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大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九
僧金剛仙者。
西域人也。
居于清遠(yuǎn)峽山寺。
能梵音彈舌搖錫而咒物。
物無不應(yīng)。
善囚拘鬼魅束縛蚊螭。
動錫杖一聲。
召雷立震。
是日峽山寺有李樸者。
持斧剪巨木。
刳而為舟。
忽登山見一盤石上有穴。
睹一大蜘蛛足廣丈馀。
四蛇齧卉窒其穴而去。
俄聞林木有聲暴猛吼驟。
工人懼而緣木伺之。
果睹枳首之虺長可數(shù)十丈。
屈曲蹙怒環(huán)其蛛穴。
東西其首。
俄而躍西之首吸穴之卉團(tuán)。
而飛出穎脫俱盡。
后回東之首大畫其目大呀其口。
吸其蜘蛛蜘蛛馳出。
以足擒穴之口。
翹屈其毒。
丹然若火。
焌虺之咽喉去虺之目。
虺懵然而復(fù)蘇。
舉首又吸之。
蛛不見更毒虺。
虺遂倒于石而殞。
蛛躍出緣虺之腹咀。
內(nèi)齒折二頭俱出絲而囊之。
躍出穴去。
樸訝之返峽山寺語金剛仙。
仙乃祈樸驗穴振環(huán)杖而咒之。
蛛即出于僧前儼若神聽。
及引錫觸之。
蛛乃殂于穴側(cè)耳。
及夜僧夢見老人捧匹帛而前曰。
我即蛛也。
復(fù)能織耳。
禮僧曰。
愿為福田之依。
語畢遂亡。
僧及覺布已在側(cè)。
其于精妙奇巧非世繭絲之所能制也。
僧乃制而為衣。
塵垢不觸。
后數(shù)年僧欲往番禺泛舶歸天竺。
乃于峽山金鎖潭畔搖錫大呼而咒水。
俄而水辟見底矣。
以澡瓶張之。
有一泥鰍魚可長三寸許。
躍入瓶中。
語眾僧曰。
此龍矣。
吾將至海門以藥煮為膏涂足則渡海若履坦途。
是夜有白衣叟挈轉(zhuǎn)關(guān)榼詣寺。
家人傳經(jīng)曰。
知金剛仙好酒。
此榼一邊美醞一邊毒醪。
其榼即晉惠帝曾用酖牛將軍者也。
今有黃金百兩奉公。
為持此酒毒其僧也。
是僧無何。
取吾子欲為膏恨伊之深痛貫骨髓。
但無計而奈何。
傳經(jīng)喜受金與酒。
得轉(zhuǎn)關(guān)之法詣金剛仙。
仙持杯向口次。
忽有數(shù)歲小兒躍出就手覆之。
日酒是龍所將來而毒師耳。
僧大駭詰傳經(jīng)。
傳經(jīng)遂不敢隱。
僧乃問小兒曰。
爾何人而相救。
兒曰。
我昔日之蛛也。
今已離其惡業(yè)。
而托生為人七稔矣。
吾之魂稍靈于常人。
知師有難故飛魂奉救。
言訖而沒。
眾僧聆之。
共禮金剛仙。
求舍其龍子。
僧不得已而縱之。
后仙果泛舶歸天竺矣。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禪師名道簡。
其先范陽人。
史失其氏。
天姿粹美。
閑靜寡言。
童子剃落。
受滿分戒。
遍游叢席。
造云居。
謁膺禪師。
膺與語連三日。
大奇之。
而誡令。
刻苦事眾。
于是簡躬探井臼。
司樵?。
遍掌寺務(wù)。
不妨商略古今。
眾莫有知者。
以臘高為堂中第一座。
先是高安洞山。
有神靈甚。
膺公住三峰時受服役。
既來云居。
神亦從至。
舍于枯樹之下。
而樹茂。
號安樂樹神。
屬膺將順寂。
主事僧白曰。
和尚即不諱。
誰可繼者。
曰堂中簡。
主事僧意不在簡。
謂令揀選。
可當(dāng)說法者。
僉曰第二座可。
然且攝禮。
先請簡。
簡豈敢當(dāng)也。
既申請。
簡無所辭讓。
即自持道具。
入方丈。
攝眾演法自如。
主事僧大沮。
簡知之。
一夕遁去。
安樂樹神者號泣。
詰旦眾追至麥莊。
悔過迎歸。
聞空中連呼。
曰和尚來也。
僧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
曰隨處得自在。
問維摩豈不是金粟如來。
曰是。
曰為什么卻在釋迦會下聽法。
曰他不爭人我。
問如何是朱頂王菩薩。
曰問這赤頭漢作么。
問橫身蓋覆時如何。
