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133—1180 【介紹】: 宋漢州綿竹人,徙居衡陽,字敬夫,一作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張浚子。師胡宏,以古圣賢自期。以蔭補(bǔ)承務(wù)郎,參贊父浚幕府,人稱其能,間以軍事入奏,孝宗與定君臣之契。累官吏部侍郎,兼侍講,屢言事,力主修德立政,用賢養(yǎng)民,選將練兵以進(jìn)戰(zhàn)退守。出知袁州,家居累年,復(fù)知靜江府,經(jīng)略安撫廣南西路,諸蠻感悅。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撫使,禮遇諸將,得其歡心。后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jīng)_佑觀。卒謚宣。為人表里洞然,為學(xué)重義利之辯,與朱熹同為道學(xué)大師。有《易說》、《論語解》、《孟子說》及《南軒集》等。全宋詩
黃鶴樓志·人物篇張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誠齋集》卷九八《張欽夫畫像贊》作欽夫),號南軒(同上書卷七三《怡齋記》作樂齋),祖籍綿竹(今屬四川),寓居長沙(今屬湖南)。浚子。從胡宏學(xué),與朱熹、呂祖謙為友。以蔭入仕。高宗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浚為江淮東西路宣撫使,辟為書寫機(jī)宜文字(《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二)。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湯思退用事,主和議,隨父罷。乾道初,主講岳麓書院。五年(一一六七),起知撫州,改嚴(yán)州。六年,召為吏部員外郎兼權(quán)起居郎侍立官,尋兼侍講,遷左司員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以事退職家居累年。淳熙元年(一一七四)起知靜江府,廣南西路安撫經(jīng)略使。五年,除荊湖北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改知江陵府、荊湖北路安撫使。七年卒,年四十八。有《論語解》、《孟子詳說》、《南軒先生文集》等。事見《晦庵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誠齋集》卷一一六《張左司傳》,《宋史》卷四二九有傳。 張栻詩,以明嘉靖元年劉氏慎思齋刻《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其中詩七卷)為底本。校以明嘉靖繆輔之刻本(簡稱繆刻本)、清康熙錫山華氏刻本(簡稱康熙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八卷。
張栻(1133—1180)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敬夫,一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曾任江陵知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等職。與朱熹、呂祖謙并稱“東南三賢”,為南宋理學(xué)湖湘學(xué)派代表人物、一代學(xué)者宗師,著述甚豐。今存《南軒易說》等。作有《黃鶴樓說》文一篇,對黃鶴樓的各神傳說、來源加以評論,論證“蓋黃鶴名樓,以山得名也”,使黃鶴樓以山命名有了一個說法。又據(jù)王葆心考證,舊有“江漢亭”在“南樓蛇山間,紹興中南軒先生張栻所建”。全宋文·卷五七二一
張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后因避諱改字欽夫,號南軒,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遷衡陽(今湖南衡陽)。浚子。早年師事胡宏,隆興元年以蔭補(bǔ)官,辟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jī)宜文字,除直秘閣。居父喪,服除,主講于城南、岳麓二書院。乾道五年,因劉珙薦,除知嚴(yán)州。召為吏部員外郎兼權(quán)起居郎,兼侍講,除左司員外郎。忤時宰,出知袁州。退而家居累年,授徒講學(xué)。淳熙元年,詔除舊職,知靜江府、主管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司公事。有善政,詔特轉(zhuǎn)承事郎,進(jìn)直寶文閣。除秘閣修撰、荊湖北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改知江陵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求退,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jīng)_佑觀。與朱熹、呂祖謙為講學(xué)之友,時稱「東南三賢」。淳熙七年二月卒,年四十八。嘉定中賜謚曰宣,淳祐中從祀孔子廟。著作有《論語解》十卷(存)、《孟子說》七卷(存)、《南軒易說》(存)、《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一卷(存)、《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存)等。見朱熹《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楊萬里《張左司傳》及《宋史》卷四二九《張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