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玄素

相關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懷素俗姓范氏。其先南陽人。父強為左武衛(wèi)長史。遂為京兆人。貞觀十九年從玄奘出家。居宏濟寺。上元三年詔住西太原寺。尋歸西京。卒年七十四。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范氏。其先南陽人。曾祖岳。高宗時為絳州曲沃縣丞。祖徽??州廣武縣令。父強右武衛(wèi)長史。皆居京兆。遂占籍焉母李氏夢云雷震駭而娠。及生神光滿室。卜之當為王者師。幼而聰慧。器度老成。甫十歲。忽從二親求出家。貞觀十九年。玄奘三藏。方回自西域。獲事焉。始探經論。既登具。專務律學鄴郡法勵律師。一方之名匠也。依之三載。悉與指摘古人瑕玼。乃嘆曰。吾寧自棄乎。咸亨元年。發(fā)心別述開四分記。上元三年。詔住西太原寺。仍聽道成律師講。永淳元年所述記文畢功。凡成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兩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俄而疾。謂弟子秀章曰。余報將終矣。時空中有樂音。奄然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三。素所宗薩婆多部量中取大小行。斥古疏十六失。其與南山不無牴牾。開元中。嵩山賓律師造飾宗記。以解釋之。對礪舊疏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懷素。
姓范氏。
其先南陽人也。
曾祖岳高宗朝選調為絳州曲沃縣丞。
祖徽延州廣武縣令。
父強左武衛(wèi)長史。
乃為京兆人也。
母李氏夢云雷震駭。
因而娠焉。
誕育之辰神光滿室。
見者求占。
此子貴極。
當為王者之師傅也。
幼齡聰黠器度寬然。
識者曰。
學必成功才當逸格。
耳聞口誦皆謂老成。
年及十歲忽發(fā)出家之意。
猛利之性二親難沮貞觀十九年玄奘三藏方西域回。
誓求為師。
云與龍而同物。
星將月以共光。
俱懸釋氏之天。
悉麗著明之象。
初尋經論不費光陰。
受具已來專攻律部。
有鄴郡法礪律師。
一方名器五律宗師。
迷方皆俟其指南。
得路咸推其鄉(xiāng)導。
著疏十卷別是命家。
見接素公知成律匠。
研習三載乃見諸瑕。
喟然嘆曰。
古人義章未能盡善。
咸亨元年發(fā)起勇心。
別述開四分律記。
至上元三年丙子歸京。
奉詔住西太原寺。
傍聽道成律師講不輟緝綴。
永淳元年十軸畢功一家新立。
彈糾古疏十有六失焉。
新義半千百條也。
傅翼之彪搏攫而有知皆畏。
乘風之震砰輷而無遠不聞。
所化翕然所傳多矣。
復著俱舍論疏一十五卷遺教經疏二卷鈔三卷新疏拾遺鈔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兩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
日誦金剛經三十卷。
大律已疏計五十馀遍。
其馀書經畫像不可勝數(shù)。
于本寺別院忽示疾。
力且薾然。
告秀章曰。
余律行多缺一報將終。
時空中有天樂瀏亮。
奄然而逝。
俗齡七十四。
法臘五十三。
葬日有鴻鶴繞塔悲鳴。
至暮方散。
素所撰述宗薩婆多何邪。
以法密部緣化地部出化地從有部生故出受體以無表色也。
又斥二宗云。
相部無知則大開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
南山犯重則與天神言論。
是自言得上人法也。
大抵素疏出謂之新章焉。
開元中嵩山賓律師造飾宗記。
以解釋之對礪舊疏也。
又謂為東西塔律宗。
因傳習處為名耳。
大歷中相國元公載奏成都寶園寺置戒壇傳新疏。
以俸錢寫疏四十本法華經疏三十本。
委寶園光翌傳行之。
后元公命如凈公為素作傳。
韋南康皋作靈壇傳授毗尼。
新疏記有承襲者。
刊名于石。
其辭酋麗其翰兼美。
為蜀中口實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高僧。天水人,俗姓趙。住開業(yè)寺。中宗神龍中翻經,推為證義。義凈所譯諸經,同與有力焉。有《五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趙氏。
天水人也。
家世衣冠。
弱齡辭俗。
具戒后。
以彌沙塞律。
訓導來學。
而從之游者。
偃然若風之于草。
沛然若水之于壑也。
昔在劉宋時。
罽賓三藏覺壽。
譯出此律。
而羯磨一卷。
亦并流通。
久而亡逸。
不可考求。
使叔季無所依據(jù)。
由是同于大律之內。
抄成一卷。
被之行事。
似為全美。
神龍中。
義凈三藏領翻譯事。
詔與文綱充證義。
所出諸經。
與有力焉著五分律疏十卷。
及終。
且遺囑西明寺玄津律師。
為加潤色。
而安史之亂。
復致泯絕。
悲夫。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愛同。
俗姓趙氏。
本天水人也。
代襲冠冕弱齡挺拔。
惠然肯來為佛家子。
具戒后講彌沙塞律。
遠近師稟若鱗羽宗乎鯤鳳也。
昔南宋朝罽賓三藏覺壽。
譯成此律。
因出羯磨一卷。
時運遷移其本零落。
尋求不獲學者無依。
同遂于大律之內抄出羯磨一卷。
彼宗學者盛傳流布。
被事方全。
孝和之世神龍中。
盛重翻宣。
同與文綱等參預譯場。
推為證義。
義凈所出之經。
同有力焉。
著五分律疏十卷。
復遺囑西明寺玄通律師重施潤色。
后安史俶擾焚燎喪寺。
今無類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6—760 【介紹】: 唐僧。襄陽人。俗姓高。初投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后至韶州曹溪參慧能,受“頓悟”說。玄宗開元八年,住南陽龍興寺。后于洛陽傳慧能學說。與北宗禪師論辯于滑臺大云寺。安史亂起,設壇度僧收“香水錢”以供官軍。肅宗為造荷澤寺于洛京,故又名“荷澤大師”。卒謚真宗大師。有《顯宗記》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神會俗姓高氏。襄陽人。幼投本郡國昌寺。依顥元禪師出家。開元八年敕住南陽龍興寺。天寶二年敕住荊州開元寺。肅宗朝敕入內供養(yǎng)。又敕住西京河澤寺。上元元年卒。年九十二。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高。襄陽人。資性惇明。年方幼學。即事郡之國昌寺顯元法師出家。受經具戒特異群類。時能禪師。弘唱心法于嶺表。會聞而樂之。竟往無復沮。及見。問會曰。從何所來。曰無所從來。曰如是則汝且歸去。曰亦無所歸。曰太茫茫生。曰身現(xiàn)在路。曰猶未到在。曰曾不滯留。于是居曹溪者數(shù)載。開元八年。詔配南陽龍興寺。后復開導洛陽。而南宗之指。始盛于天下。先是兩京之間。皆神秀化地也。而普寂又秀之嗣。世謂之北宗。逮會而普寂之門絕人跡。則南北之宗。各樹黨矣。因而是非相攻。毀譽交起。天寶初。御史盧奕奏。會聚眾圖不軌。詔辨對。卒無他。徙均州。二年。又徙荊州之開元寺般若院。十四年。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反。舉兵內向。陷兩京。車駕幸蜀。詔郭子儀。以天下副帥討祿山。時大農空乏。軍興絕資費。右仆射裴冕策以為。凡所在郡府。宜置戒壇度僧。而收其施利。以給國用。會由是獲主洛陽事。其所輸入尤多。肅宗朝婁入內廷供養(yǎng)。詔將作大匠。造禪宇于荷澤。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與門人囑別。俄避席望空頂禮。歸方丈。是夕卒。壽九十三。建塔葬洛陽之寶應寺。謚真宗。塔號般若。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神會。
姓高。
襄陽人也。
年方幼學厥性惇明。
從師傳授五經。
克通幽賾。
次尋莊老靈府廓然。
覽后漢書知浮圖之說。
由是于釋教留神。
乃無仕進之意。