曰還蓋得么。
問蛇子為什么吞卻蛇。
師曰。
在理何傷。
問諸佛道不得處。
和尚還道得么。
曰汝道。
什么處諸圣道不得。
問路逢猛虎時如何。
曰千人萬人不逢。
偏汝便逢。
問獨宿孤峰時如何。
曰閑著七間僧堂不宿。
阿誰教汝孤峰獨宿。
問古人云。
若欲保任此事。
直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里行。
意旨如何。
曰高峰深海迥絕孤危。
似汝閨閤中軟暖么。
又問。
叢林多好論。
尊貴邊事如何。
曰要汝知唐天子不書斷。
會么。
簡契悟精深。
履踐明驗。
而對機(jī)應(yīng)物。
度越格量。
天下宗之。
師壽八十馀。
無疾而化。
廬州帥張崇為建塔于本山。
贊曰。
陽明安。
嘗疏藥山之語曰。
高高山上標(biāo)不出。
深深海底藏不沒。
其兒孫遵承之。
以為妙得其旨。
及聞云居之言。
則如真虎踞地而吼。
百獸震恐。
乃悟明安所示。
蓋裴旻之虎也。
予為作偈曰。
高高山上立。
深深海底行。
道人行立處。
塵世有誰爭。
無間功不立。
渠儂尊貴生。
詶君顛倒欲。
枯木一枝榮。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禪師道簡。
其先范陽人。
史失其氏。
天姿粹美。
閑靜寡言。
童子剃發(fā)。
受滿分戒。
遍游叢席。
造云居謁膺禪師。
膺與語連三日。
大奇之。
戒令刻苦事眾。
遂躬操井臼。
司樵爨。
遍掌寺務(wù)。
不妨商略古今。
眾莫有知者。
以臘高為堂中第一座。
先是高安洞山。
有神靈甚。
膺公往三峰。
時受服役。
既來云居。
神亦從至。
舍于枯樹下。
樹茂。
號安樂樹神。
屬膺將順寂。
主事僧白曰。
和尚即不諱。
誰可繼者。
曰。
堂中簡。
主事僧。
意不在簡。
謂令揀選可當(dāng)說法者。
僉曰。
第二座可然。
且攝禮先請簡。
簡豈敢當(dāng)也。
既申請。
簡無所辭讓。
即自持道具入方丈。
攝眾演法自如。
主事僧大沮。
師知之。
一夕遁去。
安樂樹神號泣。
詰旦眾追至麥莊。
悔過迎歸。
聞空中連呼。
曰和尚來也。
僧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
曰。
隨處得自在。
問維摩豈不是金粟如來。
曰是。
曰。
為甚么卻在釋迦會下聽法。
曰。
他不爭人我。
問如何是朱頂王菩薩。
曰。
問這赤頭漢作么。
問橫身蓋覆時如何。
曰。
還蓋得么。
問蛇子什么吞卻蛇師。
曰。
在理何傷。
問。
諸佛道不得處。
和尚還道得么。
曰。
汝道什么處道不得。
問。
路逢猛虎時如何。
曰。
千人萬人不逢。
偏汝便逢。
問。
獨宿孤峰時如何。
曰。
閑著七間堂。
誰教汝孤峰獨宿。
問。
古人云。
若欲保任此事。
直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里行。
意旨如何。
曰。
高峰深海。
迥絕孤危。
似汝閨閣中軟暖么。
又問。
叢林多好論尊貴邊事如何。
曰。
要汝知唐天子。
不會書斷會么。
簡契悟精深。
履踐明驗。
而對機(jī)應(yīng)物。
度越凡量。
天下宗之。
壽八十馀。
無疾而化。
廬州帥張崇。
為建塔本山。
系曰。
有同安丕禪師者。
與師同為膺公嫡嗣。
難兄弟也。
丕之嗣曰同安志。
志之嗣曰梁山緣觀。
自丕。
自觀。
皆失考生。
緣不及傳。
觀之子。
則為大陽玄矣。
別具膺公。
見宋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4—1032 【介紹】: 宋僧。臺州寧海人,俗姓葉,字知白。投東掖山義全出家。年二十受具戒,研律學(xué)。后詣普賢像前,自誓習(xí)天臺教法,遂趨寶云義通師講席,盡得臺宗秘奧。真宗大中祥符中敷席杭州昭慶寺,講揚所學(xué)。后復(fù)興故天竺寺居之。真宗賜號慈云大師。著有《懺儀》多種,世稱“百本懺主”、“慈云懺主”。又有《天竺靈苑集》。
