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增忍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0—821 【介紹】: 唐僧。商州上洛人,俗姓杜。少于本州出家,遍參群經(jīng)。年二十,至襄州受戒,習演《四分律》。后往洪州,禮參馬祖道一,得傳心印。尋遍參名山圣跡。至長安西明寺,舉充兩街大德,辭之。至上黨,為節(jié)度使李抱真所禮重。后住汾州開元寺,歷二十年,并汾間多向化之。憲宗、穆宗屢召之,不行。卒謚大達國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杜氏。商州上洛人。母李氏聞空中有聲曰。寄居得否。已而娠。及娩異光充室。童年不戲弄。行必直視。坐必跏跗。見者知其為法器。九歲即依郡之開元寺。志本禪師。習誦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等經(jīng)。年十二乃薙落。閱講席。曉寤越流輩。滿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師。明年夏。乃為眾闡四分律疏。兼演涅槃。自爾?譯經(jīng)律。冬夏無所倦。俄聞大寂以最上乘。唱化洪州。因往瞻禮。業(yè)軀干素頎碩。大寂見而笑曰。巍巍佛堂。奈何無佛。業(yè)于是跪而言曰。三乘十二分教。嘗窮其說。至于宗門即心是佛。實所不了。大寂曰。只此不了底心。即是。別更無物。蓋不了是迷。了之是悟。迷則眾生。悟則是佛。佛固不離眾生。離眾生別無佛。亦如以手作拳。而拳即是手。業(yè)由是頓悟。悲喜交集。泣曰。本謂佛道曠劫方成。始知今日親見法身實相。一切具足。法從心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大寂曰。如是如是。業(yè)既受記莂。尋詣曹溪。禮祖塔。遍游廬岳天臺及諸名山圣跡。自洛抵雍止西明寺。眾欲舉充兩街大德。非其志也。時則相國李抱真。以節(jié)鎮(zhèn)上黨。慕賢嗜善。未嘗有倦色。堅以幣請。業(yè)顧語其門人曰。吾本以避京國浩攘。而來于此今又重煩迎接??蓱z哉乃復遁于綿上之抱腹山。又讀大藏于清涼山之金閣寺。凡八歷寒暑。俄振錫西河。寓眾香寺。州牧董叔纏。迎徙開元寺。從容戒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復有它志。豈吾緣法在爾耶。遂領(lǐng)徒說法。垂二十年?;⒎陂g。憲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璽書起之。辭疾不行。明年加虔降旨。又固以疾辭。穆宗即位。尤渴瞻禮。命兩街僧錄靈準喻旨。準曰師絕塵物表。秕糠世務。因其理也。然法委國王。請師熟慮。業(yè)笑曰。貧道何德。累紆圣眷。行矣。第恐道途不同耳。于是剃發(fā)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見聞覺知。性同太虛。不生不滅。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zhuǎn)不窮。汝等當知。心性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寔者。故經(jīng)云。唯有一事實。馀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同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遂寂。壽六十三。臘四十二。長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之寺庭。謚大達國師塔號澄源。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無業(yè)。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聞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誕生之夕異光滿室。
及至成童不為戲弄。
行必直視坐即加趺。
商于緇徒見皆驚嘆。
此無上法器。
速令出家紹隆三寶。
年至九歲啟白父母。
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
乃授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等經(jīng)。
五行俱下一誦無遺。
年十二得從剃落。
凡參講肆聊聞即解。
同學有所未曉。
隨為剖析皆造玄關(guān)。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師。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習便能敷演。
兼為僧眾講涅槃經(jīng)。
法筵長開冬夏無倦。
可謂生肇不泯琳遠復興。
后聞洪州大寂禪門之上首。
特往瞻禮。
業(yè)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顧必凝睇聲仵洪鐘。
大寂一見異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無佛。
業(yè)于是禮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學粗窮其旨。
嘗聞禪門即心是佛。
