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程異

相關(guān)人物:共 25 位。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字德素。姓婁氏。東陽烏傷人也。世為東南著族。有善地理學(xué)者。使視塋墓。曰法當(dāng)出苦行而得道者。為帝王師。母留氏夢。長人擎金像。令吞之。已而見紫光繞身。覺而有孕。自爾精神志操異常。及娩。其身香潔白晰如雪。因名之靈粲。七歲入學(xué)。即誦孝經(jīng)論語史傳。披文見意。宅南果園。鄰?fù)翰啥?。師獨以所得。悉分與之而返。鄉(xiāng)土業(yè)蠶桑。常懷悲惻。為不服縑纊。季父喜獵。泣諫不少變。每嘆曰飛走去人類甚遠。而好生惡死之情。無所異。終絕膻腥。以感動之。叔則遠避他處。殺戮加于舊。忽夢。赤衣神人。手持矛戟擬之曰。汝不聽菩薩教化。而日以殺為事。汝可就死。驚覺流汗。且即毀棄獵具?;谶^。約一日至其常所獵處。見麋鹿數(shù)十頭。騰倚隨逐。若愧謝狀。所居僻陋。無見聞。而約宿習(xí)冥感。曉暢教理。念將離俗。而莫識所詣。忽值僧東指云。剡中。佛事甚盛。因不復(fù)見。蓋神人云。年十二。至剡禮塔廟。究經(jīng)典。故東境謠曰。少達妙理婁居士。宋泰始四年。辭親剪落于上虞東山寺。時年十七。南林寺沙門慧靜一代僧望也。遂師事之。俄隨靜住剡之梵居寺。服勤就養(yǎng)。年踰一紀(jì)。靜亡。盡心喪之禮。服除。乃辟谷餌松術(shù)以遁。 及齊之季竟陵王方鎮(zhèn)茲地。聞風(fēng)敬慕。時與智秀曇讖慧次。并召。約后至。臘又差晚。王竟延之上座。眾咸不悅。王曰。此人他日且將領(lǐng)袖釋門。諸公幸毋過。中書郎汝南周颙令剡。尤加禮。筑山茨鐘山之上。邀之。今號草堂寺。颙每見而嘆曰。山茨約至。清虛滿世。太宰文簡公褚淵。太尉文獻公王儉。莫不欽屬。淵嘗請講凈名勝鬘。儉亦請開法華大品。淵寢疾。夢胡僧告曰。菩薩當(dāng)至。項之約至。所苦遂愈。即請受五戒。給事中婁幼瑜族祖也。每見輒起。或謂此君從孫。何乃爾。瑜曰。菩薩出世。方師于天下。豈獨老夫致敬哉。旋里省覲。而二親亡喪。臨訣之馀。孺慕斯甚。于是宿留積歲。啟迪尤多。還都仍住草堂寺。隆昌中。太傅沈約。??赴外任。在郡以禪誦自娛。異香入室。猛獸馴階。每入金華山采桔?;蛴沃钩嗨蓾?。而神光相屬。赤松有館。道士所居也。道士丁德靜者。為崇所病。雖使與善方術(shù)者俱。而崇益充斥。病益困。且暴亡。于是長山令徐伯超。議徙約為之主。曾未旬浹。而崇息病愈。后??臥。見二青衣女子。從澗出。禮悔云。夙障深重。報為水精。愿受歸戒。梁天監(jiān)初。沈位尚書仆射。疏請偕。許之。先是約已預(yù)言其然。及沈尹丹陽。蓋十一年矣。臨別之際。辭旨悽惋。俄而沈殂謝。十一年。始詔引見。十六年己亥四月八日。上從受菩薩戒于等覺殿。自爾入見別施漆榻。上先作禮。上未受戒之一夕。約夢自草堂至臺門。皆錦罽席路。己坐禪床。去地數(shù)丈。天人圍繞說法。由是得度弟子著箓者。四萬八千人。時有乾鵲升階。狀若聽受。至跋事。然后去。又有二孔雀。驅(qū)斥不去。詔聽上。徐行至壇。俛首而立。上曰此鳥必欲別受生耳。無何二鳥同日化。嘗燕居。睹野媼置書數(shù)卷于按而出。并植異樹于庭云。青廷樹。后七日有一叟。請所置書攜去。約初不視其何等書也。而樹則葉綠華紅。扶疏至今。且感鳥如翡翠。赤質(zhì)長尾。群棲林木中。大通四年。夢舊宅白壁朱門。赫然壯麗。因發(fā)愿造寺。詔號本生寺。大同元年九月六日?,F(xiàn)疾北首右脅而臥。神識恬愉。了無痛惱。謂弟子曰。疇昔之夜夢。若大眾幡華迎我而往者。我其逝矣。十六日。詔遣舍人徐儼參候。至夜五更時唱異香滿室者再。左右肅然。乃曰。夫生之有死。自然恒數(shù)。勤脩念慧。慎勿妄想。即合掌。如入禪定。壽八十有四。夏六十有三。天子悲慟。僚宰輟聽覽者。二旬有一。是月二十有九日。詔塔于獨龍山神僧寶志墓。左。 初約臥疾。見一翁。執(zhí)錫入至。是而寤。前日所見則志爾。又約所乘青牛。忽鳴吼墮淚。至葬之日。詔牽從部伍。吼淚至葬所不已。塔始建。有白鶴一雙。繞塔鳴唳。聲甚哀。詔王筠。文所樹碑。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慧約。
字德素。
姓婁。
東陽烏場人也。
祖世蟬聯(lián)東南冠族。
有占其塋墓者云。
后世當(dāng)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
母劉氏夢。
長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見紫光繞身。
因而有孕。
便覺精神爽發(fā)思理明悟。
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
時俗因名為靈粲。
故風(fēng)鑒貞簡神志凝靜。
撫塵之歲有異凡童。
惟聚沙為佛塔。
疊石為高座。
七歲便求入學(xué)。
即誦孝經(jīng)論語。
乃至史傳披文見意。
宅南有果園。
鄰?fù)偛沙R詾榛肌?div id="xnesg4f"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727_1_23_comment'>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鄉(xiāng)土以蠶桑為業(yè)。
常懷悲惻。
由是不服縑纊。
季父憙畋獵化終不改。
常嘆曰。
飛走之類去人甚遠。
好生惡死此情何別。
乃絕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夢赤衣使者。
手持矛戟謂曰。
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
促來就死。
驚覺汗流。
詰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
約復(fù)至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shù)十頭。
騰倚隨之。
若有愧謝者。
所居僻左不嘗見寺。
世崇黃老未聞佛法。
而宿習(xí)冥感心存離俗。
忽值一僧訪以至教。
彼乃舉手東指云。
剡中佛事甚盛。
因乃不見。
方悟神人。
至年十二始游于剡。
遍禮塔廟肆意山川。
遠會素心多究經(jīng)典。
故東境謠曰。
少達妙理婁居士。
宋泰始四年。
于上虞東山寺辭親剪落。
時年十七。
事南林寺沙門慧靜。
靜于宋代僧望之首。
律行總持。
為特進顏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
又隨靜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yǎng)年踰一紀(jì)。
及靜之云亡。
盡心喪之禮。
服闋之后。
卻粒巖棲。
餌以松朮。
蠲疾延華深有成益。
齊竟陵王作鎮(zhèn)禹穴。
聞約風(fēng)德雅相嘆屬。
時有釋智秀曇纖慧次等。
并名重當(dāng)鋒同集王坐。
約既后至年夏未隆。
王便斂躬盡敬。
眾咸懷不悅之色。
王曰。
此上人方為釋門領(lǐng)袖。
豈今日而相待耶。
故其少為貴勝所崇也如此。
齊中書郎汝南周颙為剡令。
欽服道素側(cè)席加禮。
于鐘山雷次宗舊館造草堂寺。
亦號山茨。
屈知寺任。
此寺結(jié)宇山椒疏壤幽岫。
雖邑居非遠。
而蕭條物外。
既冥賞素誠。
便有終焉之托。
颙嘆曰。
山茨約主清虛滿世。
齊太宰文簡公褚淵。
太尉文憲公王儉。
佐命一期功高百代。
欽風(fēng)味道共弘法教。
淵嘗請講凈名勝鬘。
儉亦請開法花大品。
淵遇疾晝寢見胡僧云。
菩薩當(dāng)至。
尋有道人來者是也。
俄而約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請受五戒。
齊給事中婁幼瑜。
少有學(xué)術(shù)。
約之族祖也。
每見輒趣為禮。
或問。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薩出世方師于天下。
豈老夫敬致而已。
時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憲深以為然。
且約孝通冥感思歸遄返。
而二親喪亡。
并及臨訣。
孺慕嬰號不交人世。
積時停鄉(xiāng)以開慈道。
后還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約。
隆昌中外任。
攜與同行。
在郡惟以靜漠自娛。
禪誦為樂。
異香入室猛獸馴階。
常入金華山采桔。
或停赤松澗游止。
時逢宿火乍屬神光。
程異不思故略其事。
有道士丁德靜。
于館暴亡。
傳云。
山精所弊。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猶充斥。
長山令徐伯超立議。
請約移居曾未浹旬。
而神魅弭息。
后晝臥見二青衣女子。
從澗水出禮悔云。
夙障深重墮此水精。
晝夜煩惱。
即求授戒。
自爾災(zāi)怪永絕。
及沈侯罷郡。
相攜出都。
還住本寺。
恭事勤肅禮敬彌隆。
文章往復(fù)相繼晷漏。
以沈詞藻之盛秀出當(dāng)時。
臨官蒞職。
必同居府舍。
率意往來。
未嘗以朱門蓬戶為隔。
齊建武中謂沈曰。
貧道昔為王褚二公供養(yǎng)。
遂居令仆之省。
檀越為之當(dāng)復(fù)入地矣。
天監(jiān)元年沈為尚書仆射。
啟敕請入省住。
十一年臨丹陽尹。
無何而嘆。
有憂生之嗟。
報曰。
檀越福報已盡。
貧道未得滅度詞旨悽然。
俄而沈殞。
故其預(yù)契未然皆此類也。
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
皆蘊匱胸襟陶鎣懷抱。
顯說弘通當(dāng)仁不讓。
劬勞汲引隆益群品。
皇帝斲彫文璞。
信無為道發(fā)菩提心。
搆重云殿。
以戒業(yè)精微功德淵廣。
既為萬善之本。
實亦眾行所先。
譬巨海百川之長。
若須彌群山之最。
三果四向緣此以成。
十力三明因茲而立。
帝乃博采經(jīng)教撰立戒品。
條草畢舉儀式具陳。
制造圓壇用明果極。
