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曇一

相關(guān)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釋法聰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陳氏。
始出家。
住蘇之常樂寺。
后于攝山棲霞寺獲薙染焉。
俾誦大品不久。
便通。
又造會稽一音慧敏二法師席。
以聽其講。
心累蕩然。
得無掛礙。
貞觀十五年。
開導(dǎo)于蘇杭等州。
受其道者。
三百人。
自爾華嚴(yán)涅槃。
輪環(huán)闡演。
至二十馀過。
十九年嘉興縣高王之神降其祠之史曰。
為我請聰法師受菩薩戒。
既受戒。
又降其史曰。
繼自今可悉斷酒肉五辛。
有祈福者必請僧。
到祠下設(shè)齋。
行道。
二十一年。
海鹽縣鄱陽府君因齋會。
神降其史曰。
為我請聰法師講涅槃經(jīng)。
講馀數(shù)紙。
而又降曰。
神道業(yè)障多。
諸苦惱此身。
每為鱗甲細(xì)蟲之所啖嚙。
茲蒙法師講說。
餐稟之益。
遂獲輕升。
可更啟請講大品也。
顯慶元年。
冬語諸弟子曰。
吾舍報之后。
即以施諸禽鳥。
然亦恒講不輟。
一日忽見麈尾從座墮地。
視之則端坐而終。
年七十一。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法聰。姓陳。住蘇州常樂寺。初負(fù)帙周游法席參詣。隨聞雖曉然未本意。意在息言。然言為理詮。事須博覽。不著為本無得虛延。如灰除垢?;乙囗殐?。后往金陵攝山棲霞寺觀顧泉石僧眾清嚴(yán)。一見發(fā)心思從解發(fā)。時遇善友依言度脫。遂誦大品不久便通。又往會稽。聽一音慧敏法師講。得自于心蕩然無累。貞觀十五年。還杭蘇等州。開導(dǎo)集眾。受道者三百馀人。自爾華嚴(yán)涅槃相續(xù)二十馀遍。貞觀十九年。嘉興縣高王神。降其祝曰。為我請聰法師受菩薩戒。依言為授。又降祝曰。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斷。后若祈??烧埍娚?。在廟設(shè)齋行道。又二十一年。海鹽縣鄱陽府君神。因常祭會。降祝曰。為我請聰法師講涅槃經(jīng)。道俗奉迎幡花相接。遂往就講。馀數(shù)紙在。又降祝曰。蒙法師講說。得稟法言。神道業(yè)障多有苦惱。自聽法來。身鱗甲內(nèi)細(xì)蟲啖苦已得輕升。愿道俗為我稽請法師。更講大品一遍乃不違之。顯慶元年冬。謂弟子曰。吾不久舍報??墒┲T禽鳥。而恒講不輟。后講于高座上。麈尾忽墮而終。春秋七十一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字德敷。
姓李氏。
素依越之開元寺。
出家具戒。
精采四分律。
訓(xùn)飭學(xué)者。
殊有繩檢。
然寺創(chuàng)南梁時。
年涉四百。
而棟宇之偉壯者。
頹仆矣。
頃之輪焉。
奐焉。
加美于舊。
皆休之力也。
又若護(hù)國經(jīng)樓寺之外門樓。
皆昔曇一律師所經(jīng)始。
永徽中。
康僧會法師。
化身所??革。
今皆重整。
事同創(chuàng)始。
可謂勤矣。
咸通中也。
后終于其寺。
則今所謂大善者。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曇休。
字德敷。
姓李氏。
器度宏廓志行修敕。
納法已來未容少缺。
習(xí)通漸教頗至精微。
四分律相部疏宗蔚成淵府。
初機(jī)請學(xué)皆到甚深。
休于講訓(xùn)之馀紏繩寺任。
伊寺者梁所創(chuàng)。
年涉四百雖觀閣巋然。
且?棁傾弛。
休革故有方。
締構(gòu)無隙。
特加壯麗輪焉奐焉。
又護(hù)國經(jīng)樓迨諸棟宇悉見鼎新。
次以寺之門樓也。
則長安四年故曇一律師之經(jīng)始也。
既而頹廢仍重整覆。
一同創(chuàng)制。
復(fù)慊永徽中康僧會法師應(yīng)身堂座卑庳。
乃募人釐變舊規(guī)。
咸通年中也。
休之一言檀信響應(yīng)。
后終于住寺。
