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文悅

相關(guān)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懷澄禪師不知何許人。
與寶同出于五祖之門。
出世洪州泐潭。
諸方呼為泐潭澄。
黃龍南公依之最久。
然云門法道。
至師小變。
云峰悅公。
方之藥汞銀。
鍛則流去。
大覺連和尚其嗣也。
所謂青出于藍者。
別具。
系曰。
一洞山也。
詮去授聰。
聰嗣文殊。
聰死授寶。
寶嗣五祖。
要見拄持續(xù)佛慧命。
非細事故。
古人舉授唯大。
公弗容一毫私念于其間。
不然詮聰工老。
豈少法嗣哉。
中峰國師。
與定叟書云。
古人于法嗣嫡傳。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不可誣也。
世漓俗薄。
奉金請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某嘗痛心于此。
寶亦云門子孫之杰出者。
惜大德為一眚所掩。
燈錄謂寶生娼室無姓氏。
未之考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照,俗姓郭,南安(今福建泉州西北)人。
住隆興府兜率寺。
為南岳下十四世,兜率悅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
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2—1069 【介紹】: 宋僧。信州玉山人,俗姓章。年十一出家,十九落發(fā)受戒,住隆興黃龍寺。云游江南諸地求法,初依泐潭,再謁石霜、慈明,言下大悟,開法同安。嘗發(fā)三問,學者莫契其旨,叢林目之為黃龍三關(guān)。卒謚普覺。
全宋詩
釋慧南(一○○三~一○六九),一作惠南,信州(今江西上饒)人。俗姓章。為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圓禪師法嗣,住隆興府黃龍寺。神宗熙寧二年卒,年六十七。謚普覺禪師(《禪林僧寶傳》卷二二)。今錄偈頌四首。
全宋文·卷五九四
慧南(一○○二——一○六九),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俗姓章氏。少習儒,通經(jīng)史,能文。十一歲出家,初依泐潭懷澄學云門禪,后往依臨濟宗大師石霜楚圓于南岳,言下大悟,遂嗣之。后開法同安,四眾趨歸。景祐三年,住南昌黃龍山崇恩院,以「佛手、驢腳、生緣」三轉(zhuǎn)語接引學人,法席之盛,追比馬祖、百丈,遂開臨濟宗黃龍一派。熙寧二年卒,年六十八。大觀中追謚普覺。有《黃龍慧南禪師語錄》一卷(存)。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二。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依泐潭澄禪師。
分座接物。
名振諸方。
偶同云峰悅禪師游西山。
話及云門法道。
峰曰。
澄公雖是云門之后。
法道異矣。
南詰其所以異。
峰曰。
云門如九轉(zhuǎn)丹砂。
點鐵成金。
澄公藥永銀。
徒可玩。
入煅則流去。
南怒。
以枕擲之。
峰雖謝過。
而又曰。
云門氣宇如王。
甘死語下乎。
澄公有法授人死語也。
死語其能活人乎。
即背去。
南挽之曰。
若如是。
則誰可汝意。
峰曰。
石霜圓。
手段出諸方。
公宜見之。
不可后也。
南默計曰。
師翠巖。
使我見石霜。
何有哉。
即造石霜。
及中途。
聞慈明不事事忽叢林。
無意見之。
遂登衡岳。
謁福嚴賢禪師。
賢命掌書記。
俄賢卒。
郡守請慈明補之。
既至。
目其貶剝諸方。
件件數(shù)為邪解。
南為之氣索。
遂造其室。
欲行師資禮。
明曰。
書記已領(lǐng)徒游方。
設(shè)使有疑。
可坐商略。
不必作是行徑。
南哀懇愈切。
明曰。
公學云門禪。
必善其旨。
如云放洞山三頓棒。
是有吃棒分耶。
是無吃棒分耶。
南曰。
是有吃棒分。
明色莊曰。
若爾則從朝至暮。
鵲噪鴉鳴。
亦有吃棒分。
即端坐受南炷香作禮。
明復(fù)問曰。
趙州謂臺山婆子。
我為汝勘破了也。
且道那里是他勘破婆子處。
南汗下不能加答。
連日入室請決。
明唯詬罵而已。
一日南曰。
罵豈慈悲法施耶。
明曰。
汝作罵會耶。
南于是大悟。
遂作頌曰。
杰出叢林是趙州。
老婆勘破沒來由。
而今四海清如鏡。
行人莫與路為讎。
呈慈明。
明許可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二
禪師章氏。
諱惠南。
其先信州玉山人也。
童齠深沉。
有大人相。
不茹葷。
不嬉戲。
年十一棄家。
師事懷玉定水院智鑾。
嘗隨鑾出。
道上見祠廟。
輒杖擊火毀之而去。
十九落發(fā)。
受具足戒。
遠游至廬山歸宗。
老宿自寶集眾坐。
而公卻倚實。
時時眴之。
公自是坐必跏跗。
行必直視。
至棲賢依諟禪師。
諟蒞眾進止有律度。
公規(guī)摸之三年。
辭渡淮。
依三角澄禪師。
澄有時名。
一見器許之。
及澄移居泐潭。
公又與俱。
澄使分座接納矣。
而南昌文悅見之。
每歸臥嘆曰。
南有道之器也。
惜未受本色鉗錘耳。
會同游西山。
夜語及云門法道。
曰。
澄公雖云門之后。
然法道異耳。
公問所以異。
曰。
云門如九轉(zhuǎn)丹砂。
點鐵作金。
澄公藥汞銀。
徒可玩。
入鍛即?去。
公怒以枕投之。
明日謝過。
又曰。
云門氣宇如王。
甘死語下乎。
澄公有法。
受人死語也。
死語其能活人哉。
即背去。
公挽之曰。
即如是。
誰可汝意者。
曰。
石霜楚圓手段。
出諸方。
子欲見之。
不宜后也。
公默計之曰。
此行腳大事也。
師翠嵓。
而使我見石霜。
見之有得。
何有哉。
即日辨裝。
中涂聞慈明不事事。
慢侮少叢林。
乃悔欲無行。
留萍鄉(xiāng)累日。
結(jié)伴自收縣登衡岳。
寓止福嚴。
老宿號賢叉手者。
大陽明安之嗣。
命公掌書記。
泐潭法侶。
聞公不入石霜。
遣使來訊。
俄賢卒。
郡以慈明領(lǐng)福嚴。
公心喜之。
且欲觀其人。
以驗悅之言。
慈明既至。
公望見之。
心容俱肅。
聞其論。
多貶剝諸方。
而件件數(shù)。
以為邪解者。
皆泐潭密付旨決。
氣索而歸。
平日之語。
翻然改曰。
大丈夫。
心膂之間。
其可自為疑礙乎。
趨詣慈明之室曰。
惠南以闇短。
望道未見。
比聞夜參。
如迷行得指南之車。
然唯大慈。
更施法施。
使盡馀疑。
慈明笑曰。
書記已領(lǐng)徒游方。
名聞叢林。
借有疑。
不以衰陋鄙棄。
坐而商略。
顧不可哉。
呼侍者進榻。
且使坐。
公固辭。
哀懇愈切。
慈明曰。
書記學云門禪。
必善其旨。
如曰放洞山三頓棒。
洞山于時應(yīng)打。
不應(yīng)打。
公曰。
應(yīng)打。
慈明色莊而言。
聞三頓棒聲。
便是吃棒。
則汝自旦及暮。
聞鴉鳴鵲噪。
鐘魚鼓板之聲。
亦應(yīng)吃棒。
吃棒何時當已哉。
公瞠而卻。
慈明云。
吾始疑不堪汝師。
今可矣。
即使拜。
公拜起。
慈明理前語曰。
脫如汝會云門意旨。
則趙州嘗言。
臺山婆子。
被我勘破。
試指其可勘處。
公面熱汗下。
不知答。
趨出。
明日詣之。
又遭詬罵。
公慚見左右即曰。
政以未解。
求決耳。
罵豈慈悲法施之式。
慈明笑曰。
是罵耶。
公于是默悟其旨。
失聲曰。
泐潭果是死語。
獻偈曰。
杰出叢林是趙州。
老婆勘破沒來由。
而今四海清如鏡。
行人莫以路為讎。
慈明以手點沒字顧公。
公即易之。
而心服其妙密。
留月馀辭去。
時季三十五。
游方廣后洞。
識泉大道。
又同夏。
泉凡圣不測。
而機辯逸群。
拊公背曰。
汝脫類汾州。
厚自愛。
明年游荊州。
乃與會于金鑾。
相視一笑曰。
我不得友兄及谷泉。
安識慈明。
是秋北還。
獨入泐潭。
澄公舊好盡矣。
自云居游同安。
老宿號神立者。
察公倦行役。
謂曰。
吾住山久。
無補宗教。
敢以院事累子。
而郡將雅知公名。
從立之請。
不得已受之。
泐潭遣僧來。
審提唱之語。
有曰。
智海無性。
因覺妄以成凡。
覺妄元虛。
即凡心而見佛。
便爾休去。
謂同安無折合。
隨汝顛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
僧歸舉似澄。
澄為不懌。
俄聞嗣石霜。
泐潭法侶多棄去。
住歸宗。
火一夕而燼。
坐抵獄。
為吏者。
百端求其隙。
公怡然引咎。
不以累人。
唯不食而已。
久而后釋。
吏之橫逆。
公沒齒未嘗言。
住黃檗結(jié)庵于溪上。
名曰積翠。
既而退居曰。
吾將老焉。
方是時江湖閩粵之人。
聞其風而有在于是者。
相與交武。
竭蹶于道。
唯恐其后。
雖優(yōu)游厭飫。
固以為有馀者。
至則憮然自失。
就弟子之列。
南州高士潘興嗣延之。
嘗問其故。
公曰。
父嚴則子孝。
今來之訓。
后日之范也。
譬諸地爾。
隆者下之。
洼者平之。
彼將登于千仞之上。
吾亦與之俱。
困而極于九困之下。
吾亦與之俱。
伎之窮。
則妄盡而自釋也。
又曰。
姁之嫗之。
春夏之所以生育也。
霜之雪之。
秋冬之所以成熟也。
吾欲無言。
得乎。
以佛手驢腳生緣三語。
問學者。
莫能契其旨。
天下叢林。
目為三關(guān)。
脫有詶者。
公無可否。
斂目危坐。
人莫涯其意。
延之又問其故。
公曰。
已過關(guān)者。
掉臂徑去。
安知有關(guān)吏。
從吏問可否。
此未透關(guān)者也。
住黃龍法席之盛。
追媲泐潭。
馬祖。
百丈大智。
熙寧二年三月十七日。
饌四祖惠日兩專使。
會罷越。
跏趺寢室前。
大眾環(huán)擁。
良久而化。
前一日說偈。
又七日阇維。
得五色舍利。
塔于山之前嶂。
閱世六十有八。
坐五十夏(或云。
閱世六十有六。
坐三十有七夏)。
大觀四年春。
敕謚普覺。
贊曰。
山谷論臨濟宗旨曰。
如漢高之收韓信。
附耳語而封王。
即臥內(nèi)而奪印。
偽游云夢。
而縛以力士。
紿賀陳狶。
而斬之鐘室。
蓋漢高無殺人劍。
韓信心亦不死。
宗師接人。
病多如此。
臨濟宗旨。
止要直下分明。
鉗錘付在嫡子親孫。
予觀黃龍。
以三關(guān)語。
鍛盡圣凡。
蓋所謂嫡子親孫。
本色鉗錘者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芝,太原(今屬山西)人,俗姓王。為汾陽昭禪師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燈錄》卷二,《宗統(tǒng)編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二、《禪林僧寶傳》卷一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七。今錄詩五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六
禪師名守芝。太原王氏子也。少棄家。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試法華經(jīng)得度。為大僧。講金剛般若經(jīng)。名滿三河。學者追崇之。時昭禪師出世汾水。芝疑之往觀焉。投誠入室。特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升座揭香合子曰。明頭來明頭合。暗頭來暗頭合。若道得。天下橫行。道不得。且合卻。僧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實事請師舉。芝曰。兩叚不同。向下文長。又問。滿身是眼。口在什么處。芝曰。三跳。進曰。不會。芝曰。章底詞秋罷。歌韻向春生。大眾僧俗中。皆有奇人。且如本朝楊大年。偈曰。八角磨盤空里走。金毛師子變作狗。擬欲藏身北斗中。應(yīng)須合掌南辰后。要會么。一偈播諸方。塞斷衲僧口。又曰。魯祖見僧來。便面壁。南泉曰。我尋常向師僧道。未具胞胎已前會取。尚不得一個半個。大愚即不然。未具胞胎前會得。打折你腰。密諫李公守南昌。請住西山翠巖。開堂祝圣曰。睿算增延。法輪常轉(zhuǎn)。且道法輪如何轉(zhuǎn)。會么。須彌頂上笑翻身。卻來堂中疊足坐。阿呵呵。是什么。飯籮里坐卻受餓。和泥合水。且與么過。上士聞之熙熙。下士聞之肯可。思量卻成口過。要會么。一六三四二。直言曲七一。桃李火中開。黃昏后日出。芝譏呵學者。寡聞得少為足。曰。汾陽有十智同真法門。鍛佛祖鉗錘。今時禪者。姿質(zhì)不妙。莫有成器者。僧問。如何是十智同真。芝曰。先師言。夫說法者。須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緇素不分。不能與人為眼目。決斷是非。如鳥飛空而折翼。如箭射的而斷弦。弦斷故射的不中。翼折故空不可飛。弦壯翼牢??盏木銖?。作么生是十智同真。如今一切點出。一同一質(zhì)。二同大事。三總同參。四同真智(或云志)。五同遍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殺。九同音吼。十同得入。先師又曰。與什么人同得入。與誰同音吼。作么生是同生殺。什么物同得失。阿那個同具足。是什么同遍普。何人同真志(或作智)。孰能總同參。那個同大事。何物同一質(zhì)。有點得出底么。點得出者。不吝慈悲。點不出者。未有參學眼在。切須辯取。要識是非。面目見在。芝曰。先師曰。要識是非。面目見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學。刺頭向言句里。貪著義味。如驢舐尿處。棒打不回。蓋為不廣求知識。