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力起

相關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6 【介紹】: 宋僧。福州人,俗姓鄭,字密庵。自幼聰穎,出家為僧。不憚游行,遍參知識。嗣天童曇華禪師。住蔣山、華藏,禪侶萃集,恒逾千眾。未幾詔住徑山、靈隱,晚居太白。
全宋詩
釋咸杰(一一一八~一一八六),號密庵,俗姓鄭,福州福清(今屬福建)人。出家后遍參知識。初謁應庵,蒙印可。后分座說法于吳門萬壽、四明天童。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烏巨山乾明禪院,次遷大中祥符寺、蔣山太平興國寺、常州褒忠顯報華藏寺。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詔住徑山興圣萬壽寺,召對選德殿。七年,遷靈隱寺。十一年,歸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十三年卒,年九十九。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曇華禪師法嗣。有《密庵咸杰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事見《語錄》及所附宋葛必撰《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屜探茉?,以輯自《語錄》卷上者編為卷一,以見于《語錄》卷下者編為卷二。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七九
咸杰(?——一一七六),字密庵,福州(治今福建福州)鄭氏子。博通內外,能文善書。壯齡出家,參曇華禪師得法,歷主烏巨、祥符、蔣山等剎。后詔住徑山,遷靈隱,晚住育王。淳熙三年寂。見《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咸杰字密庵。福州鄭氏子也。其母夢廬山老僧入舍遂舉師。自幼穎異過人。及壯剃發(fā)進具遍參知識。最后謁應庵華和尚于衢州明果庵。一日問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沙盆。應庵頷之。說偈曰。大徹投機句。當陽廓頂門。相從今四載。徵詰洞無痕。雖未付衣缽。氣宇吞乾坤。卻把正法眼。喚作破沙盆。后出住衢州烏巨庵。次遷祥符蔣山華藏。未幾奉詔主徑山及靈隱。上堂牛頭橫說豎說。不知有向上關棙子。有般漆桶漢東西不辯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關棙子何異開眼尿床。我有一轉語。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眾去也。良久曰。達磨大師無當門齒。上堂卓拄杖曰。迷時秖迷這個。復卓一下曰。悟時秖悟這個。迷悟兩忘。糞掃堆頭重添搕??。莫有東涌西沒全機獨脫處道得一句底。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擲拄杖曰。三十年后又舉。金峰和尚示眾云。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無老婆心。僧門。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峰曰。問凡答凡問圣答圣。僧又問。如何是和尚無老婆心。峰曰。問凡不答凡問圣不答圣。師曰。我當時若見他恁么說。好向他道。爾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這圣凡窠臼也。又舉婆子燒庵話畢師曰。