實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別物更無。
不了時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眾生悟即是佛道。
不離眾生豈別更有佛。
亦猶手作拳拳全手也。
業(yè)言下豁然開悟。
涕淚悲泣向大寂曰。
本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
一切萬法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本自空寂經(jīng)云。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又云。
畢盡空寂舍。
又云。
法空為座。
此即諸佛如來住此無所住處。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舉足下足不離道場。
言下便了更無漸次。
所謂不動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業(yè)既傳心印。
尋詣曹溪禮祖塔。
回游廬岳天臺及諸名山遍尋圣跡。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眾咸欲舉請充兩街大德。
業(yè)默然嘆曰。
親近國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黨。
節(jié)度使相國李抱真與馬燧累有戰(zhàn)功。
又激發(fā)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勢盛。
然好聞賢善。
雖千里外必持幣致之。
深重業(yè)名行。
旦夕瞻禮麾幢往來。
常有倦色。
謂門人曰。
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
今此又煩接君侯。
豈娛心哉。
言訖逍遙綿上抱腹山。
又往清涼山。
于金閣寺讀大藏經(jīng)。
星八周天斯愿方畢。
復振錫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眾香佛剎。
州牧董叔纏請住開元精舍。
業(yè)謂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復有游方之意。
豈吾緣在此邪。
于是撞鐘告眾作師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憲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詔請入內(nèi)。
辭疾不行。
明年再降綸旨。
稱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禮。
乃命兩街僧錄靈準公。
遠赍敕旨迎請。
準至作禮白之曰。
知師絕塵物表糠秕世務。
法委國王請師熟慮。
此回恩旨不比常時。
愿師必順天心不可更辭以疾。
相時而動無累后人。
業(yè)笑曰。
貧道何德累煩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發(fā)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
與太虛同壽不生不滅。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無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為境惑。
一為境惑流轉(zhuǎn)不窮。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
故經(jīng)云。
唯有一事實馀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無一物。
當情是諸佛同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言訖加趺而坐奄然歸寂。
嗚呼可謂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齡六十二。
僧臘四十二。
道俗號慕如喪考妣乃備香華幢幡。
遷全身就于城西練若。
積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異香西來都馥氛氳。
闔境士庶咸皆聞睹。
及薪盡火滅。
獲設(shè)利羅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縱義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殮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為塔。
以長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練若之庭。
業(yè)遷化之歲。
州牧楊潛得僧錄準公具述其事。
遂為碑頌。
敕謚大達國師。
塔號澄源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杜。
商州上洛人。
其母李氏。
聞空中言曰。
寄居得否。
遂娠。
誕生之夕。
異光滿室。
至成童。
不為戲弄。
行必直視。
坐即跏趺。
年至九歲。
啟白父母。
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