遍歷門風。多是得一言半句。便點頭咽唾。道已了辦。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處在。先師有十五家宗風歌。號曰廣智。其詞曰。大道不說有高低。真空那肯涉離微。大海吞流同增減。妙峰高聳總擎持。萬派千溪皆渤澥。七金五岳盡須彌。玉毫金色傳燈后。二三四七普聞知。信衣息。廣開機。諸方老宿任施為。識心是本從頭說。迷心逐物卻生疑。芝曰。此敘宗旨也。或直指?;蚯墒=獾狼熬V出后機。旨趣分明明似鏡。盲無慧目不能窺。明眼士。見精微。不言勝負墜愚癡。物物會同流智水。門風逐便示宗枝。即心佛。非心佛。歷世明明無別物。即此真心是我心。猶是機權(quán)出。芝曰。此敘馬祖宗派也?;蛭逦弧;蛉?。施設(shè)隨根巧回互。不觸當今是本宗。展手通玄無佛祖。芝曰。此敘洞上宗派也?;蚓??;蚋缸?。量器方圓無彼此。士庶公侯一道平。愚智賢豪明漸次。芝曰。此敘石霜宗派也。有時敲。有時唱。隨根問答談諦當。應(yīng)接何曾失禮儀。淺解之流卻生謗?;螂p明。或單說。只要當鋒利禪悅。開權(quán)不為斗聰明。舒光只要辯賢哲。有圓相。有默論。千里持來目視瞬。萬般巧妙一圓空。爍迦羅眼通的信。芝曰。此敘溈仰宗派也。或全提?;蛉?。萬象森羅實不共。青山不礙白云飛。隱隱當臺透金鳳。芝曰。此敘石頭藥山宗派也。象骨鏡。地藏月。玄沙崇壽照無闕。因公致問指歸源。旨趣來人明皎潔。芝曰。此敘雪峰地藏宗派也?;蚍Q提?;蚰槎?。本色衲僧長擊發(fā)。句里明人事最精。好手還同楔出楔。或抬薦。或垂手。切要心空易開口。不識先人出大悲。管燭之徒照街走。芝曰。此敘云門宗派也。德山棒。臨濟喝。獨出乾坤解橫抺。從頭誰管亂區(qū)分。多口阿師不能說。臨機縱。臨機奪。迅速機鋒如電掣。乾坤只在掌中持。竹木精靈腦劈裂。或賓主?;蛄蠏?。大展禪宗辯正眼。三玄三要用當機。四句百非一齊鏟。勸同袍。莫強會。少俊依前或窒礙。不知宗脈莫漫汗。永劫長沈生死海。難逢難遇又難聞。猛烈身心快通泰。芝曰。此敘德山臨濟宗派也。慈明有善侍者。號稱明眼悅。聞芝之風。自石霜至大愚入室。芝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芝俯取履。善輒踏倒。芝起面壁。以手點津。連畫其壁三。善瞠立其后。芝旋轉(zhuǎn)以履打。至法堂。善曰。與么為人。瞎卻一城人眼在。又有僧。稱講金剛經(jīng)。問曰。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如何。時有狗臥繩床前。芝趯之。狗起去。問僧解么。僧曰不解。芝曰。若解即成法相。作偈曰。沙里無油事可哀。翠巖嚼飯喂嬰孩。一朝好惡知端的。始覺從前滿面灰。嘉祐之初示寂。塔于西山。 贊曰。大愚翠巖皆余故園。少時往來兩山之間。有老衲大父友也。言芝無恙時事曰。眾未嘗登三十輩。屋老常以木拄將傾處。過者疑將壓焉。芝提笠日走。城郭村落。寺如傳舍。粥飯亦有不繼時。追繹其高韻。作偈曰。廬山殿閣如生成。食堂處處禪床折。我此三門如冷灰。盡日長廊卷風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禪師。
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
少棄家。
于潞州承天寺試法華得度。
為大僧。
講金剛般若。
名滿三河。
時汾陽禪望大振。
竊疑之往觀焉。
同參者。
慈明瑯琊等數(shù)人。
服誠陽室。
遂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
大愚上堂。
嘗舉汾陽十智同真話曰。
先師云要識是非面目現(xiàn)在也。
大省力后生。
晚學刺頭。
向言句里。
貪著義味。
如驢舐尿處。
棒打不回。
蓋為不廣求知識。
遍歷門風。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點頭咽唾。
道已了辦上座。
大有未穩(wěn)當處在。
上堂大眾集定乃曰。
現(xiàn)成公案也。
是打揲不辦便下座。
慈明。
有善侍者。
號稱明眼。
聞師之風。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師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師俯取履。
善輒踏倒。
師起面壁。
以手點津。
連畫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師旋轉(zhuǎn)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與么為人瞎卻一城人眼在。
會中有僧。
日誦金剛經(jīng)一百遍。
師令侍者喚至。
問曰。
聞汝日誦金剛經(jīng)一百遍。
是否。
曰不敢。
師曰。
汝曾究經(jīng)意否。
汝但日誦一遍。
參究佛意。
若一句下悟去。
如飲海水一滴。
便知百川之味。
僧如教。
一日誦至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
解不生法相處。
遂以白師。
師遽指床前狗子云。
狗子聻。
僧無語。
師便打出。
作偈曰。
砂里無油事可哀。
翠巖嚼飯喂嬰孩。
一朝好惡知端的。
始覺從前滿面灰。
稱者謂。
師作偈絕精峭。
此蓋其一斑云。
嘉祐初示寂。
塔于西山。
云峰悅公。
師之真子。
別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谷泉,衡岳芭蕉庵住持,一號大道禪師(《五燈會元》卷一二),泉州(今屬福建)人。受法汾陽善昭禪師,乃臨濟宗南岳下十世。朝歸放浪湘中,參謁慈明禪師于道吾寺,住靈峰寺,后移住芭蕉庵。嘉祐中卒(《禪林僧寶傳》卷一五),年九十二(《神僧傳》卷九)。今錄詩六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五
禪師名谷泉。
泉南人也。
少聰敏。
性耐垢污。
大言不遜。
流俗憎之。
去為沙門。
撥置戒律。
任心而行。
眼蓋衲子。
所至叢林。
輒刪去。
泉不以介意。
造汾陽。
謁昭禪師。
昭奇之。
密受記莂。
南歸放浪湘中。
聞慈明住道吾。
往省覲。
慈明問曰。
白云橫谷口。
道人何處來。
泉左右顧曰。
夜來何處火。
燒出古人墳。
慈明呵曰。
未在更道看。
泉乃作虎聲。
慈明以坐具摵之。
泉接住推置繩床上。
慈明亦作虎聲。
泉大笑。
山有湫毒龍所蟄。
墮葉觸波必雷雨連日。
過者不敢喘。
泉。
慈明暮歸。
時秋暑。
捉其衣曰。
可同浴。
慈明掣肘徑去。
于是泉解衣躍入。
霹靂隨至。
腥風吹雨。
林木振搖。
慈明蹲草中。
意泉死矣。
須臾晴霽。
忽引頸出波間曰?。
后登衡岳之頂靈峰寺(或云。
云峰寺)。
住懶瓚巖。
又移住芭蕉。
將移居保真。
大書壁曰。
予此芭蕉庵。
幽占堆云處。
般般異境未暇數(shù)。
先看矮松三四樹。
寒來燒枯杉。
饑餐大紫芋。
而今棄之去。
不知誰來住。
住保真庵。
蓋衡湘至險絕處。
夜地坐祝融峰下。
有大蟒盤繞之。
泉解衣帶。
縛其腰。
中夜不見。
明日杖策。
遍山尋之。
衣帶纏枯松上。
蓋松妖也。
又自后洞。
負一石像。
至南臺。
像無慮數(shù)百斤。
眾僧驚駭。
莫知其來。
后洞僧亦莫知其去。
遂相傳為飛來羅漢。
嘗過衡山縣。
見屠者斫肉。
立其旁作可憐態(tài)。
指其肉又指其口。
屠問曰。
汝啞耶。
即肯首。
屠憐之。
割巨臠置缽中。
泉喜出望外。
發(fā)謝而去。
一市大笑。
而泉自若。
以杖荷大酒瓢。
往來山中。
人問瓢中何物。
曰大道漿也。
自作偈曰。
我又誰管你天。
誰管你地。
著個破紙襖。
一味工打睡。
一任金烏東上。
玉兔西墜。
榮辱何預(yù)我。
興亡不相關(guān)。
一條拄杖一胡蘆。
閑走南山與北山。
醉臥山路間。
大雪起。
作偈曰。
今朝甚好雪。
紛紛如秋月。
文殊不出頭。
普賢呈丑拙。
畜一奴名調(diào)古。
日令拾薪汲澗。
或呼對坐巖石間。
贈之以偈曰。
我有山童名調(diào)古。
不誦經(jīng)。
不禮祖。
解般榾柮禦冬寒。
隨分衣裳破不補。
會栽蔬。
能種芋。
千山萬山去無懼。
阿呵呵。
有甚討處。
慈明遷住福嚴。
泉又往省之。
少留而還。
作偈寄之曰。
相別而今又半年。
不知誰共對談禪。
一般秀色湘山里。
汝自匡徒我自眠。
慈明笑而已。
乃令南公更謁泉。
泉與語驚曰。
五州管內(nèi)。
乃有此匾頭道人耶。
南公夏于法輪。
泉因?qū)戀省?div id="mjln2jr" class='inline' id='people_34046_1_146_comment'>
招之曰。
一自與師論大道。
別來罕有同人到。
如今拋卻老狂僧。
卻去??嶁峰頭坐。
大雪漫漫。
猿聲寂寂。
獨吟詠。
自歌曲。
奇哉大道。
知音難得。
孤云何日卻歸山。
共坐庵前盤陀石。
南公譏其坦率。
戲酬以偈曰。
飲光論劫坐禪。
布袋經(jīng)年落魄。
疥狗不愿生天。
卻笑云中白鶴。
云峰悅公訪之。
泉以偈贈之曰。
高才禪者。
心如孩兒貌山野。
特特扶筇遠謁予。
三年見之如初也。
不參禪不問道。
尋常只倡漁家傲。
禪人見渠冷如灰。
渠見禪人淡如皂。
有結(jié)伴詣常寧。
拜阿育王所藏舍利塔者。
以偈贈之曰。
諸禪結(jié)伴游玉塔。
靈蹤勝境將心劄。
歸來舉似看如何。
何似狂僧無縫塔。
無縫塔。
最難邈。
豈同白玉受人踏。
五湖四海盡云奔。
踏破幾多鞋共靸。
無縫塔。
甚匼匝。
若遇同人方始答。
忽然展手借樣看。
便與攔腮鼓一搭。
嘉祐中。
男子冷清妖言誅。
泉坐清曾經(jīng)由庵中。
決杖配彬州牢城。
盛暑負土經(jīng)通衢。
弛擔說偈曰。
今朝六月六。
谷泉被氣??。
不是上天堂。
便是入地獄。
言訖微笑。
泊然如蟬蛻。
阇維舍利不可勝數(shù)。
郴人塔之。
至今祠焉。
神僧傳·卷第九
釋谷泉。未詳其姓氏。泉南人也。少聰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遜流俗憎之。去為沙門。撥置戒律任心而行。造汾陽謁昭禪師。昭奇之密受記莂。南歸放浪湘中。聞慈明住道。吾往省覲。慈明問曰。白云橫谷口。道人何處來。泉左右顧曰。夜來何處火。燒出古人墳。慈明呵曰。未在更道看。泉乃作虎聲。慈明以坐具摵之。泉接住推置繩床上。慈明亦作虎聲。泉大笑。山有湫毒龍所蟄。墮葉觸波必雷雨連日。過者不敢喘泉。慈明暮歸。時秋暑。捉其衣曰可同浴。慈明掣肘徑去。于是泉解衣躍入霹靂隨至。腥風吹雨林木振搖。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須臾晴霽。忽引頸出波間曰?(音禍)后登衡岳之頂靈峰寺住懶瓚巖。又移住芭蕉。將移居保真。大書壁曰。余此芭蕉庵幽占堆云處。般般異境未暇數(shù)。先看矮松三四樹。寒來燒枯杉。饑餐大紫芋。而今棄之去。不知誰來住。住保真庵。蓋衡湘至險絕處。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盤繞之。泉解衣帶縛其腰。中夜不見。明日杖策遍山尋之。衣帶纏枯松上。蓋松妖也。又自后洞負一石像至南臺。像無慮數(shù)百斤。眾僧驚駭莫知其來。后洞僧亦莫知其去。遂相傳為飛來羅漢。嘗過衡山縣見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憐態(tài)。指其肉又指其口。屠問曰。汝啞耶。即肯首。屠憐之割巨臠置盆中。泉喜出望外發(fā)謝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化于嘉祐十五年六月六日。閱世九十有二。坐六十四夏。郴人塔之至今祠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谷泉。泉南人也。少聰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遜。流俗憎之。去為沙門。撥置戒律。任心而行。眼蓋衲子。所至叢林輒刪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陽。陽奇之。密受記莂。南歸放浪。湘中數(shù)來往。道吾訪慈明。道吾有湫。毒龍所蟄。墮葉觸波。必雷雨連日。過者不敢喘。與慈明暮歸。時秋暑。捉其衣曰??赏?。慈明掣肘徑去。于是。泉解衣躍入。霹靂隨至。腥風吹雨。林木震搖。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須臾晴霽。忽引頸出波間。曰?。后住南岳懶瓚巖。又移住芭蕉。將復(fù)移保真。大書芭蕉壁曰。予此芭蕉庵。幽占堆云處。般般異境未暇數(shù)。先看矮松三四樹。寒來燒枯杉。饑餐大紫芋。而今棄之去。不知誰來住。住保真。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盤繞之。泉解衣帶縛其腰。明日杖策尋之。衣帶[聯(lián)-耳+糸]松枝上。蓋松妖也。嘗過衡山縣。見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憐態(tài)。指其肉。又指其口。屠問曰。汝啞耶。即肯首。屠憐之。割巨臠置缽中。泉喜出。望外感謝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以杖荷大酒瓢。往來山中。人問瓢中何物。曰。大道漿也。作偈曰。我又誰管你天。誰管你地。著個破紙襖。一味工打睡。一任金烏東上。玉兔西墜。榮辱何預(yù)我。興亡不相關(guān)。一條柱杖。一葫蘆間。走南山與北山。畜一奴名調(diào)古。日令拾薪汲澗?;蚝魧ψ鴰r石間。贈之以偈曰。我有山童名調(diào)古。不誦經(jīng)不禮祖。解般榾柮禦冬寒。隨分衣裳破不補。會栽蔬能種芋。千山萬山去無懼。阿呵呵有甚討處倚。遇上座來參。問庵主在么。泉曰。誰。曰行腳僧。曰作甚么。曰禮拜庵主。曰恰值庵主不在。曰你聻泉。曰向道不在。說甚么你。我拽棒趁出。次日來。又趁出。一日又來。泉攔胸扭住曰。我這里虎狼縱橫尿床。鬼子三回兩度。來討甚么。曰人言庵主親見汾陽來。泉解衣抖擻曰。你道我見汾陽來。有多少奇特。再訪慈明。作偈寄之曰。相別而今又半年。不知誰共對談禪。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慈明笑而已。乃令南公更謁泉。泉與語。驚曰。五州管內(nèi)。乃有此匾頭道人耶。嘉祐中。男子冷清妖言誅。泉坐清曾經(jīng)由庵中。決杖配郴州牢城。盛暑負土經(jīng)通衢。弛擔說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氣??。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獄。言訖微笑。泊然蟬蛻。阇維。舍利不可勝數(shù)。郴人塔而祠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0 【介紹】: 宋僧。南雄州始興人,俗姓鄔。少為書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復(fù)明。往依黃檗南公,繼其法席,住隆興黃龍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黃庭堅曾師事之。賜號寶覺禪師。
