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澄楚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京兆藍田人,俗姓張。十歲依景云,尋究經(jīng)論,訪問師承,旁及儒墨,兼擅詩歌。代宗大歷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礪舊疏及懷素新疏,每致異議,奉詔至安國寺,與名僧大德十四人簽定之。德宗建中初奏進。累官內(nèi)供奉、鴻臚少卿。有《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張氏。京兆藍田人。十歲依西明寺景云律師。受近圓。乃究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槃中觀華嚴(yán)新經(jīng)。頻敷座席。屢主壇場。開元中。詔參譯務(wù)。大歷十三年。詔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至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是非。照材學(xué)優(yōu)贍。其所編稡制作。多不具述。于教門頗有功緒。在代肅二朝。尤用事。職至應(yīng)奉。賜紫充臨壇兩街。十望大德。內(nèi)供奉撿校。鴻臚少卿。食封一百戶。終于別院。壽八十二。臘五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圓照。
姓張氏。
京兆藍田人也。
年方十歲篤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師。
云亦一方匠手四部歸心。
照當(dāng)應(yīng)法乃受近圓。
謹(jǐn)愿執(zhí)持如懷寶器尋究經(jīng)論訪問師承。
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槃中觀華嚴(yán)新經(jīng)。
或深入堂皇或略從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風(fēng)騷。
律藏珠珍專探日用。
后則霜壇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開元年中。
敕選名德僧參其譯務(wù)。
照始預(yù)焉至代宗大歷十三年。
承詔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
齊至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是非。
蓋以二宗俱盛。
兩壯必爭被擒翻利于漁人。
互擊定傷于師足。
既頻言競。
多達帝聰。
有敕令將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時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曇無德。
秦言法藏。
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歲。
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覺明。
諷出梵文。
沙門竺佛念聽而筆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歲次戊申。
支法領(lǐng)又從西國將梵本來。
于長安中寺重讎校。
殆十四年辛亥譯畢。
沙門慧辯等筆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師。
于法聰講下纂成疏六卷。
北齊慧光律師造疏二本。
次道云律師修疏九卷。
次道暉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寶增明。
有智首律師述疏二十一卷。
次慧滿律師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時流通絕矣。
當(dāng)武德元年戊寅歲。
有相州日光寺法礪律師制疏。
至九年丙戌歲成十卷。
宗依成實論。
今稱舊疏是也。
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歲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懷素律師。
撰開四分律宗記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論。
稱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囑欽尚釋門。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見兩疏傳授各擅顓門學(xué)者如林。
執(zhí)見殊異數(shù)興諍論。
圣慈憫念務(wù)息其源。
使水乳無乖一味和合。
時遣內(nèi)給事李憲誠。
宣敕勾當(dāng)京城諸寺觀功德使鎮(zhèn)軍大將軍劉崇訓(xùn)。
宣敕云。
四分律舊疏新疏。
宜令臨壇大德如凈等于安國寺律院僉定一本流行。
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國寺。
遣中官趙鳳詮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齋食并果實解齋粥一事。
已上應(yīng)副。
即于安國寺供僧慧徹如凈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齋食。
用茶二十五丳藤紙筆墨。
充大德如凈等僉定律疏用。
