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大通

相關(guān)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寶覺,俗姓時,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住婺州寶林寺,稱果昌寶覺禪師。
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
與楊杰有交。
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楚明,號寶印,俗姓張,百粵(今江浙閩粵)人,住臨府凈慈寺,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今錄偈二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楚明,俗姓張。
百粵人。
祝發(fā)后,謁法云大通善本,契悟得法。
出住臨安府凈慈寺,大播祖道。
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
謚寶印禪師。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偈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明,住鄭州資福寺,稱寶月法明禪師。
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可復(fù),住越州(今浙江紹興)延慶寺。
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一
妙生者,會稽人。
習(xí)律學(xué),勤修凈土之業(yè),與大通善本居杭之象塢,共明此道,一夕會門人誦《彌陀經(jīng)》,就榻端坐,焚香合掌,?然而寂。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志璿,俗姓陳,南粵人。
住潭州云峰寺,稱祖燈志璿禪師。
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今錄偈五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志璿,俗姓陳,南粵人。
潭州云峰寺僧。
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
謚祖燈禪師。
宋釋正受《嘉泰普燈錄》卷八、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偈五首。
釋希最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四三
希最(一○一五——一○九○),俗姓施,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四歲出家,十五受教于錢塘名師慧才。治平中敷講于秀州青龍鎮(zhèn)隆平之塔院,后徙居勝果寺。元祐五年秋坐化,壽七十六。賜號妙悟。見呂益梁《勝果寺妙悟大師碑銘》(《至元嘉禾志》卷二一),《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希最。
霅川施氏子。
四歲出家。
十五傳教觀于廣慈。
同門畏愛。
號為義虎。
治平中。
始敷講于嘉禾隆平。
繼徙居勝果。
有空室祟所棲。
師咒土擲之。
得片紙書。
今被法遣。
法力沒。
當(dāng)復(fù)來。
數(shù)日擊物飏火。
變怪百出。
師訶之曰。
不聞惱法師者。
頭破作七分乎。
乃為廣說輪轉(zhuǎn)因緣。
眾僧聲咒為其破障。
忽空中轟然。
擲朱書云。
漢朝烈士沈光。
今知悔過謝罪。
且云。
蒙師法力。
當(dāng)往生它化天矣。
自此遂絕。
師因凈覺背宗。
上十諫書。
法智作解謗。
凈覺復(fù)作雪謗。
時法智在疾。
不復(fù)答。
凈覺在靈芝。
對眾詫曰。
只因難殺四明師。
誰向靈芝敢開口。
師不甘。
乃作評謗。
以極辯之。
其略有云。
近睹雪謗盛制。
所謂救生法二身。
雪增減二謗者也。
然此書一往可觀。
再言有失。
解謗雖已煥然。
雪謗猶自冰執(zhí)。
今據(jù)吾祖之格。
以評阇黎之謬解。
凈覺見之曰。
四明之說。
其遂行乎。
元祐庚午秋。
坐化。
阇維得舍利數(shù)百。
系曰。
慈辯雖教人。
每與禪衲游。
嘗問道于大通
寄以書。
發(fā)緘睹黑白二圓相。
