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潘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陽城驛(810年) 中唐 · 元稹
引用典故:不事周 無兒悲鄧攸 改詞曹 鳥哭楊震
商有陽城驛,名同陽道州
陽公沒已久,感我淚交流。
昔公孝父母,行與曾閔。
既孤善兄弟,兄弟和且柔。
一夕不相見,若懷三歲憂。
遂誓不婚娶,沒齒同衾裯。
妹夫死他縣,遺骨無人收。
公令季弟往,公與仲弟留。
相別竟不得,三人同遠(yuǎn)游。
共負(fù)他鄉(xiāng)骨,歸來藏故丘。
棲遲居夏邑,邑人無茍媮。
里中競長短,來問劣與優(yōu)。
官刑一朝恥,公短終身羞。
公亦不遺布,人自不盜牛。
問公何能(一作德)爾,忠信先自修。
發(fā)言當(dāng)?shù)览?,不顧黨與讎。
聲香漸翕習(xí),冠蓋若云浮。
少者從公學(xué),老者從公游。
往來相告報(bào),縣尹與公侯。
名落公卿口,涌如波薦(一作數(shù)萬)。
天子得聞之,書下再三求。
書中愿一見,不異旱地(一作呈天)虬。
何以持為聘,束帛琳球。
何以持為御,駟馬駕安辀。
公方伯夷(一作云自挺)操,事殷不事周。
我實(shí)唐士庶,食唐之田疇。
我聞天子憶,安敢專自由。
來為諫大夫,朝夕侍冕旒。
希夷惇薄俗,密勿獻(xiàn)良籌。
神醫(yī)不言術(shù),人瘼曾暗瘳。
月請(qǐng)諫官俸,諸弟相對(duì)謀。
皆曰親戚外,酒散目前愁。
公云不有爾,安得此嘉猷。
施馀盡酤酒,客來相獻(xiàn)酬。
日旰不謀食,春深仍敝裘。
人心良戚戚,我樂獨(dú)由由(一作油油)
貞元?dú)q云暮,朝有曲如鉤。
風(fēng)波勢奔蹙,日月光綢繆。
齒牙屬為猾,禾黍暗生蟊(21)。
豈無司言者(22),肉食吞其喉。
豈無司搏者(23),利柄扼其(一作如)(24)。
鼻復(fù)勢氣塞,不得辯薰蕕(25)。
公雖未顯諫,惴惴如患瘤。
飛章八九上,皆若珠暗投。
炎炎日將熾,積燎無人抽(燎:見卷1《賽神》注。)
公乃帥其屬,決諫同報(bào)仇。
延英殿門外(26),叩閤仍叩頭。
且曰事不止,臣諫誓不休。
上知不可遏,命以美語酬。
降官司成署(27),俾之為贅疣。
奸心不快活,擊刺礪戈矛。
終為道州去,天道竟悠悠。
遂令不言者,反以言為尤(28)
喉舌坐成木(29),鷹鹯化為鳩(30)。
避權(quán)如避虎,冠豸如冠猴(31)。
平生附我者,詩人稱好逑(32)。
私來一執(zhí)手,恐若墜諸溝。
送我不出戶,決我不回眸(33)。
唯有太學(xué)生,各具糧與糇(34)。
咸言公去矣,我亦去荒陬。
公與諸生別,步步駐行騶。
有生不可訣,行行過閩甌(35)。
為師得如此,得為賢者不。
道州聞公來,鼓舞歌且謳。
昔公居夏邑,狎人如狎鷗。
況自為刺史,豈復(fù)援鼓桴(36)。
滋章一時(shí)罷,教化天下遒。
炎瘴不得老,英華忽已秋。
鳥哭楊震(37),無兒悲鄧攸(“無兒”句:鄧攸,字伯道,永嘉中為石勒所俘,后南逃江南,步行,擔(dān)其子及侄,度不能兩全,乃棄子全侄,后竟無子嗣。時(shí)人哀之,為之語曰:“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笔略敗稌x書·良吏傳·鄧攸》。)
唯馀門弟子,列樹松與楸。
今來過此驛,若吊汨羅洲(38)
(一作祠)曹諱羊祜(39),此驛何不侔。
我愿避公諱,名為避賢郵。
此名有深意,蔽賢天所尤。
吾聞玄元教(40),日月冥九幽(九幽:極深暗之處,即九泉之下。)。
幽陰蔽翳者,永為幽翳(一作陰)(41)。
⑴ 陽道州:指陽城。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对涂たh圖志·道州》:“秦屬長沙郡……貞觀八年改為道州?!?/div>