今之大善伽藍(lán)是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6—748 【介紹】: 唐僧。江都人,俗姓郭。工翰墨。少誓齒空門,志不可奪。依太原寺東塔,體解律文,絕其所疑,時賢推服,有聲京師。尋歸居揚(yáng)州龍興寺,食不求飽,居不易坐。朝士途經(jīng)者,以不踐其門閾為大羞。復(fù)召至長安,房琯、崔渙等皆爭與之交。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江都之郭氏。
稍具知識。
即念出家。
父母雖愛。
不能奪也。
既從瑤臺成律師受具戒。
旋于太原東塔寺究律藏。
言入希微。
理參玄要。
識者推伏焉。
眾請任以綱領(lǐng)職。
乃默然東歸。
率誦金剛般若經(jīng)如意輪心咒。
化鄉(xiāng)里。
諸所設(shè)施。
莫克盡述。
大略皆以隆顯教門。
敷弘法席而已。
且維揚(yáng)東南之沖要。
朝廷土大夫。
所從來往。
必脩刺門下。
然尤以得見為??。
以不得見為大辱。
故黃門侍郎盧藏用退而嘆曰。
宇宙之內(nèi)。
信有高人。
若太子少保陸象先。
兵部尚書畢構(gòu)。
少府監(jiān)陸馀慶。
吏部郎中嚴(yán)挺之。
河南尹崔希逸。
太尉房琯中書侍郎平章事崔渙。
禮部侍郎李憕。
著作郎綦母潛。
名士王昌齡。
僉所贍奉。
愿同灑掃。
天寶七載。
十月十四日。
晨興盥漱。
就胡床跏趺。
默睹西方。
既曛而滅于龍興寺之別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緇素弟子北距泗沂。
南踰領(lǐng)徼。
望哭者千族。
送葬者萬人其得法上首。
會稽曇一福建懷一等。
樹塔于城西蜀岡之原。
吏部員外郎趙郡李華。
撰文勒碑。
大理司直張從申書。
趙郡李陽冰篆額。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法慎。
姓郭氏。
江都人也。
孩抱之歲誓齒空門。
親愛所鐘志不可奪。
從遙臺成律師受具戒。
依太原寺東塔體解律文絕其所疑。
時賢推服。
或一言曲分于象表。
精理自得于環(huán)中。
聲振京師如晞愛日。
諸寺眾請綱領(lǐng)。
乃默然而東歸。
既還揚(yáng)都俯允郡愿恒誦金剛般若經(jīng)如意輪。
般若佛心我得此心。
眾生亦得。
如意勝愿我如此愿。
眾生亦如。
謂天臺止觀包一切經(jīng)義。
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
色空兩亡定慧雙照。
不可得而稱也。
慎暑不攝齊。
食不求飽。
居不易坐。
四方舍施歸于大眾。
一身有無均于最下。
朝廷之士銜命往還。
路出維揚(yáng)終歲百數(shù)。
不踐門閾以為大羞。
仰承一盻如洗饑渴。
慎與人子言依于孝。
與人臣言依于忠。
與人上言依于仁。
與人下言依于禮。
佛教儒行合而為一。
學(xué)者流誤。
故親校經(jīng)論延來者聽受。
故大起僧坊將警群迷。
故廣圖菩薩因地。
善護(hù)諸命。
故曲濟(jì)眾生壽量。
以文字度人。
故工于翰墨。
以法皆佛法。
故兼采儒流以我慢為防。
故自負(fù)衣缽。
以規(guī)規(guī)為任故綱正緇林。
以發(fā)揮道宗。
故上行恭禮。
以感慕遺跡。
故不遠(yuǎn)他邦。
以龍象參議。
故再至京國。
以軌度端明。
故研精律部歟。
黃門侍郎盧藏用才高名重罕于推挹。
一見于慎慕味循環(huán)不能離坐。
退而嘆曰。
宇宙之內(nèi)信有高人。
黃門于院中置以經(jīng)藏嚴(yán)以香燈。
天地?zé)o疆像法常在。
太子少保陸象先兵部尚書畢構(gòu)少府監(jiān)陸馀慶吏部侍郎嚴(yán)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書侍郎平章事崔渙禮部尚書李憕辭人王昌齡著作郎綦母潛僉所瞻奉愿同灑掃。
感動朝宰如此。
以天寶七載十月十四日。
晨興盥漱就胡床加趺。
心奉西方既嚑而滅于龍興寺別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緇素弟子北距泗沂南踰嶺徼。
望哭者千族。
會葬者萬人。
其上首曰會稽曇一閩僧懷一南康崇睿晉陵義宣錢塘譚山寺惠鸞洛京法瑜崇元鶴林寺法勵法海維揚(yáng)惠凝明幽靈祐靈一等。
罔不成樂說辯才入法華三昧。
眾所知識物之依怙。
