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齊物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9 【介紹】: 唐幽州雍奴人。
本名不危。
李齊物為新平太守時,薦于朝,高力士以為才,置之門下。
玄宗天寶元年,擢左領(lǐng)軍倉曹參軍。
六載,力士語安祿山,表為平盧掌書記。
與祿山解圖讖,勸其反。
陷東都,任中書侍郎,赦書制敕多出其手,官至侍中。
后為史思明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1—782 【介紹】: 唐僧。天臺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晉陵荊溪,稱荊溪大師,又稱妙樂大師。俗姓戚。原為儒家子弟,二十歲入左溪玄朗之門,三十八歲于宜興凈樂寺出家,后在吳郡開元寺講止觀。玄朗卒,住天臺山國清寺。有《法華玄義釋簽》、《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止觀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毗陵之荊溪戚氏子也。家世儒素。年二十。以處士。事左溪玄朗師。而受經(jīng)焉。異日朗謂之曰。汝何夢矣。曰疇昔之夜夢。著僧伽黎。挾兩輪。游大河中。朗曰。嘻汝其以止觀二法。度眾生于生死淵乎。天寶初。始緇薙。尋從越州曇一律師。究毗尼藏。復(fù)于吳之開元寺大闡所學(xué)。無幾何朗師捐世。乃嘆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靜以觀其本。動以應(yīng)乎物。二俱不住。而后庶幾以蹈大全。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舍予其誰足取正哉。于是祖述所傳章句。凡十?dāng)?shù)萬言。以貽諸后。詔書屢徵。卒辭疾不起。雖當(dāng)大兵大饑之際。歸趨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隴道場。語其徒曰。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圣為三德。爇炷則初后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爾曹其毋忽。因隱幾泊然而化。壽七十二。臘三十四。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師瑩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吳門沙門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華釋簽。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三昧補(bǔ)助儀一卷。方等懺補(bǔ)闕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論一卷。止觀義例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行于世。搢紳先生之得其道者。學(xué)士梁肅其尤也。故摛鴻筆。以發(fā)大師之蘊(yùn)。而勒之金石誠無愧。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湛然。
俗姓戚氏。
世居晉陵之荊溪。
則常州人也。
昔佛滅度后。
十有三世至龍樹。
始用文字廣第一義諦。
嗣其學(xué)者號法性宗。
元魏高齊間有釋慧文。
默而識之。
授南岳思大師。
由是有三觀之學(xué)。
洎智者大師蔚然興于天臺。
而其道益大。
以教言之則然乃龍樹之裔孫也。
智者之五世孫也。
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家本儒墨。
我獨(dú)有邁俗之志。
童丱邈焉異于常倫。
年二十馀受經(jīng)于左溪。
與之言大駭。
異日謂然曰。
汝何夢乎。
然曰。
疇昔夜夢披僧服掖二輪游大河之中。
左溪曰。
嘻汝當(dāng)以止觀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淵乎。
乃授以本師所傳止觀。
然德宇凝精神鋒爽拔。
其密識深行沖氣慧用。
方寸之間合于天倪。
至是始以處士傳道。
學(xué)者悅隨。
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
天寶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
遂往越州曇一律師法集。
廣尋持犯開制之律范焉。
復(fù)于吳郡開元寺敷行止觀。
無何朗師捐代。