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下出家。
其諷誦群經易同反掌。
大律儀匪貪講貫。
聞嶺表曹侯溪慧能禪師盛揚法道學者駿奔。
乃敩善財南方參問。
裂裳裹足。
以千里為跬步之間耳。
及見能問會曰。
從何所來。
答曰。
無所從來。
能曰。
汝不歸去。
答曰。
一無所歸。
能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緣在路。
能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且無滯留。
居曹溪數(shù)載。
后遍尋名跡。
開元八年敕配住南陽龍興寺。
續(xù)于洛陽大行禪法聲彩發(fā)揮。
先是兩京之間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魚鮪附沼龍也。
從見會明心六祖之風。
蕩其漸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時始判焉。
致普寂之門盈而后虛。
天寶中御史盧弈阿比于寂。
誣奏會聚徒疑萌不利。
玄宗召赴京。
時駕幸昭應。
湯池得對言理允愜。
敕移往均部。
二年敕徙荊州開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陽安祿山舉兵內向。
兩京版蕩駕幸巴蜀。
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平殄。
然于飛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權計。
大府各置戒壇度僧。
僧稅緡謂之香水錢。
聚是以助軍須。
初洛都先陷。
會越在草莽。
時盧弈為賊所戮。
群議乃請會主其壇度。
于時寺宇宮觀鞠為灰燼。
乃權創(chuàng)一院悉資苦蓋。
而中筑方壇。
所獲財帛頓支軍費。
代宗郭子儀收復兩京。
會之濟用頗有力焉。
肅宗皇帝詔入內供養(yǎng)。
敕將作大匠并功齊力。
為造禪宇于荷澤寺中是也。
會之敷演顯發(fā)能祖之宗風。
使秀之門寂寞矣。
上元元年囑別門人。
避座望空頂禮歸方丈。
其夜示滅。
受生九十三歲矣。
即建午月十三日也。
遷塔于洛陽寶應寺。
敕謚大師曰真宗。
塔號般若焉。
系曰。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齊其政不易其宜者。
貴其漸也。
會師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
洛中彌盛如能不自異。
外護已成則可矣。
況乎旁無力輪人之多僻。
欲無放逐其可得乎。
或曰。
其過不多何遽是乎。
通曰。
犯時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適過不在深。
后之觀此急知時事歟。
是以佛萬劫學化行者。
知化行難耳。
無令固己而損法。
慎之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高。
襄陽人也。
年方幼學。
厥性惇明。
從師傳授五經。
克通幽賾。
次尋莊老。
靈府廓然。
覽后漢書。
知浮圖之說。
由是于釋教留神。
無仕進意。
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
諷誦群經。
易同反掌。
大律儀。
匪貪講貫。
聞嶺表曹溪慧能禪師。
盛揚法道。
裹足以見。
能問曰。
從何所來。
答曰。
無所從來。
能曰。
汝不歸去。
答曰。
一無所歸能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緣在路。
能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
且無滯留。
居曹溪數(shù)載。
后遍尋名跡。
開元八年。
敕住南陽龍興寺。
續(xù)于洛陽。
大行禪法。
聲彩發(fā)揮。
先是兩京之間。
皆宗神秀。
見會明心六祖之風。
蕩其漸修之道。
南北二宗。
時始判焉。
十四年。
范陽安祿山。
舉兵內向。
兩京版蕩。
駕幸巴蜀。
副元帥郭子儀。
率兵平殄。
然于飛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權計。
大府各置戒壇度僧。
聚香水錢。
以助軍須。
初洛都先陷。
會越在草莽。
時盧奕為賊所戮。
群議乃請會。
主其壇度。
于時寺宇宮觀。
鞠為灰燼。
乃權創(chuàng)一院。
悉資苦蓋。
而中筑方壇。
所獲財帛。
頓支軍費。
代宗郭子儀。
收復兩京。
會之濟用頗有力焉。
肅宗皇帝。
詔入內供養(yǎng)。
敕大匠。
為造禪師宇于荷澤寺中。
釋藏廙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程氏。
衢州信安人。
蚤歲志求出家。
元和中。
詣長沙岳麓寺。
依靈智律師落發(fā)。
長慶三年。
登具戒于武陵開元寺智總律師所。
語同業(yè)曰。
教門繁廣難尋。
然有總門而不探討。
是可謂智乎。
于是游湘潭。
登龍牙山。
馬素弟子。
方說法山中。
一日語廙曰。
蘊界不真。
有生非我。
子之正本。
當何所名。
復從誰得。
廙于言下領悟。
未幾。
避會昌之禍于鄉(xiāng)里之柯山。
大中六年。
郡牧崔公壽。
別于郡之龍興寺。
構禪室以居之。
閱數(shù)年至嘉禾。
眾留居至德伽藍。
崔公鈞守姑蘇。
久聞廙名。
邀居南禪院。
咸通八年。
浙西廉使周公寶。
命居招隱寺。
秋反嘉禾永安寺。
蓋信士呂京。
舍別墅以造者。
乾符中。
盜冠充斥。
廙曰盜終不至此。
后果然。
五年十月十二日。
安坐而化。
弟子號哭。
乃復蘇。
明年三月望前。
遍別眾以逝。
壽八十三。
臘五十六。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藏廙俗姓程。
衢州信安人也。
幼歲神氣朗暢貌質魁然。
元和中告親求出家。
志不可卻。
直造長沙岳麓投靈智律師。
請事剃染。
智師察其強愿不群。
乃攝度之。
既披法服尋于武陵開元寺智總律師受具足尸羅。
當長慶三年也。
因聽律范旋窮篇聚。
語同業(yè)曰。
教門繁廣然有總門。
總門之急勿過舍筏。
遂遍參禪宗。
馬素門下高足住龍牙山。
知廙法器。
異日告之曰。
蘊界不真佛生非我。
子之正本當何所名。
復從誰得。
廙一言領會千轍同歸。
龍牙曰。
我法眼不蒙掩矣。
既遂所求大得安靜。
卻回柯山。
蓋避會昌之搜揚也。
至大中六年。
郡牧崔公壽重之。
于州龍興寺別構禪室延居之。
數(shù)年北至嘉禾。
信士歸依請留住至德伽藍。
又往姑蘇。
時崔公鈞作守此郡。
聞廙名久。
請居南禪院。
咸通八年浙西廉使周公寶。
命住招隱寺。
其年秋卻返嘉禾。
信士呂京舍別墅造今永安院。
時乾符中群寇紛紜禪侶分散。
廙曰。
盜終不至此。
及期寇從別道行。
果無所損。
其先見如此。
五年十月十二日。
滿院陰云雉鳴烏噪。
安坐而化。
弟子號哭卻穌。
至六年三月中辰前。
別眾后終。
享年八十二。
僧臘五十六。
時澹交為廙作真贊。
至乾寧中僧神贊進狀乞追謚號塔名。
名士吳重裕書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素習持犯之業(yè)。于亙文律師。文即省躬弟子也。甫于躬為孫。會稽誠律范之淵藪。蓋曇一玄儼之唱。既高而和者寡矣。及甫而聲塵愈起。邁于前烈。有允文者。又以匠手相之。故行事之際。宜甫之風能尚草也。咸通末年。門生智章傳嗣至今。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丹甫者。
不知何許人也。
性多警達。
言必剛直。
講授唯勤執(zhí)持雅正。
會稽風土律范淵府也。
甫之唱導從之者。
若玄金之就磁石焉。
本習業(yè)于亙文律師法集。
文即省躬之游夏也。
甫即躬之嗣孫。
順正命章斡通秘賾。
越自曇一玄儼之后。
罕能追躡。
甫之聲塵邁于前烈。
然爾時允文匠手相部風行。
甫介于大律之間行事之時。
草從風偃焉。
咸通末出門生智章等傳講。
今亦法嗣存焉。
或聞著手記。
尋且未獲。