全宋詩
釋祖心(一○二五~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今屬廣東)人。
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
年十九出家,初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往依黃檗南公。
后繼席黃龍。
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賜號寶覺。
五燈會元》卷一七、《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
今錄詩四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祖心(一○二五 — 一一○○),號晦堂,俗姓鄔。
南雄始興人。
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
少為儒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忽復(fù)明,乃依龍山寺沙門惠全。
后參云峰悅禪師,三年無所得。
往依黃檗南禪師,四年不大發(fā)明。
復(fù)上云峰,會謝世,就止石霜,因閱《傳燈》,自此開悟,徑回黃檗,后繼席黃龍。
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賜號寶覺。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
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鄔,或云姓郭,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歷訪名師。入南昌黃龍山依臨濟宗大師慧南,終得其法。后繼慧南主講席十有二年,法門大興。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嘗以「晦」名其堂,人稱晦堂禪師。黃庭堅曾師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大師。著有《宋鏡會要》二卷(存)、《寶覺禪祖心禪師語錄》一卷(存)。見《豫章文集》卷二四《黃龍心禪師塔銘》,《禪林僧寶傳》卷二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禪師出于鄔氏。
諱祖心。
南雄始興人也。
少為書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許以出家。
輒復(fù)見物。
乃往依龍山寺沙門惠全。
明年試經(jīng)業(yè)。
而公獨獻詩。
得奏名。
剃發(fā)繼住受業(yè)院。
不奉戒律。
且逢橫逆。
于是棄之。
入?yún)擦帧?div id="okxkg0s" class='inline' id='people_34059_4_15_comment'>
云峰悅禪師
留止三年。
難其孤硬。
將去。
曰。
必往依黃檗南公。
公至黃檗四年。
知有而機不發(fā)。
又辭而上云峰。
謝世。
因就止石霜。
無所參決。
試閱傳燈。
至僧問多福禪師曰。
如何是多福一叢竹。
福曰。
一莖兩莖斜。
僧曰不會。
福曰。
三莖四莖曲。
此時頓覺親見二師。
徑歸黃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公亦踴躍自喜。
即應(yīng)曰。
大事本來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
百計搜尋。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尋。
到無用心處。
自見自肯。
吾即埋沒汝也。
公從容游泳。
陸沉眾中。
時時往決云門語句。
南公曰。
知是般事便休。
汝用許多工夫作么。
公曰。
不然。
但有纖疑在。
不到無學。
安能七縱八橫。
天回地轉(zhuǎn)哉。
南公肯之。
已而往翠巖真禪師。
真與語大奇之。
依止二年。
而真歿。
乃還黃檗。
南公使分座令接納。
后來南公遷住黃龍。
公往謁。
泐潭月禪師。
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
聞諸方同列笑之。
以謂政不自歇去耳。
乃下喬木入幽谷乎。
公曰。
彼以有得之得。
護前遮后。
我以無學之學。
朝宗百川。
中以小疾醫(yī)寓漳江。
轉(zhuǎn)運判官夏倚公立。
雅意禪學。
見楊杰次公。
而嘆曰。
吾至江西。
恨未識南公。
次公曰。
有心上座。
在漳江。
公能自屈。
不待見南也。
公立見公劇談。
神思傾豁。
至論肇論會萬物為自己者。
及情與無情共一體。
時有狗臥香卓下。
公以壓尺擊狗。
又擊香卓曰。
狗有情即去。
香卓無情自住。
情與無情。
如何得成一體。
公立不能對。
公曰。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何曾會萬物為自己哉。
又嘗與僧論維摩曰。
三萬二千師子寶座。
入毗耶小室。
何故不礙。
為是維摩所現(xiàn)神力耶。
為別假異術(shù)耶。
夫難信之法。
故現(xiàn)此瑞。
有能信者。
始知本來自有之物。
何故復(fù)令更信。
曰。
若無信入。
小必妨大。
雖然既有信法。
從何而起耶。
又作偈曰。
樓閣門前才斂念。
不須彈指早開。
扄善財一去無消息。
門外春來草自青。
其指法親切。
方便妙密。
多類此。
南公入滅。
公繼住持十有二年。
然性真率。
不樂從事于務(wù)。
五求解去。
乃得謝事閑居。
而學者益親。
謝景溫師直。
守潭州。
虛大溈以致公。
三辭不往。
又囑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彭汝礪器資。
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
公曰。
愿見謝公。
不愿領(lǐng)大溈也。
馬祖百丈已前。
無住持事。
道人相尋。
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
其后雖有住持。
王臣尊禮。
為天人師。
今則不然。
掛名官府。
如有戶藉之民。
直遣伍伯追呼之耳。
此豈可復(fù)為也。
師直聞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見之。
公至長沙。
師直愿受法訓。
公為舉其綱。
其言光明廣大。
如青天自日之易識。
其略曰。
三乘十二分教。
還同說食示人。
食味既因他說。
其食要在自己親嘗。
既自親嘗。
便能了知其味。
是甘是辛。
是咸是淡。
達磨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亦復(fù)如是。
真性既因文字而顯。
要在自己親見。
若能親見。
便能了知。
目前是真是妄。
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
真妄生死。
返觀一切語言文字。
皆是表顯之說。
都無實義。
如今不了。
病在甚處。
病在見聞覺知。
為不如實知。
真際所詣。
認此見聞覺知。
為自所見。
殊不知此見聞覺知。
皆因前塵而有分別。
若無前塵境界。
即此見聞覺知。
還同龜毛兔角。
并無所歸。
師直聞所未聞。
又答韓侍郎宗古問曰。
承諭昔時開悟。
曠然無疑。
但無始已來習氣。
未能頓盡。
然心外無剩法者。
不知煩惱習氣是何物。
而欲盡之。
若起此心。
翻成認賊為子也。
從上以來。
但有言說。
乃至隨病設(shè)藥。
縱有煩惱習氣。
但以如來知見治之。
皆是善權(quán)方便。
誘引之說。
若是定有習氣可治。
卻是心外有法。
而可盡之。
譬如靈龜曳尾于涂。
拂跡跡生。
可謂將心用心。
轉(zhuǎn)見病深。
茍能明心。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心法既無。
更欲教誰頓盡耶。
公以生長極南。
少以宏法。
棲息山林。
方太平時代。
欲觀光京師。
以餞馀年。
乃至京師。
駙馬都尉王詵晉卿。
盡禮迎之。
庵于國門之外。
久之南還。
再游廬山。
彭器資之守九江。
公見之。
器資從容問公。
人臨命終時。
有旨決乎。
公曰。
有之。
曰。
愿聞其說。
公曰。
待器資死即說。
器資起增敬曰。
此事須是和尚始得。
蓋于四方公卿。
合則千里應(yīng)之。
不合則數(shù)舍亦不往。
有偈曰。
不住唐朝寺。
閑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
故舊一枝藤。
乞食隨緣去。
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
不是嶺南能。
可以想見公人物。
黃龍南公。
道貌德威。
極難親附。
雖老于叢林者。
見之汗下。
公之造前。
意甚閑暇。
終日語笑。
師資相忘。
四十年間。
士大夫聞其風。
而開發(fā)者眾矣。
惟其善巧無方。
普慈不間。
人未之見。
或慢謗。
承顏接辭。
無不服膺。
公既臘高。
益移庵深入。
棧絕學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歿。
閱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賜號寶覺。
葬于 南公塔之東。
號雙塔。
有得法上首。
惟清自有傳。
贊曰。
公于南公圓寂之日。
作偈曰。
昔人去時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來。
今既不來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裴回。
誰云秤尺平。
直中還有曲。
誰云物理齊。
種麻還得粟。
可憐馳逐天下人。
六六元來三十六。
追玩南公曰。
隨汝顛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之語。
此老為克家之子。
嗚呼隕此偉人。
世間眼滅。
惟此未嘗不心折。
讀其陳跡。
尚若雨霽之夕。
望東南之月。
皎然萬星之中。
忘其身在唾霧間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祖心。
南雄始興鄔氏子。
少為書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許以出家。
輒復(fù)見物。
乃往依龍山寺惠全。
明年試經(jīng)業(yè)。
獨獻詩。
試官奇之。
遂以合格聞。
繼住受業(yè)院。
不奉戒律。
且逢橫逆。
棄之謁云峰悅公。
難其孤硬告行。
峰曰。
必往依黃檗南公。
居黃檗四年。
知有而機不發(fā)。
又辭而上云峰。
會峰謝世。
因就止石霜。
無所參決。
后閱傳燈。
至僧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云云)。
此時頓覺。
親見二師。
往歸黃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師踴躍自喜。
即應(yīng)曰。
大事本來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
百計搜尋。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尋。
到無用心處。
自見自肯。
吾即埋沒汝也。