天上甘露正味調(diào)柔。
人中象王利根成熟。
音樂樹下長流?;壑?。
雪山峰頂仰見清涼之月。
金剛決定煩惱無馀優(yōu)曇開敷香潔盈滿。
法施之恩郡居之感。
哀奉色身經(jīng)始靈塔于蕪城西蜀岡之原。
像教也幽公自幼及衰恒所親侍。
后請吏部員外郎趙郡李華為碑紀(jì)述。
大歷八年癸丑十二月也。
大理司直張從申書趙郡李陽冰題額其塔。
亦幽公經(jīng)度建塔之地。
廣袤如素高卑得中。
周臨四衢平視千里。
門人環(huán)蒔列柏薦以名香。
其塔屬會昌中例皆毀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丹陽人。
俗姓張,字文允。
少出家于鶴林寺。
周覽群經(jīng),該通外學(xué),圓入一性。
玄宗天寶中,預(yù)揚(yáng)州法慎律師講席,與曇一、靈一等同推為顏、冉。
復(fù)與皎然為忘形交。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法海字文允。俗姓張氏。丹陽人。一云曲江人。出家鶴林寺。為六祖弟子。天寶中預(yù)揚(yáng)州法慎律師講席。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字文允。
生丹陽之張氏。
少隸鶴林寺薙染。
尋訪師友。
研究經(jīng)論。
于是東魯之書。
西來之指。
悉探其源奧。
嘗謂人曰。
佛學(xué)無他。
惟心地而已矣。
馀皆椎輪也。
天寶中。
預(yù)揚(yáng)州法慎律寺講席。
曇一靈一等。
人共推為顏冉焉。
尤與杼山晝公交善。
黑白二徒為林下游者多從之。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法海字文允。
姓張氏。
丹陽人。
少出家于鶴林寺。
白駒匪食其場苗。
金翅俄翔其海面。
曲從師教周覽群經(jīng)。
大壑納川鄧林聚羽。
是以圓入一性學(xué)階空王。
擅當(dāng)代獨悟之名。
剖先賢不決之義。
一時外學(xué)六籍該通。
嘗謂人曰。
佛法一門極唯心地。
馀皆椎輪也。
天寶中預(yù)揚(yáng)州法慎律師講肆。
曇一靈一等推為顏冉焉。
復(fù)與杼山晝公為忘形之交林下之游。
黑白二徒多從求益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常州晉陵人。住興寧寺,以明律稱。與慧宣、德宣并稱“三宣”。有《折中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晉陵人。姿性聰利。翛然有出俗態(tài)。納法后。孜孜律科其砥礪之益雖寸陰無廢。天寶初。依楊州法慎律師。慎撫而嘆曰。孔子以為后生可畏。其子之謂乎。后聽周律師講終南事鈔??家嚲隆V壑杏?。折中者。折非而中是也。中我之是而折慊融濟(jì)崿勝諸師之非。則猶未晚乎是非也。然于宗門。則不得不爾。其晚年化風(fēng)尤盛。竟亦莫知其所終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義宣者。
晉陵人也。
宿植利根翛然出俗。
不煩師訓(xùn)砥礪厥心。
納法后孜孜律科時無虛度。
玄儒旁綜長在篇章。
卒問捷給。
而稟延陵恭讓之風(fēng)。
雅得毗尼之體。
初揚(yáng)州法慎傳于舊章。
淮甸之間推為碩匠。
天寶初宣斂衽摳衣。
咨詢彌久輩流率服。
慎且嘆賞曰。
可畏乎。
宣講終南事鈔請業(yè)于周律師之庭。
考覈尤精。
乃著折中記六卷以解之。
蓋慊。
融濟(jì)崿勝諸師有所紕謬故也。
使是非各盡其分。
人免據(jù)宗而阿比。
從此立稱耳。
毗陵多出名士。
僧有三宣慧德義是歟。
時于江都習(xí)業(yè)。
會稽曇一閩川懷一慶云靈一同門為朋也。
晉陵既有三宣。
慎門復(fù)出三一焉。
江表資為美談。
宣天寶末盛行化導(dǎo)。
罔究其終。
系曰。
夫名以制義所出無窮。
奈何師資踵武而犯教祖之諱乎。
通曰。
春秋貴賤不嫌同號也。
或曰。
滕齊不敵俱書侯。
乃曰。
不嫌同號。
號與名豈得例諸。
通曰。
號大不嫌。
名小豈嫌乎。
矧以義宣始為名者。
安知弟子成事于南山之門邪。
然出家者必也無妨。
一則姓既以華從梵。
咸稱釋氏。
一則西域無諱。
此合從旃。
具諱者周人以事鬼神。
