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房琯

相關(guān)人物:共 26 位。
共 2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5 【介紹】: 唐時高麗人。
少習(xí)戎旅,以戰(zhàn)功充關(guān)西兵馬使。
安祿山反,哥舒翰奏充元帥府馬軍都將,每事獨與之決。
密勸翰誅楊國忠,翰不應(yīng)。
潼關(guān)失守,走行在,肅宗責(zé)其不堅守,將斬之,賴房琯諫得免。
戰(zhàn)數(shù)有功,遷兵部尚書,封霍國公。
代李光弼為河?xùn)|節(jié)度副大使。
卒謚武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琴工。
出入房琯所,昵之。
為之招集琴客筵宴,朝官往往因廷蘭以見。
自是招納貨賄,奸贓頗甚。
后為憲司彈劾,肅宗大怒,因是而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8—713 【介紹】: 名或作惠能。唐僧。嶺南新州人,祖籍范陽,俗姓盧。與神秀同師禪宗五祖弘忍禪師。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得弘忍贊許,密傳其衣缽,成禪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寶林寺,弘揚“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漸悟”相對,分稱南宗、北宗。卒,憲宗謚其為大鑒禪師。弟子輯其語錄為《六祖壇經(jīng)》。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盧,新州(今廣東新興)人。早年聽人誦佛經(jīng),頗能領(lǐng)會,遂北行訪師。高宗咸亨間入黃梅東禪寺,參禪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時稱為盧行者。因所作禪偈為弘忍所賞,于夜間傳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隱遁。隱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廣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發(fā)受戒。后歸住韶州寶林寺,為眾說法,歷三十余年,影響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國恩寺。憲宗時賜號大鑒禪師。生平見《舊唐書》本傳。慧能為南宗禪之創(chuàng)始人,其為學(xué)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北宗禪之漸悟說不同。后人尊其為禪宗六祖。其語錄由門人輯為《六祖法寶壇經(jīng)》。此書及《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存其詩偈2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全粵詩·卷五
釋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盧。新州(今新興縣)人。幼年喪父,家貧,不識字,以采樵為生。二十四歲時,聞人誦《金剛經(jīng)》,決心學(xué)佛,乃往投湖北蘄州黃梅縣東山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得傳衣缽,南歸隱遁十六年。唐高宗儀鳳元年(六七六),薙發(fā)于廣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后于韶州曹溪寶林寺大倡頓悟法門,宣揚“見性成佛”,為佛教南宗開創(chuàng)者、禪宗之六祖。唐玄宗先天二年圓寂,年七十六。唐憲宗詔謚大鑒禪師。弟子編其語錄為《六祖壇經(jīng)》。事見《壇經(jīng)》及釋法海撰序,又王維、柳宗元、劉禹錫撰碑銘、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盧氏。其先范陽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為新州人。咸亨中至樂昌。就智遠(yuǎn)禪師出家。復(fù)至蘄春。就宏忍禪師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師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寶林寺。詔赴京邑。謝病不起。神龍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額法泉。是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憲宗時追謚大鑒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先出范陽。