往見翠巖真。
真與語大奇之。
又見泐潭月。
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
聞諸方同列笑之。
以為下喬入幽。
師曰。
彼以有得之得。
護前遮后。
我以無字之學。
朝宗百川。
初南公使分座。
公遷化。
師繼其席。
凡十有二年。
法道大振。
然性真率。
不樂從事。
五求解去。
乃得謝事閑居。
學者益親。
謝景溫師直。
守潭。
虛大溈以致。
三辭不往。
又囑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彭汝礪器資。
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
愿見謝公。
不愿領(lǐng)大溈也。
馬祖百丈以前。
無住持事。
道人相尋于空山寂寞之濱而已。
其后雖有住持。
王臣尊禮。
如天人師。
今則掛名官府。
若編戶民直。
遣五伯追呼之耳。
豈可復(fù)為。
師直聞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見之。
至長沙。
師直愿受法訓。
為舉其綱。
師直聞所未聞。
后一至京師。
尋還廬岳。
適器資守九江。
問曰。
人臨命終時。
有旨決乎。
曰有。
曰。
愿聞其說。
曰。
待器資死即說。
器資起增敬。
曰。
此事須是和尚始得。
蓋于四方公卿。
合則千里應(yīng)之。
不合則數(shù)舍不往。
南公道貌德威。
極難親附。
雖老于叢林者。
見之汗下。
師直造前。
意甚閑暇。
終日語笑。
師資相忘四十年間。
士大夫聞其風。
而開發(fā)者甚眾。
惟其善巧無方。
普慈不間。
人未見者。
或慢謗。
承顏接詞。
無不服膺。
臘既高。
益移庵。
深入棧絕學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冬歿。
閱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賜號寶覺。
葬于南公塔之東。
號雙塔云。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一
禪師名清源。豫章新建鄧氏子。依洪巖僧處信。得度具戒。參武泉常云居舜泐潭月三大士。頗見咨揖。然疑未決。晚依積翠南禪師。一日聞舉洞山。初見云門因緣。不覺失笑。南問。何為而笑。師曰。笑黃面浙子憐兒不覺丑耳。自是容為侍者。閱七年咨參決擇。道眼高妙。絕出人表。叢林稱之。以比南院。守廓南公去世。師開法西山惠嚴。遷南康清隱。力法自將。不與諸方斗鋪席。衲子以枯淡。多望崖而去之。坐是單丁。住山十馀年。初南州高士潘延之問道于積翠。與師定交為方外友。至是迎歸西山。未幾洪帥命居大寧。一時衲子賢士夫從之問道。坌集其室。師說法簡易。期人于悟而后已。嘗示眾曰。寒風激水成冰。杲日照冰成水。冰水本自無情。各各應(yīng)時而至。世間萬物皆然。不用強生擬議。又曰。先師初事棲賢寔。泐潭澄歷二十年。宗門奇奧。經(jīng)論要妙。莫不貫穿。及因云峰以見慈明。則一字無用。遂設(shè)三關(guān)語。以驗天下禪者。而禪者如葉公??龍龍現(xiàn)即怖?;騿柸P(guān)語。學者每難透何也。師曰。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大智如文殊師利。欲問空三佛義。即遭擯出。以其自墮艱難。故起現(xiàn)行耳。尋以高年。不任主事。退閑。自號潛庵。諸剎爭迎致供養(yǎng)。且依以為重。故居無定。方建炎三年八月五日。示寂于城陰之章江。住世九十有八。安居七十八夏。方未寂時。齒墮而復(fù)生。發(fā)薙而燔之。悉為舍利。及是燼馀。尤不勝數(shù)。塔于惠嚴之東阿。師莫年德高望重。以深誠勉人。以善從之?;呱跏?。有僧執(zhí)侍十有二年。于道未有所契。及將出世。師曰。汝侍吾徒費歲月。儻嗣法不應(yīng)以世情自昧。其人遂嗣翠巖機焉。其主法有體。類如此。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清源。
號潛庵。
洪州新建鄧氏子。
世力田。
幼超卓。
短小精悍。
去依洪崖法智為童子。
年二十一。
落發(fā)受具戒。
時武泉嘗。
寶峰月。
云居舜。
道價壓叢林。
師游三老間。
皆蒙器許。
而疑終未決。
后親見黃龍南公。
凡入室。
令坐于傍。
與云庵同造積翠。
師為侍者七年。
南公歿。
隱跡西山。
西山有慧嚴院。
僧死。
屋無像設(shè)露坐。
師見而嘆曰。
古人斫山開基致無為。
有忍懷不舉哉。
乃求居。
以修完之。
不五年而殿閣崇成。
百具鼎新。
即棄去。
游廬山。
南康太守徐公。
聞師名。
延居南山清隱寺。
寺在大江之北。
面揖廬山。
師門風孤峻。
學者皆望崖而退。
以故單丁住山。
十有八年。
晨香夕燈。
升堂說法。
如臨千眾。
而叢林所服玩者莫不具。
時時钁地處置。
嘗云。
先師初事棲賢諟。
泐潭澄。
更二十年。
宗門奇奧。
經(jīng)論要妙。
莫不貫穿。
及因文悅以見慈明。
則一字無用。
設(shè)三關(guān)以驗天下禪者。
而禪者如葉公畫龍。
龍見即怖。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大智如文殊師利。
欲問空王佛義。
即遭擯出。
以其墮艱難。
故起現(xiàn)行耳。
有僧。
依師住十二年學。
令住凈眾寺。
辭行。
師謂曰。
汝雖在此費歲月。
實不識吾家事。
倘嗣法。
當不以世俗欺誑為心。
其人乃嗣翠巖機焉。
南昌隱君子潘延之。
與為方外友。
迎師歸西山。
而州郡文爭。
命居天寧。
衲子方云趨座下。
一時名士。
摳衣問道。
師以目疾。
隱居龍興寺房。
戶外之履亦滿。
上藍忠公。
法侄也。
延師居寺之東堂。
事之如其師。
師年八十而喪明。
學者益親附之。
有欲板其語要流通。
師投拒曰。
若吾語。
深契佛祖。
從今百日間復(fù)明。
則副汝請。
如期果愈。
先是覺范洪公。
證獄太原。
拴縛在旅邸。
人諱見之。
師獨冒雨步至。
撫慰為死訣。
明年南歸復(fù)見師。
師軒渠笑曰。
吾不意乃復(fù)見子。
故覺范序之曰。
嗚呼。
佛法?遠。
壞衣瓦器之人。
亦有侈欲。
為人師者。
爭慕華構(gòu)便軟煖。
公獨舉頹壞而新之。
爭欲致弟子。
不問智愚。
欲出門下。
而公獨精粗之。
爭欲坐八達衢頭。
以自賣其道。
而公獨居荒遠。
以自珍之。
爭好勢利惡丑。
而公獨犯眾惡。
自信而力行之。
每謂弟子曰。
無事外之理。
理外之事。
觀其措置。
豈其真然之者耶。
師終時幾百歲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63 【介紹】: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曇晦。張商英與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嘗參圓悟禪師克勤,圓悟?qū)⑺杜R濟正宗記》付之,使掌記室。以雄辯著名,聲震京師。后住徑山。因議及朝政遭禍,于高宗紹興十一年毀衣牒屏居衡陽,移居梅陽,后遇赦放還。孝宗賜號大慧禪師。卒謚普覺,塔名寶光。有《正法眼藏》。
全宋詩
釋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號大慧,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從曹洞諸老宿游,既得其說,去之謁準湛堂。準死,謁丞相張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曇晦,并受薦往建康天寧寺見圓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張浚延住臨安徑山能仁禪院。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于臨安府明慶院開堂。十一年,因結(jié)識張九成,為秦檜所惡,斥還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檜卒,特恩放還,復(fù)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禪寺。二十八年,再住徑山能仁總之禪院。又遷江西云門庵、福州洋嶼庵。孝宗隆興元年卒于徑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賜謚普覺。為南岳下十五世,圓悟克勤禪師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詩》),已佚。有宋釋蘊現(xiàn)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收入《大藏經(jīng)》。事見本《語錄》、張?!洞蠡燮沼X禪師塔銘》,《僧寶正續(xù)傳》卷六、《咸淳臨安志》卷七○、《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釋宗杲詩,以輯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一至卷九上堂、示眾等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見于《語錄》卷一○的《頌古》編為第二卷,見于《語錄》卷一一的偈頌編為第三卷,見于《語錄》卷一二的贊編為第四卷,輯自《語錄》卷一三至卷三○《普說》《法語》《書信》的偈頌編為第五卷。輯自他書者編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曇晦,號妙喜,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寧國)人。年十六出家,始從曹洞諸老宿游,后謁泐潭文準。政和中,往汴京天寧寺參克勤圜悟禪師。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辯名,賢士大夫爭與之游。靖康之變,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為眾授道。復(fù)避亂輾轉(zhuǎn)入閩,筑庵長樂洋嶼。張浚在蜀,與其師圜悟有舊,及浚造朝,遂以臨安徑山延之。紹興十一年,秦檜以其為張九成黨,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數(shù)年。二十五年,特恩放還,明年復(fù)僧服,尋賜號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徑山。隆興元年卒,年七十五,謚普覺,塔名寶光。宗杲提倡看話禪,極負盛名,弟子九十馀人,臨濟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臨濟正宗記》、《正法眼藏》(存)等,門人蘊聞又輯其法語書疏偈頌銘贊為《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見《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張浚《大慧普覺禪師塔銘》,參呂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宗杲。
號大慧。
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
產(chǎn)宣州奚氏。
云峰悅之后身也。
靈根夙具慧性生知。
年方十二即投無云齊公。
十七薙染。
初游洞宗之門。
洞宗耆宿因師詞鋒之銳乃燃臂香授其心印。
師不自肯棄去。
依湛堂準。
久之不契。
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
悟居蜀昭覺。
師踟躕未進。
一日聞詔遷悟住汴天寧。
喜曰。
天賜此老與我也。
遂先日至天寧。
迎悟且自計曰。
當終九夏。
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
我著無禪論去也。
值悟開堂舉。
僧問云門。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
東山水上行。
悟曰。
天寧即不然。
只向他道。
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師聞忽前后際斷。
悟曰也不易。
爾到這田地。
但可惜死了不能活。
不疑言句是為大病。
豈不見道。
懸崖撒手。
自肯承當。
絕后再蘇欺君不得。
須要信有這些道理。
于是令居擇木堂。
為不釐務(wù)侍者。
日同仕夫不時入室。
一日悟與客飯次。
師不覺舉箸飯皆不入口。
悟笑曰。
這漢參黃楊木禪到縮了也。
師曰。
如狗舐熱油鐺。
后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
師遂問曰。
聞和尚當時在五祖。
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
悟笑而不答。
師曰。
和尚當時既對眾問。
今說何妨。
悟不得已曰。
我問五祖。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意旨如何。
祖曰描也。
