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岸

相關(guān)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僧法沖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隴西成紀(jì)人,俗姓李,字孝敦。初與房玄齡友善,官鷹揚郎將。母喪,讀《涅槃經(jīng)》,頓生道心,遂出家。一生游道為務(wù),棲泊無定。玄齡為宰相,以書召之,不從。卒年七十九。有《楞伽私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hù)教科(二)
字孝敦。
姓李氏。
隴西成紀(jì)人。
祖考?xì)v仕魏齊。
而沖則兗產(chǎn)也。
幼俊穎。
傲岸時俗。
弱冠已與仆射房玄齡相善。
玄齡嘗謂之曰。
丈夫于少壯時。
位不登五品者。
便宜棄去祿位。
以優(yōu)逸自處。
沖年二十四歲。
任鷹揚郎捋。
遭母憂。
讀涅槃經(jīng)。
至居處迫迮之文。
遂發(fā)心出家。
聽講涅槃三十馀過。
復(fù)聽安州皓法師講大品三論棱伽。
于是入武都山。
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語言者。
而躬行之。
年三十。
游冀州。
貞觀初。
詔私度者處死。
時僧避難嶧陽山中。
資給窘乏。
沖誓不顧身。
即剃落。
走州縣。
告急守宰曰。
但施糧餉。
終獲福祐。
諸守宰嘉其烈亮。
而周濟(jì)之。
乃兩分其僧。
各置米十斛許。
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
經(jīng)年米嘗不減。
其一五六十人食。
僅兩日。
米已告竭。
沖曰。
無足怪者。
蓋所學(xué)有大小。
所脩有勤墮。
則所感宜不同如此。
久之避難而至者。
日以增益。
復(fù)值雨潦。
莫之歸宿。
山有大巖。
虎狼所棲托也。
沖竟造。
而告語使去。
果去不旋踵。
當(dāng)是時。
沖雖身營眾務(wù)。
仍依哲匠。
探討華嚴(yán)。
如常時。
及難釋。
再往安州皓法師。
已入滅矣。
道士蔡于晃。
方以閑習(xí)內(nèi)外典籍自負(fù)。
而吾徒之往來者。
過相輔贊。
一日道俗盛集。
俾于晃升座。
開佛經(jīng)。
沖以其外道。
而力沮之。
識者謂沖識。
末世護(hù)法菩薩。
俄以棱伽奧義久廢。
所在求訪。
無恤夷險。
始慧可禪師。
以達(dá)磨之傳。
南天竺一乘宗旨。
盛習(xí)此經(jīng)。
故其后裔。
如皓法師者。
尤加勖勵。
沖即依稟。
屢蒙擊節(jié)。
自爾闡演三十馀過。
后學(xué)賴以啟悟者。
殆莫殫紀(jì)今敘師承。
使將來有所考據(jù)云。
達(dá)磨禪師出慧可慧。
育二師。
育師受道。
不務(wù)言說。
可師出粲師。
慧師。
盛師。
那老師。
端師。
長藏師。
真法師。
玉法師(已上并講演。
無著述)。
又出善老師(鈔四卷)。
豐師(疏五卷)。
明師(疏五卷)。
胡明師(疏五卷)。
遠(yuǎn)承可師者。
有大聰師(疏五卷)。
道蔭師(鈔四卷)。
沖法師(疏五卷)。
岸法師(疏五卷)。
寵法師(疏八卷)。
大明師(疏十卷)。
不承可師。
自依攝論者。
遷師(疏四卷)。
尚德律師(出入棱伽疏十卷)。
曠法師。
弘智師(召住京師西明。
身亡法絕)。
明禪師后。
伽法師。
寶瑜師。
寶迎師。
道塋師(并傳鐙揚化)。
沖公。
專以棱伽命家。
前后敷弘。
殆二百過。
當(dāng)其說時。
曾未涉文。
而通變適緣。
寄勢陶誘。
莫不曲當(dāng)。
異師學(xué)者苦請出義。
乃告曰。
義者見之言說。
則已粗矣。
況在紙上者乎。
是謂粗中之粗。
事難一向。
作疏五卷。
題為私記。
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然沖周行東川。
不任官貫。
頻有度次。
高讓不受。
年將知命。
有詔兗州度人。
抑令入度。
隸州部法集寺。
雖名與公貫。
而獨以玩弄泉石。
撫接遺逸為心。
房公位居臺輔。
作書招之。
沖題書背曰。
我于三界無所須。
卿至三槐位亦極。
公屢招不赴。
惟以弘法自任。
席筵甫展。
冠蓋鼎來。
中書杜正倫。
親廁下陳。
共評玄義。
弘福潤法師。
初未相識。
曰何處老大德。
答曰。
兗州老小僧也。
問何為遠(yuǎn)至。
答聞此間知一乘者少。
故欲以一乘教網(wǎng)。
漉信地魚龍耳。
潤曰。
斯則大心開士也。
偶行至大興善寺。
萬年令鄭欽泰。
于寺打人。
沖止之曰。
公勿于此打人。
欽泰曰。
打人罪。
我自當(dāng)。
沖曰。
罪不自當(dāng)使誰當(dāng)耶。
然國家立寺。
本欲安寧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豈名為國祈福哉。
欽泰禮謝。
又三藏玄奘。
不許人講舊所翻經(jīng)。
沖曰。
君依舊經(jīng)出家。
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
君可還俗。
更依新翻經(jīng)出家。
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噫何可及哉。
仆射于志寧謂。
沖寔法界頭陀僧。
未易以名實拘也。
其言得之。
顯慶間。
還兗。
至今麟德。
年七十九。
后不知所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法沖。
字孝敦。
姓李氏。
隴西成紀(jì)人。
父祖歷仕魏齊故。
又生于兗部。
沖幼而秀異傲岸時俗。
弱冠與仆射房玄齡善。
相謂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則共不仕。
為逸人矣。
沖年二十四。
果為鷹揚郎將。
遭母憂讀涅槃經(jīng)。
見居家迫迮之文。
遂發(fā)出家心。
聽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師下。
聽大品三論楞伽經(jīng)。
即入武都山修業(yè)。
年三十行至冀州。
貞觀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
沖誓亡身便即剃落。
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
便造詣州宰曰。
如有死事沖身當(dāng)之。
但施道糧。
終獲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網(wǎng)周濟(jì)。
乃分僧兩處。
各置米倉可十斛許。
一所徒眾四十馀人純學(xué)大乘并修禪業(yè)。
經(jīng)年食米如本不減。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經(jīng)兩日。
食米便盡。
由不修禪兼作外學(xué)。
沖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蓋利由道感。
還供道眾。
行殊道業(yè)理固屢空。
于時逃難轉(zhuǎn)多。
復(fù)弊霖雨。
無處投止。
山有大巖。
猛獸所居。
沖往詣巖穴。
告曰。
今窮客相投可見容不。
虎乃相攜而去。
遂咸依之。
仍聽華嚴(yán)等經(jīng)及難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閑習(xí)內(nèi)外款狎僧倫。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開佛經(jīng)。
沖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纏懷。
茍講佛經(jīng)終歸名利。
我道俗無名要惟釋子身既在此畢不得行。
早可識機(jī)無悔于后。
晃聞默然逡巡而退。
爾時大眾嘆曰。
護(hù)法菩薩斯其人哉。
沖以楞伽奧典沈淪日久。
所在追訪無憚夷險。
會可師后裔盛習(xí)此經(jīng)。
即依師學(xué)。
屢擊大節(jié)。
便舍徒眾任沖轉(zhuǎn)教。
即相續(xù)講三十馀遍。