這個公案叢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對眾納敗闕一上。定要諸方檢點明白。乃召眾曰。這婆子住處深穩(wěn)水泄不通。偏向枯木上糝花。寒巖中發(fā)焰。這僧孤身迥迥慣入洪波。等閒坐斷潑天潮頭。到底自無涓滴。仔細檢點。將來敲枷打鎖則不無。若謂佛法二人俱未夢見在。今老僧與么提持畢竟意歸何處。良久曰。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煙搭在玉欄干。上堂卓拄杖曰。盡大地喚作一句子擔枷帶鎖。不喚作一句子業(yè)識茫茫。兩頭俱透脫。得了凈裸裸赤灑灑。不可把達磨一宗掃地而盡。所以云門大師道。盡乾坤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句不見一法。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在。師曰。劍去久矣。方乃刻舟。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禪師名咸杰。
號密庵。
其先福州世族也。
姓鄭氏。
母夢廬山皓鬢頭陀入室而生。
生之夕。
境內皆聞天樂。
不知何祥。
其親亦秘之。
師幼穎悟。
氣宇深沉。
事親以孝聞。
親有賢行。
勖之遠游。
遂得度受具。
不結侶。
不備衾。
寒暑一衲。
遍扣諸方。
諸方敬之。
晚依應庵。
屢遭訶詈。
不假一詞。
默師默契其機。
一日應庵晚參垂問。
如何是正法眼。
師遽趨對曰。
破砂盆。
應庵頷之。
命入侍。
大擁眾心。
及辭歸省親。
應庵送以偈曰。
大徹投機句。
當陽廓頂門。
相從今四載。
徵詰洞無痕。
雖未付缽袋。
氣宇吞乾坤。
卻把正法眼。
喚作破砂盆。
此行將省覲。
切忌便跺跟。
吾有末后句。
待歸要爾遵。
師閩還。
應庵乃上堂。
舉師分座曰。
一棒一條痕。
一摑一手血。
臨濟老瞎驢。
至今猶未瞥。
須彌頂上浪拍天。
大洋海水無一滴。
偉哉本色人。
頂門亞三只辨龍蛇。
百草頭擒虎兕。
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
坐斷衲僧搖舌。
雖然猶未撥動向上一竅在。
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竅。
問取堂中首座杰。
未幾開化衢之烏巨。
其節(jié)概大類應庵。
應接渾如妙喜。
一時厭飫叢林者。
皆起而歸之。
秘閣張镃。
矢向宗風。
改宅為慧云寺。
請師據室。
師憐其正信。
示以趙州無字。
镃得旨。
及師應祥符蔣山。
歷華藏雙徑。
而镃皆隨侍。
又遷靈隱。
床歷無所容。
乃舉破庵先。
分座接納焉。
師嘗被召入禁庭。
或留宿內觀堂。
天子屢欲加贈。
師屢以疾辭。
教授嚴康朝曰。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理固然也。
況良時莫再。
圣主難逢。
法兄每用藏六之機。
不顧從上縣絲之脈。
朝不取也。
師曰。
汝之所見。
本為通論。
但弘道設教也以時。
當此際。
京畿宮觀。
金碧交輝。
古德高風。
杳不聞矣。
而躁進孟浪之病。
庶幾老成持重者。
有以振之。
且華亭渡西山隱。
獨非兼濟天下乎哉。
力請退休平江。
淳熙甲辰春。
天童使至。
師告眾曰。
去年八月間。
得旨與安閒。
擺脫水云性。
縱步到陽山。
元宅諸子弟。
忻然力追攀。
庵居三個月。
開懷宇宙寬。
忽接四明信。
來書意盤桓。
天童虛法席。
使君語猶端。
迢迢遣耑使。
不問路行難。
山僧臨晚景。
不敢自相瞞。
搥鼓樂與行。
四眾亦忻歡。
先師未了底。
應是波瀾。
敢問大眾。
如何是先師未了底。
一回飲水一回咽。
臨濟德山俱汗顏。
入寺以應庵遺規(guī)結制。
升座曰。
數十年前舊公案。
今日拈來重剖判。
任是鐵眼與銅睛。
也須曳入紅爐煅。
眾中忽有個不受瞞底出來道。
