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法祚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永寧。一源字也。自號虛幻子?;礀|通州朱氏子。朱氏故宦族。六歲入鄉(xiāng)校。能了經(jīng)籍大義。九歲離俗。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司。給牒度為沙門。自是蓬累出游。歷見諸禪老。無所契。于焦子山。精修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板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證于無用寬公。公門庭嚴峻。師方入戶。厲聲叱出之。師作禮于戶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許。入見。問曰。何處人。師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著槽道。曰請和尚道。公便暍。師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旦聞公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有省。公命舉偈。偈罷。振威一喝。師曰。喝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匾擔。捉住清風剝了皮。師不覺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執(zhí)侍三年。因以斷崖義所贊己像。親署一花書。授師曰。汝緣在浙逢龍。即住遇池便居。延祐中。往廣德??`茅于大洞中居之。無何。宜興之龍池。請師建立禪居。師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結(jié)屋數(shù)十間。命曰禹門興化庵。山顛有龍池。龍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師召龍。受三皈戒。龍不復出。師居之久。復厭其未幽邃也。擇絕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板于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師以退隱為心。間迫于不得已。勉一出焉。俄以疾歸龍池。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師主大華藏寺。師舉龍門膺代之。明年復命補天童。師堅以疾辭。宋文憲謂。師得法之后。固拳拳以庶人為急。及主大剎。屢退養(yǎng)龍池。雖天童實廁五山。亦搖首弗顧。其高風峻節(jié)。如祥麟威鳳??赏豢杉础:纹滟t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說法于龍光殿。上悅。賜金襕法衣玉環(huán)師號。尋奉旨。函香至五臺。感祥光五道之瑞。升辭南還。道趣維揚。鎮(zhèn)南王。率嬪妃等。延師入宮。稟受大戒。遣司馬護還龍池。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裁紙制內(nèi)外衣。曰。吾將逝矣。或以藥劑進。麾去之。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昧爽。師起沐浴服紙衣。索筆書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飛雪。書畢。側(cè)臥而化。茶毗?,F(xiàn)五色光。齒牙舌輪。及所持數(shù)珠。皆不壞。舍利無算。煙至中林。亦累累然生。人競折枝取之。淘汰灰土。獲者亦眾。門人等。分馀骨與不壞者。五處建塔焉。師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其心。所至無不傾向。若中書右丞相朵兒只。江浙行省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公孟頫。馮內(nèi)翰子振。尤所賓禮者也。四民來獻薌幣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無虛日。師受之即以施人。曾無毫發(fā)系吝。其自處則布袍糲食。沛然若有馀。凡發(fā)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而空義自彰。有四會語錄。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出淮東通州朱氏宦族。名永寧。字一源。其先東山演公之下開福寧。寧七傳至無用寬。寬乃永寧之師也。寬居舒州太湖。門士不滿百。皆峣然自肯之輩。其得寧最晚。而寬特注之。以為可繼開福。而闡東山法門。初永寧。在襁褓中。弄以金紫。即有戚容。九歲聞鄰壁治喪啼哭聲。辭親棄俗。依禾州之廣慧寺。寺為州之望剎。乃故淮海肇禪師說法處。前一夕。寺眾同夢肇公來。次日獨寧至。眾欣然。疑為肇公再世也。及為大僧。汗游禪社。走舒州見無用寬公。公問。何來。對曰。通州。曰?;春=沼撊艉?。對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公使喝。寧擬進語。公又喝。寧擬退。公連喝之。寧大駭而趨出。自是罷游。堅依席下。一日公舉云門答僧須彌山話。寧聞之脫然。公乃召曰。掣電飛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速道速道。對曰?;鸨判秋w。有何擬議。覿面當機。不是不是。公喝。寧曰。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扁擔。寧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久之辭去。公曰。逢龍即止。遇水即居。金雞玉兔。鞭影長驅(qū)。至治癸亥。常州道俗。以龍池致寧。寧以為符其師讖。欣就之。連三載成叢林。南國高人。以見??為感。同曰龍池尊宿。不敢名之。寧慕高峰之為人。別業(yè)高崖。至正間。紫書三至。不赴。諸方勉之。始受朝旨。號佛心了悟禪師。然足不越閫。順帝嘉之。乃召璧峰金。而問寧之行略。金對曰。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劈華岳迅烈風雷。吸淮海不留涓滴。演東山是其遠祖。寬無用容其入室。雖經(jīng)三詔下龍池。野老不知堯舜力。洪武元年。寧囑制紙衣木龕。次年六月十七日。服衣居龕而化。有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缺。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永寧,字一源,別號幻虛子,姓朱氏,淮東通州人。
世為宦族,母隴西李氏。
寧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愛之,欲以為嗣。
年六歲入鄉(xiāng)校,始習經(jīng)籍,即能暗記,了明大意。
然非所樂,聞人誦佛號,心向往之,注耳以聽。
九歲,有離俗之思,請于二親。
初弗之許,后見其志堅,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廣慧寺。
利和,州之望剎,宋有淮海肇禪師說法度人,聲聞當世,前一夕,寺眾夢迎禪師。
旦而寧至,寺眾異之,謂肇禪師乘愿再來者也。
年十二,游揚之雍熙寺,會主僧來峰泰編《禪林類聚》成,寧覽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檢點何為?
