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普寂

相關(guān)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不詳氏族。豫州人。年少出家。習(xí)經(jīng)過目不忘。雖數(shù)十萬言。久而猶憶。初未嘗溫。及進(jìn)具。人以為苗而不秀??譄o后成。凝聞之嘆曰。世書尚有朝聞夕死之言。而況出世之道乎。遂往彭城。依嵩公咨攝論。顧謂諸徒曰。已了綱旨。馀文復(fù)奚暇究哉。即辭嵩。將事制疏。嵩初恐其乖僻難之。凝以為大例可知。然或小失無所慮也。竟別去。疏畢。聲望益振。入京住辯才寺。隋文屢興殿會。而凝尤為所延致。俄居禪定寺。大業(yè)間卒。春秋四十八。始凝之未入京也。有明及妄師。以攝論著名關(guān)東。邀與相見。遽問云。黎耶識滅否。答云滅。及則踴身起坐撫掌大慶。托之承緒而逝。且凝行檢嚴(yán)潔。福智俱營。故辯才一寺。完治無闕。長打?qū)⒘恕1憔驮?。于戲何其年之不永也?/blockquote>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 義解篇六
釋智凝。
不詳姓族。
豫州人。
年小出家。
積傳師習(xí)經(jīng)目不忘。
并貫懷抱。
所誦眾經(jīng)數(shù)十萬言。
須臾便引誦。
未嘗溫故。
及進(jìn)具后。
日聲情望。
群宗遙指恐無后成。
凝聞之嘆曰。
俗尚朝聞不懷夕死。
出世道要何累厚彭生城。
遂往嵩公 仰咨攝論。
幽神外動。
正義斯臨。
心若舊聞。
再無重請。
初講才訖。
第二勝相。
顧諸徒曰。
攝論綱旨都可見矣。
馀文無暇更聽。
便欲制疏往辭于嵩。
嵩曰后生標(biāo)領(lǐng)爾并驅(qū)邪。
恨功未后通。
恐乖僻耳。
凝曰蒙法師開明大照
舉列可知。
失在支詐。
故無所慮便拜首別焉。
時以為誇誕未之欣尚也。
及著疏既了。
剖決詞宗依而講解。
聲望轉(zhuǎn)盛。
后赴京輦居于辯才引眾常講。
亟傳徽緒。
隋文法盛屢興殿會。
名達(dá)之僧多參勝集。
唯凝一人領(lǐng)徒弘法。
至于世利曾不顧眄。
所以學(xué)侶成德實(shí)異同倫。
后住禪定。
猶宗舊習(xí)。
大業(yè)年中卒于住寺。
春秋四十有八。
初凝傳法關(guān)東無心京講。
有明及法師者。
攝論嘉名宗績相師。
凝當(dāng)其緒年事衰頓。
仍令學(xué)士延凝。
既達(dá)相見一無馀述。
但問云。
黎耶識滅不。
凝曰。
滅矣。
及乃勇身起坐。
撫掌大慶。
不久而卒。
凝因承及緒。
故學(xué)者不移其宗。
兼行潔清嚴(yán)風(fēng)霜不變。
六時自課福智無歇。
故辯才一寺躬事修營。
汲灌樹植。
平坦僧院初無有闕。
長打?qū)⒘吮憔驮?div id="chd82n4"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989_1_68_comment'>
說法既竟還依福事。
章疏之務(wù)手不執(zhí)文。
隨時扣寂對至鐘鼓。
或一宿施會。
赍及百千。
或一時外食。
?兼金帛。
皆曾無別念。
志存授法。
故所在傳嗣矣。
有學(xué)士靈覺道卓。
并蜀土名僧。
依承慧解擅跡京室。
逸還益部弘贊厥宗。
故岷洛攝論由之而長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06—706 【介紹】: 唐僧。汴州尉氏人。禪宗北宗創(chuàng)始人。俗姓李。少覽經(jīng)史,博學(xué)多聞。后出家?guī)煻U宗五祖弘忍于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弘忍卒,傳法于荊州當(dāng)陽山玉泉寺,學(xué)人甚眾。倡“漸悟”禪學(xué)。九十余歲時,武則天召至洛陽,又至長安內(nèi)道場,親加禮拜。卒謚大通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約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高祖武德間在洛陽受戒。50歲時至蘄州雙峰東山寺,嗣禪宗五祖弘忍。歷6年,升為上座僧。高宗咸亨間,弘忍命門人作偈以明禪旨,神秀所作,弘忍以為未盡,遂付袈裟于慧能。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當(dāng)陽山玉泉寺,歷20余年,開禪門北宗一派。武后久視元年(700)召至洛陽,住內(nèi)道場。卒謚大通禪師?!?a target='_blank'>舊唐書》有傳?!?a target='_blank'>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存其詩偈1首?!度圃娡饩帯肥沾嗽娰省?/blockquote>
全唐詩續(xù)補(bǔ)遺
神秀,開封尉氏李氏子。師黃梅弘忍(謚大滿)禪師,奉楞伽為心要,為北宗之祖,亦稱六祖。住荊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當(dāng)陽山置度門寺以旌異之。神龍二年卒,年百馀歲。謚大通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生洛陽尉氏。
李氏。
小年從師薙染受法。
后值忍大師于蘄州東山雙峰寺。
開示心要。
嘆曰此吾志也。
敢不力。
雖躬事樵汲。
無所憚。
會有行者慧能。
竟得從上諸祖表信衣缽于大師。
而大師遽亦示寂。
于是秀往居江陵之當(dāng)陽山。
以闡化導(dǎo)眾。
四海禪侶。
向風(fēng)而靡。
則天聞其名。
詔肩輿赴闕。
入內(nèi)道場。
躬拜跪。
執(zhí)弟子禮。
供施豐縟。
以致崇重道德之意。
仍詔于前所居地。
建后度門寺。
當(dāng)是時。
王公貴人。
逮夫士庶。
皆屣履造庭。
伏謁聽訓(xùn)誨。
方能公禪師以承嗣之嫡。
留韶陽。
秀因累疏舉薦。
以為其操履之素。
出已上。
當(dāng)必召以淑天下。
不宜捐棄裔土。
使本朝有輕教。
名宜手牘喻上指于能公。
中宗朝尤進(jìn)言不已。
然能公終莫之動也。
語載能禪師傳。
神龍二年。
秀卒。
名士達(dá)官之服喪會葬者不可勝紀(jì)。
岐王范。
燕公張說。
徵士盧鴻。
各為碑誅。
門人普寂義??私B宗緒。
詔謚大通中宗朝。
又詔以舊邸。
為報恩寺。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神秀。
俗姓李氏。
今東京尉氏人也。
少覽經(jīng)史博綜多聞。
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
后遇蘄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忍師。
以坐禪為務(wù)。
乃嘆伏曰。
此真吾師也。
決心苦節(jié)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dá)磨者。
得禪宗妙法。
自釋迦佛相傳授。
以衣缽為記。
世相傳付。
航海而來。
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
達(dá)磨貴傳徑門心要。
機(jī)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隱于嵩丘少林寺。
尋卒。
其年魏使宋云于蔥嶺見之。
門徒發(fā)其冢。
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
可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與信俱住東山。
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秀既事忍。
忍默識之。
深加器重。
謂人曰。
吾度人多矣。
至于懸解圓照無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
秀乃往江陵當(dāng)陽山居焉。
四海緇徒向風(fēng)而靡。
道譽(yù)馨香普蒙熏灼。
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
肩輿上殿親加跪禮。
內(nèi)道場豐其供施。
時時問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時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禮謁。
望塵拜伏日有萬計。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
尤加寵重。
中書令張說嘗問法執(zhí)弟子禮。
退謂人曰。
禪師身長八尺。
厖眉秀目威德巍巍。
王霸之器也。