⑵ 曾、閔:曾參、閔損之并稱。曾參,字子輿,孔子弟子,以事親至孝聞。閔損,字子騫,孔子弟子,少為繼母所苦,冬月衣蘆花。其父知之,欲出繼母,損勸阻之??鬃釉澰唬骸靶⒃臻h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笔略敗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
⑶ 孤:父母雙亡。《管子·輕重》:“民生而無父母,謂之孤子?!?/div>
⑷ “棲遲”句:《新唐書·陽城傳》:“徙陜州夏縣,世為宦族。”《元和郡縣圖志·陜州》:“夏縣,望,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安邑縣地……后魏孝文帝十八年改為夏縣,因夏禹所都為名……乾元三年屬陜州?!毕目h今屬山西省。
⑸ 里:古代地方行政組織,始自周代,其制不一。唐時(shí)以百戶為里?!杜f唐書·食貨上》:“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div>
⑹ 公短:被陽城認(rèn)為錯(cuò)誤,或被陽城批評(píng)。
⑺ “公亦”二句:《后漢書·獨(dú)行傳》載,太原王烈以義行稱名鄉(xiāng)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qǐng)罪曰:“刑戮,乞不令王彥方(烈之字)知之。”烈聞,使遺布一端以激之。
⑻ 翕習(xí):《文選·左思〈蜀都賦〉》:“藏鏹巨萬,釽摫兼呈,亦以財(cái)雄,翕習(xí)邊城。”呂延濟(jì)注:“翕習(xí),威盛貌?!?/div>
⑼ 冠蓋:指官員之冠服與車乘。冠,禮帽。蓋,車蓋。此指仕宦榮顯。
⑽ 波薦:原作“數(shù)萬”,據(jù)蜀本、盧本、楊本、全詩改。
⑾ 束帛:捆為一束之五匹帛,古代作為聘問、饋贈(zèng)之禮物?!吨芏Y·春官·大宗伯》:“孤執(zhí)皮帛。”漢鄭玄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為之。”賈公彥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兩端合卷,總為五匹,故云束帛也?!苯澹汗糯漓氤笗r(shí)陳列禮品之墊物。琳球:參卷1《桐花》注。
⑿ 駟馬:駕一車之四馬。駟馬高車為尊貴者之所乘。辀:小車上之獨(dú)轅,此泛指可坐乘之小車。此類車供年長官高德隆者乘用,屬特殊禮遇。
⒀ “公方”二句:方伯夷,原作“云自挺”,據(jù)蜀本、盧本、全詩、錢校改。伯夷,商孤竹君之長子,名允,后投西伯。西伯死,武王伐紂,其與叔齊叩馬而諫。紂亡,二人逃入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事詳《史記·伯夷列傳》。
⒁ 諫大夫:即諫議大夫,正四品下,掌諫諍議論,侍從顧問,為清望之官。
⒂ 冕旒:古代天子及士大夫以上之禮冠,頂有冕版稱延,前有下垂之玉串稱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見《周禮·夏官·弁師》。后專指皇帝之冠,此借指皇帝。
⒃ 希夷:謂清靜無為,任其自然?!独献印罚骸耙曋灰娒灰?,聽之不聞名曰希?!睈簞衩?。
⒄ 密勿:機(jī)密。清杭世駿《訂訛類編》卷一《密勿》:“(《金壺二集》)又云:劉向傳注:密勿,猶黽勉也。班固《典引》:前圣皋、夔、衡、旦,密勿之輔。注:密勿,猶黽勉也?!稘h書》引詩:黽勉從事,改作密勿從事?!笕搜匾u,遂作秘密解矣?!?/div>
⒅ 瘳:病愈。《說文·疒部》:“瘳,疾愈也?!毙戾|系傳:“忽愈若抽去之也。”
⒆ 旰:原作“旴”,據(jù)蜀本、楊本、類苑、全詩改?!墩f文·日部》:“旰,晚也。”
⒇ “齒牙”句:《國語·晉語一》:“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為猾,戎夏交捽?!表f昭注:“猾,弄也……骨在口中,齒牙弄之,以象讒口之為害也。”又,“若跨其國而得其君,雖逢齒牙,以猾其中,誰云不從?”