全宋詩
釋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葉,字知白,天臺寧海(今屬浙江)人。
少投東山義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從寶云義通受業(yè)。
淳化初,居寶云講席。
真宗咸平中,歸天臺。
大中祥符中,歷居景德寺、杭州昭慶寺講席。
后居復(fù)興故天竺寺,賜號慈云。
著《凈土懺法》、《金光明》、《觀音》諸本懺儀行世,又號慈云懺主。
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事見《鐔津集》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師慈云式公行業(yè)曲記》。
著述今存《金園集》三卷、《天竺別集》三卷等。
 遵式詩,以《續(xù)藏經(jīng)》本《金園集》、《天竺別集》為底本,《金園集》參校日本刻本(簡稱日刻本,藏上海圖書館)。
另從諸書輯得集外詩十七首,共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二○○
遵式(九六四——一○三二),字知白,寧海(今浙江寧海)葉氏子。稍長,潛往東山,依義全師出家,繼入國清寺。雍熙元年,見明州寶云寺義通法師北面受業(yè),與知禮同門相契。智解秀出,得天臺奧旨。義通入寂,眾請居寶云講《法華》諸經(jīng),又歷講諸寺,后定居杭州天竺寺。天禧中賜號慈云,乾興元年受章懿太后命,為皇室行懺,遂請?zhí)炫_教文入藏,天臺宗由是大振。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著述甚豐,今存《往生凈土決疑行愿二門》一卷、《大乘止觀釋要》四卷、《金園集》三卷、《天竺別集》三卷等十?dāng)?shù)種。見契嵩《慈云式公行業(yè)曲記》(《鐔津文集》卷一五),《補續(xù)高僧傳》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遵式。字知白。臺州寧海葉氏。母夢咽明珠而生。出家于東掖山。傳天臺教于寶云通師。未幾。繼其席。祥符八年。刺史薛公請居靈山天竺寺。寺久廢。師按其舊而新之。王文穆出守。重師之道。奏復(fù)天竺名。尋請賜慈云號。章獻(xiàn)太后遣使赍白金命修懺。師著金光明護(hù)國儀文上之。因奏請?zhí)炫_教文入藏。又依經(jīng)撰集諸懺法盛行于世。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師力行之。感應(yīng)非一。凡為法祈禱必然指。唯存三焉。及建光明懺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誦大悲咒七遍。屢經(jīng)兵火。巋然獨存。愿力致也。師詩文典雅。有金園靈苑天竺別集。天圣九年歸東嶺草堂。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隕于山。師示寂。累謚法寶禪慧。淳祐八年。其徒明禋禱晴獲應(yīng)。上御宸翰。加謚圣應(yīng)。淳祐十一年。明禋禱晴復(fù)應(yīng)。上御宸翰。加謚正覺。 贊曰。 臺嶺一宗  興于法智  師出寶云  金昆玉季 示無生忍  住不退地  徽號累旌  終古不墜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遵式。字知白。天臺寧海葉氏子。母王氏。乞男于觀音。夢大士與明珠吞之而生。