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可觀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澄湜禪師。
建寧人。
嗣百丈恒和尚。
恒嗣法眼。
師為眼嫡孫。
性高簡。
律身精嚴。
動不違法度。
暮年三終藏經(jīng)。
以坐閱為未敬。
則立誦行披之。
黃龍南禪師。
初游方。
年方少從之屢年。
故其平生所為。
多取法焉。
嘗曰。
棲賢和尚。
定從天人中來。
叢林標表也。
雪竇顯。
嘗自淮山來依之。
見師少接納。
遂?苴不合。
乃作獅子峰詩而去。
曰。
踞地盤空勢未休。
爪牙安肯混常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
不得云擎也出頭。
師住棲賢。
以門庭峻嚴故。
參徒不盛。
一日晚參眾集。
師曰。
早晨不與諸人相見。
今晚不可無言。
便下座。
其斬截如此。
系曰。
百丈恒和尚。
五字三上堂。
曰吃茶。
曰珍重。
曰歇。
所謂百丈有三訣。
吃茶珍重歇也。
湜師作略如此。
真有乃父風。
就中些子一滴不遺。
由此可觀師弟子傳受源脈也。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奉旨住上天竺。常領徒千人。大弘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詞辯若瀉懸河。實為當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禮大士。訥迎。高宗問曰。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訥曰。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國護人。后世祖師立為懺法。令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說授訥右街僧錄。賜錢即修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僧五十入內觀堂修護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jīng)卷。訥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號曰慧光法師。自是歲歲此日入內修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訥入內賜齋說法稱旨恩寵隆渥加異。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若訥。
字希言。
嘉興孫氏子。
初依竹庵。
次謁證悟于赤城。
命首眾座下。
暨悟化。
遂嗣師道。
道大弘。
乾道三年。
孝宗幸上竺。
展敬大士。
師接候稱旨。
授右街僧錄。
因詔。
于山中建十六觀堂。
仍仿其制。
作堂于大內。
即詔師領徒五十人。
于四月八日。
入內觀堂。
修金光護國法。
上問曰。
佛法固妙。
安得如許經(jīng)卷。
師曰。
有本者如是。
上然之。
進左街僧錄。
九年。
召對選德殿。
問大士歷代靈跡。
及法華經(jīng)旨。
上曰。
最初得師。
發(fā)明此事。
遂以圓覺悟得法門。
譬如著棋。
勝負既分。
不但并去棋子。
棋盤亦須一時并去。
師曰。
并去者。
亦不可得。
上曰。
宗說俱通。
其師之謂。
有詔令講圓覺。
至此虛妄心。
若無六塵處。
師曰。
心本無形。
因塵有相。
塵滅心滅。
真心湛然。
上手書其語。
以賜。
又問金剛之義答皆稱旨。
上曰。
朕日讀此經(jīng)。
今更命眾。
合誦三萬卷。
乃降劄云。
平昔以來。
所食禽魚之類。
傷害為多。
今仗般若。
為除此過。
庶使群生。
俱承解脫。
時沂王尚幼。
上召師入禁中。
為王說法摩頂。
因以疾乞閒。
上曰。
且賜地筑室更數(shù)年。
彼此作閒人。
水邊石上。
共說無生。
淳熙十一年。
退處興福。
特授兩街都僧錄。
時光宗在東宮。
書歸隱之扁。
賜之。
仍制贊以稱其德。
及上退養(yǎng)重華宮。
召注金剛經(jīng)。
肩輿登殿。
止宿殿廬。
注成以進。
上披覽。
益有省發(fā)。
紹興二年十月旦。
謂侍人曰。
吾宗通法華。
宜以此終。
乃集眾修法華懺。
取道具進兩宮。
端坐而化。
壽八十二。
塔于正寢。
