲授以世典。過目成誦。不悅也。乃從野庵欽。潛心釋訓。竟為大僧。受無用全禪師之囑。住后以持綱不屈。聲達朝廷。朝廷屢以名山居堪??叭ゾ妥匀舻缫?。一時爭慕之。堪初參松源于靈隱不契。偶禪者讀全無用自贊曰。匙挑不上個村夫。文墨胸中一點無。曾把虛空揣出骨。惡聲贏得滿江湖。堪悚然欲見全。未及發(fā)。會全公訪靈隱??靶男抑K稍匆?。全乃曰。適來松源和尚。舉竹篦話。令天童納敗缺。諸人要知么。聽取一頌。黑漆竹篦握起。迅雷不及掩耳。德山臨濟茫然。懵底如何插嘴??坝诖诵湃?。即隨至天童。告香入室。全公以趙州無字徵堪??皵M對。全驟擊之。堪大悟曰。大涂毒鼓。轟天震地。轉腦回頭。橫尸萬里。全公可之??昂蟪鍪烂顒?。遷金文。又廣孝。始終不務姑息。誠感徵應。紹興乙亥。禱雨。有司欲援徽宗事例。以道居僧之左。而尊其符水之術??傲ρ圆豢伞K焱藲w雪竇。天竟不雨。童叟謠曰。以右為左。天曰不可。四月五月。池潭起火。聞于朝。復舊序。雨乃大通。衛(wèi)藩遂以臺山報恩請堪??耙耘_山舊無律宗。乃議十寺為壇。弘施毗尼。于是四眾云合?;心蠂D酥镣栏感写?。狗盜弭節(jié)。奉詔住虎丘。未幾升靈隱。衛(wèi)王特建大慈寺。請堪為開山首祖。既而退隱上柏。臺郡陳使君。邀居瑞巖。居無何。又遷江心寺。乃淳熙壬寅年也。當是時。孝宗留神內(nèi)典。常制圓覺楞嚴經(jīng)注。普賜文臣。又嘗召對諸禪宗。如佛照光者。出入禁廷。以內(nèi)觀堂。為禪師邸。甚盛典也。俄有奏。令僧道買紫衣師號。為大剎住持。堪駭嘆曰。審是。則商賈皆可主法耶。吾道危矣。即詣闕抗疏。切直數(shù)千言。議寢。紹熙癸丑年。佛照再赴壽皇詔。而育王席虛。以堪補之??皻v主名坊。機不虛發(fā)。深憐根有利鈍。而法無小大。嘗以頌示諸學流曰。車牛腦后痛加鞭。棄卻黃金抱碌磚。逐惡隨邪至今日。即非心佛錯流傳。又曰。覺城東際老婆婆。白發(fā)????意氣多。與佛同生嫌見佛。惡人無柰惡人何。又曰。柳毅傳書只自知。得便宜是落便宜。親生愛子都拋卻。痛惜深憐乞養(yǎng)兒。猶以柬致石鼓夷曰。先師法道。惟我與公。我既日就衰頹。無足道者。公今應跡靈隱。利生接物。去就當如秋葉春云。任緣聚散。凡與公卿貴人相見。務翻其窠窟。絕其偷心。若稍有院子。一念掛在胸次。模棱茍合。便成流俗阿師。雖為萬指住持。何足貴也。詞甚激切。慶元庚申春。書遺表上達。并作短語。挽張寺丞主后事。乃趺坐白眾曰。業(yè)鏡高懸。七十二年。一錘粉碎。大道坦然。再與曹通守訣別。斂目而逝。其僧臘六十也。后嗣無文燦。燦付愚叟鑒。鑒閩人。有實德。元世祖詔住攴提。賜號通悟明印。明印去妙喜。其世有五。 贊曰。碩果不食。厥功偉也。當南遷后。司衡多建中之馀。至今方外。以市名職。吾道微矣。公乃毅然撥亂。而反之正。功孰大焉。謂之碩果非耶。殊不知浩然綱領之節(jié)。又原于妙喜云。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一
釋妙堪,字笑翁。
姓毛氏,四明人也。
廣顙平頂,骨清氣寒。
從野庵道欽受釋學,依息庵觀于金山,參松源岳于靈隱,皆無所契。
時無用居天童,徑造其室。
用問之曰: “行腳耶?