”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錄司給牒薙度為沙彌,尋受具足戒。
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東西,見諸宿老,下語無所契。
中峰海方柄法蘇之萬壽,留之經(jīng)年。
乃入穹窿山謁克翁紹,紹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
時年已十九,既而欲歸鄉(xiāng)省覲。
至毗陵,約明極昶于焦子山,精脩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版坐空,如是者五年。
曰:“藏主見解且至,宜往參人。
”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無用,無用門庭嚴峻,方入戶,厲聲叱之。
合爪立于門外,久之,乃許入見。
詰其居處,知在通州,便問:“淮海近日虛盈若何?
”寧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無用未之許,退就禪室,徹夜不寐。
一日,聞無用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而有省,急趨入堂,無用便欣然知其領悟,令造偈拈趙州。
寧立就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家森羅齊乞命。
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馀剩。
”無用嗒然一笑。
復舉《證道偈》問之曰:“閃飛電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
”寧曰:“火迸星飛,有何擬議,覿面當機,不是不是。
”無用喝曰:“東瓜山前呑匾擔,捉將清風剝?nèi)テぁ?div id="dfmeliz"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9_2_28_comment'>
”寧不覺汗下,曰:“今日方知用處無用閉著口。
”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斷厓義所贊己像,親署一書授寧曰:“汝緣在浙。
逢龍即住,逢池便居。
”寧遂還浙,時虛谷陵、元叟端、瀨翁慶、幻住本、天如則各據(jù)名山,遞展化機。
寧往叩擊,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譽之弗置。
元祐庚申,延至廣德,縛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實相寺,馬祖弟子澄公道場也,寧為重新之。
同時有無一全,遁跡于石溪,石溪與大洞相望,人稱“廣德二甘露門”云。
至治癸亥,宜興之龍池請寧建立禪居,寧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門興化庵”。
先是山巔有龍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
寧乃咒,黿受三歸依戒,不復為害。
久之復厭凡近,思涉幽邃,乃窮絕巘構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版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
學侶聞風,遐邇奔赴。
帝師大寶法王稔其道行,降號曰“弘教普濟禪師”。
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寧主之,為創(chuàng)寺一區(qū),以“九里”名之。