賜宗教廣慈法師普炤之塔。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住上天竺,常領徒千人,大宏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詞辯若瀉懸河,實為當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臨幸,欲禮大士,訥出迎,高宗問曰:“朕于大士禮得拜否?”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备咦谛廊恢掳荨S謫枺骸皻q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訥言:“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國護人,后世祖師立為懺法,今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此盛世之典也?!鄙险f,授訥右街僧錄,賜錢即脩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僧五十入內觀堂,脩護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jīng)卷?”訥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號曰“慧光法師”。自是每歲此日入內脩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訥入內,賜齋,說法稱旨,恩寵有加。
釋有朋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朋。
金華人。
自號牧庵。
一家教文。
背誦幾半盡。
得車溪之道。
主仙潭。
徙能仁。
講道日盛。
晚主延慶。
于方丈扁一室曰。
六經(jīng)堂。
中設一幾。
而初無文字。
士大夫怪其誕。
眾至寺欲屈之。
師令侍者先語之曰。
諸賢欲何。
相見若賓禮。
則對坐。
商略若請益。
則侍立。
發(fā)問若索難。
則客先伸三問。
咸曰。
乞從賓禮。
及對語。
援引不已。
乃知六經(jīng)在胸中也。
每臨講不預觀文。
嘗曰。
我七番講止觀。
于正修中。
未嘗道著一字。
又曰。
大部中。
欲作一難。
如片紙大。
亦不成。
所謂文字性離。
皆解脫也。
或問。
十境十乘。
方成觀法。
荊溪何云不待觀境。
方名修觀。
師曰。
向伊道。
攝事成理了也。
又問。
圓頓教中。
為立陰否。
師高聲一喝云。
陰入重擔。
嘗自現(xiàn)前。
何更問立不立。
且御眾厲。
而簡左右。
或欲師白堂整眾者。
師曰。
吾所以不數(shù)數(shù)告眾者。
是有意也。
不見道頻雷天失威。
乾道四年十二月。
坐青玉軒。
集眾念佛。
端坐而逝。
稟法弟子甚眾。
師自博強記。
不畜科策。
嘗謂同學竹庵曰。
天下只一個半座主。
老兄秪半個。
問何為半個。
師曰。
不合多幾個紙策也。
在仙潭日。
竹庵來訪。
為上講。
師讀大科竟。
即收帙曰。
宗師在座。
不敢文文。
其對尊宿之禮。
尚謙如此。
二師(可觀、有朋)為學時。
車溪夜坐方丈。
聞廊廡有天樂聲。
遣人跡之。
聲出師房。
車溪附壁隙窺之。
見二師。
于燈前相戲。
舉手作無聲樂。
車溪益奇之。
故臨終。
以法道相寄。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有朋,字牧庵,金華人。性強記,謁車溪卿法師,晝夜叩謁,盡得其道。主仙潭講止觀,時天衣持法師分衛(wèi)至境,入寺就聽,竦然曰:“我所未聞。”設禮而去。湖人薜氏婦早死,時見怪于室,其家為齋,千僧誦《金剛般若》,請朋演說經(jīng)旨。婦憑語曰:“謝翁姑一卷經(jīng),今乃解脫矣?!蔽淘唬骸扒b,何言一卷?”曰:“朋法師所誦者是?!鼻浪哪晔氯?,坐青玉軒,請行人諷《觀經(jīng)》至真法身觀,令大眾唱佛名,留偈坐逝。
釋擇卿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擇卿。
天臺人。
天資聰敏。
博學強記。
受教于上竺慈辯。
嘗曰。
四明旨意。
吾已得之。
惟起教觀。
信之未及。
然不敢不信也。
初主車溪壽圣。
未嘗屈節(jié)豪貴。
徒眾三百。
施者自至。
年三十。