以為道資人弘理無虛授。
事藉躬親民信乃立。
且帝皇師臣大圣師友。
遂古以來斯道無墜。
農(nóng)軒周孔憲章仁義。
況理越天人之外。
義超名器之表。
以約德高人世道被幽冥。
允膺阇梨之尊。
屬當(dāng)智者之號。
逡巡退讓情在固執(zhí)。
慇勤勸請辭不獲命。
天監(jiān)十一年始敕引見。
事協(xié)心期道存目擊。
自爾去來禁省禮供優(yōu)給。
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發(fā)弘誓心受菩薩戒。
乃幸等覺殿。
降彫玉輦。
屈萬乘之尊。
申在三之敬。
暫屏袞服恭受田衣。
宣度凈儀曲躬誠肅。
于時日月貞華天地融朗。
大赦天下率土同慶。
自是入見別施漆榻。
上先作禮然后就坐。
皇儲以下爰至王姬。
道俗士庶咸希度脫。
弟子著籍者凡四萬八千人。
嘗授戒時有一乾鵲。
歷階而升。
狀若餐受。
至說戒畢然后飛騰。
又嘗述戒。
有二孔雀驅(qū)斥不去。
敕乃聽上。
徐行至壇俛頸聽法。
上曰。
此鳥必欲滅度別受馀果。
矜其至誠更為說法。
后數(shù)日二鳥無何同化。
又初授戒。
夜夢從草堂寺以綿罽席路。
直至臺門。
自坐禪床。
去地數(shù)丈。
天人圍繞為眾說法。
以事而詳。
等黃帝之夢往華胥。
同目連之神登兜率。
至人行止孰能議之。
而愛悅閑靜祥華虛室。
寺側(cè)依棲咸生慈道。
故使麇麚群于兕虎。
鳧鶩狎于鷹鹯。
飛走騰伏自相馴擾。
非夫仁澤潛化。
孰能如此者乎。
后靜居閑室忽有野媼。
赍書數(shù)卷置經(jīng)案上。
無言而出。
并持異樹自植于庭云。
青庭樹也。
約曰。
此書美也不我俟看。
如其惡也亦不勞視經(jīng)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退。
此樹葉綠花紅扶疏尚在。
又感鳥。
身赤尾長形如翡翠。
相隨棲息出入樹間。
中大通四年夢見舊宅。
白壁朱門赫然壯麗。
仍發(fā)愿造寺。
詔乃號為本生焉。
大同一年又敕。
改所居竹山里。
為智者里。
縉云舊壤傳芳圖諜。
山川靈異擅奇函夏。
福地仙鄉(xiāng)此焉攸立。
而約飯餌松朮三十馀年。
布艾為衣過七十載。
鳴謙立操擅望當(dāng)時。
乃以大同元年八月。
使人伐門外樹枝曰。
輿駕當(dāng)來勿令妨路。
人未之測。
至九月六日現(xiàn)疾。
北首右脅而臥。
神識恬愉了無痛惱。
謂弟子曰。
我夢四部大眾幡花羅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報當(dāng)訖。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儼參疾。
答云。
今夜當(dāng)去。
至五更二唱香滿室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數(shù)。
勤修念慧勿起亂想。
言畢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天子臨訣悲慟。
僚宰輟聽覽者二旬有一。
其月二十九日。
于獨龍山寶志墓左??之。
初約臥疾。
見一老公執(zhí)錫來入。
及遷化日。
諸僧咸卜寺之東巖。
帝乃改葬獨龍。
抑其前見之叟。
則志公相迎者乎。
又臨終夜所乘青牛忽然鳴吼淚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fàn)繌牟课榘l(fā)寺至山。
吼淚不息。
又建塔之始。
白鶴一雙繞墳鳴淚聲其哀婉。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下敕豎碑墓左。
詔王筠為文。
神僧傳·卷第四
釋慧約。字德素。姓婁氏。東陽烏傷人也。祖世為東南仕族。有占其塋墓者云。后世當(dāng)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母留氏夢長人擎金像令吞之。又見紫光繞身。因而有孕。便覺精神爽發(fā)思理明悟。及載誕之日。光香充滿身白如雪。俗因名為靈粲。兒童時聚沙為佛塔。壘石為高座。七歲便求入學(xué)。即誦孝經(jīng)論語。乃至史傳披文見意。宅南有果園鄰?fù)偛沙R詾榛肌D松峒核每杖?。鄉(xiāng)土以蠶桑為業(yè)。常懷悲惻。由是不服縑纊。季父喜畋臘化終不改。常嘆曰。飛走之類去人甚遠。好生惡死此情何別。乃絕膻腥。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夢赤衣使者手持矛戟。謂曰。汝終日殺生。菩薩教化又不能止。捉來就死。驚覺汗流。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約復(fù)至常所獵處。見麋鹿數(shù)十頭騰倚隨船。若有愧謝者所居。僻左不嘗見寺忽值。一僧訪以至教彼乃。舉手東指云剡中。佛事甚盛因仍。不見方悟。神人至年。十二始游于剡遍禮。塔廟肆意。山川遠會。素心多究。經(jīng)典宋泰。始四年于上虞東山寺辭親剪落時年。十七事南。林寺沙門慧靜。隨靜住剡之梵居寺。服勤就養(yǎng)年踰一紀(jì)。及靜之亡。盡心喪之。禮服闋之。后卻粒巖棲餌以松朮。蠲疾延年深有成益。齊太宰文簡公褚淵。嘗請講凈名勝鬘。淵遇疾晝寢。見梵僧云。菩薩當(dāng)至。尋有道人來者是也。俄而約造焉。遂豁然病愈。即請受五戒。齊給事中婁幼瑜少有學(xué)術(shù)。約之族祖也。每見輒起為禮。或問。此乃君族下班。何乃恭耶。瑜曰。菩薩出世方師于天下。豈老夫致敬而已。時人未喻此旨。惟王文憲深以為然。后還都又住草堂。少傅沈約。隆昌中外任攜與同行在郡。惟以靜漠自娛禪誦為樂。異香入室猛獸馴階。常入金華山采結(jié)?;蛲3嗨蓾尽S械朗慷〉蚂o。于館暴亡。傳云。山精所斃。乃要大治祭酒居之。妖猶充斥。長山令徐伯超立議請約移居。曾未浹旬而神魅弭息。后晝臥見二青衣女子從澗水出。禮悔云。夙障深重。墮此水精。晝夜煩惱。即授以歸戒。自爾災(zāi)怪永絕。天監(jiān)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天子發(fā)弘誓心受菩薩戒。乃幸等覺殿?;蕛σ严码贾恋浪资渴?。咸希度脫。弟子著錄者凡四萬八千人。嘗受戒時。有一乾鵲歷階而升。狀若餐受。至說戒畢然后飛騰。又嘗述戒有二孔雀。驅(qū)斥不去。敕乃聽上。徐行至壇俛頸聽法。上曰。此鳥必欲滅度別受馀果。矜其至誠更為說法。無何二鳥同化。后靜居閑室。忽有野媼赍書數(shù)卷置經(jīng)案上。無言而出。并持異樹自植于庭云。青庭樹也。約曰。此書美也不俟看之。如其惡也亦不勞視。經(jīng)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退。此樹葉綠花紅扶疏尚在。又感異鳥身赤尾長形如翡翠。相隨棲息出入樹間。大通四年夢見舊宅白壁朱門赫然壯麗。仍發(fā)愿造寺。詔乃號為本生焉。又敕改所居竹山里為智者里。大同元年八月使人伐門外樹枝曰。輿駕當(dāng)來勿令妨路。人未之測。至九月六日現(xiàn)疾北首右脅而臥。神識恬愉了無痛惱。謂弟子曰。我夢四部大眾幡花羅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福報當(dāng)訖。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儼參疾。答曰。今夜當(dāng)去。至五更二唱。異香滿室。左右肅然。乃曰。夫生有死自然恒數(shù)。勤修念慧勿起亂想。言畢合掌便入涅槃。春秋八十有四。六十三夏。初臥疾時。見一老公執(zhí)錫來入。及遷化日諸僧咸卜寺之東巖。帝乃改葬獨龍。抑其前見之叟則志公相迎者乎。又臨終夜所乘青牛。忽然鳴吼淚下交流。至葬日敕使?fàn)繌牟课?。發(fā)寺至山吼淚不息。又建塔之始白鶴一雙。繞墳鳴淚聲甚哀惋。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僧道英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7—636 【介紹】: 隋唐時僧。蒲州猗氏人,俗姓陳。初隱于太行山。后至龍臺澤,觀游魚愛之,解衣入深淵,七日而出。又曾于冬日愛巖冰晶瑩透澈,乃臥冰上,信宿才起。行止詭異,人莫測其妙。晚年居蒲州普濟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族陳姓。生蒲之猗氏。家素市販。年十八。其季父休律師。勸使出家。而二親難之。即為娶婦。以惑其志。婦尤諧順。雖同床。身未嘗觸。如是五年。二親安之心。以為英無他矣。英則夜每使婦執(zhí)燭。治文疏遺同財者間。遁去薙落。無所顧惜。依并州炬法師。稟華嚴(yán)等經(jīng)。時婦猶未嫁。乃反鄉(xiāng)里見二親。言學(xué)佛之益。而二親恨聞之晚。開皇十年。詔度天下僧尼。始獲以名附籍。行獨念曰。法相易知耳。然心惑難治。奈何。即入解縣太行山之柏梯寺脩止觀。悟人空于南埵。悟法空于北嶺。自爾營理僧役。以事考心。俄往京師勝光寺。聽曇遷禪師攝論。遷語其屬曰。汝輩尋文質(zhì)義。固已勤至。得其妙者。唯道英乎。復(fù)依華嚴(yán)發(fā)愿供僧寄以調(diào)伏。每曰。予瞑目而坐。則于理性若有所得。但開目則失。還與識合。故于日用常行之際。使有薰習(xí)。則庶幾矣。于是常坐開目。動逾信宿。略不見其交??。然后造詣稍異。大業(yè)九年。任寺之直歲職。俗侵寺地。與較久不決。遽謂俗云。吾其死矣。忽僵仆氣絕。俗以為詐。競持針刺甲深入。不少動。頃之色狀青膀。俗懼亟歸命。請以地施寺。無復(fù)爭。英隨起坐如常時。偶立龍臺澤上。見群魚躍躍樂甚。徐解衣使弟子持之以守。而竟入水曰。我寧無及魚乎。沒經(jīng)六宿而后出。出而告持衣弟子曰。我非土所坌。安能舍而登岸哉。方嚴(yán)冬時。大雪才霽。四郊之外席展鏡開。英則曰。如此平凈地。爭得不眠。遂脫衣仰臥三晝夜而起。大噱曰。幾且熱殺我。晚歸住鄉(xiāng)里之普濟寺。置莊三所。用接霸遠御眾。有方至者。忘其作勞。而慕其法藥。嘗夜講起信論真實門。奄然入定。經(jīng)于累日。河?xùn)|道遜舊同學(xué)也。所住相去百五十里。舍命之夕。英已知之。曉拉數(shù)友往送。中途遇訃。識者服其通感。貞觀十年九月。群鳥哀鳴。翔集房屋。英語其徒曰。早須收拾索水剃洗自治甚急。被大衣坐良久。門人志褒時侍側(cè)。見青衣二童執(zhí)華而入。紫光從英身出。騰??屋棟。眾集問后事。英曰。佛有明教。能依而行。則無累矣。英何言哉。因說法要。誦華嚴(yán)賢首偈。明相既現(xiàn)而逝。春秋八十。是時霧暗二十里。閱三日乃霽。所畜耕牛不食水草。流淚吼叫。聲徹數(shù)里。七日將殮。近遠奔赴。葬之夏縣東山之莊南。其始竁也。地大震動。有二白虹連跨柩穴。二白鳥鴹鳴之異。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道英。