吁惜哉。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二
禪師名承古。
西州人。
傳失其氏。
少為書生。
博學有聲。
及壯。
以鄉(xiāng)選至禮部。
議論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從山水中來。
客潭州丫山。
見敬玄禪師。
斷發(fā)從之游。
已而又謁南岳雅禪師。
雅洞山之子。
知見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廬山。
經歐峰。
愛宏覺塔院閑寂。
求居之。
清規(guī)凜然。
過者肅恭。
時叢林號古塔主。
初說法于芝山。
嗣云門。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饒。
四年十月。
迎以住薦福示眾曰。
眾生久流轉者。
為不明自己。
欲出苦源。
但明取。
自己者。
有空劫時自己。
有今時日用自己。
空劫自己是根蒂。
今時日用自己是枝葉。
又曰。
一夏將末。
空劫已前事。
還得相應也未。
若未得相應。
爭奈永劫輪回有何。
什么心情。
學佛法。
廣求知解。
風吹入生死海。
若是知解。
諸人過去生中。
總曾學來。
多知多解。
說得慧辯過人。
機鋒迅疾。
只是心不息。
與空劫已前事。
不相應。
因茲惡道輪回。
動經塵劫。
不復人身。
如今生出頭來。
得個人身。
在袈裟之下。
依前廣求知解。
不能息心。
未免六趣輪回。
何不歇心去。
如癡如迷去。
不語五七年去。
已后佛也不奈汝何。
古德云。
一句語之中。
須得具三玄。
故知。
此三玄法門。
是佛知見。
諸佛以此法門。
度脫法界眾生。
皆令成佛。
今人卻言。
三玄是臨濟門風。
誤矣。
汾州偈曰。
三玄三要事難分。
古注曰。
此句總頌三玄也。
下三句別列三玄也。
得意忘言道易親。
古注曰。
此玄(或作意)中玄也。
一句明明該萬象。
古注曰。
此體中玄。
重陽九日菊花新。
古注曰。
此句中玄也。
僧問。
三玄三要之名。
愿為各各標出。
古曰。
三玄者一體中玄。
二句中玄。
三玄中玄。
此三玄門。
是佛祖正見。
學道人。
但隨入得一玄。
已具正見。
入得諸佛閫域。
僧問。
依何圣教參。
詳悟得體中玄。
古曰。
如肇法師云。
會萬物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曰。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又曰。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xiàn)。
一切世間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六祖云。
汝等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無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
生萬種法。
又云。
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大法輪。
如此等。
方是正見。
才缺纖毫。
即成邪見。
便有剩法。
不了唯心。
僧又問。
如何等語句。
及時節(jié)因緣。
是體中玄。
古曰。
佛以手指地曰。
此處宜建梵剎。
天帝釋將一莖草。
插其處曰。
建梵剎竟。
佛乃微笑。
水潦被馬祖一踏踏倒。
起曰萬象森羅。
百千妙義。
只向一毫上。
便識得根源。
僧問趙州。
如何是學人自己。
州對曰。
山河大地。
此等所謂合頭語。
直明體中玄。
正是潑惡水。
自無出身之路。
所以云門誡曰。
大凡下語如當門劍。
一句之下。
須有出身之路。
若不如是。
死在句下。
又南院云。
諸方只具啐啄同時眼。
不具啐啄同時用。
僧進曰。
有何言句。
明出身之路。
古曰。
如杏山問石室。
曾到五臺不。
對曰曾到。
曰見文殊不。
對曰見。
又問文殊。
向汝道什么。
對曰。
道和尚父母。
拋在荒草里。
僧問甘泉。
維摩以手。
擲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
意旨如何。
答曰。
填溝塞壑。
僧曰。
一句道盡時如何。
答曰。
百雜碎。
云門問僧。
甚處來。
曰南岳來。
又問。
讓和尚為甚入洞庭湖里。
僧無對。
云門代云。
謝和尚降尊就卑。
此等語。
雖赴來機。
亦自有出身之路。
要且未得脫灑潔凈。
更須知有句中玄。
僧曰。
既悟體中玄。
凡有言句。
事理俱備。
何須句中玄。
古曰。
體中玄臨機須看。
時節(jié)分賓主。
又認法身法性。
能卷舒萬象。
縱奪圣凡。
被此解見所纏。
不得脫灑。
所以須明句中玄。
若明得。
謂之透脫一路。
向上關捩。
又謂之本分事。
祗對更不答話。
僧曰。
何等語句是句中玄。
古曰。
如比丘問佛。
說甚法。
佛云。
說定法又問。
明日說甚法。
佛云。
不定法。
曰今日為甚定。
明日為甚不定。
佛曰。
今日定。
明日不定。
僧問思和尚。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廬陵米作么價。
又僧問趙州。
承聞和尚親見南泉來。
是否。
答曰。
鎮(zhèn)州出大蘿卜頭。
又問云門。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答曰。
糊餅。
如何是向上關捩。
曰東山西嶺青。
又問洞山。
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若于此等言句中。
悟入一句。
一切總通。
所以體中玄見解。
一時凈盡。
從此已后。
總無佛法知見。
便能與人去釘楔。
脫籠頭。
更不依倚一物。
然但脫得知見見解。
猶在于生死。
不得自在。
何以故。
為未悟道故。
于他分上。
所有言句。
謂之不答話。
今世以此為極則。
天下大行。
祖風歇滅。
為有言句在。
若要不涉言句。
須明玄中玄。
僧曰。
何等語句。
時節(jié)因緣。
是玄中玄。
古曰。
如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云令我得入。
又僧問馬大師。
離四句。
絕百非。
請師直指西來意。
答曰。
我今日無心情。
但問取智藏。
僧問藏。
藏曰。
我今日頭痛。
問取海兄。
又問海。
海曰。
我到遮里卻不會。
又臨濟問黃檗。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三問三被打。
此等因緣。
方便門中。
以為玄極。
唯悟者方知。
若望上祖初宗。
即未可也。
僧曰。
三玄須得一時圓備。
有何過。
古曰。
但得體中玄。
未了句中玄。
此人常有佛法知見。
所出言語。
一一要合三乘。
對答句中。
須依時節(jié)。
具理事。
分賓主。
方謂之圓。
不然。
謂之偏枯。
此人以不忘知見。
故道眼未明。
如眼中有金屑。
須更悟句中玄。
乃可也。
若但悟句中玄。
即透得法身。
然返為此知見奴使。
并無實行。
有憎愛人我。
以心外有境。
未明體中玄也。
云門臨濟下兒孫。
多如此。
凡學道人。
縱悟得一種玄門。
又須明取玄中玄。
方能不坐在脫灑路上。
始得平穩(wěn)。
腳踏實地。
僧曰。
既云于祖佛言句。
棒喝中學。
何故有盡善不盡善者。
古曰。
一切言句棒喝。
以悟為則。
但學者下劣不悟道。
但得知見。
是學成非悟也。
所以認言句作無事。
作點語。
作縱語。
作奪語。
作照作用。
作同時不同時語。
此皆邪師過謬。
非眾生咎。
學者本意。
只欲悟道見性。
為其師不達道。
祇將知見教渠。
故曰我眼本正。
因師故邪。
僧曰。
師論三玄法門。
名既有三。
法門亦有三。
而語句各各不同。
如何又言。
一句之中。
須具三玄三要。
古曰。
空空法界。
本自無為。
隨緣應現(xiàn)。
無所不為。
所以虛空世界。
萬象森羅。
四時陰陽。
否泰八節(jié)。
草木榮枯。
人天七趣。
圣賢諸佛。
五教三乘。
外道典籍。
世出世間。
皆從此出。
故云。
無不從此法界流。
究竟還歸此法界。
經云。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楞嚴曰。