夏商無諱明矣。
況乎宣師已生兜率。
小為天人大為菩薩。
豈宜以鬼神事之。
致令唐初高德勝士往往止存一字名。
職由諱之極矣。
屬今修撰。
乃闕文也。
乃知真諦無諱。
俗諦聞似則懼。
或曰。
今沙門姓既為釋。
名復(fù)不諱。
言我不隨俗諦。
云何對君主稱臣。
莫西域有否。
通曰。
姓名不對王者。
臣妾表疏合然。
昔齊帝問王儉。
遂令對見稱名。
自漢至唐肅宗朝。
始見稱臣。
由此沿而不革。
良以沙門德薄日就衰微。
一往無復(fù)矣。
又以法委國王誠難改作。
王謂為是楷定莫移。
故佛言。
雖非我制諸方為清凈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1—782 【介紹】: 唐僧。天臺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晉陵荊溪,稱荊溪大師,又稱妙樂大師。俗姓戚。原為儒家子弟,二十歲入左溪玄朗之門,三十八歲于宜興凈樂寺出家,后在吳郡開元寺講止觀。玄朗卒,住天臺山國清寺。有《法華玄義釋簽》、《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止觀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毗陵之荊溪戚氏子也。
家世儒素。
年二十。
以處士。
事左溪玄朗師。
而受經(jīng)焉。
異日朗謂之曰。
汝何夢矣。
曰疇昔之夜夢。
著僧伽黎。
挾兩輪。
游大河中。
朗曰。
嘻汝其以止觀二法。
度眾生于生死淵乎。
天寶初。
始緇薙。
尋從越州曇一律師。
究毗尼藏。
復(fù)于吳之開元寺大闡所學(xué)。
無幾何朗師捐世。
乃嘆曰。
道之難行也。
我知之矣。
古之至人。
靜以觀其本。
動以應(yīng)乎物。
二俱不住。
而后庶幾以蹈大全。
今之人或蕩于空。
或膠于有。
舍予其誰足取正哉。
于是祖述所傳章句。
凡十?dāng)?shù)萬言。
以貽諸后。
詔書屢徵。
卒辭疾不起。
雖當(dāng)大兵大饑之際。
歸趨愈盛。
而道迪愈勤。
布衣草座。
以身率物。
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
示疾于佛隴道場。
語其徒曰。
夫一念無相。
謂之空。
無法不備。
謂之假。
不一不異。
謂之中。
在凡為三因。
在圣為三德。
爇炷則初后同相。
涉海則淺深異流。
自利利人。
在此而已。
爾曹其毋忽。
因隱幾泊然而化。
壽七十二。
臘三十四。
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師瑩兆之西南隅。
嗣其法者。
吳門沙門元皓也。
平日著述有法華釋簽。
法華疏記。
各十卷。
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
法華三昧補(bǔ)助儀一卷。
方等懺補(bǔ)闕儀二卷。
略維摩疏十卷。
維摩疏記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錍論一卷。
止觀義例大意。
止觀文句。
十妙不二門等。
行于世。
搢紳先生之得其道者。
學(xué)士梁肅其尤也。
故摛鴻筆。
以發(fā)大師之蘊(yùn)。
而勒之金石誠無愧。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湛然。
俗姓戚氏。
世居晉陵之荊溪。
則常州人也。
昔佛滅度后。
十有三世至龍樹。
始用文字廣第一義諦。
嗣其學(xué)者號法性宗。
元魏高齊間有釋慧文。
默而識之。
授南岳思大師。
由是有三觀之學(xué)。
洎智者大師蔚然興于天臺。
而其道益大。
以教言之則然乃龍樹之裔孫也。
智者之五世孫也。
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家本儒墨。
我獨有邁俗之志。
童丱邈焉異于常倫。
年二十馀受經(jīng)于左溪。
與之言大駭。
異日謂然曰。
汝何夢乎。
然曰。
疇昔夜夢披僧服掖二輪游大河之中。
左溪曰。
嘻汝當(dāng)以止觀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淵乎。