又遇可師親傳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
又得百遍。
其經(jīng)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
慧觀法師筆受。
故其文理克諧行質(zhì)相貫。
專唯念惠不在話言。
于后達(dá)磨禪師傳之南北。
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
后行中原。
惠可禪師創(chuàng)得綱紐。
魏境文學(xué)多不齒之。
領(lǐng)宗得意者時能啟悟。
今以人代轉(zhuǎn)遠(yuǎn)紕繆后學(xué)。
可公別傳略以詳之。
今敘師承以為承嗣。
所學(xué)歷然有據(jù)。
達(dá)磨禪師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師受道心行口未曾說。
可禪師后。
粲禪師。
惠禪師。
盛禪師。
那老師。
端禪師。
長藏師。
真法師玉法師(已上并口說玄理不出文記)可師后。
善師(出抄四卷)豐禪師(出疏五卷)明禪師(出疏五卷)胡明師(出疏五卷)遠(yuǎn)承可師后大聰師(出疏五卷)道蔭師(抄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寵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
遷禪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師后。
實禪師。
惠禪師。
曠法師。
弘智師(名住京師西明身亡法絕)明禪師后。
伽法師。
寶瑜師。
寶迎師。
道瑩師(并次第傳燈于今揚化)沖公自從經(jīng)術(shù)。
專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將二百遍。
須便為引。
曾未涉文。
而通變適緣。
寄勢陶誘。
得意如一。
隨言便異。
師學(xué)者苦請出義。
乃告曰。
義者。
道理也。
言說已粗。
況舒在紙粗中之粗矣。
事不獲已作疏五卷。
題為私記。
今盛行之。
初沖周行東川。
不任官貫。
頻有度次。
高讓不受。
年將知命有敕度人。
兗州度抑令入度。
隸州部法集寺雖名預(yù)公貫而棲泉石撫接遺逸為心房公位居臺輔。
作書召入。
沖得題背曰。
我于三界無所須。
卿至三槐位亦極。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動英髦。
冠蓋云蒸嘆未曾有。
中書杜正倫。
親位法席。
詳評玄義。
弘福潤法師初未相識。
曰何處老大德。
答兗州老小僧耳。
又問何為遠(yuǎn)至。
答曰。
聞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網(wǎng)漉信地魚龍故至。
潤曰。
斯實大心開士也。
因行至大興善寺。
萬年令鄭欽泰。
于寺打人。
沖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當(dāng)。
沖曰。
道不自當(dāng)可遣他受。
然國家立寺。
本欲安寧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豈名為國祈福。
泰即禮謝。
又三藏玄奘不許講舊所翻經(jīng)。
沖曰。
君依舊經(jīng)出家。
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
君可還俗。
更依新翻經(jīng)出家。
方許君此意。
奘聞遂止。
斯亦命代弘經(jīng)護(hù)法強(qiáng)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沖一生游道為務(wù)。
曾無棲泊。
仆射于志寧曰。
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
不可名實拘之。
顯慶年言旋東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神僧傳·卷第六
釋法沖。字孝敦。姓李氏。隴西成紀(jì)人也。幼而秀異傲岸時俗。年二十四遂發(fā)心出家。聽涅槃三十馀遍。又至安州皓法師下聽大品三論楞伽經(jīng)。即入武都山修業(yè)。年三十行至冀州。貞觀初年下敕有私度者處以極刑。沖誓亡身便即剃落。時嶧陽山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便造詣州宰曰。如有死事沖身當(dāng)之。但施道糧終獲福祐。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網(wǎng)周濟(jì)。乃分僧兩處各置米倉。可十斛許。一所徒眾四十馀人。純學(xué)大乘并修禪業(yè)。經(jīng)年食米如本不減。一所五十六人才經(jīng)兩日。食米便盡。由不修禪兼修外學(xué)。沖曰。不足怪也。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時逃難轉(zhuǎn)多無處投止。山有虎穴。沖詣告曰。今窮客相投可見容否?;⒛讼鄶y而去。及難解沖乃隨處弘法。沖雖廣宣經(jīng)術(shù)專以楞伽命家。中書杜正倫每咨稟之。時三歲玄奘不許講舊翻經(jīng)。沖曰。君依舊經(jīng)出家。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君請還俗。更依新翻經(jīng)。方許君此意。奘聞遂止。師亦命代弘經(jīng)護(hù)法。強(qiáng)禦之士不可及也。仆射于志寧曰。此法師乃法界頭陀僧也。不可名實拘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6—727 【介紹】: 唐僧。
會稽人,俗姓孔。
曾祖、祖父均仕南朝陳為高官。
十二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
傳說曾刺血寫經(jīng)六百卷,為數(shù)千人授戒。
武周長安四年,奉敕往歧州無憂王寺迎舍利。
中宗景龍二年,延入內(nèi)道場講經(jīng),又于乾陵宮為內(nèi)尼授戒,講四分律。
后睿宗請為菩薩戒師。
弟子有道岸等五十余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會稽孔氏子也。曾祖范。陳都官尚書。祖祀。祠部侍即考頂生貞觀間。拜尚乘直長。綱方孕。母卻葷雜有頭陀行。婆羅門僧謂曰。佗日生男。終當(dāng)紹隆三寶矣。自爾每聞空中香氣樂音。及娩白鶴雞集。襁褓過午不求乳哺。十二出家冠年受具。尋詣道成律師。稟毗尼藏年二十五。為眾弘闡。年三十。登壇受戒。而四分之學(xué)。于是益振。久視中。天作淫雨。人有憂色。綱憫之。乃端坐思惟。卻倚屋壁。于少時間豁然而悟。自爾蹤跡莫窺。幽明潛感。兆于集事。應(yīng)乎遣言。左右怪之。綱曰夫真實無相。色塵本空。正覺圓常。大悲湛定。又何所疑哉。未幾詔與翻譯。長安四年。詔往岐州無憂王寺。等奉迎舍利。景龍二年。入內(nèi)道場。行道送舍利還寺。入塔。是年于乾陵宮。授內(nèi)尼戒。仍坐夏宮中。開四分。律。上悅為度弟子。賜什物?帛等。因奏道場靈感事。六月七日。御書靈感寺額。遂以其地為寺。辟諸寺碩德隸焉。先天間。睿宗皇帝。從受菩薩戒。所得布施。悉付常住。開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卒。壽九十二。是年九月十四日。建塔而窆于寺側(cè)。北海李邕銘其碑。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文綱。姓孔氏。會稽人也。曾祖范陳都官尚書。祖祀祠部侍郎??柬斪雍1芩濉衲練w舜。貞觀始拜尚乘直長。咸光復(fù)儒業(yè)旁通釋教。是故綱也植宿根從習(xí)氣。慈母懷孕雜食棄捐。有婆羅門僧頭陀。語其母曰。若此男終紹三寶。自爾每聞空中多異香雜仙樂。及誕育之日。白鶴翔集若臨視焉。比襁褓中午后不受乳哺。猶堅持齋者。重齔隨師訪道。十二出家。冠年受具。精慮苦行專念息心。藜羹糗糧麻衣草薦。