初秀同學(xué)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
互得發(fā)揚(yáng)無私于道也。
嘗奏天后請追能赴都。
能懇而固辭。
秀又自作尺牘序帝意徵之。
終不能起。
謂使者曰。
吾形不揚(yáng)。
北土之人見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緣。
且不可違也。
了不度大庾嶺而終。
天下散傳其道。
謂秀宗為北。
能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
秀以神龍二年卒。
士庶皆來送葬。
詔賜謚曰大通禪師。
又于相王舊邸造報恩寺。
岐王范燕國公張說。
徵士盧鴻各為碑誄。
服師喪者名士達(dá)官不可勝紀(jì)。
門人普寂義福并為朝野所重。
蓋宗先師之道也。
系曰。
夫甘苦相傾氣味殊致。
甘不勝苦則純苦乘時。
苦不勝甘則純甘用事。
如是則為藥治病。
偏重必離也。
昔者達(dá)磨沒而微言絕。
五祖喪而大義乖。
秀也拂拭以明心。
能也俱非而唱道。
及乎流化北方。
尚修練之勤。
從是分岐南。
服興頓門之說。
由茲荷澤行于中土。
以頓門隔修練之煩。
未移磐石。
將弦促象韋之者。
空費(fèi)躁心。
致令各親其親同黨其黨。
故有盧奕之彈奏神會之徙遷。
伊蓋施療專其一味之咎也。
遂見甘苦相傾之驗(yàn)矣。
理病未效乖競先成。
秖宜為法重人。
何至因人損法。
二弟子濯擊師足。
洗垢未遑折脛斯見。
其是之喻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4 【介紹】: 唐僧。潞州銅鞮人。俗姓姜。師事神秀。住藍(lán)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嘗出字外。后隸京城慈恩寺。玄宗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途經(jīng)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賚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謚號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銅鞮人。出家從神秀禪師。得心法。始居藍(lán)田之廣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師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開元十一年。駕幸東都。詔扈從。所過官吏士女。具華幡迎導(dǎo)。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蓋秀公出自黃梅。而化行關(guān)洛。雖為帝后王公所敬。禮然其所在。殊未嘗提唱宗旨。以開發(fā)徒眾。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說。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張均禮部侍郎韋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吳吾與汝輩訣別矣。既退而張竊語房。某以早歲餌金丹。深忌臨喪。今大師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與房曰。吾與張游有年矣。而宿業(yè)之來。其不可免如此。茍能小忍。以終吾會。則猶庶幾。且就執(zhí)房手曰勉之。必為中興名臣。后張果陷賊。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義福。
姓姜氏。
潞州銅鞮人也。
幼慕空門黍累世務(wù)。
初止藍(lán)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嘗出房宇之外。
后隸京師慈恩寺。
道望高峙傾動物心。
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jīng)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禮紛紛瞻望無厭。
以二十年卒。
有制謚號曰大智禪師葬于伊闕之北。
送葬者數(shù)萬人。
中書侍郎嚴(yán)挺之躬行喪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禪門之杰。
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
而未嘗聚徒開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傳教二十馀載。
人皆仰之。
初福往東洛。
召其徒戒其終期。
兵部侍。
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預(yù)造焉。
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
且曰。
吾沒日昃當(dāng)為此決別耳。
久之張謂房曰。
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福忽謂房曰。
與張公游有年矣。
張公將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
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為中興名臣。
其勉之。
言訖而終。
后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
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jié)。
皆終福之言矣。
又釋行思。
姓劉氏。
廬陵人也。
濡潤厥躬貞諒其性。
出塵之后納戒已還。
破觚求圓斲雕為樸。
厥志天然也。
往韶陽見大鑒禪師。
一言蔽斷猶擊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還復(fù)吉州闡化。
四方禪客繁擁其堂。
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于本生地。
敕。
謚大師號。
曰洪濟(jì)。
塔曰歸真。
其塔會昌中例從堙毀后法嗣者重崇樹之。
神僧傳·卷第七
僧義福者。上黨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潔。搢紳士庶翕然歸依。嘗從駕往東都。所歷郡縣人皆傾向。檀施巨萬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學(xué)徒。告以將終。兵部侍郎張均。中書侍郎嚴(yán)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禮部侍郎韋涉。常所禮謁。是日亦同相造焉。義福乃升座為門徒演法。乃曰。吾歿于是日當(dāng)以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宿歲餌金丹。爾來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義福謂房曰。某與張公游有年數(shù)矣張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向來若終法會足以免難惜哉。乃攜房之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公其勉之。言訖而終。及祿山之亂。張均陷賊庭授偽署。房琯翊贊兩朝竟立大節(jié)真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9—741 【介紹】: 唐僧。
南天竺摩賴耶國人。
屬婆羅門種姓。
相傳本中天竺國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為南天竺國王所遣,入唐傳法。
玄宗開元時入長安,譯密教經(jīng)典數(shù)種,大智、大慧、不空、一行等皆師事之。
后至洛陽,示寂于廣福寺。
卒謚國師。
譯有《瑜珈念誦法》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華言金剛智。
南印土摩剌耶國人也。
摩剌耶。
華言光明。
其國近觀音所居補(bǔ)陀洛伽山。
故云爾。
父婆羅門善五明論。
建支王師事之。
智甫數(shù)歲。
即能日誦萬言。
不廢忘。
年十六出家。
隨師學(xué)于中印土那爛陀寺。
修多羅阿毗曇。
莫不練習(xí)。
洎登戒法。
遍聽律部。
既而詣西印土究討小乘諸部。
瑜伽三密陀羅尼門。
十馀年。
于是博通三藏。
次東游楞伽山。