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大法輪。
維摩曰。
或為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時作火風。
李長者云。
于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魚龍。
處涅槃之大宅。
現(xiàn)陰陽而化物。
真覺云。
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三祖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曰。
萬法本無。
攬真成立。
真性無量。
理不可分。
故知。
無邊法界之理。
全體遍在。
一法一塵之中。
華嚴曰。
法性遍在一切處。
一切眾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馀。
亦無形相而可得。
到此境者。
一法一塵。
一色一聲。
皆具周遍含容四義。
理性無邊。
事相無邊。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何疑一語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僧又進曰。
古人何故須要。
一語之中。
具三玄三要。
其意安在哉。
古曰。
蓋緣三世諸佛。
所有言句教法。
出自體中玄。
三世祖師。
所有言句并教法。
出自句中玄。
十方三世佛之與祖。
所有心法。
出自玄中玄。
故祖道門中。
沒量大人。
容易領解。
且如親見云門尊宿。
具大聲價。
如德山密。
洞山初。
智門寬。
巴陵鑒。
只悟得言教。
要且未悟道見性。
何以知之。
如僧問巴陵。
提婆宗。
答曰銀碗里盛雪。
問吹毛劍。
答曰珊瑚枝枝撐著月。
問佛教祖意是同別。
答曰。
雞寒上樹。
鴨寒下水。
云我此三轉語。
足報云門恩了也。
更不為作忌齋。
大眾。
云門道。
此事若在言句。
一大藏教。
豈無言句。
豈可以三轉語。
便報師恩乎。
古臨終寫偈。
辭眾曰。
天地本同根。
鳥飛空無跡。
雪伴老僧行。
須彌撼金錫。
乙酉冬至四。
靈光一點赤。
珍重會中人。
般若波羅蜜。
贊曰。
古說法有三失。
其一判三玄三要。
為玄沙所立三句。
其二罪巴陵三語。
不識活句。
其三分兩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
何謂三玄三要。
為玄沙所立三句耶。
曰。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者。
臨濟所立之宗也。
在百丈黃檗。
但名大機大用。
在巖頭雪峰。
但名陷虎卻物。
譬如火聚。
觸之為燒。
背之非火。
古謂非是臨濟門風。
則必有據(jù)。
而言有據(jù)。
何不明書。
以絕學者之疑。
不然則是臆說。
肆為臆說。
則非天下之達道也。
見立三玄。
則分以為體中。
為句中。
為玄中。
至言三要則獨不分辯乎。
方譏呵學者。
溺于知見。
不能悟道。
及釋一句之中。
具三要。
則反引金剛首楞嚴維摩等義。
證成曰。
性理無邊。
事相無邊。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何疑一語之中。
不具三玄三要。
夫敘理敘事。
豈非知見乎。
且教乘既具此意。
則安用復立宗門。
古以氣蓋人。
則毀教乘為知見。
自宗不通。
則又引知見。
以為證。
此一失也。
何謂罪巴陵三語。
不識活句耶。
曰巴陵真得云門之旨。
夫語中有語。
名為死句。
語中無語。
名為活句。
使問提婆宗。
答曰外道是。
問吹毛劍。
答曰利刃是。
問祖教同異。
答曰不同。
則鑒作死語。
墮言句中。
今觀所答三語。
謂之語則無理。
謂之非語。
則皆赴來機活句也。
古非毀之過矣。
二失也。
何謂分二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耶。
曰世尊偈曰。
陀那微細識。
習氣如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以第八識。
言其為真也耶。
則慮迷無自性。
言其非真也耶。
則慮迷為斷滅。
故曰我常不開演。
立言之難也。
為阿難指示。
即妄即真之旨。
但曰二種錯亂修習。
一者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識精圓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然猶不欲間隔其辭。
慮于一法中。
生二解故。
古創(chuàng)建兩種自己。
疑誤后學三失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薦福承古。西州人。不知誰氏子。少為書生。博學有聲。及壯。以鄉(xiāng)選至禮部。議論不合。有司怒裂其冠。從山水中來??吞吨萘松?。見敬玄禪師斷發(fā)。從之游。已謁南岳雅公。雅洞山子。知見甚高。容以入室。后游廬山。經歐峰。愛宏覺塔院閑寂。求居之。清規(guī)凜然。過者肅恭。時叢林號古塔主。初說法于芝山。嗣云門。景祐初。范文正公仲淹守饒。迎住薦福。示眾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益無功德。近來出家人。貪著?;?。與道全乖。若為福慧。須至明心。若要達道。無汝用心處。所以常勸諸人。莫學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畫時解脫。鈍根者?;蛉迥?。遠不過十年。若不悟去。老僧與汝。墮拔舌地獄。 系曰。師去云門近百年。覽語而悟。遂嗣之不疑。時云門子孫方盛。無敢異詞者。蓋所得真耳。不知傳燈何以不錄師耶。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芝,太原(今屬山西)人,俗姓王。為汾陽昭禪師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燈錄》卷二,《宗統(tǒng)編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二、《禪林僧寶傳》卷一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七。今錄詩五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六
禪師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也。
少棄家。
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
試法華經得度。
為大僧。
講金剛般若經。
名滿三河。
學者追崇之。
時昭禪師出世汾水。
芝疑之往觀焉。
投誠入室。
特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大愚。
升座揭香合子曰。
明頭來明頭合。
暗頭來暗頭合。
若道得。
天下橫行。
道不得。
且合卻。
僧問。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真實事請師舉。
芝曰。
兩叚不同。
向下文長。
又問。
滿身是眼。
口在什么處。
芝曰。
三跳。
進曰。
不會。
芝曰。
章底詞秋罷。
歌韻向春生。
大眾僧俗中。
皆有奇人。
且如本朝楊大年。
偈曰。
八角磨盤空里走。
金毛師子變作狗。
擬欲藏身北斗中。
應須合掌南辰后。
要會么。
一偈播諸方。
塞斷衲僧口。
又曰。
魯祖見僧來。
便面壁。
南泉曰。
我尋常向師僧道。
未具胞胎已前會取。
尚不得一個半個。
大愚即不然。
未具胞胎前會得。
打折你腰。
密諫李公守南昌。
請住西山翠巖。
開堂祝圣曰。
睿算增延。
法輪常轉。
且道法輪如何轉。
會么。
須彌頂上笑翻身。
卻來堂中疊足坐。
阿呵呵。
是什么。
飯籮里坐卻受餓。
和泥合水。
且與么過。
上士聞之熙熙。
下士聞之肯可。