盡大地是個紅爐。
也煅某甲不破。
只向他道。
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計。
淳熙丙午。
無病示寂。
塔于寺東。
其嗣法者。
破庵先等一十二人。
而澄照自鏡。
復住天童。
贊曰。
應庵廓虎丘之風。
時出入其庭者濟濟耳。
以其廢鉤繩而取曲直。
故竊諱之。
及密庵開化。
山不束岳。
海不束濤。
豈非過師之智。
自與齊眉共躅者異歟。
不然。
則臨濟宗風何能西咸四七。
而東登二三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咸杰,字密庵,福州鄭氏子也。其母夢廬山老僧入舍,遂舉。杰自幼穎異過人,及壯剃發(fā),進具,遍參知識。最后謁應庵華于衢州明果庵。一日,問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沙盆?!睉诸h之,說偈曰:“大徹投機句,當陽廓頂門。相從今四載,徵結洞無痕。雖未付衣缽,氣宇吞乾坤。郤把正法眼,喚作破沙盆?!焙蟪鲎♂橹轂蹙掴郑芜w祥符蔣山華藏。未幾,詔主徑山及靈隱。上堂:“牛頭橫說豎說,不知有向上關棙子。有般漆桶漢,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關棙子?何異開眼尿床。我有一轉語,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眾去矣?!绷季迷唬骸斑_摩大師無當門齒?!鄙咸?,卓柱杖曰:“迷時秪悟這個?!睆妥恳幌略唬骸拔驎r秪悟這個,迷悟兩忘,糞掃堆頭,重添搕??,莫有東涌西沒,全機獨脫處,道得一句底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擲柱杖曰:“三十年后。”又舉“金峰示眾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無老婆心。僧門:如何是有老婆心?峰曰:問凡答凡,問圣答圣。僧又問:如何是無老婆心?峰曰:問凡不答凡,問圣不答圣?!苯茉唬骸拔耶敃r若見他恁么說,好向他道:你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這圣凡窠臼也?!庇峙e婆子燒庵話畢,杰曰:“這個公案叢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對眾納敗闕一上,定要諸方檢點明白?!蹦苏俦娫唬骸斑@婆子住處深隱,水泄不通,遍向枯木上糝花,寒巖中發(fā)燄。這僧孤身迥迥,慣入洪波,等閒坐斷潑天潮頭,到底自無涓滴。仔細檢點,將來敲枷打鎖則不無,若謂佛法,二人俱未夢見。今老僧與么提持,畢竟意歸何處?”良久曰:“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煙搭在玉欄桿。”上堂卓拄杖曰:“盡大地喚作一句子,擔枷帶鎖。不喚作一句子,業(yè)識茫茫。兩頭俱透脫得了,凈裸裸,赤灑灑,不可把達摩一宗掃地而盡,所以云門大師道盡乾坤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句,不見一法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全提?!绷季迷唬骸皠θゾ靡樱侥丝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48—1328 【介紹】: 宋元間錢塘人,字廷玉,號湛淵,又號棲霞山人。少穎敏,博通經史。世祖至元末授太平路儒學正,攝行教授事,建天門、采石二書院。仕至儒學副提舉。詩文一主于理,劉辰翁稱其詩逼陶、韋,書逼顏、柳。有《湛淵集》。
元詩選
珽字廷玉,錢唐人。
八歲能賦詩,長,習為科舉業(yè),轟然有聲場屋間。