乃授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等經(jīng)。
五行俱下。
一誦無遺。
年十二。
得從剃落。
凡參講肆。
聊聞即解。
同學有所未曉。
隨為剖析。
皆造玄關(guān)。
至年二十。
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師。
其四分律疏。
一夏肄習。
便能敷演。
兼為僧眾講涅槃經(jīng)。
法筵長開。
冬夏無倦。
后聞洪洲大寂禪門之上首。
特往瞻禮。
大寂一見異之。
業(yè)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學。
粗窮其旨。
嘗聞禪門即心是佛。
寔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
即是別物。
更無不了。
不了時。
即是迷。
若了。
即是悟。
迷即眾生。
悟即是佛。
道不離眾生。
豈別更有佛。
亦猶手作拳。
拳全手也。
業(yè)言下豁然開悟。
涕淚悲泣。
向大寂曰。
本謂佛道長遠。
勤苦曠劫。
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寔相。
本自具足。
一切萬法。
從心所生。
但有名字。
無有寔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
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
本自空寂。
經(jīng)云。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又云。
畢盡空寂舍。
又云。
法空為座。
此即諸佛如來。
住此無所住處。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
坐空法座。
舉足下足。
不離道場。
言下便了。
更無漸次。
所謂不動足。
而登涅槃山者也。
業(yè)既傳心印。
尋詣曹溪。
禮祖塔。
回游廬岳天臺。
及諸名山。
遍尋圣跡。
自洛抵雍。
憩西明寺。
僧眾咸欲舉請。
充兩街大德。
業(yè)默然嘆曰。
親近國王大臣。
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黨。
節(jié)度使相國李抱真。
與馬燧。
累有戰(zhàn)功。
又激發(fā)王武俊。
同破朱滔。
功多勢盛。
然好聞賢善。
雖千里外。
必持幣致之。
深重業(yè)名行。
旦夕贍禮。
麾幢往來。
常有倦色。
謂門人曰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
今此又煩接君侯。
豈娛心哉。
言訖。
逍遙綿上抱腹山。
又往清涼山。
于金閣寺。
讀大藏經(jīng)。
星入周天。
斯愿方畢。
復振錫南下。
至于西河。
初止眾香佛剎。
州牧董叔纏。
請住開元精舍。
業(yè)謂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復有游方之意。
豈吾緣在此邪。
于是撞鐘告眾。
作師子吼。
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
并汾之人。
悉皆向化。
憲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
素向德音。
乃下詔請入內(nèi)。
辭疾不行。
明年再降綸旨。
稱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
思一瞻禮。
乃命兩街僧錄靈犀公。
遠赍敕旨迎請。
業(yè)笑曰。
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
于是剃發(fā)澡浴。
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
與太虛同壽。
不生不滅。
一切境界。
本自空寂。
無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
即為境惑。
一為境惑。
流轉(zhuǎn)不窮。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
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法。
如影如響。
無有實者。
故經(jīng)云。
唯有一事實。
馀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
無一物當情。
是諸佛同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言訖跏趺而坐。
奄然歸寂。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張氏。
豫章?;枞?。
幼事涅槃和尚獲薙落。
建受具。
即扣禪門。
后佩記莂于藥山之室。
藥一日問。
子何處去來。
智云。
游山來。
藥云不離此室。
速道將來。
智云。
山上烏兒白似雪。
澗底游魚忙不徹。
智與云巖侍立次。
藥云。
智不到處。
切忌道著道著則頭角生。
智頭陀怎么生。
智便出去。
云巖問藥山。
智師兄為什么不祗對和尚。
藥云。
我今日。
背痛。
是他卻會汝去問取。
巖問智。
智云。
汝去問取和尚。
巖遷化時。
遣人送書到。
智覽之云。
云巖不知有。
悔當時不向伊道。
雖然如是要且不違藥山之子。
臥次椑樹問云。
作什么答云。