操有彝檢口無溢言。尋詣京兆沙門道成律師稟毗尼藏。二十五講律。三十登壇。每勤修深思凝視反聽。凈如止水嶷若斷山。或風(fēng)雨宴居?;驎円躬毜谩9誓芗樵谑植簧崞淦?。威德迎風(fēng)不絕于氣。出籠瘠雁坐致虛空。起屋下層自然成就。唯甘露之渧口喻利劍之傷人。慎之重之。廣矣至矣。由是八方來學(xué)四分永流。請益者舉袂云臨。贊嘆者發(fā)聲雷駭。久視中天作淫雨人有憂色。綱憫之乃端坐思惟。卻倚屋壁奄至中夕。欻爾半傾唯馀背間。嶷然山立。識者以為得神通因定力。故日月靈跡幽明潛感。兆于集事應(yīng)乎遣言。左右怪之。綱曰。夫真實無相塵色本空。正覺圓常大悲湛定。不可取也。是以一時法主四朝帝師。同迦葉之入城。遇匿王之說戒。竹園門外別有沙彌。畢樹枝間廣聞鵽鳥。所以受潤者博。入見者深。萬病已痊獲歡喜之藥。一心不染解煩惱之繩。又恭承絲綸京都翻譯。追論惠用遠(yuǎn)契如因。翹誠滿朝檀施敵國。但依布薩盡用莊嚴(yán)。累歷伽藍(lán)二十馀所。凡是塔廟各已華豐。猶且刺血書經(jīng)向六百卷。登壇受具僅數(shù)千人。至苦至勤納無我之海。不寢不食種無生之田。長安四年奉敕往岐州無憂王寺迎舍利。景龍二載中宗孝和皇帝延入內(nèi)道場行道。送真身舍利往無憂王寺入塔。其年于乾陵宮為內(nèi)尼受戒。復(fù)于宮中坐夏。為二圣內(nèi)尼講四分律一遍。中宗嘉尚為度弟子。賜什物?帛三千匹。因奏道場靈感之事。六月七日御札題榜為靈感寺是也。諸寺辟碩德以隸焉。夫其左籞宿右上林。南臺終山北池渭水。千門宮闕化出云霄。萬乘旌旗天回原隰。先天載睿宗圣真皇帝。又于別殿請為菩薩戒師。妃主環(huán)階侍從羅拜。兜率天上親聽法言。王舍城中普聞凈戒。恩旨賜絹三千馀匹。綱悉付常住隨事修營?;蚪鸬乜澰迷錾蟽r?;?qū)毞伙w閣克壯全模?;蛑v堂經(jīng)樓舍利凈土。或軒廊器物廚庫園林。皆信施法財周給僧寶。方將示迷津引覺路。濯熱火宅拯溺毒流。而乃奄忽神遷。斯須薪盡。雖有應(yīng)化何其速歟。以開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怡然長往。時春秋九十有二。其年九月四日塔于寺側(cè)焉。聞哀奔喪執(zhí)紼會葬。香華幢蓋。緇素華夷。填城塞川。彗云翳景。蓋數(shù)萬人。有若法侶京兆懷素滿意承禮襄陽崇拔扶風(fēng)鳳林江陵恒景淄川名恪等。百馀人。咸曰智河舟遷法宇棟橈而已哉。有若弟子淮南道岸蜀川神積岐隴慧顗京兆神慧思義紹覺律藏恒暹崇業(yè)等。五十馀人。并目以慈眼入于度門。金棺不追灰骨罔答。乃請滑臺太守李邕為碑。邕象彼馬遷法其班氏。以二人而同傳。必百行以齊肩。不忝懷素前不慚宣師后。李北海題品不其韙乎。有淄州名恪律師者。精執(zhí)律范切勤求解。嘗廁宣師法筵。躬問鈔序義。宣師親錄隨喜靈感壇班名于經(jīng)。末又附麗文綱之門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8—719 【介紹】: 唐僧。
越州會稽人,俗姓王。
幼于龜山妙喜道場出家。
游方諸處,謁五祖弘忍,遂隨順修禪。
后遇道岸于光州,又習(xí)律儀。
歸住越州妙喜寺,四眾依歸者頗眾。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王氏。
會稽人。
稚齒即于龜山妙喜寺出家。
其寺建于梁時。
故所居者。
皆耆宿。
達(dá)獨年少。
尋游方至黃梅見忍禪師。
曹溪見印宗禪師光州見道岸律師。
于是造詣日深。
聲名日廣。
負(fù)錫而歸之者。
如水之宗海。
開元七年。
以疾而終。
年八十二。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僧達(dá)。
姓王氏。
會稽人也。
稚齒英奇不參戲弄。
于龜山妙喜道場出俗。
其寺南梁初建。
后樂游方見黃梅忍禪師。
若枯苗得雨。
隨順修禪罔有休懈遇印宗禪師重磨心鑒光州見道岸律師。
更勵律儀。
四眾依歸如水宗海。
開元七年示疾而終。
春秋八十二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定遂安人。
年二十二。
志祈薙落。
而未遇其師。
或謂衢之北山有善南宗者。
則趨之。
而其人曰。
吾非汝師也。
其必往天臺乎。
至剡之石城寺。
見一翁。
貌奇古。
神氣秀爽。
問朗曰。
子何之。
曰天臺求佛大法爾。
因同行數(shù)十里。
憩林樹間。
翁告之曰。
法常寂然。
尚奚庸遠(yuǎn)適哉。
汝于鄉(xiāng)里有緣。
宜歸以闡化。
毋后也。
言畢而隱。
朗亦豁然心悟。
乃復(fù)峰啄澗飲數(shù)載。
而后居邑之慧安寺。
以白衣。
行頭陀法。
未幾秦望山無故振動。
大龜出焉。
見者咸以為異。
尋有僧??自云門來。
身脩八尺四寸。
隆鼻大目。
而光采射人。
通思益大品維摩等經(jīng)。
兼融貫諸論。
眾敬之如神。
朗愿事以為師。
??徵維摩義。
朗答殊超邁。
景龍中。
鄉(xiāng)里吳川縣尉余少興。
新昌縣令余仁等十?dāng)?shù)家為檀越。
輪請降臨。
一夕忽睹神光從其頂出。
旁燭山川盈數(shù)十里。
由是??公反以師禮視朗。
而朗升座為說法。
變化莫測。
道俗欣慶。
嘆曰。
昔者山動龜出。
其祥非為??公明矣。
自是四方學(xué)者云萃。
開元四年。
州牧李思絢。
卜于龍山之陽。
建伽藍(lán)以延之。
大設(shè)戒壇。
廣邀律德。
光州岸公會稽超公咸在。
授朗具足戒。
而道益尊矣。
七年刺史韋利器服膺向化。
八年歙州長史許思恭迎至治所。
朗每升座。
有熊隨眾聚敬。
伏于前若聽伏。
十三年。
九月二十一日。
會門人告逝。
且曰。
吾當(dāng)三生此地。
今才一生爾。
言訖。
如入禪定。
壽六十四。
稟遺命苶維建塔。
大歷十二年。
其嗣法弟子開元寺道欽慧祐道禪。
龍興寺??海。
寧國寺進(jìn)玉。
越州寶林寺有沛遠(yuǎn)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立碑。
新定太守蕭定撰文。
司馬劉長卿書。
刺史李揆篆額。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朗。
新定遂安人也。
年二十有二。
于衢州北山遇南宗頓教之首將請為師。
乃逆相謂曰。
汝久積凈業(yè)吾非汝師。
可往天臺當(dāng)逢哲匠。
至剡溪石城寺見一禪翁。
莫知其來。
鶴發(fā)冰膚目如流電。
聲含鐘律神合太虛。
乃問朗曰。
子將何之。
答曰。
欲往天臺求佛大法。
因同行十?dāng)?shù)里憩林樹下。
而指訓(xùn)之曰。
法常寂然彼亦如也。
何必隨遠(yuǎn)。
當(dāng)化有緣宜歸本生度無量眾。
言畢求之無方。
豁然本心悟佛知見。
林棲谷飲凡經(jīng)數(shù)載。
乃卻歸故邑慧安寺。
凈名白衣服非法服純陀工巧心如佛心。
驪珠尚潛師子未吼。
弱喪之終涉川迷津。
一日秦望山林嶺振動俄有大龜呈質(zhì)。
咸相謂言。
此何祥也。
尋有禪僧曰??。
自會稽云門而來。
身長八尺四寸。
高鼻大目睛光射人。
明大品思益維摩等經(jīng)。
兼博通諸論。
眾曰。
神僧也。
大龜應(yīng)乎此也。
朗秘菩薩行請之為師。
??徵維摩經(jīng)義。
答曰。
如日照螢火海沃牛跡耳。
??公深器之。
曰真凈名也。
景龍中鄉(xiāng)人吳川縣尉余少興宗黨新昌縣令余仁等十?dāng)?shù)家。
咸共宗事遞請降臨。
一夕忽睹神光從項而出。
旁燭山川盈十?dāng)?shù)里。
含情之類罔不歸依。
??公加師資之禮。
由茲反拜請朗登座。
乃先示法身遍同群有。
次明遍化一切皆如。
道俗欣然而各嘆曰。
昔山之震動龜之?dāng)椤?div id="umuqek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76_1_55_comment'>
非??公之應(yīng)明矣。
至是四方學(xué)禪觀者臻萃開元四年本州牧李思絢。
于龍山之陽建伽藍(lán)。
延以居之。
方大設(shè)戒壇廣邀律德。
光州岸公會稽超公而為上首。
既而發(fā)希有心受具足戒。
珠圓月滿內(nèi)外俱明。
遍臨壇為戒師。
旋請益。
為學(xué)士。
眾情加重。
道在益尊。
七年刺史韋利器深心歸向。
八年歙州長史許思。
恭請往治所。
朗升法座。
無何熊伏于前。
聞鐘而來。
眾散而去。