思量卻成口過。
要會么。
一六三四二。
直言曲七一。
桃李火中開。
黃昏后日出。
芝譏呵學者。
寡聞得少為足。
曰。
汾陽有十智同真法門。
鍛佛祖鉗錘。
今時禪者。
姿質不妙。
莫有成器者。
僧問。
如何是十智同真。
芝曰。
先師言。
夫說法者。
須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邪正不辨。
緇素不分。
不能與人為眼目。
決斷是非。
如鳥飛空而折翼。
如箭射的而斷弦。
弦斷故射的不中。
翼折故空不可飛。
弦壯翼牢。
空的俱徹。
作么生是十智同真。
如今一切點出。
一同一質。
二同大事。
三總同參。
四同真智(或云志)。
五同遍普。
六同具足。
七同得失。
八同生殺。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先師又曰。
與什么人同得入。
與誰同音吼。
作么生是同生殺。
什么物同得失。
阿那個同具足。
是什么同遍普。
何人同真志(或作智)。
孰能總同參。
那個同大事。
何物同一質。
有點得出底么。
點得出者。
不吝慈悲。
點不出者。
未有參學眼在。
切須辯取。
要識是非。
面目見在。
芝曰。
先師曰。
要識是非。
面目見在。
也大省力。
后生晚學。
刺頭向言句里。
貪著義味。
如驢舐尿處。
棒打不回。
蓋為不廣求知識。
遍歷門風。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點頭咽唾。
道已了辦。
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處在。
先師有十五家宗風歌。
號曰廣智。
其詞曰。
大道不說有高低。
真空那肯涉離微。
大海吞流同增減。
妙峰高聳總擎持。
萬派千溪皆渤澥。
七金五岳盡須彌。
玉毫金色傳燈后。
二三四七普聞知。
信衣息。
廣開機。
諸方老宿任施為。
識心是本從頭說。
迷心逐物卻生疑。
芝曰。
此敘宗旨也。
或直指。
或巧施。
解道前綱出后機。
旨趣分明明似鏡。
盲無慧目不能窺。
明眼士。
見精微。
不言勝負墜愚癡。
物物會同流智水。
門風逐便示宗枝。
即心佛。
非心佛。
歷世明明無別物。
即此真心是我心。
猶是機權出。
芝曰。
此敘馬祖宗派也。
或五位。
或三路。
施設隨根巧回互。
不觸當今是本宗。
展手通玄無佛祖。
芝曰。
此敘洞上宗派也。
或君臣。
或父子。
量器方圓無彼此。
士庶公侯一道平。
愚智賢豪明漸次。
芝曰。
此敘石霜宗派也。
有時敲。
有時唱。
隨根問答談諦當。
應接何曾失禮儀。
淺解之流卻生謗。
或雙明。
或單說。
只要當鋒利禪悅。
開權不為斗聰明。
舒光只要辯賢哲。
有圓相。
有默論。
千里持來目視瞬。
萬般巧妙一圓空。
爍迦羅眼通的信。
芝曰。
此敘溈仰宗派也。
或全提。
或全用。
萬象森羅實不共。
青山不礙白云飛。
隱隱當臺透金鳳。
芝曰。
此敘石頭藥山宗派也。
象骨鏡。
地藏月。
玄沙崇壽照無闕。
因公致問指歸源。
旨趣來人明皎潔。
芝曰。
此敘雪峰地藏宗派也。
或稱提。
或拈掇。
本色衲僧長擊發(fā)。
句里明人事最精。
好手還同楔出楔。
或抬薦。
或垂手。
切要心空易開口。
不識先人出大悲。
管燭之徒照街走。
芝曰。
此敘云門宗派也。
德山棒。
臨濟喝。
獨出乾坤解橫抺。
從頭誰管亂區(qū)分。
多口阿師不能說。
臨機縱。
臨機奪。
迅速機鋒如電掣。
乾坤只在掌中持。
竹木精靈腦劈裂。
或賓主。
或料揀。
大展禪宗辯正眼。
三玄三要用當機。
四句百非一齊鏟。
勸同袍。
莫強會。
少俊依前或窒礙。
不知宗脈莫漫汗。
永劫長沈生死海。
難逢難遇又難聞。
猛烈身心快通泰。
芝曰。
此敘德山臨濟宗派也。
慈明有善侍者。
號稱明眼悅。
聞芝之風。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芝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芝俯取履。
善輒踏倒。
芝起面壁。
以手點津。
連畫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芝旋轉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與么為人。
瞎卻一城人眼在。
又有僧。
稱講金剛經。
問曰。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如何。
時有狗臥繩床前。
芝趯之。
狗起去。
問僧解么。
僧曰不解。
芝曰。
若解即成法相。
作偈曰。
沙里無油事可哀。
翠巖嚼飯喂嬰孩。
一朝好惡知端的。
始覺從前滿面灰。
嘉祐之初示寂。
塔于西山。
贊曰。
大愚翠巖皆余故園。
少時往來兩山之間。
有老衲大父友也。
言芝無恙時事曰。
眾未嘗登三十輩。
屋老常以木拄將傾處。
過者疑將壓焉。
芝提笠日走。
城郭村落。
寺如傳舍。
粥飯亦有不繼時。
追繹其高韻。
作偈曰。
廬山殿閣如生成。
食堂處處禪床折。
我此三門如冷灰。
盡日長廊卷風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禪師。名守芝。太原王氏子。少棄家。于潞州承天寺試法華得度。為大僧。講金剛般若。名滿三河。時汾陽禪望大振。竊疑之往觀焉。同參者。慈明瑯琊等數(shù)人。服誠陽室。遂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上堂。嘗舉汾陽十智同真話曰。先師云要識是非面目現(xiàn)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學刺頭。向言句里。貪著義味。如驢舐尿處。棒打不回。蓋為不廣求知識。遍歷門風。多是得一言半句。便點頭咽唾。道已了辦上座。大有未穩(wěn)當處在。上堂大眾集定乃曰?,F(xiàn)成公案也。是打揲不辦便下座。慈明。有善侍者。號稱明眼。聞師之風。自石霜至大愚入室。師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師俯取履。善輒踏倒。師起面壁。以手點津。連畫其壁三。善瞠立其后。師旋轉以履打。至法堂。善曰。與么為人瞎卻一城人眼在。會中有僧。日誦金剛經一百遍。師令侍者喚至。問曰。聞汝日誦金剛經一百遍。是否。曰不敢。師曰。汝曾究經意否。汝但日誦一遍。參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飲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誦至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處。遂以白師。師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聻。僧無語。師便打出。作偈曰。砂里無油事可哀。翠巖嚼飯喂嬰孩。一朝好惡知端的。始覺從前滿面灰。稱者謂。師作偈絕精峭。此蓋其一斑云。嘉祐初示寂。塔于西山。云峰悅公。師之真子。別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0 【介紹】: 宋僧。南雄州始興人,俗姓鄔。少為書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復明。往依黃檗南公,繼其法席,住隆興黃龍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黃庭堅曾師事之。賜號寶覺禪師。
全宋詩
