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延壽

相關(guān)人物:共 26 位
共 2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釋慧覺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五 護(hù)教科
其先太原晉陽孫氏。江右喪亂。徙居丹陽之秣陵。方覺之娠也。時志公適至。謂其家當(dāng)出神童。俄而覺生。八歲入道。即依興皇朗法師學(xué)既而嘆曰。是豈足以澄神入慧哉。嘗聞攝山泉石佳勝。誠息心之地也。乃摳衣往從慧布法師。請開大智度論。以餐服幽微。陳晉安王伯恭。刺史湘州。并要一眾。南游弘化。吏部尚書毛喜。護(hù)軍將軍孫玚。并鞠躬頂禮。左衛(wèi)將軍傅縡。通內(nèi)外學(xué)。平居慎許可。每見覺則心形俱肅。談?wù)摓閮A倒。隨平江表下令。一州惟留二寺。馀從屏廢。覺聞懼焉。于是百舍扣閽。天聽斯允。煬帝在蕃邸。出鎮(zhèn)淮甸。復(fù)賜書。請住慧日寺。及正位青宮。令旨使知江都寶臺經(jīng)藏事。大業(yè)二年從駕入京。感疾于路。三月二十二日。至泗州宿預(yù)縣卒。春秋五十三。其年五月十三日。還窆干江陽縣之茱萸里。其碑則秘書詔誥舍人虞世南制序文。金紫光祿大夫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制銘。門人智果立。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 義解篇八
釋慧覺。
姓孫氏。
其先太原晉陽人也。
江右喪亂。
遷居丹陽之秣陵焉。
覺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測人也。
游宅徘徊顧而言曰。
此處當(dāng)出神童。
俄而載誕。
有若符契。
幼而風(fēng)神特達(dá)氣調(diào)不群。
雖則青襟。
便有奇心遠(yuǎn)識。
于五蔭六塵。
深知泡電。
誓求離俗。
二親弗能違也。
年八歲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業(yè)。
即興皇朗法師也。
學(xué)門擁盛咸暢玄風(fēng)。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覺稟承宏論備觀幽旨。
領(lǐng)略津會鐫求幽賾。
騁馳眾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賞相擊稱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備觀數(shù)論。
詭說異門并尋枝葉。
既而嘆曰。
槍榆豈沖天之舉。
小道乖適遠(yuǎn)之津。
聊以忘憂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門。
攝山泉石致美息心勝地。
乃摳衣獨往止于棲霞寺焉。
有慧布法師。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韞櫝于懷。
佇知音者及見欣然便即開授。
又以大智度論江左少弘。
布備宗緒將陳請說。
乃垂覃思申暢幽微。
布公披襟嘆美。
即命開講。
于是舊文新意兩以通之。
遠(yuǎn)近餐服聞所未聞。
釋論廣興于斯盛矣。
陳晉安王伯恭為湘州刺史。
深加禮異并請講眾。
南行弘演。
吏部尚書毛喜。
護(hù)軍將軍孫玚。
并鞠躬頂禮虔仰殊常。
左衛(wèi)將軍傅縡。
學(xué)通內(nèi)外氣調(diào)甚高。
緇素之間無所推敬。
每見覺來必心形俱肅。
劇談高論流連無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類。
隋朝剋定江表憲令惟新。
一州之內(nèi)止置佛寺二所。
數(shù)外伽藍(lán)皆從屏廢。
覺懼金剛之地淪毀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聞天聽。
有敕霈然從其所請。
啟沃神衿弘護(hù)像法信有力焉。
煬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欽佇勝人義踰仄席。
乃賜書曰。
法師安善。
涼暑惟宜。
承棲遲龜山之域。
闡揚龍樹之旨。
其義端雄辯。
獨演暢于稽陰。
談柄微言。
偏引級于鏡水。
弟子欽風(fēng)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內(nèi)建慧日道場。
延屈龍象大弘佛事盛轉(zhuǎn)法輪。
上人名稱普聞眾所知識。
今遣迎候。
遲能光拂也。
于即賁然來儀。
膺此嘉命。
法濟(jì)上人者。
靈智難思。
于永福道場請開大論。
主上親臨法席稱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說。
大品涅槃華嚴(yán)四論等二十馀部。
遍數(shù)甚多。
學(xué)徒滿席。
法輪之盛莫是過也。
先是江都舊邸立寶臺經(jīng)藏。
五時妙典大備于斯。
及踐位東朝。
令旨允屬掌知藏事。
僉曰得人。
大業(yè)二年從駕入京于路見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無廢。
及至將漸明悟如常。
咸見金剛大神前后圍繞外國梵僧燒香供養(yǎng)。
初有智覺禪師
爰感靈應(yīng)。
乃見覺名題于金錄。
固其所得位地義量難測。
至三月二十二日。
遷化于泗州之宿預(yù)縣。
春秋五十有三。
惟覺美詞令善容止。
身長八尺風(fēng)表絕倫。
攝??升堂俯仰可則。
覿其威儀莫不改容易觀。
寓目忘倦。
至于吐納玄言宣揚妙義。
雄辯清論云飛泉涌。
真可謂日月入懷風(fēng)飆滿室。
雖復(fù)褊志滯情。
亦頓忘鄙吝。
然其芝蘭所化。
陶誘之功日就月將。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牘。
屬詞染翰造次可觀。
折簡所至皆為???div id="clrx2ln"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507_1_127_comment'>
加以風(fēng)度淹遠(yuǎn)雅量弘深。
談絕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窺。
信施相積隨用檀舍。
二翼之外纖芥罔畜。
止有論文談疏。
盈于幾篋而已。
豈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詔喪事所須隨由備辦。
恩禮周給務(wù)從優(yōu)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將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還窆于江陽縣之茱萸里。
傳業(yè)學(xué)士數(shù)甚滋多。
門人智果。
稟承遺訓(xùn)情深追遠(yuǎn)。