乃授以本師所傳止觀。
然德宇凝精神鋒爽拔。
其密識深行沖氣慧用。
方寸之間合于天倪。
至是始以處士傳道。
學(xué)者悅隨。
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
天寶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
遂往越州曇一律師法集。
廣尋持犯開制之律范焉。
復(fù)于吳郡開元寺敷行止觀。
無何朗師捐代。
挈密藏獨運(yùn)于東南。
謂門人曰。
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
古先至人。
靜以觀其本。
動以應(yīng)乎物。
二俱不住。
乃蹈于大方。
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
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將欲取正舍予誰歸。
于是大啟上法旁羅萬行。
盡攝諸相入于無間。
即文字以達(dá)觀。
導(dǎo)語默以還源。
乃祖述所傳章句凡十?dāng)?shù)萬言。
心度諸禪身不踰矩。
三學(xué)俱熾群疑日潰。
求珠問影之類。
稍見罔象之功行。
止觀之盛始然之力也。
天寶末。
大歷初。
詔書連徵。
辭疾不就。
當(dāng)大兵大饑之際。
揭厲法流學(xué)徒愈繁。
瞻望堂室以為依怙。
然慈以接之謹(jǐn)以守之。
大布而衣一床而居。
以身誨人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隴道場。
顧語學(xué)徒曰。
道無方性無體。
生歟死歟其旨一貫。
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
要與汝輩談道而訣。
夫一念無相謂之空。
無法不備謂之假。
不一不異謂之中。
在凡為三因。
在圣為三德。
爇炷則初后同相。
涉海則淺深異流。
自利利人在此而已。
爾其志之。
言訖隱幾泊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法臘三十四。
門人號咽。
奉全身起塔。
袝于智者大師塋兆西南隅焉。
入室弟子吳門元浩。
可謂邇其人近其室矣。
然平日輯纂教法。
明決前疑開發(fā)后滯。
則有法華釋簽法華疏記各十卷。
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
法華三昧補(bǔ)助儀一卷。
方等懺補(bǔ)闕儀二卷。
略維摩疏十卷。
維摩疏記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鏍-糸+拱]論一卷。
及止觀義例止觀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
盛行于世。
詳其然師始天寶終建中。
以自證之心說未聞之法。
經(jīng)不云乎。
云何于少時大作佛事。
然師有焉。
其朝達(dá)得其道者。
唯梁肅學(xué)士。
故摛鴻筆成絕妙之辭。
彼題目云。
嘗試論之。
圣人不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傳灌頂。
頂再世至于左溪。
明道若昧。
待公而發(fā)乘此寶。
乘煥然中興。
蓋受業(yè)身通者三十有九僧。
搢紳先生高位崇名。
屈體承教者又?jǐn)?shù)十人。
師嚴(yán)道尊遐邇歸仁。
向非命世而生則何以臻此。
觀夫梁學(xué)士之論儗議偕齊。
非此人何以動鴻儒。
非此筆何以銘哲匠。
蓋洞入門室見宗廟之富。
故以是研論矣。
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
詩云。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謂歟。
有會稽法華山神邕作真贊。
至大宋開寶中。
吳越國王錢氏。
追重而誄之。
號圓通尊者焉。
可不是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4—780 【介紹】: 唐僧。
俗姓劉。
幼出家,事靈隱謀禪師。
