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連稱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春秋時齊大夫。
襄公使管至父連稱戍葵丘,約瓜時而往,及瓜而代。
至時勿代。
管至父等怒,助公子無知為亂,殺襄公而立無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686 【介紹】: 春秋時齊國國君,名諸兒。
莊公孫。
襄公四年,魯桓公與夫人至齊。
襄公與其妹魯夫人私通并殺死桓公。
十二年,大夫連稱、管至父因戍蔡丘不得代換,怒而從公孫無知謀作亂。
后聞襄公田獵墜車傷足,無知等遂率眾入宮襲殺之。
在位十二年,謚襄。
公孫無知 朝代:春秋齊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685 【介紹】: 春秋時齊國人。
齊僖公侄。
僖公愛之。
令無知秩服奉養(yǎng)比太子。
僖公卒,太子諸兒立,是為襄公,絀無知秩服。
無知怨,乃與連稱、管至父謀為亂。
殺襄公,自立為齊君。
無知嘗有怨于雍林人,因出游,為雍林人襲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虢州閿鄉(xiāng)人,俗姓張。據(jù)說其兄久戍遼陽,母憂甚,萬回朝往視之,暮持兄書歸,因號萬回。高宗時得度,武則天時詔入內道場,號法云公。安樂公主將謀逆,回遇之唾曰:“腥不可近!”不久安樂果誅。玄宗在藩,曾私謁萬回,回預言玄宗將為五十年太平天子。卒,賜號國公,圖形集賢院。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俗姓張,虢州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西)人。有異術,言則成讖,多有應驗。高宗與武后年間,常應詔入內道場,賜號法云公。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長安,贈虢國公?!?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八、《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庭事苑》卷六存萬回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閿鄉(xiāng)張氏子。幼年氣貌昏濁。涎沫涕洟滿面。踉蹡狂走?;蛐蚩?。無常時。鄰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父母以為憾。而回則安之。未嘗恤。年十歲。其兄久戍遼陽。絕音好。家為設齋祈福。回忽謂其母曰。兄起居狀。極易知耳。母奚庸憂。齋馀竟裹餅餌出門去。然莫知其所往也。晚歸出其兄書袖中。問所從得不對。及遼陽役罷。兄言回是日至。??餅餌共啖。且急索書告反。終亦不能察其何自也。夫遼虢相去萬里。其往反不啻過東西舍。此豈非神通力歟。萬回之名。由是始著。而朝野聞之。皆敬異。高宗之季。則天屢召入內。賜錦袍玉帶。兩宮女左右侍。及紹周歷。詔賜號法云公。當是時。大開告密之門。酷吏羅織。群臣之位望高者。靡或脫。博陵崔玄煒之母盧氏。命玄煒邀回問禍福。母泣拜。以金匕箸施?;劐嵯码A擲匕箸堂屋上。掉臂去。其家意以為不祥。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因得讖緯書匕箸下。趣焚之。俄而有司果遣胥卒。入其家大索讖緯。盡發(fā)瓦無所見乃已。蓋酷史投此而欲誣之以罪也。神龍二年。詔薙落。特為開壇受具戒。時韋庶人與朝政?;孛恐櫫R曰。奈何反悖。會將斫爾頭去。金城公主。出降吐蕃。駕送至始平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義。薛稷。皆從回以迎駕。立道左。諸公愿求一言?;負醽缙谠弧H暾娌抛?。謂平一曰。汝宜名佛童無憂也。目羲稷有不喜之色。上間問回。僧伽何如人。曰觀音化身也。睿宗居潛邸?;虺鲇?。回則先唱于所至之地曰。天子來也。臨淄王嘗階張煒等。謁回?;刎胶粽取K斐鰺樀?。手拽王入。反扃之。而撫王背曰。五十年天子。后即不知也。煒等竊于門外聞之。由是傾戴益謹。道遇大平安樂二公主車騎。輒趨避。連咄曰。血腥血腥。太平請為造宅懷遠坊中。獨處之自若。