父行瑫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譖左遷。為州司馬。貞觀十二年戊戌。生能于官舍。未幾而父喪母寡。貧甚。能于民間日售薪。共甘旨。一日聞旅館有客誦經(jīng)。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語而寤。固。問客此何經(jīng)。曰金剛般若經(jīng)也。又問何從得之。曰得之蘄州黃梅馮茂山忍大師所。大師且以為誦此經(jīng)即當(dāng)見性成佛。能曰我志欲見大師。然以母累。柰何。時一客又以白金十兩。俾安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過韶陽。信士劉志略。延以恩禮。志略之姑尼也。方讀涅槃。問疑義。能為解析。因問字。曰不識也。尼怪而詰其故。則曰諸佛妙義。不墮文字。尼嘆服。呼為行者而稱之鄉(xiāng)里間。眾遂筑辟寶林舊寺。請居之。以便趨向。能念曰。吾以求師至是。遽以自安可乎。明日往依樂昌縣之智遠(yuǎn)禪師于西石窟。遠(yuǎn)尤加器重。曰必蚤獲印證于蘄。而后轉(zhuǎn)以見教也。至蘄。忍師問。來何自。曰自嶺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嶺南人無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豈爾。乃服役。至懸石腰間踏舂碓。以效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書偈于壁。以著己見解。能亦倩客。夜書一偈其旁。忍見之。陰召而傳其所受之衣缽。曰自吾先師。以此表信。今妄庸者。莫不覬覦。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懸絲焉。汝其亟逝。無滯此也。于是逃于四會懷集之間。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師。以風(fēng)幡之辨。求見所受衣缽。而為之落發(fā)。從智光律師。登壇受具。其壇蓋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記云。后有肉身菩薩。于此得戒。梁三藏真諦。又手植菩提樹于壇側(cè)。記云。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說無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師示寂于蘄之東山。能懸知之曰。吾師其真歸矣。既而訃至。徙居寶林寺。刺史韋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辭入曹溪。由是天下心學(xué)之士。歸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禪師奏舉。婁降璽書。詔赴闕。繼遣中官薛簡敦致。皆謝疾不起。后賜磨衲袈裟一。缽一。編珠織成經(jīng)巾一。綠質(zhì)紅暈華綿巾一。帛五百匹供養(yǎng)。舍新興宅為寺。請額國恩。神龍三年。詔韶州繕治其寺。務(wù)盡壯麗。易賜其額法泉。延和元年。預(yù)命弟子。建塔于法泉寺。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歸而唱滅。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憲宗追謚大鑒。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興國三年。詔易曹溪法泉寺為南華寺。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能。
姓盧氏。
南海新興人也。
其本世居范陽。
厥考諱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終于貶所。
略述家系。
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
貞觀十二年戊戌歲生能也。
純淑迂懷惠性間出。
雖蠻風(fēng)?俗漬染不深。
而詭行么形駁維難測。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屢空業(yè)無腴產(chǎn)。
能負(fù)薪矣日售荷擔(dān)。
偶聞廛肆間誦金剛般若經(jīng)。
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
問曰。
誰邊受學(xué)此經(jīng)。
曰從蘄州黃梅馮茂山忍禪師勸持此法。
云即得見性成佛也。
能聞是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
忙歸備所須留奉親老。
咸亨中往韶陽遇劉志略。
略有姑無盡藏恒讀涅槃經(jīng)。
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義。
怪能不識文字。
乃曰。
諸佛理論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嘆服。
號為行者。
有勸于寶林古寺修道。
自謂己曰。
本誓求師而貪住寺。