蓋覆。
椑云。
臥是坐是。
答云。
不在兩頭。
椑云。
爭奈蓋覆。
答云。
莫亂道。
智見椑樹坐次云。
作什么椑云和南。
答云。
隔闊來多少時。
椑云恰是。
乃拂袖出。
因溈山問云巖菩提以何為座。
巖云。
以無為為座。
巖卻問溈山。
山云。
以諸法空為座。
溈山又問智。
智云坐也。
聽伊坐。
臥也聽伊臥。
有一人不坐不臥。
速道速道。
溈山問。
智什么處去來答云看病來溈云。
有幾人病答云有病底。
有不病底。
溈云不病底。
莫是智頭陀否。
答云。
病與不病總不于他事。
一日到五峰。
五峰問。
還識藥山老宿否。
答云不識。
峰云為什么不識。
答云不識不識。
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
智下禪床作女人拜云。
謝子遠來。
都無祗待。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
 答云。
東土不曾逢。
石霜問。
百年后。
有人問極則事。
作么生向他道。
智喚沙彌。
沙彌應諾。
智云添卻凈瓶水著良久卻問石霜。
適來問什么霜再舉智便起去。
太和九年乙卯九月。
示疾。
僧眾慰問其苦。
智曰有償無受。
汝知之乎。
眾皆愁然。
十一日謂眾曰。
吾今西邁。
理無東移。
言訖告寂。
壽六十有七。
阇維獲靈骨數(shù)片。
金色玉聲。
瘞于石霜山之陽。
謚脩一大師塔號寶相。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圓智。俗姓張。豫章海昏人也。總丱之年頓求出離。禮涅槃和尚躬執(zhí)鉼屨。爰登戒地誓叩禪門。見乎藥山示其心決。后居長沙道吾山。海眾相從猶蜂蟻之附王焉。以太和九年乙卯九月十一日長逝。享年六十七。阇維得不灰之骨數(shù)片。腦蓋一節(jié)特異而清瑩。其色如金其響如銅。乃建塔于石霜山。敕謚脩一大師寶相之塔。得其道者則普會焉。智公初領(lǐng)悟藥山宗旨。儼師誨之曰。吾無寶玉大弓以為分器。今賞汝犢鼻一腰。雖云微末而表親褻歟。南岳僧玄泰著碑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9—896 【介紹】: 唐僧。
吳郡人,俗姓陸。
文宗開成二年于嘉興法空王寺,依清進為弟子,立志持“三白法”,即白飯、白水、白鹽,時稱“三白和尚”。
武宗會昌五年,例遭澄汰,權(quán)隱民間。
宣宗大中初,還入法門。
大中七年,重建法空王寺。
懿宗咸通中,曾隨送佛中指骨舍利,往鳳翔重真寺。
昭宗乾寧中示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之陸氏。晉平原內(nèi)史機裔孫也。父丹。文林郎云騎尉溫州紏曹。開成元年。于京師之法空王寺。師事清進落發(fā)。會昌初。造洹陽。納戒法。即習毗尼部。尋游五臺。睹光相不可紀極。二年歸里。居建興寺持三白。謂日食白鹽白湯白飯也。誦五部曼拿羅。爇香臂上。五年。詔汰天下僧尼。遽隱白衣舍。大中初。詔復教。七年再造法空王寺成。仍隸業(yè)。奉報恩山佛牙舍利。且爇香臂上。以供養(yǎng)焉。覽天臺石橋之勝。咸通中。佛中指骨舍利。反鳳翔重真寺?;蹚耐?。爇左手拇指。口誦法華經(jīng)。以謝。所爇之指。不踰月而復。如未嘗爇者。乾寧三年九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于尊勝院。報齡七十八。僧臘五十八。弟子端肅等。備禮葬之吳中。世號三白和尚。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元慧。
俗姓陸氏。
晉平原內(nèi)史機之裔孫也。
父丹文林郎云騎尉溫州紏曹慧。
即仲子也。
髫齡穎悟長而溫潤。
畏作枯龜思為瘦雁。
以開成二年辭親。
法空王寺依清進為弟子。
會昌元年往恒陽納戒法。
方習毗尼。
入禮五臺。
仍觀眾瑞。
二年歸寧嘉禾居建興寺。
立志持三白法諷誦五部曼拿羅。
于臂上爇香炷。
五年例遭澄汰權(quán)隱白衣。
大中初還入法門。
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
又然香于臂供養(yǎng)報恩山佛牙。
次往天臺山度石橋。
利有攸往略無憂虞焉。
咸通中隨送佛中指骨舍利往鳳翔重真寺。
煉左拇指。
口誦法華經(jīng)其指不踰月復生如故。
乾寧三年。
偶云乖悆。
九月二十八日歸寂于尊勝院。
報齡七十八。
僧臘五十八。
弟子端肅等奉神座葬之吳會之間。
謂為三白和尚焉。
其禮拜誦持不勝其計。
如別錄也。
系曰。
煉大拇指火盡灰飛。
如何于焦炭之末。
骨肉隨生不久如故。
此與火中蓮華同種而異態(tài)耳。
何謂三白。
通曰。
事理二種。
一白飯白水白鹽事也。
二身不遍觸。
口誦真經(jīng)。
意不妄緣。
此三明白非黑業(yè)也。
故亨此名歟。
釋慧恭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羅氏。閩人。母夢。所居地涌浮圖參天而娠。逮童孺。聰寤異常。年十七舉進士。偕計到京師。游終南山。睹祖師遺像于奉日寺。釋然有得。遂求隸本寺執(zhí)僧役。時安國寺。新創(chuàng)開壇。年二十二。始薙落受具戒。謁宣鑒禪師于德山。山問云會么。恭云作么。山云請相見。恭云識了也。山大笑。乃許入室。 山既示寂。偶客信州愛玉山之勝。而居焉。刺史為營西禪寺。聚學者數(shù)百人。未幾以其城市囂?。復入福州長溪之馬冠山。泉州之富陽山。所至檀施駢集。徒侶臻擁。志所欲。為立就。景福三年。率弟子觀覽天臺。州牧京兆杜雄。辟紫凝山。筑瑞龍院。以留之。天復三年癸亥十二月。忽命聲鐘。顧瞻左右云去。遂瞑目。春秋八十四。僧夏六十二。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慧恭。