時皆驚懼虞其搏攫。
原其有聽法之心耳。
其馴猛獸也若此。
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門人曰。
吾將去矣。
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
言訖儼然而寂。
春秋六十四。
稟遺命茶毗建塔。
學(xué)者既多。
穎脫則開元寺道飲慧祐道禪。
龍興寺??海。
寧國寺進(jìn)玉。
越州寶林寺有沛遠(yuǎn)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并傳朗之法。
相繼若瓜瓞然。
至大歷十二年。
新定太守蕭定述碑。
司馬劉長卿書。
刺史李揆篆額。
所謂俱是名公盛誇全美有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754 【介紹】: 唐僧。烏程人,字慧明。俗姓傅。九歲出家。后至光州從岸律師受具足戒。博覽經(jīng)論,尤精《涅槃經(jīng)》。曾從天臺宗慧威學(xué)《法華》等經(jīng),又依恭禪師重修觀法。隱居左溪巖,世稱“左溪尊者”。有《法華經(jīng)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玄朗字慧明。俗姓傅氏。東陽烏傷人。大士六世孫浦江。江夏太守拯公之后。九歲出家。如意元年敕度清泰寺。天寶十三年卒。年八十二。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陽郡人。自江夏太守拯避地江左。遂占藉婺之烏傷。朗則梁大士翕之六世孫也。母葛氏夢。乘羊車行虛空中。寤有妊。逮產(chǎn)笑而不啼。甫九歲即出家。依師誦竺典。日能覆習(xí)七紙。如意元年。五月十九日。詔度配居清泰寺。弱冠依岸律師受具于光州。學(xué)貫毗尼。后于經(jīng)論。無不研究。而尤善涅槃。稔聞天臺宗旨之妙。乃詣東陽天宮寺。稟慧威師止觀法門。遁跡左溪巖中。世因以為號。發(fā)愿期生兜率。嘗于寺之殿壁。繢觀音賓頭盧像。偶焚香斂念。輒感五色神光。觀者群擁。時有盲狗。每至則長嗥宛轉(zhuǎn)于地。朗憐之為懺悔。僅旬浹狗雙目竟明。 優(yōu)游丘。壑。誨飭徒眾。日不怠。疏衣糲食。四十馀年。無小變。且使弟子稟靈營構(gòu)屋廬??樦蜗裨O(shè)。復(fù)磚累二塔。而所居之規(guī)撫益。備。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以微疾終。春秋八十二。僧夏六十一。靈輿塔之巖中。其平生所著。法華經(jīng)科文二卷。以付弟子道賓慧徒法源神邕守真。道遵道原清辨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玄朗。
字慧明。
姓傅氏。
其先浦陽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后。
曹魏世避地于江左。
則梁大士翕之六代孫。
遂為烏傷人也。
母葛氏初妊夢乘羊車飛空躡虛。
而覺身重。
自茲已后葷血惡聞。
殆乎產(chǎn)蓐亦如初寐。
覺后心輕體安。
嬰兒不啼唍爾而笑。
九歲出家。
師授其經(jīng)日過七紙。
如意元年閏五月十九日敕度配清泰寺。
弱冠遠(yuǎn)尋光州岸律師受滿足戒。
旋學(xué)律范。
又博覽經(jīng)論搜求異同。
尤切涅槃。
常恨古人雖有章疏。
判斷未為平允。
往在會稽妙喜寺。
與印宗禪師商確秘要。
雖互相述許大旨未周。
聞天臺一宗可以清眾滯。
可以趣一理。
因詣東陽天宮寺慧威法師。
威稟承括州智威。
時傳威是徐陵后身灌頂師之高足也。
朗親附之不患貧苦。
達(dá)法華凈名大論止觀禪門等。
凡一宗之教跡研覈至精。
后依恭禪師重修觀法。
博達(dá)儒書兼閑道宗。
無不該覽。
雖通諸見獨以止觀以為入道之程。
作安心之域。
雖眾圣繼想而以觀音悲智為事行良津。
游心十乘諦冥三觀。
四悉利物六即體遍。
雖致心物表身厭人寰情捐舊廬志棲林壑。
唯十八種十二頭陀。
隱左溪巖。
因以為號。
獨坐一室。
三十馀秋。
麻纻為衣糲蔬充食。
有愿生兜率宮必資福事。
乃構(gòu)殿壁。
繢觀音賓頭盧像。
乃焚香斂念。
便感五色神光。
道俗俱瞻嘆未曾有。
此后或猿玃來而捧缽。
或飛鳥息以聽經(jīng)。
時有盲狗來至山門。
長嗥宛轉(zhuǎn)于地。
朗憫之焚香精誠為狗懺悔。
不踰旬日雙目豁明。
至開元十六年。
刺史王上客屈朗出山暫居城下。
朗辭疾仍歸本居。
厥后誨人匪倦講不待眾。
一郁多羅四十馀年。
一尼師壇終身不易。
食無重味居必偏廈。
非因?qū)そ?jīng)典不然一燭。
非因覲圣容不行一步。
其細(xì)行修心蓋徇律法之制。
遂得遠(yuǎn)域沙門鄰境耆耋擁室填門。
若冬陽夏陰弗召而自至也。
其寺宇凋弊。
乃指授僧靈稟建其殿宇。
形像累二磚塔。
繢事不用牛膠。
悉調(diào)香汁。
天臺之教鼎盛何莫由斯也。
一日顧謂門人曰。
吾眾事云畢年旦暮焉。
以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終。
春秋八十有二。
僧夏六十一。
置塔于巖所。
生常撰法華經(jīng)科文二卷。
付法弟子衢州龍丘寺道賓。
凈安寺慧從。
越州法華寺法源神邕。
常州福業(yè)寺守真。
蘇州報恩寺道遵。
明州大寶寺道原。
婺州開元寺清辯。
齠年慕道志意求師。
不踰三年思過半矣。
行其道者號左溪焉。
第其傳法號五祖矣。
禹山沙門神迥著乎真贊矣。
系曰。
觀其唐世已上求戒者。
得自選名德為師。
近代官度以引次排之。
立司存主之。
不由己也。
朗之求戒不其是乎。
如是師資相練恩義所生。
脫臨事請為則喻同野馬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5—742 【介紹】: 唐僧。諸暨人,俗姓徐。武周證圣元年出家,繼游上京,后居越州法華山寺近三十年。玄宗開元末恩制度人,潤州刺史齊浣等還主其事,自廣陵到信安,道俗受法者萬人。有《輔篇記》、《金剛義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徐氏。
越之諸暨人。
年十二。
師事富春僧暉出家。
證圣元年。
以恩制獲度。
隸貫懸溜寺。
弱冠從光州岸師。
稟具戒。
時崇福融濟(jì)二律師。
皆訓(xùn)徒上京。
儼往依之。
升堂入室。
蒙其印可。
由是名聲重矣。
及睿宗受戒于安國。
詔充大德。
后還江左。
偏以四分開導(dǎo)。
俄居法華山。
敷闡金剛般若。
而躡屩檐簦之儔。
聽講請戒。
云凝風(fēng)休。
如是幾三十載。
不起于座。
開元二十四年。
詔頒行御所注經(jīng)于天下。
都督河南元彥沖。
躬造山中。
請儼俯臨郡治。
設(shè)筵唱演此經(jīng)大義。
以稱上意。
光州岸公嘗夢。
神僧謂曰。
玄儼誠一世之法器。
教之小乘。
非所空自爾每以般若命之宣暢。
至是果際遇。
豈非命歟。
未幾內(nèi)捐衣缽。
外率檀信。
裝飾石城。
百尺彌勒像。
而潤州刺史齊浣。
運心極廣。
視物惟均。
方舟結(jié)乘。
奉迎儼于丹陽。
馀杭吳興等郡。
為諸新度受具則化之所被。
自廣陵迄于信安。
地方千里。
餐規(guī)沐德。
殆且萬人。
福緣之盛。
乃如此。
天寶元載十一月七日示疾。
坐終于寺之戒壇院。
壽六十八。
卜于是月二十。
窆之秦望山下。
建塔植松。
以表其地。
萬齊融述文。
頌德。
茲不錄。
儼凡禮佛名經(jīng)一百過。
設(shè)無遮會十筵。
著輔篇記十卷。
羯磨述章三篇。
金剛義疏七卷。
講金剛經(jīng)疏一百過。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玄儼。
俗姓徐氏。
晉室南遷因官諸暨。
遂為縣族。
年始十二辭親從師。
事富春僧暉。
證圣元年恩制度人。
始墮僧?dāng)?shù)隸懸溜寺。
儼幼而明敏長則韶令。
標(biāo)格峻整風(fēng)儀凜然。
迨于弱冠乃從光州岸師咨受具戒。
后乃游詣上京探賾律范。
遇崇福意律師并融濟(jì)律師。
皆名匠一方南山上足。
咸能升堂睹奧。
共所印可。
由是道尊戒潔名動京師。
安國授記并充大德。
后還江左偏行四分。
因著輔篇記十卷羯磨述章三篇。
至今僧徒遠(yuǎn)近傳寫。
光州岸公
嘗因假寐忽夢神僧。
謂曰。
玄儼當(dāng)為法器。