景龍二年。示疾。忽大呼求飲鄉(xiāng)里水。侍者念。道遠不易得。恲??計無所出?;刂柑们暗卦?。此即是矣。于是鑿之汲水進。飲盡一器以卒。訃聞。上震悼。詔贈司徒虢國公。圖形集賢院。先是貞觀間。三藏玄奘法師。游天竺石藏寺。偶閱一房。見胡床錫杖而已。從問其人。居此者今何在。曰在震旦之閿鄉(xiāng)。法師歸而訪之信。法師之將訪也?;厮藿淦浼覓邽ⅰG艺T治蔬飯曰。明日有勝客至。法師至。則與語天竺山川之詳?;刂e。雖法師。有所未遍歷者。事備別傳。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萬回。俗姓張氏。虢州閿鄉(xiāng)人也。年尚弱齡白癡不語。父母哀其濁氣。為鄰里兒童所侮。終無相競之態(tài)。然口自呼萬回。因爾字焉且不言寒暑。見貧賤不加其慢富貴不足其恭。東西狂走終日不息?;蛐蚩蘼詿o定容。口角恒滴涎沫。人皆異之。不好華侈尤少言語。言必讖記事過乃知。年始十歲兄戍遼陽。一云安西久無消息。母憂之甚。乃為設齋祈福。回倏白母曰。兄安極易知耳。奚用憂為。因裹齋馀出門徑去。際晚而歸。執(zhí)其兄書云。平善。問其所由默而無對。去來萬里。后時兄歸云。此日與回言適從家來。因授餅餌其啖而返。舉家驚喜。自爾人皆改觀。聲聞朝延。中宗孝和皇帝。詔見崇重。神龍二年敕別度。回一人而已。自高宗末天后時。常詔入內道場。賜綿繡衣裳。宮人供事。先為兒時。于閿鄉(xiāng)興國寺累瓦石為佛塔入內之后其塔遂放光明。因建大閣而覆之。然其施作皆不可輒量。出言則必有其故。敕賜號為法云公。外人莫可得見。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羅織事。官稍高隆者日別妻子。博陵崔玄煒位望俱極。其母廬氏賢而憂之曰。汝可一日迎萬回。此僧寶志之流。以可觀其舉止知其禍福也。乃召到家。母垂泣作禮兼施中金匕箸一雙?;睾鱿码A擲其匕箸向堂屋上。掉臂而去。一家謂為不祥。經數(shù)日令升屋取之。匕箸下得書一卷。觀之乃讖緯書也。遽令焚之。數(shù)日有司忽來其家大索圖讖。不獲得雪。時酷吏多令盜投蠱道物。及偽造秘讖用以誣人。還令誣告得實屠戮。籍沒其家者多。崔氏非圣人擲匕箸何由知其偽圖讖也。中宗末嘗罵韋后為反悖逆。斫爾頭去尋而誅死太平公主為造宅于懷遠坊中與主宅前后爾。又孝和親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駕。時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羲薛稷。皆肅揖鄭重。問訊諸公曰。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兇。摭沈背曰。汝真才子。沈不勝其喜。曰圣人與我受記。諸子不可更爭。又謂武曰。與汝作名佛童。當無憂也。目羲稷有不善之色。岑以馬避之。目稷云。此多是野狐。其言何足懼也。乃顧云。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誅。人益貴重。同時有僧伽化跡不恒。中宗問回曰。此何人也?;卦弧S^音之化身也。貞觀中三藏奘師西歸云。天竺有石藏寺。奘入時見一空房。有胡床錫杖而已。因問此房大德咸曰。此僧緣闕法事罰在東方國名震旦。地號閿鄉(xiāng)。于茲萬回矣。奘歸求見回。便設禮問西域。宛如目矚。奘將訪其家。回謂母曰。有客至請備蔬食俄而奘至神異之跡多此類也。正諫大夫明崇儼者。道術之士。謂人曰。萬回神僧也。玄宗潛龍時。與門人張煒等同謁。回見帝甚至褻黷。將漆杖呼且逐之。同往者皆被驅出。曳帝入反扃其戶。悉如常人更無他重。摭背曰。五十年天子自愛。已后即不知也。張公等門外歷歷聞其言。故傾心翼戴焉。五十年后蓋指祿山之禍也。睿宗在邸時?;蛴涡腥碎g?;赜诰勐浣轴橹懈呗曉弧L熳觼?。或曰圣人來。其處信宿閒。帝必經過徘徊也。惠莊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天后曾抱示回曰。此兒是西域大樹精養(yǎng)之。宜兄弟也。安樂公主玄宗之季妹。附會韋后。熱可炙手。道路懼焉。回望車騎連唾之曰。腥腥不可近也。不旋踵而禍滅。及之帝愈知回非常人也。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特敕于集賢院圖形焉。暨回垂卒。而大呼遣求本鄉(xiāng)河水。門人徒侶求覓無所?;卦?。堂前即是河水。何不取耶。眾于階下掘井。河水涌出。飲畢而終?;卣恢芯韵炭唷Nù司拭?。后有假托或稱小萬回。以惑市里多至誅死焉。至于終后右常侍徐彥伯為碑。立閿鄉(xiāng)玉澗西路矣。 系曰。日行萬里非人必矣。為鬼神邪。為仙術邪。通曰。觀行知人?;責o邪行。非鬼神也。無故作意。非仙術也。此得通耳。故智度論中此通有四。一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彼沒此出。四一念能至?;蛟?。四中回具何等。通曰。俱有哉。故號如意通矣。瑜伽論神境同也。云或羅漢有大堪能現(xiàn)三神變焉。