宋亡后,客授藏書之家,晝翻夜誦,燈墜花穴帽不知也。
丞相伯顏、程承旨鉅夫、劉中丞伯宣前后交薦,辭不赴,李文簡公衎力起之。
授太平路儒學正,未幾攝行教授事,尋轉常州路教授,升江浙等處儒學副提舉,秩滿,署淮東鹽倉太使,謝事,養(yǎng)疴海陵。
再遷蘭溪州判官,致仕。
結廬西湖之金沙灘,有泉自天竺來,及門而匯,榜之曰湛淵,因以自號。
晚歸老棲霞,又號棲霞山人。
以天歷元年卒,年八十一。
所居多竹,先是一竿上岐為二,人皆異之,賦《雙竹杖》詩,未幾而歿。
廷玉有二子,蓋先兆也。
所著曰《湛淵集》。
剡源戴帥初評其詩,甚似渡江陳去非,而嘗諱言去非。
其賦《銅浮漚》一篇,尤清馴可念。
紫陽方萬里稱其冠絕古人,有英雄大丈夫氣。
廬陵劉會孟謂其不為雕刻苛碎,蒼然者不惟極塵外之趣,兼有云山韶濩之音。
皆確論也。
全宋詩
白珽(一二四八~一三二八),字廷玉,號湛淵、棲霞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理宗景定元年(一二六○)入太學。度宗咸淳中以詩著,與同邑仇遠合稱仇白。宋亡,以教授生徒為業(yè)。后以薦為太平路學正,歷常州路教授、江浙等處儒學副提舉,以蘭溪州判官致仕。元文宗天歷元年卒,年八十一。有《湛淵集》八卷,已佚。清杭州沈崧町輯為一卷。事見本集附錄明宋濂《湛淵先生白公墓志銘》?!“赚E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廷玉,錢塘人。以薦授官累遷江浙儒學副提舉歷蘭溪州判官致仕自號棲霞山人有湛淵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0—1311 【介紹】: 元真定藁城人,字敬仲,號默庵。性至孝。既承家學,又私淑劉因之學。其學一以圣賢為師。不屑仕進,家居教授,四方之來學者,多所成就。有《默庵集》。
元詩選
熙字敬仲,真定稿城人。
先世以貲雄離石,藏書萬馀卷,金亡徙家。
熙少承祖父之學,聞容城劉靜修名,將往從之游,未行而劉卒,走往拜其墓,錄其遺書而還。
憲司數以其行薦于朝,無所就。
至大四年卒,年四十二。
學者稱默庵先生,門人蘇天爵輯其遺文為《默庵集》。
謂其文章以理為主,皆有為而作。
詩學淵明晦翁,第以吟詠性情、陶寫造化而已。
自金源氏與宋分疆,以詞章辨博相雄長。
元初姚公茂得趙江漢之書而北,許魯齋力起而昌明之,而理學始傳。
靜修能以所學羽翼魯齋,而推源于周、程、邵、朱者也。
敬仲私淑靜修而尊朱子之說以為教,游其門者,望而知為安氏弟子。
北方之學,于是乎益振。
敬仲固劉氏之功臣,然其詩去靜修遠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譯經篇
法禎。
字蒙隱。
雪澗其號也。
蔣氏。
其先曹之定陶人。
家世閥閱。
宋靖康間。
高曾避金兵。
徙淮西壽春。
因家焉。
父德勝。
將兵取襄陽有功。
封濟陰侯。
母魯夫人。
嚴而賢。
師生岐嶷。
齠齔習詩賦聲律。
日記數千言。
然氣羸疾瘵。
每病則瀕死。
術者以為非壽者相。
父母舍之出家。
事退庵無公大講師落發(fā)。
十七入講肆。
通經論大旨。
開官講于建鄴聲華奪席。
尋入京師。
告單慶壽太尉駙馬沈王。
日請入府說法。
延祐丙辰。
被旨即慶壽開堂。
移易州之興國。
逾年。
兩奉詔。
翻譯菩提行釋論二十七卷。
西夏僧慧澄譯語。
師筆受綴文。
一言三詳。
刪治一出于師。
所司供給。
仍指授畫工。
于大內寶云殿。
繪高僧像八十八龕。
師作八十八傳。
金書其上。
初皇慶之開舉場也。
蒙古色目習三場舉業(yè)。
漸染朱熹之說。
謂佛語為誕妄。
詔翰林虎承旨妙三藏與師三人。
以張?zhí)煊X護法論。
譯為國語。
以化之。
英宗即位。
將以大藏經治銅為板。
而文多舛誤。
徵選天下名僧六十員。
讎較。
師與湛堂西谷三人。
為總督。
重勘諸師所較。
仍新為目錄。
旌賞特加。
泰定至順之交。
教門有大故。
師必預議秉筆。
后至元丙子。