取乎道也何異卻行歸舍乎。
明日遂行至樂昌縣西石窟。
依附智遠(yuǎn)禪師侍座談玄。
遠(yuǎn)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見龍。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勸往蘄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終于下風(fēng)請教也。
未幾造焉。
忍師睹能氣貌不揚。
試之曰。
汝從何至。
對曰。
嶺表來參禮。
唯求作佛。
忍曰。
嶺南人無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眾而已。
如是勞乎井臼。
率凈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與涅槃而平等。
忍雖均養(yǎng)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能和汝。
偈辭在壁見解分岐。
揭厲不同淺深斯別。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師轉(zhuǎn)相付授。
豈徒爾哉。
嗚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懸絲小子識之。
能計回生地。
隱于四會懷集之間。
漸露鋒穎。
就南海印宗法師涅槃盛集論風(fēng)幡之語。
印宗辭屈而神伏。
乃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
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懸記云。
后當(dāng)有肉身菩薩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諦三藏于壇之畔手植菩提樹。
謂眾曰。
種此后一百二十年有開士。
于其下說無上乘度無量眾。
至是能爰宅于茲。
果于樹陰開東山法門。
皆符前讖也。
上元中正演暢宗風(fēng)慘然不悅。
大眾問曰。
胡無情緒耶。
曰遷流不息生滅無常。
吾師今歸寂矣。
兇赴至而信。
乃移住寶林寺焉。
時刺史韋據(jù)命出大梵寺。
苦辭入雙峰曹侯溪矣。
大龍倏起飛雨澤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納之客擁塞于門。
四部之賓圍繞其座。
時宣秘偈或舉契經(jīng)。
一切普熏咸聞象藏。
一時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徑途盡歸圓極。
所以天下言禪道者。
以曹溪為口實矣。
洎乎九重下聽萬里懸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歸依而適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璽書。
詔赴京闕。
蓋神秀禪師之奏舉也。
續(xù)遣中官薛簡往詔。
復(fù)謝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鳳闕。
遠(yuǎn)公之足不過虎溪。
固以此辭。
非邀君也。
遂賜摩納袈裟一緣缽一口編珠。
織成經(jīng)巾綠質(zhì)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yǎng)云。
又舍新興舊宅為國恩寺焉。
神龍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務(wù)從嚴(yán)飾。
賜改額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國恩寺建浮圖一所。
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異香滿室白虹屬地。
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
氣微目瞑全身永謝。
爾時山石傾墮川源息枯。
鳥連韻以哀啼。
猿斷腸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間眼滅吾疇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以其年十一月遷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會若顏子之于孔門也。
勤勤付囑語在會傳。
會于洛陽荷澤寺崇樹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為碑焉。
會序宗脈。
從如來下西域諸祖外震旦凡六祖。
盡圖繢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葉圖序。
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禪定。
后加漆布矣。
復(fù)次蜀僧方辯。
塑小樣真肖同疇昔。
能曾言。
吾滅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憶是言加鐵環(huán)纏頸焉。