稍長。潛往東山。依義全師出家。受具戒。研律學(xué)。繼入國清。普賢像前。燼一指誓弘教觀。雍熙元年。見寶云北面受業(yè)。未幾智解秀出。智者諱日。然頂誓行四三昧。寶云入寂。師乃返天臺。以苦學(xué)致疾。至于嘔血。感異夢而愈。既而頂高寸馀。手垂過膝。聲若洪鐘。時年二十八也。眾請居寶云。講法華維摩金光明等經(jīng)。至道二年。結(jié)緇素。專修凈業(yè)。作誓生西方記。咸平中。歸天臺。主東掖。以徒屬之繁。即西隅益建精舍。率眾修念佛三昧。有白鶴廟。居民甚神之。師與神授戒。改祭為齋。祥符四年。講止觀于景德寺。道經(jīng)黃巖。有豕奔伏于前。推其來。乃逸于屠肆者。償其直而豢之。赤山寺瀕海而高。先是。山顛有異光。中現(xiàn)七層浮屠之形。周山四十里。皆漁人之[竺-二+(一/(尸@邑))]梁?;蛞哉Z師。師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于是居人感化。不復(fù)為漁。時東山結(jié)懺會。天大旱。師卓錫石縫。泉即激涌。七年。受杭昭慶請。大弘法化。從化者眾。自是居杭矣。八年。蘇人以郡符。迓師于開元建講。緇素畢集。不葷飲者。傾匝邑。屠酤不售。官監(jiān)有失課之言。師辭其徒曰。智者遺晉王書。有言六恨。其一謂。以法集動眾妨官。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復(fù)杭。刺史薛顏。始以靈山。命師居之。即隋真觀所營天竺寺也。天禧三年。王欽若撫杭。與師道契。奏錫天竺舊名。復(fù)其寺為教。又奏請西湖。為放生池。因賜號慈云。乾興元年。章懿太后。以師熏修精進(jìn)。遣使赍白金。命于山中。為國行懺。天臺教文。于是入藏矣。天圣四年。中秋月望之夕。桂子降于殿庭。師取其實。播種林下。乃作桂子之詩。九年講凈名經(jīng)。忽謂其徒曰。昔在東掖講此經(jīng)。夢荊溪授我卷。及出室視日已沒。今吾殆終此講乎。因與眾訣。作謝三緣詩。謂謝徒屬。絕賓友。焚筆硯也。隨徙東嶺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示疾不用醫(yī)藥。惟說法勉眾而逝。壽六十九。臘五十。逝之夕。山中人。見大星殞于靈鷲峰。越明年仲春四日。奉遐榻。葬于寺東月桂峰下。師始出家??浿T生。慕師才俊。勉回業(yè)儒。為詩答盧積。中有真空是選場。大覺為官位之句。人多誦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于行道。四隅置??熾炭。遇困倦。則漬手于??。十指惟存其三。崇寧三年。賜號法寶大師。紹興中。又謚懺主禪慧云。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遵式,字知白,姓葉氏,寧海人。投天臺東掖山義全出家,納戒于禪林寺,習(xí)律于守初師。郡校諸生,要其還初服,式答以偈曰:“真空是選場,大覺為官位。”因詣普賢像前,然指自誓,習(xí)天臺教法,趨寶云義通師講席,盡得臺宗秘奧,遂然頂誓行四禪三昧。后染疾危甚,入靈墟佛室,持咒伏消,夢感神覺,其疾乃愈。于是澄心澈慮,著《觀音禮懺文》,復(fù)撰《誓生西方記》、《念佛三昧十四大愿文》。大中祥符四年,昭慶齊一律師啟請至寺,宣講四部,兼弘律儀,學(xué)者向慕,如水赴壑,沛然莫禦。杭之風(fēng)俗,以酒肴會葬,式諭以勝緣,其俗皆化,易為蔬果,因著《戒酒肉慈悲法門》以正其事,至今猶則效之。嘗赴姑蘇開元寺,大敷講席,聽者踵止,戶內(nèi)之履,幾不能容。后居天竺靈山,于寺東建日觀庵。老撰《天竺高僧傳》,補智者大師《三昧行法說》,著《金光明經(jīng)懺法三昧儀》。名徹上聞,召賜紫衣。乾興元年,賜號“慈云大師”。