姓陳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叔休律師引令出家。
而二親重之。
便為取婦。
五年同床誓不相觸。
素在市販與人同財。
乃使妻執(zhí)燭。
分判文疏。
付囑留累。
遂逃而剃落。
至并州炬法師下。
聽花嚴(yán)等經(jīng)。
學(xué)成返邑。
其妻尚在。
開皇十年。
方預(yù)大度。
乃深惟曰。
法相可知。
心惑須曉。
開皇十九年。
遂入解縣太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觀。
忽然大解。
南埵悟人北嶺悟法。
二空深鏡坐處樹枝。
下映四表。
于今見在。
因爾營理僧役。
以事考心。
后在京師住勝光寺。
從曇遷禪師聽采攝論。
講悟既新眾盈五百。
多采名教鮮能如理。
而英簡時問義。
惟陳止觀。
無相思塵。
諸要槃節(jié)。
深會大旨。
遷彌重之。
語諸屬曰。
爾雖日考通文義。
無擇昏明。
得其妙者惟道英乎。
自爾儀服飲啖未守篇章。
頗為時目作達者也聽講之暇常供僧役。
有慕道者。
從其所為。
因事呈理。
調(diào)伏心行寄以弘法。
常云。
余冥目坐禪窮尋理性。
如有所詣。
及開目后還合常識。
故于事務(wù)游觀役心使有薰習(xí)。
然其常坐開目如線。
動逾信宿。
初無頓??。
后入禪定稍程異跡。
大業(yè)九年。
嘗任直歲。
與俗爭地。
遽斗不息。
便語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諸俗同評。
道人多詐。
以針刺甲。
雖深不動。
氣絕色變將欲洪膀。
傍有智者令其歸命。
誓不敢諍。
愿還生也。
尋言起坐語笑如常。
又行龍臺澤池側(cè)見魚之游。
乃曰。
吾與汝共諍。
何者為勝。
汝不及我。
我可不及汝耶。
即脫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
經(jīng)于六宿。
比出。
告曰。
雖在水中惟弊士坌我耳。
又屬嚴(yán)冬冰厚雪壯。
乃曰。
如此平凈之處。
何得不眠。
遂脫衣仰臥經(jīng)于三宿。
乃起而曰。
幾被火炙殺我。
如是隨事以法對之。
縱任自在誠難偶者。
晚還蒲州住普濟寺。
置莊三所。
麻麥粟田。
皆在夏縣東山深隱之所。
不與俗爭。
用接羈遠。
故使八方四部其歸若林。
晝則厲眾僧務(wù)。
躬事?lián)\。
難險緣者必先登踐。
夜則跏坐為說禪觀。
時或弊其勞者。
聞法不覺其疲。
一日說起信論。
至真實門。
奄然不語怪往觀之氣絕身冷。
眾知滅想即而任之。
經(jīng)于累宿方從定起。
時河?xùn)|道遜。
高世名僧祖習(xí)心道。
素同學(xué)也。
初在解縣領(lǐng)徒盛講。
及遜舍命。
去英百五十里。
未及相報。
終夕便知告其眾曰。
遜公已逝。
相與送乎。
人問其故。
答曰。
此乃俗事。
心轉(zhuǎn)即是。
及行中路乃逢告使。
其知微通感類皆如此。
及終前夕集眾告曰。
急須收積。
明日間多聚人畜損食谷草。
眾不測其言。
英亦自運。
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還本坐處。
被以大衣。
告曰。
人謂余為英禪師。
禪師之相不可違世。
語門人志褒曰。
禪師知英氣息可有幾耶。
褒以事答。
自言如是。
因說法要。
又曰。
無常常也。
不可自欺。
不可空死。
令誦華嚴(yán)賢首偈。
至臨終勸念善處。
明相既現(xiàn)奄然申逝。
近人以手循從下而冷。
即貞觀十年九月中也。
春秋七十有七。
初將終日。
眾問后事。
英曰。
佛有明教。
但依行之。
則無累矣。
英何言哉。
時感群鳥集房。
數(shù)盈萬計。
悲鳴相切。
及其終夕。
褒公侍側(cè)。
見有青衣二童。
執(zhí)花而入。
紫氣如光從英身出騰焰屋棟。
及明霧結(jié)周二十里。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晉一川。
化行之所聞哀屯赴如喪重親。
遠驗英言不有損失。
又感僧牛吼叫聲徹數(shù)里流淚嗚咽不食水草經(jīng)于七日。
將欲藏殮。
道俗爭之。
僉曰。
英不樂喧嘩。
但存道業(yè)便即莊南(夏禹城東延年陵東。
鑿?fù)笼愔?才下一钁地忽大震。
人各攬草臨臥地驚懾。
周十五里皆大動怖。
又感白虹兩道連龕柩所。
白鳥二頭翔鳴柩上。
至于龕所回旋而逝。
詳英道開物悟慧解入神。
故得靈相氤氳。
存亡總萃不負身世。
誠斯人乎。
釋叉德。
姓徐。
雍州醴泉人。
形質(zhì)長偉秀眉骨面。
立履清白服粗素衣。
而放言來事多所弘獎。
年有兇暴毒勵流者。
必先勸四民令奉三寶。
其所施設(shè)或禮佛設(shè)齋。
或稱名念誦。
用其言者皆攘災(zāi)禍。
有不信者莫不殃終。
預(yù)記未然略如對目。
時遭亢旱。
懼而問焉。
叉以手指撝。
某日當(dāng)雨。
但齊某處。
約時雨至。
必如其言。
或蝗暴廣狹。
澤潤淺深。
事符明鏡不漏纖失。
且執(zhí)志清慎。
不濫刑科。
力所未行不受其法。
故壯年在道惟遵十戒。
而于篇聚雜相。
多所承修。
末于九峻山南。
造阿耨達池。
并鐫石缽。
即于池側(cè)用濟眾生。
以貞觀十二年。
卒于山舍。
百姓感焉。
為起白塔。
苕然上表。
神僧傳·卷第五
釋道英。姓陳氏。蒲州猗氏人也。幼從叔休律師出家。至并州依炬法師學(xué)道。后入禪定稍呈異跡。大業(yè)中嘗任直歲與俗爭地。遽斗不息便語彼云。吾其死矣。忽然倒仆如死之僵。諸俗同評道人多詐。以針刺甲雖深不動。氣絕色變將欲洪肨。傍有智者令其歸命。誓不敢爭愿還生也。尋言起坐語笑如常。又行龍臺澤池側(cè)見魚之游。乃曰。吾與汝共爭我何者為勝。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即脫衣入水。弟子持衣守之經(jīng)十六宿。比出告曰雖在水中唯弊土坌我耳。又屬嚴(yán)冬冰厚雪壯。乃曰。如此平凈之處何得不眠。遂脫衣仰臥經(jīng)于三宿。乃起而言曰。幾被火炙殺我。晚還蒲州住普救寺。晝則厲眾僧勤事。夜則跏坐為說禪觀。時或弊其勞者聞法不覺其疲。一日說起信論奄然不語。怪往觀之氣絕身冷。眾知滅想即而任之。經(jīng)于累宿方從定起。時河?xùn)|道遜高世名僧素與同學(xué)及遜舍命。去英百五十里未及相報。終夕便知其死。其知微通感如此。及終前夕集眾告曰。早須收積明日間多聚人畜損食谷草。眾不測其言。英亦自運催促甚急。至夜都了索水剃洗。還本坐處被以大衣奄然神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1—844 【介紹】: 唐揚州江都人,字肱。
李邕孫。
應(yīng)進士未第。
德宗貞元末,為涇原節(jié)度從事。
憲宗元和初,因獻賦而授松滋令,遷汜水令。
元和末,程異薦為成都令。
歷陵、閬二州刺史、少府少監(jiān)、邛州刺史、江陵少尹、安州刺史、司農(nóng)少卿、衛(wèi)尉少卿。
復(fù)出為淄州刺史,遷綿州刺史。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泉州何氏子。
少禮青原誼公落發(fā)。
往長安寶壽寺稟戒。
習(xí)經(jīng)律諸部。
優(yōu)游禪苑。
與雪峰欽山為友。
自杭州大慈山。
邐迤造于臨濟。
屬濟歸寂。
乃謁仰山。
后參德山。
執(zhí)坐具上法堂瞻視。
山曰作么。
師便喝。
山曰。
老僧過在甚么處。
師曰。
兩重公案。
乃下參堂。
山曰。
這個阿師。
稍似個行腳人。
至來日上問訊。
山曰。
阇黎是昨日新到否。
曰是。
山曰。
甚么處學(xué)得這虛頭來。
師曰。
全奯終不自謾。
山曰。
他后不得孤負老僧。
雪峰在德山。
作飯頭。
一日飯遲。
德山擎缽下法堂。
峰曬飯巾次。
見德山。
乃曰。
鐘未鳴。
鼓未響。
拓缽向甚么處去。
德山便歸方丈。
峰舉似師。
師曰。
大小德山。
未會末后句在。
山聞。
令侍者喚師去問。
汝不肯老僧那。
師密啟其意。
山乃休。
明日升堂。
果與尋常不同。
師至僧堂前。
拊掌大笑曰。
且喜堂頭老漢。
會末后句。
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雖然也祇得三年活。
(山三年后果示滅)。
一日與雪峰欽山聚話。
峰驀指一碗水。
欽曰。
水清月現(xiàn)。
峰曰。
水清月不現(xiàn)。
師踢卻水碗而去。
師住鄂州巖頭。
值沙汰。
于湖邊作渡子。
兩岸各掛一板。
有人過渡。
打板一下。
師曰。
阿誰。
或曰。
要過那邊去。
師乃舞棹迎之。
一日因一婆。
抱一孩兒來。
乃曰。
呈橈舞棹即不問。
且道婆手中兒甚處得來。
師便打。
婆曰。
婆生七子。
六個不遇知音。
祇這一個也。
不消得。
便拋向水中。
師后庵于洞庭臥龍山。
徒侶臻萃。
曰吾嘗究涅槃經(jīng)七八年。
睹三兩段義。
似衲僧說話。
又曰休休。
時有一僧出禮拜請師舉。
師曰。
吾教意。
如∴字三點。
第一向東方下一點。
點開諸菩薩眼。
第二向西方下一點。
點諸菩薩命根。
第三向上方下一點。
點諸菩薩頂。
此是第一段義。
又曰。
吾教意。
如摩醯首羅。
擘開面門。
豎亞一只眼。
此是第二段義。
又曰。
吾教意。
猶如涂毒鼓。
擊一聲。
遠近聞?wù)呓詥省?div id="fwg4uka"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99_0_118_comment'>
此是第三段義。
夾山下一僧。
到石霜。
才跨門。
便道不審。
霜曰。
不必阇黎。
僧曰。
恁么則珍重。
