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威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僧善胄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0—620 【介紹】: 隋僧。瀛州人,俗姓淮。少出家,通《大智度論》及《涅槃經》,名光吳越間。隋初北渡,依遠法師,尋住長安凈影寺。敕為涅槃眾主。文帝開皇末,隨蜀王楊秀入蜀。仁壽末,復歸關中。煬帝大業(yè)間,住禪定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生瀛州淮氏。
辭俗。
鉆研六論涅槃。
齊亡南奔陳境。
時屬薦饑。
莫之行丐。
或得一餅粗延喘息。
以致羸悴。
見者忽之。
偶至一寺。
方講即入往來論義三番高座不能對。
飲氣而殂。
胄始不知也。
他日造則見治喪具。
問其故乃曰。
法師昨為北僧所難而死。
胄寤為已遁去。
后過他講。
亦如之。
連斃三人。
遂發(fā)聞吳越。
隋初北歸。
依遠法師。
住京邑之凈影寺。
覆述。
豎義鋒銳不可當。
玄侶盈千。
莫不嘆服。
遠制涅槃疏胄輒命筆刊削。
遠聞戒曰。
吾死后乃可。
爾今如此無乃甚歟。
胄曰。
使法師即世則孰知胄者。
尚何脩定哉。
遠從之。
逮遠逝。
詔為涅槃眾主。
住凈影寺。
開皇末。
從蜀王秀開導岷嶓施利悉營尊像。
送京師供養(yǎng)。
會文帝置塔葬舍利。
詔往梓州牛頭山華林寺。
瑞應具別記。
太業(yè)造寺。
又應選命俄住禪定。
弘業(yè)而夙疾作。
然法席之盛不減于舊。
未幾。
良差胄曰。
吾其能久乎。
或問其故曰。
老而死理數(shù)然耳。
十三年欲反元所住寺。
眾不許。
因取土窒口。
眾懼許之。
武德三年八月。
終于凈影寺。
春秋七十一。
胄初臥疾間。
謂其門人曰。
吾平生正信且用心教門。
未嘗怠。
其生凈土必矣。
戒掃汛房宇以俟。
忽起坐合掌曰。
世尊來也。
顧侍人曰。
安置世尊坐。
又作懺悔慚愧狀。
良久曰。
世尊去矣。
鞠躬如送客者。
遂臥不復語卒。
葬于城南韋曲之北崖。
弟子慧威嗣。
今住大總持寺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 義解篇八
釋善胄。
俗姓淮氏。
瀛州人。
少出家。
通敏易悟機達為心。
預涉講會樂詳玄極。
大論涅槃是所鉆注。
齊破投陳。
奔造非數(shù)。
年屢薦餒告乞是難。
日濟一餅才充延命。
形極羸悴眾不齒錄。
行至一寺聞講涅槃。
因入論義。
止得三番。
高座無解低頭飲氣。
徒眾千馀停偃講席。
于是扶舉而下。
既至房中奄然而卒。
胄時論訖即出。
竟不知之。
后日更造。
乃見造諸喪具。
因問其故。
乃云。
法師昨為北僧所難。
乃因即致死。
眾不識胄。
不之擒捉。
聞告自審退而潛焉。
經于數(shù)日后得陳僧。
將挾復往他講所。
論義者無不致屈。
斃者三人。
由此發(fā)名振績。
大光吳越。
隋初度北依遠法師。
止于京邑住凈影寺。
聽徒千數(shù)并鋒銳一期。
而胄覆述豎義神采秀發(fā)。
偏師論難妙通解語。
遠制涅槃文疏。
而胄意所未弘。
乃命筆改張剖成卷軸鑿深義窟利寶罔遺。
遠聞告曰。
知子思力無前。
如何對吾改作。
想更別圖可耶。
胄曰。
若待法師即世方有修定。
則胄之虛名終無實錄。
遠乃從之。
疏既究成。
分宗匠世。
亟有陳異。
遠亡之后。
敕令于凈影寺為涅槃眾主。
開皇將末。
蜀王秀鎮(zhèn)部梁益。
攜與同行。
岷嶓望德日歸成務。
逮仁壽末歲。
還返關中。
處蜀道財悉營尊像。
光坐嚴飾。
絕世名士雖途經危險。
而步運并達。
在京供養(yǎng)以為模范。
會文帝置塔。
敕送舍利于梓州牛頭山華林寺。
嚴輿將達。
感豬八頭突到輿下從行至館。
驅逐乃走。
還來如故。
漸至城治。
黑蜂四枚形甚壯偉。
隨輿旋繞數(shù)匝便去。
既至州館夜放大光明徹屋上如火焰發(fā)。