乃與同學(xué)紀(jì)諸景行碑于寺門。
秘書詔誥舍人虞世南為文。
金紫光祿大夫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為銘。
見于別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世稱寒山子。太宗貞觀時人。居天臺唐興縣寒、暗二巖幽窟,時往還國清寺。與拾得交友。好吟詞偈、狀類瘋狂,以樺皮為冠,布襦木屐,人莫識之。閭丘胤出守臺州,往寺求之,寒山走歸寒巖,入穴而去。有《寒山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詩僧。
姓名、籍貫、生卒年皆不詳。
早年周游四方,30歲后,長期隱居于臺州始豐縣(今浙江天臺)翠屏山。
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又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
與臺州國清寺僧豐干、拾得相善,時有過從。
喜作詩,有1篇1句,即題于樹間石上。
據(jù)云禪僧靈祐、從諗曾見之,但無確據(jù)。
享年逾70歲,一說過百歲。
其生活時代,舊傳閭丘胤《寒山子詩集序》以為太宗貞觀間。
近人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〇考定此序為偽作,并據(jù)《仙傳拾遺》等記載,推定其應(yīng)為玄宗先天至代宗大歷、德宗貞元間人。
今人王運熙、楊明撰《寒山子詩歌的創(chuàng)作年代》,據(jù)其詩中所引禪語及五言詩之粘對規(guī)則,證定為中宗后所作。
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
其詩多宣揚佛教輪回因果思想,亦雜有道教服食養(yǎng)氣煉丹之說,且常譏刺世態(tài)人情,表述其對人生哲理之思考。
亦有抒寫山林景致、隱逸情趣之作。
詩風(fēng)淺顯明白,多用俚語村言,語氣詼諧,時含機趣。
自稱曾作詩600首。
憲宗元和間,道士徐靈府(一說為僧道翹)從山林屋壁上錄得其詩300余首,編為3卷。
唐末禪僧本寂曾為作注,成《對寒山詩》7卷。
二書皆不存。
宋以后傳本僅1卷,存詩300余首,版本較多,《四部叢刊》影印復(fù)宋本及有正書局影宋本較為通行。
今人有項楚、錢學(xué)烈等校注本數(shù)種。
全唐詩》存詩1卷。
另《宗鏡錄》、《五燈會元》等書中尚存逸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寒山,生卒年里貫均未詳。唐詩僧,曾游歷四方,行千萬里,后居始豐縣(今浙江天臺)西之寒巖。又稱寒山子。與天臺國清寺詩僧拾得為友。舊傳為貞觀時人,據(jù)近人考證,當(dāng)玄宗時人,貞元中猶在世。其詩通俗詼諧。宣楊佛教出世思想,諷刺世態(tài)人情,近王梵志體。有詩三百馀首,后人輯為《寒山子詩集》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百度百科
寒山(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歲后隱居于浙東天臺山,享年一百多歲。嚴(yán)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后裔楊瓚之子楊溫,因遭皇室內(nèi)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于天臺山寒巖。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寒山子者。世謂為貧子。風(fēng)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號為寒暗二巖。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以為定止。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斷巨竹為筒。投藏于內(nèi)。若寒山子來即負(fù)而去?;蚶认滦煨小;驎r叫噪凌人?;蛲章R。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虬l(fā)辭氣宛有所歸歸于佛理。初閭丘入寺訪問寒山。沙門道翹對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巖間。好吟詞偈言語不常?;蜿盎蚍窠K不可知。與寺行者拾得以為交友。相聚言說不可詳悉。寺僧見太守拜之。驚曰。大官何禮風(fēng)狂夫耶。二人連臂笑傲出寺。閭丘復(fù)往寒巖謁問。并送衣裳藥物。而高聲倡言曰。賊我賊退。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復(fù)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跡。乃令僧道翹尋共遺物。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得二百馀首。今編成一集人多諷誦。后曹山寂禪師注解。謂之對寒山子詩。以其本無氏族越民唯呼為寒山子。至有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句。歷然雅體。今巖下有石亭亭而立。號幽石焉。
神僧傳·卷第六
寒山子者。世謂為貧子。風(fēng)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號為寒暗二巖。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以為定止。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斷巨竹為筒。投藏于內(nèi)。若寒山子來即負(fù)而去?;蚶认滦煨??;驎r叫噪凌人。或望空曼罵。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虬l(fā)辭氣宛有所歸歸于佛理。初閭丘入寺放問寒山。沙門道翹對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巖間。好吟詞偈言語不常?;蜿盎蚍窠K不可知。與寺行者拾得以為交友。相聚言說不可詳悉。寺僧見太守拜之。驚曰。大官何禮風(fēng)狂夫耶。二人連臂笑傲出寺。閭丘復(fù)往寒巖謁問。并送衣裳藥物。而高聲倡言曰。賊我賊退。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復(fù)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跡。乃令僧道翹尋其遺物。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得二百馀首。編成一集。人多諷誦。