挈密藏獨(dú)運(yùn)于東南。
謂門人曰。
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
古先至人。
靜以觀其本。
動以應(yīng)乎物。
二俱不住。
乃蹈于大方。
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
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將欲取正舍予誰歸。
于是大啟上法旁羅萬行。
盡攝諸相入于無間。
即文字以達(dá)觀。
導(dǎo)語默以還源。
乃祖述所傳章句凡十?dāng)?shù)萬言。
心度諸禪身不踰矩。
三學(xué)俱熾群疑日潰。
求珠問影之類。
稍見罔象之功行。
止觀之盛始然之力也。
天寶末。
大歷初。
詔書連徵。
辭疾不就。
當(dāng)大兵大饑之際。
揭厲法流學(xué)徒愈繁。
瞻望堂室以為依怙。
然慈以接之謹(jǐn)以守之。
大布而衣一床而居。
以身誨人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隴道場。
顧語學(xué)徒曰。
道無方性無體。
生歟死歟其旨一貫。
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
要與汝輩談道而訣。
夫一念無相謂之空。
無法不備謂之假。
不一不異謂之中。
在凡為三因。
在圣為三德。
爇炷則初后同相。
涉海則淺深異流。
自利利人在此而已。
爾其志之。
言訖隱幾泊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法臘三十四。
門人號咽。
奉全身起塔。
袝于智者大師塋兆西南隅焉。
入室弟子吳門元浩。
可謂邇其人近其室矣。
然平日輯纂教法。
明決前疑開發(fā)后滯。
則有法華釋簽法華疏記各十卷。
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
法華三昧補(bǔ)助儀一卷。
方等懺補(bǔ)闕儀二卷。
略維摩疏十卷。
維摩疏記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鏍-糸+拱]論一卷。
及止觀義例止觀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
盛行于世。
詳其然師始天寶終建中。
以自證之心說未聞之法。
經(jīng)不云乎。
云何于少時大作佛事。
然師有焉。
其朝達(dá)得其道者。
唯梁肅學(xué)士。
故摛鴻筆成絕妙之辭。
彼題目云。
嘗試論之。
圣人不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傳灌頂。
頂再世至于左溪。
明道若昧。
待公而發(fā)乘此寶。
乘煥然中興。
蓋受業(yè)身通者三十有九僧。
搢紳先生高位崇名。
屈體承教者又?jǐn)?shù)十人。
師嚴(yán)道尊遐邇歸仁。
向非命世而生則何以臻此。
觀夫梁學(xué)士之論儗議偕齊。
非此人何以動鴻儒。
非此筆何以銘哲匠。
蓋洞入門室見宗廟之富。
故以是研論矣。
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
詩云。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謂歟。
有會稽法華山神邕作真贊。
至大宋開寶中。
吳越國王錢氏。
追重而誄之。
號圓通尊者焉。
可不是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3—約804 【介紹】: 唐復(fù)州竟陵人,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稱桑苧翁,又號竟陵子、東岡子。工古調(diào)歌詩。性詼諧,少年匿優(yōu)人中,撰《謔談》數(shù)千言。玄宗天寶中,居火門山。肅宗上元初,更隱苕溪,闔門著書。與李季蘭、皎然交往。嗜茶,精于茶道,舊時稱為茶神、茶圣、茶仙。有《茶經(jīng)》。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3—? 字鴻漸。
一名疾,字季疵。
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崗子。
排行三。
復(fù)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幼孤,為僧智積收育。
少年時為伶人。
玄宗天寶五載(746)太守李齊物教以詩書,始為士人。
肅宗至德元載(756)避亂居湖州,與詩僧皎然為忘年交。
代宗大歷八、九年(773、774)間為湖州刺史顏真卿幕客,預(yù)撰真卿主編之大型類書《韻海鏡源》,并參預(yù)真卿、皎然等數(shù)十人之聯(lián)唱,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