歷佛逝裸人等。
二十馀國。
開元七年。
至廣州。
詔迎居京師之慈恩寺。
徙薦福寺。
至必建大曼拿羅灌頂法。
度四眾。
大智大慧不空三師。
皆行弟子禮。
十九年。
從駕幸洛陽。
會久不雨。
詔結(jié)壇禱之。
于是依菩薩法在所住處。
用不空鉤穴地深四肘。
起壇其上。
繪七俱胝菩薩像。
對之祀唄。
期以像目開。
即雨七日。
炎氣益熾。
天無云翳。
午后目開。
西北風(fēng)起雨大霔。
飛瓦拔樹。
遠(yuǎn)近驚駭。
而壇屋穿漏。
莫知其故。
或傳以為龍飛去云。
士庶來觀。
日千萬輩。
時上以得姓之始。
崇老氏。
有司希意請。
凡蕃客一切并逐。
報可。
侍者以告。
智曰。
吾梵僧也。
非蕃客。
詔旨寧為我哉。
卒不去。
未幾陛辭游雁門。
上大驚。
下握手上殿。
慰問移時。
有皇女。
疾久不愈。
遷臥咸宜外館。
閉目經(jīng)旬。
浹無所語。
詔智授誡。
因擇宮中七歲女子二人。
以緋繒蔽面臥地。
上使牛仙童。
書若敕者。
焚之它處。
智嘿有所誦。
二女子忽能誦所焚敕語。
不遺一字。
頃之皇女亦起。
坐上聞之。
不俟仗衛(wèi)馳而至。
而皇女因謂上曰。
冥數(shù)難移。
琰摩王以陛下之德。
見二女子持敕至。
遂令先保母鎦氏護(hù)送。
隨二女子歸。
猶獲半日之活。
以慰陛下。
自是上加欽仰。
武貴妃造金剛壽命菩薩像。
河?xùn)|郡王。
繪毗盧遮那塔中像。
皆智所戒飭也。
曰庶幾其延壽。
二貴。
人果皆不久而終。
大慧禪師一行。
請譯灌頂諸部流通。
十一年。
詔于資圣寺置館。
出瑜伽念誦法二卷。
七俱胝陀羅尼二卷。
東印土婆羅門。
大首領(lǐng)。
直中書。
伊舍羅譯語。
嵩岳沙門溫古筆受。
十八年于大薦福寺。
出?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
沙門智藏譯語。
一行筆受。
又補(bǔ)足舊譯隨求章句。
二十年。
于洛陽廣福寺。
語門人曰。
白月圓時。
吾當(dāng)逝矣。
八月既望。
禮毗盧遮那佛像。
繞旋七匝。
還院焚香發(fā)愿。
頂戴梵夾拜所譯。
從容付囑。
寂然而化。
壽七十一。
臘五十一塔于龍門伊川之右。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華言光明。其國境近觀音宮殿補(bǔ)陀落伽山。父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智生數(shù)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無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不樂習(xí)尼揵子諸論。乃削染出家。蓋宿植之力也。后隨師往中印度那爛陀寺。學(xué)修多羅阿毗達(dá)磨等。洎登戒法遍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xué)小乘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馀年全通三藏。次復(fù)游師子國登楞伽山。東行佛誓裸人等二十馀國。聞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來。以多難故累歲方至。開元己未歲達(dá)于廣府。敕迎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拿羅灌頂?shù)缊龆扔谒谋?。大智大慧二禪師。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禮焉。后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yīng)。乃詔智結(jié)壇祈請。于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帝使一行禪師謹(jǐn)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天無浮翳。午后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fēng)生。飛瓦拔樹崩云泄雨。遠(yuǎn)近驚駭。而結(jié)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zhì)明京城士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斯乃壇法之神驗(yàn)也。于時帝留心玄牝。未重空門。所司希旨奏。外國蕃僧遣令歸國。行有日矣。侍者聞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敕吾終不去。數(shù)日忽乘傳將之雁門奉辭。帝大驚。下手詔留住。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臥于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jīng)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hù)送公主魂隨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shù)難移。今王遣回略覲圣顏而已??砂肴臻g然后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河?xùn)|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非久矣。經(jīng)數(shù)月皆如其言。凡先覺多此類也。智理無不通事無不驗(yàn)。經(jīng)論戒律秘咒馀書。隨問剖陳如鐘虡受。有登其門者。智一覿其面永不忘焉。至于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自開元七年始屆番禺。漸來神甸。廣敷密藏。建曼拿羅依法制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尚斯教。數(shù)就咨詢。智一一指授曾無遺隱。一行自立壇灌頂。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請譯流通。十一年奉敕于資圣寺翻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lǐng)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于大薦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文。復(fù)觀舊隨求本中有闕章句。加之滿足。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驗(yàn)。秘密流行為其最也。兩京稟學(xué)濟(jì)度殊多。在家出家傳之相繼。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dāng)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傳教弟子不空奏舉。敕謚國師之號。灌頂?shù)茏又袝汤啥砒櫇u。素所歸奉。述碑紀(jì)德焉。 系曰。五部曼拿羅法。攝取鬼物必附麗童男處女。去疾除祅也絕易。近世之人用是圖身口之利。乃寡徵驗(yàn)。率為時所慢。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