至有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之句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風(fēng)狂之士。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號為寒暗二巖。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以為定止。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斷巨竹為筒。投藏于內(nèi)。若寒山子來。即負(fù)而去?;蚶认滦煨??;驗榻性肓枞恕;蛲章R。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撫掌。呵呵徐退。然發(fā)辭氣。歸于佛。理初閭丘入寺。訪問寒山。沙門道翹。驚曰。大官何禮風(fēng)狂夫耶。二人連臂。笑傲出寺。閭丘復(fù)往寒巖謁問。并送衣裳藥物。而高聲倡言曰。賊我。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復(fù)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跡。乃令僧道翹。尋其遺物。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得二百馀首。今編成一集。人多諷誦。后曹山寂禪師注解。謂之對寒山子詩。

作品評論

閭丘元《寒山子詩集序》
(寒山)出言成章,締實至理,凡人不測,謂風(fēng)狂子。
王舟瑤《跋寒山子詩集》
寒山子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輒題于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馀首。桐柏征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于人間。
彥周詩話
“若有人兮坐山楹,云袞兮霞纓。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難征。獨惆悵而狐疑,蹇獨立兮忠貞?!贝撕秸Z,雖使屈、宋復(fù)生,不能過也。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有工語,有率語,有莊語,有諧語。至云“不煩鄭氏箋,豈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語。大抵佛語菩薩語也。今觀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禪門偈語,不可復(fù)以詩格繩之。而機趣橫溢,多足以資勸戒。
《東目館詩見》
寒山、拾得詩沖口而出,半是藏身,半是醒世,別為一格,無以摹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太宗貞觀時人。天臺山國清寺豐干禪師游松徑,見一十余歲兒童,遂引至寺,付庫院。經(jīng)三紀(jì),令知食堂。與寒山友,狀類顛狂。閭丘胤出守臺州,入寺見寒山、拾得二人,拜之,二人連臂走出,沈跡無所。胤復(fù)往寒巖謁問,便縮入巖穴中入滅。尋其遺物,唯于林間并村墅屋壁得詩三百余篇。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詩僧。
字里不詳。
與豐干、寒山同時,約于玄宗至代宗間在世。
舊說為太宗貞觀間人,實誤。
據(jù)云數(shù)歲時被遺棄赤城道旁,為臺州(今浙江臨海)國清寺僧豐干拾歸,就養(yǎng)于寺中,遂以拾得為名。
后為國清寺苦行僧。
與寒山友善,二人交談,聽者多不能解。
或傳其為菩薩應(yīng)身,時人尊為賢士。
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
喜作詩,多宣揚佛教義理,以勸諭世人,亦有吟詠山林風(fēng)景及隱逸情趣之作。
詩風(fēng)淺顯通俗,與寒山詩風(fēng)相似。
其詩由僧道翹編次為1卷,共50余首,附收于《寒山子詩集》之末。
今人錢學(xué)烈有《寒山拾得詩校評》。
全唐詩》存詩1卷。
宗鏡錄》中另存其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拾得,生卒年不詳,本為赤城(在今浙江天臺境)孤兒,天臺國清寺僧豐干漫步赤城道上,拾而養(yǎng)之,故名拾得,舊傳貞觀時人,據(jù)近人考證,約玄宗時在世。與寒山為友,亦能詩。后人輯寒山集,附其詩于集中?!?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拾得者。封干禪師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側(cè)。仍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已來。初謂牧牛之豎。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于此。封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蛉藖碚J(rèn)必可還之。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餐。復(fù)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僧乃驅(qū)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廚內(nèi)滌器。洗濯才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必負(fù)而去。又護(hù)伽藍(lán)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hù)。安護(hù)伽藍(lán)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申州縣??し略?。賢士隱遁菩薩應(yīng)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dāng)其寺僧布薩時。拾得驅(qū)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fēng)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yīng)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神僧傳·卷第六