玄宗天寶四載,受戒于東海覽真,傳律于會稽曇一。
肅宗至德中,舉高行,隸名蘇州開元寺。
乾元中,詔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長講戒律,秀為其一。
擅場十六番,律樞正持,為湖南北宗仰。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辯秀。
俗姓劉氏。
漢楚王交三十一代孫也。
秀幼孤。
諸父哀字。
禮如教立孝自天生。
而宿植緣深心田欲稔。
因請伯氏出家長行。
哀而舍旃。
事靈隱謀禪師便能問津。
圖入道之意。
所聞指訓(xùn)。
如涼風(fēng)入懷。
醒然清悟。
天寶四年受戒于東海鑒真大師。
傳律于會稽曇一。
至德中舉高行隸名于吳郡開元寺。
乾元中下詔天下二十五寺。
各定大德七人長講戒律秀應(yīng)其數(shù)也。
頃年于凈土一門不愆于念。
嘗謂人曰。
昔聞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
此乃蓬心不直非達(dá)觀之說。
何邪夫出言即性發(fā)意皆如。
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況我正念乎。
秀壇場一十六番度人孤制。
律樞正持僧綱自肯。
湖南北皆宗仰焉。
以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寢疾而終。
春秋六十七。
法臘三十五。
當(dāng)其逝日。
有庭樹一本。
枝葉扶疏朝華正敷。
而遽萎瘁。
其年七月五日。
遷靈龕于武丘西寺松門之右。
門人道亮道該清會。
偕繞旃檀之香樹也。
故觀察使韋元甫李棲筠虢州刺史李紓。
御史中丞李道昌。
盡欽慕往德。
亦林下之交。
霅晝?yōu)楸炑伞?div id="zktu7y9" class='inline' id='people_20366_1_44_comment'>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劉氏。
漢楚王交裔孫也。
幼孤。
養(yǎng)于諸父。
出家。
事靈隱謀禪師薙落。
天寶四年。
納戒于東海鑒真師。
傳律于會稽曇一師。
至德中。
詔舉高行。
獲隸名吳郡之開元寺。
乾元中。
詔天下二十五寺。
各定大德七人。
長請律藏。
郡以秀應(yīng)命。
然尤專心凈土。
嘗謂人曰。
或聞西方以戒為有相大乘。
是不然。
何則。
夫出言即性。
發(fā)意皆如。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況正念乎。
大乘則已。
孰為有相。
孰為無相者。
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
寢疾而終。
壽六十七。
臘三十五。
是年七月五日。
遷龕窆于虎丘西寺。
松門之右。
霅沙門如晝撰碑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7—791 【介紹】: 唐僧。
吳郡人,字恒度。
俗姓徐。
南朝陳徐陵七世孫。
幼依錢塘龍泉道場一公出家。
初進(jìn)具于興大師,通《律鈔》于曇一。
后十講《律鈔》,五升壇場。
肅宗乾元初為大德,住開元寺講戒律,從學(xué)者均一時聞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字恒度。
姓徐氏。
八代祖。
摛。
齊景陵王西邸學(xué)士。
其子陵。
梁尚書左仆射。
有文章。
與庚子山齊名。
陳亡佐治吳邑。
遂家吳。
皓吳產(chǎn)也。
姿性耿介。
矯矯欲脫俗。
尋依錢塘龍泉道場一公。
出家。
天寶六年。
詔精擇脩潔者。
每州許度三人。
皓獲隸籍包山福愿道場。
初從興大師進(jìn)具。
后讀南山律鈔于曇一大師
未幾。
復(fù)歸隱包山。
乾元初。
詔以天下二十七寺。
各選大德七人。
使長講律法。
眾請住開元寺。
晚年究心圓宗別置西方凈社誦法華經(jīng)九千馀部貞元六年十月疾。
至十三月疾亟。
顧謂弟子維亮曰。
必歸我于洞庭置塔。
是夜天無云翳。
而星隕如雨。
遂卒于開元寺。
壽七十五。
臘四十三。
其窆也。