兼問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國寺三綱。
僉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輒不得入。
違者錄名奏來云。
其時天長寺曇邃。
凈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邃興泚。
本寺寶意神朗智釗超儕。
崇福寺超證。
薦福寺如凈。
青龍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壽寺慧徹圓照。
共奉表謝。
答詔云。
師等道著依經(jīng)功超自覺。
承雪宮之旨奧。
為火宅之涼飔。
四分律儀三乘扃鍵。
須歸總會永息多門。
一國三公誰執(zhí)其咎。
初機眩曜迷復(fù)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資費。
所煩筆削佇見裁成。
所謝知悉。
其日品官楊崇一。
宣敕薦福溫國兩寺三綱與凈土院檢校僧等。
嚴(yán)飾道場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轉(zhuǎn)經(jīng)禮佛六時行道至來年二月一日散。
其設(shè)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誠。
問師等好在。
及解道場。
中官李憲誠宣敕語溫國寺轉(zhuǎn)念道場四分律臨壇大德等。
釋門三學(xué)以心印相傳。
無上菩提以戒法為根本。
道場畢日即宜赴大安國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敕檢校道場大德曇邃飛錫等。
道場定取十日散。
設(shè)齋外各賜絹帛。
其十四人律師并令赴安國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眾推如凈慧徹同筆削潤色。
圓照筆受。
正字寶意纂文僉定。
超儕筆受。
其崇睿已下九人證義。
共議篇題云。
敕僉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臨壇大德。
某等奉詔定。
以此為題也。
照為首唱諸公和之。
其間厥義非長若農(nóng)夫之去草。
其義合理猶海客之采珠。
可謂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屬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畢。
六月望敕圓照。
依國子學(xué)大歷新定字樣抄寫進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送祠部進新僉定疏十卷。
仍乞新舊兩疏許以并行從學(xué)者所好。
敕宜依。
照務(wù)其搜集專彼研尋。
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師傳十卷。
集景云先天開元天寶誥制三卷。
肅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傳法高僧信行禪師碑表集三卷。
兩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僉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續(xù)古今翻譯圖紀(jì)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音義二卷。
三教法王存沒年代本記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經(jīng)大德翰林待詔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釋迦佛法王。
本記一卷。
佛現(xiàn)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覺記一卷。
判方等道場欲受近圓沙彌懺悔滅罪辯瑞相記一卷。
五部律翻譯年代傳授人記一卷。
莊嚴(yán)寺佛牙寶塔記三卷。
無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傳法三學(xué)大德碑記集十五卷。
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記二卷。
御題章信寺詩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貞元續(xù)開元釋教錄三卷。
照自序云。
伏以開元十八年歲在庚午沙門智升修撰釋教錄。
洎乎甲戌經(jīng)六十五年中間三藏翻經(jīng)藏內(nèi)并無收管。
恐年代??遠人。
疑偽經(jīng)又先圣大歷七年許編入。
制文猶在。
時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經(jīng)而施用焉。
照于律道頗有功多。
肅代二朝尤為杰立。
累朝應(yīng)奉賜紫充臨壇兩街十望大德內(nèi)供奉檢校鴻臚少卿。
食封一百戶。
后終于別院。
春秋八十二。
法臘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會歸一見。
庶幾知有定分不橫馳求。
何以諸師卻請雙行。
不其感歟。
通曰。
是此舉也。
則元載所請。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挾力輪摧相部。
獨存于我專利于人。
亦猶紀(jì)昌俄遇飛衛(wèi)并其箭術(shù)成我材官御大輅而廢其椎輪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竊量諸德微憤不平。
故奏雙行。
同不僉定則何異乎眼頭生目。