明道壬申歲,入寂,葬寺東月桂峰下,所著詩文《金園集》、《靈苑集》,釋元復(fù)贊曰:“臺嶺一宗,興于法智。師出寶云,金昆玉季。示無生忍,住不退地。徽稱累旌,終古不墜?!逼洹洞仍萍分杏小冻曦先恕吩娫疲骸皦m外清閒極,誰能更似君。山光晴后見,瀑響夜深聞。拾句書幽石,收茶踏亂云。江頭待無事,終學(xué)棄人倫?!庇帧都奈蚝蜕小吩娫疲骸盁o累無機(jī)祗任緣,一齋長掩古松邊。長垂白發(fā)過深雪,不下青林知幾年。木葉當(dāng)薪燒更暖,草苗為履著難穿。竟何人問東林社,時引清流灌碧蓮?!逼滹L(fēng)度超邁,胸懷活淡,可想見矣。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震(一○七九~一一六一),俗姓趙,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少依覺印英禪師,再謁丹霞淳禪師,先后參海內(nèi)有名尊宿十七人。初住曹山,后遷廣壽、黃龍。稱黃龍道震禪師,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a target='_blank'>僧寶正續(xù)傳》卷六、《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今錄詩五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震號山堂。金陵趙氏子也。垂髫依覺印英禪師為童子。英遷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辭謁丹霞淳。與論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巖。異草靈花彩鳳銜。夜半天明日當(dāng)午。騎牛背面著靴衫。次依草堂。日取藏經(jīng)讀之。一夕聞晚參鼓步出經(jīng)堂。舉頭見月忽大悟亟趨方丈。堂望見即曰。子徹矣。遂為印可。尋出三遷而至百丈道顯著。紹興己巳有律師妄踞黃龍。衲子散子散去。主事者走錢塘。求王承宣繼先書。達(dá)洪師張如瑩?,摴鹨詮谋娡6魇抡哒堉聲x王。震讓曰。王公為護(hù)佛法。何謝之有。況我與之素昧平生。于是主事恧退。故仲溫曰。彼交結(jié)權(quán)貴倚為藩垣者聞其言亦足顏汗。噫紹興以來宗師言行相應(yīng)而與秋霜爭嚴(yán)。舍震其誰哉。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六
師諱道震。
金陵趙氏子。
少依保寧覺印禪師。
為童子。
覺印住泗洲普照。
遇淑妑閤。
擇童行。
守戒律者施度牒。
師在選中。
得度具戒。
久之辭覺印。
謁丹霞淳禪師與聞曹洞宗旨。
因有頌曰。
白云深覆古寒巖。
異草靈花彩鳳?。
夜半天明日當(dāng)午。
騎牛背面著靴衫。
淳見而異之。
游湖湘。
抵大溈。
作插鍬井頌曰。
盡道溈山父子和。
插鍬猶自帶干戈。
至今一井如明鏡。
時有無風(fēng)匝匝波。
最后至黃龍。
草堂清禪師一見契合。
絕意他往。
日取藏教讀之。
一夕聞晚參鼓。
步出經(jīng)堂。
舉頭見月。
忽有省。
亟趨方丈。
陳所悟。
草堂深可之。
自此履踐獲大通徹。
紹興初。
草堂避地曹山。
遷疏山。
師皆在焉。
居第一座。
分座接衲。
五年臨川守給事程公命出世曹山。
唱草堂之道。
僧問。
如何是奪人不奪境。
師云。
黑漆昆崙穿市過。
進(jìn)云。
如何是奪境不奪人。
答云。
賣扇婆子手。
遮曰。
如何是人境俱奪。
答曰。
灰飛煙滅后。
怕你絕音容。
問。
如何是人境俱不奪。
答曰。
當(dāng)年獨坐雄峰事。
今日分明說向君。
進(jìn)云。
只如向上宗乘。
又作么生。
師以拂子擊禪床。
僧云。
烹凡煉圣有玄功。
