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自回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824 【介紹】: 唐僧。姓氏里居不詳。少入法門,先參馬祖道一,祖為立名天然。又師石頭希遷禪師受戒法。居天臺華頂三年,禮國一大師。憲宗元和中上龍門山,與龐居士、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曾于洛陽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詳,禪宗僧人。少習儒典,后轉(zhuǎn)奉佛法。先參馬祖道一,又師石頭希遷,再詣馬祖,尋入南陽丹霞山,轉(zhuǎn)次居天臺山蓮華頂三載,又禮國一禪師。憲宗元和初,上龍門香山,與伏牛自在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稱丹霞和尚。穆宗長慶四年(824)卒。謚智通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四、《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度圃娎m(xù)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不知何許人。先以冠帶見石頭遷禪師于南岳。執(zhí)?三年。始遂落發(fā)。復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師。即造江西大寂法會。大寂甚奇之。俄居天臺華頂三年。尋詣徑山。禮國一。元和中。登龍門香山。善伏牛禪師。嘗客惠林寺。時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燒之。以自燠?;蜃I其撥無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爾。曰木頭安從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則可更取幾尊來焚。 元和三年。游洛陽晨。出橫臥天津橋上。會留守鄭公騶從過之。呵不為動。公使問何人。然徐仰視而應曰。無事僧。公異之。乃奉束帛襲衣。月給米面。自是歸信者益眾。十五年春。乃結(jié)庵南陽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樂。一日謁忠國師。先問侍者。國師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見客。然云。太深遠生。者云。佛眼亦覷不見。然云。龍生龍子。鳳生鳳兒。國師睡起。者以告國師乃打十棒趁出。然聞之云。不謬為一國之師。明日卻往禮拜。見國師。便展坐具。國師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國師云。如是如是。然卻進前。國師云。不是不是。然繞國師一匝便出。國師云。去圣時遙。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覓此漢也難得。 然訪龐居士見女子靈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籃。斂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籃去。然上堂阿你渾家。切須保護一靈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說什么薦與不薦。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從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甚么物。如今學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禪問道。我此間。無道可脩。無法可證。若識得釋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須自看取。莫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夜里暗雙陸。賽采若為生。無事珍重。長慶四年六月。趣門人備湯沐曰。吾有遠役。竟戴笠策杖躡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壽八十六。膳部員外郎鎦軻撰碑文。謚智通塔號妙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天然。
不知何許人也。
少入法門而性梗槩。
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
思召其自體得實者。
為立名天然也。
乃躬執(zhí)爨凡三年始遂落飾。
后于岳寺希律師受其戒法。
造江西大寂會。
寂以言誘之。
應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臺華頂三年。
又禮國一大師。
元和中上龍門香山。
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譏之。
曰吾茶毗舍利。
曰木頭何有。
然曰。
若爾者何責我乎。
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
會留守鄭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無事僧。
留守異之。
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
洛下翕然歸信。
至十五年春言。
吾思林泉。
乃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
以長慶四年六月。
告門人曰。
備沐浴吾將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膳部員外郎劉軻撰碑紀德焉。
敕謚智通禪師。
塔號妙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門。
謁見石頭禪師。