釋祖心(一○二五~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今屬廣東)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往依黃檗南公。后繼席黃龍。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七、《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祖心(一○二五 — 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少為儒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忽復明,乃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參云峰悅禪師,三年無所得。往依黃檗南禪師,四年不大發(fā)明。復上云峰,會悅謝世,就止石霜,因閱《傳燈》,自此開悟,徑回黃檗,后繼席黃龍。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鄔,或云姓郭,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歷訪名師。入南昌黃龍山依臨濟宗大師慧南,終得其法。后繼慧南主講席十有二年,法門大興。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嘗以「晦」名其堂,人稱晦堂禪師。黃庭堅曾師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大師。著有《宋鏡會要》二卷(存)、《寶覺禪祖心禪師語錄》一卷(存)。見《豫章文集》卷二四《黃龍心禪師塔銘》,《禪林僧寶傳》卷二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禪師出于鄔氏。
諱祖心。
南雄始興人也。
少為書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許以出家。
輒復見物。
乃往依龍山寺沙門惠全。
明年試經業(yè)。
而公獨獻詩。
得奏名。
剃發(fā)繼住受業(yè)院。
不奉戒律。
且逢橫逆。
于是棄之。
入?yún)擦帧?div id="ewdqdan" class='inline' id='people_34059_4_15_comment'>
謁云峰悅禪師。
留止三年。
難其孤硬。
告悅將去。
悅曰。
必往依黃檗南公。
公至黃檗四年。
知有而機不發(fā)。
又辭而上云峰。
會悅謝世。
因就止石霜。
無所參決。
試閱傳燈。
至僧問多福禪師曰。
如何是多福一叢竹。
福曰。
一莖兩莖斜。
僧曰不會。
福曰。
三莖四莖曲。
此時頓覺親見二師。
徑歸黃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公亦踴躍自喜。
即應曰。
大事本來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
百計搜尋。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尋。
到無用心處。
自見自肯。
吾即埋沒汝也。
公從容游泳。
陸沉眾中。
時時往決云門語句。
南公曰。
知是般事便休。
汝用許多工夫作么。
公曰。
不然。
但有纖疑在。
不到無學。
安能七縱八橫。
天回地轉哉。
南公肯之。
已而往翠巖真禪師。
真與語大奇之。
依止二年。
而真歿。
乃還黃檗。
南公使分座令接納。
后來南公遷住黃龍。
公往謁。
泐潭月禪師。
月以經論精義入神。
聞諸方同列笑之。
以謂政不自歇去耳。
乃下喬木入幽谷乎。
公曰。
彼以有得之得。
護前遮后。
我以無學之學。
朝宗百川。
中以小疾醫(yī)寓漳江。
轉運判官夏倚公立。
雅意禪學。
見楊杰次公。
而嘆曰。
吾至江西。
恨未識南公。
次公曰。
有心上座。
在漳江。
公能自屈。
不待見南也。
公立見公劇談。
神思傾豁。
至論肇論會萬物為自己者。
及情與無情共一體。
時有狗臥香卓下。
公以壓尺擊狗。
又擊香卓曰。
狗有情即去。
香卓無情自住。
情與無情。
如何得成一體。
公立不能對。
公曰。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何曾會萬物為自己哉。
又嘗與僧論維摩曰。
三萬二千師子寶座。
入毗耶小室。
何故不礙。
為是維摩所現(xiàn)神力耶。
為別假異術耶。
夫難信之法。
故現(xiàn)此瑞。
有能信者。
始知本來自有之物。
何故復令更信。
曰。
若無信入。
小必妨大。
雖然既有信法。
從何而起耶。
又作偈曰。
樓閣門前才斂念。
不須彈指早開。
扄善財一去無消息。
門外春來草自青。
其指法親切。
方便妙密。
多類此。
南公入滅。
公繼住持十有二年。
然性真率。
不樂從事于務。
五求解去。
乃得謝事閑居。
而學者益親。
謝景溫師直。
守潭州。
虛大溈以致公。
三辭不往。
又囑江西轉運判官彭汝礪器資。
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
公曰。
愿見謝公。
不愿領大溈也。
馬祖百丈已前。
無住持事。
道人相尋。
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
其后雖有住持。
王臣尊禮。
為天人師。
今則不然。
掛名官府。
如有戶藉之民。
直遣伍伯追呼之耳。
此豈可復為也。
師直聞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見之。
公至長沙。
師直愿受法訓。
公為舉其綱。
其言光明廣大。
如青天自日之易識。
其略曰。
三乘十二分教。
還同說食示人。
食味既因他說。
其食要在自己親嘗。
既自親嘗。
便能了知其味。
是甘是辛。
是咸是淡。
達磨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亦復如是。
真性既因文字而顯。
要在自己親見。
若能親見。
便能了知。
目前是真是妄。
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
真妄生死。
返觀一切語言文字。
皆是表顯之說。
都無實義。
如今不了。
病在甚處。
病在見聞覺知。
為不如實知。
真際所詣。
認此見聞覺知。
為自所見。
殊不知此見聞覺知。
皆因前塵而有分別。
若無前塵境界。
即此見聞覺知。
還同龜毛兔角。
并無所歸。
師直聞所未聞。
又答韓侍郎宗古問曰。
承諭昔時開悟。
曠然無疑。
但無始已來習氣。
未能頓盡。
然心外無剩法者。
不知煩惱習氣是何物。
而欲盡之。
若起此心。
翻成認賊為子也。
從上以來。
但有言說。
乃至隨病設藥。
縱有煩惱習氣。
但以如來知見治之。
皆是善權方便。
誘引之說。
若是定有習氣可治。
卻是心外有法。
而可盡之。
譬如靈龜曳尾于涂。
拂跡跡生。
可謂將心用心。
轉見病深。
茍能明心。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心法既無。
更欲教誰頓盡耶。
公以生長極南。
少以宏法。
棲息山林。
方太平時代。
欲觀光京師。
以餞馀年。
乃至京師。
駙馬都尉王詵晉卿。
盡禮迎之。
庵于國門之外。
久之南還。
再游廬山。
彭器資之守九江。
公見之。
器資從容問公。
人臨命終時。
有旨決乎。
公曰。
有之。
曰。
愿聞其說。
公曰。
待器資死即說。
器資起增敬曰。
此事須是和尚始得。
蓋于四方公卿。
合則千里應之。
不合則數(shù)舍亦不往。
有偈曰。
不住唐朝寺。
閑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
故舊一枝藤。
乞食隨緣去。
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
不是嶺南能。
可以想見公人物。
黃龍南公。
道貌德威。
極難親附。
雖老于叢林者。
見之汗下。
公之造前。
意甚閑暇。
終日語笑。
師資相忘。
四十年間。
士大夫聞其風。
而開發(fā)者眾矣。
惟其善巧無方。
普慈不間。
人未之見。
或慢謗。
承顏接辭。
無不服膺。
公既臘高。
益移庵深入。
棧絕學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歿。
閱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賜號寶覺。
葬于 南公塔之東。
號雙塔。
有得法上首。
惟清自有傳。
贊曰。
公于南公圓寂之日。
作偈曰。