拾得者。豐干禪師偶山行至赤城道側(cè)。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初謂牧牛之豎。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于此。豐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曰。或人來認(rèn)可還之。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于一日見其登座與像對盤而餐。復(fù)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僧乃驅(qū)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廚內(nèi)滌器。洗濯才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必負(fù)而去。又護(hù)伽藍(lán)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撲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hù)。安護(hù)伽藍(lán)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申州縣??し略啤Yt士隱道菩薩應(yīng)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dāng)其寺僧布薩時。拾驅(qū)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fēng)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yīng)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豐干禪師。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側(cè)。聞兒啼。遂尋之。見一子可數(shù)歲已來。初謂牧牛之豎。委問端倪。云無舍孤棄。豐干攜至國清寺。付與典座僧?;蛉藖碚J(rèn)。必可還之。后沙門靈熠攝受之。令知食堂香燈。忽于一旦。見其登座與像對槃而餐。復(fù)呼憍陳如曰。小果聲聞。傍若無人。執(zhí)箸大笑。僧乃驅(qū)之。靈熠咨尊宿等。罷其堂任。且令廚內(nèi)滌器。洗濯才畢。澄濾食滓。以筒盛滓。俾寒山來負(fù)去。又護(hù)伽藍(lán)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樸土偶。三二下。罵曰。汝食不能護(hù)。安護(hù)伽藍(lán)乎。是夕神附夢與闔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始知非常人也。時牒中州縣郡。符下云。賢士隱遁。菩薩應(yīng)身。宜用旌之。號拾得為賢士。又于寺莊牧牛。歌詠呼天。當(dāng)其寺僧布薩時。拾得驅(qū)牛。至僧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時持律首座咄曰。風(fēng)人何以喧礙說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號。牛各應(yīng)聲而過。舉眾錯愕。咸思改往修來。感菩薩垂跡度脫。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廟壁。見拾得偈詞。附寒山集中。

作品評論

王舟瑤《跋寒山子詩集》
(寒山詩)云:“一為書劍客,三遇圣明君。東守文不賞,西征武不勛。學(xué)文兼學(xué)武,學(xué)武兼學(xué)文。今日既老矣,馀生不足云。”拾得詩云:“少年學(xué)書劍,叱馭到京州。聞伐匈奴盡,娑婆無處游。歸來翠巖下,席草枕清流。”則二人固挾文武材,有意世用,不得志而逃于禪也。其詩近偈語為多。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約744—約825 俗姓周,南康(今屬江西)人。
年已長始出家,后嗣馬祖道一。
至廬山五老峰,愛其靈異,遂止住數(shù)年。
世稱高城和尚。
敬宗寶歷中卒,年82歲。
宋高僧傳》卷二〇有傳。
祖堂集》卷一四收長篇歌行1篇,《宗鏡錄》曾多次節(jié)引,《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南康周氏子也。家世業(yè)儒。后尤進(jìn)于岐黃之學(xué)。凡僧之有疾者。召之使治。必投之良劑。起其危篤。而辭其謝禮。以故多從林下游。而禪悅法喜之益。尤所慕嗜。遂依郡之平田山寶積院沙門師愿。而落發(fā)焉。尋謁大寂禪師于豫章。得心法。登廬山。卜居五老峰。食橡栗。飲溪澗。如是數(shù)年。而神人仙圣或過之。俄施幣云委。而戶屨響臻矣。寶歷中。示寂。壽八十二。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法藏。俗姓周氏。南康人也。稚齡爽俊始研尋史籍。而于醫(yī)方明得其工巧。同支法存之妙用焉。有門僧臥疾。幾云不救。藏切脈處方。信宿平復(fù)。其僧多接談玄。自爾萌出塵之意。年已長矣。懇辭親投本郡平田山寶積院從愿師下。受教納戒。后游謁大寂禪師。言喻若石之投水。翛然北下廬山登五老峰。愛其靈異獨止寒林。采橡栗掬溪澗。聊延形氣而止數(shù)年有二仙乘云而來。終日談?wù)??;蛄粝?。或?jīng)月不來?;蚶^日而至。他人有見者旁說不同。及乎學(xué)僧臻萃全無蹤跡。又一日告辭藏云。且歸山去師當(dāng)好住。由是道且馨香檀越共營一院。寶歷中示滅。年八十二。其年三月四日入塔云。 系曰。藏隱五老峰。時二仙來終日談?wù)撜吆?。通曰。昔劉向輯列仙云。若干人見于?nèi)典歟。又裴周桐柏三真人弟子。各半學(xué)佛法可非來問道乎。詩中草蟲之應(yīng)阜螽同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天臺人。少從靈墟道場出家。游方京邑。因駐錫于禪定寺。每念古者諸德之。維持佛法也。其心之至焉??闪吭铡H缟裆窃酚诜蛾柋鄙?。寫經(jīng)刊石。灌以鐵汁。以祈不壞。為利益。至今。準(zhǔn)乃發(fā)心。于貞元戊寅。正月命工郎山鏨石刊法華經(jīng)。以垂將來。然石皆頑惡。不足用。準(zhǔn)乃禱之山靈。使裨助善事。定中見紙若干幅。列粘石上。已而連率博陵崔公。與僚佐二十八人。各愿手寫一品。勒碑環(huán)立廡下。元和元年八月落其成。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明準(zhǔn)者。
不詳氏族生緣。
本天臺靈墟道場出俗。
游方至京邑。
觀古之神僧智苑。
于苑陽北山刊石寫經(jīng)。
灌鐵以俟慈氏下生。
免水火之虞。
又東洛長壽寺寫華嚴(yán)。
圣善寺寫法華。
嵩山岳寺寫楞伽。
悉刊貞珉皆圖不朽。
準(zhǔn)遂于貞元戊寅歲春正月。
見寺僧鏨山攻石石悉頑惡。
知匠氏不虔山靈秘吝。
時準(zhǔn)疏告陰靈請裨善務(wù)。
俄于定中見若干幅貯無量石。
冥冥之間如有宰割。
皆中刻字。
時連率博陵崔公激勸幕府參佐。
各書一品。
從序至勸發(fā)。