神僧傳·卷第七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生數(shù)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不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乃削染出家。從師歷游諸國。至開元中達(dá)于廣府。后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yīng)。乃詔智結(jié)壇祈請。于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 帝使一行禪師謹(jǐn)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徒冬切)天無浮翳。午后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fēng)生。飛瓦拔樹崩云泄雨。遠(yuǎn)近驚駭。而結(jié)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zhì)明京師一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臥于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jīng)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hù)送公主魂。隨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shù)難移。今王遣回略覲圣顏而已??砂肴臻g然后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又勸河?xùn)|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命非久矣。經(jīng)數(shù)月皆如其言。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dāng)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或683—727 【介紹】: 唐僧。魏州昌樂人,一說鉅鹿人。俗姓張,名遂。張公瑾孫。少聰明,博覽經(jīng)史,尤精歷象、陰陽、五行之學(xué)。武三思慕其學(xué)行,就請與結(jié)交,而一行匿避。二十一歲出家為僧。后從善無畏、金剛智學(xué)密法。助善無畏譯《大日經(jīng)》,并作《大日經(jīng)疏》。睿宗即位,數(shù)以禮征,不應(yīng)命。玄宗開元初,令強(qiáng)起之。至京,置于光太殿,訪以安國撫人之道,言皆切直,無有所隱。時《麟德歷》推步漸疏,遂奉敕考前代諸家歷法,改撰新歷,乃與梁令瓚等創(chuàng)黃道游儀、水運(yùn)渾儀。曾據(jù)南宮說所測,推算出相當(dāng)于子午線緯度長度。卒賜大慧禪師。著《大衍歷》、《七政長歷》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一行俗姓張氏。
鉅鹿人。
本名遂。
武后時佐命剡國公公謹(jǐn)支孫。
幼依普寂禪師出家。
后往天臺山國清寺受算法。
造大衍歷。
元宗召入集賢院。
尋詔住興唐寺。
開元十五年卒于京師華嚴(yán)寺。
謚大慧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張氏。
鉅鹿人。
佐命功臣公謹(jǐn)之諸孫。
髫齔岐嶷。
讀書不再覽。
俄從普寂禪師得心法。
因禮為師。
以出家焉。
嘗設(shè)大會時徵士盧鴻。
方隱居別峰。
朝廷屢聘不起。
請為文。
以開導(dǎo)邑社。
于是鴻袖出其文。
置幾上。
曰。
事僻語古。
必求俊朗者宣之。
不然可呼至。
吾當(dāng)先以指授之也。
趣使呼行至。
行伸紙視之。
微笑而已。
無所問。
復(fù)置文幾上去。
鴻私怪其輕脫。
及鐘梵俱作。
千眾駢集庭宇。
行攘袂而進(jìn)。
抗音傾瀉。
無少遺誤。
鴻??眙嘆息。
因語學(xué)宜縱其游故三藏玄理。
莫不淹貫。
尤善陰陽讖緯之書。
千里尋訪。
必得乃已。
聞天臺山國清寺。
有妙于數(shù)學(xué)者。
行造之。
然其所居傍小溪。
水急甚。
岸立未即渡。
且遙聞其人布算聲。
謂侍者曰。
今日當(dāng)有弟子遠(yuǎn)來。
而未之見者。
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
水乃不流。
行承言而見。
稽首足下。
盡得其術(shù)焉。
道士邢和璞不測人也。
謂尹愔曰。
漢洛下閎造歷。
以為更八百歲。
當(dāng)差一日。
則有圣人出。
定之今一行和尚。
造大衍歷。
既正其謬。
又當(dāng)其運(yùn)。
則洛下閎之言斯信。
而和尚之為圣人可知矣。
玄宗詔問其能。
對曰能記憶。
帝命中官。
取宮籍試之。
行閱畢。
唱數(shù)幅習(xí)熟如素。
帝不覺降榻拜曰。
師圣人也。
嗟異良久。
自是動靜皆從。
扣災(zāi)福。
號之天師。
尋詔住唐興寺。
有王媼者。
行未出家時鄰里也。
一日詣行涕泣。
求救其子殺人罪。
行命多與之金使去曰。
國家刑憲其可以私意于之哉。
媼因悉數(shù)其微時事。
大詬不已。
行嘿念有所報效。
且起布算。
即戒凈人。
操布囊坐某坊空靜地以俟。
曰遇生物。
則捕以投囊中急歸。
凈人如其戒。
日且午。
果見老?引七豚至。
逐之。
?走而豚得。
行即以閉巨壅中。
祝數(shù)番。
明日詔問。
司天監(jiān)奏。
夜失北斗星何耶。
行對以為昔后魏失熒惑幾至亡國。
以其能戒懼而免此。
則人主轉(zhuǎn)禍為福之兆也。
今失帝車。
豈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歟。
夫匹夫匹婦。
有所憤激。
猶隕霜天旱。
而祝盛德所感召乎。
釋門以慈心降一切魔。
自微僧觀之。
莫若大赦。
以幸天下。
帝以為然。
及降赦之夕。
占奏一星見。
七夜而復(fù)其初。
久之獲證金剛?cè)赝恿_尼秘印。
登前佛壇。
受法王寶。
復(fù)偕無畏三藏。
譯毗盧遮那佛經(jīng)開后佛國。
睿宗玄宗并加寵遇。
每詔入集賢院。
備顧問。
開元中嘗大旱。
詔祈雨。
曰宜得。
一器。
上有龍狀者。
詔中官遍閱內(nèi)庫。
皆弗類。
異日得古鑒。
行指其鼻喜曰。
此真龍也。
遂以入壇場。
頃之雨。
帝從容于大明宮。
密以社稷吉兇。
祚運(yùn)脩短。
問之。
行不應(yīng)徐以他語亂其意。
帝詰不已。
遂曰。
陛下當(dāng)有萬里之行。
社稷畢德終吉。
且遺帝以金合子一。
其小如彈丸。
堅不可發(fā)。
撼之有聲。
云事急則開。
后幸蜀。
倉皇漫莫記省。
至成都發(fā)之。
則當(dāng)歸藥也。
復(fù)見萬里橋。
帝曰。
一行其神已乎。
遽焚香告謝。
唐逮昭宗而梁代之。
則昭宗初封吉王。
其太子為德王云。
開元十五年十月八日。
扈駕幸新豐遂辭帝歸嵩山謁。
方接款河南尹裴寬。
忽謝寬曰。
小間愿有復(fù)也。
寬因屏以窺之。
坐堂上。
受行禮足起。
附耳語再三。
行竟降階入南室。
手閉其戶。
召侍者聲鐘曰。
一行滅度矣。
左右趨視。
則已瞑目。
無復(fù)氣息。
先是九月間。
得疾于華嚴(yán)寺將輿病入辭。
以小間而止。
帝于是夕夢瞰禪居。
繩床紙槅歷歷。
曉使人問疾。
且驗(yàn)之。
如所夢。
乃召京城名德。
為設(shè)道場祈福。
其神交于帝。
豈非夙有緣契耶。
著所翻經(jīng)疏七卷。
攝調(diào)伏藏六十卷。
釋氏系錄一卷。
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
又規(guī)鐵為黃赤二道。
造游儀。
以正歷。
葬全身于銅人原。
謚大慧。
御制塔銘樹冢上。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一行。
俗姓張。
鉅鹿人也。
本名遂則。
唐初佐命剡國公公謹(jǐn)之支孫也。
丱歲不群聰黠明利。
有老成之風(fēng)。
讀書不再覽已暗誦矣。
因遇普寂禪師大行禪要。
歸心者眾。
乃悟世幻禮為師出家剃染。
所誦經(jīng)法無不精諷。
師嘗設(shè)大會。
遠(yuǎn)近沙門如期必至。
計逾千眾。
時有徵士盧鴻隱居于別峰。
道高學(xué)富。
朝廷累降蒲輪。
終辭不起。
大會主事先請鴻為導(dǎo)文序贊邑社。
是日鴻自袖出其文。
置之機(jī)案。
鐘梵既作。
鴻謂寂公曰。
某為數(shù)千百言。
況其字僻文古。
請求朗俊者宣之。
當(dāng)須面指擿而授之。
寂公呼行。
伸紙覽而微笑復(fù)置機(jī)案。
鴻怪其輕脫。
及僧聚于堂中。
行乃攘袂而進(jìn)。
抗音典裁一無遺誤。
鴻愕視久之。
降嘆不能已。
復(fù)謂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導(dǎo)也。
當(dāng)縱其游學(xué)。
自是三學(xué)名師罕不咨度。
因往當(dāng)陽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達(dá)毗尼。
然有陰陽讖緯之書。
一皆詳究。
尋訪算術(shù)不下數(shù)千里。
知名者往詢焉。
末至天臺山國清寺見一院。
古松數(shù)十步門枕流溪淡然岑寂。
行立于門屏聞院中布算。
其聲蔌蔌然。
僧謂侍者曰。
今日當(dāng)有弟子自遠(yuǎn)求吾算法。
計合到門必?zé)o人導(dǎo)達(dá)耶。
即除一算子。
又謂侍者曰。
門前水合卻西流弟子當(dāng)至。
行承其言而入。
稽首請法盡授其決焉。
門前水復(fù)東流矣。
自此聲振遐邇。
公卿籍甚。
玄宗聞之詔入。
謂行曰。
師有何能。
對曰。
略能記覽他無所長。
帝遂命中官取宮籍以示之。
行周覽方畢覆其本。
記念精熟如素所習(xí)。
唱數(shù)幅后。
帝不覺降榻稽首曰。
師實(shí)圣人也。
嗟嘆良久。
尋乃詔對無恒。
占其災(zāi)福若指于掌。
言多補(bǔ)益。
時邢和璞者道術(shù)人莫窺其際。
嘗謂尹愔曰。
一行和尚真圣人也。
漢洛下閎造歷云。