躬執(zhí)爨三年。
始遂落飾。
后于岳寺希律師受戒法。
造江西大寂。
應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臺華頂三年。
又禮國一大師。
元和中。
上龍門香山。
與伏牛禪師。
為物外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譏之曰。
我茶毗舍利。
曰木頭何有。
然曰。
若爾者何責我乎。
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
會留守鄭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無寺僧。
留守異之。
乃奉束素衣兩襲。
月給米面。
洛下翕然歸信。
至十五年春。
言吾思林泉。
乃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
以長慶四年六月。
告門人曰。
備沐浴。
吾將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
履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劉軻撰碑。
敕謚智通。
塔號妙覺。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廬江何氏。
童年貌重遲。
見佛像僧儀。
必禮敬。
天寶初試經(jīng)獲度千泉之南安。
蓋侍父宦游所在也。
既進具。
見大寂禪師一公于建陽佛跡巖及南康龔公山。
密契深領(lǐng)。
有不可知者。
貞元二年。
因謁石頭禪師遷公。
益進所學。
四年大寂將入滅。
謂通曰。
玉石之山。
資汝道業(yè)。
遇可居之。
秋與伏牛自在禪師。
觀覽京洛。
至唐別。
見一山蔥茜可愛。
問之鄉(xiāng)人曰。
此紫玉山也。
陟其巔則有石紫色。
瑩然如玉。
乃嘆曰。
茲非先師之所記歟。
遂掛錫解囊其間。
參學之徒霧擁。
僧問。
如何出得三界。
答曰。
汝在里許。
得多少時也。
進曰畢竟如何出得。
答曰。
青山不礙白云飛。
于頔相公問。
教中道。
黑風吹其船舫。
飄墮羅剎鬼國。
如何是飄墮羅剎鬼國。
通咄曰。
于頔客作漢。
問這般事作么。
頔變色。
通指曰。
飄墮羅剎鬼國也。
一日又問。
如何是佛。
通喚相公。
頔應諾。
通曰。
切忌別求。
刺史李公道古尋為伽藍。
弟子金藏別從百丈海禪師扣請。
元和八年。
偶歸省。
通喜曰。
汝來也。
此山有主矣。
遽拽主丈去。
襄州道俗迎奉之。
是年七月十五日。
無疾而逝。
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通。
姓何氏。
廬江人。
其為童也持重寡辭。
見佛形像必對禮嘆詠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緇誦經(jīng)。
合格敕度之。
當天寶初載也。
時道一禪師肇化建陽佛跡巖聚徒。
通往焉。
一師于臨川南康龔公山。
亦影隨而去。
然誓游方吳越之間。
臺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錫江西泐潭山門。
勵心僧務不憚勤苦。
貞元二年往南岳見石頭禪師。
猶采縷加朱藍之色也。
四年大寂禪師垂欲歸化。
昌言曰。
夫玉石潤山秀利益汝道業(yè)。
遇可居之。
通聞此言。
且同隱讖。
殊不詳練。
其年秋與伏牛山自在禪師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絕人煙實有塵外之趣。
乃問鄉(xiāng)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憶大寂之懸記。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見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瑩然。
嘆曰號紫玉者合其稱也。
先師之言非虛記也。
掛錫解囊。
參學之徒霧集。
始則誅茅構(gòu)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為建禪宮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參禮百丈山海禪師。
回見通。
通愀然作色。
汝其來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徑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無疾而終。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國于頔最所歸心尚書李翱禮重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0—829 【介紹】: 唐僧。
絳縣人,俗姓寒。
年十七師事惠照。
代宗大歷八年納戒,謁石頭禪師,住藥山寺。
憲宗元和中李翱出刺朗州,謁唯儼問道,唯儼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答之,翱頓悟。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唯儼。
俗姓寒。
絳縣人也。
童齔慷愷敏俊逸群。
年十七從南康事湖陽西山慧照禪師。
大歷八年納戒于衡岳寺希操律師所。
乃曰。
大丈夫當離法自凈。
焉能屑屑事細行于布巾邪。
遂謁石頭禪師密證心法。
住藥山焉。
一夜明月陟彼崔嵬。
大笑一聲。
聲應澧陽東九十許里。
其夜澧陽人皆聞其聲。
盡云是東家。
明辰展轉(zhuǎn)尋問迭互推尋直至藥山。
徒眾云。
昨夜和尚山頂大笑是歟。
自茲振譽遐邇喧然。
元和中李翱為考功員外郎。
與李景儉相善。
儉除諫議薦翱自代。
及儉獲譴。
翱乃坐此出為朗州刺史。
翱閑來謁儼。
遂成警悟。
又初見儼執(zhí)經(jīng)卷不顧。
侍者白曰。
太守在此。
翱性褊急。
乃倡言曰。
見面不似聞名。
儼乃呼翱應唯。
曰太守何貴耳賤目。
翱拱手謝之。
問曰。
何謂道邪。
儼指天。
指凈瓶曰。
云在青天水在瓶。
翱于時暗室已明疑冰頓泮。
尋有偈云。
鍊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
我來相問無馀說。
云在青天水在瓶。