至順庚午,出世李山禪寺,瓣香酬恩,歸之無用。
俄有詔,集桑門千七百人,閱毗盧大藏經(jīng)。
一七日,寧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
壬申退歸龍池。
時元叟主雙徑,月江印主云峰,皆虛首座招之,并辭不赴。
元統(tǒng)甲戌,浙西江東道廣教總管具疏請主常之天寧萬壽,州守戍將敦勸尤力,左右亦謂:“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
”乃蹶然起赴。
而寺嘗被災,方議經(jīng)營,至則為新釋迦佛殿,造菩薩、天神諸像,雄冠諸剎。
踰八年,有司以聞,詔錫“本覺妙明真凈”之號。
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華藏寺,寧舉龍門膺代之。
明年,復命補天童景德,堅以疾辭,退歸龍池。
宜興銅官山舊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會昌士人潘敬之重構焉。
寧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屬。
戊子,有旨趣入覲,說法于龍光殿,賜金襕法衣,紐以玉環(huán),加號曰“佛心了悟大禪師”。
帝師亦有絳袍毳帽之贈。
無何,奉旨函香至五臺山,曼殊大士為見祥光應之。
明年,陛辭南還,道過維揚,鎮(zhèn)南王波羅普化率妃嬪迎之入宮,稟受大戒,賜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馬護還龍池。
庚子,出領善卷,寺故廢壞,寧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寶坊。
明年,募善士萬人為萬善會。
及瘞兵后枯骨無萬數(shù)。
壬寅,退歸龍池。
癸卯,大旱,詢鄉(xiāng)民之請,結(jié)界誦咒,作法將終,大雨如瀉。
歲乃有秋,眾愈知敬,堅留不拾,強住麻蕻慈慧。
未幾,成大叢林。
有明洪武初元,復歸龍池,將不復出。
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宗珦裁紙為衣,曰:“吾將逝矣。
”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紙衣,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擲筆而化,黑白戀慕,執(zhí)紼之人盈萬。
荼毗,有五色光舍利無算。
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龍池、太平、齊山、紫云、麻蕻五處建塔藏焉。
壽七十八,臘六十五。
寧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鴻亮。
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心,所至無不傾向。
右丞相呆兒只、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孟頫,尤所賓禮者也。
所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空義自彰,有《四會語》行世。
寂后七年,弟子仁性,親撰《行業(yè)記》,徵宋文憲濂銘其塔云。
釋明德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明德。
號孤峰。
十五為僧。
謁竺西坦公。
公問何來。
曰金鵝來。
又問金鵝山高多少。
師曰無見其頂。
竺西斥之。
一日舉世尊拈花因緣。
師聞之。
忽有省。
又謁凈慈晦機熙公。
公問什么人恁么來。
師云胡張三黑李四。