昔人去時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來。
今既不來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裴回。
誰云秤尺平。
直中還有曲。
誰云物理齊。
種麻還得粟。
可憐馳逐天下人。
六六元來三十六。
追玩南公曰。
隨汝顛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之語。
此老為克家之子。
嗚呼隕此偉人。
世間眼滅。
惟此未嘗不心折。
讀其陳跡。
尚若雨霽之夕。
望東南之月。
皎然萬星之中。
忘其身在唾霧間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祖心。南雄始興鄔氏子。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惠全。明年試經業(yè)。獨獻詩。試官奇之。遂以合格聞。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棄之謁云峰悅公。難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居黃檗四年。知有而機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峰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后閱傳燈。至僧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云云)。此時頓覺。親見二師。往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師踴躍自喜。即應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往見翠巖真。真與語大奇之。又見泐潭月。月以經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為下喬入幽。師曰。彼以有得之得。護前遮后。我以無字之學。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遷化。師繼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學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虛大溈以致。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運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愿見謝公。不愿領大溈也。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山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如天人師。今則掛名官府。若編戶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豈可復為。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為舉其綱。師直聞所未聞。后一至京師。尋還廬岳。適器資守九江。問曰。人臨命終時。有旨決乎。曰有。曰。愿聞其說。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之。不合則數(shù)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師直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而開發(fā)者甚眾。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見者?;蚵r。承顏接詞。無不服膺。臘既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南公塔之東。號雙塔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應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屬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輪寺。為南岳下十四世,黃龍惟清禪師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僧寶正續(xù)傳》卷三有傳。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應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儀莊肅。
幼厭塵穢少入空門。
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為大僧。
謁真凈文機不諧。
時靈源分座云居扣之。
源稍加痛劄。
端負己解。
妙入經論乃援引馬祖百丈機語及華嚴經旨相表酬答。
靈源笑曰。
汝舉馬祖百丈固錯矣。
而華嚴宗旨與個事喜沒交涉。
端憤然欲去。
因辭揭簾。
忽大悟汗流浹背。
靈源見喜曰。
子方識好惡矣。
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為汝累。
由是聲譽四馳道欽七眾。
政和末太師張司成虛百丈。
堅命開堂。
舉僧問大隋劫火洞然時這個壞也不壞話。
遂曰。
六合傾翻劈面來。
暫披麻縷混塵埃。
因風吹火渾閒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針錐。
太湖三萬六千傾月在波心說向誰。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三
禪師諱應端。南昌余氏子。依化度寺善月落發(fā)為大僧。初游廬山圓通。以般若夙熏。談禪袞袞。老衲多敬異之。頗自以為至。及會宗叔僧智嶼者折困之。俾令實參。繇是走歸宗。依真凈禪師。未幾真凈遷泐潭。而羅漢小南禪師道價鼎盛。往從之。俄而南公化去。師方銳意于道。遽失所從。聞老演大本靈源之道。欲見之。而未能決。即炷臂香。禱于像前。志三老之名而探之。得靈源。時靈源首眾僧于云居。于是造焉。傾心奉事。雖咨參決擇無間。而義象纏心。未能脫灑。靈源嘗痛劄之。師必引援馬祖百丈機緣及華嚴宗旨為表佐。靈源笑曰。馬祖百丈固錯矣。而華嚴宗旨與個事喜沒交涉。師憤欲他往。因造室請辭。比至門。方揭簾。忽大悟。遍體汗下。靈源見而喜曰。是子識好惡矣。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被汝帶累也。自是投機契會。擊節(jié)賞音。若合符契。迨死心禪師出世云巖。靈源遣二三子。往佐之。死心迅機逸辯。雷轟電掃。學者莫敢嬰其鋒。師為侍者。每當機不少讓。至差別因緣洞下語句。靡不迎刃而解。死心撫愛之。異乎等輩。及靈源出世太平遷黃龍。師皆枉焉。去游京浙。歷講肆。學首楞嚴法界觀圓覺肇論。尤邃于金剛般若。崇寧中。省親南昌。厥父素誦此經。而未喻其旨。因以精義。直注經文之下。俾讀之易曉。學者爭傳之。目為金剛直解。死心知之罵曰。我欲此子荷大法。今乃在三家村里。說義學邪。師聞而笑曰。以法報親。庸何傷乎。顯謨朱世英守臨川。創(chuàng)昭默堂將迎致靈源。靈源辭以疾。舉師代行。朱亦雅聞師名。虛明水以遲其來。師廉知謝曰。若以道相期則可。今爾乃世諦求我矣。請從此辭。世英欽嘆不已。大觀中。洪師。范伯履請任雙嶺。師宵遁他境。久之歸云巖。首眾分座。以法施學者。政和末。大師張司成請出世百丈嗣法靈源。僧問。如何是賓中賓。師云。芒鞋竹杖走紅塵。問。如何是賓中主。師云。十字街頭逢上祖。問。如何是主中賓。師云。御馬金鞭混四民。問。如何是主中主。師云。金門誰敢抬眸覷。問。賓主既蒙師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師云。