凡二十八。
圜廊挺立不期畢工。
準(zhǔn)之化人皆此類也。
元和元年八月中也。
后不詳終所。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德宗、憲宗時禪僧。
初以弋獵為務(wù),驅(qū)鹿過馬祖道一庵前,與語悟法,遂拜師出家。
后住撫州石鞏山,世稱石鞏和尚。
卒年不詳。
祖堂集》卷一四、《景德傳燈錄》卷六有傳。
祖堂集》及《宗鏡錄》卷一一存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5—923 【介紹】: 五代時僧。撫州南城人。俗姓郭。十四歲出家于吉州滿田寺。后至嵩山受戒。歷參翠微無學(xué)、德山宣鑒,終嗣洞山良價。受楚馬殷之請,住潭州龍牙山妙濟(jì)院,世稱龍牙和尚。后梁末帝貞明初,賜號證空大師。喜作偈頌,語言通俗,除闡釋佛法禪旨外,亦詠及僧人修習(xí)生活。詩僧齊己為作序,廣行于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5—923 俗姓郭,撫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
14歲出家于吉州滿田寺,后至嵩山受戒。
曾歷參翠微無學(xué)、德山宣鑒,終嗣洞山龍價。
受湖南馬殷之請,住潭州龍牙山妙濟(jì)院,世稱龍牙和尚。
梁末帝貞明初,賜號證空大師。
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有傳。
其所作歌偈頌,廣行于世。
詩僧齊己為之作序。
禪門諸祖師偈頌》、《宗鏡錄》、《景德傳燈錄》等書存其詩偈97首,語言通俗,除闡釋佛法禪旨外,亦詠及僧人日常生活。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禪師名居遁。生于郭氏。撫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依吉州滿田寺剃落。又六年詣嵩岳受具。遁風(fēng)骨癯。甚視瞻凝。遠(yuǎn)性夷粹語論英發(fā)。初謁翠微不契。至臨濟(jì)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價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價曰。待洞水逆流即告汝道。遁豁然大悟。研味其旨。悲欣交集。服勤八年。日增智證。價稱其能。馬氏方據(jù)有長沙。興崇梵坊。聞遁名請。說法于龍牙法濟(jì)禪寺。僧問。如何是道遁曰無異人心。又曰。夫言修道者。此是勸諭之詞。接引之語。從上已來。無法與人。只是相承種種方便。為說出意旨。令識自心。究竟無法可得。無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軌持之名。道是眾生體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滅。喚作隨流之性。常無變易。作么生可持以與人。又可作意。而修得哉。僧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遁曰。待石烏龜解語。即向汝道。進(jìn)曰。石龜語也。曰。向汝道什么。其僧亦悟。又僧問。大庾嶺提不起時如何。遁曰。六祖為什么將得去。又問。維摩掌擎世界。未審維摩在什么處立。遁曰。汝道維摩掌擎世界。其對機峻峭無滲漏類如此。偽梁龍德五年癸未八月示疾。九月十三日夜半。有大星殞于方丈前。詰旦加趺而化。閱世八十有九。坐六十有九夏。 贊曰。予觀龍牙偈曰。學(xué)道先須有悟由。還如曾斗快龍舟。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嬴來方始休。君若隨緣得似風(fēng)。吹沙走石不勞功。但于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皆清深精密。如其為人。疑問翠微臨濟(jì)祖意。度禪板蒲團(tuán)。機語在已見洞山之后。雪竇以瞎龍死水罪之。龍牙聞之必大笑。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郭氏。臨川南城人。年十四。出家于廬陵滿田寺。旋詣嵩山受具。因入翠微禪會不契。德山又不契。遂止于洞山。一日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洞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從此始寤。碌碌眾底。八年。楚王馬氏承其譽。而敬慕之。請居龍牙山妙濟(jì)院。負(fù)錫而至者。常半千。示眾云。夫參學(xué)人。須透過佛祖始得。所以古德道。佛教祖教。是生冤家。方有共語分。若透佛祖不過。即被佛祖謾去也。時有僧問。佛祖還有謾人心也無。遁云汝道江湖還有礙人之心么。僧無語。遁云江湖。雖無礙人之心。為時人過不得。江湖成礙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礙人。佛祖雖無謾人之心。為時人透不得。佛祖成謾人去。不得道佛祖不謾人。若透得佛祖過。此人卻過于佛祖。始是體得佛祖意。方與向上古人不別。如未透得學(xué)佛學(xué)祖。萬劫無有得。時僧因問。如何得不被佛祖謾去。遁云即須自悟去。 遁在翠微時。問如何是祖師意。微云與我將禪板來。遁遂過禪板。微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又問臨濟(jì)。濟(jì)云與我將蒲團(tuán)來。遁遂過蒲團(tuán)。濟(jì)接得便打。遁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 貞明初奏賜紫伽梨。號證空龍德三年。癸未九月十三日。終于所居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居明州奉化縣。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布囊,中貯行李,就人乞啜,分少許入囊,人稱布袋和尚。昭宗天復(fù)中卒。江浙間多畫其像。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7 【介紹】: 五代時僧,名契此。住奉化岳林寺。形貌猥瑣,額蹙腹皤,出語無狀。常以杖荷一布袋盡實供身之具。言人禍福往往應(yīng)驗。后梁末帝貞明中卒。宋徽宗崇寧中賜號定應(yīng)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16 號長汀子,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
常背布袋入市廛,見物即乞,得即入口,留少許投袋中。
隨處寢臥,形若瘋癲。
世稱布袋和尚。
凡示人吉兇,多有應(yīng)驗。
又喜作歌偈。
后梁末帝貞明三年(916)卒于明州岳林寺。
宋高僧傳》謂昭宗天復(fù)中化去。
江浙間人謂其為彌勒顯化,爭相圖畫其像。
后世佛寺中所供大肚彌勒,相傳即為其造像。