開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羅客購潛施刃其元。
欲函歸海東供養(yǎng)。
有聞?chuàng)翳F聲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羅僧。
其色青黑碧縑復(fù)袷。
非人間所有物也。
屢經(jīng)盜去。
迷倒卻行而還褫之。
至德中神會遣弟子進(jìn)平送牙癢和一柄。
朝達(dá)名公所重有若宋之問。
謁能著長篇有若張燕公說。
寄香十斤并詩。
附武平一至。
詩云。
大師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無礙香。
隨心到南海。
武公因門人懷讓鑄巨鐘。
為撰銘贊。
宋之問書。
次廣州節(jié)度宋璟來禮其塔。
問弟子令韜無生法忍義。
宋公聞法歡喜。
向塔乞示徵祥。
須臾微風(fēng)漸起。
異香裛人。
陰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錄。
后肅宗下詔能弟子令韜。
韜稱疾不赴。
遣明象赍傳法衣缽。
進(jìn)呈畢給還。
憲宗皇帝追謚曰大鑒。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劉氏稱制番禺。
每遇上元燒燈。
迎真身入城為民祈福。
大宋平南海后。
韶州盜周思瓊叛換。
盡焚其寺塔將延燎。
平時肉身非數(shù)夫莫舉。
煙熛向逼二僧對舁。
輕如夾纻像焉。
太平興國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為南華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識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無疑貳。
況復(fù)記心輪間如指之掌。
忍師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缽乎。
秀師則否。
通曰。
是法寧選緇白。
得者則傳。
周封諸侯乃分分器。
同姓異姓別也。
以祖師甄別精粗以衣為信。
譬如三力士射堅洛叉。
一摩健那射則中而不破。
二缽羅塞建提破而不度。
三那羅延箭度而復(fù)穿馀物也。
非堅洛叉有強弱。
但由射勢力不同耳。
南能可謂那羅延射而獲賞焉。
信衣至能不傳。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傳衣者命若懸絲。
如是忍之意也。
又會也稟祖法則有馀。
行化行則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驗?zāi)軒熤扔X。
不傳無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則哲也。
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4 【介紹】: 唐僧。潞州銅鞮人。俗姓姜。師事神秀。住藍(lán)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嘗出字外。后隸京城慈恩寺。玄宗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途經(jīng)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賚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謚號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俗姓姜。
潞州銅鞮人。
出家從神秀禪師。
得心法。
始居藍(lán)田之廣化寺。
凡二十年。
徒京師慈恩寺。
道望日以隆重。
開元十一年。
駕幸東都。
詔扈從。
所過官吏士女。
具華幡迎導(dǎo)。
充塞道路。
蒲虢二州尤甚。
蓋秀公出自黃梅。
而化行關(guān)洛。
雖為帝后王公所敬。
禮然其所在。
殊未嘗提唱宗旨。
以開發(fā)徒眾。
故福亦如之。
一日升堂演說。
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張均禮部侍郎韋陟。
群公咸在。
因曰。
日吳吾與汝輩訣別矣。
既退而張竊語房。
某以早歲餌金丹。
深忌臨喪。
今大師如此。
某不敢留。
遂去。
人莫知者。
福徐與房曰。
吾與張游有年矣。
而宿業(yè)之來。
其不可免如此。
茍能小忍。
以終吾會。
則猶庶幾。
且就執(zhí)房手曰勉之。
必為中興名臣。
后張果陷賊。
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義福。
姓姜氏。
潞州銅鞮人也。
幼慕空門黍累世務(wù)。
初止藍(lán)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嘗出房宇之外。
后隸京師慈恩寺。
道望高峙傾動物心。
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jīng)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禮紛紛瞻望無厭。