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又問。
樹倒藤枯時如何。
祖曰相隨來也。
師當下釋然大悟曰。
我會也。
悟歷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
皆酬對無滯。
悟喜謂之曰。
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臨濟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
未幾圓悟返蜀。
師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
后度夏虎丘。
閱華嚴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
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
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
一日圓悟訃音至。
師自撰文致祭。
即晚小參舉。
僧問長沙。
南泉遷化向甚處去。
沙曰。
東村作驢西村作馬。
僧曰。
意旨如何。
沙曰。
要騎便騎。
要下便下。
若是徑山即不然。
若有僧問圓悟先師遷化向甚處去。
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
意旨如何。
曰饑餐洋銅渴飲鐵汁。
還有人救得也無。
曰無人救得。
曰如何救不得。
曰是此老尋常茶飯。
十一年五月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
三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
不久復(fù)其形服放還。
十一月詔住阿育王二十八年。
降旨令師再住徑山。
大弘圓悟宗旨。
辛巳春退居明月堂。
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
尋示微疾。
八月九日謂眾曰。
吾翌日始行。
是夕五鼓手書遺表并囑后事。
有僧了賢請偈。
師乃大書曰。
生也秖么死也秖么。
有偈無偈是甚么熱。
委然而逝。
世壽七十有五。
坐五十八夏。
謚曰普覺。
塔名寶光。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六
禪師諱宗杲。宣州寧國奚氏子。幼警敏有英氣。年十三。始入鄉(xiāng)校。一日與同窗戲譃。以硯投之。誤中先生帽。償金而去。乃曰。讀世書。曷若究出世法乎。即詣東山慧云院出家。先是元豐戊午。院塑釋迦像。有異人丁生者。語寺僧曰。立像一紀。當生一導師。大興宗教。若像有難。是人方來。像毀。則是人亦有難。崇寧甲申。有盜穴像腹。取其所藏。師以是歲適至。事慧齊為師。明年落發(fā)受具。繇是智辯自將。淩跨流輩。閱古云門錄?;腥襞f習。聞老宿紹珵久依天衣懷公。亟往上謁。與聞雪竇奧旨。趨寶峰湛堂準禪師。見師風神爽邁。特加器重。使之執(zhí)侍。指以入道捷徑。師橫機無所讓。準呵之曰。汝未曾悟。病在意識頌解。則為所知障。時李彭商老參道于準。師適有語曰。道須神悟。妙在心空。體之不假于聰明。得之頓超于聞見。李嘆賞曰。何必讀四庫書。然后為學哉。因結(jié)為方外交。準將入滅。師問。孰可依從。準以圜悟勤公語之。已而重趼荊渚。謁無盡居士張公。請銘準塔。公道望傾天下。師登其門。承顏接辭。綽有馀裕。公稱譽之。為名庵。曰妙喜。字以曇晦。歸寶峰。訖其事。復(fù)見無盡。從容問曰。居士謂我禪何如。公曰。子禪逸格矣。師曰。宗杲實未自肯在。公曰。行見川勤可也。于是佩服其言。放浪襄漢。會大陽微禪師。密授曹洞宗旨。尋游東都。宣和六年。圜悟禪師被旨。都下天寧。師自慶曰。天賜我得見此老。不孤湛堂張公指南之意。遂迨天寧。及聆其升堂法要。迥異平日所聞。即傾心依附。閱四旬。圜悟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云。東山水上行。若有人問天寧。只向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于言下。豁然頓悟。圜悟大喜。遷師擇木堂。以古今差別因緣。密加研練。一日圜悟飯。超然居士趙公。師預(yù)坐。忽忘舉箸。圜悟顧師而語超然曰。是子參得黃楊木禪也。師既為所激。乘問扣曰。聞和尚嘗問五祖話。不知記其答否。圜悟曰。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作么生。五祖云。描也描不成。??也??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五祖云。相隨來也。師廓然脫去。知見玄妙。圜悟深可之。使掌記室。著臨濟正宗記??焉。分座令接衲。繇是以。竹篦。應(yīng)機施設(shè)。電閃星飛。不容擬議。叢林活然歸重。右丞呂公舜徒奏錫佛日之號。虜人犯順。欲名僧十數(shù)比去。師為所挾。會天竺密三藏日與論義。密尤敬服。尋得自便。趨吳門虎丘。聞圜悟遷云居。欲往省覲。道金陵。待制韓公子蒼。與語喜之。以書聞樞密徐公師川曰。頃見妙喜。辯慧出流輩。又能道諸公之事業(yè)。袞袞不勌。實僧中杞梓也。抵云居。為眾第一座。譏訶佛祖。辯博無礙。圜悟亦讓其雄。會世擾攘。入云居之西。結(jié)庵于古云門寺基。因以為名。閱二年。避地湖湘。轉(zhuǎn)仰山。邂逅竹庵圭禪師。相與還云門。著頌古百馀篇。久之游七閩。居海上洋嶼。師閔諸方學者。困于默照。作辨邪正說。以救其弊。泉南給事江公。創(chuàng)庵小溪。延請師居。緇素篤于道者畢集。未半年。發(fā)明大事者數(shù)十人。鼎需思岳彌光道謙遵璞悟本等皆在焉。一日參政李公漢老。聞舉庭柏話。有省。師可之。及公疾革。作偈寄彌光。有深將法力荷云門之句。師平居絕無應(yīng)世意。圜悟在蜀聞之。囑丞相張公德遠曰。果首座不出。無可支臨濟法道者。公尋還朝。適徑山虛席。必欲致師。師幡然起赴。開法于臨安府。治唱圜悟之道。說法竟。侍郎馮公濟川問曰。師嘗言。不作這蟲豸。今日為什么敗闕。師曰。盡大地是個。杲上座你作么生見。公無語。及居徑山。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至一千七百。師無他約束。容其自律。發(fā)明己見。率常有之。上堂。僧問。逼塞虛空時如何。師便喝。進云。文殊普賢來也。師云。逼塞虛空。甚么處與徑山相見。僧亦喝。師云。文殊普賢為甚在。你腳跟下過。僧擬議。師便打。問。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時如何。答曰。夢里惺惺。進云。將謂和尚忘卻。師云。你記得。試道看。進云。雖道不得。要且不失。師云。元來不會。進云。從上來事。分付阿誰。答曰。分付瞎?jié)h。進云。臨濟一宗。全憑其力。師云。且喜不干你事。問。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答。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進云。為什么在徑山座下。答曰。家無小使不成君子。問。一夏百念日已滿。出門或有人問。如何是徑山道底。且作么生答他。師云。徑山曾說甚么來。進云。爭奈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師云。你作么生會。僧便喝云。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師云。何必三十年后。只今大有人笑你。乃示眾曰。尋常向諸人道。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向舉起處承當。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下語。不得良久?;蛴腥藛枴.吘谷绾渭聪蛩酪矡o。畢竟也無如何正當。恁么時四楞塌地掇在諸人面前。眼辨手親底一逴逴得去。便能羅籠三界。提拔四生。其或未然。自是你諸人根性遲鈍。且莫錯怪徑山好。師居數(shù)年。法席日盛。宗風大振。號臨濟中興焉。張侍郎子韶從師之游。灑然脫去玄解。遂尊以師禮。時慧云院忘丁生之讖。毀釋迦故像而新之。實紹興辛酉夏五月也。師于是月。坐與張厚善。著逢掖編。置衡州。廖通直李繹為結(jié)茅圃中。師既拘文。不與眾俱。率令散處。花藥開福伊山。時容其受道。門庭益峻。乃裒先德機緣。間與拈提。離為三帙。目曰正法眼藏。前參政李公太發(fā)時居鐸津。翰林汪公彥章稅駕零陵。數(shù)通書問道。當軸者滋不悅。移師梅州。其地荒僻瘴癘。藥物不具。學徒百馀。贏糧從之。閱六稔。斃者過半。師以道處之怡然。由是居民向化。至繪師像。飲食必祀焉者有之。乙亥冬。蒙恩北還。明年春。復(fù)僧伽黎。尋領(lǐng)朝命。住明州育王山。逾年有旨。改住徑山。天下宿衲。復(fù)集如初。時上潛藩。雅聞師名。遣內(nèi)都監(jiān)。詣山問佛法大意。師升堂有偈云。豁開頂門眼。照徹大千界。既為法中王。于法得自在。仍作頌獻曰。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擔大事不尋常。一毛頭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上嘉美久之。建邸立復(fù)遣內(nèi)知客。入山供養(yǎng)五百應(yīng)真。請師說法。親書妙喜庵大字。并制贊寵寄曰。生滅不滅。常住不住。圓覺空明。隨物現(xiàn)處。師升堂有偈曰。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只憑此口與舌頭。祝吾君壽無間歇。億萬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汞不竭。師子窟內(nèi)。產(chǎn)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為瑞為祥遍九垓。草木昆蟲皆歡悅。稽首不可思議事。瑜如眾星拱明月。故今宣揚妙伽陀。第一義中真實說。師春秋高。求解寺。任辛巳春。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然宏法為人。老而不勌。上即位。特賜號大慧禪師。隆興建元。自恣前一夕。有星殞于院之西。流光赫然。有聲如雷。師示微疾。八月九日。學徒問候。師勉以宏道。徐遣之曰。吾翌日始行。至五鼓親書遺奏。侍僧固請留頌。為寫四句。擲筆就寢。湛然而逝。壽七十有五。塔全身于堂之后。尋詔所居為妙喜庵。謚曰普覺。塔曰寶光。師荷佛祖正續(xù)。全體作用。掃除知見。無法與人。雖古宗師。無以加之。殆其縱無礙辯。融通宗教。則奄有圜悟之風。是以高峻門庭。容攝多眾。若海涵地負。綽綽有馀。至于棒喝譏訶戲笑怒罵。無非全提向上接人。第學者難于湊泊耳。其闊略宏度脫去繩撿。所至學徒趨事。雖嶄嶄露頭角。號稱諸方領(lǐng)袖者。師目使賾令。如侍執(zhí)然。所為偈贊頌古。絕妙古今。與賢士大夫往復(fù)論道書。并上堂普說法語。凡五帙。行于世。 贊曰。近世呂公居仁嘗謂。趙州說禪。如項羽用兵。直行徑前。無復(fù)轍跡。所當者破。所摧者服。非如他人銖稱寸度。較量輕重。然后以為得也。予觀大慧說禪。抑居仁稱趙州者。是矣。凡中夏有祖以來。徹法源。具總持。比肩列祖。世不乏人。至于悟門廣大肆樂說無礙辯才。浩乎沛然。如大慧禪師。得非間世者歟。盛矣哉。其應(yīng)機作略。能奢能儉。能崄能易。能縱能奪。機機盡善。扄扄皆新。此所以風流天下。名動九重。號稱中興臨濟。不是過也。迨其去世。未幾道價愈光。法嗣日盛。天下學禪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大慧。
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
產(chǎn)宣州奚氏。
云峰悅之后身也。
靈根夙具。
慧性生知。
年方十二。
即投慧云齊公。
十七薙染。
初游洞宗之門。
洞宗耆宿。
因師詞鋒之銳。
乃燃臂香。
授其心印。
師不自肯棄去。
依湛堂準久之不契。
湛堂因臥疾。
俾見圓悟。
悟居蜀昭覺。
師踟躕未進。
一日聞詔遷悟住汴天寧。
喜曰。
天賜此老與我也。
遂先日至天寧迎悟。
且自計曰。
當終九夏。
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
我著無禪論去也。
值悟開堂。
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
山東水上行。
悟曰。
天寧即不然。
只向他道。
薰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師聞忽前后際斷。
悟曰。
也不易你到這田地。
但可惜死。
了不能活。
不疑言句。
是為大病。
豈不見道。
懸崖撒手。
自肯承當。
絕后再蘇。
欺君不得。
須要信有這些道理。
于是令居擇木堂。
為不??務(wù)侍者。
后聞悟室中。
問僧有句無句。
如藤倚樹話。
師遂問曰。
聞和尚當時在五祖。
曾問此話。
不知五祖道甚么。
悟笑而不答。
師曰。
和尚當時既對眾問。
今說何妨。
悟不得已曰。
我問五祖。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
祖曰。
描也描不成。
畫也畫不就。
又問。
樹倒藤枯時如何祖。
曰相。
隨來也。
師當下釋然大悟曰。