被兩宮詔旨。
主南城大竹林。
至正戊子。
詔重譯菩提行頌文。
陛見于大口行宮。
上以漢語。
呼師號而面諭焉。
是年。
俗儒王溥張瑯。
陳言僧道之弊數十條。
省部從其說。
將行移文檄。
師為駁邪論以辟之。
其議遂??。
又江西儒學官涂以義。
上數千言。
其大旨。
欲盡毀天下寺觀。
僧道歸俗。
財產沒官。
師為公牘。
回省部。
折其邪說。
乃止。
甲午。
遷潭柘之龍泉。
師開堂出世。
四十馀年。
膺累朝眷顧。
凡皇家大會。
演法師為巨擘。
王公有識大人。
皆望塵加敬。
名聲振寰宇。
碑志文言。
殆遍海內。
性明敏。
經書過目成誦。
其于性相教義。
禪學密乘。
與夫孔老百氏。
經子史籍。
無不該覽。
發(fā)為文章。
精致雅健。
要為不蹈襲前人。
蔚然自出機杼。
成一家學。
胸襟倜儻無芥蒂。
爰自蒞事。
雖賞罰公行。
未嘗藏怒宿怨。
性不猜貳。
遇人一言之快。
則傾倒肝腑。
聞后進之善。
欣欣然似出諸己。
見不善。
亦必苦口規(guī)訓。
五讀華嚴大疏。
兩閱大藏。
年逾從心。
而自強不息。
禪誦益勤。
其主潭柘也。
力起頹廢。
叢林為之一新。
施己衣資鈔一萬三千五百馀貫。
十方檀施鈔。
四千四百馀貫。
因緣相資。
故致有成。
且為之儲積年糧。
安集云水。
一誠感格。
五年中七現祥光。
師不之恤。
唯以傳佛心宗唱高。
和寡為甚恨。
師為文不存稿。
多散失而未刊。
進士葛天麟。
撰師行勒之石。
未詳所終。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世愚。號杰峰。衢之西安余氏子。初從孤岳嵩公。供灑掃之役。已而為大僧。謁古崖純公。石門剛公。涕淚悲泣。祈以求端用力之要。二公欣然語之。師佩受其言。不分明暗。兀坐如枯株。時年二十五矣。踏濤江而西。見諸大老。如布衲雍公。斷崖義公。中峰本公。師一一咨叩。下語不契。中心瞀亂。遂止南屏山中。三年不踰戶限。聞止巖成公。倡道大慈山。亟往謁焉。巖示以南泉三不是語。師聞而益疑。仍還南屏。類氣絕之人。行坐寢食。不徇覺知。一夕。聞鄰席僧唱證道歌。至不除妄想不求真?;砣蝗玑屩刎摗Ee目洞照。不見一物留礙。喜躍不自勝。疾走見止巖。會止巖游姑蘇。趨天池。求證于元翁信公。仍歸止巖。止巖喝曰。何處見神見鬼。師曰。今日捉了賊也。曰賊在何處。師便喝。巖豎起竹篦。命師指名。師便掀倒禪床。巖曰。爾欲來捋虎須耶。師作禮。巖連打三下。囑曰。善自護持。他日說法度人。續(xù)佛慧命。至順二年。歸西安。住烏石山。澄居攝念。影不出山者一十六載。聲光日振。緇素之士。坌集座下。恒至二三千指。至無所容。既而遷廣德之石溪興龍寺。向化之盛。不下烏石時。烏石之眾。如子失母。力迎其還。適郡境。新建佛剎者四。曰古望。曰龍眼。曰寶蓋。曰普潤。皆延師開山。為第一祖。師起應之。無不感慕而奮迅。國朝洪武三年??な厥鶎?。舉水陸大會。僉謂。非師不足拯拔幽滯。師勉強成行??⑹露?。示微疾。召門弟子。勉以精進入道。書偈擲筆而逝。越七日。奉全身藏于烏石慈云塔院。壽七十。臘五十。得法弟子十馀人。無涯永公最著。師道價傾四方。非惟禪林奔湊。而公卿大夫。若太尉高公納麟。兵部尚書黃公德昭。浙江行省左丞老老。江東廉訪副使伯顏不花。或函香致敬。或馳書問道。或上謁親領玄要。得其片言只字寶之。不翅南金。師之施可謂博矣。使其正席名山。則惠利所被宜益廣。今乃僅止于斯。有識者恒傷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世愚者。號杰峰。衢州余姓子也。早歲歷參知識一十馀員。無所開發(fā)。抵杭州大慈。見止巖成公。而得道焉。愚初至大慈。倦于請益。但隨眾聽法而已。一夕成召之曰。愚阇黎。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愚瞥然趨去。于是精神逸舉。窮極玄秘。又常入元翁之室。機絲綿密。翁心喜之。翁即止巖之師也。室中常謂愚曰。暴長之竹。數載而枯。暴流之水。終夕而涸。此理人豈不知耶。