又謁雙林明極俊公。
竺田霖公。
群疑冰釋。
洪武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坐逝。
世壽七十九。
僧臘六十二。
火之。
頂骨不壞。
舍利累累出灰燼中。
有四會語錄行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明德。
號孤峰。
明之昌國朱氏子。
其父有成。
母黃氏。
父與普陀山僧玠公交。
玠聞雞聲入道。
凡說法。
必鼓翅為雞號。
玠亡已久。
母夢玠來托宿。
覺而有娠。
歷十四月而生。
不好戲弄。
每跏趺端坐。
十七為大僧。
慨然有求道之志。
首謁竺西坦公于天童。
復見晦機熙公于凈慈。
二老首肯之。
而師弗自是也。
繇是。
益自策厲。
以必證為期。
抵雙林。
明極俊公。
一見之頃。
塤篪恊應。
命司藏鑰。
會日本遣使。
迎明極為國師。
師送至海濱。
而竺田霖公。
亦自雪竇至。
見師氣貌不凡。
延歸山中。
以第一座處之。
自是群疑頓釋。
且邀仲芳倫公。
結(jié)庵于桃花塢。
相與激揚。
暇則翻閱華嚴經(jīng)。
足不踰戶限者凡五載。
名稱日聞。
竺田嘆曰。
人天眼目。
儼然猶在。
行宣政院。
請住松江之東禪。
然香以嗣竺田。
不忘所證也。
再遷集慶之保寧。
一坐十五夏。
煅煉來學。
曲盡善巧。
有馀力則為之興廢補壞。
細大不遺。
令譽益彰。
一時名薦紳。
莫不愿與師交。
三遷湖之道場。
閱二年。
會凈慈虛席。
行省丞相康里公固。
迎師主之。
當元季戎馬紛紜。
國事已不可為矣。
逮入圣朝。
師以耄年謝歸道場竹林庵。
一日示微疾。
戒其徒。
勿令四眾衣麻哭泣。
索觚書偈而逝。
壽七十九也。
茶毗。
頂骨不壞。
舍利累累。
出灰燼中。
塔于東岡。
學士宋景濂。
為之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明德,字孤峰,姓朱氏,昌國人。父有成,與補陀怛洛迦山玠公交,玠聞雞聲入道,凡說法必鼓兩腋為雞鳴。玠亡已久,母夢玠來托宿而生。兒時,每跏趺端坐不動。天童慧明者,明德族諸父也,見而訶之曰:童子不習詩書,癡坐將焉求!德曰:欲學坐禪,求作佛耳?;勖髌嬷?,挾至鄞縣金鵝院。年十七,詣五臺受具足戒。杖錫而出,首謁竺西坦于天童。一日舉世尊拈花語,德于眾中,聞之若有省,作偈以呈,西頷之,而德弗自是也。復扣晦機熙于凈慈,已而竺田霖延歸靈隱,處以首座。田上堂舉隱山泥牛入海語,諄諄誘掖,音聲如雷,德不覺慶快,群疑頓釋,因以偈呈田,田嘆曰:“天人眼目,儼然猶在?!弊允翘岢陲L,稱性而說。且邀仲方倫,結(jié)庵于桃花塢,相與激揚。時則檢閱《華嚴》,足不踰戶限者,五歷春秋,禪教雙融,聞譽遠鬯。行宣政院請主松江之東禪,遷集慶之保寧。元順帝時,授以“圓明定慧”之號,并金襕法衣。大司徒楚國文公歐陽玄圭賦詩遠寄,且為作《內(nèi)外錄》序,一時公卿莫不愿與之交。三遷湖之道場,閱二年,會凈慈虛席,先是,悅堂顏主凈慈,樹大法幢。四主名山,東禪萬壽,南屏雙徑,俱有建施,名聞京國,璽書再下,拜賜金襕。說法四會,有錄行世,宗景濂為之序。主席之盛,頗難為繼。是時,浙江行省康里公謂凈慈居五山之一,非明德不可,固請主之。但元季戎馬紛紜,林柯不靜。逮至明初,尊崇佛法,稍事安輯,而明德以耄年謝歸道場竹林庵。一夕示疾,索筆寫頌,泊然入滅。時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壽七十九,臘六十二,塔于東岡。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慧曇。字覺原。天臺人。依越之法果寺。時廣智笑隱?公。說法中天竺。師造焉。備陳求道之切。廣智斥曰。從外入者。決非家珍。道在自己。豈向人求耶。師退。凝然獨坐一室。久之無所入。廣智一日舉百丈野狐話。師大悟曰。佛法落我手矣。廣智曰。爾見何道理。敢爾大言。師展雙手曰。不直一文錢。廣智頷之。丙申。