(21) 蟊:吃苗根之害蟲?!稜栄拧め屜x》:“食根,蟊。”
(22) 司言者:指諫議大夫等司諫諍之官吏。
(23) 司搏者:指御史臺(tái)等屬官。司搏,伺機(jī)捕捉?!吨芏Y·秋官·士師》:“以比追胥之事?!睗h鄭玄注:“胥,讀如宿偦之偦。偦,謂司搏盜賊也?!睂O詒讓正義:“司搏,與‘伺捕’同。漢人多以‘司’為‘伺’,以‘搏’為‘捕’,《小司徒》注作‘伺捕’。”
(24) 其:原作“如”,據(jù)全詩、文粹、錢校及前文改。韝:同“鞲”,革制臂套,射箭、架鷹時(shí)套在左臂或套于兩臂,束衣袖以便操作,婦女時(shí)亦用作裝飾。杜甫《見王監(jiān)兵馬使》詩之一:“一生自獵知無敵,百中爭能恥下鞲?!背鹫做椬ⅲ骸镑?,捍臂也,以皮為之?!?/div>
(25) 辯:通“辨”,分別。清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坤部》:“辯,叚借為辨?!鞭故~:香草與臭草,比喻善與惡。《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倍蓬A(yù)注:“薰,香草;蕕,臭草?!?/div>
(26) 延英殿:唐代宮殿名,在延英門內(nèi)。《唐六典·尚書·工部》:“(大明宮)宣政(殿)之左曰東上閤,右曰西上閤,次西曰延英門,其內(nèi)之左曰延英殿,右曰含象殿?!?/div>
(27) 司成署:國子監(jiān)之別稱。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改國子監(jiān)為司成館,咸亨元年復(fù)舊?!缎绿茣り柍莻鳌罚骸叭坏垡獠灰眩煜嘌育g,城顯語曰:‘延齡為相,吾當(dāng)取白麻壞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齡,城力也。坐是下遷國子司業(yè)?!?/div>
(28) 尤:通尤,過失,罪過?!墩f文·言部》:“尤,罪也。”
(29) “喉舌”句:謂諷諫者存避禍之心,閉口不言,有如木偶。
(30) “鷹鹯”句:《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花,倉庚鳴,鷹化為鳩?!薄蹲髠鳌の墓四辍罚骸耙姛o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柄楙r,比喻忠勇之士,而化為鳩,則變?yōu)闊o所作為之懦夫矣。
(31) “冠豸”句:冠豸,即戴豸冠。豸冠,即獬豸冠,古代御史所服。冠猴,沐猴而冠之略,謂猴戴人冠,徒具人形,而無其實(shí)。比喻徒居其位而不謀其政者。
(32) “詩人”句:謂視之為同類、知己?!对姟ぶ苣稀りP(guān)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3) 決:通訣,告別?!妒酚洝ね馄菔兰摇罚骸版⑷ノ椅鲿r(shí),與我決于傳舍中?!彼抉R貞索隱:“決者,別也。”