游山耶?
”曰:“行腳耳。
”乃使參堂室中,常示狗子無佛性語。
一日擬議間,用以竹篦劈之,堪應聲呈偈曰:“大荼毒鼓,轟天震地。
轉腦回頭,橫尸萬里。
”無用頷之,即命侍香。
已而報恩約公,禮之分座。
太守程公請主妙勝,遷金文,移光孝。
尋以衛(wèi)王堂牒,除臺之報恩。
天臺舊無律宗。
堪與大卿齊公議,合十寺為大剎,筑壇場,命負毗尼學者。
倡開遮持犯之法,風勵新學。
閩帥王公請居雪峰。
未幾,詔住靈隱,嫌偪近屠沽,撤其廬,揭關飛來峰外避之。
衛(wèi)王以大慈完美,力請開山,允之。
及王薨,乃庵居上柏。
臺州使君陳公以瑞嚴邀堪。
無何,江心牒至,監(jiān)丞使公,強之乃起凈慈,詔下,固辭不獲。
大參余公書來言:不可重違君命。
明年,荊湖總臣奏令天下僧眾入訾,請紫衣封號者許之。
堪獨憂焉,慨然謂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則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
”乃奏疏論之,其事遂寢。
終宋之世,法之不壞,堪之力也。
詔徙天童,辭而東歸。
翠巖育王虛席,有旨起堪,再辭不允。
天童書至,大參趙公請主凈慈,謝之以疾。
俄書遺表,草啟與張公,請主后事。
通守永嘉曹公來問疾,猶從容敘世次。
頃之,書偈曰:“業(yè)鏡高懸,七十二年。
一槌擊碎,大道坦然。
”擲筆而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8—1249 【介紹】: 宋僧。隆慶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無準。九歲出家,無資薙發(fā),人稱“烏頭子”。游天臺、雁蕩,歷住清涼、焦山、雪竇、育王等寺。理宗嘗召入慈明殿說法,賜號佛鑒禪師。淳祐中,書遺表遺書及偈而逝。
全宋詩
釋師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據(jù)《語錄》卷二),號無準,賜號佛鑒,俗姓雍,梓潼(今屬四川)人。
九歲出家,光宗紹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
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堯首座,請益坐堂之法。
同年秋出峽,至荊南見玉泉儼。
七年,見保寧無用全、金山退庵奇。
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
后至錢塘,見松源岳于靈隱,往來南山,屢入肯堂充室,棲遲此山六年。
繼至吳門謁萬壽無證修,又往西華秀峰依破庵先,往華藏依遁庵演。
三年復還靈隱。
時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開山廣惠,三年散席,同登徑山。
又三年,偕破庵過天童掃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觀,又返徑山。
破庵死,訪舊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隨之遷瑞光,皆為首座。
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慶元府清涼寺開法。
居三年,移住鎮(zhèn)江焦山普濟寺。
又遷慶元府雪竇山資圣寺、阿育王山廣利寺。
理宗紹定五年(一二三二),詔住臨安府興圣萬壽寺。
淳祐九年卒。
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禪師法嗣。
有《無準師范禪師語錄》六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粲無文撰《徑山無準禪師行狀》、《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徑山佛鑒禪師墓志銘》。
 釋師范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語錄》中單編的頌古、偈頌、贊等編為三卷。