恍然有悟。
答偈曰。
黑相白相。
擔(dān)枷過狀。
了不了兮。
無風(fēng)起浪。
若問究竟事如何。
洞庭山在太湖上。
慈辯眼光。
出涯涘矣。
由是。
而知得臺宗之真者。
不在言說間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希最,姓施氏,霅川人。四歲出家,覃恩得度。年十五傳教觀于雷峰廣慈,同門畏愛,號為“義虎”。治平中,敷講于嘉禾隆平。已而徙居圣果,空室有怪,每崇所棲,希咒土擲之,得片紙書云:“今被法來遣,若法力沒,當(dāng)復(fù)來此。”數(shù)日,擊物揚(yáng)火,變怪百出。希呵之曰:“不聞惱法師者,頭破作七分?”乃為廣說輪轉(zhuǎn)因緣,眾僧聲咒,助其破障。忽空中轟然,擲朱書云:“漢朝烈士沈光?!贝舐躁惢谶^之詞,且云:“蒙師說法之力,當(dāng)生他化天。”自此絕跡。希因凈覺背宗上《十諫書》,法智作《解謗》,凈覺復(fù)作《雪謗》。時法智在疾,不復(fù)答。凈覺在靈芝,對眾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希聞之,乃作《評謗》以辨。凈覺見曰:“四明之說,其遂行乎?”哲宗元祐庚午秋,集眾書偈坐化,阇維,舍利數(shù)百,賜號“妙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慈辯(一○三五~一一○九),處州松陽(今屬浙江)人,俗姓毛(《釋氏疑年錄》卷七引《釋門正統(tǒng)》六)。
住臨安上天竺,稱從諫慈辯講師。
乃青原下十三世,法云本禪師法嗣。
徽宗大觀三年卒,年七十五(同上書)。
事見《五燈會元》卷一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八○八
從諫(一○三五——一一○九),俗姓毛,處州松陽(今浙江遂昌)人。
十九試法華得度,嘗謁辯才、大通
熙寧中講于明慶,元豐中居壽圣、南屏,元祐中至上竺,賜號慈辯。
大觀二年歸壽圣,三年卒,年七十五。
見《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二,《釋氏疑年錄》卷七。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從諫。生處之松陽毛氏。幼見佛經(jīng)。輒能自誦。父曰。再來人也。十九試法華得度。謁辯才。夙夜聽習(xí)。復(fù)依南屏于金山。問辯如流。南屏嘆曰。吾道。由子而行矣。熙寧中。講于明慶。徒眾日蕃。乃遷凈住。元豐初。處人建壽圣迎居之。越三年。辯才主南屏。自以年老。致師首眾。遂舉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虛席。囑郡守。蒲宗孟曰。靈感勝跡。非從諫不可??び闷湔f。復(fù)為奏賜慈辯之號。大觀二年。辭歸壽圣。門學(xué)車溪普明等十人。詣師省候。師曰。諸子遠(yuǎn)至。后會無期。老僧不如乘興便行。遂升座說法。書偈而逝。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梵臻)弟子從諫者,松陽毛氏子,幼見佛經(jīng),輒能自誦,父曰再來人也。年十九試《法華經(jīng)》得度,即謁上竺辨才,夙夜聽習(xí)。復(fù)往依南屏于金山,問辨如流,南屏嘆曰:“吾道繇子而行也?!蔽鯇幹?,講于明慶,徒眾日蕃,乃遷凈住。元豐初,處人建壽圣迎居之,越三年主南屏,臻以年老,屈諫首眾,未幾,舉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虛席,辨才屬郡守蒲宗孟曰:“靈感勝跡,非從諫不能當(dāng)?!笨び闷湔f,復(fù)為奏,賜“慈辨”之號。義天僧統(tǒng),自高麗來求法,郡以諫應(yīng)命,乃求鋁拂傳衣,即詣智者塔誓之曰:“已傳慈辨法師教觀,還國流通,乞賜冥護(hù)。”既歸,乃建剎立像,尊為始祖。大觀二年,辭歸壽圣,學(xué)子普明等十人詣室省候,諫曰:“諸子遠(yuǎn)至,后會無期,老僧不如乘興便行?!彼煦逶「?,升座說法,書偈安坐而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元(一○三七~一○九一),俗姓倪,潮陽(今屬廣東)人。年十九落發(fā)受具,為南岳十三世。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黃龍。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住吳江壽圣寺。后居昆山慧巖院、承天萬壽寺、湖州報本禪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謚證悟禪師。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九。