食頃方滅。
又掘塔基入深丈馀。
正當函處得古瓷瓶。
無蓋有水。
清澄香美。
乃用盛于函內。
寺有九層浮圖。
從西南角第二級放光。
上照相輪如五石甕許。
黃赤如火良久方隱。
又堂內彌勒像亦放眉間紫光。
并二菩薩亦放赤光通照寺院。
前后七度。
眾人同見。
除不來者。
及大業(yè)造寺。
廣召德僧。
胄應高選。
又住禪定屢開法席。
傳向相尋因感風疾。
唇口喎偏。
時人謂。
改張遠疏之所及也。
初遠以涅槃為五分。
末為阇維分。
胄尋之揣義改為七分。
無有阇維。
第七云結化歸宗分。
自風疾多載。
而問難尋常。
為諸學者所共驚憚。
后忽患損口如恒日。
胄曰。
吾患既差命必終矣。
此不可怪。
理數(shù)然也。
大業(yè)十三年欲返本寺。
眾不許之。
乃以土塞口。
欲自取死。
寺眾見其志決。
方復開許。
以武德三年八月內終于凈影寺。
春秋七十有一。
初患篤謂門人曰。
吾一生正信在心。
于佛理教無心輕略。
不慮凈土不生。
即令拂拭房宇。
燒香嚴待。
病來多日委臥不起。
忽爾自坐合掌。
語侍人曰。
安置世尊令坐。
口云。
世尊來也。
胄今懺悔慚愧。
如是良久曰。
世尊去矣。
低身似送。
因臥曰。
向者阿彌陀佛來。
汝等不見耶。
不久吾當去耳。
語頃便卒。
葬于城南韋曲之北崖。
遵遺令也。
弟子慧威住大總持。
講尋宗跡著名京室。
釋智威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0 【介紹】: 唐僧。
處州縉云人。
俗姓蔣。
家世業(yè)儒,年十八出家,投天臺山國清寺章安為師。
受具足戒。
高宗上元元年,居軒轅煉丹山法華寺傳教,號“法華尊者”。
晝講夜禪,手寫藏典,習禪者三百,聽講者七百余。
以法傳慧威,時稱智威為大威,慧威小威。
富有辭藻,有《桃?guī)r寺碑》、《頭陀寺碑》。
為天臺宗六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縉云蔣氏子。少出家千軒轅黃帝鍊丹山。未幾。負笈往依灌頂禪師于沃州石城寺。受天臺止觀之學。然才藻富麗。作桃?guī)r寺頭陀寺二碑。為文人所傳誦。識者以為徐陵后身云。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智威。
姓蔣氏。
縉云人也。
穎脫塵蒙心游物表。
少事師于軒轅氏鍊丹山。
聞天臺宗教盛。
遂負笈往沃洲石城寺。
親灌頂禪師求請心要。
既而得一融道體二居宗。
定慧方均寂照相半。
雖云自了急在利他。
天與多能富有辭藻。
著桃?guī)r寺碑與頭陀寺碑。
氣度相表。
后以法眼付授慧威焉。
時傳是徐陵后身。
其利智雄才斷可知矣。
釋慧威。
姓留氏。
東陽人也。
總角之年露其舊習。
抉開愛網(wǎng)。
徑入空門。
不滯一方仍參三益。
聞縉云大威禪師盛行禪法。
裹足造焉。
刻志忘勞睹威墻奧。
一日千里罔不推稱。
至有成業(yè)時謂小威。
然其樂靜居山罕交人事。
指教門人不少。
杰出者左溪玄朗矣常修止觀匪棄光陰。
說與行而并馳。
語將默而齊貫。
落落然汪汪然。
人無得名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754 【介紹】: 唐僧。
烏程人,字慧明。
俗姓傅。
九歲出家。
后至光州從岸律師受具足戒。
博覽經論,尤精《涅槃經》。
曾從天臺宗慧威學《法華》等經,又依恭禪師重修觀法。
隱居左溪巖,世稱“左溪尊者”。
有《法華經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玄朗字慧明。俗姓傅氏。東陽烏傷人。大士六世孫浦江。江夏太守拯公之后。九歲出家。如意元年敕度清泰寺。天寶十三年卒。年八十二。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慧明。
姓傅氏。
其先浦陽郡人。
自江夏太守拯避地江左。
遂占藉婺之烏傷。
朗則梁大士翕之六世孫也。