以二十年卒。
有制謚號曰大智禪師葬于伊闕之北。
送葬者數(shù)萬人。
中書侍郎嚴(yán)挺之躬行喪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禪門之杰。
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
而未嘗聚徒開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傳教二十馀載。
人皆仰之。
初福往東洛。
召其徒戒其終期。
兵部侍。
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預(yù)造焉。
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
且曰。
吾沒日昃當(dāng)為此決別耳。
久之張謂房曰。
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福忽謂房曰。
與張公游有年矣。
張公將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
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為中興名臣。
其勉之。
言訖而終。
后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
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jié)。
皆終福之言矣。
又釋行思。
姓劉氏。
廬陵人也。
濡潤厥躬貞諒其性。
出塵之后納戒已還。
破觚求圓斲雕為樸。
厥志天然也。
往韶陽見大鑒禪師。
一言蔽斷猶擊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還復(fù)吉州闡化。
四方禪客繁擁其堂。
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于本生地。
敕。
謚大師號。
曰洪濟。
塔曰歸真。
其塔會昌中例從堙毀后法嗣者重崇樹之。
神僧傳·卷第七
僧義福者。
上黨人也。
梵行精修相好端潔。
搢紳士庶翕然歸依。
嘗從駕往東都。
所歷郡縣人皆傾向。
檀施巨萬皆委之而去。
忽一旦召其學(xué)徒。
告以將終。
兵部侍郎張均。
中書侍郎嚴(yán)挺之。
刑部侍郎房琯
禮部侍郎韋涉。
常所禮謁。
是日亦同相造焉。
義福乃升座為門徒演法。
乃曰。
吾歿于是日當(dāng)以決別耳。
久之張謂房曰。
某宿歲餌金丹。
爾來未嘗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義福謂房曰。
某與張公游有年數(shù)矣張有非常之咎。
名節(jié)皆虧。
向來若終法會足以免難惜哉。
乃攜房之手曰。
必為中興名臣。
公其勉之。
言訖而終。
及祿山之亂。
張均陷賊庭授偽署。
房琯翊贊兩朝竟立大節(jié)真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5 【介紹】: 唐河南人。武則天時以正諫大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中宗神龍初貶死高州。通曉佛經(jīng),精梵語,與天竺僧般剌、密諦等共譯《首楞嚴(yán)經(jīng)》。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5 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房琯之父。
武后時,為懷州長史。
長安四年(704),以正諫大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神龍元年(705),配流高州,卒于貶所。
事跡散見《新唐書》之《則天本紀(jì)》、《中宗本紀(jì)》、《房琯傳》,《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二。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6—748 【介紹】: 唐僧。
江都人,俗姓郭。
工翰墨。
少誓齒空門,志不可奪。
依太原寺東塔,體解律文,絕其所疑,時賢推服,有聲京師。
尋歸居揚州龍興寺,食不求飽,居不易坐。
朝士途經(jīng)者,以不踐其門閾為大羞。
復(fù)召至長安,房琯、崔渙等皆爭與之交。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江都之郭氏。
稍具知識。
即念出家。
父母雖愛。
不能奪也。
既從瑤臺成律師受具戒。
旋于太原東塔寺究律藏。
言入希微。
理參玄要。
識者推伏焉。
眾請任以綱領(lǐng)職。
乃默然東歸。
率誦金剛般若經(jīng)如意輪心咒。
化鄉(xiāng)里。
諸所設(shè)施。
莫克盡述。
大略皆以隆顯教門。
敷弘法席而已。
且維揚東南之沖要。
朝廷土大夫。
所從來往。
必脩刺門下。
然尤以得見為??。
以不得見為大辱。
故黃門侍郎盧藏用退而嘆曰。
宇宙之內(nèi)。