(34) 糧與糇:食糧,乾糧。糇,乾糧?!稄V韻·侯韻》:“糇,乾食?!?/div>
(35) 閩甌:閩,古種族名,生活于今浙江省南部與福建一帶,后因稱福建為閩。甌,古地名,在今浙江省溫州一帶,后為溫州之別稱。
(36) “豈得”句:謂陽城實(shí)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教化為先。鼓桴:鼓槌。
(37) “有鳥”句:楊震,字伯起,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東)人。震年五十始仕于州郡,官至司徒、太尉,終以忠遭忌,免官自盡。傳說震死時(shí)有大鳥飛臨喪典,悲鳴落淚。事詳《后漢書·楊震傳》。
(38) 汨羅洲:在今湖南汨羅市?!对涂たh圖志·岳州·湘陰縣》:“汨水,東北自洪州建昌縣流入,西經(jīng)玉笥山,又西經(jīng)羅國故城為屈潭,即屈原懷沙自沉之所,又西流入于湘水?!?/div>
(39) “辭曹”句:辭,原作“祠”,據(jù)盧本、《晉書·羊祜傳》及白居易《和陽城驛》改。羊祜鎮(zhèn)荊州,撫士卒,惠百姓,且立身清儉,家無馀財(cái)。祜卒,襄陽百姓為之立碑建廟。荊人尊之,避其名諱,屋室皆以門為稱,戶曹改為辭曹。事詳《晉書·羊祜傳》。陽城在道州,有惠于百姓,百姓感戴,以“陽”名其子。
(40) 玄元教:即道教。唐初追崇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簡稱玄元。道教以老子為教祖,故云。
(41) “幽陰”二句:謂蔽賢者,將永沉日月照臨不到之深淵,世世為幽界之囚徒。陰,全詩、文粹、錢校作“翳”。
佛道化而無私。天道運(yùn)而無積。無私□以廣濟(jì)。無積固乃應(yīng)時(shí)。此上二者。同德而異名。寂寞幽元。眾妙之門??计潇阌灰?。今斯佛場。大拯生死。百姓日用。于此何益。有矣夫。俾眾情知去惡而就善。去禍而就福。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抑各有所利。大略不然者。則曷以載育庶物。度彼蒸民。令殊路而同歸。如百川朝宗。咸會(huì)于海。夫其佛法流傳。肇于漢代。瑞符圣夢。善副天心。自西徂東。繇是崇立。士庶各館?;释醍愖?。靡不庶幾。歸信者什一。遂令睹者生善。悟理達(dá)宗。察性是空。反本知卒。若然者。則真諦之源廣濟(jì)矣。佛及菩薩。共說偫教。言雖多。事從一。萬法攸歸。物物自備。茍舉一隅。諸不書也。初京師首創(chuàng)白馬。殆吳越大興佛寺。昔近畿洛。皆天子及公卿舍業(yè)聿修精舍。今江陰縣興建寺者。則梁大同元年二月四日渤海太守費(fèi)公衡之所建。衡則黃門侍郎升之子。肇興西漢。衣冠承嗣。迨今德望。尚不湮微。舍其別業(yè)。載葺伽藍(lán)。春園桃李。爾乃易為禪林。俗館居廬。是以崇乎月殿。佛法從儀。沙門傳教。金鐘玉磬。兩韻蕭疏。檐卜旃檀。二香馥郁。殿中石佛。泛海而來。莫知年代。寺僧咸相謂曰。先古宿德。請(qǐng)歸此寺。