約德宗建中中詔拜太常寺太祝,未就。
貞元初移居信州上饒,三年(787)至八年間為嶺南節(jié)度從事,檢校太子文學(xué)。
后歸江南,約卒于貞元末。
生平見羽《陸文學(xué)自傳》、《因話錄》卷三、《新唐書》本傳。
羽工詩文,著述甚多。
所著《茶經(jīng)》3卷為世界第一部論茶著作。
全唐詩》存詩2首,又?jǐn)嗑?句及聯(lián)句詩多首。
《全唐詩續(xù)拾》補(bǔ)收2句。
唐詩匯評
陸羽(約733-約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竟陵子。
復(fù)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竟陵龍蓋寺僧智積,俗姓陸,得初生兒于堤上,收育之,遂以陸為姓。
及長,恥從削發(fā),師怒,使執(zhí)苦役。
亡去,匿為優(yōu)人。
天寶中,李齊物守竟陵,見而異之,親授詩集。
上元中,隱湖州苕溪,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崗子。
大歷中,居湖州妙喜寺,與皎然為忘年交,預(yù)顏真卿《韻海鏡源》修推事。
授太子文學(xué),不就。
移居上燒,復(fù)授太常寺太祝,仍不就。
貞元三年,徙居洪州,旋入嶺南李復(fù)幕。
后不知所終。
羽工詩,嗜茶,創(chuàng)煎茶法,著《茶經(jīng)》三卷,今存。
其他著述多種,大多亡佚。
全唐詩》存詩二首。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羽字鴻漸。
一名疾。
字季疵。
復(fù)州竟陵人。
不知所生。
或言有僧得之水濱。
畜之。
既長。
以易自筮。
得蹇之漸曰。
鴻漸于陸。
其羽可用為儀。
乃以陸為氏。
名而字之。
師教以旁行書。
不肯學(xué)。
亡去為優(yōu)人。
天寶中酺。
吏署為伶師。
太守李齊物異之。
授以書。
遂廬火門山。
上元初更隱苕溪。
自稱桑苧翁。
詔拜太子文學(xué)。
徙太常寺太祝。
不就職。
貞元末卒。
羽嗜茶。
著茶經(jīng)三篇。
鬻茶者至陶羽形為茶神祀之。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羽)工古調(diào)歌詩,興極閑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797 【介紹】: 唐隴西成紀(jì)人,字初陽。
李齊物子。
以蔭仕,歷官江陵令、饒州、蘇州刺史、容州刺史、嶺南節(jié)度使等。
貞元中官終鄭滑節(jié)度使。
精曉吏道,所到之處皆有政聲。
然頗嗜財,為世所譏。
卒謚昭。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
復(fù)。貞元中歷官嶺南道節(jié)度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1—799 【介紹】: 唐宗室。
名條,后以字行。
李齊物子。
以門蔭入仕。
歷宣城令,興修水利,時稱善政。
代宗大歷中,佐鄜坊幕府。
府罷,遷昭陵臺令。
坐事貶建安尉。
德宗貞元初,遷蘄州長史。
擢泉州刺史,入為宗正丞。
九年,授果州刺史。
時傳女道士謝自然升仙,堅表聞之。
以課最擢司農(nóng)少卿,卒。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清遠(yuǎn)(一○六七~一一二○),號佛眼,臨邛(今四川邛崍)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嘗依毗尼。南游江淮間,遍歷禪席,師事五祖演禪師七年。后隱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寧萬壽寺。繼住舒州龍門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禪山寺(《古尊宿語錄》卷二九)。踰年,以疾辭,歸隱蔣山之東堂。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禪師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見《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暹h(yuǎn)詩,以《古尊宿語錄》卷三○中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同書卷三四中的《頌古》編為第二卷,同書卷三一語錄中散見各處者及見于他書者輯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遠(yuǎn)(一○六七——一一二○),號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崍)人。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歷主崇寧萬壽、龍門、褒禪等名剎,歸隱于蔣山。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著有《圓融禮文》、《普門禮文》等。見李彌遜《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筠溪集》卷二四)。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三