又到師處。
如前道不審。
師噓一噓。
僧曰。
恁么則珍重方回步。
師曰。
雖是后生。
亦能管帶。
其僧歸。
舉似夾山。
山上堂曰。
前日到巖頭石霜底阿師。
出來如法舉似前話。
其僧舉了。
山曰。
大眾還會么。
眾無對。
山曰。
若無人道得。
山僧不惜兩莖眉毛道去也。
乃曰。
石霜雖有殺人刀。
且無活人劍。
巖頭亦有殺人刀。
亦有活人劍。
師與羅山卜塔基。
歇次。
山禮拜問曰。
和尚豈不是三十年前。
在洞山而不肯洞山。
師曰是。
又曰。
和尚豈不是嗣德山。
又不肯德山。
師曰是。
山曰不肯。
德山即不問。
祇如洞山。
有何虧闕。
師良久曰。
洞山好佛。
祇是無光。
山禮拜。
師嘗謂眾曰。
老漢去時。
大吼一聲了去。
唐光啟之后。
中原盜起。
眾皆避地。
師端居宴如也。
一日賊大至。
責(zé)以無供饋。
遂倳刃焉。
師神色自若。
大叫一聲而終。
聲聞數(shù)十里。
門人后焚之。
獲舍利四十九粒。
眾為起塔。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惠勤。
舒州銅城人。
出家試所習(xí)。
得度具戒。
參太平演禪師。
發(fā)明大事。
時太平法窟。
龍象最盛。
師與圜悟佛眼。
嶄然露其頭角。
眾望翕然推重。
及演遷五祖。
靈源禪師繼主太平。
登師第一座。
以法施學(xué)者。
靈源退席。
舒守雅聞譽望。
命出世太平。
開五祖法要。
僧問。
萬法本來歸一。
一法了無蹤跡。
白蓮峰下傳來。
未審以何為的。
師舉拂子云。
用遮個為的。
曰。
與么則兵隨印轉(zhuǎn)。
將逐奉行。
師云。
上座見個什么。
曰。
驗人端的處。
下口便知音。
師云。
不妨具眼。
曰。
此日一會。
超越靈山。
師云。
那個是超越底事。
僧提起坐具云。
三世諸佛盡向遮里納敗闕。
師云。
三十棒且待別時。
乃云。
祖師心印。
狀似鐵牛之機。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不去不住。
坐斷要津。
凡圣路絕。
當(dāng)是之時。
不見有眾生可度。
不見有佛果明成。
亦無煩惱可除。
亦無菩提可證。
唯彰本體。
應(yīng)用堂堂。
出沒卷舒。
得大自在。
天堂地獄虎穴魔宮。
處處道場。
頭頭佛事。
然雖如是。
也須到遮田地始得。
此事不從脩證。
不陟言詮。
莫非妙智發(fā)明。
超然獨脫。
或末至此。
當(dāng)宜忘情絕慮。
深切諦觀。
久久之間。
自然云霞消散。
孤月白圓。
砂礫盡時。
真全始見。
又曰。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桃花紅。
李花白。
誰道融融只一色。
燕子語。
黃鶯鳴。
誰道關(guān)關(guān)只一聲。
不透祖師關(guān)捩子。
空認(rèn)山河是眼睛。
又曰。
日出卯。
用處不須生善巧。
拈起柱杖云。
柱杖橫山河。
大地一時橫。
柱杖堅山河。
大地一時堅。
十方如來所說法。
不能與此為譬喻。
絕聱訛無巧妙。
灸瘡瘢上著艾燋。
若能于此究根源。
方透衲僧向上竅。
如何是衲僧向上竅。
擊禪床下座。
又曰。
昔日僧問趙州。
如何是不遷義。
州以手作流水勢。
其僧有省。
復(fù)有僧。
問法眼云。
不取于相。
如始不動。
如何不取于相。
見于不動。
法眼云。
日出東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于斯明得。
便見道。
旋嵐偃岳而常靜。
江河競注而不流。
其或未然。
更為饒舌。
天左旋。
地右轉(zhuǎn)。
古往今來經(jīng)幾遍。
金烏飛。
玉兔走。
才方出海門。
又落青山后。
江河波渺渺。
淮濟浪悠悠。
直入滄溟晝夜流。
遂高聲云。
諸禪德。
還見如如不動底么。
以拂子擊禪床下座。
又曰。
乍語鶯喉澀。
初來燕語新。
莫驚雙??白。
又是一年春。
林上花鋪錦。
堤邊草織茵。
誰知造化體。
元是法王身。
舉起拂子云。
看看。
若也識得。
海印發(fā)光。
茍或未然。
塵勞先起。
擊禪床下座。
師居太平八年。
宗風(fēng)大震。
政和二年有詔。
請住東都智海。
十月九日。
就大相國寺三門開堂。
遣中便降香。
鴻臚少卿赍疏。
兼撥賜金寶。
充辦齋筵。
師謝恩。
祝圣罷。
僧問。
才升猊座。
便爇天香。
祝圣之言。
請師速道。
師云。
祥云籠殿閣。
瑞氣滿乾坤。
進云。
一朵曇花開上國。
聲香從此播人間。
師云。
別是一家春。
曰。
靈山一會儼然猶在。
師云。
作么生是靈山會上事。
曰。
明朝自有明君鑒。
學(xué)人三拜謝師恩。
師云。
一任流通。
問。
太平古曲久播徽音。
學(xué)人上來。
乞師垂示。
師云。
尺頭有寸。
秤尾無星。
曰。
與么則智海洪波。
普施馀潤。
師云。
真不掩偽。
曲不藏直。
曰。
只如無陰陽地上生個什么。
師云。
喚什么作無陰陽地。
曰。
靈苗瑞草尋常事。
優(yōu)缽羅花物外春。
師云。
謝子供養(yǎng)。
乃云。
問話且止。
不見道。
窮諸玄辯。
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
似一滴投于巨浸。
況祖師心印。
諸佛本源。
蠢動含靈。
無增無減。
唯圣與圣。
即能知之。
恭聞失圣仁宗皇帝有修心詩云。
初祖安禪在少林。
不傳經(jīng)教但傳心。
后人若悟真如性。
密印從來妙理深。
敢問諸人。
如何是真如之性。
如何是密印妙理。
假使目連鹙子智慧神通。
到此也須亡鋒結(jié)舌。
山僧今日幸逢快便。
為國開堂。
得路便行。
豈畏傍觀怪笑。
乃舉拂子云。
看看。
豈不是諸人真如之性。
豈不是諸人密印妙理。
于斯見得。
共報國恩。
其或未然。
別容理論(中謝)。
復(fù)云。
適來所舉。
初祖安禪在少林。
不傳經(jīng)教但傳心。
且道心作么生傳。
我仁宗皇帝。
在位四十馀年。
萬機之暇。
留心此道。
既得之于心。
乃形之于言。
流布無窮。
后人取則。
吾祖達磨初至少林。
二祖侍立次。
遂問。
我心未寧。
乞師與安。
達磨云。
將心來。
與汝安。
二祖云。
覓心了不可得。
達磨云。
與汝安心竟。
二祖于是豁然大悟。
自此傳衣付法。
繼襲祖位。
且道二祖當(dāng)時悟得個什么。
英靈之者。
舉著便知。
影響之流。
卒難領(lǐng)會。
聊成鄙頌。
少助發(fā)揮。
覓心無得。
乃安心悟了。
爭如未悟深。
萬丈碧潭秋月白。
一聲云外老猿吟。
積塵成岳。
削鐵為針。
少室山前無異路。
游人來往自崎嵚。
樞密鄧公子常。
奏賜椹服。
佛鑒師名。
留智海三年。
累表懇辭歸山。
尋得旨住江寧府蔣山。
政和七年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
端居丈室。
手寫別故舊書數(shù)幅。
停筆而化。
靈骨舍利塔于本山。
師法才富贍。
道學(xué)淵源。
履踐高妙。
當(dāng)時天下叢林推仰。
以為深得東山真機大用三昧。
初受太平日。
即具儀。
扣靈源之室。
請曰。
住院董眾。
宜何所先。
靈源曰。
此無他。
當(dāng)以杖笠包具。
置方丈壁間。
去住如衲子之輕則至矣。
師終身奉行之。
遂為一代宗師典刑云。
贊曰。
常聞慈受禪師初出世真州資福。
嗣法凈照禪師。
俄退席。
寓蔣山。
佛鑒會中。
聆其夜參所舉。
皆平昔未諭。
心因異之。
忽一夕于佛鑒言下大悟。
即欲炷香。
改嗣佛鑒。
佛鑒深卻之。
不許。
于戲曷有末代欺世負官。
以院易嗣。
奉金請拂者。
曾佛鑒奴之非若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0—1052 【介紹】: 宋僧。遂州人。俗姓李,字隱之。家世豪富,以儒業(yè)傳。幼承家學(xué)而志存出世,因離俗入道。得法于智門祚禪師。居明州雪竇寺。仁宗皇祐中賜號明覺大師。有《瀑泉集》。
全宋詩
釋重顯(九八○~一○五二),字隱之,俗姓李,號明覺大師,遂寧(今屬四川)人。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釋仁銑為師。出游荊渚間,又北游至復(fù)州,從北塔祚禪師學(xué)五年。真宗天禧中至靈隱(《三寶贊》自序),滯留數(shù)年,后主明州雪竇寺。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有《祖英集》兩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a target='_blank'>禪林僧寶傳》卷一一有傳?!≈仫@詩,據(jù)《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祖英集》、《頌古集》為底本?!?a target='_blank'>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頌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釋海島刊本(簡稱元刊本),編為三卷。
全宋文·卷三二六
重顯(九八○——一○五二),俗姓李,字隱之,遂州(治今四川遂寧)人。幼出家,受具足戒。游方至隨州,參云門宗大師智門光祚,居五年,盡得其道。曾至池州景德寺為首座,講僧肇《般若無知論》。后為蘇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受曾會請,住持明州雪竇山賢圣寺三十一年,朝廷賜號明覺大師。重顯工翰墨,曾舉古代公案百則,以韻語頌其奧旨,此即《雪竇頌古》,于禪宗影響至深,云門宗風(fēng)由是大振,世稱「云門中興」。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著作除《頌古集》一卷外,尚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一卷、《拈古集》一卷等,門人集其著述及語錄,后合編為《明覺禪師語錄》六卷(存)。事跡詳見呂夏卿《明覺大師塔銘》(大正藏卷四七《明覺禪師語錄》卷六附)。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一