后即廢卷禪坐。
每遇講演。
但令侍者日供講帙。
辯說如流。
聽者說服慧解。
曇應領徒至車溪。
值說無量義經(jīng)。
聞之。
謂同行曰。
此師。
言有典刑。
足堪問道。
即求依止。
有不循規(guī)者悅。
眾以聞詢其名指言。
有朋、可觀。
師置勿問。
觀。
字宜翁。
華亭戚氏子。
年十六具戒。
聞車溪聲振江浙。
負笈從之。
一日聞舉唱云。
般若寂寥。
忽有悟入。
如服一杯降氣湯。
師聞而心服。
玉慧覺有橫山。
命師偕行。
讀指要。
至若不謂實鐵床非苦變易非遷。
嘆曰。
語言文字。
皆糠秕耳。
建炎初。
主嘉禾壽圣。
遷當湖德藏。
居閱世堂。
為楞嚴補注。
霅以祥苻延閱二載。
以疾返當湖南林。
一室蕭然。
人不堪之。
乃曰。
松風山月。
此我無盡衣缽也。
乾道七年。
丞相魏??。
出鎮(zhèn)姑蘇。
請主北禪。
入門適當九日。
指座云。
胸中一寸灰已冷。
頭上千莖雪未消。
老步只宜平地去。
不知何事又登高。
魏公擊節(jié)不已。
次以皇子魏王命主延慶。
時已八十九歲。
行李寂寥。
人所嘆服。
不二載仍歸當湖。
自題其像曰。
維摩詰不壞于身。
而隨一相老竹庵
壞與不壞。
初無欠長。
到處江山風月。
不是這個伎倆。
淳熙九年二月。
無疾而逝。
師五住當湖。
皆退隱于竹庵。
因以自號。
大慧杲嘗過之。
對語終日。
嘆之曰。
教海老龍也。
師見齋房安像。
即誡之曰。
汝起居無禮。
說無益語。
少時焚香之敬。
不補終日媟嫚之罪。
其謹慎微細如此。
朋。
金華人。
自號牧庵。
一家教文。
背誦幾半盡。
得車溪之道。
主仙潭。
徙能仁。
講道日盛。
晚主延慶。
于方丈扁一室曰。
六經(jīng)堂。
中設一幾。
而初無文字。
士大夫怪其誕。
眾至寺欲屈之。
師令侍者先語之曰。
諸賢欲何。
相見若賓禮。
則對坐。
商略若請益。
則侍立。
發(fā)問若索難。
則客先伸三問。
咸曰。
乞從賓禮。
及對語。
援引不已。
乃知六經(jīng)在胸中也。
每臨講不預觀文。
嘗曰。
我七番講止觀。
于正修中。
未嘗道著一字。
又曰。
大部中。
欲作一難。
如片紙大。
亦不成。
所謂文字性離。
皆解脫也。
或問。
十境十乘。
方成觀法。
荊溪何云不待觀境。
方名修觀。
師曰。
向伊道。
攝事成理了也。
又問。
圓頓教中。
為立陰否。
師高聲一喝云。
陰入重擔。
嘗自現(xiàn)前。
何更問立不立。
且御眾厲。
而簡左右。
或欲師白堂整眾者。
師曰。
吾所以不數(shù)數(shù)告眾者。
是有意也。
不見道頻雷天失威。
乾道四年十二月。
坐青玉軒。
集眾念佛。
端坐而逝。
稟法弟子甚眾。
師自博強記。
不畜科策。
嘗謂同學竹庵曰。
天下只一個半座主。
老兄秪半個。
問何為半個。
師曰。
不合多幾個紙策也。
在仙潭日。
竹庵來訪。
為上講。
師讀大科竟。
即收帙曰。
宗師在座。
不敢文文。
其對尊宿之禮。
尚謙如此。
二師為學時。
車溪夜坐方丈。
聞廊廡有天樂聲。
遣人跡之。
聲出師房。
車溪附壁隙窺之。
見二師。
于燈前相戲。
舉手作無聲樂。
車溪益奇之。
故臨終。
以法道相寄。
觀塔。
在德藏西北隅。
為筑城所夷。
知縣謝良弼。
夢一紫衣老僧。
謂曰。
竹庵也。
以塔累公。
謝尋訪。
果得塔。
因為繕治。
復立石表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宗?。ㄒ灰凰陌恕欢凰模?,字鐵牛,又字元實,號空叟,賜號慧慶,俗姓陳,鹽官(今浙江海寧鹽官鎮(zhèn))人。先入南湖,后謁象田圓悟演,又歸南湖。歷住正覺、上竺、德藏、圓通、超果、靈山。寧宗時主靈隱寺。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卒,年六十六。為南岳下十七世,佛照德光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釋門正統(tǒng)》卷七、《補續(xù)高僧傳》卷四、《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一有傳。今錄詩十一首。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宗印。
字元實。
鹽官人。
竹庵之神足也。
解悟有骨氣。
凡諸祖格言。
必誦滿千遍。
入南湖修長懺。
周氏延以庵居。
以租量非法勸革之。
歲減五百斛。
往謁象田圓悟演。
演反質西來意。
師答曰。
有屈無叫處。
演肯之。
智者忌辰。
夜炷香殿爐。