云何教以小乘。
后乃命宣般若。
由是研精覃思采摭舊學(xué)。
撰金剛義疏七卷。
古德所不解先達(dá)所未詳。
我則發(fā)揮光明若指諸掌。
誓以一生宣講百遍。
越邑精舍時稱法華。
晉沙門曇翼曾結(jié)庵山巔。
入是法三昧感遍吉菩薩。
徒觀其塔類多寶涌出以證經(jīng)宮如轉(zhuǎn)輪飛行而聽法。
雙烏所以示兆今尚翔鳴。
六象所以呈奇。
時猶隱現(xiàn)。
不可得而思議者。
蓋斯之謂歟。
信如來之福庭。
是菩薩之隱岳。
儼乃考盤是卜束缽深棲。
建置戒壇招集律行。
若夫秦衡上士燕代高僧。
數(shù)若稻麻算同竹葦。
伏膺請益躡屩擔(dān)簦。
宴坐不出幾三十載。
開元二十四年。
帝親注金剛般若經(jīng)。
詔頒天下普令宣講。
都督河南元彥沖躬。
請儼重光圣日。
遂闡揚幽贊允合天心。
令盲者見日月之光。
聾者聞雷霆之響。
儼之演暢蓋有力焉。
夫樂小法者迷自我而為病。
通大方者懵開空之法道。
若夫會三歸一觸理冥事。
自優(yōu)波離已下猶或病諸。
而儼綱紀(jì)小乘演暢大法。
晤佛境之非有識魔界之為空。
故能使涅槃將生死一如煩惱與菩提齊致。
發(fā)心而登佛地非我而誰。
白黑歸依當(dāng)仁不讓。
昔僧護(hù)法師常居石城宴坐青壁。
仰其中峰如有佛像。
愿造十丈以圖兜率。
良愿未諧護(hù)公長逝。
梁武皇帝詔僧祐律師馳傳經(jīng)理。
規(guī)??虅澮饨巢攀?div id="maqw2cs" class='inline' id='people_18191_2_72_comment'>
俄而山冢崒崩全身坐現(xiàn)。
合高百馀尺。
雖金石絲竹四天之供施常聞功德莊嚴(yán)十地之雕鐫尚闕。
儼乃內(nèi)傾衣缽?fù)饴侍茨恰?div id="ayo2uss" class='inline' id='people_18191_2_76_comment'>
布以黃金之色。
镕以白銀之相。
銅錫鉛鍇球琳瑯玕。
七寶由是渾成。
八珍于焉具足。
雖寶積獻(xiàn)蓋界現(xiàn)三千。
迦葉貢衣金踰十萬。
如須彌之現(xiàn)于大海。
若杲日之出于高山。
此又儼之功德不可思議者也。
故洛州刺史徐嶠工部尚書徐安貞。
咸以宗室設(shè)道友之禮。
國子司業(yè)康希銑太子賓客賀知章朝散大夫杭州臨安縣令朱元慎。
亦以鄉(xiāng)曲具法朋之契。
開元二十六載。
恩制度人。
采訪使?jié)欀荽淌俘R浣越州都督景誠采訪盧見義泗州刺史王弼。
無不停旟凈境稟承法訓(xùn)。
齊公乃方舟結(jié)乘。
奉迎儼于丹陽馀杭吳興諸郡。
令新度釋子躬授具戒。
自廣陵迄于信安。
地方千里。
道俗受法者殆出萬人。
凡禮佛名經(jīng)一百遍。
設(shè)無遮大會十筵。
而入境住持舉無與比。
夫秉法傳授從佛口生。
有門人法華曇俊崇默龍興崇一開元智符稱心崇義香嚴(yán)懷節(jié)寶林洪霈覺引灌頂。
皆不傾油缽無漏浮囊。
經(jīng)不云乎。
如旃檀林旃檀圍繞。
如師子王師子圍繞。
信儼之威神有在。
而法主之功德不刊。
將知三界無安百靈共盡。
此生已適于后息他世應(yīng)見于前心。
以天寶元載歲次壬午緣化已畢。
十一月三日現(xiàn)疾于繩床。
七日午時坐終于戒壇院。
春秋六十有八。
粵其月二十五日窆于寺南秦山之下。
高樹雙塔光明踰于白云。
列植千松秀色羅于明月。
經(jīng)始則神邕崇曉。
住持則唯湛道昭。
并躬護(hù)圣場親傳智印。
其馀三千門人五百弟子。
承般若之深法受毗尼之密行。
盡號顓門。
無待彌勒。
天寶十五載歲次景申。
萬齊融述頌德碑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褚氏。
未詳何許人。
年踰齠齔。
即出家。
受具后。
遂學(xué)毗尼于光州岸公
門下。
素持誦法華至老尤不怠。
上元元年。
示疾終于錢唐之法華寺。
春秋七十九。
法臘五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道光。姓褚氏。喻齔出家方冠受具。詣光州和尚學(xué)通毗尼。于時夏淺德崇壇場屬望。蓋天賚真士為東南義虎。云雨慈昧笙鏞道聲。光持法華經(jīng)創(chuàng)塔廟。洎沒身不怠也。上元元年庚子仲秋示疾終于本寺。春秋七十九。法臘五十八。是日馳陽昧昧淫雨??。烈風(fēng)崇朝嘉木為折。乃東土福盡之徵也。俄然喜氣五色亭亭如蓋。移晷不散偏映精廬。即西方往生之意也。初光未歿。其月三日質(zhì)明。支疾凝神依色身觀。彌陀具相現(xiàn)在其前。滿庭碧華昔所未睹者。四日昧爽有異人請光為和尚。遂開目彈指曰。但發(fā)菩提心。至五日曼陀羅華自天而雨。門人神烈義津。追慕弗遑。各分法味。流布行化香火無窮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8—763 【介紹】: 唐僧。揚州江陽人,俗姓淳于。器度宏博。武則天時就智滿禪師,循其獎訓(xùn)。二十二歲受具足戒。尋游二京,遍研三藏。后住揚州大云寺,專宏戒律。玄宗開元中,日本國遣使延之,遂東渡,前五次均未成功,天寶十二載,第六次航行始達(dá)日本國,時鑒真已失明。日本天皇授“傳燈大法師”,后又造唐招提寺使居之,教法大行,號“過海大師”、“唐大和尚”,為日本國傳戒律之始祖。卒于日本。鑒真精醫(yī)學(xué)、通《本草》,傳有《鑒真上人秘方》,其隨行弟子思托、如寶、法力等又精于塑造佛像與建造寺塔,故于日本醫(yī)學(xué)、雕塑、建筑等頗有影響。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淳于氏。
廣陵江陽縣人也。
總丱之歲。
侍父入大云寺。
見佛像感悟。
求出家。
父奇其志許之。
遂依智滿禪師。
聽訓(xùn)誨。
長安元年。
詔天下度僧。
因獲隸寺為息慈。
大云即今之隆興寺也。
神龍初。
道岸律師先受菩薩戒。
景龍初乃復(fù)詣長安實際寺。
從荊州恒景律師。
登具足戒。
觀光兩京。
陶冶三藏。
閱數(shù)稔。
言旋淮海。
以戒律利物。
郁為一方宗首。
開元中。
日本國沙門榮睿普照等。
禮真足而請曰。
吾國居大海中。
距華夏。
以風(fēng)之逆順。
為近遠(yuǎn)。
而未易以道路計。
然佛法于天下。
固無彼此之沮。
而師范之來。
或難之。
此三宗之傳。
所以猶缺然也。
和尚其能輟此方之化。
為吾國之行。
則善矣。
真因感其意。
而問曰。
昔聞南岳思禪師生彼為王。
興起大教。
又聞國相長屋。
造千袈裟附舶。
施中國名德。
且繡偈于衣緣曰。
山川異域。
風(fēng)月同天。
寄諸佛子。
共結(jié)來緣。
以此言之。
則誠善地也。
吾何為自棄。
而不為是行哉。
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
天寶二年六月。
買舟載經(jīng)律。
由楊子江至越州浦止。
署風(fēng)山出洋。
遇風(fēng)濤盛壯。
舟幾溺。
俄見空中。
神將介甲而立。
風(fēng)濤尋定。
所歷蛇海魚海鳥海之異。
而后抵達(dá)日本。
王躬迎導(dǎo)入城。
安止大寺中。
遽即其寺之盧遮那殿立壇。
以為王受菩薩戒。
次及夫人王子等。
且選本土有德行沙門十人為師。
度沙彌澄脩等四百人。
教以白羯磨法。
國之造寺施田者日至。
號大和尚。
后無疾辭眾。
逝于天平寶寺。
七年癸卯歲。
五月五日。
即代宗廣德元年也。
壽七十七。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鑒真。
姓淳于氏。
廣陵江陽縣人也。
總丱俊明器度宏博能典謁矣。
隨父入大云寺。
見佛像感動夙心。
因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許焉。
登便就智滿禪師循其獎訓(xùn)。
屬天后長安元年詔于天下度僧。
乃為息慈配住本寺。
后改為龍興。
殆中宗孝和帝神龍元年。
道岸律師受菩薩戒。
景龍元年詣長安。
至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于實際寺依荊州恒景律師邊得戒。
雖新發(fā)意有老成風(fēng)。
觀光兩京名師陶誘。
三藏教法數(shù)稔該通。
動必研幾曾無矜伐。
言旋淮海以戒律化誘。
郁為一方宗首。
冰池印月適足清明。
貌座揚音良多響答。
時日本國有沙門榮睿普照等。