禪師名重顯。字隱之。遂州人。太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生于李氏。幼精銳。讀書知要。下筆敏速。然雅志丘壑。父母不能奪。竟依益州普安院。沙門仁銑為師。落發(fā)受具。出蜀浮沈。荊渚間歷年。嘗典客大陽。與客論趙州宗旨。客曰。法眼禪師。昔解后覺鐵觜者。于金陵。覺趙州侍者也。號稱明眼。問曰。趙州柏樹子因緣。記得否。覺曰。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法眼拊手曰。真自師子窟中來。覺公言無此語。而法眼肯之。其旨安在。顯曰。宗門抑揚。那有規(guī)轍乎。時有苦行。名韓大伯者。貌寒寢侍其旁。輒匿笑而去??屯恕o@數(shù)之曰。我偶客語。爾乃敢慢笑。笑何事。對曰。笑知客智眼未正。擇法不明。顯曰豈有說乎。對以偈曰。一兔橫身當(dāng)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后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顯陰異之。結(jié)以為友。顯盛年工翰墨。作為法句。追慕禪月休公。嘗游廬山棲賢時。諟禪師居焉。簡嚴(yán)少接納。顯藞苴不合。作師子峰詩譏之(師子峰在棲賢之后)。曰踞地盤空勢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頭。顯與齊岳者為侶。同謁五祖戒禪師。顯休于山前莊。遣岳先往。機語不契。顯亦竟不見。北游至復(fù)州。北塔祚禪師者。香林遠公嫡子。云門之孫也。祚遠皆蜀人。知見高。學(xué)者莫能覯其機。顯俊邁。祚愛之。遂留止五年。盡得其道。顯與學(xué)士曾公會厚善。相值淮上。問顯何之。曰將游錢塘絕西興。登天臺雁蕩。曾公曰。靈隱天下勝處。珊禪師吾故人。以書薦顯。顯至靈隱。三年。陸沈眾中。俄曾公奉使浙西。訪顯于靈隱。無識之者。時堂中僧千馀。使吏撿床歷。物色求之。乃至曾公問。向所附書。顯袖納之曰。公意勤。然行腳人非督郵也(一本曰。然行腳人。于世無求。敢希薦達哉)。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吳江翠峰虛席。舉顯出世。開法日。顧視大眾曰。若論本分相見。不必高升此座。乃以手指曰。諸人隨山僧手看。無量佛土一時現(xiàn)前。各各子細觀瞻。其或涯際未知。不免拖泥帶水。于是登坐。又環(huán)顧大眾曰。人天普集合。發(fā)明何事。豈可互分賓主。馳騁問答。便當(dāng)宗乘去。廣大門風(fēng)。威德自在。輝騰今古。把定乾坤。千圣只言自知。五乘莫能建立。所以聲前悟旨。猶迷顧鑒之端。言下知歸。尚昧識情之表。諸人要識真實相為么。但以上無攀仰。下絕己躬。自然常光現(xiàn)前。個個壁立千仞。還辯明得也無。未辯辯取。未明明取。既辯明得。便能截生死流。踞佛祖位。妙圓超悟。正在茲時??皥蟛粓笾?。以助無為之化。后住明州雪竇。宗風(fēng)大振。天下龍蟠。鳳逸衲子。爭集座下。號云門中興。顯嘗經(jīng)行植杖。眾衲環(huán)之。忽問曰。有問云門。樹凋葉落時如何。曰體露金風(fēng)。云門答遮僧耶。為解說耶。有宗上座曰。待老漢有悟處。即說。顯熟視。驚曰。非韓大伯乎。曰老漢瞥地也。于是令撾鼓眾集。顯曰。大眾今日。雪竇宗上座。乃是昔年大陽韓大伯。具大知見?;捋E韜光。欲得發(fā)揚宗風(fēng)。幸愿特升此座。宗遂升座。僧問。寶劍未出匣時如何。曰神光射斗牛。又問出匣后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將難求。僧退。宗乃曰。寶劍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雖易得。一將實難求。便下座。一眾大驚。暮年悲學(xué)者尋流失源。作為道日損偈曰。三分光陰二早過。靈臺一點不揩磨。貪生逐日區(qū)區(qū)去。喚不回頭爭奈何。馀敷揚宗旨。妙語遍叢林?;实v四年六月十日。沐浴罷。整衣側(cè)臥而化。閱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建塔山中。得法上首天衣義懷禪師。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雪竇禪師。
名重顯。
字隱之。
遂州李氏子。
幼精銳抗志塵表。
依普安詵上人。
出家受具。
遍歷講筵。
游刃經(jīng)論。
問辯風(fēng)馳。
同學(xué)斂氣。
不敢伸。
棄而歸禪。
出蜀入楚。
嘗典客大陽。
與客論趙州宗旨。
客曰。
法眼禪師。
昔解后覺鐵觜于金陵。
覺趙州侍者也。
號稱明眼。
問曰。
趙州柏樹子因緣。
記得么。
覺曰。
無此語莫謗先師。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師子窟中來。
覺公言無此語。
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師曰。
宗門抑揚。
那有規(guī)轍乎。
時有苦行名韓大伯者。
貌寒寢侍其傍。
輒匿笑而去。
客退。
師數(shù)之曰。
我偶客語耳。
乃敢慢笑。
笑何事。
對曰。
笑知客眼未正。
擇法不明。
師曰。
有說乎。
對以偈曰。
一兔橫身當(dāng)古路。
蒼鷹才見便生擒。
后來獵犬無靈性。
空向枯椿舊處尋。
師陰異之。
結(jié)以為友。
師盛年工翰墨。
作為法句。
追慕禪月休公。
有詩云。
紅芍藥邊方舞蝶。
碧梧桐里正啼鶯。
離亭不折依依柳。
況有春山送又迎。
嘗依棲賢湜公。
機不合。
作師子峰詩而去。
與齊岳者為侶。
同謁五祖戒師。
休于山莊前。
遣岳先往。
機語不契。
師亦竟不見。
遂南游。
謁智門祚禪師。
祚者。
香林遠公嫡子。
云門之孫也。
知見高。
學(xué)者。
莫能覯其機。
師俊邁。
智門愛之。
一日伸問曰。
不起一念云何有過。
智門召師。
師近前。
智門以拂子驀口。
打擬開口。
隨又打。
師豁然開悟。
依止五年。
盡得其道。
師與學(xué)士曾公會厚善。
相值淮上。
問師何之。
曰將游錢塘絕西興。
登天臺雁蕩。
曾公曰。
靈隱天下勝處。
珊禪師吾故人。
以書薦師。
師至靈隱。
三年陸沉眾中。
俄曾公。
奉使浙西訪師。
靈隱無識者。
時堂中僧千馀。
使吏撿床歷。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問向所附書。
師袖納之曰。
公意勤然。
行腳人非督郵也。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師出世。
初住吳江翠峰。
后遷明州雪竇。
曾公守越時。
敦請也。
上堂云。
春山疊亂青。
春水漾虛碧。
寥寥天地間。
獨立望何極。
便下座卻顧謂侍者曰。
適來有人看方丈否。
曰有。
師曰。
作賊人心虛。
師舉揚宗教三十馀年。
海內(nèi)奇衲子爭赴之。
暮年。
悲學(xué)者尋流失源。
作為道日損偈曰。
三分光陰二早過。
靈臺一點不揩磨。
貪生逐日區(qū)區(qū)去。
喚不回頭爭奈何。
又書壁文。
戒進后學(xué)。
其略曰。
身如行廁。
利稱軟賊。
百年非久。
三界無安。
可惜寸陰。
當(dāng)求解脫。
讀者鼻為之酸師一日偶經(jīng)行。
植杖于林下。
眾衲環(huán)之。
忽問曰。
有問云門樹凋葉落時如何。
曰體露金風(fēng)。
云門答這僧耶。
為解說耶。
有宗上座出眾對曰。
待老漢有悟處即說。
師熟視驚曰。
非韓大伯乎。
曰老漢瞥地也。
于是令撾鼓。
眾集。
師曰。
大眾。
今日雪竇宗上座。
乃是昔日大陽韓大伯。
具大知見。
晦跡韜光。
欲得發(fā)揚宗風(fēng)。
幸愿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問。
寶劍未出匣時如何。
曰。
神光射斗牛。
又問。
出匣后如何。
曰。
千兵易得。
一將難求。
僧退。
宗乃曰。
寶劍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容易得。
一將實難求。
便下座。
一眾大驚。
宗即承天宗禪師也。
師一日游山。
四顧周覽。
謂侍者。
何日復(fù)來此。
侍者哀乞遺偈。
師曰。
平生惟患語之多矣。
翌日出杖履衣盂。
散及徒眾。
乃曰。
七月七日復(fù)相見耳。
至期盥沐攝衣。
北首而逝。
閱世七十三。
坐五十夏。
塔全身于寺之西塢。
賜號明覺禪師。
系曰。
云門一宗。
得雪竇而中興。
不然亦撲撲矣。
師器宇凝重。
即袖中一書。
三年仍還本人。
便足氣壓千古。
家聲浩浩。
子孫繩繩。
豈偶然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重顯,字隱之,姓李氏,遂寧人也。依普安仁銑出家,受具后,橫經(jīng)講席,究理窮玄,詰難轉(zhuǎn)深,機辨無敵,咸欽法器。元瑩講《圓覺疏》于大慈寺,顯往復(fù)辯難,瑩不能屈,曰:“聞南方有得諸佛清凈法眼者,彼待子之求也久矣?!蓖勈T,留居三年,殊無所契。負簦南游,首造智門??,即申問曰:“不起一念,云何有過?”門召近前,擊以拂子。方儗陳詞,又忽擊之,遂豁然開朗,無可言說。將造錢塘,值曾學(xué)士于淮南以書薦于珊禪師。顯至靈隱,浮沈眾中,忽焉三載。曾奉使歸訪之靈隱,無識之者,乃于凈頭寮舍物色得之。曾詢薦書,顯出袖中納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腳人非書郵也。”珊由是奇之。有《為道日損偈》曰:“三分光陰二蚤過,靈臺一點不楷磨。區(qū)區(qū)逐日貪生去,喚不回頭爭奈何?”出住翠峰,忽遷凈慈,未幾移主雪竇。上堂,僧問:“雪覆蘆花時如何?”曰:“點。”曰:“如何則為祥為瑞也?”顯乃頌曰:“雪覆蘆花欲暮天,謝家人不在漁船。白牛放卻無尋處,空把山童贈鐵鞭?!币蝗沼紊?,四顧瞿瞿,悠然神遠。久之,謂侍者曰:“何日復(fù)來于此?”侍者哀乞遺偈,顯曰:“平生唯患語之多矣?!币畛?,出杖履衣盂散及徒眾,乃曰:“七月七日,復(fù)相見耳?!敝疗冢裸鍞z衣,北首而逝,塔于寺之西塢,追謚“明覺”。嘗同于秘丞賦瀑泉:“大禹不知鑿,來源亦自成。色應(yīng)憐眾白,聲合讓孤清。遠勢曾吞海,飛流未噴鯨。靈槎如可放,天際問歸程。”