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鄭鵬云(1862~1915),字毓丞,一作毓臣、毓宸、育臣,號烏虖子、北園后人、鷺江市隱、稻香村人、鯤海逸民。原籍福建永春,同治四年(1865)因其父鄭祥和任淡水廳儒學訓導,遂卜居于竹塹。曾師事潛園名儒林奕圖,光緒九年(1883)取進新竹縣附學生,受知于臺灣巡撫兼提督學政唐景崧。后與丘逢甲、汪春源、葉鄭蘭等,入海東書院,從臺南進士施士潔學。乙未(1895)割臺,避亂內(nèi)渡。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返臺,授佩紳章,十一月?lián)涡轮駨d囑托,十二月東渡日本旅游。后往廈門,經(jīng)營阜源錢莊。1901年往北京謁肅親王,上書條陳興革意見,未果。明治四十二年(1909)返臺參加詩社活動,與臺地文士多所唱和。大正元年(1912)西渡廈門,轉(zhuǎn)至福州主事「瀛僑會館」,1915年病歿于榕城(今福建福州)。鄭鵬云為新竹「竹梅吟社」重要成員,亦屢受邀為「櫟社」上賓,可惜無個人詩集傳世。明治三十年(1897)與曾逢辰合纂《新竹縣志》,對保存文獻頗具貢獻。曾編撰《師友風義錄》,網(wǎng)羅閩臺一百馀位詩家,五百七十馀首作品,分成內(nèi)、外、附篇,為晚清閩臺詩壇之重要資料,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上海日本絳雪齋書局出版。阮圣謨認為此書:「內(nèi)編與附編多鄉(xiāng)賢之作,吟閩臺時事,詠閭里佳話;外編則感時興作及東游紀實,均存府志別集未收之罕見史料。」王國璠則推崇云:「藉吉光片羽之珍,存知己一言之契。」同年又與王人驥、鄭以庠等合編《送米溪先生詩文》,收錄乙未割臺后西渡廈門臺籍士人之詩作。〖參考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5月。
人物簡介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號少義,晚號柳塘,清臺灣府(今臺南市安平區(qū))人。早年肄業(yè)引心書院,曾受業(yè)于名儒黃子及、李占五與施士潔。光緒八年(1882)應(yīng)童子試,知縣祁徵祥拔置第二。光緒十一年(1885),與丘逢甲、鄭鵬云、葉鄭蘭等因受臺灣道唐景崧賞識,拔擢入海東書院就讀。為臺南「崇正社」與「斐亭吟社」社員,與許南英、施士潔、陳望曾、林鶴年等時相唱和。光緒十五年(1888)中舉。光緒二十一年(1895)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一千兩百名舉人于燕京聯(lián)名上書朝廷,反對簽訂「馬關(guān)條約」,汪春源與羅秀惠、黃宗鼎等臺灣舉人亦在其列。割臺后,舉家內(nèi)渡,寄籍福建龍溪。光緒二十九年(1903)取中進士,簽分江西,擔任鄉(xiāng)試閱卷官。光緒三十年(1904)赴大庾嶺處理稅務(wù),同年十月署理宜春知縣,后又任建昌(1905)、安義(1907)及安仁(1911)等縣知縣,宦績卓著。宣統(tǒng)三年(1911)去官歸于漳州龍溪設(shè)帳授學。民國二年(1913)與施士潔、許南英加入板橋士紳林爾嘉、林景仁于廈門鼓浪嶼所創(chuàng)之「菽莊吟社」,被尊為社中三老。民國十二年(1923)逝于龍溪。林景仁以「海外再無前進士,社中群惜古先生」悼之。生平著有《柳塘詩文集》,惜今不傳〖參考汪舟〈「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記我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不能遺忘的名單:臺灣抗日英雄榜》,海峽學術(shù)出版社,2001年;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汪毅夫〈臺灣內(nèi)渡文人與清末民初社會變遷和社會問題:以臺灣進士許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為例〉,《臺灣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茲據(jù)《菽莊相關(guān)詩文集》、《林小眉三草》、《師友風義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詩醇》、《臺海詩珠》等報刊合集所錄作品編校。(黃文車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