俗姓羅氏。
福州閩人也。
家傳儒素不交非類。
母妊之初。
夢所居涌出浮圖上參于天。
迨恭誕生嶷然聰悟。
年十七舉進士。
名隨計車將到京闕。
因游終南山奉日寺。
目祖師遺像釋然世網(wǎng)。
遂求出家。
操執(zhí)僧事備歷艱辛。
二十有二適值新創(chuàng)安國寺受具足戒。
尋乃游方。
緣崄涉荒而無難色。
嘗遇黑蛇傷指。
不求醫(yī)而毒螫自銷。
見魑魅占山。
諭罪福而妖物遄息。
至武陵德山詣宣鑒禪師。
領(lǐng)會風飛。
由茲道合。
因掛錫施門人禮。
鑒公順世后游玉山至信州。
刺史營西禪院而禮之。
其徒數(shù)百人。
居歲馀。
以郛郭喧繁復入福州長溪馬冠山。
自馬冠抵泉州富陽山。
所至之所檀施臻集。
徒侶解缽禪坊立就。
其為士庶向奉如此。
景福三年與門人游天臺。
州牧京兆杜雄留之而止。
杜因創(chuàng)瑞龍院于紫凝山。
祈恭興揚法席以悟淪迷。
緇俗云馳。
香花山積。
天復三年癸亥十二月午時。
命眾聲鐘。
顧瞻左右。
促言云去。
加趺瞑目儼然而化。
春秋八十四。
僧夏六十二。
闡圓頓之宗居道德之最。
歿無易名塔無題榜。
足見浮名為桎梏耳。
門人上足師遂植松負土力崇塔廟。
所謂法空不壞因緣矣。
因緣有之孝行曷傷于道云。
釋無跡 朝代:后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史氏。
朔方人。
大中九年。
跡十三歲。
乃捐俗。
依白草院法空大師落發(fā)。
咸通三年。
獲進戒于京師之西明寺。
既工講貫。
復善琴書。
先是恒夫唐公。
嘗鎮(zhèn)朔方。
至是待以家僧。
為請于兩街功德使。
隸名西明寺。
會詔迎真身于鳳翔法門寺。
右軍副使張思廣奏跡充贊導。
時上躬御法筵。
大悅。
宣賚稠厚。
光啟中。
歸鄉(xiāng)里。
以所傳于京師。
佛頂熾盛光降吉祥道場法。
為府帥韓公。
結(jié)壇脩設(shè)。
感致瑞應尤多。
晉景福中。
韓公奏請。
住持廣福寺。
塞垣之求受菩薩戒者。
日填擁。
梁貞明二年。
中書令韓洙奏。
署號曰鴻遠。
同光三年。
四月一日。
坐逝于丈室。
貌如生。
觀者嘆異。
中令命布漆以奉。
軍府從事薛昭。
紀其事于碑。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無跡。
姓史氏。
朔方人也。
當宣宗御宇佛法中興。
大中九年年正十三決志舍家。
投白草院法空大師為弟子。
操執(zhí)密縝拂攘囂塵。
咸通三年用賓于京室。
得戒度于西明寺矣。
凡于百藝悉愿游焉。
慕定林威能畫戴安道能琴。
我則講貫之馀兼而綜習。
先是唐恒夫嘗作鎮(zhèn)朔方。
后于輦下相遇。
以家僧之禮待焉。
蓋知言行相高復能唱導。
聞恒夫白兩街功德使。
請隸西明寺。
旋屬懿宗皇帝于鳳翔法門寺迎真身。
右宣副使張思廣。
奏跡充乎贊導。
悅懌上心宣賚稠厚。
光啟中傳授佛頂熾盛光降諸星宿吉祥道場法歸本府。
府帥韓公聞其堪消分野之災。
乃于鞠場。
結(jié)壇修飾。
而多感應。
景福中太尉韓公創(chuàng)修廣福寺。
奏跡住持。
皆以律范繩之。
塞垣閒求戒者必請為力生焉。
梁乾化丙子歲中書令韓公洙。
奏署師號曰鴻遠歟。
后唐同光三年乙酉歲四月一日坐終于丈室。
筋骨如生風神若在。
蕃漢之人觀禮稱嘆曰。
昔至德中當府龍興寺有高士辯才坐亡。
遂漆布之。
乾寧元年府帥舉奏。
敕謚曰能覺。
今跡師可不異時而同事哉。
中書令韓公命工布漆焉。
莊宗朝軍府從事薛昭紀為碑頌德云。
后唐明州國寧寺??光傳 釋??光。
字登封。
姓吳氏。
永嘉人也。
唐史官左庶子兢之裔孫也。
幼舍家于陶山寺剃度。
居必介然不與常人交雜。
好自標遇慢易緇流。
多作古調(diào)詩。
苦僻寡味。
得句時有得色。
長于草隸。
聞陸希聲謫宦于豫章。
光往謁之。
陸恬靜而傲氣居于舟中。
凡多回投刺且不之許接。
一日設(shè)方計干謁。
與語數(shù)四。
苦祈其草法。
而授其五指撥鐙訣。
光書體當見酋健。
轉(zhuǎn)腕回筆非常所知。
乃西上昭宗詔對御榻前書。
賜紫方袍。
后謁華帥韓建。
薦號曰廣利。
自華下歸故鄉(xiāng)。
謁武肅王錢氏。
以客禮延之。
而性畔岸弗愜王情。
乃歸甬東終焉。
有文集知音者所貴。
出筆法弟子從瑰。
溫州僧正智琮。
皆得墨訣。
有朝賢贈歌詩。
吳內(nèi)翰融羅江東隱等五十家僅成一集。
時四明太守仰詮素重光高蹈。
躬為喪主理命令葬。
后三年準西域焚之發(fā)棺儼若生相。
髭發(fā)爪皆長。
茶毗收舍利起小塔焉。
則后唐長興中也。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解期 選佛場開定祖機。
辨明邪正在鉗錘。
禹門浪暖風雷動。
正是魚龍變化時。
即今眾中莫有沖波激浪者么。
問答不錄。
師以拂子打一圓相云。
機前一著。
覿面全提。
復擊禪床一下云。
句外一言。
和聲揭露。
個里不許停思顧慮。
豈容開口分疏。
只饒眨得眼來。
劍去久矣。
縱是佛祖到此。
也只得攢眉有分。
何也。
蓋非言路所通。
亦非心識所測。
若是個英俊衲僧。
向未舉以前自當點首一笑。
是故祖師門下法應如是。
嗟觀近世以來。
人心不古。
禪學之者。
不務真參實悟。
惟是接響承虛。
以覺識依通為悟明。
穿鑿機緣為參究。
破壞律儀為解脫。
夤緣據(jù)位為出世。
以致祖風彫弊。
魔說熾然。
塞佛法之坦途。
瞽人天之正眼。
使吾祖教外別傳之道于斯而委地矣。
故我大覺釋尊。
于二千年外。
已識盡眾生心病。
預設(shè)多種奇方。
于無漸次法中曲垂修證規(guī)則。
不過只要誘引當人一個入路。
故經(jīng)云。
末世眾生。
希望成道。
無令求悟。
惟益多聞。
增長我見。
又云眾生未悟。
作何方便。
普令開悟。