我會也。
悟歷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
皆酬對無滯。
悟喜謂之曰。
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臨濟正宗記付之。
俾掌記室。
未幾圓悟返蜀。
師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
后度夏虎丘。
閱華嚴。
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
忽洞明湛堂所示。
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
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
一日圓悟。
訃音至。
師自撰文致祭。
即晚小參。
舉僧問長沙。
南泉遷化。
向甚處去。
沙曰。
東村作驢。
西村作馬。
僧曰。
意旨如何。
沙曰要騎便騎。
要下便下。
若是徑山即不然。
若有僧問圓悟先師遷化。
向甚處去。
向他道。
墮大阿鼻地獄。
意旨如何。
曰饑餐洋銅。
渴飲鐵汁。
還有人救得也無。
曰無人救得。
曰如何救不得。
曰是此老尋常茶飯。
十一年五月。
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
毀其衣牒。
竄衡州。
三十六年。
十月。
詔移梅陽。
不久復(fù)其形服放還。
詔住阿育王。
尋降旨令師住徑山。
大弘圓悟宗旨。
辛巳春。
退居明。
月堂。
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
流光赫然。
尋示微疾。
八月九日。
謂眾曰。
吾翌日始行。
是夕五鼓。
手書遺表。
并囑后事。
有僧了賢請偈。
師乃大書曰。
生也祇么。
死也祇么。
有偈無偈是甚么。
委然而逝。
世壽七十五。
坐五十八夏。
謚普覺。
塔名寶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宗杲者。字曇晦。別號妙喜。大鑒十五世圓悟勤公之嗣也。妙喜出宣州寧國奚氏。年十三。就鄉(xiāng)校。不旬而棄之。親奇其志。乃許衣緇成大僧。遍探諸家語錄。于云門睦州。尤篤意焉。竟有五家淺深門庭之疑。遂請益于廣教珵公。珵示其節(jié)目。妙喜輒領(lǐng)意。珵私嘆曰。杲乃再來人也。妙喜又棄之。遂至真如哲座下。入慶藏主賢蓬頭之室。因之過黃龍謁晦堂??鐤|林參昭覺。俱雅珍愛。妙喜又棄之。往見心印詢。詢與語連三日。大奇之。欲留不可。因指見湛堂準公于寶峰。機辨縱橫。準漠然不諾。妙喜始伏膺事之。及準疾革。妙喜惶啟曰。某向后當見何人。準曰。有個勤巴子。當能了子事。準歿。乃繭足千里。請塔銘于張公無盡。無盡時為禪室領(lǐng)袖。契之囑妙喜必。見川勤老也。會東京天寧席虛。詔起蔣山勤禪師為住持。妙喜心慶曰。此天賜我也。其禪若不異諸方。妄相許可我。則造無禪論去也。遂入勤公之室。聞公拈提。期年不敢犯其機。一日公舉東山水上行公案。以示眾。妙喜躍然。急呈所得于公。公曰。未未。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后再蘇。欺君不得。令居擇木寮。為不釐務(wù)。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公每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妙喜擬對。公輒禁之。乃至握箸忘食。公笑曰。者漢卻參黃楊木禪也。妙喜益茫然無措。乃堅請公在五祖時問答。公良久曰。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先師但向我道。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句歸何處。先師則云。相隨來也。妙喜豁然大徹。連呼曰。我會也。于是隨聲酬對勢如涌泉。公拊掌稱善。舉以首眾。宿衲皆下之。士紳爭相從游。丞相呂公舜徒尤悅之。奏賜紫衣。號佛日禪師。是時已有詔。移勤公住云居。賜號圓悟。圓悟又以妙喜。首云居之眾。其秉拂小參。萬指軒騰。昭覺元禪師出問曰。眉間掛劍時如何。妙喜曰。血濺梵天。圓悟于座下。以手約曰。問得極好。答得更奇。于是海眾爭頌老東山之再見也。圓悟還蜀。妙喜始庵居古云門。遷湖南。轉(zhuǎn)江右。入八閩。又結(jié)庵洋嶼。僧曇懿者。久依圓悟。自謂不疑。紹興初。出住祥云。法席頗盛。妙喜知其所見未實。致書令來。懿故不起。妙喜鳴鼓痛斥。榜告四眾。懿乃破夏來洋嶼。妙喜鞫其所證。大笑曰。汝恁么見解。敢嗣我圓悟老人耶。懿傀汗浹背。即退院求侍于妙喜。入室次。妙喜曰。我要個不會禪的做國師。懿對曰。我做得國師去也。妙喜喝出。復(fù)召曰。阇黎香嚴悟處。不在擊竹邊。俱胝得處。不在指頭上。懿失聲橫趨而去。妙喜笑曰。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又僧彌光。字晦庵。流譽諸方。趨風來見。妙喜命坐而商略。光一一具對。妙喜曰。雖有落處。只是不著所在。今諸方浩浩說禪者。見解秖如此。何益也。其楊岐正傳三四人而已。語訖呵呵大笑。光慍而起去。妙喜即撾鼓入室。光顰額而至。妙喜曰。吃粥了也。洗缽盂了也。去卻藥忌。道將一句來。光遽對曰。裂破。妙喜震威喝曰。汝又說禪也。光乃得旨。遂以書招其友鼎需曰。洋嶼庵主手段。與諸方別。需乾笑而已。需字懶庵。乃閩人。幼登進士。絕婚為比丘。一錫湖湘。遍參名宿。以為法無異味。歸隱羌峰絕頂。久不下山。佛心才禪師已挽出。首眾于大乘。需嘗以即心即佛問學者。毅然無可意。光強速其至。會入室鼓鳴。需隨喜焉。妙喜以拂指曰。即心即佛作么生。速道。需從傍下語。妙喜詬之曰。汝見解如此。敢妄為人師耶。即普說。訐其生平珍重得力處。排為邪解。需涕淚交頤。不敢仰視。乃歸心決擇。一日垂問。內(nèi)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時如何。需擬對。妙喜連擊之。需釋然厲聲曰。和尚已多了也。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妙喜之精猛開發(fā)。約多類此。時及門者五十三輩。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丞相張公浚在蜀時。圓悟為言。杲真得吾宗之髓。張公還朝。遂以杲補徑山。徑山之席。常隨二千馀輩。方來無地以容。乃搆千僧閣安之。侍郎張子韶。狀元汪圣錫。少卿馮濟用。悉預(yù)其列。當是時。秦檜居權(quán)。司諫詹大方阿之曰。鼓唱浮言。謗訕朝政。張九成為之首。徑山僧宗杲和之。乃坐編置。九成毀衣焚牒。竄妙喜于衡陽。起遣日而惻聲載道。識者曰。日月無私成其明。圣賢無擇成其大。豈杲公之化應(yīng)南。故天假之以示現(xiàn)于衡陽者耶。且法門正氣。表燭千秋。又以群愿所系。公必壽還。何憂哉。凡十載徙梅楊。雖瘴癘之鄉(xiāng)。而妙喜豎拂不倦。緇素騰騰。仍光風霽日也。又五載。有旨賜還復(fù)僧衣。四方虛席迎之。皆不就。最后有旨。強起主育王。筑涂田數(shù)百頃。以繼眾食。賜其莊。名般若。又二年。改移徑山。徑山益盛。雖龍象互相蹴踏。而上堂每贊猶子應(yīng)庵。深得先人機用。于是天下益稱其公。妙喜臘高。屢求退居明月堂。告謝方來。莫可禁止。先是孝宗居藩時。遣內(nèi)監(jiān)。至徑山。見妙喜。獻以偈。孝宗大悅。及在建邸。復(fù)遣近侍。請上堂。親書妙喜庵額。并贊真制賜之。及即位。又錫法號大慧禪師。洎召對。妙喜已示疾。一夕忽大星隕地。流光四散。鳥獸皆鳴。遂乃告寂于明月堂。親封遺疏。侍僧請留偈。妙喜厲聲曰。無偈便死不得也。乃大書曰。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與無偈。是甚么熱大。擲筆長往。時隆興改元八月十日也。世壽七十五。坐夏五十八。上覽遺語悽然。制詞奠曰。生滅不滅。常住不住。圓覺空明。隨物現(xiàn)見。詔以明月堂。為妙喜庵。全身瘞于庵后。謚曰普覺。塔曰普光。入其全錄八十卷于大藏焉。 贊曰。端祖云。悟了須是遇人始得。余虛度林間數(shù)十載。每耳目所有諸道者。莫不據(jù)高廣座。自稱曹溪正脈少室真?zhèn)?。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若遇。自當別有壺天。而端祖之言豈謬哉。嗚呼馬逢伯樂。薪遇中郎。吾宗之大幸也與。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
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悅之后身也。
靈根夙具,慧性生知。
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齊公受經(jīng)論,五載涵泳,乃從薙染。
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其鋒銳,乃燃臂香,授厥心印。
杲殊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久之不契。
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杲躇躊未進。
一日,聞詔遷悟住汴之天寧。
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
”遂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曰:“當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
”值悟開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東山水上行。
”悟曰:“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杲聞,忽前后際斷。
悟曰:“也不易,你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
”于是,令居擇木堂,為不釐務(wù)侍者,日同仕夫,不時入室。
一日,悟與客飯次,杲不覺舉箸,飯皆不入口。
悟笑曰:“這漢參黃楊木禪,到縮了也。
”杲曰:“如徇舐熱油鐺。
”后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杲遂問曰:“聞和尚當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
”悟笑而不答。
杲復(fù)曰:“當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
”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
’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
’祖曰:‘相隨來也。
’”杲當下釋然曰:“我會也。
”悟歷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
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
”乃著《臨濟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
未幾,圓悟返蜀,杲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
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杲自撰文致祭。
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么處去?
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
僧曰:意旨如何?
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
’若是徑山即不然,若有僧問:‘圓悟光師遷化向甚處去?
’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
’‘意旨如何?
’曰:‘饑餐洋銅,渴飲鐵汁。
還有人救得也無?
’曰:‘無人救得。
’曰:‘如何救不得?
’曰:‘是此老尋常茶飯。
’”十一年五月,秦檜以杲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
二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fù)其形服放還。
十一月,詔住阿育王。
二十八年,令再住徑山,大宏圓悟宗旨。
辛巳春,退居明月堂。
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
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
”是夕五鼓,手書遺表,并矚后事。
有僧了賢請偈,杲乃大書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無偈是甚么???