景德傳燈錄》卷二七、《宋高僧傳》卷二一有傳。
景德傳燈錄》、《宗鏡錄》、《雞肋編》、《慶應(yīng)大師別傳》、《明州岳林寺志》等書中存其詩偈24首。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未詳氏族。天復(fù)初。見之明州奉化縣。蹙頞皤腹。形裁腲鮾。語嘿出處。無常時。每荷一布袋。行市肆中。隨所遇。輒乞得醯醬??炙諸可食物。必分少許入袋。馀以投諸口。然過門則所貨倍售。故市肆之人。爭遮挽之。所至不能去。夜宿鶴林寺。晨起曳高齒木屐豎股。臥大橋上。則是日雖雨而晴。系草屨疾走。則是日雖晴而雨?;蛞源撕虿熘?。屢驗。一日獨立稠眾中?;騿柡蜕性诖俗髅?。答曰。我待個人子。曰我聻。師探懷中出一橘。其僧?dāng)M接。師縮手曰。你不是者個人?;蛴谑芯?。成一廁。師立于其前。唱曰。募緣造到。諸人不得于此大小二事。 有僧徐行其前。師從后。撫其背。僧回首云。作什么。師展手曰。乞我一文錢。僧曰。道得即與。師放下布袋叉手立。 白鹿和尚問。如何是布袋。師放下布袋。叉手立。問如何是布袋下事。師荷布袋便行。既滅。或遇于他州。因書偈托之以寄。其辭曰。彌勒真彌勒?;砬О賰|。時時示時人。時人都不識。由是知為慈氏降跡也。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契此者。不詳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腲鮾蹙頞皤腹。言語無恒寢臥隨處。常以杖荷布囊入廛肆。見物則乞至于醯醬魚??才接入口。分少許入囊。號為長汀子布袋師也。曾于雪中臥而身上無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彌勒真彌勒時人皆不識等句。人言。慈氏垂跡也。又于大橋上立?;騿柡蜕性诖撕螢椤T晃以诖艘捜?。常就人乞啜。其店則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兇必現(xiàn)相表兆??宏柤匆犯啐X木屐。市橋上豎膝而眠。水潦則系濕草屨。人以此驗知。以天復(fù)中終于奉川。鄉(xiāng)邑共埋之。后有他州見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間多圖畫其像焉。 唐鄴都開元寺智??傳 釋智??。不知何許人也。少而英偉長勤梵學(xué)。凡諸經(jīng)論一聽入神。其所講宣也音辯瀏亮。每臨臺座自謂超絕。所患者聽眾無幾。虞其以水傳器。器器不空繄我獨無。乃辜佛意。遂負(fù)箱帙遍歷名山以詢智者。末至衡岳寺憩息月馀。嘗于寺閑齋。獨自尋繹疏義。復(fù)自咎責(zé)曰。所解義理莫違圣意乎。況思兀然。偶舉首見老僧振錫而入曰。師讀何經(jīng)論窮何義理。??疑其名岳之內(nèi)車轍原中羅漢混凡曾何可測。乃自述本緣。因加悔責(zé)。又曰。儻蒙賢達(dá)指南請受甘心。鈐口結(jié)舌不復(fù)開演矣。老僧笑曰。師識至廣豈不知此義。大圣猶不能度無緣之人。況其初心乎。師只是與眾生無緣耳。??曰。豈終世若此乎。老僧曰。吾試為爾結(jié)緣。遂問??。今有幾貲糧耶。??曰。自北徂南。裂裳裹足。已經(jīng)萬里。所赍皆罄竭矣。見受持九條衣而已。老僧曰。只此可矣。必宜鬻之以所易之直皆作麋餅油食之調(diào)。??如言作之。約數(shù)十人食遂相與至垌野之中散掇餅餌。焚香長跪。咒曰。今日食我施者。愿當(dāng)來之世與我為法屬。我當(dāng)教之得至菩提。言訖烏鳥亂下啄拾地上。螻蟻蠅蚃莫徵其數(shù)。老僧曰。爾后二十年方可歸開法席。今且周游未宜講說也。言訖而去??由是精進(jìn)道力不倦研摩。義味滋多。志在傳授。至二十年。卻歸河比。盛化鄴中。聽眾盈千數(shù)人。皆年二十已來。其老者無二三人焉。 系曰。中有末位變定難移。今世所修必招當(dāng)果。今智??依異僧之教。令二十年后待聽徒。一如其言。如此則當(dāng)生修當(dāng)生果。故弗誣矣。詩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將知永壽之人河清屢見矣。
神僧傳·卷第九
釋契此者。不詳氏族?;蛟扑拿魅恕P尾媚^(乃罪切)鮾(烏罪切)蹙額皤腹。言語無恒寢臥隨處。常以杖荷布囊入廛。市肆見物則乞。至于醯醬魚??才接入口。分少許入囊。號為長汀子布袋師也。曾于雪中臥而身上無雪。人以此奇之。又嘗就人乞啜。其店則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兇必現(xiàn)相表兆。亢陽即曳高齒木屐市橋上豎膝而眠。水潦則系濕草屨。人以此驗知。以天復(fù)中終于奉川鄉(xiāng)。邑人共埋之。后有他州見此僧。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間多畫其像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約中晚唐時人,一作岑和尚。
南泉普愿法嗣。
居湖南長沙,隨情說法,世謂長沙和尚。
卒謚招賢大師。
祖堂集》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一〇有傳。
以上二書及《宗鏡錄》存其詩偈2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1—972 【介紹】: 五代宋初僧。處州縉云人,俗姓陳。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戒。后唐莊宗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后謁靜慧禪師文益,于是大悟。至天臺山,見智顗遺跡,恍如舊居,建寺院道場,大興法道,歸依者眾。吳越錢俶嗣位,迎至杭州,尊為國師。有《傳燈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891-972) 俗姓陳,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
17歲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開元寺。
后唐同光間曾歷參投子大同、龍牙居遁等,終嗣法眼文益。
歸住天臺山白沙道場。
臺州刺史錢弘俶曾從其問道。
后漢隱帝乾祐元年(948)錢弘俶即吳越王位后,尊之為國師。
世稱天臺國師。
從其學(xué)者甚眾,以永明延壽最為有名。
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后書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陳,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一說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宋高僧傳》卷一三)。住天臺山,稱德韶國師。后漢乾祐元年(九四八),吳越忠懿王錢俶即位,延請德韶,申弟子之禮。宋太祖開寶四年卒,一說五年卒(同上書),年八十二?!?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今錄偈、頌各一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七