又偈。
選得幽居愜野情。
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
孤峰頂。
月下披云笑一聲。
初翱與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為文會之交。
自相與述古言法六藉。
為文黜浮華尚理致。
言為文者韓柳劉焉。
吏部常論仲尼既沒諸子異端。
故荀孟復之。
楊墨之流洗然遺落。
殆周隋之世王道弗興。
故文中子有作。
應在乎諸子左右。
唐興房魏既亡失道尚華。
至有武后之弊安史之殘。
吾約二三子同致君復堯舜之道。
不可放清言而廢儒縱梵書而猾夏。
敢有邪心歸釋氏者有渝此盟。
無享人爵無永天年先圣明神是糺是殛。
無何翱邂逅于儼頓了本心。
末由戶部尚書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
復遇紫玉禪翁。
且增明道趣。
著復性書上下二篇。
大抵謂本性明白為六情玷污。
迷而不返今牽復之。
猶地雷之復見天地心矣。
即內(nèi)教之返本還源也。
其書露而且隱。
蓋而又彰。
其文則象系中庸隱而不援釋教。
其理則從真舍妄。
彰而乃顯自心。
弗事言陳唯萌意許也。
韓柳覽之嘆曰。
吾道萎遲翱且逃矣。
儼陶鍊難化護法功多。
回是子之心拔山扛鼎。
猶或云易。
又相國崔群常侍溫造相繼問道儼能開發(fā)道意。
以大和二年將欲終告眾曰。
法堂即頹矣。
皆不喻旨。
率人以長木而枝柱之。
儼撫掌大笑云。
都未曉吾意。
合掌而寂。
春秋七十云。
系曰。
嘗覽李文公復性二篇。
明佛理不引佛書。
援證而徵取易禮而止。
可謂外柔順而內(nèi)剛逆也。
故曰。
得象而忘言矣。
經(jīng)云。
治世語言皆成正法者。
李公有焉。
儼公一笑聲徹遐鄉(xiāng)。
雖未勞目連遠尋而易例有諸。
隆墀永嘆遠壑必盈。
道感如然不知其然也。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韓。
絳縣人。
童齔慷慨。
敏俊逸群。
年十七。
薙染慧照禪師。
大歷八年。
納戒于衡岳希操律師所。
乃曰。
大丈夫。
當離法自凈。
焉能屑屑事細行于布□耶。
遂謁石頭禪師。
密證心法。
住藥山焉。
一夜明月陟山巔大笑一聲。
聲應澧陽東九十許里。
其夜澧陽人。
皆聞其聲。
盡云是東家。
明辰展轉(zhuǎn)尋問。
直至藥山。
徒眾云。
昨夜和尚山頂大笑是歟。
自茲振譽。
遐邇喧傳。
元和中。
李翱為考功員外郎。
坐李景儉謫。
出為朗州刺史。
翱閑來謁儼。
遂成警悟。
又初見儼執(zhí)經(jīng)卷不顧。
侍者白曰。
太守在此。
翱性褊急。
乃倡言曰。
見面不似聞名。
儼乃呼。
翱應唯。
曰太守何貴耳賤目。
翱拱手謝之。
問曰。
何謂道耶。
儼指天指凈瓶曰。
云在青天水在瓶。
翱于時。
暗室已明。
疑冰頓泮。
尋有偈云。
鍊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
我來相問無馀說。
云在青天水在瓶。
又偈。
選得幽居愜野情。
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
月下披云笑一聲。
儼于大和二年。
合掌而寂。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德會,號蓬庵,俗姓何,重慶府(今重慶)人。
住南康軍云居寺。
為南岳下十六世,石頭自回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子言庵主,號智陀,綿州彰明(今四川江油縣南太平鎮(zhèn))人。
初到大隨,聞舉石頭和尚示眾偈,倏然領(lǐng)旨。
歸隱彭州土溪,鑿石崖為室,居三十年,化風盛播。
為南岳下十五世,大隨元靜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正傳之外。
有曰光菩薩者。
亦奇人。
回石頭之風。
遍謁尊宿。
于師言下了徹。
伴影華頂。
不復他之。
年七十三。
無疾而逝。
本匠工。
以雕塑至光。
人稱光菩薩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江西金溪人,名祏,以字行。洪武四年初開科,廷試第一。授禮部員外郎,與修《大明日歷》。以不附胡惟庸,坐事謫居鳳陽。上書論時政,因言惟庸專恣。帝得奏召還,命使安南。歷官武英殿大學士,后坐事降檢討。十七年又坐事謫云南卒。有《南宮》、《使交》、《成均》、《玉堂》四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二
伯宗名祐,以字行,金溪人。洪武辛亥開科,廷對擢進士第一,授禮部員外郎。與修《日歷》,以事謫居鳳陽。尋召還,奉使安南,歸除國子助教。改翰林典籍,除太常寺丞,辭,改國子司業(yè),又辭,貶金縣教諭。召還為翰林檢討,進武英殿大學士,降檢討。有《南宮》、《使交》、《成均》、《玉堂集》二十四卷。 田按:辛亥為明興首科,伯宗以剛直顯,可謂得人。是科讀卷者為國子祭酒魏觀、太常博士孫吾,與給事中李顏、修撰王僎。覲早朝奉天殿詩云:「多士聽宣魚貫入,諸侯分直雁行聯(lián)。」紀其事也。先是有詔高麗、安南、占城等國,如有經(jīng)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國鄉(xiāng)試,許貢赴京師會試。高麗金濤中三甲,授東昌安丘縣丞,以不通華言,請還本國,詔給道里費送歸。
維基
吳伯宗(1334年—1384年),名祐,字伯宗,以字行,江西金溪人,進士出身、狀元。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中江西鄉(xiāng)試解元。
次年,聯(lián)捷辛亥科狀元,為明朝開國以來第一位狀元。
賜給冠帶袍笏,授禮部員外郎,參與修編《大明日歷》。
當時胡惟庸獨攬大權(quán),欲其附庸,吳伯宗不屈從,后被貶職于鳳陽。
后上疏談論時政,彈劾胡惟庸,后朱元璋準奏,并召還。
出使安南(今越南),取得四只大象歸國。
洪武十五年(1382年)為武英殿大學士。
同年九月,奉命與翰林學士李翀、回回大師馬沙亦黑、馬哈麻等翻譯《回回歷》、《經(jīng)緯度》、《天文》等書。
洪武十七年(1384年)謫居云南,暴卒途中。
伯宗無子,歿時囊空如洗,由其妻倪氏勉力歸葬鄉(xiāng)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