歲忽炎旱。以焚香致敬。甘澤必至。邑人僉依。靈效斯在。其地昔有鳳巢于樹。乃載于圖書。伍相延湖。固彰于版籍。后負(fù)郭邑。南接云山。左控姑蘇之雄。右據(jù)毗陵之勝。殖貨臻湊。人風(fēng)蘭穆。十室之家。殆于諸族。皆有忠信。或跡為俶載。樂業(yè)隱逸。及其幽居閑暇。高遁園林。諒魯連之士矣。仁義束身。詩書檢行者。而亦有諸。今此鄉(xiāng)閭。永依佛寺。擔(dān)警葷膻。遂躋歸敬。先屬中道陵夷。緇徒寖微。前上座僧請(qǐng)靈寺主僧惠??都維那僧請(qǐng)林山嗣以續(xù)紹隆常住。未遑勒石。今寺主文獻(xiàn)上人及太守之苗裔數(shù)人。兼諸檀越君子等。共議樹碑。文其往事。靡不僉從其愿。文獻(xiàn)上人乃法門喉襟。遠(yuǎn)近瞻敬。鈴鍵寺事。條貫僧徒。文道外通。戒行內(nèi)蘊(yùn)。生肇豈易。休遠(yuǎn)略同。上座靈玩上人。秉節(jié)彌堅(jiān)。冰霜潔操。運(yùn)心戮力。紀(jì)綱恢宏。未隸寺時(shí)。早曾葺理。常住贖田數(shù)頃。繼香積。暨寶歷元年。于寺西隅造法華院。舍園地以充基址。兼獎(jiǎng)勸庶緣。共為功德。今將工郢向畢。杼材成文。遂得寺域周旋。甚當(dāng)樞要。始自一簣。今侔九層。佛哉斯善者夫。都維那季文。戒行貞廉。胡能有類。仁德忠信。善道孔昭。與三綱等經(jīng)之營之。咸贊洪業(yè)。寺舊有宿德法云靈慎法屬清宴等導(dǎo)其初。今已歸寂。嗟夫。道林賓徒。遞相湮沈。雖舍報(bào)身于此方。故乃甄升于上界。今之道友導(dǎo)其后??碎_厥功。載興載葺。廣為福善。伏用資我皇家而已。于郡守韋公縝。剛毅公廉。仁明愛人。搢紳之徒。其從如水。頻由臺(tái)鼎。方領(lǐng)此郡。用弗擾政。慰安罷民。先張刑法以威之。次施道德以育之。視百姓如同小子。剿兇絕豪。護(hù)持大梵。縣宰張公伯達(dá)。煦仁風(fēng)以撫俗。出牛刀而佐時(shí)。鳥鵲龜魚。各得其化。繩彼奸猾。衛(wèi)此佛法。丞任。主簿崔。尉劉褚許。并以遠(yuǎn)代簪纓。馳芳不泯。洪才綺靡。譽(yù)彰仙籍。僉曰斯美者歟。余自洛師而回。寺僧慮先古之業(yè)湮微。見命為銘。紀(jì)繕今昔之事。其言也直。然后躬詣精舍。觀其置寺處。雖無崇巒峭嶺。石路云溪。乃有湖島亙前。諒具區(qū)之巨浸。阡陌起側(cè)。侔京畿之廣途。修林茂竹。葉四氣以氤氳。穹阜回崗。連偫境而壯觀。不然者。焉能感瑞像泛溟海以招來。靈鳳望煙林而巢處。大葉貞祥。不其盛歟。劫石將燼。夫何鎮(zhèn)于千古。今憑故事于豐碑。豈不斯為可久。銘曰。
邈哉寶剎。
洞矣元門。
道尊天地。
德重乾坤。
俾未悟者。
來知真源。
愚智萬種。
破惑一言。
洛及吳都。
歸心已于。
公卿舍業(yè)。
競造精廬。
士庶崇信。
回向如趨。
一葉化世。
三車引途。
偉哉梁代。
善有其人。
費(fèi)氏別館。
建斯福因。
禪林永茂。
松柏長春。
雁塔凌漢。
鉷鐘報(bào)晨。
臺(tái)殿云連。
鴛鴦瓦翠。
道徒鈴鍵。
運(yùn)心克志。
辟開厥功。