佛令結(jié)制安居。
剋期取證。
過三期日。
隨往無礙。
故知結(jié)解之有時也。
且如即今諸大德。
于九十日中還曾證悟也無。
已悟之者置之勿論。
如其未悟之者。
則此一冬不免又是虛喪了也。
若是個本色道流。
以十方法界為個圓覺期堂。
也莫論長期短期。
百日千日。
結(jié)制解制。
但以舉起話頭為始。
若一年不悟參一年。
十年不悟參十年。
二十年不悟參二十年。
盡平生不悟。
決定不移此志。
直須要見個真實究竟處方是放參之日也。
故先哲所謂一念萬年豈虛語哉。
遂舉起拂子召眾云。
還知這九十日內(nèi)參究的消息落處么。
不見世尊道。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個里明辨得老瞿曇得失誵訛處。
要證圓覺不為難矣。
設(shè)或未能見徹。
切忌依語生解。
幻叟今日不辭饒舌。
試為諸人頌出。
猛火鑄成金彈子。
當機捏碎又渾圇。
等閒失得俱拈過。
風送潮音出海門。
示秀峰居士 夫念佛者。
當知佛即是心。
未審心是何物。
須要看這一念佛心。
從何處念起。
復又要看破這看的人畢竟是誰。
這里有個入處。
便知圓悟禪師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
故祖師云。
心同虛空界。
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
無是無非法。
所言心者。
非妄想緣慮之心。
乃虛明圓湛廣大無相之心也。
三世諸佛之所證。
證此心也。
六道眾生之所昧。
昧此心也。
諸佛由悟而證。
號曰菩提。
眾生因迷而昧。
故曰煩惱。
在圣不增。
在凡不減。
得之不有。
失之不無。
迷則業(yè)緣。
悟名佛性。
蓋知迷悟在己。
得失非他。
當知此心曠劫至今。
本無生滅。
原非染凈。
孤光皎皎。
脫體無依。
妙用真常。
廓周沙界。
無形狀可見。
無聲響可聞。
雖然無相。
無相不宗。
雖曰無聲。
無聲不應。
是一切色相之根。
乃一切聲響之谷。
色空不二。
動靜一如。
法法虛融。
塵塵解脫。
是知心有則法有。
心空則法空。
心邪則一切邪。
心正則一切正。
若了此心。
法亦不有。
心法既無。
則一切是非名相皆空。
是非名相既空。
則山河大地。
色空明暗。
直下與當人自性心佛覿體混融。
了無隔礙。
居士于此果能信入。
則與從上佛祖所證所得更無差別。
復何凡圣迷悟得失之可論哉。
設(shè)或未然。
亦不用別求玄妙。
厭喧取寂。
但將平日所蘊一切智見掃蕩乾凈。
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
置之懷抱。
默然體究。
常時鞭起疑情。
這個念佛的畢竟是誰。
返復參究。
不可作有無卜度。
又不得將心待悟。
但有微塵許妄念存心。
皆為障礙。
直須打并教胸中空蕩蕩無一物。
而于行住坐臥之中。
乃至靜鬧閒忙之處。
都不用分別計較。
但要念念相續(xù)。
心心無間。
久久工夫純一。
自然寂靜輕安。
便有禪定現(xiàn)前。
儻正念不得純一。
昏散起時。
亦不用將心排遣。
但將話頭輕輕放下。
回光返照。
看這妄想昏沈從甚么處起。
只此一照。
則妄想昏沈當下自然頓息。
日久堅持此念。
果無退失。
驀忽工夫入妙。
不覺不知一拶疑團粉碎。
歷劫塵勞當下冰消瓦解。
只個身心二字亦不可得矣。
于這不可得處豁開頂門正眼。
洞徹性空源底。
自當點首一笑。
始知涅槃生死穢土凈邦俱為剩語。
到此始信山僧未嘗有所說也。
更須向真正鉗錘下?lián)Э瘴蜊E。
掀翻窠臼。
然后證入廣大甚深無礙自在不思議解脫三昧境中。
同佛受用。
以斯治國澤民。
則可以垂拱無為而坐致太平者矣。
以此超脫死生。
則應用施為而無可無不可也。
居士其尚勉之。
示月庭居士 夫格外真機。
難容湊泊。
初參之士。
必假筌蹄。
所謂梵語阿彌陀佛。
此云無量壽。
佛者覺也覺即當人之自心。
心即本來之佛性。
是故念佛者。
乃念自心之佛。
不假外面馳求。
馬大師所云即心即佛是也。
或謂即心是佛。
何勞更念佛乎。
只為當人不了自心是佛。
是以執(zhí)相循名。
妄生倒惑。
橫見生死。
枉入迷流。
故勞先圣曲垂方便。
教令注想觀心。
要信自心是佛。
則知念佛念心。
念心念佛。
念念不忘。
心心無間。
忽爾念到心思路絕處。
當下根塵穎脫。
當體空寂。
始知無念無心。
無心無念。
心念既無。
佛亦不可得矣。
故云從有念而至無念。
因無念而證無心。
無心之心始是真心。
無念之念方名正念。
無佛之佛可謂無量壽佛者矣。
到此覓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
何圣凡迷悟之有哉。
只這不可得處。
即識心達本之要門。
乃超生脫死之捷徑。
居士果能于此洞徹自心源底。
始信火宅凡居即為西方安養(yǎng)。
舉足動足無非古佛道場。
溪光山色頭頭章紫磨金容。
谷韻風聲歷歷展紅蓮舌相。
塵塵契妙。
法法該宗。
不即不離。
心心解脫。
于斯領(lǐng)旨。
管取一笑而無疑矣。
居士其尚勉乎哉。
機緣法語 次日性空首座入室參扣曰。
昨蒙和尚開示濟川首座蒙山三關(guān)話。
弟子雖獲與聞。
心猶未了。
幸望和尚別垂方便。
師云。
照前問將來。
空云。
蟭螟蟲吸乾滄海。
魚龍蝦蟹向何處安身立命。
師曰。
長安路上金毛臥。
曰。
水母飛上色究竟天。
入摩醯眼里作舞。
因甚不見。
師云。
五鳳樓前鐵馬嘶。
曰蓮湖橋為一切人直指。
明眼人因甚落井。
師云。
明月照見夜行人。
曰請師一頌以為究竟。
師云。
好與痛棒。
曰棒則弟子甘領(lǐng)領(lǐng)。
則望和尚垂慈。
師乃呵呵一笑而為頌曰。
當機把斷圣凡津。
擬議知伊屈未伸。
欲識蒙山端的旨。
垂鉤意在釣金鱗。
師云。
會么。
空遂作禮而退。
僧寶金山者。
入室參禮次。