東來募法用補(bǔ)缺然。
于開元年中達(dá)于揚州。
爰來請問。
禮真足曰。
我國在海之中。
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
雖有法而無傳法人。
譬猶終夜有求于幽室非燭何見乎。
愿師可能輟此方之利樂為海東之導(dǎo)師乎。
真觀其所以察其翹勤。
乃問之曰。
昔聞南岳思禪師生彼為國王興隆佛法。
是乎。
又聞彼國長屋曾造千袈裟來施中華名德。
復(fù)于衣緣繡偈云。
山川異域風(fēng)月同天。
寄諸佛子共結(jié)來緣。
以此思之誠是佛法有緣之地也。
默許行焉。
所言長屋者則相國也。
真乃慕比丘思托等一十四人。
買舟自廣陵赍經(jīng)律法離
乃天寶二載六月也。
至越州浦止署風(fēng)山。
真夜夢甚靈異。
才出洋遇惡風(fēng)濤。
舟人顧其垂沒。
有投棄??香木者。
聞空中聲云。
勿棄投。
時見舳艫各有神將介甲操仗焉。
尋時風(fēng)定俄漂入蛇海。
其蛇長三丈馀。
色若錦文。
后入魚海。
魚長尺馀。
飛滿空中。
次一洋純見飛鳥。
集于舟背壓之幾沒洎出鳥海乏水。
俄泊一島。
池且泓澄人飲甘美。
相次達(dá)于日本。
其國王歡喜迎入城大寺安止。
初于盧遮那殿前立壇。
為國王授菩薩戒。
次夫人王子等。
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門足滿十員。
度沙彌澄修等四百人。
用白四羯磨法也。
又有王子一品親田。
舍宅造寺號招提。
施水田一百頃。
自是已來長敷律藏受教者多。
彼國號大和尚。
傳戒律之始祖也。
以日本天平寶字七年癸卯歲五月五日無疾辭眾坐亡。
身不傾壞。
乃唐代宗廣德元年矣。
春秋七十七。
至今其身不施苧漆。
國王貴人信士時將寶香涂之。
僧思托著東征傳祥述焉。
神僧傳·卷第八
釋鑒真。姓淳于氏。廣陵江陽縣人也??偨请S父入大云寺。見佛像感動夙心。因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許焉。后為一方宗首。時日本國有沙門榮睿普照等。東來募法。真許往。遂買舟自廣陵赍經(jīng)律法離岸。至越州浦止署風(fēng)山。真夜夢甚靈異。才出洋遇惡風(fēng)濤。舟人顧其垂沒。有投棄??(音箋)香木者。聞空中聲云。勿投棄。時見舳艫各有神將介甲操仗焉。尋時風(fēng)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長三丈馀。色若錦文。后入魚海。魚長尺馀。飛滿空中。次一洋純見飛鳥。集于舟背壓之幾沒。洎出鳥海乏水。俄泊一島。池且泓澄人飲甘美。相次達(dá)于日本。其國王歡喜迎入城大寺安止。號大和尚。以代宗廣德元年無疾辭眾坐亡。身不傾壞。至今其身不施苧漆。其國國王貴人信士。時將寶香涂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淳于。
廣陵江陽縣人。
總丱俊明。
隨父母入大云寺。
見佛像。
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許焉。
便就智滿禪師。
循其獎訓(xùn)。
屬天后長安元年。
詔于天下度僧。
乃為息慈配住本寺。
后改為龍興。
殆中宗孝和帝。
神龍元年。
道岸律師受菩薩戒。
以戒律化誘。
郁為宗首。
時日本國有沙門榮睿普照等。
東來募法。
于開元年中。
達(dá)于楊州。
爰來請問。
禮真足曰。
我國在海之中。
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
雖有法而無傳法人。
譬猶終夜有求于幽室。
非燭何見乎。
愿師輟此方之利樂。
為海東之導(dǎo)師。
真問之曰。
昔聞南岳思禪師。
生彼為國王興隆佛法。
是乎。
又聞彼國長屋(相國名)曾造千袈裟。
來施中華。
名德。
復(fù)于衣緣繡偈云。
山川異域。
風(fēng)月同天。
寄諸佛子。
共結(jié)來緣。
以此思之。
誠是佛法有緣之地也。
點許行焉。
真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
買舟自廣陵。
赍經(jīng)律法。
。
天寶二年六月。
至越州浦。
止署風(fēng)山。
才出洋。
遇惡風(fēng)濤。
舟人顧其垂沒。
有投棄[亻箋]香木者。
聞空中聲云。
勿投棄。
時見舳艫各有。
神將介甲操仗焉。
尋時風(fēng)定。
俄漂入蛇海。
其蛇長三丈馀。
色若錦文。
后入魚。
海魚長尺馀。
飛滿空中。
次一洋。
純見飛鳥。
集于舟背壓之幾沒。
洎出鳥海乏水。
俄泊一島。
池且泓澄人飲甘美。
次達(dá)日本。
其國王歡喜。
迎入城大寺安止。
初于盧遮那殿前立壇。
為國王授菩薩戒。
次夫人王子等。
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門度沙彌澄修等四百人。
用白四羯磨法也。
又有王子一品親田。
舍宅造寺。
號招提。
施水田一百頃。
自是已來。
長敷律藏。
受教者多。
彼國傳戒律之始祖也。
以日本天平寶字七年。
癸卯歲。
五月五日。
無疾辭眾坐亡。
乃唐代宗廣德元年。
春秋七十七。
僧智慧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北天竺迦畢試國人。梵名般剌若,姓憍答摩。通大乘。德宗建中初來華傳佛教。其舅氏子羅好心時為神策正將,上表薦慧譯經(jīng),詔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華嚴(yán)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卒于洛陽。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智慧。
姓憍答摩。
北天竺迦畢試國人。
天資穎悟。
七歲依大德調(diào)伏軍出家。
誦四阿含。
十萬頌。
阿毗達(dá)磨四萬頌。
既具戒。
誦薩婆多。
近四萬頌。
俱舍二萬八千頌。
及大毗婆沙等。
兼通其義又七年。
習(xí)小乘法。
后于中天竺那爛陀寺。
承事大德智護(hù)進(jìn)友智友。
槁大乘金剛般若等經(jīng)。
唯識。
瑜伽。
中邊。
因明。
聲明。
醫(yī)明。
王律等論。
十八年。
受瑜珈法。
入曼茶啰三密護(hù)身五部印契于南天竺達(dá)磨耶舍。
誦凡三千五百馀頌。
稔聞支那大國文殊所護(hù)乃泛舶東指。
歷二十二年再至番禺。
僅克有濟(jì)。
貞元二年。
始留京輦。
神策軍正將羅好心舅氏子也。
方以朱泚之亂有戰(zhàn)功。
相見悲喜。
迎至其家。
延留供養(yǎng)。
八年疏舉翻譯。
六月八日。
內(nèi)出梵本。
詔以罽賓三藏般若。
開釋梵本。
翰林待詔光澤寺利言度語。
西明寺圓照筆受。
資圣寺道液。
西明寺良秀。
莊嚴(yán)寺應(yīng)真。
醴泉寺超悟。
道岸。
??空。
充正義。
仍就西明寺置館。
是日共施有加。
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十卷。
華嚴(yán)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jīng)。
般若心經(jīng)各一卷。
十月繕寫進(jìn)上。
詔于神策軍衛(wèi)。
賜齋。
嚫慧絹五百疋。
冬衣一襲。
馀賜絹各有差。
慧謝有疏。
不錄。
其表兄羅好心。
謝疏稱。
奉天定難功臣。
開府儀同三司。
檢校太子詹事。
語多不錄。
慧終于洛陽。
塔龍門之西國。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智慧者。
梵名般剌若也。
姓憍答摩氏。
北天竺迦畢試國人。
穎悟天資。
七歲發(fā)心。
違侍二親歸依三寶。
時從大德調(diào)伏軍教誦四阿含滿十萬頌。
阿毗達(dá)磨三萬頌。
及年應(yīng)法隨師往別國納具足戒。
誦薩婆多近四萬頌。
俱舍二萬八千頌。
又誦大婆沙兼通其義。
七年于彼專習(xí)小乘。
后詣中天竺那爛陀寺。
稟學(xué)大乘唯識瑜伽中邊等論金剛般若經(jīng)因明聲明醫(yī)明王律論等。
并依承智護(hù)進(jìn)友智友三大論師。
復(fù)游雙林經(jīng)八塔。
往來瞻禮十有八年。
聞南北竺頗尚持明。
遂往咨稟。