神僧傳·卷第七
萬回師。
閿鄉(xiāng)人也。
俗姓張氏。
初母祈于觀音像因妊回。
回生而愚。
八九歲方言語。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長父令耕田。
回耕直去不顧。
口惟連稱平等。
因耕一隴長數(shù)十里。
遇溝坑見阻乃止。
其父怒而擊之。
回曰。
總耕何分彼此。
乃止擊而罷耕。
回兄戌役于安西。
音問隔絕父母謂其亡矣。
日夕涕泣憂思不止。
回顧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豈非憂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回曰。
詳思我兄所要者衣裝糗糧之屬請悉備焉。
某將往視之。
忽一日朝赍所備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發(fā)書視之乃兄跡也。
一家異之。
弘農抵安西。
蓋萬馀里。
以其萬里而回故。
號曰萬回。
先是玄奘向佛國取經。
見佛龕題曰。
菩薩萬回。
謫向閿鄉(xiāng)地教化。
奘馳驛至閿鄉(xiāng)。
問此有萬回無。
令呼之。
萬回至奘禮之。
施三衣瓶缽而去。
后則天追入內語事多驗。
時張易之大起第宅。
萬回嘗指曰。
將作。
人莫之悟。
及易之伏誅以其宅為將作監(jiān)。
嘗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曰。
三郎斫汝頭。
韋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變遂鴆之。
不悟為玄宗所誅也。
天后朝任酷吏行羅織事。
官稍高隆者日別妻子。
時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羲薛稷。
見回皆肅揖鄭重問訊。
諸公曰。
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兇。
撫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勝其喜。
曰圣人與我受記。
諸弟子不可更爭。
又謂武曰。
與汝作名佛童。
當無憂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馬避之。
目稷云。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懼也。
乃顧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誅。
人益貴重。
玄宗潛龍時與門人張煒等同謁。
回見帝甚至褻瀆。
將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驅出。
曳帝入反扃其戶。
撫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愛。
已后即不知也。
張公等門外歷歷聞其言。
故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蓋指祿山之禍也。
及睿宗在藩邸時。
或游行人間。
萬回于聚落街中高聲曰。
天子來。
或曰。
圣人來。
其處信宿間。
睿宗必經過徘徊也。
惠莊太子。
即睿宗第二子也。
初則天以示萬回。
回曰。
此兒是西域大樹精養(yǎng)之。
宜兄弟。
后生申王。
儀形瑰偉善于飲啖。
景龍中時時出入。
士庶貴賤競來禮拜。
萬回披錦袍。
或笑罵或擊鼓。
然后隨事為驗。
太平公主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云中卒于此宅。
臨終大呼遣求本鄉(xiāng)河水。
弟子徒侶覓無。