八百歲當(dāng)差一日。
則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畢矣。
屬大衍歷出。
正其差謬則洛下閎之言可信。
非圣人孰能預(yù)于斯矣。
又于金剛?cè)貙W(xué)陀羅尼秘印。
登前佛壇受法王寶。
復(fù)同無畏三藏譯毗盧遮那佛經(jīng)。
開后佛國。
其傳密藏必抵淵府也。
睿宗玄宗并請入內(nèi)集賢院。
尋詔住興唐寺。
所翻之經(jīng)遂著疏七卷。
又?jǐn)z調(diào)伏藏六十卷。
釋氏系錄一卷。
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
其歷編入唐書歷律志以為不刊之典。
又造游儀黃赤二道。
以鐵成規(guī)。
于院制作。
次有王媼者。
行鄰里之老嫗。
昔多贍行之貧。
及行顯遇常思報之。
一日拜謁云。
兒子殺人即就誅矣。
況師帝王雅重。
乞奏減死以供母之殘齡。
如是泣涕者數(shù)四。
行曰。
國家刑憲豈有論請而得免耶。
命侍僧給與若干錢物。
任去別圖。
媼戟手曼罵曰。
我居鄰周給迭互。
繃褓間抱乳汝。
長成何忘此惠耶。
行心慈愛終夕不樂。
于是運(yùn)算畢召凈人。
戒之曰。
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閑靜地。
午時坐伺得生類。
投囊速歸。
明日果有??彘引豚七個。
凈人分頭驅(qū)逐??母走矣。
得豚而歸。
行已備巨甕。
逐一入之閉蓋。
以六乙泥封口。
誦胡語數(shù)契而止。
投明中官下詔入問云。
司天監(jiān)奏。
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見何耶。
對曰昔后魏曾失熒惑星。
至今帝車不見。
此則天將大儆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婦不得其所。
猶隕霜天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之。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
釋門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見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
北斗一星見。
七夜復(fù)初。
其術(shù)不可測也。
又開元中嘗旱甚帝令祈雨曰。
當(dāng)?shù)靡黄魃嫌旋垹钫叻娇芍掠辍?div id="vv7vwww"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68_3_148_comment'>
敕令中官同于內(nèi)庫中遍視之。
皆言弗類。
數(shù)日后指一古鑒鼻盤龍。
喜曰。
此真龍也。
乃將入壇場一日而雨。
其異術(shù)通感為若此也。
玄宗在大明宮。
從容密問社稷吉兇并祚運(yùn)終畢事。
行對以他語。
帝詢之不已。
遂曰。
陛下當(dāng)有萬里之行。
又曰。
社稷畢得終吉。
帝大悅。
復(fù)遺帝一金合子。
形若彈丸。
內(nèi)貯物撼必有聲發(fā)之不得。
云有急則開。
帝幸蜀倉黃都忘斯事。
及到成都忽憶啟之。
則藥分中當(dāng)歸也。
帝曰。
伊藥產(chǎn)于此。
師知朕違難至蜀當(dāng)歸也。
復(fù)見萬里橋。
曰一行之言信其神矣。
命中官焚香祝之。
乃告謝也。
及昭宗初封吉王。
至太子德王。
唐為梁滅。
終行之言。
社稷畢得終吉也。
開元十五年九月于華嚴(yán)寺疾篤。
將輿病入辭。
小間而止。
玄宗此夜夢瞰禪居。
見繩床紙隔開扇。
曉而驗(yàn)問。
一如所睹。
乃詔京城名德。
致大道場為行祈福。
危疾微愈。
其寵愛如是。
十月八日隨駕幸新豐。
身無諸患口無一言。
忽然浴香水換衣趺坐。
正念怡然示滅。
一云辭告玄宗。
后自駕前。
東來嵩山謁禮本師。
也。
時河南尹裴寬正謁
云。
有少事未暇與大尹款話。
且請踟躕休息也。
寬乃屏從人止于旁室伺何為。
見潔凈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
斯須叩門連聲云。
天師一行和尚至(僧號天師始見于此。
言天子師也)。
行入頗匆切之狀禮寂之足。
附耳密語。
其貌愈恭。
但頷應(yīng)曰。
無不可者。
語訖又禮。
禮語者三。
唯言是是無不可者。
行語訖降階入南室自閉其戶。
乃徐召侍者曰。
速聲鐘。
一行已滅度。
左右疾走視之瞑目而坐。
手掩伺息已絕。
四眾弟子悲號沸渭撼動山谷。
乃停神于罔極寺。
自終及葬凡經(jīng)二七日。
爪甲不變髭發(fā)更長。
形色怡悅時眾驚異。
帝覽奏悲愴曰。
禪師舍朕。
深用哀慕。
喪事官供。
詔葬于銅人原。
謚曰大慧禪師。
御撰塔銘。
天下釋子榮之。
神僧傳·卷第七
釋一行。
俗姓張氏。
鉅鹿人也。
本名遂。
早歲不群聰黠明利有老成之風(fēng)。
讀書不再已暗誦矣。
師事普寂禪師出家剃染于嵩山。
師嘗設(shè)食于寺。
大會群僧及沙門。
居數(shù)百里者皆如期而至。
且聚于數(shù)人。
時有盧鴻者。
道高學(xué)富隱于嵩山。
因請鴻為文贊嘆其會。
至日鴻持其文至寺。
其師授之致于幾案上。
鐘梵既作。
鴻謂普寂曰。
某為文數(shù)千言。
況其字僻而言怪。
盍于群僧中選其聰悟者。
鴻當(dāng)親為傳授。
乃令召一行。
既至伸紙微笑止于一覽。
復(fù)致于幾上。
鴻輕其疏脫而竊怪之。
俄而群僧會于堂。
一行攘袂而進(jìn)。
抗音典裁一無遺忘。
鴻驚愕久之。
曰。
非君所能教導(dǎo)也。
當(dāng)縱其游學(xué)。
一行因窮大衍。
自此求訪師資不遠(yuǎn)數(shù)千里。
嘗至天臺國清寺見一院。
古松數(shù)十株門前有流水。
一行立于門屏間聞院中僧于庭布算。
其聲蓛蓛。
既而謂其徒曰。
今日當(dāng)有弟子求吾算法。
已合到門。
豈無人導(dǎo)達(dá)耶。
即除一算。
又謂曰。
門前水合卻西流弟子當(dāng)至。
一行承言而入。
稽首請法盡授其術(shù)。
而門水復(fù)東流矣。
自此聲振遐邇。
玄宗聞之召令入內(nèi)。
謂曰。
卿何能。
對曰。
善記覽。
玄宗因召掖庭取宮人籍以示之。
周覽既畢覆其本。
記念精熟如素所習(xí)讀。
數(shù)幅之后。
玄宗不覺降榻為之作禮。
呼為圣人。
嗟嘆良久。
尋乃詔對無恒。
占其災(zāi)福若指于掌。
言多補(bǔ)益。
刑和璞嘗謂尹愔曰。
一行其圣人乎。
漢之洛下閎造大衍歷云。
后八百歲當(dāng)差一日。
則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畢矣。
而一行造大衍歷正其差謬。
則洛下閎之言信矣。
一行又嘗詣道士尹崇。
借揚(yáng)雄太玄經(jīng)。
數(shù)日復(fù)詣崇還其書。
崇曰此書意旨深遠(yuǎn)。
吾尋之積年尚不能曉。
吾子試更研求何遽見還也。
一行曰。
究其義矣。
因出所撰大衍玄圖及義決一卷以示崇。
崇大嗟伏。
謂人曰。
此后生顏?zhàn)右病?div id="3twh3xx"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68_4_84_comment'>
初一行幼時家貧鄰有王姥。
前后濟(jì)之約數(shù)十萬。
一行嘗思報之。
至開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無不可。
未幾會王姥兒犯殺人。
獄未具。
姥詣一行求救。
一行曰。
姥要金帛。
當(dāng)十倍疇也。
君上執(zhí)法難以請求如何。
王姥戟手大罵曰。
何用識此僧。
一行從而謝之。
終不顧。
一行心計渾天寺中工役數(shù)百。
乃命空其室內(nèi)。
徙一大甕。
于中。
密選常住奴二人。
授以布囊。
謂曰。
某方某角有廢園。
汝中潛伺從午至昏。
當(dāng)有物入來。
其數(shù)七者可盡掩之。
失一則杖汝。
如言而往。
至酉后果有群豕至。
悉獲而歸。
一行大喜。
令寘甕中覆以木蓋。
封以六一泥。
朱題梵字?jǐn)?shù)十。
其徒莫測。
詰朝中使叩門急召至便殿。
玄宗迎問曰。
太史奏。
昨夜北斗不見。
是何祥也。
師有以禳之乎。
一行曰。
后魏時失熒惑至今帝車不見。
古所無者天將大警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婦不得其所。
則隕霜赤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舍。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擊乎。
釋門以瞋心壞一切善。
慈心降一切魔。
如臣曲見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從之。
又其夕太史奏。
北斗一星見。
凡七日而復(fù)。
帝嘗問國祚幾何有留難否。