昨夜霜風刮地寒。老猿嶺上啼殘月。僧請益大隨劫火洞然因緣。師以頌答曰。六合傾翻劈面來。暫披麻縷混塵埃。因風吹火渾閑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針錐。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閱六年退居西庵。宣和中。樞密郭公三益帥豫章。與徐公師川合謀。欲師促席論道。以觀音致請。師力辭。至三返。不得已。赴之。州人以二公之意。盛飾香輿鐃鼓。江津候迎。師聞之。即由間道。入據(jù)丈室。而人輿知者。衲子翔集。至數(shù)千指。二公每過從。必以微言。相滯彌日。稍遷上藍。建炎初。郭鎮(zhèn)長沙。再遷南岳之法輪。三年六月十一日。檀越至。升座。食罷。會大眾茶。客退。徐入方丈。令侍者遍告有眾。吾且游矣。侍者承命。眾未及至。師聳身趺坐。湛然而化?;米×幸?。僧臈四十二。師性和易。以慈攝物。不事邊幅。得樂說無礙辯才。每患學者不善致問。必自激以啟疑。至會心處。亹亹多忘??食。不畜馀貲。寺任一??執(zhí)事者。每得人則歲粗給。否則米鹽屢空。人或以是少之。師曰。我之所任。佛祖任也。彼屑屑然錙銖是計。顧與流俗何異哉。后二年。門弟子奉靈骨舍利。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贊曰。昔張司成師豫章。命秀峰出世泐潭。草堂開法黃龍。端公出世百丈。是三人蓋一時眾中巉巉露頭角者也。及司成歸見廟堂諸公。首言出補獲三大士出世。或問。三大士謂誰。張以其名答之。厥后諸公求外補。必以南州為請。蓋欲面見所謂三大士者。故徐郭二樞相。于百丈也眷眷如此。鳴呼賢者不出世。抑可謂無賢哉。蓋知賢而后為賢。吾道濱茲叔世。釋子不勵行。外護不恤賢。世與道交相喪矣。悲夫。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應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儀整肅。
幼厭塵穢,少入空門,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為大僧。
謁真凈文,機不諧。
時靈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礪,端自負已解妙入經論,乃援引馬祖、百丈機語及《華嚴》經旨相為酬荅,源見之笑曰:“舉馬祖百丈固誤矣,而《華嚴》宗旨與個事沒交涉。
”端憤然欲去,因辭,揭簾,忽大悟,汗流浹背。
源見之,喜曰:“子方識好惡矣,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為汝累。
”由是,譽問四馳,道欽七眾。
政和末,太師張司成虛百丈,堅命開堂。
舉“僧問大隋,劫火洞然時,這個壞也不壞”話,遂曰:“六合傾翻劈面來,暫披麻縷混塵埃。
因風吹火渾間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針錐。
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div id="cacfses" class='inline' id='people_33753_3_11_comment'>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智謙,號圓澄大師,紹興間為明州(治今浙江寧波)寶云寺住持。見所撰《摹刻寶云通公法師真贊書后》。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禪師湛然者。
諱圓澄。
別號散木。
出會稽夏氏。
母。
夢梵僧入室而娠。
娠十四月而生。
師生。
大目昂鼻。
哆唇露齒。
直腸信口。
不肯從事于學。
親歿窶甚。
充郵卒以傳符。
踰期亡去。
徑投隱峰。
峰示念佛誰是令。
師究竟三晝夜輒有省。
時年二十矣。
入天荒山。
禮妙峰斬發(fā)。
擇最苦行行之。
間聞傅大士法身偈。
一切經義。
便能記持。
尋乞滿分戒于云棲宏公。
徵以毗尼節(jié)。
要師悉達其指。
返越。
掩關寶林蘭若。
因憶乾峰舉一不得舉二話。
乃大通玄旨。
有頌曰。
舉一舉二別端倪。
個里元無是與非。
雪曲調高人會少。
獨許韶陽和得齊。
二老何曾動舌。
諸方浪自攢眉。
擬議鷂過新羅。
刻舟求劍元迷。
再謁云棲。
呈見于宏公。
會入室。
宏舉海底泥牛銜月。
赴語未竟。
師推出一僧曰。
大眾證明。
宏深器之。
于是。
激揚法席傾一眾焉。
萬歷辛卯。
適大覺念公南游。
師趨謁之。
念曰。
止風涂向青山近。
越王城傍滄海遙時如何。
曰。
月穿潭底破。
波斯不展眉。
念又問。
洞上宗旨。
師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個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貫弄無針線。
木偶能提化外機。
井底紅塵騰藹。
藹山頭白浪滾飛飛。
誕生本是無功用。
不覺天然得帝畿。
念欣然。
書偈印之。
未幾。
出住云門。
次遷徑山。
歷禾之東塔乃至顯圣天華。
前后垂二十載。
法席為之大震。
其上堂曰。
老儂不識元字腳。
強出人前要說法。
錯認曾參作魯參。
合堂大眾皆笑殺。
這一笑中有妙。
若還悟得其中意。
點破當天者一竅。
大眾如何是這一竅。
良久云。
動容揚古路。
不墮悄然機。
小參云。
煙雨盜將山色去。
溪風送得水聲來。
本來法法皆如此。
莫教心識強安排。
眾中若作境會。
許你具一只眼。
若作佛法會。
打碎你頭。
何故我王庫內無如是刀。
又提綱云。
喚二作一。
指七為八。
手秉太阿。
圣凡盡殺卻。
憶東村王大姐倒。
戴西村李公襪。
無論貧富貴賤。
見者聞者。
皆笑殺。
且道。
山僧今日解何宗。
噫嘻噓阿喇喇。
師之提唱。
率多如此。
僧問。
如何是圓相。
師曰。
大燒餅。
如何是暗機。
師曰。
凌霄峰。
如何是義海。
師曰。
半山亭。
如何是意證。
師曰。
啞子咒人。
如何是默論。
師曰。
溫伯見孔子。
如何是回互。
師曰。
孝子諱爺名。
諸方珍之。
為師法續(xù)洞室機類。
云門臨濟。
其伯仲也。
又師初在京。
會達觀禪師。
于嘉熙寺。
月川座主太史陶石簣黃慎軒。
同玩月次。
慎軒臥問。
馬祖玩月因緣。
師曰。
汝臥我坐。
不得為公說耳。
軒亟起謝。
月川笑曰。
內翰錯過了也。
觀云。
我下語。
不及此公一籌。
又過武林。
聞谷慧聞等。
屬望一方。
會諸紳遣使耑迎。
及啟。
慧聞札曰。
今日大家。
欲與和尚作家相見。
若來已墮情識。
不來猶缺慈悲。
師扯破札。
正色曰。
者些客作漢。
敢于老僧納敗缺也。
至即升堂正立。
慧聞進曰。
和尚莫要班門弄斧。
師把住曰。
速道速道。
慧面赤無語。
師把開曰。
死漢。
聞谷。
遂率眾作禮。
蘇巡漕問曰。
鴛鴦繡出從君看。
不把金針度與人。
如何是金針。
師曰。
我在京都走一遭。
不曾遇著一個人。
蘇擬議。
師曰。
古佛過去久矣。
無念有禪師。
居黃檗。
獨持風節(jié)。
呵罵諸方。
特訪之。
師曰。
古人道。
如紅爐上飛片雪柏似。
且道。
古人還具透關眼也未。
有曰我不見有甚么古人。
師急指曰。
背后聻。
念休去。
師之勘辨。
約此類。
又嘗嘆末流謬惑大乘。
遂著說若干篇曰。
宗門或問。
慨古錄楞嚴臆說。
涅槃會疏。
法華意語。
金剛三昧經注。
思益梵天經解諦。
理邁倫。
一時所宗焉。
天啟丙寅季冬。
書顯圣遺囑。
即至天華。
辭眾。
復夜話至丑。
乃右脅長往。
閱世六十六。
坐三十八臘。
得法者九人。
編隨機錄八卷。
流通于世。
贊曰。
余初過會稽。
師謝世未久。
觀其遺風謖謖然。
尚在山中。
耆德。
序師之妙韻。
為法苦心求人之概。
私心竊向往之。
續(xù)讀師集。
至題無趣錄云。
夫祖道不可絕繼。
風穴于法堂。
痛哭克家之子難逢。
仰山自記再來。
莫不以諸佛慧命為懷。
以度生為急務者也。
嗟乎。
師之心。
至矣盡矣。
以度生為務矣。
然非夙承愿力者。
欲竊符以存國。
余亦深知其不可也。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