回廊周備。
載興載葺。
是崇是置。
世途隳矣。
福場久斯。
石盡刱改。
山漂海移。
于焉靡志。
夫何記其。
眾議礱石。
樹茲豐碑。
大和二年戊申歲二月八日。
主寺僧文獻(xiàn)置。
進(jìn)士魯郡郁偫老撰。
五賢贊 其一 孟子(1054年) 北宋 · 韓琦
四言詩
余既新夫子之宮,乃繪諸弟子及左氏而下釋經(jīng)諸儒于東西序。又圖孟、荀、揚(yáng)、王、韓五賢于書樓之北壁。遣人自國庠得前人所撰孔子弟子暨釋經(jīng)諸儒之贊,署于其側(cè)。獨(dú)五賢者無贊焉。諸生欲其速備也,亟請(qǐng)鄙文以補(bǔ)之。余惜其缺,諾焉而不敢讓。既而嘆曰:夫五賢者,圣人之亞,學(xué)者之師,諸生姑欲速一時(shí)之備,使余不暇求當(dāng)世能文者為之辭,而輒易言之。世且譏我,諸生豈愛我哉!雖然,孔孟之道,堯舜之德,而涂巷之人亦能稱誦之,同推其善而已矣,知我者其恕焉。
昔周之衰,仲尼已矣。
戰(zhàn)國相圖,唯利之喜。
諸子紛紛,乘弊而起。
圣道之塞,實(shí)生荊枳。
其誰辟之,獨(dú)我孟氏。
堯舜吾吭,仁義吾齒。
芟楊剪墨,路平如砥。
驅(qū)彼后覺,一趨圣軌。
惟先文公,盛道其美。
存而醇者,孟氏而止。
欲觀圣人,必自孟始。
較其大功,蓋禹之比。
嗚呼賢哉,道孰可擬。
孔子之后,一人而已。
我家梁溪傍,門對(duì)九龍山(自注:惠山一名九龍山。)。
山中有幽趣,游息可忘年。
陸子泉最甘,次之即龍淵(自注:惠山有陸子及龍淵二泉。)
馀波作梁溪,可溉萬頃田。
公垂讀書堂,古屋尚數(shù)間(自注:惠山有李紳讀書堂。)。
我欲隱山下,誅茅占其前。
疏泉鑿池沼,植竹來云煙。
縱目望震澤,策杖登山巔。
神游八極表,心跡兩超然。
更結(jié)蓮社侶,遠(yuǎn)追竹林賢。
拜掃歸來走鈿車,二年寒食住京華。
自憐慣識(shí)金蓮燭,奉使虛隨八月槎( 杜牧之 胡曾 歐陽修 杜甫)。
⑴ 《文類》、《體要》并作「十里宜春下苑花」。
回首扶桑銅柱標(biāo),芙蓉帳暖度春宵。
清明寒食誰家哭,折戟沈沙鐵未銷(杜甫 白居易 白居易 杜牧之)。
關(guān)山迢遞古交州,物換星移幾度秋。
微雨微風(fēng)寒食節(jié),夷歌銅鼓不勝愁。
⑴ 《文類》、《體要》并作「水流花謝兩無情,獨(dú)上高樓望帝京。閒憶金明池上路,人生看得幾清明?!埂±钲⊥醪∨嵬⒃!£愑?/div>
殘花悵望近人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寒食清明都過了(參寥子),鷓鴣飛上越王臺(tái)(李紳)。
⑴ (《文類》、《體要》作「江東行客思悠哉」)。(杜甫)
慈母年高鶴發(fā)垂,鄉(xiāng)書無雁到家遲。
初過寒食一百六,一日思親十二時(shí)( 石介 許渾 白居易 黃山谷)。
昔藉梨花作寒食,孟光舉案與眉齊。
越裳翡翠無消息,夜合花開日又西(蘇東坡 蘇東坡 杜甫 白居易)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