彼有灌頂師名達(dá)摩耶舍。
見慧勤重可教。
授瑜伽法入曼荼羅三密護(hù)身五部印契經(jīng)。
于一年誦徹三千五百馀頌。
常聞支那大國文殊在中。
錫指東方誓傳佛教。
乃泛海東邁。
垂至廣州風(fēng)飄卻返抵執(zhí)師子國之東。
又集資糧重修巨舶。
遍歷南海諸國。
二十二年。
再近番禺。
風(fēng)濤遽作舶破人沒。
唯慧存焉。
夜至五更其風(fēng)方止。
所赍經(jīng)論莫知所之。
及登海壖其夾策已在岸矣。
于白抄內(nèi)大竹筒中得之。
宛為鬼物扶持而到。
乃嘆曰。
此大乘理趣等經(jīng)。
想支那人根熟矣。
遂東北行半月達(dá)廣州。
即德宗建中初也。
屬帝違難奉天。
貞元二年始屆京輦。
見鄉(xiāng)親神策軍正將羅好心。
即慧舅氏之子也。
悲喜相慰。
將至家中延留供養(yǎng)。
八年上表。
舉慧翻傳。
有敕令京城諸寺大德名業(yè)殊眾者同譯。
得罽賓三藏般若開釋梵本。
翰林待詔光宅寺沙門利言度語。
西明寺沙門圓照筆受。
資圣寺道液。
西明寺良秀。
莊嚴(yán)寺應(yīng)真。
醴泉寺超悟。
道岸辯空。
并充證義。
六月八日欲創(chuàng)經(jīng)題。
敕右街功德使王希遷與右神策軍大將軍王孟涉驃騎大將軍馬有鄰等。
送梵經(jīng)出內(nèi)。
緇伍威儀樂部相間。
士女觀望車騎交駢。
迎入西明寺翻譯。
即日賜錢一千貫茶三十丳香一大合。
充其供施。
開名題曰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成十卷。
又華嚴(yán)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
各一卷。
皆貞元八年所譯也。
是歲十月繕寫畢。
二十八日設(shè)?車大備威儀。
引入光順門進(jìn)。
帝覽忻然慰勞勤至。
敕于神策軍賜齋食。
?慧絹五百匹冬服一副。
馀人賜各有差。
慧表謝。
答詔褒美。
同日請譯經(jīng)。
奉天定難。
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詹事羅好心上表云。
臣表弟沙門般剌若先進(jìn)大乘理趣六波羅蜜梵本經(jīng)。
伏奉今年四月十九日敕。
令王希遷精選有道行僧于西明寺翻譯。
今經(jīng)帙已終。
同詣光順門進(jìn)上。
答詔云。
卿之表弟早悟大乘。
遠(yuǎn)自西方求游上國。
宣六根之奧義。
演雙樹之微言。
念以精誠所宜欽重。
是令翻譯俾用流行。
卿夙慕忠勤職司禁衛(wèi)。
省覽表疏具見乃懷所謝知。
好心以朱泚圍逼之際頗有戰(zhàn)功預(yù)其中兵。
為帝寵重。
慧得好心啟導(dǎo)。
譯務(wù)有光。
帝制經(jīng)序焉。
慧后終于洛陽。
葬龍門之西岡。
塔今存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9—959 【介紹】: 五代時僧。俗姓宗。十歲于汴京相國寺出家,禮智明為師。習(xí)新章律典,獨趣深旨,時號律虎,請益者日眾。后晉高祖欽仰之,詔入內(nèi)道場,賜紫,署真法大師。時以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宗氏。其鄉(xiāng)里。則未之聞也。世守儒素。母趙亦齋潔。產(chǎn)楚之夕。光爛一室。鄰落驚訝。七歲偶入寺見佛像。輒作禮。歸問其父曰。夫以黃金色相。坐蓮華上。豈佛獨然。馀者亦能如此否。父曰。蠢動含靈皆可得佛。而況人哉。梵欣然愿出家。十歲即為相國寺明智弟子。體貌岐嶷。異群童。識者知其為法門偉器。既受具。究習(xí)新章。毗尼之奧。獨能深入。時輩莫之?dāng)?。因號律虎。王公大人。日造門請益。周天福間。詔入內(nèi)道場。賜紫伽梨。仍署號真法大師。充新章宗主。凡妃主之入道者。皆為授戒。顯德六年十月十一日。首北面西。無疾而終。壽七十一。夏五十。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許人也。
爰祖暨考。
偕賁丘園高蹈不仕。
母趙氏妊楚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誕生之夕。
光爛充室鄰落咸驚。
洎當(dāng)七歲親黨攜之入寺。
見佛像輒嗟嘆而作禮。
歸家問父曰。
唯佛獨爾馀者如何。
父曰。
蠢動皆佛何況人矣。
楚曰。
兒愿學(xué)佛聊報二親劬勞。
其父默而許旃。
至十歲于相國寺禮智明為師。
未幾有童子聚戲而招誘之。
楚曰汝何愚騃好嬉戲耶。
且雪山善財亦童子。
還如是否。
旁有聞?wù)咂嬷弧?div id="g440yqw" class='inline' id='people_18100_2_23_comment'>
子異日成法門偉器必矣。
受具已來習(xí)新章律部。
獨能輒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擊難酬答露牙伸爪。
時號律虎焉。
王公大人請益者日且眾矣。
晉高祖聞而欽仰。
詔入內(nèi)道場賜紫袈裟。
尋署大師號真法焉。
自此皇宮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命楚落發(fā)度戒。
表里冰霜更無他物。
命為新章律宗主焉。
以顯德六年十月十一日無疾而終。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齡七十一。
僧夏五十。
始末臨壇度僧尼八千馀人。
門人慧照等。
依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構(gòu)磚塔緘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記焉。
系曰。
楚師明律時號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礪素宣是歟。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觀夫是名也豈無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經(jīng)也。
論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儀是也。
天有天法光潔靜慮是也。
我佛利見據(jù)于大千。
化境斯寬法門必眾。
舉其會要不過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為路。
出其生死之鄉(xiāng)。
專一為門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資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閑三業(yè)。
三業(yè)皆凈六塵自祛。
圣賢踐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論云。
生死流轉(zhuǎn)者。
三縛縛心。
心難解脫。
當(dāng)知此唯善說法律能令解脫。
非由惡說。
因是而窺。
禁律乃度世之檢括也。
且夫菩薩戒凈則彰離垢之名。
辟支戒完則引無師之智。
聲聞戒足時俱解脫而可期。
內(nèi)眾戒堅招感人天之不墜。
由是觀之。
戒法之時大矣哉。
自所推能從言索理。
則毗尼也。
木叉也。
因則聲教律焉。
果則別解脫焉。
直以時論三世諸佛咸同制也。
橫從界說十方凈剎悉共行之。
所以優(yōu)波離過去七佛咸以戒律囑累之。
論云。
戒如捉賊。
善擒制也。
定如縛賊。
用機(jī)械也。
慧如殺賊。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盡三菩提者。
決達(dá)清靜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無與比。
矧以此法在師而不在資。
唯聞佛制。
行內(nèi)而不通外。
無許俗傳。
故曰。
曲授秘方。
賜諸內(nèi)眾。
事有懸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嚴(yán)君設(shè)訓(xùn)。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婦子嘻嘻同佛聽門矣。
