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歐陽炯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于歐陽炯《大游仙詩》下注云:“一作歐陽炳。
”疑即歐陽炯之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成都人。數(shù)舉進(jìn)士不第,飄零四方。代宗末至德宗初,曾至潞州謁澤潞節(jié)度使李抱真。工詩,長于絕句。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成都(今屬四川)人(明凌迪知《古今萬姓統(tǒng)譜》卷一),自稱“楚客”(《江上山》)。數(shù)舉進(jìn)士不第,飄零四方,代宗永泰元年(765)曾至潞州謁李抱玉(韋應(yīng)物《餞雍聿〔按當(dāng)作“裕”〕之潞州謁李中丞》)。約卒于憲宗元和年間。生平詳見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卷六注、《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詩紀(jì)事》卷五二、《唐才子傳》卷五等?!?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以《農(nóng)家望晴》詩最為傳誦。
唐詩匯評
雍格之,生年年不詳,蜀(今四川)人,一說楚人。貞元后,數(shù)舉進(jìn)士不第,飄零四方。工詩,有《雍格之詩》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裕之)有詩名……為樂府,極有情致。
吳禮部詩話
楊衡、雍裕之見《十賢集》中,往往皆律詩,蓋小才也。
升庵詩話
唐世蜀之詩人,陳子昂、李白、李馀、雍陶、裴廷裕、劉蛻、唐球、陳詠、岑倫、符載、雍裕之……若張蠙、韋莊、牛轎、歐陽炯,皆他方流寓而老十蜀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人,世稱閻處士。
后蜀布衣。
歐陽炯、鹿虔扆、毛文錫、韓琮并稱五鬼。
善小詞,與毛文錫齊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人,字宏基。仕后蜀。孟昶時為衛(wèi)尉少卿。編有《花間集》,收溫庭筠以下十八家詞五百首,為最早之文人詞選集。所收詞人后世稱花間詞派。
詞學(xué)圖錄
趙崇祚,字弘基。
事后蜀孟昶為衛(wèi)尉少卿。
事跡不詳《十國春秋》亦無傳。
曾編《花間集》,為第一部詞集,共收溫庭筠、皇甫松、韋莊、薛昭蘊(yùn)、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jì)、歐陽炯、和凝、顧 、孫光憲、魏承斑、鹿虔 、閻選、尹鶚、毛熙震、李洵等十八人五百首詞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
眉州丹棱人。
少與盧延讓為詩友。
好飲酒,自號醉髡。
家貧無以付酒債,或作詩酬之。
歐陽炯比之為孟郊、賈島。
后蜀孟昶廣政十九年,薦于昶,賜錢十萬、帛五十匹。
是年夏,與同僚納涼于凈眾寺,尊俎羅列,寺外耕者于烈日中耘田。
可朋作《耘田鼓》詩以進(jìn),為之撤宴。
有詩千余首,編為《玉壘集》,不存。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自號醉髡,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
五代時詩僧。
少與盧延讓為詩友。
好飲酒,家貧無以付酒債,或作詩酬之。
歐陽炯比之為孟郊、賈島。
后蜀后主廣政十九年(956),歐陽炯薦于后主,賜錢10萬、帛50匹。
事跡見《唐詩紀(jì)事》卷七四。
有詩千余首,編為《玉壘集》10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5首,斷句6聯(lián),其中錄自《劉公詩話》2聯(lián),為宋僧有朋詩誤入。
另《古今歲時雜詠》、《古今禪藻集》等書中,尚存其佚詩1首,斷句2,題1則,《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唐詩匯評
可朋,生卒年不詳,丹棱(今屬四川)人。
唐末五代詩僧,能詩,與方千、盧延讓為友。
好酒,自號“醉髡”。
居蜀,與歐陽炯友善。
有《玉壘集》十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四首,殘句六。

作品評論

中山詩話
閩僧可朋多詩,如“虹收千瘴雨,潮展半江天”,又曰:“詩因試客分題僻,棋為饒人下著低。”亦巧思也。
《全唐詩話》
可朋,丹陵人,少與盧延讓為風(fēng)雅之交,有詩千馀篇,號《玉壘集》。
曾題《洞庭》詩曰:“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
”《贈友人》曰:“來多不似客,坐久卻垂簾。
歐陽炯以此比孟郊、賈島。
《十國春秋?可朋傳》
僧可朋,丹棱人。
能詩,好飲酒,貧無以償酒債,或作詩酬之,遂自號曰“醉髡”,少與盧延讓、方干為詩友。
來蜀與歐陽炯相善,比之孟郊、賈島,力薦于后主,后主賜錢帛有加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姓或作耿。宋成都人,自號“玉壘山閑吟牧豎”。有《野人閑話》,太祖乾德三年成書,多記孟蜀時事。又有《牧豎閑談》,多記奇器異物。
全宋文·卷四六
景煥,一名樸,號玉壘山人。
成都人。
曾隱居江油匡山。
善畫,工文章。
后蜀時與歐陽炯為忘形交。
一日聯(lián)騎游成都應(yīng)天寺,畫天王及部從,為作長歌美之,草書僧夢歸書于廊壁,成都人號為「應(yīng)天三絕」。
著有《野人閑話》五卷、《牧豎閑談》三卷,今各存一卷。
事跡見黃休復(fù)《茅亭客話》卷九,《益州名畫錄》卷上,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