行曰。
鑾輿有萬里之行。
社稷終吉。
帝驚問其故不答。
退以小金合進(jìn)之曰。
至萬里即開。
帝一日發(fā)合視之。
蓋當(dāng)歸少許。
及祿山亂駕幸成都。
至萬里橋忽悟。
未幾果歸。
昭宗初封吉王。
唐至昭宗而滅。
故終吉。
至開元末裴寬為河南尹。
寬深信佛法師事普寂禪師。
日夕造焉。
或一日寬詣
云。
方有少事未暇款語。
且請遲回休息。
寬乃屏賓從止于空室。
潔滌正堂焚香端坐。
坐未久忽聞扣門連聲云。
天師一行和尚至矣。
一行入詣作禮。
禮訖附耳密語。
其貌絕恭。
但頷云。
無不可者。
語訖復(fù)禮禮訖又語如是者三。
唯云是是無不可者。
一行語訖降階入南堂自闔其戶。
乃徐命弟子云遣。
聲鐘一。
行和尚滅度矣。
左石疾走視之一如其言滅。
度后寬服缞绖。
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
春秋四十五。
帝哭之哀甚輟朝三日。
停龕三七日。
行容貌如生。
帝親制碑書于石。
出內(nèi)庫錢五十萬建塔銅人原。
謚曰大慧禪師。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張。鉅鹿人丱歲不群。讀書不再覽。悟世幻。禮寂為師。出家剃染。所誦經(jīng)法。無不精諷。寂師嘗設(shè)大會。遠(yuǎn)近沙門。如期必至。計逾千眾。時有徵士盧鴻。隱居于別峰。道高學(xué)富。大會主事。先請鴻為導(dǎo)文序。贊邑社。是日鴻自袖出其文。置之幾案。鐘梵既作。鴻謂寂公曰。某為數(shù)千百言。況其字僻文古。請求朗雋者宣之。當(dāng)須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紙。覽而微笑。復(fù)置幾案。鴻怪其輕脫。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而進(jìn)??挂舻洳?。一無遺誤。鴻愕視久之。降嘆不能已。復(fù)謂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導(dǎo)也。當(dāng)縱其游學(xué)。自是三學(xué)名師。罕不咨度。因往當(dāng)陽。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達(dá)毗尼。兼有陰陽讖緯之書。一皆詳究。尋訪算術(shù)。不下數(shù)千里。知名者往詢焉。末至天臺山國清寺。見一院。古松數(shù)十步。門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門屏。聞院中布算。其聲簌簌然。僧謂侍者曰。今日當(dāng)有弟子。自遠(yuǎn)求吾算法。計合到門。必?zé)o人導(dǎo)達(dá)耶。即除一算子。又謂侍者曰。門前水合卻西流。弟子當(dāng)至。行承其言而入?;渍埛?。盡授其訣焉。門前水復(fù)東流矣。自此聲振遐邇。公卿籍甚。玄宗聞之詔入。謂行曰師有何能。對曰略能記覽。他無所長。帝遂命中官取宮籍以示之。行周覽方畢。覆其本。記念精熟。如素所習(xí)唱數(shù)幅后。帝不覺降榻稽首曰師實(shí)圣人也。嗟嘆良久。尋乃詔對無恒。占其災(zāi)福。若指于掌。言多補(bǔ)益。時邢和璞者道術(shù)。人莫窺其際。嘗謂尹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漢洛下閎造歷云。八百歲當(dāng)差一日。則有圣人定之。今年期畢矣。屬大衍歷出。正其差謬。則洛下閎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如是。又于金剛?cè)?。學(xué)陀羅尼秘印。登前佛壇。受法王寶。復(fù)同無畏三藏。譯毗盧遮那佛經(jīng)。開后佛國。睿宗玄宗并請入內(nèi)集賢院。尋詔住興唐寺。所翻之經(jīng)。遂著疏七卷。又?jǐn)z調(diào)伏藏六十卷。釋氏系錄一卷。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其歷編入唐書歷律忘。以為不刊之典。有王媼者。行鄰里之老嫗。昔多贍行之貧。及行顯遇。常思報之。一日拜謁云。兒子殺人。即就誅矣。況師帝王雅重。乞奏減死。以供母之殘齡。如是泣涕者數(shù)。四行曰。國家刑憲。豈有論請而得免耶。命侍僧給與若干錢物。任去別圖媼戟手曼罵曰。我居鄰周給。迭互繃褓間[抪-巾+巳]。乳汝長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愛。終夕不樂。于是運(yùn)算畢召凈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閑靜地。午時坐伺。得生類投囊速歸。明日果有猳彘引豚七個。凈人分頭驅(qū)逐。猳母走矣。得豚而歸。行已備巨甕。逐一入之閉蓋。以六乙泥封口。誦番語數(shù)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詔入問云。司天監(jiān)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見。何耶對曰。昔后魏曾失熒惑星。至今帝車不見。此則天將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猶隕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見。七夜復(fù)初。其術(shù)不可測也。又開元中嘗旱甚。帝令祈雨。曰當(dāng)?shù)靡黄魃嫌旋垹钫摺7娇芍掠?。敕令中官于?nèi)庫中偏視之。皆言弗類。數(shù)日后。指一古鑒鼻盤龍。喜曰。此真龍也。乃將入壇場。一日而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6—760 【介紹】: 唐僧。襄陽人。俗姓高。初投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后至韶州曹溪參慧能,受“頓悟”說。玄宗開元八年,住南陽龍興寺。后于洛陽傳慧能學(xué)說。與北宗禪師論辯于滑臺大云寺。安史亂起,設(shè)壇度僧收“香水錢”以供官軍。肅宗為造荷澤寺于洛京,故又名“荷澤大師”。卒謚真宗大師。有《顯宗記》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神會俗姓高氏。襄陽人。幼投本郡國昌寺。依顥元禪師出家。開元八年敕住南陽龍興寺。天寶二年敕住荊州開元寺。肅宗朝敕入內(nèi)供養(yǎng)。又敕住西京河澤寺。上元元年卒。年九十二。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高。
襄陽人。
資性惇明。
年方幼學(xué)。
即事郡之國昌寺顯元法師出家。
受經(jīng)具戒特異群類。
時能禪師。
弘唱心法于嶺表。
會聞而樂之。
竟往無復(fù)沮。
及見。
問會曰。
從何所來。
曰無所從來。
曰如是則汝且歸去。
曰亦無所歸。
曰太茫茫生。
曰身現(xiàn)在路。
曰猶未到在。
曰曾不滯留。
于是居曹溪者數(shù)載。
開元八年。
詔配南陽龍興寺。
后復(fù)開導(dǎo)洛陽。
而南宗之指。
始盛于天下。
先是兩京之間。
皆神秀化地也。
普寂又秀之嗣。
世謂之北宗。
逮會而普寂之門絕人跡。
則南北之宗。
各樹黨矣。
因而是非相攻。
毀譽(yù)交起。
天寶初。
御史盧奕奏。
會聚眾圖不軌。
詔辨對。
卒無他。
徙均州。
二年。
又徙荊州之開元寺般若院。
十四年。
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反。
舉兵內(nèi)向。
陷兩京。
車駕幸蜀。
詔郭子儀。
以天下副帥討祿山。
時大農(nóng)空乏。
軍興絕資費(fèi)。
右仆射裴冕策以為。
凡所在郡府。
宜置戒壇度僧。
而收其施利。
以給國用。
會由是獲主洛陽事。
其所輸入尤多。
肅宗朝婁入內(nèi)廷供養(yǎng)。
詔將作大匠。
造禪宇于荷澤。
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
與門人囑別。
俄避席望空頂禮。
歸方丈。
是夕卒。
壽九十三。
建塔葬洛陽之寶應(yīng)寺。
謚真宗。
塔號般若。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神會。
姓高。
襄陽人也。
年方幼學(xué)厥性惇明。
從師傳授五經(jīng)。
克通幽賾。
次尋莊老靈府廓然。
覽后漢書知浮圖之說。
由是于釋教留神。
乃無仕進(jìn)之意。
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下出家。
其諷誦群經(jīng)易同反掌。
全大律儀匪貪講貫。
聞嶺表曹侯溪慧能禪師盛揚(yáng)法道學(xué)者駿奔。
乃敩善財南方參問。
裂裳裹足。
以千里為跬步之間耳。
及見能問會曰。