萬古叢林作標(biāo)格。
便禮拜。
嘗示眾曰。
曹山門下有鵝王擇乳句。
若人會得凡圣染凈迷悟生死無二無別。
若也不會。
則凡圣染凈迷悟生死。
謾他一點不得。
久之。
退隱疏山之山堂。
郡守葉公夢齡請居廣壽。
未幾洪帥李公迨移居百丈。
師力叢林矩范。
僧到必勘辯。
一日僧展坐具禮拜。
師轉(zhuǎn)身背卻。
僧收坐具便去。
師乃喚回。
僧進(jìn)前。
師便歸方丈。
明日僧問訊云。
某甲昨蒙和尚慈悲。
有個省處。
師云。
作么生。
僧近師邊。
作聽勢。
師取拂子打之。
僧大笑而去。
若此類甚多。
衲子翕然推服。
晚遷黃龍。
是為積翠直下子孫。
授道之處。
院燼于兵火。
師慨然有興復(fù)之志。
閱數(shù)年。
堂殿廊廡。
迄抵于成。
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示微疾。
集眾告曰。
老僧參見海內(nèi)有名尊宿十有七人。
泊見草堂。
始到不疑之地。
汝等當(dāng)究本法。
儻透脫無滯礙。
隨力量興作。
利益眾生。
無虛棄光陰。
左右固請留頌。
命筆書曰。
吾年八十三。
隨順世言談。
不落思量句。
誰人共我參。
翌日聞鐘聲。
奄然而寂。
端坐三日。
支體柔和。
顏皃如生。
阇維日。
云慘風(fēng)悲。
草木變色。
煙焰所及。
悉綴舍利。
道俗取之。
旬日不竭。
塔于寺之西崦。
師為人剛正強(qiáng)力。
甘枯淡。
務(wù)精進(jìn)。
跡未嘗造檀越之門。
近代宏法。
唯師有古尊宿風(fēng)韻。
議者比之常庵崇禪師云。
贊曰。
演出關(guān)。
棲遲妙喜之門。
久甚。
及開法出世。
不忘圜悟。
有道者固應(yīng)如此。
震天資耿介。
草堂晚居。
泐潭道盛。
時有厚奉香信請法語法衣者。
草堂將與之。
震驟諫以為不可。
草堂不允。
震遂拂衣遁他境。
嗚呼使異時主法宗師之門。
震之志得行焉。
其規(guī)正竊昌。
陰翊化權(quán)。
豈淺淺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震,字山堂,金陵趙氏子也。垂髫依覺印英禪師,英遷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辭。謁丹霞淳與論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巖,異草靈花彩鳳銜。夜半天明日當(dāng)午,騎牛背面著靴衫?!贝我啦萏茫杖〔亟?jīng)讀之。一夕,聞晚參鼓,步出經(jīng)堂,舉頭見月,忽大悟,亟趨方丈,堂望見即曰:“子徹矣?!彼鞛橛】?。尋出,三遷而至百丈,道甚顯著。紹興己巳,有律師妄踞黃龍,衲子散去,黃龍主事走錢塘,求王承宣繼先,書達(dá)洪帥張如瑩,瑩公命震以從眾望。而主事者請致書謝王,震讓曰:“王公為護(hù)佛法,何謝之有?況我與之素昧平生?!庇谑牵魇马ね?。其嚴(yán)正如是。故仲溫曰:“彼交結(jié)權(quán)貴,倚之為藩垣者,聞其言亦足顏汗,諒哉?!?/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隆興南昌人,俗姓陶,字無文。度宗咸淳間嘗主饒州薦福寺。精于禪,亦工詩。有《語錄》、《柳塘外集》。
全宋詩
釋道璨,字無文,俗姓陶,南昌(今屬江西)人。
游方十七年,涉足閩浙(《柳塘外集》卷三《送清奚翁序》)。
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游東山(同上書卷二《見山樓銘序》)。
淳祐八年(一二四八),自西湖至四明,復(fù)歸徑山(同上書卷三《送一侍者歸日本序》)。
寶祐二年(一二五四),住饒州薦福寺,后移住廬山開先華嚴(yán)寺,再住薦福。
為退庵空禪師法嗣。