《雪竇漫興》:“春山亂疊青,春水漾虛碧。寥寥天地間,獨立望何極?!薄度漳河螙|澗》:“極目生晚照,幽情春蘭芷。白蘋葉里風(fēng),不在秋江起?!薄端蜕卵└]》:“云衣輕拂下層巒,松桂生風(fēng)觸袖寒。誰問親游乳峰意,百千年后與人看。”《寄大平瑞》:“千朵危峰杳靄間,石房長帶瀑聲寒。鳥啼花發(fā)尋常事,松木青青雪里看?!?/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義懷(九九三~一○六四),俗姓陳,世稱天衣懷。溫州(今屬浙江)人。為青原下十一世,雪竇顯禪師法嗣。落發(fā)于汴京景德寺。仁宗天圣中試經(jīng)得度。凡住楂林、天衣等八剎。晚以疾居池陽杉山庵,門弟子智才迎住臨安佛日寺。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二?;兆诔鐚幹匈n謚振宗大師。事見《寶晉英光集》卷七《天衣懷禪師碑》、《禪林僧寶傳》卷一一及《五燈會元》卷一六。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義懷(九八九——一○六○),永嘉樂清(今浙江樂清)人。姓陳氏,世以漁為業(yè)。長入京師,依景德寺為童行。天圣中試經(jīng)得度。東游姑蘇翠峰寺,謁雪竇重顯,汲水擔(dān)柴,辛苦修煉。后出世于鐵佛寺,倡言法要,重顯激賞,以為類己。尋住越州天衣寺,五遷法席,興荒廢,振法道,大興云門宗風(fēng),世稱天衣義懷。嘉祐五年寂,年七十二。崇寧中謚振宗大師。有《天衣義懷禪師語要》一卷。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一,《補續(xù)高僧傳》卷八等。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一
禪師名義懷。生陳氏。溫州樂清人也。世以漁為業(yè)。母夢星殞于屋除。而光照戶。已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兒稚坐父船尾。漁得魚付懷。懷不忍串之。私投江中。父怒笞詬。甘甜之。不以介意。長游京師。依景德寺。天圣中試經(jīng)得度。懷清癯。行步遲緩。眾中望見。如鶴在雞群。時有言法華者。不測人也。行市井。拊懷背曰。臨濟德山去。懷初未喻。問耆宿。曰。汝其當(dāng)宏禪宗乎。行矣。勿滯于此。懷初謁荊州金鑾善禪師。不契。后謁葉縣省禪師。又不契。東游至翠峰。眾盛。懷當(dāng)營炊。自汲澗。折擔(dān)悟旨。顯公印可。以為奇。辭去久無耗。有僧自淮上來。曰懷出世鐵佛矣。顯使誦提倡之語。曰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顯激賞以為類己。先使慰撫之。懷乃敢通門人之禮。然諸方服其精識。自鐵佛至天衣。五遷法席。皆荒涼處。懷至必幻出樓觀。四事成就。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門弟子智才。住杭州佛日山。迎歸養(yǎng)侍劑藥。才如姑蘇未還。懷促其歸。至門而懷已別眾。才問。卵塔已畢。如何是畢竟事。懷豎拳示之。遂倒臥。推枕而化。閱世七十二。坐四十六夏。葬佛日。崇寧中。 敕謚振宗大師。贊曰。予觀雪竇天衣。父子提唱之語。其指示心法。廣大分曉。如云廓天布。而后之學(xué)者。失其旨的。爭以識情數(shù)量。義學(xué)品目。緇穢之。譬如燧人氏鉆火。將以烹飪饗上帝。而秦始皇用之。以烹儒焚書。豈不誤哉。然余聞。菩薩宏法。為內(nèi)外護。皆本愿力故。曾集賢之知雪竇。言法華之識天衣。疑非茍然者耶。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義懷。
溫州樂清陳氏子。
世以漁為業(yè)。
母夢星隕屋除。
其光照戶。
而娠。
及生尤多吉祥。
兒稚父命坐船尾串魚。
師不忍投魚江中。
父怒笞詬。
甘受之。
長游京師。
依景德寺。
試經(jīng)得度。
師清癯。
行步遲緩。
眾中望見。
如鶴在雞群。
言法華遇師市中。
拊師背曰。
臨濟德山去。
初謁金鑾善。
次謁葉縣省。
皆不契。
謁明覺于翠峰。
師當(dāng)營炊。
因汲澗折擔(dān)悟旨。
覺印可之。
辭去久無耗。
有僧自淮上來曰。
懷出世鐵佛矣。
峰使誦提唱之語曰。
譬如雁過長空。
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
水無留影之心。
覺激賞。
以為類己。
先使慰撫之。
乃敢通門人之禮。
諸方服其精識。
自鐵佛至天衣。
凡五遷法席。
所至必幻出樓觀說法。
縱橫馳騁。
人難遘仰。
廬山舜老夫。
疑之。
后聞其語嘆云。
真善知識也。
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
弟子智才。
住杭之佛日山。
仰歸養(yǎng)侍劑藥。
才如姑蘇未還。
師促歸至門。
師已別眾。
才問。
卵塔已成。
如何是畢竟事。
師舉拳示之。
遂就寢推枕而寂。
閱世七十二。
坐夏四十六。
塔全身佛日山。
崇寧中。
賜謚振宗禪師。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義懷,姓陳氏,樂清人。游汴京,投景德寺,為行童。天圣中,試經(jīng)得度,依明覺禪師。于翠峰,偶汲水折擔(dān),忽大悟,作偈呈覺,覺稱善。其后五坐道場,化導(dǎo)甚廣。懷既了悟法原,密修凈行。嘗問學(xué)者云:“若言舍穢取凈,厭此欣彼,則取舍之情,乃是眾生妄想。若言無凈土,則又違佛語。畢竟如何?”復(fù)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蓖硪约簿映仃査缮解?。弟子智才住臨平佛日寺,迎歸奉養(yǎng)。才往蘇州,懷促之歸,別眾而逝,年七十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芝,太原(今屬山西)人,俗姓王。為汾陽昭禪師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燈錄》卷二,《宗統(tǒng)編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二、《禪林僧寶傳》卷一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七。今錄詩五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六
禪師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也。
少棄家。
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
試法華經(jīng)得度。
為大僧。
講金剛般若經(jīng)。
名滿三河。
學(xué)者追崇之。
時昭禪師出世汾水。
芝疑之往觀焉。
投誠入室。
特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大愚。
升座揭香合子曰。
明頭來明頭合。
暗頭來暗頭合。
若道得。
天下橫行。
道不得。
且合卻。
僧問。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真實事請師舉。
芝曰。
兩叚不同。
向下文長。
又問。
滿身是眼。
口在什么處。
芝曰。
三跳。
進曰。
不會。
芝曰。
章底詞秋罷。
歌韻向春生。
大眾僧俗中。
皆有奇人。
且如本朝楊大年。
偈曰。
八角磨盤空里走。
金毛師子變作狗。
擬欲藏身北斗中。
應(yīng)須合掌南辰后。
要會么。
一偈播諸方。
塞斷衲僧口。
又曰。
魯祖見僧來。
便面壁。
南泉曰。
我尋常向師僧道。
未具胞胎已前會取。
尚不得一個半個。
大愚即不然。
未具胞胎前會得。
打折你腰。
密諫李公守南昌。
請住西山翠巖。
開堂祝圣曰。
睿算增延。
法輪常轉(zhuǎn)。
且道法輪如何轉(zhuǎn)。
會么。
須彌頂上笑翻身。
卻來堂中疊足坐。
阿呵呵。
是什么。
飯籮里坐卻受餓。
和泥合水。
且與么過。
上士聞之熙熙。
下士聞之肯可。
思量卻成口過。
要會么。
一六三四二。
直言曲七一。
桃李火中開。
黃昏后日出。
芝譏呵學(xué)者。
寡聞得少為足。
曰。
汾陽有十智同真法門。
鍛佛祖鉗錘。
今時禪者。
姿質(zhì)不妙。
莫有成器者。
僧問。
如何是十智同真。
芝曰。
先師言。
夫說法者。
須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邪正不辨。
緇素不分。
不能與人為眼目。
決斷是非。
如鳥飛空而折翼。
如箭射的而斷弦。
弦斷故射的不中。
翼折故空不可飛。
弦壯翼牢。
空的俱徹。
作么生是十智同真。
如今一切點出。
一同一質(zhì)。
二同大事。
三總同參。
四同真智(或云志)。
五同遍普。
六同具足。
七同得失。
八同生殺。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先師又曰。
與什么人同得入。
與誰同音吼。
作么生是同生殺。
什么物同得失。
阿那個同具足。
是什么同遍普。
何人同真志(或作智)。
孰能總同參。
那個同大事。
何物同一質(zhì)。
有點得出底么。
點得出者。
不吝慈悲。
點不出者。
未有參學(xué)眼在。
切須辯取。
要識是非。
面目見在。
芝曰。
先師曰。
要識是非。
面目見在。
也大省力。
后生晚學(xué)。
刺頭向言句里。
貪著義味。
如驢舐尿處。
棒打不回。
蓋為不廣求知識。
遍歷門風(fēng)。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點頭咽唾。
道已了辦。
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dāng)處在。
先師有十五家宗風(fēng)歌。
號曰廣智。
其詞曰。
大道不說有高低。
真空那肯涉離微。
大海吞流同增減。
妙峰高聳總擎持。
萬派千溪皆渤澥。
七金五岳盡須彌。
玉毫金色傳燈后。
二三四七普聞知。