但求速之病。入于膏肓。則神醫(yī)拱手矣。愚遂隱烏石山。一十八載。衲子知名。正信長者。建廣德石溪大伽藍。以居愚。愚居石溪。禪徒始大集。開堂日。僧問。黃梅碓觜花開日。夜半傳衣過嶺南。此事還端的也無。愚曰。一物本來無。兩肩擔不起。曰。畢竟如何保任。愚曰。不是詩人莫獻詩。乃曰。佛病祖病眾生病。拈向一邊。丹藥妙藥神仙藥。除過一壁。離卻四大幻身。且道。那個是病。那個是藥。若向者里薦得。許汝諸人具只眼。其或未然。山僧分明指出病源。與諸人看。四大分散時。向何處安身立命。是有病無藥底句。鎮(zhèn)州蘿卜。柏樹子。乾矢橛。麻三斤。是有藥無病底句。青州布衫。是藥病對治底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狗子佛性無。是藥病雙忘底句。為治眾生心中五欲八風。煩惱塵勞。妄想執(zhí)著。一切病。一大藏教??偸菨泪t(yī)方。一千七百祖師公案。盡是靈丹妙藥。有病應服藥。無病藥還祛。眾中還有個漢出來道。和尚自身不能治。何用治別人。只向他道。留得一雙青白眼。笑看無限往來人。愚凡四坐道場。暮年退休烏石。為逸老計。適有長者。攜童子上謁愚。愚問。何來。童對曰。虛空無向背。愚大奇之。適懸鐘次。愚曰。童子能言之乎。童曰。百鍊爐中滾出來。虛空原不惹塵埃。如今掛在人頭上。撞著洪音遍九垓。愚嘆曰。此子。如在殼迦陵也。以大法度之。法名非幻。洪武三年。諸山宿德。咸赴鐘山之會。有詔起愚。使者至。愚集眾普說。已而高聲唱滅。有偈曰。生本不生。滅本不滅。攃手便行。一天明月。繼愚后事者。有二人焉。曰無涯幻。曰日本太初原。原歸化本國?;糜谟罉肺迥?。奉文帝詔。證西僧哈立麻佛事有感。帝喜。特留幻主靈谷。以備顧問。每召對稱旨。十七年。御制贊佛歌頌。并刊大藏頒行。是日慶云等瑞。種種不一。備載明紀。其明年春。有敕再建會靈谷。如西僧例?;貌环钤t。亦唱滅。以故愚父子。深得或庵之遺韻云。蓋愚溯或庵體之八世也。 贊曰?;蜮中凶o國之話于焦山。至中葉幾微而復興。譬猶一指之脈度隴穿峽。所謂節(jié)節(jié)皆原六秀。及杰峰父子一出。又若老干發(fā)嫩。支龍逶迤。而下為尖圓方正之星而入局。于戲誰中十道天心之穴。則兒孫腳下??蓜儆嬕?。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世愚,字杰峰。
姓余氏,西安人也。
家本儒素,世守詩書。
母毛氏夢感神人授以青衣童子,覺而生子。
故愚自幼好佛,稍長,投蘭溪顯教寺,從孤岳嵩供灑掃。
已而薙除須發(fā)為大僧,受具足戒。
晝夜奉薌鐙惟謹,以針刺指端濡血,書《金剛般若經》。
忽抵幾嘆曰:“縱能盡書一大藏教,亦屬有為,絕如夢幻,不可控搏。
盍學無為,以明心宗乎?
”出謁古崖純、石門剛,誠心懇至,相對于邑,悲從中來,泣涕沾?,祈示審端致力之要。
二公為之感動,欣然語之。
愚佩受其言,不間晨昏,兀坐如枯株,時年二十五矣。
復自念曰:“年日以增,學日以退,豈非見聞未充,無以啟發(fā)知解乎?
”渡濤江而西,見諸善知識。
時布衲雍、斷崖義、中峰本三人,大弘雪巖高峰之道。
愚并往咨叩,語皆不契。
中心愗惑,因止南屏山中三年,不踰戶限。
聞止巖成倡道大慈山定慧禪寺,門庭雖峻,而獲證悟者眾,亟往謁焉。
止巖曰:“南泉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何者?
”愚聞而愈疑,仍還南屏。
諸緣盡舍,形類氣絕,行坐寢食,若無知覺,唯一念歷然在太虛中,如此者久之。
一夕坐至夜分,聞鄰席唱《證道歌》,至“不除妄想不求真”處,豁然如釋重負。
舉目洞照,不見一物留礙,喜不自勝,且曰:“佛法自在目前,祇為太近,故人自遠耳。
”即操觚成偈,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虛空迸出日輪紅”之句,乃走見止巖。
會止巖游姑蘇,走天池,求證于元翁信。
信者,止巖之師也。
問曰:“上士從何來?