從何所來。
答曰。
無所從來。
能曰。
汝不歸去。
答曰。
一無所歸。
能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緣在路。
能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且無滯留。
居曹溪數(shù)載。
后遍尋名跡。
開元八年敕配住南陽龍興寺。
續(xù)于洛陽大行禪法聲彩發(fā)揮。
先是兩京之間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魚鮪附沼龍也。
從見會明心六祖之風(fēng)。
蕩其漸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時始判焉。
普寂之門盈而后虛。
天寶中御史盧弈阿比于。
誣奏會聚徒疑萌不利。
玄宗召赴京。
時駕幸昭應(yīng)。
湯池得對言理允愜。
敕移往均部。
二年敕徙荊州開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陽安祿山舉兵內(nèi)向。
兩京版蕩駕幸巴蜀。
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平殄。
然于飛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權(quán)計。
大府各置戒壇度僧。
僧稅緡謂之香水錢。
聚是以助軍須。
初洛都先陷。
會越在草莽。
時盧弈為賊所戮。
群議乃請會主其壇度。
于時寺宇宮觀鞠為灰燼。
乃權(quán)創(chuàng)一院悉資苦蓋。
而中筑方壇。
所獲財帛頓支軍費(fèi)。
代宗郭子儀收復(fù)兩京。
會之濟(jì)用頗有力焉。
肅宗皇帝詔入內(nèi)供養(yǎng)。
敕將作大匠并功齊力。
為造禪宇于荷澤寺中是也。
會之敷演顯發(fā)能祖之宗風(fēng)。
使秀之門寞矣。
上元元年囑別門人。
避座望空頂禮歸方丈。
其夜示滅。
受生九十三歲矣。
即建午月十三日也。
遷塔于洛陽寶應(yīng)寺。
敕謚大師曰真宗。
塔號般若焉。
系曰。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齊其政不易其宜者。
貴其漸也。
會師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
洛中彌盛如能不自異。
外護(hù)已成則可矣。
況乎旁無力輪人之多僻。
欲無放逐其可得乎。
或曰。
其過不多何遽是乎。
通曰。
犯時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適過不在深。
后之觀此急知時事歟。
是以佛萬劫學(xué)化行者。
知化行難耳。
無令固己而損法。
慎之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高。襄陽人也。年方幼學(xué)。厥性惇明。從師傳授五經(jīng)??送ㄓ馁?。次尋莊老。靈府廓然。覽后漢書。知浮圖之說。由是于釋教留神。無仕進(jìn)意。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諷誦群經(jīng)。易同反掌。全大律儀。匪貪講貫。聞嶺表曹溪慧能禪師。盛揚(yáng)法道。裹足以見。能問曰。從何所來。答曰。無所從來。能曰。汝不歸去。答曰。一無所歸能曰。汝太茫茫。答曰。身緣在路。能曰。由自未到。答曰。今已得到。且無滯留。居曹溪數(shù)載。后遍尋名跡。開元八年。敕住南陽龍興寺。續(xù)于洛陽。大行禪法。聲彩發(fā)揮。先是兩京之間。皆宗神秀。見會明心六祖之風(fēng)。蕩其漸修之道。南北二宗。時始判焉。十四年。范陽安祿山。舉兵內(nèi)向。兩京版蕩。駕幸巴蜀。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平殄。然于飛挽索然。用右仆射裴冕權(quán)計。大府各置戒壇度僧。聚香水錢。以助軍須。初洛都先陷。會越在草莽。時盧奕為賊所戮。群議乃請會。主其壇度。于時寺宇宮觀。鞠為灰燼。乃權(quán)創(chuàng)一院。悉資苦蓋。而中筑方壇。所獲財帛。頓支軍費(fèi)。代宗郭子儀。收復(fù)兩京。會之濟(jì)用頗有力焉。肅宗皇帝。詔入內(nèi)供養(yǎng)。敕大匠。為造禪師宇于荷澤寺中。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西域人也。
開元十五年。
東游中國。
至定陶。
問丁居士墓所在。
竟造而發(fā)之。
則五色云氣噴薄出土中。
其骨皆金色。
連環(huán)不斷。
引之可長五丈許。
考其聲則銼然清亮。
以杖挑而負(fù)之。
且別求地。
樹塔以葬。
久之畢事。
靜亦告滅焉。
初居士脩梵行。
得心法于嵩山普寂禪師。
及終合掌跏趺。
凡一城中之寺院。
鐘磬響應(yīng)。
蓋當(dāng)時固已異矣。
至是而人益敬慕。
又有成都府徐果師者。
狀若癡狂。
語事多中。
則亦志公疆練之徒歟。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安靜。
本西域人也。
開元十五年振錫東游至定陶。
直問丁居士何在。
鄉(xiāng)人報之曰。
終已三載葬在郊外。
且曰。
是人也乃在家菩薩。
專勤梵行嘗禮事嵩山普寂禪師云。
已得甚深法。
將終合掌加趺而坐。
儼然而絕。
曹城諸寺院鐘磬不擊自鳴也。
靜至墳所躬自發(fā)之。
時五色云氣騰噴而上。
遂取其骨皆金色。
連環(huán)若鎖。
可五丈許。
鏗然響亮。
擐杖頭而行。
別樹塔重葬。
眾咸驚嘆。
少頃靜瞥然滅沒焉。
系曰。
有情遺骼引因踐果也。
凡夫身中。
節(jié)不相至。
十地菩薩骨節(jié)解盤龍相結(jié)。
佛則全身舍利焉。
今丁居士骨有鉤鎖形。
則超凡夫未階十在此乃八臂那羅延身。
骨節(jié)頭相鉤是歟。
證居士力量及此矣。
譬若出金之砂之謂渾不可謂為砂也。
含玉之石之謂璞不可謂為石也矣。
次又成都府大云寺有徐果師者。
混物韜光。
人罕詳測。
或入三昧不失律儀。
或示狂癡語事多中。
先為衛(wèi)元嵩。
是難測之士。
坤維間往往有人謂之徐果師。
徐姓也。
果名也師通稱也此亦彊練志公之倫類矣不知其終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1—746 【介紹】: 唐僧。
綿州巴西人,俗姓劉。
少出家,登戒尋師,不下千里。
年四十,精毗尼,兼講《涅槃》。
晚歲問法于普寂,領(lǐng)悟宗風(fēng)。
后至長安,敷傳禪法,住大安國寺楞伽院。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鎦氏。
巴西之綿人。
年逮志學(xué)。
乃遂出家。
既登戒品。
仍習(xí)毗尼。
光陰變遷。
齒涉不惑。
晚歲惟闡涅槃。
且領(lǐng)寤宗指于大照禪師。
日引月將。
于長安安國寺敷演上乘。
杖錫而來。
不滅千計。
天寶五載。
四月十四日。
卒于寺之石棱伽經(jīng)院。
壽五十六。
臘三十六。
越三七日阇毗。
是年十月十日。
塔馀盡于龍首岡。
右則佛陀波利藏舍利之所。
左則帝女媧之墳。
內(nèi)侍上柱國天水趙思侃立碑。
釋子善運(yùn)撰文。
門人朗智道珣如一。
追慕其德。
奉香火至今。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靈著。
姓劉氏。
綿州巴西人也。
年殆志學(xué)方遂出家。
登戒尋師不下千里。
年四十精毗尼道兼講涅槃。
一律一經(jīng)勤于付授。
晚歲請問大照禪師
領(lǐng)悟宗風(fēng)守志彌篤。
后詣長安誕敷禪法。
慕道求師者不減千計。
若魚龍之會淵澤也以天寶五載四月十日申時示滅于安國寺石楞伽經(jīng)院。
享壽五十六。
僧夏三十六。
將終寺中亟多變怪。
蓋法門梁棟之頹撓也。
著加趺而坐怡然而化。
三七日后茶毗起塔于龍首岡。
鄰佛陀波利藏舍利之所帝女媧之墳右。
以其年十月十日遷入塔焉。
弟子朗智道珣如一。
追慕師德香火不絕。
內(nèi)侍上柱國天水趙思侃。
命釋子善運(yùn)撰碑于塔所焉。
有錢塘靈智寺釋法玩。
俗姓馮。
本長樂人也。
隨祖宦于江東。
遂為錢塘人也。
父子通字元達(dá)。
世襲冠裳傳其素業(yè)。
然精覈百氏之馀。
執(zhí)志慕凈名之應(yīng)質(zhì)。
談?wù)摱嗾俣U林之士于家。
別室供禮愿生令嗣。
彌久玩誕于家。
岐嶷之性天發(fā)端謹(jǐn)。
才勝衣也啟父求出俗。
固不阻留。
披剃登具。
探賾三乘如指掌焉。
而性終耿介。
于此寺之深塢。
實(shí)淅江之陽也。
別構(gòu)蘭若去伽藍(lán)夐遠(yuǎn)。
終日安禪。
時同志者造門請益。
玩隨事指南多有所證。
以天寶二載十二月十三日天之將曉。
告侍者端坐奄從泥曰。
春秋六十五。
僧臘減二十年。
于時山鳥哀鳴云霧濛慘。
遠(yuǎn)近檀越悲泣者如堵。
以其月十九日遷殯于寺側(cè)山原。
有弟子俞法界及子懷福猶子希秀等。