天臺國師名德韶。處州龍泉人。生陳氏。母葉。夢白光觸體。覺而娠。生而杰異。年十五。有梵僧見之。拊其背曰。汝當(dāng)出家。塵中無置汝所也。乃往依龍歸寺剃發(fā)。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滿分戒。后唐同光中。謁舒州投子庵主不契。造龍牙遁禪師問。雄雄之尊。因什么親近不得。遁曰。如火與火。曰忽遇水來。又作么生。遁曰。汝不會我語。又問。天不蓋。地不載。此理如何。遁曰。合如是。韶惘然。固要為說。遁曰。道者汝向后自會去。時疏山有矮師叔者。精峭號能齧鏃機。韶問。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矮曰。左搓芒繩縛鬼子。曰不落古今請師說。矮曰不說。曰為什么不說。矮曰。個中不辨有無。韶曰師今善說。矮駭之。久而辭去。所至少留。見知識五十四人。括磨搜剝。窮極隱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隨眾而已。無所咨參。有僧問。法眼禪師曰。十二時中。如何得頓息萬緣去。法眼曰??张c汝為緣耶。色與汝為緣耶。言空為緣。則空本無緣。言色為緣則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為汝緣乎。韶聞悚然異之。又有問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于是韶大悟于座下。平生凝滯。渙若冰釋。感涕沾衣。法眼曰。汝當(dāng)大宏吾宗。行矣。無自滯于是。游天臺。觀智顗禪師遺蹤。如故居。眷然有終焉之心。初寓止白沙時。吳越忠懿王。以國子刺臺州。雅聞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禮。日夕問道。韶曰。他日為霸主。無忘佛恩。漢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國位。遣使迎至尊。事之以為國師焉。韶說法簡而要。撥去枝葉。曰古圣方便。猶如河沙。六祖曰。非風(fēng)幡動。仁者心動。是為無上心印。至妙法門。我輩稱祖師門下士。何以解之。若言風(fēng)幡不動。汝心妄動。若言不撥風(fēng)幡。就風(fēng)幡處通取。若言風(fēng)幡動處。是什么。若言附物明心不須認(rèn)物。若言色即是空。若言非風(fēng)幡動。應(yīng)須妙會。與祖師意旨了沒交涉。既非種種解會。合如何知悉。若真見去。何法門不明。雖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洞了。或問如何是古佛心。答曰此問不弱。又問亡僧遷化。向何處去。曰終不向汝道。曰為什么不道。曰恐汝不會。問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化生于蓮花之上。為父母說法。未審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見。上座問。故每曰。大凡言句。應(yīng)須絕滲漏乃可。僧隨問。如何是絕滲漏句。曰汝口似鼻孔。又曰。眼中無色識。色中無眼識。眼識二俱空。何能令見色。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若不能自見。云何見馀物。古圣方便。皆為說破。若于此明得寂靜法。不寂靜法也收盡。明得遠(yuǎn)離法。不遠(yuǎn)離法亦收盡。未來現(xiàn)在。亦無遺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僧義寂者。謂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遠(yuǎn)。必多散失。唯新羅國有善本。愿藉禪師慈力。致之使再開。東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聞忠懿王。遣使航海。傳寫以還。而韶適與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山谷。六月有星。隕于峰頂。林木皆白。二十八日集眾告別而化。閱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贊曰。聞僧問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而法眼但曰。是曹源一滴水。韶乃開悟。夫問詞答語。無所增損。所謂悟者。何自而發(fā)之。及觀韶所對問者。如問古佛心。對曰此問不弱。如問如何是太子身。對曰大家見上座問。則問答之間。不令意根椿立。蓋嘗曰。大凡言句。須絕滲漏。而學(xué)者方爭趨微妙之域。欲見祖師之心。譬如趨越而首燕也歟。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縉云陳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尋訪知識。初發(fā)心于投子。次謁龍牙遁和尚問云。雄雄之尊。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與火。問忽遇水來又作么生。答汝不會我語。又天不蓋地不載時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請益。牙謂韶曰。汝向后自會去。問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繩縛鬼子。進(jìn)云。不落古今請師說。疏云不說。進(jìn)云。為什么不說。疏云。個中不辨有無。進(jìn)云。師今善說。疏大駭。如是歷參五十四善知識。然韶亦倦于參請矣。后至臨川但隨眾耳。一日有僧問凈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墼?。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韶則豁爾開悟于側(cè)。遂以所見似慧?;墼迫晗蚝螽?dāng)為國王師。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臺。州牧錢俶。以國王子。向韶之名。延請問道。韶知其他日必貴。因以佛法囑累焉。漢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國位。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禮。擇形勝地。為作道場。而般若其一也。開堂說法。凡十二會。語多不錄。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傳鈔疏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亂。