匪成三點之伊。
必須聲后知音方驗一夔之足。
因排法礪三本生焉。
舊有南山四家出矣。
又如東漢季也。
滅一跋扈生四強臣。
初止政出一門。
末云賂歸四貴。
若然者駢拇懸瘤雖多無用。
然則吾善用多矣。
大集經(jīng)云。
如是諸見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脫。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張。
京兆藍田人。
年十歲。
依西明寺。
景云律師。
尋究經(jīng)論。
訪問師承。
維摩法華。
因明唯識。
涅槃中觀。
華嚴(yán)新經(jīng)。
代宗大歷十三年。
承詔至齊安國寺定奪。
新舊兩疏是非。
敕令將二本律疏。
定行一家。
時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
自姚秦弘始。
五年壬寅歲。
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諷出梵文。
沙門竺佛筆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戊申。
支法領(lǐng)又從西國將梵本來。
于長安中寺。
重讎校。
殆十四年辛亥。
譯畢。
沙門慧辯等。
筆受成六十二卷。
武德元年戊寅。
有相州日光寺法礪律師制疏。
至九年丙戌。
成十卷。
宗依成寔論。
今稱舊疏。
是也。
洎高宗咸亨元年庚午。
有西太原寺懷素律師。
撰開四分律宗記十卷。
宗依根本。
一切有部。
大毗婆沙。
俱舍等論。
稱新章疏。
是也。
兩疏傳授。
各壇顓門。
學(xué)者如林。
執(zhí)見殊異。
數(shù)興諍論。
圣慈憫念。
務(wù)息其源。
使水乳無乖。
時遣內(nèi)給事李憲誠。
鎮(zhèn)軍大將軍劉崇訓(xùn)。
宣敕云。
四分律舊疏新疏。
宜令臨壇大德如凈等。
于安國寺律院。
僉定一本流行。
遣中官趙鳳。
敕尚食局。
索一千二百六十人齋。
又敕安國寺三綱僉定律疏。
一切俗僧。
輒不得入。
其時天長寺曇??。
凈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興此。
本寺寶意。
神朗。
彼釗。
超儕。
崇福寺超證。
薦福寺如凈。
青龍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壽寺慧徹。
圓照。
共奉表謝。
俄屬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敕照。
依大歷新定字樣。
杪寫進本。
至十二月。
送祠部新進僉定疏十卷。
仍乞新舊兩疏并行。
敕依照搜集。
專彼研尋。
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師傳十卷。
集景云先天開元天寶。
誥制三卷。
肅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傳法高僧。
信行禪師碑表集三卷。
兩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僉定律疏。
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續(xù)古今翻譯圖記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音義二卷。
三教法王本記三卷。
利言集二卷。
釋迦佛法王本記一卷。
佛現(xiàn)八相成正覺記一卷。
懺悔罪辯瑞相記一卷。
五部律翻譯傳授記一卷。
莊嚴(yán)寺佛牙寶塔記三卷。
無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
傳法三學(xué)碑記集十五卷。
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記二卷。
御題章信寺詩。
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續(xù)開元釋教錄三卷。
照自序。
照于律道頗有功多。
肅代二朝。
尤為杰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9—1001 【介紹】: 宋僧。
德清人,俗姓高。
幼出家杭州龍興寺,受業(yè)于祥符寺。
精南山律,時稱“律虎”。
兼通六經(jīng)史書莊老百氏之學(xué)。
吳越王錢镠署為兩浙僧統(tǒng)。
隨錢俶入朝,太宗召對于滋福殿,賜號通慧大師。
真宗咸平初加右街僧錄,三年遷左街。
卒謚圓明。
奉詔撰有《宋高僧傳》,另有《物類相感志》、《荀譜》、《內(nèi)典集》、《外學(xué)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19—1001 俗姓高,德清(今屬浙江)人。
后唐明宗天成間,于杭州祥符寺出家。
習(xí)《南山律》,時稱為“律虎”。
詩文俊捷,又稱為“文虎”。
任兩浙僧統(tǒng)數(shù)十年,賜號明義宗文。
吳越納土,隨錢俶入汴京,宋太宗召對,改號通惠大師。
不久奉詔撰《宋高僧傳》30卷。
晚年住汴京天壽寺。
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
著有《宋高僧傳》,記唐高宗至宋初三百年間六百多位僧人事跡。
另著《大宋僧史略》、《筍譜》、《傳載》等書。
《宋高僧詩選》、《吳郡志》、《瀛奎律髓》、《南村輟耕錄》、《吟窗雜錄》等書存詩7首,斷句8,《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全宋詩
釋贊寧(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吳興德清(今屬浙江)人。