舊所歸心。
結(jié)塔營事皆出其家。
塔因會昌中所毀。
今存阯焉。
碑石漫沒。
吁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玄宗時禪僧。
開元間至嵩山,師北宗僧普寂。
后居衡山,性懶而食殘,時稱懶瓚,或懶殘。
然出言皆契佛理,時人或以為彌陀佛應(yīng)身。
天寶初,入南岳寺為執(zhí)役僧。
肅宗時,曾預(yù)言避居南岳之李泌將領(lǐng)取10年宰相,后果應(yīng)驗(yàn)。
卒謚大明禪師。
宋高僧傳》卷一九、《祖堂集》卷三有傳。
祖堂集》及《景德傳燈錄》卷三〇收其長篇歌行1首。
北宋黃庭堅曾書此歌,明董其昌誤斷為王梵志作,《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初謁嵩山普寂禪師。
得心法。
尋游衡山。
執(zhí)役南岳寺。
歷二十年。
未嘗言勞苦。
遂隱居石廩峰。
以極道趣。
李泌方年少讀書。
嗜靜僻。
嘗筑室其地。
不甚遠(yuǎn)。
夜聞梵唄音。
且往見之。
正值瓚發(fā)牛糞火出芋以啖。
而泌拜于前。
瓚徐指爐旁地曰。
可席此。
因分半芋以啖之。
無復(fù)他語。
刺史歲脩祀事岳祠下。
而頹石礙行路。
石甚鉅。
遣里胥挽除之。
役數(shù)百人。
瓚憫其騷動。
悉謝去。
稍舉足蹴之。
轉(zhuǎn)石抵山下。
聲若雷震。
虎害頗眾。
瓚?yīng)氉僖淮蠡⑶胺?div id="w33yq2m" class='inline' id='people_16103_1_31_comment'>
出尺箠使銜之曰。
宜為吾痛鞭諸所害人者。
大虎去。
虎暴由是遂絕。
世率稱神異。
卒謚大明禪師。
有所著歌詞。
載傳鐙錄。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明瓚者。
未知氏族生緣。
初游方詣嵩山。
普寂盛行禪法。
瓚往從焉。
然則默證寂之心契。
人罕推重。
尋于衡巖閑居。
眾僧營作我則晏如。
縱被詆訶殊無愧恥。
時目之懶瓚也。
一說伊僧差越等夷。
或隨眾齋餐。
或以瓦釜煮土而食。
云是彌陀佛應(yīng)身。
未知何證驗(yàn)之。
一云好食僧之殘食。
故殘也(殘上聲呼)或隨逐之則時出言語皆契佛理。
事跡難知。
天寶初至南岳寺執(zhí)役。
盡專一寺之上。
夜止群牛之下。
曾無倦也。
如是經(jīng)二十年。
相國鄴公李泌。
避崔李之害隱南岳。
而潛察瓚所為。
曰非常人也。
聽其中宵梵唄響徹山谷。
李公情頗知音能辯休戚。
謂瓚曰。
經(jīng)音悽愴而后喜悅。
必謫墮之人時將去矣。
候中夜李公潛往謁焉。
望席門自贊而拜瓚。
大詬仰空而唾曰。
是將賊我。
李愈加鄭重。
唯拜而已。
瓚正發(fā)牛糞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
可以席地。
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
李跪捧盡食而謝。
謂李公曰。
慎勿多言。
領(lǐng)取十年宰相。
李拜而退。
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路極嚴(yán)忽中夜風(fēng)雷而一峰頹下。
其緣山蹬道為大石所攔。
乃以數(shù)牛縻絆而挽之。
又以數(shù)百人鼓噪以推之。
物力竭而石愈固。
更無他術(shù)。
瓚曰。
奚用如許繁為。
我始去之。
眾皆大笑。
瓚遂履石而動。
忽轉(zhuǎn)盤而下。
聲若震雷。
山路既開。
眾僧禮而踴躍。
一郡呼為至圣。
太守奉如神明。
瓚悄然乃懷去意。
寺外虎豹忽爾成群。
日有殺傷無由禁止。
瓚曰。
授我一小箠為爾驅(qū)除。
眾曰。
大石猶可推虎豹當(dāng)易制。
遂與之荊梃。
皆躡后以觀之。
出門見一虎銜之而去。
瓚既去矣。
虎亦絕蹤矣。
李鄴公于天寶末肅宗北巡至靈武即位。
遣使訪召。
會泌自嵩穎奔赴行在所。
帝喜用之俾掌樞務(wù)權(quán)逾宰相判廣平王府司馬事。
肅宗曰。
卿為朕師友。
今父子三人資卿道義。
尋為崔圓李輔國害其能。
泌懼乞游衡岳。
詔許之。
絕粒數(shù)年。
遂見瓚焉。
后終居相位。
一如瓚之懸記矣。
敕謚大明禪師。
塔存岳中云。
神僧傳·卷第七
懶殘者。唐天寶初衡岳寺執(zhí)役僧也。退食即收所馀而食。性懶而食殘。故號懶殘也。晝專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無倦色。已二十年矣。時鄴侯李沙寺中讀書。察懶殘所為曰非凡物也。聽其中宵梵唱響徹山林。李公情頗知音能辨休戚。謂懶殘經(jīng)音先悽惋而后喜悅。必謫墮之人。時將去矣。候中夜李公潛往謁焉。望席門通名而拜。懶殘大詬仰空而唾曰。是將賊我。李公愈加謹(jǐn)敬。唯拜而已。懶殘正撥牛糞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公捧承盡食而謝。謂李公曰。慎勿多言。領(lǐng)取十年宰相。公又拜而退。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甚嚴(yán)。忽中夜風(fēng)雷而一峰頹下。其緣山磴道為大石所欄。乃以十牛縻絆以挽之。又以數(shù)百人鼓噪以推之。物力竭而石愈固。更無他途可以修事。懶殘曰。不假人力我試去之。眾皆大笑以為狂人。懶殘曰。何必見嗤。試可乃已。寺僧笑而許之。遂履石而動。忽轉(zhuǎn)盤而下。聲若震雷。山路既開。寺僧皆羅拜。一郡皆呼至圣。刺史奉之如神。懶殘悄然乃懷去意。寺外虎豹忽爾成群。日有殺傷無由禁止。懶殘曰。授我箠為爾盡驅(qū)除之。眾皆曰。大石猶可推虎豹當(dāng)易制。遂與之荊挺。皆躡而觀之。才出門見一虎??之而去。懶殘既去虎亦絕蹤。后李公果十年為相也。
僧守直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0—770 【介紹】: 唐僧。
杭州錢塘人。
俗姓范,字堅道。
依蘇州支研寺出家。
后抵江陵,依真公,修行三年。
復(fù)游方尋禮,歷二百余郡。
從善無畏受菩薩戒,從普寂傳楞伽心印。
入五臺山,轉(zhuǎn)《華嚴(yán)經(jīng)》二百遍。
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舉高行,隸名大林寺。
代宗大歷二年,移住杭州靈隱寺。
浙中名僧,多從之受業(yè)。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堅道。
姓范氏。
錢唐人。
齊信安太守瑝八葉孫。
既薙染。
遂依蘇之支硎寺圓大師。
受具戒。
登壇之夕。
獨(dú)見光長丈馀。
久之乃滅。
蓋其得戒之相也。
后依江陵之真公者三年。
乃遍禮天下圣跡。
以博所聞見。
尋從無畏三藏。
受菩薩戒。
普寂大師
傳楞伽心印。
講起信論二十過。
南山律抄四十過。
始愿誦華嚴(yán)經(jīng)。
即于中夜夢。
神人以一珠施之。
覺而惘然。
如珠在握。
旋入五臺山中。
攬閱凡二百過。
以畢其愿。
且披大藏三過。
開元二十六年。
詔舉高行。
因隸貫廬山大林寺。
大歷二年。
移藉天竺靈隱峰。
五年三月。
寓止龍興凈土院。
謂其徒曰。
夫至德之人。
乘如而來。
乘如而去。
然彼欲以長繩系白日者。
豈足以同語此哉。
以其月之二十九日。
告終。
壽七十一。
臘四十五。
建塔以窆。
門人皎然如晝?yōu)橹憽?div id="5wmhh3a" class='inline' id='people_13995_1_47_comment'>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守直。
字堅道。
錢塘人也。
姓范氏。
齊信安太守瑝之八葉。
禮既冠眾君子器之。
夙有丘園之期。
不顧玄纁之錫。
遂詣蘇州支硎寺圓大師所受具足律儀。
是夜眼中光現(xiàn)長一丈馀。
持久方滅。
蓋得戒之驗(yàn)也。
后抵江陵依真公。
三年練行。
尋禮天下二百馀郡。
圣跡所至無不至焉。
見無畏三藏為受菩薩戒。
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
講起信宗論二十馀遍。
南山律鈔四十遍。
平等一雨大小雙機(jī)。
在乎圓音未嘗少異乃立愿誦華嚴(yán)經(jīng)。
還于中宵夢神人施珠一顆。
及覺惘惘然如珠在握。
是歲入五臺山轉(zhuǎn)華嚴(yán)經(jīng)二百遍。
追夙心也。
宏覽大藏經(jīng)三過。
廣正見也。
至開元二十六年有制舉高行。
俗道請正名隸大林寺。
后移籍天竺住靈隱峰。
時大歷二年也。
至五年三月寓于龍興凈土院。
謂左右曰。
夫至人乘如而來乘如而去。
示其心然也。
而愚夫欲以長繩系彼白日。
安可得乎。
吾景落桑榆豈淹久也。
以其年此月二十九日告終春秋七十一。
僧臘四十五。
其間臨壇度人多矣。
顯名者洞庭辯秀湖州皎然惠普道莊會稽清江清源杭州擇鄰神偃常州道進(jìn)。
晝公著塔銘云。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