”委然而逝,世壽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謚曰“普覺”,塔名“寶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張,永嘉(今浙江溫州)楠溪人。年十八依靈山希拱為僧,又謁圓悟于鐘阜。后住臺州護國寺,稱此庵景元禪師。為南岳下十四世,昭覺勤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十六年卒(此據(jù)《嘉泰普燈錄》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寶傳》作紹興二十七年),年五十三。《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八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4—1146 【介紹】: 宋僧。溫州永嘉人,俗姓張,號此庵。年十八出家。初習天臺教,尋棄去,謁圓悟于鐘山,力參得悟,留充侍者,圓悟稱為聱頭元侍者。因常以布袋自隨,人稱元布袋。后居天臺護國寺。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景元號此庵。
溫州永嘉張氏子也。
年十八依靈山希拱和尚圓具戒。
習臺教三?。
棄去謁圓悟勤禪師于鐘阜。
聞僧讀死心和尚小參語。
云。
既迷須得個悟。
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
元聞而疑。
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
豁然大徹機辯逸發(fā)。
圓悟目為聱頭元侍者。
悟自贊像付之曰。
生平只說聱頭禪。
撞著聱頭如鐵壁。
脫卻羅籠截腳跟。
大地撮來墨漆黑。
晚年轉(zhuǎn)復(fù)沒刀刀。
奮金剛椎碎窠窟。
他時要識圓悟面。
一為渠儂并坫出。
自爾鏟彩埋光不求聞達。
后為括蒼太守耿延禧慕元欲致開法南明。
物色得元于臺之報恩。
迫其受命。
僧問。
三圣道。
我逢人即出。
出則不為人。
意旨如何。
曰八十翁翁嚼生鐵。
僧又問。
興化道。
我逢人即不出。
出則便為人。
又作么生。
曰須彌頂上浪翻空。
元后示疾。
請西堂應(yīng)庵華付囑院事。
訓徒如常時。
俄握拳而逝。
荼毗得五色舍利。
齒舌右拳不壞。
塔于寺東北劉阮洞前。
世壽五十三。
系曰。
大慧既云峰悅之再來。
可謂具大根器者。
尚受湛堂痛拶不入。
至三十馀方觸圓悟鉗錘。
始得大悟。
今元公年方二十一。
聽傍僧讀死心語便乃徹證。
其根器之利過于大慧概可知也。
出世初住南明終居護國。
叢林稱為元布袋。
以其有圣者之風。
耳簡堂機出于其門。
說法拈椎詞雄氣偉機鋒圓捷。
益見元公之垣墻者矣。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禪師名景元。永嘉楠溪張氏子。依靈山院希拱。年十八。剃度為大僧。習天臺教。通其說。棄之游方。參蔣山圜悟禪師。一日聞傍僧舉死心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兩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諦味久之。因起行次?;砣挥形?。即以告圜悟。圜悟喜之。繇是容為侍者。閱十四年。咨參決擇。洞然無間。而機鋒卓絕。眾以聱頭目之。圜悟?qū)w蜀。遽問曰。向后有人問。你作么生道。師撫傍僧背曰。和尚問你何不祇對。圜悟大笑。已而袖木錦僧伽黎授之而別。紹興初。歸隱舊邦。括倉守龍學耿延禧命出世仁壽。遷連云。晚住真如。徙護國。衲子擁隨。法席日盛。師說法超格。量絕蹊徑。問。學人上來請師相見。師曰。劄問如何是相見底事。師曰。你眼在左邊右邊。進曰。恁么則萬機休罷正眼頃開。師曰。杲日當天。盲人摸地。問。相見與未相見時如何。師云。一時穿卻。問。忽遇上上人來。又作么生。師云。列向三椽下。問。還許學人承當也無。師云。兵隨印轉(zhuǎn)。問。如何是臨濟宗。師云。殺人活人不眨眼。曰。如何是云門宗。師云。頂門三眼耀乾坤。曰如何是溈仰宗。師云。推不向前。約不向后。曰。如何是法眼宗。師云。箭鋒相拄不相饒曰。如何是曹洞宗。師云。手執(zhí)夜明符。幾個知天曉。曰。向上還有路也無。師云。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師云。黑漫漫地。問。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時如何。師云。三十棒且待。別時僧禮拜。師乃云。釋迦彌勒尚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誰。是則是護國。則不然坐立儼然。頂天履地。十二時中。??著磕著。復(fù)是阿誰。還知么著力。今生須了卻。莫教累劫受沉淪。題如是軒頌曰。拈卻瞿曇閑露布。掀翻諸祖葛藤窠。只將如是當軒掛。鐵額銅頭不奈何。示禪者頌曰。棒頭取證猶勞力。喝下承當未足奇。撥轉(zhuǎn)頂門宗正眼。須教佛祖浪頭低。十六年正月九日。被微病而逝。塔于本山。壽五十有三。臘三十有五師資度豐碩。如世所??布袋和尚者。故人以之為稱深得圜悟機用而力行之。天下方想。聞其風彩。不幸早世。議者惜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景元。號此庵。永嘉楠溪張氏子。年十八。依靈希拱圓具。后習臺教。棄謁圓悟于鐘阜。因僧讀死心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師聞而疑。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豁然大徹。既而執(zhí)侍。機辨逸發(fā)。圓悟操蜀音。目為聱頭侍者。遂自題肖像。付之曰。生平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壁。脫卻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晚年轉(zhuǎn)復(fù)沒刁刀。奮金剛椎碎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并拈出。圓悟歸蜀。師還浙東。鏟彩埋光。不求聞達。括蒼守耿公延禧。嘗問道于圓悟。因閱其語錄至像贊。得師之為人。乃致開法南明山。遣使物色。至臺之報恩。獲于眾寮。迫其受命。方丈古公。乃靈源高弟。聞其提唱。亦深駭異。住南明幾二年。厭迎送。一日示眾。舉感鐵面頌畢。師曰。是則是忒殺露風骨。吾有頌曰休休休。夕陽西去水東流。唯有仰高云勢遠。摶風九萬過南州。將化。召應(yīng)庵華與訣示訓。如常時。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無少損。塔于劉阮洞前。年五十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此庵禪師者。東甌人也。出張氏。名景元。元以妙年謁圓悟勤公于鐘阜。公即許元入侍。時悟公左右皆顯名宿德。元與之抗?;蜃h其少叢林。公不顧。然元不離公榻下。洞徹玄旨。機發(fā)觸眾。有訴于公。公笑曰。我家聱頭侍者。汝姑避之耳。自是眾憚其鋒。靖康改元。圓悟歸蜀。元辭還淅。悟公曰。向去有人問。你作么生。元拊傍僧背。曰和尚問你。何不抵對。公大笑曰。我有些子禪。被元聱頭一布袋盛將去也。叢林又共稱為元布袋云。圓悟乃題小像而付元曰。平生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壁。脫卻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晚年轉(zhuǎn)復(fù)沒刁刀。奮金剛錘碎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并拈出。元既受囑。鏟彩埋光。不求聞達。耿龍學守括蒼。因閱圓悟錄。得元之為人。時南明虛席。遂遣使物色之。至臺之報恩。獲于眾中。迫授南明之命。眾尚咿唔。無信可意。有僧問曰。逢人則出。出則不為人。意旨如何。元曰。八十翁翁嚼生鐵。進云。逢人則不出。出則便為人。又作么生。曰須彌頂上浪翻空。報恩方丈古禪師。乃靈源高弟。深駭異之。即推崇元。勉應(yīng)其命。元受請日。古公先引座。舉白云見楊歧。歧舉茶陵悟道公案。請元批判。元乃升座曰。諸禪德。楊岐大笑。眼觀東南。意在西北。白云悟去。聽事不真。喚鐘作甕。檢點將來。和楊岐老漢。都在架子上。將錯就錯。若是新南明則不然。我有明珠一顆。切忌當頭錯過。雖然覿面相呈。也須一槌打破。舉拂子云。還會么。棋逢敵手難藏拙。詩到重吟始見工。于是海眾聞風。奔集南明。南明開堂日。僧問。昔年三平道場。重興是日。圓悟高提祖印。始自師傳。如何是臨濟宗。元曰。殺人活人不眨眼。目前抽顧鑒。領(lǐng)略者還稀。如何是云門宗。元曰。頂門三眼耀乾坤。未舉先知。未言先見。如何是溈仰宗。元曰。推不向前。約不退后。三界惟心。萬法惟識。如何是法眼宗。元曰。箭鋒相值不相饒。建化何妨行鳥道。回途復(fù)妙顯家風。如何是曹洞宗。元曰。手執(zhí)夜明符。幾個知天曉。僧曰。向上還有路也無。曰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元曰。黑漫漫地。僧便喝。元曰。貪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又問。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是甚么物。元曰。無孔鐵錘。曰天人群生髏。皆承此恩力也。元曰。莫妄想。又問。三世諸佛說不盡底。請師速道。元曰。眨上眉毛。乃曰。威音王已前。者隊漢錯七錯八。威音王已后。者隊漢落二落三。而今者隊漢坐立儼然。且道是錯七錯八落二落三。還定當?shù)贸雒?。舉拂子云吽吽。又曰。野干鳴。師子吼。張得眼。開得口。動南星。蹉北斗。大家還知落處么。金剛階下蹲。神龜火里走。又歷應(yīng)仰山連云諸剎。晚遷天臺護國寺。寺久廢。元樂而新之。紹興丁丑。輒請西堂應(yīng)庵禪師首眾。以后事囑之。俄頃握右拳蛻去。年五十有三。坐三十五夏。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無少損。塔于寺東劉阮洞前。松窗居士錢端禮聞訃。乃喟然曰。吾師何獨行也。適平田簡堂禪師。并瑞巖國清二主人至。禮與詳敘達旦。遂書語別之。置筆顧曰。先師握拳而去。禮坐去好臥去好。簡堂哂曰。一去便了。理甚坐臥。禮合爪曰。法兄當為祖道自愛。正坐斂目而逝。簡堂。名行機。后住國清?;蜮肿〗股?。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景元,字此庵,姓張氏,永嘉人也。年十八,依靈山希拱圓具戒,習臺教三,棄去。謁圓悟勤于鐘阜,間讀死心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元聞而疑,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豁然大徹,機辯逸發(fā),圓悟目為聱頭元侍者。悟《自贊像》,付之曰:“生平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壁。脫郤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晚年轉(zhuǎn)復(fù)沒刀刀,奮金剛椎碎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并拈出?!弊誀柹虿事窆?,不求聞達。后為括蒼太守耿延禧慕仰元,欲致開法南明,得元于臺之報恩,迫其受命。僧問:“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則不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鐵?!鄙謫枺骸芭d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則便為人,又作么生?”曰:“須彌頂上浪翻空?!痹笫炯?,請西堂應(yīng)庵華付囑院事,訓徒如常時,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不壞,塔于寺東北劉阮洞前,世壽五十三。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示真性源 參禪須要信得徹。
有主宰。
提撕話頭。
默默參究。
于一切處無著無依。
逆順境界到手。
便為驀直行去。
不起分別。
不見有逆順。
不見有境界。
蓋為大解脫中不存一法也。
洞然了悟。
直下承當。
更進一步。
了卻向上一著。
虛徹靈明。
如金剛王寶劍。
萬物曷敢嬰其鋒。
更說甚么世法佛法。
煩惱菩提。
透頂透底。
舉體全真。
是為逸格之人也。
示圓鑒堂 念佛一門。
捷徑修行之要也。
識破此身不實。
世間虛妄。
是生死根。
惟凈土可歸。
念佛可恃。
緊念慢念。
高聲低聲。
總無拘礙。
但令身心閑淡。
默念不忘。
靜鬧閑忙。
一而無二。
忽然觸境遇緣。
打著轉(zhuǎn)身一句。
始知寂光凈土不離此處。
阿彌陀佛不越自心。
雖然如是。
若乃將心求悟。
反成障礙。
佛性是自然之物。
不屬心思意解。
若見恁么說。
你便執(zhí)個無心。
又成大病。
但以信心為本。
一切雜念都不隨之。
如是行去。
總?cè)徊晃颉?div id="e72noyv"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1_0_52_comment'>
沒后亦生凈土。
階級進修。
無有退轉(zhuǎn)。
優(yōu)曇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誰。
或云那個是我本性阿彌陀。
謂是攝心念佛。
參究念佛。
汝今不必用此等法。