萬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階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
飲竟而終。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可授。
字無旨。
一號休庵。
臺臨海李氏子。
初教而后禪。
親見獨孤明公。
為虎巖伏老嫡孫。
出世。
凡四坐道場。
皆不出乎臺境。
諸方將倚之以為重。
競來敷致。
師漠然若不聞。
作休庵于西塢。
日修凈土法門念佛三昧。
且曰。
此即禪定之功也。
惡可強分同異哉。
國朝洪武六年。
杭中天竺。
以府侯之命起師。
師勉應之。
行至錢塘江濱。
凈慈諸勤舊。
相與謀曰。
此大善知識。
胡可失也。
帥眾邀于道。
擁居其位。
師屢卻之不聽。
色頹然不怡。
時當歲儉。
問道者如云。
糗糧方患不繼。
而施者踵至。
居二載。
而退歸臥竹院。
忽示微疾。
端坐西向。
召左右謂曰。
吾將逝矣。
或請偈。
曰。
吾宗本無言說。
乃合爪連稱佛號。
至聲漸微而寂。
閱世六十九。
僧臘五十。
龕留七日。
顏貌不變。
阇維。
齒牙貫珠不壞。
舍利光色晶瑩如金銀水精者。
遍滿于地。
塔而藏焉。
師儀觀雄碩。
識見夐卓。
其于榮名利養(yǎng)。
視之如無物。
出專法席。
皆迫于不得已。
會朝廷。
設善世院。
總統(tǒng)天下釋教事。
或勸師求檄以主名山。
師笑而不答。
然其所蒞之處。
不以恬退而不加之意。
必革其敝習。
新其規(guī)制。
使可貽于悠久。
五會語。
多肆口而說。
曾不經思。
平居遇物成味。
率出人意表。
戒其徒勿以示人。
至于尊賢尚德。
推己及物。
有非人之所及。
誠末世大法幢也。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三
釋可授,字無旨,號休庵。
姓李氏,臨海人也。
年十九從九巖萬壑觀受具,后參普覺明于靈隱,有省,命充堂司,四眾悅服。
尋還石門,白巖真主真如延居上座。
元至元六年出主大雄山之安圣。
授凡四坐道場,皆以凈土法門為佛事,且曰:“此即禪定之功也,惡可強分同異哉?
”明洪武六年,杭之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請主寺事。
行至錢塘江濱,凈慈諸舊相與謀曰:“此大善知識,胡可失也?
天竺尚可致,吾屬獨不能耶?
”帥眾邀于道,擁居其位,授屢卻不聽,強應之。
時當歲儉,問道如云,糗糧方患不繼,而施者踵至。
居二載,遂退臥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爪合連稱佛號,至聲漸微而寂。
荼毗,齒牙貫珠不壞,設利羅光色精瑩,如金銀水,遍瀉于地。
宋景濂銘其塔。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元凈。字天鏡。號樸隱,會稽人,父倪機。母嚴氏。容貌魁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押闔之術。不識為何物。祝發(fā)受具。嶷然有遠志。從天岸講天臺止觀。復往雙徑。參行端。凈入門。端厲聲一喝。凈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稽首作禮。端曰。汝果何所見耶。復問答四三轉。皆愜端意。端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歸侍司。尋掌書記。時年二十七。丙申。出世會稽長慶。升天衣萬壽。四方問道者。聞風來歸。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元凈。
字天鏡。
別號樸隱。
越之會稽人。
父倪機。
母嚴氏。
師初以童子出家。
領昭慶濡律師戒。
嶷然有遠志。
韓莊節(jié)公性。
教之為文。
伸紙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嘆賞。
既而從天岸濟法師。
習天臺教。
盡得其學。
臺宗諸老。
競以書聘之。
欲令出門下。
師不從。
元叟端公。
說法雙徑。
人尊之為當代妙喜。
師往從之。
入門。
叟厲聲一喝。
師若聞雷霆聲。
黏縛盡脫。
遽稽首作禮。
復問答三四轉。
皆愜叟意。
遂錄為子。
使掌記室。
久之。
游建業(yè)。
謁全悟?公于大龍翔寺。
全悟門風高峻。
不輕許可。
見師特甚稱之。
繼往臨川。