全粵詩·卷二四
釋慧元(一○三七 — 一○九一),俗姓倪,潮陽人。為南岳十三世。年十九落發(fā)受具。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黃龍。宋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住吳江壽圣寺。后居昆山慧巖院、承天萬壽寺、湖州報本禪院。宋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謚證悟禪師。事見宋釋慧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九,明黃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廣東通志》卷六四有傳。偈一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禪師名慧元。
生倪氏。
潮陽人也。
垂髫嶷然。
群兒劇于前。
袖手趺坐而已。
父母商略曰。
兒材地如此。
寧堪世用。
意事佛僧。
可耳。
元聞之。
即前拜辭。
依城南精舍。
誦法華經(jīng)。
年十九。
剃落受具。
游方至京師。
華嚴(yán)圓明法師者。
見而異之。
曰。
上人齒少。
自何至此。
所求何事。
曰。
慧元南海來。
無他來唯求佛法。
圓明笑曰。
王城利聲捷徑。
酒色樊籠。
橫目爭奪。
日有萬緒。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猶不現(xiàn)前。
此中寧有佛法乎。
佛法俱在南方也。
元乃自洛京。
游襄漢。
遍歷名山。
所至親近知識。
然俱無所解悟。
治平三年春。
至黃龍。
時南禪師。
來自積翠。
龍眾如蟻慕而集。
元每坐下板。
輒自引手反覆。
視之。
曰寧有道理。
而云似佛手。
知吾家揭陽。
而乃復(fù)問。
生緣何處乎。
久而頓釋其疑。
即日發(fā)去。
熙寧元年入?yún)恰?div id="244npmg" class='inline' id='people_33749_2_57_comment'>
住吳江壽圣寺。
遣僧造黃龍。
投嗣法書。
南公視其款識。
未發(fā)。
謂來僧曰。
汝亟還。
令元自來。
僧反命。
元輟住持事。
策杖而來次南昌。
見寶覺禪師出世說法。
知南公已化逾月。
乃復(fù)還吳中。
道俗師尊之。
又延住昆山慧嚴(yán)院。
十年。
嘗夜舟歸自霅川。
??劫舟。
舟人驚怖。
不知所出。
元安坐徐曰。
錢帛皆施汝。
人命不可枉用。
寇因背去。
元祐四年。
住承天萬壽寺。
眾益盛。
躬自持缽至湖。
湖人曰。
師到處為家。
何苦獨愛姑蘇乎。
固留不使還。
蘇人聞之。
爭持棰杖。
嘩入湖曰。
何為奪我邦善知識。
政當(dāng)見還否。
則有死而已。
元怡然不吝情去留。
曰吾任緣耳。
相守彌月。
蘇人食盡乃去。
竟為湖人所有。
住報本禪院六年。
十一月十六日。
升座說偈曰。
五十五年夢幻。
身東西南北孰為親。
白云散盡千山外。
萬里秋空片月新。
言訖而化。
時右司陳公瓘瑩中在湖。
親見其事。
元脅不至席三十年。
平生規(guī)法南禪師作止者。
唯元克肖之。
遺言葬于峴山之陽。
門弟子元正有才辯。
問。
何獨念峴山乎。
元曰。
他日可建寺。
后三十年元道契太師楚國公。
公為請于 朝。
詔謚證悟禪師。
塔曰定應(yīng)。
有 旨特建顯化寺。
歲度僧。
以嚴(yán)香火云。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慧元。潮州倪氏子。十九為大僧。遍歷叢席。于黃龍三關(guān)語下悟入。住安吉報本院。為人孤硬。有風(fēng)度。威儀端重。危坐終日。南禪師門弟子。能縱跡其行藏者。惟元而已。元。初開法。法嗣書至。南公視其名曰。吾偶忘此僧。謂專使曰。書未欲開??闪钣H來見。專使反命。元即腰包而來。至豫章。聞南公化去。因留嘆息。適晦堂老人。出城相會。與語奇之曰。恨老師不及見耳。元道化東吳。歸之者如云。嘗自乞食。舟還遇盜。舟人絕叫。白刃交錯于前。元安坐自若。徐曰。所有盡以奉施。人命不可害也。盜既去。達(dá)旦人來。意師死矣。而顏色不亂。神氣如常。其臨死生禍福。能脫然無累如此。自說法來。一榻蕭然。長坐不臥。三十馀年如一日。化后塔全身于峴山。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