信衣息。
廣開機。
諸方老宿任施為。
識心是本從頭說。
迷心逐物卻生疑。
芝曰。
此敘宗旨也。
或直指。
或巧施。
解道前綱出后機。
旨趣分明明似鏡。
盲無慧目不能窺。
明眼士。
見精微。
不言勝負墜愚癡。
物物會同流智水。
門風(fēng)逐便示宗枝。
即心佛。
非心佛。
歷世明明無別物。
即此真心是我心。
猶是機權(quán)出。
芝曰。
此敘馬祖宗派也。
或五位。
或三路。
施設(shè)隨根巧回互。
不觸當(dāng)今是本宗。
展手通玄無佛祖。
芝曰。
此敘洞上宗派也。
或君臣。
或父子。
量器方圓無彼此。
士庶公侯一道平。
愚智賢豪明漸次。
芝曰。
此敘石霜宗派也。
有時敲。
有時唱。
隨根問答談諦當(dāng)。
應(yīng)接何曾失禮儀。
淺解之流卻生謗。
或雙明。
或單說。
只要當(dāng)鋒利禪悅。
開權(quán)不為斗聰明。
舒光只要辯賢哲。
有圓相。
有默論。
千里持來目視瞬。
萬般巧妙一圓空。
爍迦羅眼通的信。
芝曰。
此敘溈仰宗派也。
或全提。
或全用。
萬象森羅實不共。
青山不礙白云飛。
隱隱當(dāng)臺透金鳳。
芝曰。
此敘石頭藥山宗派也。
象骨鏡。
地藏月。
玄沙崇壽照無闕。
因公致問指歸源。
旨趣來人明皎潔。
芝曰。
此敘雪峰地藏宗派也。
或稱提。
或拈掇。
本色衲僧長擊發(fā)。
句里明人事最精。
好手還同楔出楔。
或抬薦。
或垂手。
切要心空易開口。
不識先人出大悲。
管燭之徒照街走。
芝曰。
此敘云門宗派也。
德山棒。
臨濟喝。
獨出乾坤解橫抺。
從頭誰管亂區(qū)分。
多口阿師不能說。
臨機縱。
臨機奪。
迅速機鋒如電掣。
乾坤只在掌中持。
竹木精靈腦劈裂。
或賓主。
或料揀。
大展禪宗辯正眼。
三玄三要用當(dāng)機。
四句百非一齊鏟。
勸同袍。
莫強會。
少俊依前或窒礙。
不知宗脈莫漫汗。
永劫長沈生死海。
難逢難遇又難聞。
猛烈身心快通泰。
芝曰。
此敘德山臨濟宗派也。
慈明有善侍者。
號稱明眼悅。
聞芝之風(fēng)。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芝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芝俯取履。
善輒踏倒。
芝起面壁。
以手點津。
連畫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芝旋轉(zhuǎn)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與么為人。
瞎卻一城人眼在。
又有僧。
稱講金剛經(jīng)。
問曰。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如何。
時有狗臥繩床前。
芝趯之。
狗起去。
問僧解么。
僧曰不解。
芝曰。
若解即成法相。
作偈曰。
沙里無油事可哀。
翠巖嚼飯喂嬰孩。
一朝好惡知端的。
始覺從前滿面灰。
嘉祐之初示寂。
塔于西山。
贊曰。
大愚翠巖皆余故園。
少時往來兩山之間。
有老衲大父友也。
言芝無恙時事曰。
眾未嘗登三十輩。
屋老常以木拄將傾處。
過者疑將壓焉。
芝提笠日走。
城郭村落。
寺如傳舍。
粥飯亦有不繼時。
追繹其高韻。
作偈曰。
廬山殿閣如生成。
食堂處處禪床折。
我此三門如冷灰。
盡日長廊卷風(fēng)葉。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禪師。名守芝。太原王氏子。少棄家。于潞州承天寺試法華得度。為大僧。講金剛般若。名滿三河。時汾陽禪望大振。竊疑之往觀焉。同參者。慈明瑯琊等數(shù)人。服誠陽室。遂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上堂。嘗舉汾陽十智同真話曰。先師云要識是非面目現(xiàn)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學(xué)刺頭。向言句里。貪著義味。如驢舐尿處。棒打不回。蓋為不廣求知識。遍歷門風(fēng)。多是得一言半句。便點頭咽唾。道已了辦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dāng)處在。上堂大眾集定乃曰?,F(xiàn)成公案也。是打揲不辦便下座。慈明。有善侍者。號稱明眼。聞師之風(fēng)。自石霜至大愚入室。師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師俯取履。善輒踏倒。師起面壁。以手點津。連畫其壁三。善瞠立其后。師旋轉(zhuǎn)以履打。至法堂。善曰。與么為人瞎卻一城人眼在。會中有僧。日誦金剛經(jīng)一百遍。師令侍者喚至。問曰。聞汝日誦金剛經(jīng)一百遍。是否。曰不敢。師曰。汝曾究經(jīng)意否。汝但日誦一遍。參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飲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誦至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處。遂以白師。師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聻。僧無語。師便打出。作偈曰。砂里無油事可哀。翠巖嚼飯喂嬰孩。一朝好惡知端的。始覺從前滿面灰。稱者謂。師作偈絕精峭。此蓋其一斑云。嘉祐初示寂。塔于西山。云峰悅公。師之真子。別有傳。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一
禪師諱惠照。
南安軍郭氏子。
依了山院。
出家得度。
具受游方。
與從悅禪師游。
悅參真凈。
頗稱有得。
師預(yù)聞其旨。
遂卓庵于石頭。
其后悅見石霜素侍者。
復(fù)得石霜末后句。
以書抵師曰。
曩參未善。
猶有末后句在。
師以偈答曰。
參禪只要心安樂。
了得心安萬事休。
況是禪心猶假立。
誰論末后與當(dāng)頭。
竟不往。
及悅出世兜率。
迎致居第一座。
元祐中。
無盡張公轉(zhuǎn)江西漕。
謀入黃龍。
見晦堂心禪師。
暮宿兜率。
與悅夜語。
因及石霜末后大事。
無盡豁然有省。
遂以出世因緣。
向悅稱法嗣。
悅?cè)ナ馈?div id="raby5cz"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0_0_33_comment'>
無盡命師繼其席。
師曰。
先師有末后句。
運使得之。
照未嘗得。
豈可嗣法邪。
無盡曰。
汝尋常滿口道得。
卻會不得。
師忽然悟。
乃曰。
敢不奉命。
遂開悅公法門。
問。
如何是第一義諦。
師曰。
錘下分付。
曰。
第二義門請師舉唱。
師曰。
千家簾幕春光在。
幾處園林秀色新。
曰。
學(xué)人未曉。
師曰。
勞而無功。
曰。
爭奈分付了也。
師曰。
一人傳虛。
萬人傳實。
曰。
法鼓才聲。
大眾云集。
學(xué)人上來乞師指示。
師云。
天靜不知云去處。
地寒留得雪多時。
學(xué)人未曉。
乞師端的。
師云。
一重山背一重人。
乃曰。
龍安山上。
道路縱橫。
兜率宮中樓閣重疊。
雖非天上不是人間。
到者心安全忘諸念。
善行者不移雙足。
善入者不動雙扉。
自能笑??煙蘿。
誰管坐消歲月。
既然如是。
向上還有事也無。
良久云。
莫教推落巖前石。
打破下方遮日云。
又曰。
衲僧袖里神鋒。
截斷有句無句。
隨宜獨立真規(guī)。
處處清風(fēng)滿路。
更知結(jié)角羅紋。
始解針來線去。
師性方嚴(yán)有操守。
居兜率二十有七年。
仿像天宮內(nèi)院。
作新一剎。
冠絕人世。
安眾不過四十。
遇缺員則補之。
供饌珍麗。
率眾力道。
彌謹(jǐn)無盡。
每以古佛稱之。
宣和元年休夏日。
沐浴更衣。
禮觀音大士三拜。
退居丈室。
端然而逝。
壽七十一。
臈四十七。
阇維煙所及處。
悉有舍利。
多琥珀色。
靈骨瑩如冰玉。
眼睛與舌不燼。
無盡為之贊曰。
兜率照老沒可把。
七月十五日解長夏。
禮卻觀音三拜竟。
退歸方丈嗒然化。
也無遺書忉忉怛怛。
也無偈頌之乎者也。
也無衣缽俵散大眾。
也無病痛呻吟阿耶。
卒死丹方傳與人。
禾山鼓向別處打。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準(zhǔn)(一○六一~一一一五),號湛堂,俗姓梁,興元(今陜西漢中)人。初住豫章云巖寺,移居隆興府泐潭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兆谡臀迥曜?,年五十五。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準(zhǔn)(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興元府唐固(今陜西南鄭)人。八歲辭親從沙門虛普游,后師真凈。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見《石門文字禪》卷三○《泐潭準(zhǔn)禪師行狀》。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文準(zhǔn)。
興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見佛像輒笑。
童牙不喜聞酒胾。
金仙寺沙門虛普乞食至其家。
師膺門酬酢。
始老成。
時年八歲。
即辭父母。
愿從普。
歸授以法華經(jīng)。
伊吾即上口。
元豐僧檢童子較所習(xí)。
以籍名失后度。
師藝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陜西經(jīng)略范公過普廬。
普臘高。
應(yīng)對領(lǐng)略。
師侍其傍。
伸辯詳明。
進止可喜。
范公欲攜與俱西。
師辭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學(xué)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陰奇其語。