”曰:“大慈。
”曰:“大慈鼻孔,其深多少?
”愚卓钖。
信曰:“拗折錫杖,爾將何為?
”愚作禮。
信曰:“爾可歸見止巖。
”愚后見之,備述所悟。
止巖曰:“何處見神見鬼?”愚曰:“今日捉了贓。
”曰:“贓在何處?
”愚便喝。
止巖曰:“開口合口都不是,向上舉將一句來。
”愚曰:“遍界明明不覆藏。
”止巖豎起竹篦,請指名,愚便掀到禪床。
止巖曰:“爾欲來將虎須耶?”愚復作禮。
止巖擊之者三,矚曰:“善自護持,他日說法度人,續(xù)佛慧命。
”遂留執(zhí)侍,服勤三年。
又還南屏,尋入大慈為上座。
元至順二年歸西安,先是西安烏石山有福慧古剎,歲久荒廢,瓦礫堆除,荊榛塞路。
愚獨結茅以居,蛇蝎霄蟠,虎狼夜哮,了無恐怖。
鄉(xiāng)人信仰,欽其道德,裹糧遺之。
遂澄居攝念,影不出山者,十有六載。
聲光日振,緇素麇集,至三千指,幾無所容。
縣中大姓陳嗣宗,倡義施舍,為造殿堂,藏經樓閣,規(guī)模弘大,制如伽藍。
且置山田,取其所入以供眾。
帝師大寶法王聞之,為钖“弘辯”之號。
至正六年冬,江南行宣政院亦錄其行業(yè),請主廣德石溪興龍禪寺,祝香報恩歸之,止巖表其自證也。
留居三夏,將迎還烏石。
而郡中新建佛剎四,曰古望,曰龍眠,曰寶蓋,曰普潤,皆延之為開山祖。
力起應之,無不感慕。
明洪武三年冬十二月十日示微疾,召門弟子,勉以精進入道,索筆書偈云:“生本不生,滅本不滅。
撒手而行,一天明月。
”擲筆而逝。
越七日,藏于烏石慈云塔院,春秋七十,坐夏五十。
四方參學,莫知其數,得其法者,則慧觀、德隨十有五人。
所著《二會語》四卷,已刊行叢林中。
愚道傾四眾,高太尉納麟、黃尚書德昭、廉訪副使伯顏不花,莫不函香致敬,馳書問道,得其片言,稱為玄要,其法施及人,可謂博矣。
宋文憲濂為銘其塔。
釋無疑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九
釋無疑,姓林氏,浯海人。
中歲厭俗,禮印指披剃于金門寶月。
性姿純實,篤杜多行。
雪峰亙開法羅山,無疑知院事,拮據劬苦,以身率眾。
時承激發(fā),知有向上事。
逮亙移住芙蓉,乃結茅于三秀中峰,耕種自足,不染外緣。
俄遭寇亂,同安、石尾相繼淪陷,僵尸填城野,偕其徒行勉、達已,拾厥遺骸,聚而瘞之于同安城北,立兆域以識曰同歸所。
壬辰,漳城被圍幾七月,城中人相食,及清兵南下,轉戰(zhàn)百里,積骸如山。
無疑復領徒眾行勉、觀素輩,收胔錄髑于烈日苦雨中,備嘗辛艱,亦立同歸所于南山寺。
更建萬善庵,香鐙鐘梵以利幽冥。
遠近聞之,皆感泣涕漣,以為真大士行愿也。
及乙未歲,仙游陷,被屠,無疑力起奔赴,掩霾如前。
計十年中,所瘞尸骸何止萬眾。
斯生民之慘變,而苦行悲愿,其功德誠不可思議。
同安有甘露遺址,檀越陳公慕其道誼,延之鼎新。
又嘗住輪山圓通寺,重修大殿,足壯觀瞻,一時云水,至者如歸。
俄而示疾,數日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