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師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無準,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紹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謁于老僧堯和尚,有省。出游廣浙,謁佛照于育王,人稱烏頭子。侍破庵居靈隱,大悟。同月石溪游天臺、雁蕩,歷住清涼、焦山、阿育王,移住徑山。召入大內(nèi)說法稱旨,賜金襕衣,加號佛鑒禪師。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次年三月,書遺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其弟子編有《無準師范禪師語錄》五卷、《無準和尚奏對語錄》一卷,今存。見劉克莊《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徑山佛鑒禪師塔銘》,《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師范字無準。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和尚出家。讀書過目成誦。南宋紹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請益堯和尚坐禪工夫。堯曰。禪是何物。坐的是誰。師于是晝夜體究。一日如廁。因提前話有省。明年出游廣浙謁佛照于育王。照問。何處人。曰劍州。又問。帶得劍來么。師便喝。佛照笑曰。這烏頭子也亂做。師貧無資薙發(fā)。故人目之曰烏頭子。破庵居靈隱。師侍次時有一道者問破庵。猢猻子捉不住奈何。破庵曰。用捉作么。如風吹水自然成文。師于言下大悟。未幾同月石溪公游天臺雁宕。時雪峰云和尚住瑞巖留師分座。夜夢一偉人。手持把茅授與師。次日明州清涼寺專使迎師。方入院見伽藍神牌書茅姓。然其衣冠與夢所見無異。住三年遷焦山次雪竇。又奉旨領主阿育王。久之補雙徑。無何召入大內(nèi)修政殿說法稱旨。賜金襕衣加佛鑒禪師之號。師住徑山。其殿宇兩遭回錄。皆兩復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額曰萬年正續(xù)。次于其西數(shù)百步結庵。為歸藏之所。又建重閣其上藏朝延所賜御翰。師之先世居蜀。遇亂絕嗣。乃于山中設祠祀俗之祖父。事聞于朝賜額曰圓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謂眾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與諸人東語西話。今勉強出來。將從前說不到的。盡情向諸人抖擻去也。遂起身抖衣曰。是多少。便歸方丈。十五日集眾親書遺表遺書數(shù)十言。而與客言笑諧謔如平時。至夜書偈曰。來時空索索。去也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頃而逝。停龕二七日。遺表上聞。帝遣中使降香賜弊帛。奉全身塔于圓照。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師范。梓潼雍氏子。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經(jīng)書過目成誦。紹熙五年冬。登具戒。明年。成都坐夏。遇老宿名堯者。范請益坐禪之法。堯曰。禪是何物。坐是何人。范受其語。晝夜體究。一日如廁提前話。有省。遂出蜀。謁佛炤于育王。炤問何處人。曰。劍州人。炤曰。將得劍來否。范隨聲便喝。炤笑曰。這烏頭子亂做。范懶剃發(fā)長故。佛炤室中。嘗以烏頭子呼之。久之。欲觀臺雁。拉石溪月公同往。至瑞巖。時云巢領住持事。留分座。忽夜。夢偉衣冠者。持把茅見授。翼日。明州清涼專使至。師受請入院。見所設伽藍神。茅其姓衣冠。與所夢無異云。上堂。遂為破庵拈香。以示法切得旨深也。嗣遷焦山雪竇。被旨移育王。住徑山。最久。雖兩丁火厄。而旋復舊觀。號法席全盛。理宗嘗召師。入慈明殿。升座說法。上親御垂聽大悅。賜佛鑒禪師號。并金襕僧伽黎。淳祐戊申秋。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而舊疾適作。三月旦升堂別眾。至十五日。區(qū)畫后事。親遺表。及遺書十數(shù)封。言笑如平時。其徒以遺偈為請。乃執(zhí)筆疾書云。來時空索索。去亦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項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無準禪師者。諱師范。蜀都雍氏子也。九歲依陰平山沙門。試經(jīng)。目不遺炤紹。熙五年。具戒訪道。乃求坐禪訣于老宿堯公。有信入。即出峽。謁佛炤光禪師。光曰。生緣何處。對曰。劍州。曰。帶得劍來么。師便喝。光笑曰。者烏頭子也亂做。又過靈隱。參密庵禪師。密庵不易見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先與語。陰奇之。一日要師游石筍庵。有道者問。胡猻子捉不住時如何。先答曰。如風吹水自然成紋。師恍然大徹。失聲曰。諾。先大喜而歸。師遂事先公。赴穹窿。