信有高人。
若太子少保陸象先。
兵部尚書畢構(gòu)。
少府監(jiān)陸馀慶。
吏部郎中嚴(yán)挺之。
河南尹崔希逸。
太尉房琯中書侍郎平章事崔渙。
禮部侍郎李憕。
著作郎綦母潛。
名士王昌齡。
僉所贍奉。
愿同灑掃。
天寶七載。
十月十四日。
晨興盥漱。
就胡床跏趺。
默睹西方。
既曛而滅于龍興寺之別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緇素弟子北距泗沂。
南踰領(lǐng)徼。
望哭者千族。
送葬者萬人其得法上首。
曰會稽曇一福建懷一等。
樹塔于城西蜀岡之原。
吏部員外郎趙郡李華。
撰文勒碑。
大理司直張從申書。
趙郡李陽冰篆額。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法慎。
姓郭氏。
江都人也。
孩抱之歲誓齒空門。
親愛所鐘志不可奪。
從遙臺成律師受具戒。
依太原寺東塔體解律文絕其所疑。
時賢推服。
或一言曲分于象表。
精理自得于環(huán)中。
聲振京師如晞愛日。
諸寺眾請綱領(lǐng)。
乃默然而東歸。
既還揚都俯允郡愿恒誦金剛般若經(jīng)如意輪。
般若佛心我得此心。
眾生亦得。
如意勝愿我如此愿。
眾生亦如。
謂天臺止觀包一切經(jīng)義。
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
色空兩亡定慧雙照。
不可得而稱也。
慎暑不攝齊。
食不求飽。
居不易坐。
四方舍施歸于大眾。
一身有無均于最下。
朝廷之士銜命往還。
路出維揚終歲百數(shù)。
不踐門閾以為大羞。
仰承一盻如洗饑渴。
慎與人子言依于孝。
與人臣言依于忠。
與人上言依于仁。
與人下言依于禮。
佛教儒行合而為一。
學(xué)者流誤。
故親校經(jīng)論延來者聽受。
故大起僧坊將警群迷。
故廣圖菩薩因地。
善護(hù)諸命。
故曲濟眾生壽量。
以文字度人。
故工于翰墨。
以法皆佛法。
故兼采儒流以我慢為防。
故自負(fù)衣缽。
以規(guī)規(guī)為任故綱正緇林。
以發(fā)揮道宗。
故上行恭禮。
以感慕遺跡。
故不遠(yuǎn)他邦。
以龍象參議。
故再至京國。
以軌度端明。
故研精律部歟。
黃門侍郎盧藏用才高名重罕于推挹。
一見于慎慕味循環(huán)不能離坐。
退而嘆曰。
宇宙之內(nèi)信有高人。
黃門于院中置以經(jīng)藏嚴(yán)以香燈。
天地?zé)o疆像法常在。
太子少保陸象先兵部尚書畢構(gòu)少府監(jiān)陸馀慶吏部侍郎嚴(yán)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書侍郎平章事崔渙禮部尚書李憕辭人王昌齡著作郎綦母潛僉所瞻奉愿同灑掃。
感動朝宰如此。
以天寶七載十月十四日。
晨興盥漱就胡床加趺。
心奉西方既嚑而滅于龍興寺別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緇素弟子北距泗沂南踰嶺徼。
望哭者千族。
會葬者萬人。
其上首曰會稽曇一閩僧懷一南康崇睿晉陵義宣錢塘譚山寺惠鸞洛京法瑜崇元鶴林寺法勵法海維揚惠凝明幽靈祐靈一等。
罔不成樂說辯才入法華三昧。
眾所知識物之依怙。
天上甘露正味調(diào)柔。
人中象王利根成熟。
音樂樹下長流?;壑?。
雪山峰頂仰見清涼之月。
金剛決定煩惱無馀優(yōu)曇開敷香潔盈滿。
法施之恩郡居之感。
哀奉色身經(jīng)始靈塔于蕪城西蜀岡之原。
像教也幽公自幼及衰恒所親侍。
后請吏部員外郎趙郡李華為碑紀(jì)述。
大歷八年癸丑十二月也。
大理司直張從申書趙郡李陽冰題額其塔。
亦幽公經(jīng)度建塔之地。
廣袤如素高卑得中。
周臨四衢平視千里。
門人環(huán)蒔列柏薦以名香。
其塔屬會昌中例皆毀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7—762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字會微。
韋湊子。
登進(jìn)士第。
授相王府參軍。
玄宗天寶九載,累擢吏部侍郎,平判皆誦于口,銓敘平允。
官有丐求,輒下意聽納,人多德之。
十三載,楊國忠欲傾安祿山以爭寵,以見素安雅易制,引入相以為己助,拜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門下省事。
祿山叛,從帝奔蜀。
肅宗立,與房琯等奉傳國璽及冊,宣揚制命。
帝以其嘗附國忠,禮遇獨減,遂罷相,授太子太師,致仕。
卒謚忠貞。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二