度以為僧。
剔發(fā)。
既往依梁山乘禪師。
呵曰。
驅(qū)烏未受戒。
敢學(xué)佛乘乎。
師捧手曰壇場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驚。
師笑曰。
雖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師。
遍游成都講肆。
唱諸部綱目。
即棄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師曇演佳其英特。
撫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開士。
若溈山真如九峰真凈者。
可往求之。
師拜受教。
與同學(xué)志恭。
詣大溈。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見真凈。
問曰。
甚處來。
曰。
興元府。
問。
近離甚處。
曰。
大仰。
問。
夏在甚處。
曰溈山。
真凈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師罔然。
真凈呵曰。
適來句句。
無絲毫差錯。
靈明天真。
才說個佛手。
便成隔礙。
病在什么處。
師曰不會。
凈曰。
一切見成。
更教誰會。
師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隨。
真凈晚居泐潭。
師一日舉杖決渠。
水濺衣。
因大悟。
走敘其事。
真凈罵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跡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風(fēng)。
請開法于云巖。
未幾。
殿中監(jiān)范公帥南昌。
移居泐潭。
師辭辯注射。
迅機電掃。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數(shù)千指。
自號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條拄杖。
佛來也打。
祖來也打。
不將元字腳涴汝枯腸。
如此臨濟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師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離甚處。
曰。
廬山歸宗。
師云。
宗歸何處。
僧曰。
嗄。
師云。
蝦蟆窟里作活計。
僧云。
和尚何不領(lǐng)話。
師曰。
是你豈不是從歸宗來。
僧云。
是。
師曰。
驢前馬后漢。
問。
第二上座近離甚處。
僧曰。
袁州。
師云。
夏在甚處。
曰。
仰山。
師曰。
還見小釋迦么。
僧云。
見。
師曰。
鼻孔長多少。
僧?dāng)M議。
師云。
話墮阿師。
問。
僧你來作么。
曰。
特來問訊和尚。
師云。
云在嶺頭閑不徹。
水流澗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師曰。
馬大師為什么從阇黎。
腳跟下走過。
僧無語。
師云。
卻是阇梨謾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時如何。
師云。
洞庭湖里倒撐船。
云居先馳到。
師問。
未離歐阜。
文彩已彰。
既到寶峰。
如何吐露。
馳云。
目前有路。
師舉起書云。
既是云居底。
為甚在寶峰手中。
馳云。
兵隨印轉(zhuǎn)。
將逐符行。
師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馳擬議。
師曰。
想先馳只有先鋒。
且無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問。
自甚么處去。
座云。
擬與和尚商量一事。
師云便請。
座曰。
東家杯柄長。
西家杓柄短。
師云。
為甚拈起。
鞏縣茶瓶。
卻是饒州瓷碗。
座云。
臨崖看滸眼。
特地一場愁。
師云。
達磨大師葉屈。
座吐舌而退。
師在分寧。
遇死心和尚。
問。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師云。
須去禮拜師兄。
心云。
你來時善看方便。
師曰何故。
心云。
我黃龍路滑。
師云。
曾跶倒幾人來。
心云。
你未到黃龍。
早腳澀也。
師云。
和尚何得閉門相待。
死心又問。
準(zhǔn)老你安許多僧。
只是聚頭打閧了噇飯。
你畢竟將何為人。
師云。
因風(fēng)吹火。
心云。
亂糺作么。
師云。
從來有些子。
師卻問。
和尚山中安多少眾。
心云。
四百人盡是精峭衲子。
師云。
師子窟中無異獸。
心云。
你來時也須照顧。
師云。
也待臨時。
心云。
臨時作么生。
師云。
喚來洗腳。
心云。
你川僧家開許大口。
師云。
準(zhǔn)上座從來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馬騎。
問僧。
鄉(xiāng)里甚處。
云青州。
師云。
近離甚處。
云云居。
師云安樂樹下道將一句來。
僧無語。
師卻問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卻請和尚道。
師云。
向北驢似馬大。
僧云。
與么那。
云。
你鼻孔為甚在寶峰手里。
僧便喝。
師云。
水里火發(fā)。
見僧看經(jīng)。
問。
看什么經(jīng)。
曰。
金剛經(jīng)。
師云。
經(jīng)中道。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師云。
為什么云居山高。
寶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師曰。
你卻做得個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云。
且放你鼻孔出氣。
一日廊下見僧。
問。
你還會也未。
僧云。
不會。
師曰。
左青龍右白虎。
僧云。
久向?qū)毞濉?div id="qpgnkxy"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13_2_310_comment'>
元來只是個賣卜巡官。
師乃點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漢敗闕也。
師云。
路逢劍客須呈劍。
師問僧。
安樂么。
僧云。
無事。
師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審某甲有甚事。
師云。
近日上藍金剛興。
天寧土地相打。
僧無語。
師云。
元來無事。
問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處。
僧便喝。
師云。
好好相借問。
何得惡發(fā)。
僧又喝。
師云。
元來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師低頭。
噓一聲。
僧云。
放過一著。
師云。
遮里不可放過。
隨后便打。
師普說次。
眾欲散。
忽問僧。
明來明打。
暗來暗打。
你作么生會。
僧便喝。
師云。
點即不到。
僧又喝。
師云。
到即不點。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來時。
又作么生。
師云。
今日天寒。
且歸堂向火。
隨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寶峰一夜睡不著計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總思量不就。
而今臨時逼節(jié)。
事出急家門。
遂拈起拂子云。
準(zhǔn)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權(quán)將供養(yǎng)大眾。
乃擲下云。
竹根棕葉麻繩擊。
樣度天然別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疾。
首座問。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師云。
跛驢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藥。
師云。
朽木搭橋。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師云。
你作么生。
座擬進語。
師云。
你也好吃一服藥。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說偈而化。
閱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靈骨舍利塔于石門之南原。
丞相張無盡制其碑。
諫議洪駒父敘語錄。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門弟德洪覺范紀(jì)師行實。
其高道碩德。
可想見矣。
贊曰。
云居真牧和尚謂人曰。
出關(guān)走江淮。
閱三十年。
參一十八人善知識。
于中無出佛果佛眼死心靈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誠哉斯言。
蓋真正宗師。
考其全才。
如此之難。
若佛果佛眼死心靈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獨湛堂開法日淺。
未有繼其高躅者。
然覽其遺編。
想其??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覺范稱準(zhǔn)于真凈之門。
所謂家名辯才氣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