霅晝作碑頌。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神皓。
字恒度。
姓徐氏。
八代祖摛齊竟陵王西邸學(xué)士。
子陵梁尚書左仆射。
其文與庚子山齊名。
迨陳國亡。
因佐吳邑。
遂家姑蘇。
皓乃為吳郡人也。
天性耿潔風(fēng)韻朗邁。
幼負(fù)脫俗之姿。
尋依錢塘龍泉道場一公出家。
天寶六年降版詔精擇真行一州許度三人。
皓居薦首。
因隸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場。
初進(jìn)具于興大師。
次通律鈔于曇一
后士講律鈔。
五升壇場遂乘舟歸包山。
使野叟誅茅山童掃石。
逍遙棲息旋增修屋宇。
乾元元祀有詔天下二十七寺。
各奏大德七人長講戒律。
因請住開元寺。
欲果其愿且懼簡書。
遂僶俛從命。
奉戒弟子開州刺史陸向前給事中嚴(yán)涚服道弟子禮部侍郎劉太真前大理評事張象欽風(fēng)弟子前廉史亞相李棲筠。
請綱任海隅。
一邑緇伍三變至于道。
末年工于圓宗。
別置西方法社。
誦法華經(jīng)九千馀部。
貞元六年十月開元寺遇疾至十二月顧囑弟子維亮曰。
我棄世后可歸洞庭故山置塔。
說法而終。
是夜琉璃色天星霣如雨。
西方兆眹密現(xiàn)于前。
春秋七十五。
僧臘四十三。
門人維亮。
有文有道獨步當(dāng)時。
執(zhí)師之喪不以證而廢教也。
傳法弟子道超靈俊道浚道棱維讓維誠。
皆一時英邁。
霅晝?yōu)閴炈灻涝啤?div id="kg2ygeu" class='inline' id='people_18922_2_45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4—777 【介紹】: 唐僧。潤州人,俗姓魏。玄宗開元中出家于丹陽開元寺。天寶初,受戒于杭州華嚴(yán)寺。復(fù)徙靈隱寺,依遠(yuǎn)律師,通《四分律鈔》。肅宗上元中,刺史韋儇請住持潤州招隱寺。撰《古今決》十卷,釋《四分律鈔》數(shù)十萬言,條貫甚明,大行于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魏氏。
南徐人。
開元中。
從丹陽開光寺。
齊大師落發(fā)。
天寶初。
依杭州華嚴(yán)寺。
光律師受具。
后徙靈隱寺。
事遠(yuǎn)律師。
通四分律鈔。
又于越州曇一律師所。
研究其義。
講訓(xùn)詳明。
生徒四至。
至德二年。
詔居慈和寺。
上元中。
刺史韋儇。
迎為招隱統(tǒng)領(lǐng)大德。
即于其暇。
著古今決。
釋。
四分律鈔。
數(shù)十萬言。
大行于世。
其自序尤詳。
盡茲不錄。
大歷十二年。
冬趺座而逝。
壽五十四。
臘三十五。
越明年春。
建塔于山之西原。
屯田員外郎柳識為碑頌。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朗然。
俗姓魏。
世襲冠冕。
其先隨東晉南渡則為南徐人也。
開元中入道受業(yè)于丹陽開元寺齊大師。
天寶初受具于杭州華嚴(yán)寺光律師。
后徙靈隱寺依遠(yuǎn)律師通四分律鈔。
重稟越州曇一律師精研律部。
講訓(xùn)生徒四遠(yuǎn)響應(yīng)。
肅宗至德二年。
恩命舉移隸名于慈和寺。
上元中刺史韋儇又請為招隱統(tǒng)領(lǐng)大德。
即以其年講授之暇著古今決十卷。
解釋四分律鈔。
數(shù)十萬言。
繁雜義例條貫甚明。
大行于世。
觀其先列古人之義。
有所不安則判斷之。
故號決也。
決中自序。
初依天竺威律師學(xué)習(xí)。
復(fù)從遠(yuǎn)一二師也。
凡戒壇則二十六登。
皆為壇席之主。
律鈔凡二十八過講。
有饋遺者隨豐薄。
受而轉(zhuǎn)施悲信二田。
凡于教理披文究義。
皆言宿習(xí)之力也。
執(zhí)持戒檢斯須不違。
大歷十二年冬癸卯。
趺坐如常恬然化滅時年五十四。
僧臘三十五。
越十三年春辛酉。
建塔于山西原。
缞麻之徒泣血千計。
高行弟子清浩擇言等。
請益弟子御史中丞洪府觀察使韋儇。
吏部員外李華。
潤州刺史韓賁。
湖州刺史韋損。
御史大夫劉暹。
潤州刺史樊冕。
皆歸心奉信。
屯田員外郎柳識為碑頌焉。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