見素字會微。彭城郡公贈幽州都督湊子。第進(jìn)士。襲父爵。擢累諫議大夫。天寶十三載拜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學(xué)士。從元宗入蜀。兼左相。封豳國公。肅宗立。除右仆射。罷知政事。授太子太師。加開府儀同三司。寶應(yīng)元年卒。年七十六。贈司空。謚曰忠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潤州丹陽人。玄宗開元十八年進(jìn)士,以《水壺賦》得名。次年又中博學(xué)宏辭科。官至禮部員外郎。以詩詞著名,大為當(dāng)時所稱。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玄宗開元十八年(730)進(jìn)士及第,十九年中博學(xué)宏詞科,天寶元年(742)又中拔萃科。歷仕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生平散見顧況《禮部員外郎陶氏集序》、《唐詩紀(jì)事》卷二〇、《唐才子傳》卷二。翰擅長五言古詩。其邊塞諸作,慷慨悲壯。殷璠選詩11首入《河岳英靈集》,評曰:“歷代詞人,詩筆雙美者鮮矣,今陶生實謂兼之。既多興象,復(fù)備風(fēng)骨。”顧況以其與王昌齡、綦毋潛相媲美?!?a target='_blank'>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有《陶翰集》?!?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陶翰詩1卷?!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詩1首,題1則。
唐詩匯評
陶翰,生卒年不詳,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
開元十八年(730),登進(jìn)士第,又曾登宏詞、拔萃二科,授華陰丞。
天寶中,屢官大理評事、大常博士,官終禮部員外郎。
翰詩筆雙美,尤精賦序,長于五言詩,既多興象,復(fù)備風(fēng)骨。
與孟浩然、房琯為友。
大歷詩人鮑防、謝良弼、謝良補等均曾受其笑掖。
有《陶翰集》一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四
翰。潤州人。開元十八年進(jìn)士。又擢宏詞科。官禮部員外郎。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歷代詞人,詩筆雙美者鮮矣,今陶生實謂兼之。既多興象,復(fù)備風(fēng)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論其體裁矣。
顧況《禮部員外郎陶氏集序》
行在六徑,志在五言,尤精賦序?!胛阒鳚?、王龍標(biāo)昌齡,則其勍敵。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玄宗開元十六年登進(jìn)士第。天寶末為北海太守。安祿山叛,進(jìn)明赴肅宗行在靈武,授河南節(jié)度使兼御史大夫。以重兵守臨淮,日與諸將張樂高會。尹子奇圍睢陽,張巡遣南霽云至臨淮告急,進(jìn)明擁兵不救,睢陽遂陷。后貶溱州司馬。進(jìn)明好古博雅,工詩能文。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玄宗開元十六年(728)進(jìn)士及第,歷仕殿中侍御史兼內(nèi)供奉,主客員外郎。
天寶中,始以尚書郎超拜名郡,進(jìn)明遂任信安郡太守。
安史亂起,徙為北海太守,后率兵至平原,與顏真卿合師抗安史軍。
肅宗至德二載(757)因讒毀房琯,符肅宗意,授御史大夫、河南節(jié)度使。
安史亂軍圍睢陽,進(jìn)明擁兵觀望,張巡遣南霽云乞師,進(jìn)明不肯出兵。
乾元二年(759)坐第五琦黨,貶溱州員外司馬,后不知所終。
生平散見李華《衢州刺史廳壁記》、《唐詩紀(jì)事》卷一七、《唐才子傳》卷二。
進(jìn)明善詩能文,殷璠《河岳英靈集》選其詩7首,評曰:“有古詩八十首,大體符合阮公。
又《行路難》五首,并多新興。
”《全唐詩》存詩7首。
唐詩匯評
賀蘭進(jìn)明,生卒年里貫均未詳。開元十六年(728)登進(jìn)士第,累官主客員外郎。天寶末,任信安太守。安史亂起,徙北海太守,赴肅宗靈武行在,授御史大夫、河南節(jié)度使,駐臨淮。安史叛軍圍睢陽,張巡遣南霽云突圍至臨淮求救,進(jìn)明不肯出兵,致睢陽陷落。后坐第五琦黨,貶溱州員外司馬,不知所終?!?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其詩七首。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六
進(jìn)明。開元十六年進(jìn)士。肅宗朝歷北海太守。移南海太守。攝御史大夫。充嶺南節(jié)度使。旋正授御史大夫河南節(jié)度使。后貶秦州司馬。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員外好古博達(dá),經(jīng)籍滿腹,其所著述一百馀篇,頗究天人之際。又有古詩八十首,大體符于阮公。又《行路難》五首,并多新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9 【介紹】: 唐博陵安平人。
崔玄煒孫。
博綜經(jīng)術(shù),長論議。
初為亳州司功參軍。
累遷司門員外郎。
玄宗奔蜀,迎謁于道,房琯薦之,即日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肅宗立,詔為江淮宣諭選補使,收采遺逸。
代宗時遷御史大夫。
元載輔政,渙論其奸,載惡之。
貶道州刺史。
卒謚元。
共 2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