悲泣失聲。
演感其意。
以厚禮送。
歸南湖。
次首眾于資教從空。
虛堂之延也。
堂著宗極論。
扶智涌。
事理各立一性之旨。
師設九難。
宗極為之義負。
通守蘇玭。
領師之法。
請居正覺。
時颶風大作。
拔木飄瓦。
諸屋盡壞。
僅存藏殿。
師守死不去。
玭召還。
要師偕行曰。
蓋西還。
相與弘贊。
居東二十四年。
至是復還浙右。
講止觀于上竺。
主者。
以得人為忌。
去隱雷峰毛氏庵。
問道者沓至。
歷遷德藏圓通超果。
北禪道德之譽既行。
土木之績亦就。
??沼⑥o靈山。
舉以自代。
詔可之。
召對便殿。
問佛法大旨。
語簡理明。
上大悅。
錫號慧慶法師。
后行化至松江。
謂其徒曰。
吾化緣畢此。
即右脅安庠而寂。
時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也。
藏龕慈云塔傍。
師之衣準律。
五辛剛制。
道力純至。
幽明俱感。
且格邪拯滯。
除瘵息癘。
一有祈叩。
無不得愈。
常謂。
講者須備三法。
肅威儀以臨大眾。
提大綱以盡文義。
具宗眼以示境觀。
備此三者。
始無愧宣說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宗印,字鐵牛,姓陳氏,鹽官人,得法于育王佛照光禪師。寧宗時,主靈隱,上堂,舉“南泉示眾“云:“王老師自小養(yǎng)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牧,不免食他國王水草,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國王水草,如今不如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表炘唬骸安蝗珉S分納些些,喚作平常事已差。綠草溪邊頭角露,一蓑煙雨屬誰家?!?/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善月(一一四九~一二四一),字光遠,號柏庭,俗姓方,定海(今浙江寧波東北)人。于正覺寺出蒙,年十五具戒。往依南湖草庵禪師。歷住東湖辯利,慈溪寶嚴、月波、上竺。理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請老歸東庵。淳祐元年卒,年九十三?!?a target='_blank'>延祐四明志》卷一六,《佛祖統(tǒng)紀》卷一八、《補續(xù)高僧傳》卷三有傳。
全宋文·卷六四一三
善月(一一四九——一二四一),字光遠,寧元府定海(今浙江鎮(zhèn)海)人。方氏子。出家正覺寺。年十五具戒,參月堂,深得教義。堂歿,復依南湖草庵師。居南湖凡十三年。歷住東湖辯利、慈溪寶嚴、月波、上竺,端平三年,請老歸東庵。淳祐元年卒,年九十三。著有《楞嚴玄覽》、《金剛會解》、《圓覺略說》、《楞伽通義》、《山家緒馀集》等十馀種書,均存世。見《延祐四明志》卷一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三,《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善月。字光遠。定海方氏子。其母夢月而娠。出家因命名焉。十五具戒。參月堂。深得教義。堂歿。復依草庵。所居古柏獨秀。因自號柏庭。太師史真隱。請居月波。學士來奔。廩食不足。真隱曰。師為道延眾。欲食來取。予不嗇也。嗣主南湖。師御眾有法。十三年不易節(jié)。緇素以是信之。師被詔旨。前后兩住上竺。又授左街僧錄。人皆以坡仙。師去忽復來。鳥語山容開之句。為之賀。師淡如不知也。端平三年。得目眚。請老歸東庵。將入寂。顧左右曰。人患無實德為后世稱。若但崇虛譽。我則不暇。千載之下。謂吾為柏庭叟。則吾枯骨為無愧。幸勿為請謚以淤我素業(yè)。言已累足而化。壽九十三。得夏七十八。師著甚富。大約發(fā)明一家之旨。殊為有功于教門者。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善月,字光遠,號柏庭,姓方氏,定海人。
母夢月墮懷,生之夕,白光滿室,因以名焉。
初學語,嘗合拿道南無字。
甫成童,其父編六經(jīng)授之讀,如習舊業(yè)。
年十二,通《春秋》大義。
母攜往正覺寺,循殿楹數(shù)匝,寺主道并謂其母曰:“吾夜夢白龍繞此柱,其徵此兒乎?
”于是父母始許出家,年十五具戒,乃往南湖依草庵。
嘗以科目繁冗為勞,草庵誨之曰:“白日看家書,有何難解?