謁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稱之。
留九十日而還。
他若黃文獻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華。
翰林學士危公素。
其同辭稱師。
無異于虞公。
名聞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請師出世會稽長慶寺。
升天衣萬壽禪寺。
四方問道者。
聞風來歸。
師以氣衰。
倦于將迎。
營精舍一區(qū)。
而歸老焉。
即山陰和塔是也。
我太祖龍興。
師與鐘山法會之選。
與東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內庭。
從容問道。
賜食而退。
已而辭歸和塔。
若將終身焉。
未幾。
靈隱虛席。
諸山交致疏幣。
延師主之。
師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而崇德之禍作矣。
師入院。
甫浹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實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師曰。
若等盍選其人乎。
眾咸曰。
有德現(xiàn)者稱多才。
昔掌崇德莊田。
能辟其萊蕪。
以食四眾。
倘以功舉。
誰曰不然。
師諾之。
先是。
勤舊有聞。
歆現(xiàn)之獲田利。
率無賴比丘。
請于前主僧代之。
及現(xiàn)之被選也。
大懼發(fā)其奸私。
走崇德縣。
列現(xiàn)過失。
縣令丞寘不問。
適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訊鞫既得實。
以師為寺長。
失于簡察。
法當緣坐。
移符逮師。
或謂師曰。
此三年前事爾。
況師實不知。
且不識聞。
宜自辯訴可也。
師笑曰。
定業(yè)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問曰。
現(xiàn)之犯禁。
爾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當書責款以上。
師即操觚如吏言。
尚書暨侍郎覽之大驚。
咸曰。
師當今名德也。
惡宜有是。
薦審之務得其情。
師了無異辭。
于是。
皆謫陜西為民。
聞亦大悔。
且泣曰。
聞草芥耳。
豈意上累師德。
蚤知至此。
雖萬死不為也。
師弗顧。
行至寶應。
謂從者曰。
吾四體。
稍異常時。
報身殆將盡乎。
夜宿寧國寺。
寺住持。
故師舊識。
相見甚歡。
師女弟之夫陳義安。
宦移鳳陽。
以道經寺中。
師悅曰。
吾遺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飯。
猶備言遷謫之故。
不見有憊色。
明旦。
忽端坐合爪。
連稱無量壽佛之名。
泊然而逝。
實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義安等。
為其龕斂。
以俟師之季父至。
道衋然傷心。
遣其法孫梵譯。
走寶應攜骨而還。
骨間舍利。
叢布如珠。
縣大夫。
及薦紳之流來觀。
皆嘆息而去。
其徒結竁于和塔祖壟之側。
瘞焉。
壽六十七。
臘五十三。
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
曰樸園集。
師容貌魁偉。
襟懷煦然如春。
世間機阱押闔之術。
不識為何物。
性尚風義。
斷江恩公。
與師締忘年交。
斷江卒。
師為刊布詩集。
復請虞公銘其塔。
三主名山。
起費補壞。
具有成績。
其敷闡大論。
發(fā)揮先哲。
釋門每于師是賴。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見焉。
竟以無罪謫死。
茍不歸之于定業(yè)。