有《柳塘外集》四卷,其中詩一卷(此集宋以來未見著錄,清釋大雷慶槃訪得原本校正,釋元宏燈岱因為鋟版);又有文集《無文印》二十卷,末附宋維康編《語錄》一卷,事見《語錄》及妙葉堂刊本《柳堂外集》大雷慶槃序、元宏燈岱跋。
 道璨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柳塘外集》為底本,校以清雍正妙葉堂刻本(簡稱雍正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編為第一卷,輯自《語錄》及他書者編為第二卷。
全宋文·卷八○七三
道璨(一二一三——一二七一),字無文,俗姓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早游白鹿書院,從晦靜先生湯巾學(xué),甚見稱賞。累舉進(jìn)士不第,遂棄而為僧。游歷海內(nèi)外,嘗主開先、薦福諸禪剎。多與士大夫交往,張即之、方逢辰諸人甚重之。咸淳七年卒,年五十九。所著有《無文印》二十卷(存)、《柳塘外集》四卷(存)、《無文和尚語錄》(存)。見李之極《無文印序》(本集卷首),及自撰《先妣贈孺人吳氏壙志》、《慈觀寺記》諸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7—1368 【介紹】: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xué)于李存、仇遠(yuǎn),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為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為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為詩格調(diào)甚高,詞尤婉麗風(fēng)流。有《蛻庵集》。
元詩選
翥字仲舉。晉寧人。少負(fù)才不羈,好蹴鞠,喜音樂,不以家業(yè)屑意,其父以為憂。翥一旦翻然曰:「大人勿憂,今請易業(yè)矣?!鼓酥x客閉門讀書,晝夜不暫輟。其父為安仁典史,遂受業(yè)于李存之門。及調(diào)杭州,又學(xué)于仇山村遠(yuǎn)。由是以詩文知名,薄游揚州者久之,以隱逸薦。至正初,召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尋退居淮東,會修宋、遼、金三史,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累遷太常博士、國子祭酒、集賢學(xué)士。以翰林學(xué)士承旨致仕。孛羅帖木兒擁兵入都,強(qiáng)翥草詔,不可。孛羅誅,詔以翥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承旨致仕,給全俸終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仲舉長于詩,其近體長短句尤工。初在揚州,眾素聞其名,爭延致之。仲舉肢體昂藏,行則偏竦一肩,韓介玉以詩嘲之云:「垂柳陰陰翠拂檐,倚闌紅袖玉纖纖。先生掉臂長街上,十里朱樓盡下簾?!棺薪允Α;蛟唬骸钢倥e病鶴形也?!箷r有相士在坐曰:「不然,此雨淋鶴耳,雨霽則沖霄矣!」后入大都,致位通顯。晚年嘗集兵興以來死節(jié)死事之人為一編,曰《忠義錄》,識者韙之。所著有《蛻庵集》。
詞學(xué)圖錄
張翥(1287-1368) 字仲舉,號蛻巖,又號蛻庵。晉寧(今山西臨汾)人。元順帝至正初,召為國子助教。累遷至翰林侍讀學(xué)士兼國子祭酒。善諧謔。歷盛衰,多傷亂。詞婉麗風(fēng)流,宗南宋,有姜夔、吳文英之馀音。論者以為有元一代詞宗,至謂元詞之不亡者,賴有仲舉耳。有《蛻庵集》、《蛻庵詞》。