師乃問云。
面南觀北斗。
低首看青天。
此語明甚么邊事。
曰和尚合卻口好。
師云。
未在。
曰瞞別人即得。
師云。
差別用處。
非智眼不能無惑。
子欲洞明佛祖真宗。
須具透關(guān)正眼。
未審如何是透關(guān)正眼。
山振聲一喝。
師云。
具得正眼。
當明向上一機。
如何是向上一機。
曰青天日當午。
師云。
猶未夢見在。
曰木人拈玉線。
石女度金針。
師云。
從上佛祖不傳之妙。
子作么生領(lǐng)會。
山近前禮一拜。
師云。
轉(zhuǎn)身一句速道將來。
曰雨添山色秀。
風來竹影移。
師擬拈拄杖。
山乃一喝。
拂袖而去。
師云。
放子二十棒。
山復回身近前合掌曰。
謝和尚垂慈。
深錐痛劄。
師云。
子雖有滔天之浪。
且無湛水之波。
山又叉手默然。
師云。
如是如是。
山遂作禮。
僧問有佛處不得住時如何。
師舉起手中拂子。
僧云。
無佛處急走過又作么生。
師放下手中拂子。
云。
會么。
僧云不會。
師云。
兩頭不著。
千圣難窺。
這個且置。
只如古人道藏身處沒蹤跡。
沒蹤跡處莫藏身。
意旨如何。
僧云不即不離。
師云。
不即。
不即個甚么。
不離。
不離個甚么。
僧擬對。
師打一拂子云。
這虛頭漢。
僧無語。
師宴坐室中。
有勝上座者從外入來。
師云。
是誰。
勝云。
某甲。
師云。
作么。
勝云。
佛殿里拜佛來。
師云。
佛向你道甚么。
勝云。
不曾道。
師云。
你頭不曾點地那。
勝云。
下下點地。
師云。
又謂不曾道。
勝云。
某甲會也。
師云。
你會個甚么。
勝云。
吐露太分明。
師便喝。
勝擬對。
師云。
拄杖不在手。
放汝二十棒。
出去。
天溪凝上座來參。
師云。
不用之乎也者。
父母未生前親切道一句看。
凝云。
千圣覷不著。
師云。
覷不著的是甚么。
凝云。
父母未生前。
師云。
為甚么覷不著。
凝云。
為無蹤跡。
師云。
既謂無蹤跡。
說甚么覷不著。
你在無蹤跡處窠臼。
這個且置。
只如燒了撒了。
你向甚么處安身立命。
凝云。
青山重疊疊。
澗水響潺潺。
師云。
我不問你青山疊疊。
澗水潺潺。
畢竟燒了撒了向甚么處安身立命。
凝云。
日用分明常顯露。
師云。
這虛頭漢。
腳跟尚未點地在。
說甚么顯露不顯露。
凝乃觸禮一拜。
師云亦未在。
凝又擬開口。
師咄云。
你再亂道。
辟破你口門。
凝禮謝而退。
有僧扣師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畢竟是個甚么。
師與僧一掌云。
你道是個甚么。
僧擬開口。
師以手掩其口。
僧于言下悟旨。
師因消遣。
至韶古音關(guān)房。
以拄杖扣門三下曰。
關(guān)主在么。
韶曰。
他不曾有出入。
誰云在不在。
即開門見師。
乃觸禮一拜。
師曰。
此猶是奴兒婢子之事。
請關(guān)中主相見。
韶乃叉手默然。
師曰。
此則沈寂默去也。
韶曰。
師適來問甚么。
師曰。
問汝關(guān)中主。
韶曰。
喚作寂默得么。
韶遂呈偈曰。
只此寂默非寂默。
非寂默中非亦絕。
渠儂目面已呈師。
動靜何曾有區(qū)別。
師曰。
恁么則子不在關(guān)內(nèi)耶。
韶曰。
弟子見師亦不在關(guān)外。
師以手拍關(guān)門一下曰。
怎奈這個何。
韶擬對。
師叱曰。
汝但于心不生分別。
只個門戶亦無所有。
門戶既非。
則誰在關(guān)內(nèi)誰在關(guān)外耶。
雖然理則如是。
亦不可越他世諦規(guī)矩。
尤不可違其自己志愿。
正好向這無分別無內(nèi)外處。
豎立脊梁。
全機坐斷。
徹底掀翻。
囫圇嚼破。
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可也。
曰言曰行。
可以模范后學。
抑不負其己靈也。
子其勉而進之。
三載出關(guān)之日。
拄杖子再為汝勘過。
韶遂作禮。
行實 師諱紹琦。
楚山其字也。
姓雷。
唐安人。
九歲出家。
初從玄極和尚。
最后謁東普無際和尚得法。
正統(tǒng)六年。
再見東普。
普問子數(shù)年來住在何處。
曰我所住廓然無定在。
普曰。
汝有何所得。
曰本自無失。
何得之有。
普曰。
莫不是學得來者。
曰一法不有。
學自何來。
普曰。
汝落。
空耶。
曰我尚非我。
誰落誰空。
普曰。
畢竟事若何。
曰水。
淺石出。
雨霽云收。
普曰。
莫亂道。
只如佛祖來也不許。
縱爾橫吞藏教。
現(xiàn)百千神通。
到這里更是不許。
曰和尚雖是把斷要津。
其奈勞神不易。
普曰。
克家須是破家兒。
恁么干蠱也省力。
既退。
至晚。
復召入詰之曰。
汝將平昔次第發(fā)明處告我。
楚山悉具以對。
普曰。
還我無字意來。
曰這僧問處偏多事。
趙老何曾涉所思。
信口一言都吐露。
翻成特地使人疑。
普曰。
如何是汝不疑處。
曰青山綠水。
燕語鶯啼。
歷歷分明。
更疑何事。
普曰。
未在。
更道。
曰頭頂虛空。
腳踏實地。
普召弟子鳴鐘集眾。
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袾宏曰。
所云以提起話頭之日為始事。
一年不悟參一年。
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盡平生不移此志。
直至大悟方名罷參。