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趙州無字。
未悟之時。
如銀山鐵壁。
今日也無無。
明日也無無。
一朝水到渠成。
始知鐵壁銀山元非別物。
只貴退步休心。
切切要明生死大事。
不可呆蠢蠢念個無字虛延歲月。
亦不可推詳計較義理曲會。
但于時中憤憤然要明這個無字。
忽爾一朝懸崖撒手。
打個翻身。
方見孤明歷歷。
如是現(xiàn)成。
到此不可耽著味著。
還有腦后一槌極是難透。
你但恁么參去。
舉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
復(fù)指乾坤行七步。
只要群生正眼開。
落盡眉毛渾不顧。
舉如人上樹 百丑千拙齊露出。
明眼衲僧見不得。
斷人命脈只斯須。
香嚴老子賊賊賊。
答誠敬堂 向上一著者。
悟徹之后。
結(jié)角羅紋。
殺著一錘。
所謂末后一句也。
言語說不到。
只用活機手段調(diào)治而至。
百丈再參馬祖。
馬祖正用此機。
臨濟再參黃檗。
黃檗亦用此機。
臨濟打洛浦亦此機也。
后于夾山棒下方始瞥地。
興化打克賓亦此機也。
真凈和尚頌曰。
丈夫當斷不自斷。
興化為人徹底漢。
日后從他眼自開。
棒了罰錢趕出院。
此頌甚對機。
汝今公案未明。
如何明得此一著子。
夙有靈根者。
公案亦甚易明。
不見臨濟凡問佛法。
便被黃檗毆打。
十分切當。
后得大愚一句打發(fā)。
洞明黃檗機用。
假如今日汝問我向上一著。
我亦不用搖唇動舌。
只用毆打。
再問再打。
汝被我打得荒了。
無計可施。
無理可說。
不得意中。
忽然猛省。
亦未可知。
我雖不施棒喝。
汝但恁么承當去看。
示道禪人 參禪一著。
是超生死脫輪回之關(guān)棙子。
豈可小識小見而能擬議耶。
此是三世諸佛捷徑度人之大法。
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也。
自從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眾。
迦葉尊者獨悟深旨。
次第傳來。
度人無限。
非語言文字而能教誨。
惟在具大手段。
大善知識。
生機活法點悟而已。
昔因風吹幡動。
一僧言風動。
一僧言幡動。
六祖云。
非風幡動。
是汝心動。
二僧皆得省悟。
嗚呼。
二僧言是風動。
是幡動。
皆是凡心。
六祖言非風動。
非幡動。
便悟佛心。
汝今且去窮究非風幡動。
是汝心動。
如是參去。
忽然省悟。
自知果然非風幡動。
是我心動也。
那時卻來回報。
然后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銘 生事死葬。
祭之以禮。
孔子之教也。
死而火化。
安葬骨塔。
釋迦之教也。
古今依教。
莫不皆然。
余生姑蘇洞庭黿山陳氏。
父字顯宗。
號月潭處士。
母金氏。
余諱景隆。
字祖庭。
號空谷。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永樂壬辰。
從弁山白蓮懶云和尚受學參禪。
湖海禪伯古拙和尚輩莫不參扣。
雖以家居。
參究不替。
庚子歲。
許令出家。
從虎丘先師石庵和尚收為行童。
洪熙乙巳。
給牒為僧。
宣德二年。
從杭昭慶守宗師得具戒。
六年。
先師膺薦住持杭之靈隱。
遂同至矣。
七年。
往天目山禮高峰塔。
憩錫一載。
剋苦參究。
忽有省會。
懶云和尚時在海昌凈妙。
遂造之。
剖露心法。
懶云大喜。
九年。
靈隱先師圓寂矣。
阇維。
斂骨葬于本山。
造骨塔。
并塔院。
奉祀有年。
今老且病。
死日在邇。
思無馀地以葬遺骨。
遂承佃錢塘縣尉司上扇第二圖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為墳地。
葬骨塔。
蓋墳屋居之。
待盡馀年。
名其屋曰正傳塔院。
嗚呼。
生死一夢。
骨塔奚為。
蓋表佛法流芳。
靈蹤不斷。
即幻明真。
以致佛祖命脈源遠流長矣。
幻身雖滅。
佛性不遷。
后之來者。
見窣堵崚嶒。
峰巒蒼翠。
鳥鳴喬木。
泉潟幽巖。
不馳外境。
不執(zhí)內(nèi)心。
盡忘愛惡。
陶然泰和。
始知法界為身。
虛空為口。
萬象為舌。
晝夜說禪。
未常間歇。
于此見得明。
透得徹。
如醉復(fù)醒。
廓然領(lǐng)悟。
便見佛祖不曾涅槃。
老僧不曾圓寂。
大圓鏡中覿面相見。
西來祖意兩手分付。
如古師嗣云門。
青師嗣太陽。
無前后。
無去來。
大千沙界。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
懶云和尚。
是景隆受業(yè)師之受業(yè)師。
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懶云。
即南極安禪師也。
得臨濟正傳二十世。
師上溯天真。
則無極源雪巖欽。
前后嗣法亦無定規(guī)。
前嗣后者。
阿難嗣迦葉。
后嗣前者。
興化嗣臨濟。
理貫古今。
詣實為至。
銘曰。
廓周法界。
空蕩無涯。
群靈升墜。
恒無已時。
佛祖垂應(yīng)。
為導為師。
夙膺微幸。
直斯化儀。
不善弘道。
隨力所宜。
卒于武林。
骨窆山崖。
窣堵奠安。
山同壽期。
以幻歸幻。
有為無為。
成住壞空。
斯道恒夷。
正統(tǒng)九年春。
景隆五十二歲著。
示徒參禪 禪宗厥旨。
是轉(zhuǎn)迷成悟之要道也。
是明心見性之妙訣也。
是超凡入圣之關(guān)棙也。
自宋末至于今日。
師法不逮。
參徒根器亦為下劣。
變壞妙訣。
死法傳流。
無繩自縛。
本是活人。
縛作死漢。
做作規(guī)矩。
提死話頭。
執(zhí)倚偏邪。
無由開悟。
嗟夫。
靈山會上別傳心法。
超出功用。
大解脫法門也。
要在妙悟。
豈局規(guī)模。
老僧今日不用提話頭。
不用參公案。
先要識破此身。
空花幻影。
不越百年。
安可溺于世情。
埋沒靈明覺性。
隨逐妄緣。
汩沒生死。
六道循環(huán)。
不能超出。
既知此患。
盡情放下。
更不留心。
惟令默自思惟。
我今思善思惡怕熱怕寒知饑知渴者心也。
因有幻身。
此心存活。
死了燒了。
何處安身。
只思此二句。
其馀言語。
知得便了。
不須記憶。
但于行住坐臥靜鬧閒忙苦樂逆順一切時中。
唯自思惟死了燒了何處安身。
忽然識得。
自會做人。
自知入道。
至于此時。
方參公案。
切須穩(wěn)重窮究末后一句。
方到牢關(guān)。
始為了事人也。
涵養(yǎng)此道。
如百煉精金更無變色。
還垂方便接引后人。
是為報佛恩德。
答問 明本源曰。
永明大師道。
有禪有凈土。
猶如帶角虎。
是則二法兼行耶。
兼行。
則古人謂之腳踏兩邊船。
必陷中間也。
湖海弟兄浩浩商量。
是非蜂起。
乞師指決。
去我礙膺。
答曰。
永明大師出此言時。
無人反覆扣問。
歷代祖師在世。
亦無人反覆扣問。
故無辨明也。
學人疑似之心蘊之于懷。
未常發(fā)問。
懡?含糊。
迨今五百年矣。
子發(fā)此問。
大哉問也。
惜乎景隆虛度光陰七十四年。
道德智眼皆所不逮。
安能答此言乎。
強答之。
恐不契佛祖之心。
反罹罪咎。
然有問無答。
亦非道也。
勉赴來意。
隨力言之。
子當裁擇。
執(zhí)守參禪。
提個話頭。
自謂守靜工夫。
更無別事。
念佛往生。
寅夕禮誦。
皆所不行。
此謂有禪無凈土也。
此等參禪亦非正氣。
是為守死話頭。
不異土木瓦石。
坐此病者十有八九。
莫之能救。
禪是活意。
如水上葫蘆。
捺著便轉(zhuǎn)。
活鱍鱍地。
故云參祖師活意。
不參死句。
如此參禪。
不輕念佛往生之道。
寅夕禮誦亦所遵行。
左之右之無不是道。
雪峰作典座。
楊岐作監(jiān)寺。
籍身勞動。
內(nèi)力參禪。
永明參韶國師之禪。
大弘念佛之道。
所謂內(nèi)圓而外方。
內(nèi)秘菩薩行。
外現(xiàn)是聲聞。
此謂有禪有凈土也。
輒以俚言免塞子問。
別訪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關(guān)安清二上人 大藏經(jīng)中。
傳燈錄里。
教人修行者。
皆言親近明師。
時時聞法。
或念佛。
或數(shù)息。
或尸觀。
或居阿闌若。
閑淡性情。
剋求妙悟。
自從拈花示眾。
迦葉妙悟教外別傳禪學厥旨。
二祖覓心不得而得安心。
南岳禪師參六祖。
祖曰。
什么物。
與么來。
岳大悟。
乃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疏山聞溈山曰。
有句無句。
如藤倚樹。
疏山賣布單作路費。
三千里外直造溈山。
扣問樹倒藤枯。
句歸何處。
溈山大笑而已。
疏山不契。
發(fā)憤而去。
行到明招。
言及于此。
明招曰。
卻使溈山笑轉(zhuǎn)新。
疏山大悟。
大慧亦問樹倒藤枯。
句歸何處。
圓悟答云。
相隨來也。
大慧亦悟。
有僧問一老宿。
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宿云。
惡。
其僧大悟。
雪峰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古人坐立不安。
切切求悟。
豈肯死坐關(guān)房。
守株度日。
唐有大梅。
宋有和庵主。
閑靜馀情。
養(yǎng)道而已。
唐宋之時。
皆無坐關(guān)之說。
元時生出計較。
設(shè)個關(guān)房。
安坐待悟。
至今仿效也。
汝既如是精進用心。
切切求悟。
聊為庶幾。
豈可安坐關(guān)房。
現(xiàn)成衣食。
自在過時。
而況張道伴。
李道伴。
張施主。
李施主。
常來相望。
各入關(guān)房。
閑話半日。
豈是真正修行純凈工夫剋時求悟也。
靈源居昭默堂。
高峰坐死關(guān)。
皆悟道之后養(yǎng)道者也。
不似今人茫然而坐。
古人不舍分寸光陰。
不廢剪爪之工。
舍身命而求妙悟也。
今恐虛消信施。
空喪光陰。
帶果招因。
難以逃避。
由是老僧如是苦口。
若契汝心。
留為警覺。
或不契心。
付之水火。
又 來書說許多言語。
皆欲辨明。
且夫義學中人。
讀書經(jīng)。
教文義。
玄義豈不過汝百倍。
尚不能一一辨明。
不能窺測禪宗公案。
汝欲辯明。
何異入海算沙。
禪宗厥旨。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昔有僧問石頭和尚曰。
如何是禪。
答云碌磚。
如何是道。
答云木頭。
禪是如是之處悟?qū)⒊鰜怼?div id="l2wsidz"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1_0_533_comment'>
思惟之心安在何處。
一悟之后。
萬法皆明。
何待辨論。
大慧和尚頌十智同真公案云。
兔角龜毛眼里栽。
鐵山當面勢崔嵬。
東西南北無門入。
曠劫無明當下灰。
禪宗悟境界如是而已。
通此消息。
令汝會意。
前者見汝多于人事。
故寫書來。
令汝自省。
又恐汝獨執(zhí)于坐。
困在昏鈍。
故寫幾段古人用心切近悟處。
令汝學他用心。
昔晦堂和尚參云峰悅禪師。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峰曰。
你且去參黃龍南禪師。
到彼挨拶數(shù)日亦不悟。
復(fù)回云峰。
峰已遷化。
復(fù)回黃龍。
途中遇雪。
阻于一寺。
無師參扣。
便看傳燈錄。
偶然揭開。
看見僧問多福。
如何是多福一叢竹。
福云。
一莖兩莖斜。
僧云不會。
福云。
三莖四莖曲。
晦堂大悟。
覺華嚴參圓悟。
日日挨拶。
日日不悟。
圓悟令看羅山語錄亦不悟。
發(fā)憤出門。
行到一寺。
忽然大悟。
古人如是坐立不安。
磨心擦腹。
挨拶出來。
豈是安然自在。
守待自悟。
觀汝來書。
知汝不會參禪。
不聞?wù)嬲_發(fā)。
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開發(fā)也。
良可惜哉。
老僧寄書。
令汝師于古人。
莫師今人。
老僧于永樂年間十九歲時。
遇見信心銘證道歌。
一看之后。
超然省會。
從此發(fā)心。
力求出家。
參見南極老和尚。
古拙老和尚。
金陵湖廣兩淅之間做知識者。
一一往見。
所有開發(fā)。
皆不中意。
我自主張。
只用傳燈中上古祖師機用開發(fā)。
用心參究。
所以今日得這些小見識兒也。
忝與上古相合。
不與今時雷同。
我期望汝成個法器。
不可平常過了。
汝今抖擻精神。
自著精彩。
參個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返究自己。
力要省會是歸何處。
拌舍此身。
默做遲鈍工夫。
一生用心去。
終有悟日。
此是沒奈何處用此痛切之心也。
古人則不然。
有云我坐在這里等你悟去。
我立在這里等你悟去。
如是容易。
豈不快哉。
古人用心苦切。
一團精彩悟?qū)⒊鰜怼?div id="vligcax"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81_0_632_comment'>
不是拘縛身體。
呆呆兀坐。
昏茫過日。
此上所言多說禪病。
脫得禪病。
庶可悟道。
古云。
千魔萬難轉(zhuǎn)惺惺。
直須精進切心。
庶有悟日。
袾宏曰。
諸師多教人參念佛是誰。
惟師云不必用此等法。
隨病制方。
逗機施教。
二各有旨。
不可是此非彼。
續(xù)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諱景隆。字祖庭。號空谷。姑蘇洞庭黿山陳氏子。父月潭居士。母金氏。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為童時不茹葷。趺坐若禪定。永樂壬辰。從弁山白蓮懶云和尚受學參禪。雖家居。而湖海禪伯如古拙和尚輩靡不參謁。庚子出家虎丘。宣德二年詣杭州昭慶受戒。遂依師住靈隱七年。往天目禮祖塔。憩錫一載。刻苦參究。忽有省。因造懶云剖露。云印可之。懶云。臨濟下二十四世也。師所著有空谷集三十卷。心宗洞達。機辨峻拔。儒釋通貫。事理交融。大理卿吳公志之。師存年五十二時。自作塔銘于武林西湖之修吉山。院名正傳。有正傳十景之詠在集。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