禪師諱清遠(yuǎn)。
生李氏。
蜀之臨邛人。
出家。
十四具戒。
嘗依毗尼師究其說。
因讀法華經(jīng)。
至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持以問。
講師莫能對。
乃曰。
義學(xué)名相。
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遂捐舊習(xí)。
南游江淮間。
遍歷叢席。
聞舒州太平演道者為宗師第一流。
往造其室。
演一見深奇之。
謂可以弘持法忍。
壁立不少假。
冀其深造。
師棲遲七年。
未嘗妄發(fā)一語。
一日因撥火。
忽有省。
即說偈曰。
深深撥有些子。
平生事只如此。
由是洞徹超詣。
機(jī)辯峻捷。
莫敢當(dāng)鋒。
衲子爭歸之。
師益靜默自晦。
不自為得。
隱居四面山大中庵。
屬天下新崇寧寺。
方擇人以處。
舒守王渙之迎師住持。
未幾引去。
會龍門虛席。
遂補(bǔ)焉。
示眾曰。
學(xué)道之士。
有二種病。
一騎驢覓驢。
二騎卻驢了不肯下。
且如騎卻驢了更覓驢。
可殺是大病。
龍門向道不要覓。
靈利人。
當(dāng)下識得。
除卻覓底病。
狂心遂息。
既識得驢了。
騎卻不肯下。
此一病最難醫(yī)。
龍門向道不要騎。
你便是驢。
盡大地是個驢。
且作么生騎。
你若騎。
管取病不去。
若不騎。
十方世界廓落地。
此二病一時去。
心下無事。
名為道人。
所以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
泉云。
平常心是道。
州從此頓息馳求。
識得祖病佛病。
無不透得。
后來遍到諸方。
莫有出其右者。
蓋緣他識病。
又曰。
釋迦老子在什么處。
自云。
作么。
復(fù)云。
達(dá)磨大師在什么處。
自云。
只在且作么生。
說個只在底道理。
也不妨難明。
若于斯明得。
始知正法常住。
禪僧家多分只道那舉處便是。
你若身壞命終時。
若病說不得時。
又作么生。
須是證入始得。
不見。
僧問德山。
從上諸圣。
向甚么處去。
山云。
作么作么。
莫是作么便是諸圣么。
你諸人若不將言語會。
便落他聲響流布。
縱饒不落聲響言句。
便落他無言無說處。
此事實(shí)無。
你意解卜度。
若存一絲毫。
便成趣向于己疏也。
直饒你將玄機(jī)妙義去。
合他決定合不著。
若總不思量。
亦不可。
須是親證始得。
明見無疑。
又曰。
有般宗師向人道。
莫作計較道理。
開口便沒交涉。
與他不相應(yīng)。
也去空劫已前認(rèn)取。
都無言說。
又有一般宗師向人道。
癡漢你這一段因何不會。
先將自心做個窠臼。
然后將心去取證。
喚作釘樁了。
繞樁走便恁么。
流傳將去。
便恁么承當(dāng)去。
敲床豎拂用將去。
喚作將心用心。
一似坐個氣毬相似。
有甚安樂處。
又似蝦蟆努氣相似。
你恁么見解。
面前一似黑霧罩定了也。
師居龍門十有二年。
道風(fēng)大振。
四方學(xué)者皆曰。
吾必師龍門。
由是云集座下。
居無所容。
師應(yīng)機(jī)酬酢。
未嘗有勌色。
示曲折數(shù)篇。
學(xué)者聚而編之。
名曰心要。
其略曰。
不應(yīng)于無際中立分限。
若立分限。
是無際空乃自隨。
所以解空者無空想。
若人以言語名狀心。
終不得心。
不以言語名狀心。
亦不得心。
言語本是心名狀之故。
不得也。
無言語本是心不名狀之故不得也。
種種會當(dāng)。
皆不與自心契。
上祖曰。
默契而已為若此。
又曰。
道若為達(dá)。
但無妄念耳。
若人知是妄念。
作意止之者。
見有妄念故也。
見有妄念作意觀照。
令是正理亦見。
有妄念也。
知妄元是道。
乃無妄焉。
故達(dá)道乃無所得也。
又曰。
證者絕能所也。
非別有玄理。
在尋常日用處。
如見色時是證時。
聞聲時是證時。
飲水食粥時是證時。
一一絕能所。
此非久習(xí)不假薰煉。
蓋見成之事。
世人不識。
名曰流浪。
故云唯證乃知難可測。
又曰。
學(xué)道者明知有是事。
何故不得旨而長疑。
蓋信未極。
疑未深也。
唯深與極。
若信與疑。
真是事也。
不解如此返照。
遂迷亂。
不知由緒。
困躓中途。
能自返省。
更無第二人也。
既曰此事。
又豈更知耶。
知是妄慮。
此事則不失也。
又曰。
道不止說與示而后顯。
蓋體自常露。
說示者方便道用耳。
省悟者亦暫時岐路也。
或因說而證。
或因示而入。