至哉言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紹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生自不凡。慎動止。寡言笑。九歲出家。從玄極和尚學禪。后獲印于東普無際禪師。正統(tǒng)六年。再參東普。普問。子數(shù)年住何處。曰我所住處。廓然無定。普曰。有何所得。曰本自無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學得來者。曰一法不有。學自何來。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誰落誰空。普曰??思翼毷瞧萍覂?。至晚復召入。詰之曰。汝將平昔次第發(fā)明處告我。師悉具以對。普曰。還我無字意來。師偈答曰。這僧問處偏多事。趙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處。曰青山綠水。燕語鶯啼。歷歷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頭頂虛空。腳踏實地。普召弟子。鳴鐘集眾。取袈裟拂子授之。師容止莊重。雖宴居。如對清眾。具擇法眼??彬瀸W者。百不失一。門徒數(shù)十人。唯寶山金者。深入堂奧。讀師語錄。直捷簡明。不在古人下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三
楚山禪師。唐安人也。名紹琦。姓雷氏。八歲入鄉(xiāng)校。不假師授而知誦。次載失父。遂棄業(yè)。而學出世法于玄極通禪師。通愛之。與語輒終日。每至節(jié)要處。不敢犯其詞。乃跪請益。通嘆曰。子根性太利。難于入道。但有疑在。庶可療耳。琦愕然曰。木偶人??扇氲酪?。通笑曰。入道須是木偶人始得。琦憤而趨出。益疑之。經(jīng)晝夜。遂振衣起曰。吾師豈欺我哉。復入。剖于通前。通獨以掌反覆示之。不領(lǐng)。遂背去。遍參知識。俱不得意。聞無際悟和尚。居普州之東林。東林禪風。腰包到者即受。曲折流輩竊非之。琦故往扣焉。曰。上座何住。對曰。廓然無定。曰。有何所得。對曰。本來無失。何得之有。曰。學將來底??白魃趺?。對曰。一法不有。學自何來。曰。汝落空耶。對曰。我尚非我。誰落誰空。曰。畢竟如何。琦曰。水淺石出。雨霽云收。悟公笑曰。縱汝橫吞藏教?,F(xiàn)百千神通。其如老趙州無字公案。怎生消繳。琦又擬對。悟公連叱退之。琦大慚。數(shù)日不敢仰視。忽聞凈板鳴?;砣皇幈M廉纖。急披衣禮謝。悟肯之。遂以斷橋源流。囑琦行化。當是之時。斷橋之脈微矣。及悟公繼響。而得法者僅七人。惟琦出世最晚。初領(lǐng)天柱。遷皖山。又投子后主成都之天成寺。裔葉翻茂。為大振焉。得其法者。又十六人。有祖玠侍者。齒最少。號圭庵。事琦甚謹。叢林憚其嚴厲。敬其慧識。以香林遠方之一日童子進茶。琦啜罷。顧童子曰。人道汝憨耶。玠曰。它亦有乖處。琦曰。何以見得。玠呼接盞。童子近前。琦曰。道得即還你。無對。琦乃顧玠。玠曰。只者無言語處。不隔纖毫。琦曰。因甚道不得。玠呼童子何不問訊。童子問訊。琦度盞。童子接之。珍重而去。玠曰。道他無語得么。琦曰。只如者童子。恁么端的。是無明使然耶。法性如是耶。曰。迷則積劫無明。了則本來佛性。琦曰。恁么他是知有。是不知有。曰。他若知有則不為迷因。不知有番為隔礙。琦曰。子還有知也無。曰。祖玠不知有。曰。既不知有。何以知宗。玠曰。圣人若知。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則同圣人。曰。子看老僧。是知不否。玠曰。臨機大用。舉必全真。說甚知有不知有。曰。只如老僧。即今一語一默。剖析是非。分別名相處。與適來童子。見識是同是別。玠曰。擇法智眼。無作妙用。體性雖同。用處縣隔。曰。既云擇法。安能無作乎。玠曰。智炤非識。妙用非有。用既非用。作亦非作。雖分別。實無分別之能也。曰。今對萬法。境相差殊。一一明了。不具分別可乎。玠曰。教不云乎。如我按指海印發(fā)光。圓明了知。不繇心念。琦曰。善哉??芍^鵝王擇乳矣。未幾。玠膺疾。琦下視之。值心上座在側(cè)。琦因問曰。如何是心。玠曰。開口不容情。曰。未在。玠顧心曰。何不作禮。心便珍重。玠曰。呈似了也。曰子既如是。還能覿體頌出乎。玠對曰。祖師心印若為傳。有語分明。不在言能向機前親領(lǐng)得。海門撐出釣魚船。琦曰。珍調(diào)四大。饒益將來。一日玠疾革。作呻吟聲。琦問曰。子平日得力句。到此還用得著么。對曰。用得著。曰。既用得著。叫苦作么。曰。痛則叫。癢則笑。琦曰叫與笑者。復是阿誰。曰。四大無我。叫者亦非真。寂體中實無受者。琦曰。主人公。即今在甚么處。曰。秋風不扇。桂蕊飄香。琦曰。恁么則遍界絕遮藏也。曰。有眼覷不見。琦曰。只如三寸。氣消時向甚處。安身立命。對曰。雨過天晴。青山依舊。曰。從今別后。再得相見否。對曰。曠劫不違。今何有間。曰。子不病耶。對曰。病與不病。總不相干。琦執(zhí)玠手曰。此是甚么。玠曰。是祖玠手。曰。祖玠是誰。曰。玠固非我。亦不離我。琦乃嘆曰。善哉。妙契無生。徹證真常。子雖妙年。死亦何憾。玠遂合爪謝曰。與祖玠趲。將龕子來。琦命舁龕至。玠顧左右。曰吾當行矣。整衣龕坐化去。玠化后。天成之話大行。時蜀多義學?;ヒ詣倭酉啾攘?。琦一以心宗揭之。而小大俱圓。有問。祖師西來意。則答曰。海神撒出夜明珠。又問祖師西來意。曰。雪消山頂露。風過樹頭搖。又問如何是直指事。答曰。玉欄桿上石獅子。紅藕花間白鷺鷥。又問如何是摩醯正眼。琦喝之。又問不涉寒暑是甚么人。琦亦喝之。琦愛以無字問僧。有對曰。風吹秋月冷。雪壓老梅寒。又僧對曰。出匣吹毛劍。寒光射斗牛。又對曰。無孔鐵錘當面擲。琦皆喜之。后示疾。諸山訊候。有進曰。和尚還有不了公案么。琦展掌曰。會么。擬對。琦喝住曰。今年今日。推車掛壁。撞倒虛空。青天霹靂。阿呵呵。泥牛吞卻老龍珠。澄澄性海漚花息。瞑目而寂。時成化九年三月望日也。 贊曰。楚山行化。當明運昌隆之際。純以心性禪。應接群機。以故。門下一時龍蟠鳳翥焉。乃至祖玠輩。風鬯春枝節(jié)節(jié)是。令見者聞者。莫不神往。但不再傳其緒俱??。豈慈父欲子食藥而愈疾。遂稱沒于他方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