一聽一制見其猛以濟(jì)寬。
一陰一陽見其開物成務(wù)。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
大則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則形俱持盡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隨則若何。
有威儀焉。
有細(xì)行焉。
為有順違乃生持犯。
由是繁廣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業(yè)無殊。
后則參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類。
夢氎之占徵矣。
宗輪之論作焉。
剡浮樹高分影猶歸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須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東傳梵書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漢土爭嘗。
金烏還海上之飛東方舊識。
除經(jīng)已譯問律何傳。
起后漢靈帝建寧三年。
初翻義決律。
次有比丘諸禁律至。
即曹魏法時三藏游于許洛。
睹魏土僧無律范。
于嘉平中譯羯磨僧祇戒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爾薩婆多律先化關(guān)中。
五分僧祇風(fēng)行雨施。
迦葉遺部戒本獨來。
婆粗富羅聞名而已。
況乎僧祇部者。
法顯赍歸諸師判注云。
是根本大眾所傳。
非是百載五宗也。
今著傳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覽僧祇現(xiàn)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數(shù)疑。
一本小而末大(謂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應(yīng)大集懸記也。
或曰。
此略本傳此方。
猶法華華嚴(yán)等經(jīng)鉅萬億頌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爾。
又說曇無德律譯有重單。
準(zhǔn)僧傳止覺明口誦也。
若據(jù)律序有支法領(lǐng)重譯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競且無指歸。
以義交徵其辭必息。
尋律文本即知異同。
如眾學(xué)戒初題云。
尸叉罽賴尼如破伊蘭葉。
言此是覺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羅尼如破伊羅葉。
即是支法領(lǐng)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謂紙墨分開不定非也。
分三十為六十。
不其太相懸謬矣。
若斯二譯皂白已分。
復(fù)次元魏已前。
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納戒。
及乎行事即依諸律為隨何異乎執(zhí)左氏經(jīng)本專循公羊之傳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有法聰律匠。
于北臺山始手披口釋。
道覆律師隨聽抄記。
遂成義疏。
權(quán)輿既爾。
肯構(gòu)繁乎。
天輪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鄴中法礪唐世懷素。
新舊兩名各擅其美。
礪乃成實有部受體雙陳。
素唯尋祖薩婆開宗獨步。
其有終南上士澄照大師。
肸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際。
優(yōu)游果證之中。
知無不為。
繩愆糾謬。
以護(hù)持教法為己任者。
實一代之偉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以南山為司南矣。
丁乎大歷新舊疏家互相短長。
敕集三宗律師重加定奪。
時如凈為宗主判定二家。
當(dāng)建中中始言楷正。
號僉定疏是也。
至今東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法出沒不倫。
殊涂同歸。
師資尚異。
至若成公演化靈崿敷揚。
不離三輔之間。
俱僝百工之巧。
文綱道岸自北徂南。
發(fā)正輔篇從微至著。
道流吳會實賴伊人。
凈公作評家之師。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論沒官之物。
或成圖證結(jié)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眾。
述鋒芒之義記。
出豕亥之疑文。
或??帖紛拿。
或整齊齟齬。
若匪乘時之哲。
便應(yīng)逸氣之英。
不令像運之中微降年唯永。
終使壽星之下照法命唯長。
道假人揚其在茲矣。
近以提河水味轉(zhuǎn)不如前。
座像塵埋仍觀更沒。
大小乘之交惡。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違七聚。
威儀既缺生善全虧。
謂律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馬令脫轡象闕施鉤。
不習(xí)律儀難調(diào)象馬。
遂令教法日見凌夷。
短則行果微亡。
折則年齡減少。
合夫洪范中兇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敗。
子脫或翻惡歸善。
變犯成持。
或眾主之勸修。
或名師之訓(xùn)導(dǎo)。
假王臣之外護(hù)。
必法教之中興。
如是則同五福中之一壽五考終命歟。
又曰。
嚴(yán)家無格虜。
故云。
毗尼是正法之壽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轉(zhuǎn)還丹之手。
勸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壽遠(yuǎn)則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獲其十利功德。
意在令正法久住耳。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宗。誕生之夕。光爛充室。洎七歲。親黨攜之入寺。見佛像。輒嗟嘆作禮。歸家問父曰。唯佛獨爾。馀者如何。父曰蠢動皆佛。何況于人。楚曰。兒愿學(xué)佛。聊報二親劬勞。其父許之。至十歲。于相國寺禮智明為師有童子聚戲而招誘之。楚曰。汝何好嬉戲耶。雪山善財亦童子。還如是否。旁有聞?wù)咂嬷?。子異日成法門偉器必矣。受具已來。習(xí)新章律部。輒入毗柰耶窟穴。其擊難酬答。露牙伸爪。時號律虎。王公大人請益者日眾。晉高祖聞而欽仰。詔入內(nèi)道場。賜紫袈裟。號真法大師。自此皇宮妃主。有慕法者。從楚落發(fā)度戒。命為新章律宗主焉。以顯德六年十月十一日無疾而終。 楚師明律。時號宗主者何。律有三宗。礪素宣是。人有人法。禁戒威儀是也。天有天法。光潔靜慮是也。要不過戒也。定也慧也。此三為路。出其生死之鄉(xiāng)。專一為門。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資乎急用。在乎毗尼。防閑三業(yè)。三業(yè)皆凈。六塵自祛。圣賢踐修。何莫由斯。自此而推。從言索理則毗尼也。木叉也。因則聲教律焉。果則別解脫焉。直以時論。三世諸佛。咸同制也。橫之界說。十方凈剎。悉共行之。所以優(yōu)波離過去七佛。咸以戒律囑累之。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