蓋先以師深得玄要主賓之旨。可倚重正宗也。先公移居臥龍。師辭。游天臺。尋開法明州清涼。以香酬破庵先公。于是吳越知名。師初寓瑞巖。夢偉衣冠者持茅授。師及至清涼。見伽藍像。即向所夢者也。茅乃神之姓焉。三年遷焦山。次三年遷雪竇。有大名者皆歸之。乃示眾曰。面面相看。眼眼廝覷。衣外別傳。有甚憑據(jù)。到卻門前剎竿著。鳳棲不在梧桐樹。又曰。[一/幾][一/幾]地思量。無可得思量。無可思量處。真?zhèn)€好思量。大庾嶺頭逢六祖。鰲山店上見曾郎。又曰。賊火相逢恰五更?,F(xiàn)成贓物不須爭。暗中多少都分了。天曉依然各自行。又曰。日面月面突出難辨。擬欲抬眸空中兩片。師居雪竇三年。詔補育王。又三年。住徑山。居無何。徑山燬。知事者懼。師引咎自歸。一眾咸安。師整頓荒基。說法如故。仍請希叟為副寺。退耕為監(jiān)院。別山智為化主。雪巖欽為座元。未久寺成。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師舉賓頭盧尊者赴阿育王宮因緣。乃曰。君王一語出如綸。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風清煙浪靜。碧天無際水無垠。上大悅。賜金紋袈裟。號佛鑒禪師。六年徑山復燬燬之夕。風雨暴作。師端座別舍。漠然不問。且笑且吟曰。雨散云收后。崔嵬數(shù)百峰。王維雖妙手。難落筆頭蹤。仍結茅安眾。寺復成。又去四十里。別筑萬年。正續(xù)以憩。云水不遠。復建精舍為歸藏所。藏前后所賜宸翰。敝室左右奉祖師。與先世香火?;蚱谡Q諱。必為飯僧佛事。以贊冥福。蓋蜀亂。師之先祀絕矣。故祠之上。聞嘉嘆賜。名圓炤庵。淳祐戊申。又小筑于明月池上。為退休計。師臘既高。綸音次序。存問不間。師惟歷書古德機緣。謝對而已?;虼筚e過山。師獨揭心宗要領。間咨南比國運。師俯首一默而已。己酉三月望。升座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得與諸人東語西話。今日勉強出來。從前所說。不到底盡情向諸人。面前抖擻了也。乃起抖衣曰。是多少。遂區(qū)囑后事。復手書達上言別。上遣中使慰問后事。師曰來時空索索。去時赤條條。更欲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頃而寂。塔于圓照庵。嫡嗣有雪巖欽禪師。 贊曰。南堂謂。師居五峰。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時也。眾多糧少。而重罹回祿。不無奔走四方之勞。想見其曲折。茍非以荷負正宗為心。則安能籧篨若此。嗚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師范,字無準,梓潼雍氏子也。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讀書過目成誦。紹熙六年,始游成都,謁正法堯,問坐禪工夫,堯曰:“禪是何物?坐的是誰?”范于是晝夜體究。一日,偶提前話有省。明年,出游廣浙,謁佛照于育王,照問:“何處人?”曰:“劍州?!庇謫枺骸皫У脛砻??”范便喝。佛照笑曰:“這烏頭子也亂做。”師貧,無資薙發(fā),故人目之曰烏頭子。破庵居靈隱,范侍次,有一道者問破庵:“猢猻子捉不住奈何?”庵曰:“用捉作么?如風吹水,自然成文。”范于言下大悟。未幾,同月石溪公游天臺雁宕,時雪峰云住瑞巖,留之分座,夜夢一偉人手持把茅,授與范。次日,明州清涼寺專使來迎,方入院,見伽藍神牌書茅姓,其衣冠與夢所見無異。住三年遷焦山,次雪竇,復主阿育王,久之補雙徑。無何,召入大內(nèi)修政殿,說法稱旨,賜金襕衣,加“佛鑒禪師”之號。范住徑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復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額曰“萬年正續(xù)”。次于其西數(shù)百步結庵,為歸藏之所。又建重閣其上,藏朝延所賜御翰。其先世居蜀,遇亂絕嗣,乃于山中設祠,祀其所生祖父,事聞于朝,賜額曰“圓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謂眾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與諸人東語西語,今勉強出來,將從前說不到的盡情向諸人傾吐?!彼炱鹕砼略唬骸笆嵌嗌??”便歸方丈。十五日,集眾親書遺表書數(shù)十言,而與客言笑如平時。至夜書偈曰:“來時空索索,去時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頃而逝。停龕二七日,遺表上聞,帝遣中使降香,賜幣帛,塔于圓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