王師定建業(yè)。師謁上于轅門。上見師氣貌異。嘗嘆曰。此福德僧也。命主蔣山太平興國禪寺。時當儉歲。師化食以給。其眾無闕乏者。山下田人。多欲??軍籍。師懼寺田蕪廢。請于上而歸之。山之林木。為樵所剪伐。師又陳奏。上封一劍授師曰。敢有伐木者斬。山木賴以全。踰年丁酉。改龍翔為天界。詔師主之。每設廣薦法會。師必升座。舉宣法要。車駕親帥群臣幸臨。恩數(shù)優(yōu)渥。遠邇學徒。聞風奔赴。堂筵至無所容。先是。僧堂寮庫。有司權以貯戎器。久而不歸。上見焉。亟命出之。洪武元年。開善世院。秩視從二品。特授師演梵善世利國崇教大禪師。住持大天界寺。統(tǒng)諸山釋教事。降誥命。俾服紫方袍。章逢之士。以釋氏為世蠹請滅除之。上以其章示師。師曰。孔子以佛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釋。非釋必非真儒也。上亦以佛陰翊王度。卻不聽。庚戌夏。奉使西域。辛亥秋。至省合剌國。布宣天子威德。其國王喜甚。館于佛山寺。待以師禮。一日呼左右謂曰。予不能復命矣。跏趺端坐。夜參半問云。日將出否。曰未也。已而復問。至于四三。曰日出矣。恬然而逝。其日蓋丙子云。踰五日顏貌如生。王大敬嘆。斲香為棺。聚香代薪。筑壇而茶毗之。師廣顙豐頤。平頂大耳。面作紅玉色。耳白如珂雪。目光爛爛射人。學者見之。不威而懾。及即之也。盎然而春溫。其遇禪徒。隨機而應。未嘗務為奇巧。聞者自然有所悟入。雖位隆望重。恒處之若寒素。無毫發(fā)自矜意。為人寡言笑。喜怒任真。不能以貴賤異其顏色。然毗翊宗教。無一息敢忘。廣廈細旃之間。從容召對。據(jù)經(jīng)持論。每罄竭蘊蓄。松園之復釋道私租之免。皆師之所請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三
慧曇禪師。字覺原。出天臺楊氏。少信佛僧。及得度于紹興之法果寺。具足律儀。去就秘重。游泳止觀。華嚴義壇特稱之。當爾時。元剌嘛為帝者師。獨尚禪宗。諸山禪席大振。曇陰疑焉。乃展閱禪冊。難入理解。不覺心慚。而起曰。一言有礙。萬劫羈鎖。遂抵武林。謁笑隱?禪師。發(fā)明旨要。?公居中竺。從游者。皆一時名賢?;幾R曇。曇之望遂顯。未發(fā)。開法牛。首次遷清涼其臨眾寂靜。雖數(shù)千指。經(jīng)營內(nèi)外。而終歲不聞笑詈之聲。以故風傾都下。而保寧蔣山二剎。皆歸于曇。曇常謂眾曰。一句子黑漆黑。無把柄有準則。還會么。碓搗東南。磨推西北。又曰。威音王以前。彌勒佛以后。有個現(xiàn)成公案。未敢與汝說破。何故。心不負人。面無慚色。于是。有道之流。益親朋。初高帝。改金陵龍翔寺。為天界。采有德禪宿主之。畫院。因圖諸山禪師頂相。進于上。上獨喜曇相曰。太平隆運沙門也。遂以曇居天界。上常易服攜近臣。私幸天界。見曇跏趺丈室。儼然在定。上顧良久。嘆美而去。僧問曰。駕至。師何不迎。曇曰。駕至乎。曰。然。曇屈指曰。山僧持五戒。僧罔措其語。朝旨賜曇。號曰演梵善逝利國崇教大禪師。上堂曰。只個現(xiàn)成公案。眾中領解者極多。錯會者不少。所以金鍮不辨。玉石不分。龍河者里。直要分辨去也。張上座。李上座。一個手臂長。一個眼睛大。總似今日達磨一宗。教甚么人擔荷。噓一聲。下座。洪武三年。高帝擇有志沙門。通誠佛國。曇應詔。夏六月御餞都門。從行者二十馀人。道經(jīng)高昌素葉諸國。諸國俱尊禮之。以象馬傳送。達僧伽羅國。國王并群臣。迎曇公于佛山精舍。師事之。膝行求法。敬留休息。曇示微疾。乃呼左右曰。吾不復進矣。又與僧伽王言別。復書遺表并示諸國法語。至夜半問曰。日出否。對曰。未。問至再三。侍者曰。日出矣。乃趺坐。向西而寂。時洪武四年九月也。其國老臣。以辟支弗塔懸記而白王。王遂奉曇禪師。袝葬焉。明年。尚書回奏。高帝覽遺表。而嘉惜曰。中原有僧。萬國之光。敕建浮屠于雨花臺之左。瘞其所遺衣履。表崇德也。繼而奉詔西行。有宗泐禪師。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二