放失海外。新羅諸國。至是而忠懿以書幣求于高句麗。使一家教觀全璧而還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為智者后身云。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遐邇。韶曰吾寧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隕于峰頂。林木變白。韶方示疾于蓮華峰眾參問如常。時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別而逝。壽八十二。臘六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德韶者。姓陳氏??N云人也。幼出家于本郡登。戒后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屈指不勝其數(shù)。初發(fā)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見臨川法眼禪師。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臺山建寺院道場。無幾韶大興玄沙法道。歸依者眾。漢南國王錢氏嘗理丹丘。韶有先見之明。謂曰。他日為國王當(dāng)興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禪師號。每有言時無不符合蘇州節(jié)使。錢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題疏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壽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類。韶未終之前也。華頂石崩振驚百里。山如野燒蔓筵。果應(yīng)韶終。焚舍利繁多營塔。命都僧正贊寧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臘六十四。即開寶五年壬申歲六月二十八日也。語錄大行。出弟子傳法百許人。其又興智者道場數(shù)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術(shù)數(shù)尤精利人為上。至今江浙間謂為大和尚焉。 論曰。梵語禪那華言念修也。以其觸情念而無念。終日修而無修。又云正定也。正受也正則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簡邪思惟。增遍計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靜故。三摩提以觀如幻故。若禪那者俱離靜幻故。始云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眾生令登彼岸也。若然者諸圣住處既如彼。諸圣度生復(fù)若何?;蚍ㄑ轁h庭。極證之名未著。風(fēng)行廬阜。禪那之學(xué)始萌。佛陀什秦擯而來。般若多晉朝而至。時遠(yuǎn)公也密傳坐法深斡玄機。漸染施行依違祖述。吳之僧會亦示有緣。俱未分明肆多隱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尋龍樹之宗思大禪翁繼傳三觀之妙。天臺智者引而伸之?;瘜?dǎo)陳隋。名題止觀粵有中天達(dá)磨哀我群生。知梵夾之雖傳為名相之所溺。認(rèn)指忘月。得魚執(zhí)筌。但矜誦念以為功。不信己躬之是佛。是以倡言曰。吾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羅蜜徑直而度免無量之迂回焉嗟乎經(jīng)有曲指。曲指則漸修也。見性成佛者。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了無異。如此修證。是最上乘禪也。不立文字者經(jīng)云。不著文字不離文字非無文字。能如是修不見修相也。又達(dá)磨立法要唯二種。謂理也行也。然則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權(quán)合道也。爾時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猶白雪雖歌巴童寡和。后則臨汧。牧圉子孫終號于強秦避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缮?。璨生信。信下分二枝。一忍二融。融牛頭也。忍生秀與能。能傳信衣。若諸侯付子孫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蔭車百輛。尼拘樹而展轉(zhuǎn)垂枝施雨萬方阿耨龍而連筵布潤。當(dāng)是時也應(yīng)其懸記屬于此人。后來得道無央數(shù)。是歟。重之曰。夫禪之為物也其大矣哉。諸佛得之升等妙。雌龍得之破障纏。率由速疾之門無過此。故今之像末斗諍復(fù)生。師足既傷資爭未已。如聞此心是佛。便言。三十二相何無。或聞一路涅槃。則曰。八萬法門何在。曾不知經(jīng)中發(fā)菩提心此見佛性也。云何修菩薩行。此行布修行也。因信不及無明所迷溺喪忘歸。何由復(fù)業(yè)?;蚺e經(jīng)以示之。則對曰。此性宗法?;蛑^之曰。莫是魔說還可焚毀否。且置而勿論。又欲棄之。又欲存之。不其惑乎。昔者于闐諸部謂道行經(jīng)為婆羅門書。烏茶小乘謗大乘學(xué)作空華外道。西乾尚爾此何驚乎良以六代宗師一期舉唱。但破百年之暗。靡營一室之隳。殊不知禪有理焉禪有行焉。脫或戒乘俱急。目足更資。行不廢而理逾明。法無偏而功兼濟(jì)。然后如可與言禪已矣。其如玄學(xué)多斥講家。目為數(shù)寶之人。終困屢空之室。那不見經(jīng)是佛言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定不相違。施設(shè)逗根用有時處。況以經(jīng)江高國紀(jì)之名。論海總朝宗之會毗尼一學(xué)軌范千途。授形俱筑釋子之基。唱隨行凈沙門之業(yè)。擬捐三事何駕一乘。終包不足之羞。豈倒轉(zhuǎn)依之地。通人不誚豎子何知。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吠聲貽責(zé)遷怒傷人。因擊鼠以破盆。為爭摶而噬主。自他俱有彼我須均??v橫盡而成一秦。氣劑和而成一味者也。今從貞觀及于宋朝。于山選山露須彌而出海。于羽求羽。放金翅以騰空。令其鉆仰之儔慕此堅高之道矣。吾徒通達(dá)無相奪倫。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藝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若相推重佛法增明。酬君王度己之恩。答我佛為師之訓(xùn)。慎之哉。慎之哉。
共 2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