母葛氏夢。
乘羊車行虛空中。
寤有妊。
逮產笑而不啼。
甫九歲即出家。
依師誦竺典。
日能覆習七紙。
如意元年。
五月十九日。
詔度配居清泰寺。
弱冠依岸律師受具于光州。
學貫毗尼。
后于經論。
無不研究。
而尤善涅槃。
稔聞天臺宗旨之妙。
乃詣東陽天宮寺。
慧威師止觀法門。
遁跡左溪巖中。
世因以為號。
發(fā)愿期生兜率。
嘗于寺之殿壁。
繢觀音賓頭盧像。
偶焚香斂念。
輒感五色神光。
觀者群擁。
時有盲狗。
每至則長嗥宛轉于地。
朗憐之為懺悔。
僅旬浹狗雙目竟明。
優(yōu)游丘。
壑。
誨飭徒眾。
日不怠。
疏衣糲食。
四十馀年。
無小變。
且使弟子稟靈營構屋廬。
繕治像設。
復磚累二塔。
而所居之規(guī)撫益。
備。
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
以微疾終。
春秋八十二。
僧夏六十一。
靈輿塔之巖中。
其平生所著。
法華經科文二卷。
以付弟子道賓慧徒法源神邕守真。
道遵道原清辨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玄朗。
字慧明。
姓傅氏。
其先浦陽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后。
曹魏世避地于江左。
則梁大士翕之六代孫。
遂為烏傷人也。
母葛氏初妊夢乘羊車飛空躡虛。
而覺身重。
自茲已后葷血惡聞。
殆乎產蓐亦如初寐。
覺后心輕體安。
嬰兒不啼唍爾而笑。
九歲出家。
師授其經日過七紙。
如意元年閏五月十九日敕度配清泰寺。
弱冠遠尋光州岸律師受滿足戒。
旋學律范。
又博覽經論搜求異同。
尤切涅槃。
常恨古人雖有章疏。
判斷未為平允。
往在會稽妙喜寺。
與印宗禪師商確秘要。
雖互相述許大旨未周。
聞天臺一宗可以清眾滯。
可以趣一理。
因詣東陽天宮寺慧威法師。
稟承括州智威。
時傳威是徐陵后身灌頂師之高足也。
朗親附之不患貧苦。
達法華凈名大論止觀禪門等。
凡一宗之教跡研覈至精。
后依恭禪師重修觀法。
博達儒書兼閑道宗。
無不該覽。
雖通諸見獨以止觀以為入道之程。
作安心之域。
雖眾圣繼想而以觀音悲智為事行良津。
游心十乘諦冥三觀。
四悉利物六即體遍。
雖致心物表身厭人寰情捐舊廬志棲林壑。
唯十八種十二頭陀。
隱左溪巖。
因以為號。
獨坐一室。
三十馀秋。
麻纻為衣糲蔬充食。
有愿生兜率宮必資福事。
乃構殿壁。
繢觀音賓頭盧像。
乃焚香斂念。
便感五色神光。
道俗俱瞻嘆未曾有。
此后或猿玃來而捧缽。
或飛鳥息以聽經。
時有盲狗來至山門。
長嗥宛轉于地。
朗憫之焚香精誠為狗懺悔。
不踰旬日雙目豁明。
至開元十六年。
刺史王上客屈朗出山暫居城下。
朗辭疾仍歸本居。
厥后誨人匪倦講不待眾。
一郁多羅四十馀年。
一尼師壇終身不易。
食無重味居必偏廈。
非因尋經典不然一燭。
非因覲圣容不行一步。
其細行修心蓋徇律法之制。
遂得遠域沙門鄰境耆耋擁室填門。
若冬陽夏陰弗召而自至也。
其寺宇凋弊。
乃指授僧靈稟建其殿宇。
形像累二磚塔。
繢事不用牛膠。
悉調香汁。
天臺之教鼎盛何莫由斯也。
一日顧謂門人曰。
吾眾事云畢年旦暮焉。
以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終。
春秋八十有二。
僧夏六十一。
置塔于巖所。
生常撰法華經科文二卷。
付法弟子衢州龍丘寺道賓。
凈安寺慧從。
越州法華寺法源神邕。
常州福業(yè)寺守真。
蘇州報恩寺道遵。
明州大寶寺道原。
婺州開元寺清辯。
齠年慕道志意求師。
不踰三年思過半矣。
行其道者號左溪焉。
第其傳法號五祖矣。
禹山沙門神迥著乎真贊矣。
系曰。
觀其唐世已上求戒者。
得自選名德為師。
近代官度以引次排之。
立司存主之。
不由己也。
朗之求戒不其是乎。
如是師資相練恩義所生。
脫臨事請為則喻同野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