將誰尤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凈源,字天鏡,一號樸隱,姓倪氏,會稽人也。父機,母嚴氏,皆為士族。童時,從弘教大師立公于大報恩寺祝發(fā)為僧,受戒于昭慶濡律師,嶷然有遠志。韓莊節(jié)公性以道德辭章下帷授徒,凈往從之。于群經要旨,作文程式,俯仰變化,開闔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紙引墨,思源源不渴,每進一解,韓公未嘗不稱善。天岸濟以臺衡止觀開講于虎林之集慶,凈又往從之。濟為折三千性具之義及四明孤山同異之辨,波瀾浩蕩,廉陛高嚴,凈能一一領解,臺宗諸老競以書聘之。時元叟端說法雙經山,人尊為“當代妙喜”。凈又往從之,入門,叟厲聲呵之,若聞雷霆,黏縛盡脫,遽卻立作禮。叟曰:“汝果何所見耶?”復問答三四轉,皆愜叟意,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彼熹洖榈茏樱鼩w侍司,尋掌記室,時年二十七。久之,出游建業(yè)大龍翔寺,寺主廣智全悟?公精貫儒釋,行文為世模范,不輕與人,見凈盛稱之。繼往臨川,謁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稱之,留三月乃還。當時能文者若黃文獻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華,翰林學士危公素,莫不聞風贊賞,由是聲光遠施,上達聰聽。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請出世會稽長慶寺,遷天衣萬壽禪寺,四方問道者日至,凈以衰病倦于將迎,營精舍一區(qū)而歸老焉,所謂和塔處也。元運既謝,明室初興,詔天下名僧建會鐘阜,升濟幽靈。凈與上竺東溟日、五臺璧峰金特被召入內庭,從容問道,賜食而退。已而辭歸和塔,若將終焉。洪武九年冬十二月,靈隱虛席,諸山交致疏幣,延凈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禍作矣。初靈隱有莊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現(xiàn)掌之,開辟蕪萊,以食四眾,無賴比邱某歆其田利,請于前主僧代之。及凈入靈隱,德現(xiàn)復充都監(jiān),某懼發(fā)其奸私,走崇德縣,列現(xiàn)過失,縣令丞寘不問。未幾,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實,以凈為寺主失于檢察,法當緣坐,移符逮凈?;蛑^凈曰:“此三年前事,且實不知,宜自辯訴,可免。”凈笑謝曰:“定業(yè)其可逃乎?”至部,主吏問之曰:“現(xiàn)之犯禁,爾知之乎?”曰:“知之?!痹唬骸凹戎?,當書責款以上。”凈即操觚如吏言,尚書侍郎見之,皆大驚曰:“凈當今名德,惡宜有是?”薦審之,務得其情。凈了無異辭,于是皆謫陜西為民,行至寶應,謂從者道升曰:“吾四體稍異常時,報身殆將盡乎?”夜宿寧國禪寺,主僧總虛了舊日交游,相見甚歡。陳義安為青州衛(wèi)知事,移戍鳳陽,以道經此,亦留寺中,與凈相遇,凈喜曰:“吾遺骸有所托矣。”義安者,凈之女弟夫也。是夕共飯,備言遷謫之故,不見憊色。明旦端坐合爪,稱佛而逝,時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壽六十七,僧臘五十三。義安、總虛為龕斂以俟,法孫梵譯走寶應,焚其骨,舍利叢布如珠結,竁山陰和塔瘞焉。凈容貌魁偉,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之術,不禁自絕。性尚風義,斷江恩與為忘年交。其卒也,為刊其詩集,復乞虞公銘其塔。三主名山,起廢補敗,具有成績?!度龝Z》有錄二卷;詩文曰《樸園集》,葺若干卷。譯等哀慕慈法,懼其湮沒,疏為事狀,徵文于宋文憲公濂而銘諸石。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遺身篇第七之二
釋了庵者,不知何許人。
為人誠谷心,不事浮華。
出家后,歷訪名山,參究甚切,別有入處,深自退藏,莫窺其際。
晚游漢自豐,居士嚴君買園奉之,彌專凈志。
居久之,忽得疾,謂嚴君曰:“可歸我江南。
”乃為具舟,送之金山,禪房清寂,頗資調攝。
復來江寧,棲于城寺。
一日,積薪庭前,危坐其上,連稱佛號,召眾舉火,眾莫之應。
厲聲促之,或授以炷香,取向鼻間吹之。
火從鼻端出,然至面,及衣而下,薪烈火熾,唱佛不絕,隱隱聞聲,向西而邁。
頃之,化為煙燼。
先是,了庵自漢歸,有遺身志,每與徒眾言:“吾寂后,當磨骨為粉,舍之江中,以結蟲魚。
”語甚懇至,其徒諾之,然猶不虞其如此也。
至是乃益,驚嘆不敢有違,竟如其言,蓋在乾隆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