或自覺觸以知?dú)w。
終無異事。
別得至心源而止也。
又曰。
人言悟了方修此。
屬對治門。
雖禪門亦許以正知見治之。
若論當(dāng)人。
即不須若是也。
又曰。
人不識問。
遂依來問而答。
不知乃自問耳。
欲答誰邪。
人不識答。
遂依言起見。
不知乃自答耳。
何有旨趣邪。
故曰。
總是你好看好看。
又曰。
從上來有二種方便。
有真實(shí)方便。
所謂說無有間。
有善巧方便。
所謂妙應(yīng)群機(jī)。
若從真實(shí)方便。
得入不假思量。
性自神解。
求無有退。
妙用河沙也。
若從善巧方便得入。
得坐披衣。
向后自看始得。
未可將為究竟。
此二種方便。
皆一法也。
不可須臾有失。
學(xué)者思之。
又曰。
悟心見性。
當(dāng)如雪峰玄沙。
履實(shí)踐真。
當(dāng)如南泉趙州。
今時學(xué)者。
但以古人方便為禪道。
不知與古人同參也。
十二時中。
學(xué)道無頃刻棄舍。
此人縱未得入。
念念已是修行也。
尋常說修行。
不過三業(yè)六根清凈禪門。
更不必如是。
何故禪定之門。
念念與智波羅蜜平等。
一切處自無過患也。
久久心地通明之日。
從前并得滿足。
名一行三昧。
今時人全無定力。
復(fù)不開智眼。
所以機(jī)緣語句。
只成諍論。
生滅心行。
夫禪學(xué)不是小小。
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
亦不難也。
政和末。
道行聞于朝。
有旨移和州褒禪山。
歲馀以疾辭。
時圜悟禪師住蔣山。
與師友愛素善。
因往依之。
嘗著三自省察。
叢林共高仰之。
復(fù)以近世問話者。
不知伸問致疑咨請之意。
后生相承。
多用祝贊語。
或奉在座官員。
或莊嚴(yán)修設(shè)檀信。
俱無衲子氣味。
師深惡之。
誡曰。
夫問話者。
激揚(yáng)玄極。
不在多進(jìn)語。
三兩轉(zhuǎn)足矣。
貴得生人信。
不致流蕩取笑俗子。
又曰。
諸方老宿臨終必留偈辭世。
世可辭耶。
且將安之。
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
飯食訖。
整衣趺坐。
合掌怡然而逝。
春秋五十四。
坐四十夏。
門人奉靈骨舍利。
葬龍門之靈光塔。
師風(fēng)儀秀異。
操守嚴(yán)正。
性淡泊寡言。
笑動有規(guī)則。
學(xué)者瞻形儀而服膺。
其為教。
疏通廣大。
剴切禪病中衲子之心。
至入室提綱。
則絕蹊徑。
離文字。
亦不滯乎空荒漫誕之說。
其徒非大有契證。
不妄許可。
平居以道自任。
不從事于務(wù)。
嘗曰。
長老端居丈室。
傳道而已。
與士大夫游。
不為利屈。
道合則忻然造之。
不爾雖過門。
或不得見。
君子以是高之。
樞密鄧公洵武。
奏錫命服佛眼之號。
左司陳公瓘見師法語。
嘆曰。
諸佛心宗。
眾生性海。
遠(yuǎn)公涵泳深矣。
與靈源禪師少友善。
其趣尚施設(shè)略相似焉。
有三會廣語偈頌數(shù)萬言。
行于世。
贊曰。
圜悟佛眼同出東山之門。
為臨濟(jì)十世孫。
圜悟固已名蓋天下。
佛眼則精深醇粹。
克荷正傳。
殆與圜悟連衡而并驅(qū)。
學(xué)者疑其旋設(shè)異乎圜悟。
或謂龍門嘗與靈源處。
而漸習(xí)使然。
嗚呼是何言之陋哉。
蓋嘗三復(fù)龍門之錄。
觀其指示心法。
辯如百丈黃檗。
作為偈句。
詞如汾陽雪竇。
悟門超極。
不愧雪峰玄妙。
履踐明驗。
端如南泉趙州。
真一代之大宗師也。
彼以頰舌為禪而欺世每生者。
烏足與識龍門靈源相契者哉。
要其所以不為圜悟者。
譬如韓柳文章。
世之悅韓者固多。
然子厚非深識博雅之士。
則不能窺其缊奧。
此所以萬世之下不凝并驅(qū)而為韓柳也。
由是而觀。
二公之后。
抑可見矣。
高倬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高倬(?
—1860年),字漢卿,清朝政治人物,河南河內(nèi)縣(今沁陽市)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會試,二十五年(1845年)補(bǔ)殿試,成進(jìn)士。
初授兵部主事,升武選司掌印郎中。
咸豐八年(1858年),京察一等,外放以府道用
次年十月授江蘇松江府知府。
咸豐十年(1810年)太平軍破城,高倬身死。
呂朝瑞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呂朝瑞(1812年—?
),字九霞,號輯侯,安徽省寧國府旌德縣廟首鎮(zhèn)人,清朝官員。
呂朝瑞為道光癸卯科舉人,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科一甲第三名進(jìn)士(探花),授職翰林院編修,歷任上書房行走、國史館纂修。
京察一等,記名以府道用
同治二年(1863年),提督湖南學(xué)政,誥授奉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