釋慧曇,字覺原。
姓楊氏,天臺人也。
母賈氏,夢明月自天而墮,取而吞之,遂有娠。
及生,容貌嶷如,不與群童狎。
每入塔廟,輒對法王瞻禮。
父母察其有方外緣,使依越之法果寺誦經(jīng)論。
年十六,為大僧,受具戒。
已而學律于明慶杲公,習教于高麗教公。
精進力久,忽自嘆曰:“毗尼之嚴,科文之繁,固吾佛祖方便示人。
若欲截斷眾流,一超直入,非禪波羅密曷能致之。
”時廣智笑隱?,方敷揚大法于中天竺。
海內(nèi)仰之,如景星慶云。
曇往造焉,備陳求道之切。
廣智曰:“從外入者,決非家珍。
道在己耳,奚向人求耶。
”曇退凝神,獨坐一室,久之未有所入。
廣智一日舉百丈野狐語,乃大悟,曰:“佛法入我手矣。
只為分明極,翻成所得遲。
”廣智曰:“爾何所見,敢大言邪。
”曇展兩手以示,廣智頷之,乃命侍香。
天歷二年己巳,龍翔新建,文宗命廣智為開山住持,曇實從之,為掌藏鑰。
明年庚午,廣智如燕都,見文宗于奎章閣。
同行者皆股栗不能前,曇獨神氣恬然。
廣智嘆曰:“真吾家?guī)熥觾阂病?div id="ilmu010"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8_2_23_comment'>
”及歸寺,新鑄銅鐘成。
廣智曰:“非?;奂婷溃萨Q鐘。
”乃命曇首擊之。
至順二年辛未,出主牛頭山祖堂寺。
曇畚剔穢荒,為之起廢。
使殿閣一新,且改其號為“祖山寺”。
至正三年癸未,遷清涼廣惠禪寺。
曇復自撙節(jié),使有馀貲,興葺頹廢。
帝師嘉之,授以“凈覺妙辯”之號。
尋遷保寧。
十六年丙申,明兵取建業(yè),曇謁太祖于營門。
見其氣貌異常,嘆曰:“此福德僧也。
”命主蔣山太平興國寺。
時當儉歲,香積之供,恃有檀施,眾無匱乏。
山下田夫,多隸軍籍。
曇懼寺田蕪廢,請而歸之。
山中林木為樵者剪伐,又請而禁之。
踰年丁酉,詔改龍翔為大天界寺,命曇主之。
每設法會,曇必升座,舉宣秘要。
車駕親臨,恩數(shù)優(yōu)洽。
遠邇學徒,聞風奔赴,堂筵至無所容。
先是僧堂寮庫,有司權以貯戎器,久而不歸。
復請于朝,太祖乃命相國李韓公出之,且御書“天下第一禪林”,縣之寺門。
洪武元年戊申春三月,開善世院,秩視從二品,特授曇“演梵善世利國崇教大禪師”,住持大天界寺,統(tǒng)諸山釋教,頒之誥命,賜以紫方袍。
時章逢之士,以釋為世蠹,請滅除之。
疏再上,太祖以其章示曇。
曇曰:“孔子以佛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必不非釋,非釋必非真儒。
”太祖亦以佛教陰翊王度,又善曇言,毀釋之議遂寢。
又聞寺僧多行非法,命曇嚴馭之。
曇但誘以善言,諸部沙門污染習俗者,咸思蕩滌,不悖教范。
二年己酉冬,得瘖疾,始罷院事。
三年庚戌春三月,疾良已。
夏六月,奉使西域。
四年辛亥秋七月,至省合刺國,宣布威德。
其國王感慕,館于佛山寺,待以師禮。
九月庚午示疾。
甲戌見王,自陳欲歸之意。
王令名僧咸來相慰。
乙亥浴沐更衣,呼左右曰:“余不能復命矣。
”趺坐,夜半問:“日出否?
”侍者曰:“未也。
”已而復問,至于三、四,曰:“日出矣。
”恬然而寂,明洪武四年辛亥秋九月丙子也。
踰五日,貌如生,國王大敬嘆,聚香代薪,筑壇而焚之。
王率百僚至壇下,命比丘千馀旋繞誦諸陀羅尼咒,至火滅方已,拾靈骨祔葬其國舍利塔中。
七年甲寅秋九月丙寅,天界住持宗泐,始奉遺衣,藏于金陵聚寶山雨華臺傍。
曇廣顙豐頤,平頂大耳,顏作紅玉色,耳如白珂,目光炯炯射人。
學者見之,不威而懾,及即之也,盎然而溫。
若有所叩,隨機而應,未嘗務為奇巧,聞者自然有所悟入。
其毗翊宗教無一息或忘,廣廈細旃之間,從容召對,據(jù)經(jīng)持論,每罄其蘊蓄。
松園之復,釋氏私租之免,皆曇所請也。
弟子法印凈戒輯其行事,乞金華宋濂為之銘,具《文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