”善月為之一省。
草庵曰:“異時鼓吹吾宗者,其在子乎?
”梓庵講道月波,往謁焉,聞世相嘗住之旨,益有省發(fā),乃復歸南湖。
見堂問如來不斷性惡之說,心身豁然,如郤關鑰見府庫,以所悟白堂,更為演其義,月拜領而退。
及堂寂,月往當陽請竹庵
明年命月分講,風儀清溫,淡辯雅正,竹庵贊曰:“吾與首座可謂得人,但恨無繼之者。
”所居古柏獨秀,遂自號“柏庭”。
淳熙庚子初,主東湖辯利,遷慈溪寶嚴,居無何,太師史真隱請居月波,學士來奔,廩食不足,太師聞之喜,使人告月曰:“師為道延眾,欲食來取,予不嗇也。
”紹興二年,郡守何公澹以南湖虛席,親裁疏勸請,講道不倦,御眾有法十三年,不改初度,緇素以是信之。
嘉泰四年,退隱衍慶精舍,一息十載,夢老叟耳語曰:“六十五、七十一。
”嘉定六年,郡將陳卿以南湖有去思為更屈致,辭弗克,雨華更新,舊徒再擁,未逾月,上竺以敕書召,時年六十五也。
八年夏旱,詔迎大士于明慶,車駕親幸,月為禱雨,朝注暮洽,皇情大悅,特補左街僧錄。
十二年秋,拂衣東歸,偃息于城南祖關。
是年七十一,又知所以驗前夢也。
紹定五年春,有敕再領上竺,人皆以東坡“師去忽復來,鳥語山容開”之句為之賀。
端平三年,得目眚,請老東庵。
一日示疾坐床上,若相酬酢者,左右或問之,曰:“吾與荊溪尊者對談祖道耳。
”將入寂,顧其屬曰:“人患無實德為后世稱,若但崇虛譽,我則不暇。
千載之下,謂吾為柏庭叟,則吾枯骨為無愧,幸勿請謚,以污我素業(yè)。
”言已,累足而化,淳祐元年正月十九日也。
留龕七日,面色鮮白,心頂俱暖,塔于寺東,壽九十三,法臘七十八,所遺衣發(fā)及《四經(jīng)解》,合藏于南湖祖塔之側。
有《楞嚴一覽》、《金綱會解》、《圓覺略說》、《楞伽通義》、《因革論》、《簡境十策》、《三部格言》、《金錍義解》、《宗教淺述》、《仁王疏記》、《附鈔箋要》,皆行于世,自馀雜制曰《緒馀》、《講馀》,各若干卷。
嗣其法者香林清賜為上首。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約公元一五四四年前后在世,字凌漢,號止山,崇安(今武夷山市)人。生卒年不詳,約明世宗嘉靖中前后在世。官柳城縣知縣。
欽定四庫全書·止山集·提要
臣等謹案:止山集總二十卷,明邱云霄撰。
云霄字凌漢,號止山,崇安人,由貢生官至柳城縣知縣。
是編凡分四集。
南行集四卷,蓋自崇安至省會之作,分建安、延津、晉安三稿。
東游集二卷,蓋游括蒼之作,故二卷皆題曰括蒼稿。
北觀集四卷,乃其入京所作,自南游北,故有楚稿、越稿、吳稿、宋稿、魯稿、齊稿、燕稿之分。
以上三集,皆詩而無文,獨山中集有詩四卷,又有文六卷,皆居武夷止止山時所作也。
四集惟南行集編次最早,首有豐熙序云:丘子年方富,而引志在遠,吾見其進,未見其止,當數(shù)十年后,乃可論定。
大抵系其初作,故熙云然。
熙之序,嘉靖十一年甲午也。
東游集無序,不知何時所編。
北觀、山中二集序皆題曰嘉靖丁未,則最后矣。
朱彝尊明詩綜引徐夢陽評,稱其詩雅澹勁古,景真情得。
今讀之信然。
要之不肯蹈襲前人,異乎七子之派者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崇安人,字淩漢,號止山。
崇禎十七年貢士。
官南京國子監(jiān)典簿,遷廣西柳城知縣。
歸隱于武夷山,嘗編《武夷志》,另著有《南行集》、《東游集》、《北觀集》、《山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