后唐天祐十六年生,天成中出家,清泰初入天臺山(《小畜集》卷二○《左街僧錄通慧大師文集序》)。
通南山律,時人謂之“律虎”。
吳越中,置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宗文。
入宋,改賜通慧大師。
初補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門事。
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充右街僧錄。
三年遷左街(《咸淳臨安志》卷七○)。
四年卒,年八十三(《釋氏疑年錄》卷六)。
一說咸平二年卒(《釋氏稽古略》卷四)。
徽宗崇寧四年(一一○五),加謚圓明。
有《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
《西湖高僧事略》等有傳。
今錄詩八首。
全唐詩補逸
贊寧,德清高氏子。出家杭州龍興寺,吳越武肅王署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入宋,至道二年示寂。詩二首。(《全唐詩》無贊寧詩)
全宋文·卷四○
贊寧(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德清縣(今浙江德清)。
吳越寶正中,舍身杭州靈隱寺為僧,已而入天臺山。
精于南山律,時人謂之「律虎」。
太宗嘗召對,賜號「通慧大師」,命充史館編修。
后住東京天壽寺,知西京教門事,充東京右街僧錄,尋遷左街。
咸平四年卒,年八十三。
謚圓明大師,葬龍井。
所著有《宋高僧傳》三十卷(存)、《大宋僧史略》三卷(存)、《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等。
見王禹偁《小畜集》卷二○《通惠大師文集序》,《佛祖歷代通載》卷一八,《釋氏稽古略》卷四,《十國春秋》卷八九本傳,陳垣《釋氏疑年錄》卷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贊寧。
姓高氏。
其先世渤海人。
天祐中。
師生于吳興郡之德清金鵝別墅。
出家杭之祥符。
習(xí)南山律宗。
著述毗尼。
時人謂之律虎
文學(xué)日茂。
聲望日隆。
武肅諸王公族咸慕重之。
署為兩浙僧統(tǒng)。
賜號明義宗文。
興國三年。
太宗聞其名。
詔對滋福殿。
延問彌日。
改賜通慧。
詔修大宋高僧傳三十卷。
又詔撰三教圣賢事一百卷。
初補左街講經(jīng)首座。
知西京教門事。
咸平初加右街僧錄。
師又著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
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
內(nèi)翰王禹偁作文集序。
極其贊美。
及有書稱其文辭。
末云。
所謂時雨降矣。
日月出矣。
灌溉爝火復(fù)何為哉。
至道二年示寂。
葬龍井塢。
崇寧四年加謚圓明。
贊曰。
學(xué)富道充  名聞邦國  綸巾屢膺  爰寵其職 史館譯場  削浮纂實  曰古曰今  光明罔極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贊寧,姓高氏,德清人。
初出家于馀杭祥符,后棲靈隱,習(xí)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時稱“律虎”。
錢武肅王欽其聲望,署為兩浙僧統(tǒng)。
宋太祖徵入京錫,號“通慧”,兼賜紫衣。
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館編修。
寧博物強記,辯語縱橫。
嘗著《通論》,有駁董仲舒、難王充、斥顏師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說,王禹偁深服之。
興國三年,太守聞其名,召對滋福殿,延問彌日,更號“通慧”。
七年敕修《高僧傳》,與新譯經(jīng)同入藏。
端拱元年,書成,都三十卷,曰《有宋高僧傳》,令弟子顯忠拜表進納,有敕嘉許。
略云:“一乘妙道,六度玄門。
代有奇人,迭恢圣教。
若無纂述,何以顯揚。
繄爾真流,棲心法苑,成茲編集,頗效辛勤。
備觀該總之能,深切嘆嘉之意。
”其所進《高僧傳》已令僧錄司編入大藏。
今賜絹三千匹,至可領(lǐng)也,故茲獎諭,想宜知之。
又詔撰《三教圣賢事》一百卷。
初補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事。
咸平中加右街僧錄。
年七十,入至道九老會,后二年示寂,塔龍井塢。
所著更有《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
內(nèi)翰王禹偁為之序,極其贊許。
寧博聞多識,雖張茂先不能遠過。
徐常侍鉉仕江南日,嘗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飛虹橋,馬輒不進,裂鞍斷轡,箠之流血,掣韁卻立,鉉遺書贊寧。
寧答曰: “下必有海馬骨,水火俱不能毀,惟漚以腐糟,隨毀者是也。
”鉉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獸骨。
上脛可長五尺,膝面下長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積薪焚三日不動,以腐糟漚之,遂爛焉。
徐諤嘗畫牛一輻,晝嚙草欄外,夜則歸臥欄中,持以獻后主煜,煜獻之宋,太宗以示諸臣,無能辨其理。
寧曰:“南倭海水或滅,灘磧微露。
倭人拾方,諸蚌臘中有馀淚,和色著物則晝隱夜見。
沃焦山或風(fēng)燒飄擊,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則晝見夜隱,此二形殆二物所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