欽定四庫全書·蛻庵集·提要
(臣)等謹(jǐn)案:蛻庵集五卷,元張翥撰。
翥字仲舉,晉寧人。
至元初,用隱逸薦,召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
尋退居淮東。
會修宋、遼、金三史,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累遷翰林學(xué)士承旨,致仕,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給俸終身。
事跡具元史本傳。
案金明昌、承安間亦有張翥,字曰仲陽。
劉祁歸潛志記其矮窗小戶寒不到,一爐香火四圍書。
西風(fēng)了卻黃花事,不管安仁兩鬢秋諸句,稱其浮艷。
諸書援引,或誤為一人,非也。
翥嘗從學(xué)于李存,傳陸九淵之說。
詩法則受于仇遠(yuǎn),得其音律之奧。
其詩清圓穩(wěn)貼,格調(diào)頗高。
近體長短句,極為當(dāng)時所推。
然其古體亦伉爽可誦,詞多諷諭,往往得元白張王之遺,亦非茍作。
王士禎居易錄曰:蛻庵,元末大家,古今詩皆有法度,無論子昂、伯庸輩,即范德機(jī)、揭曼碩,未知伯仲何如。
其論當(dāng)矣。
史稱翥遺稿不傅傳者,有律詩、樂府僅三卷。
王士禎則稱蛻庵集四卷,明洪武三年錫山郎成抄本。
此本乃朱彝尊所藏明初釋大杼手抄本,前后有來復(fù)、宗泐二人序跋。
杼與翥為方外交,元末翥沒無嗣,杼取其遺稿歸江南,別為選次而錄存之。
考元音、乾坤清氣集、玉山雅集諸書,所錄翥詩,尚有出此集之外者,則亦非全本也。
蛻庵集·原序
嗚呼!詩豈易言也哉!大雅希聲,宮徵相應(yīng),與三光五岳之氣并行天地間。一歌一詠,陶冶性靈,而感召休徵,其有關(guān)于治教,功亦大矣。然自刪后至于兩漢,正音猶完。建安以來,寖尚綺麗,而詩道微矣。魏晉作者雖優(yōu),不能兼?zhèn)渲T體,其鏗鍧軒昂,上追風(fēng)雅,所謂集大成者,惟唐而后有之,降是無足采焉。逮及于元。靜脩劉公復(fù)倡古作,一變浮靡之習(xí),子昂趙公起而和之,格律高深,視唐無愧。至若德機(jī)范公之清淳,仲弘楊公之雅贍,伯生虞公之雄逸,曼石揭公之森嚴(yán),更唱迭和于延祐、天歷間,足以鼓舞學(xué)者,而風(fēng)厲天下,其亦盛矣哉。河?xùn)|仲舉張公,生于數(shù)君子之后,以詩自任五十馀年,造語命意,一字未嘗茍作。至正丙午春,其方外友廬陵北山杼禪師以公手藁選次而刋行之,來徵言為序。余猶記公之言曰:王者跡熄而詩亡,詩未嘗亡也,而所以為詩者亡矣。善賦之士,往往主乎性情,工巧非足尚。蓋性情所發(fā),出于自然,不假雕繪。觀公之詩,知公之所蓄厚矣。春空游云,舒歛無跡,此其沖淡也。昆崙雪霽,河流沃天,此其渾涵也。灝氣橫秋,華峰玉立,此其清峭也。平沙廣漠,萬馬驟馳,此其俊邁也。風(fēng)日和煦,百卉競妍,此其流麗也。寫情賦景,兼得其妙,讀之使人興起,誠為一代詩豪矣。顧余谫材,何足以鋪張盛美,然托契于公非一日,而又重北山之高誼,不得辭,始僭敘之,以冠篇首云。豫章沙門釋蒲庵來復(fù)序。
槜李詩系·卷三十八
字仲舉,晉寧人。官翰林承旨。有蛻庵集。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仲舉,晉寧人。以隱逸薦召為國子助教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與修宋遼金三史累擢國子祭酒集賢學(xué)士以翰林學(xué)士承旨致仕有蛻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