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東漢沛國龍亢人。桓鸞女。嫁劉長卿,生一男,五歲而長卿死。桓氏防疑遠嫌,不歸寧。后兒夭逝,桓氏乃刑其耳以誓不再嫁。沛相以其高行上奏。詔顯其門閭,號“行義桓嫠”。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介紹】: 唐京兆人,字正封。博學工詩,與蕭穎士、劉長卿游。玄宗時為河南令。官至秘書監(jiān)。
唐詩匯評生卒年不詳。字士經,一字正封,排行九,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天寶中,為河南令(劉長卿《客舍贈別韋九建赴任河南韋十七造赴任鄭縣就便覲省》),后為太子詹事。貞元五年(789),以秘書監(jiān)致仕。韋建“中明外純”(李華《三賢論》)。生平事跡散見《元和姓纂》卷二、《唐會要》卷六七、《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詩紀事》卷二四。建與蕭穎士、劉長卿、高適等人交游,與蕭穎士最為友善。《全唐詩》存詩2首。
韋建,生卒年不詳,字正封,一字士經,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天寶末官河南令,與蕭穎士交厚。貞元初,官至太子詹事。五年,授秘書監(jiān)致仕?!?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二首。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新定遂安人。年二十二。志祈薙落。而未遇其師。或謂衢之北山有善南宗者。則趨之。而其人曰。吾非汝師也。其必往天臺乎。至剡之石城寺。見一翁。貌奇古。神氣秀爽。問朗曰。子何之。曰天臺求佛大法爾。因同行數十里。憩林樹間。翁告之曰。法常寂然。尚奚庸遠適哉。汝于鄉(xiāng)里有緣。宜歸以闡化。毋后也。言畢而隱。朗亦豁然心悟。乃復峰啄澗飲數載。而后居邑之慧安寺。以白衣。行頭陀法。未幾秦望山無故振動。大龜出焉。見者咸以為異。尋有僧??自云門來。身脩八尺四寸。隆鼻大目。而光采射人。通思益大品維摩等經。兼融貫諸論。眾敬之如神。朗愿事以為師。??徵維摩義。朗答殊超邁。景龍中。鄉(xiāng)里吳川縣尉余少興。新昌縣令余仁等十數家為檀越。輪請降臨。一夕忽睹神光從其頂出。旁燭山川盈數十里。由是??公反以師禮視朗。而朗升座為說法。變化莫測。道俗欣慶。嘆曰。昔者山動龜出。其祥非為??公明矣。自是四方學者云萃。開元四年。州牧李思絢。卜于龍山之陽。建伽藍以延之。大設戒壇。廣邀律德。若光州岸公會稽超公咸在。授朗具足戒。而道益尊矣。七年刺史韋利器服膺向化。八年歙州長史許思恭迎至治所。朗每升座。有熊隨眾聚敬。伏于前若聽伏。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會門人告逝。且曰。吾當三生此地。今才一生爾。言訖。如入禪定。壽六十四。稟遺命苶維建塔。大歷十二年。其嗣法弟子開元寺道欽慧祐道禪。龍興寺??海。寧國寺進玉。越州寶林寺有沛遠整。杭州竹林寺一行等。立碑。新定太守蕭定撰文。司馬劉長卿書。刺史李揆篆額。
釋慧朗。新定遂安人也。年二十有二。于衢州北山遇南宗頓教之首將請為師。乃逆相謂曰。汝久積凈業(yè)吾非汝師。可往天臺當逢哲匠。至剡溪石城寺見一禪翁。莫知其來。鶴發(fā)冰膚目如流電。聲含鐘律神合太虛。乃問朗曰。子將何之。答曰。欲往天臺求佛大法。因同行十數里憩林樹下。而指訓之曰。法常寂然彼亦如也。何必隨遠。當化有緣宜歸本生度無量眾。言畢求之無方。豁然本心悟佛知見。林棲谷飲凡經數載。乃卻歸故邑慧安寺。凈名白衣服非法服純陀工巧心如佛心。驪珠尚潛師子未吼。弱喪之終涉川迷津。一日秦望山林嶺振動俄有大龜呈質。咸相謂言。此何祥也。尋有禪僧曰??。自會稽云門而來。身長八尺四寸。高鼻大目睛光射人。明大品思益維摩等經。兼博通諸論。眾曰。神僧也。大龜應乎此也。朗秘菩薩行請之為師。??徵維摩經義。答曰。如日照螢火海沃牛跡耳。??公深器之。曰真凈名也。景龍中鄉(xiāng)人吳川縣尉余少興宗黨新昌縣令余仁等十數家。咸共宗事遞請降臨。一夕忽睹神光從項而出。旁燭山川盈十數里。含情之類罔不歸依。??公加師資之禮。由茲反拜請朗登座。乃先示法身遍同群有。次明遍化一切皆如。道俗欣然而各嘆曰。昔山之震動龜之敩祥。非??公之應明矣。至是四方學禪觀者臻萃開元四年本州牧李思絢。于龍山之陽建伽藍。延以居之。方大設戒壇廣邀律德。有光州岸公會稽超公而為上首。既而發(fā)希有心受具足戒。珠圓月滿內外俱明。遍臨壇為戒師。旋請益。為學士。眾情加重。道在益尊。七年刺史韋利器深心歸向。八年歙州長史許思。恭請往治所。朗升法座。無何熊伏于前。聞鐘而來。眾散而去。時皆驚懼虞其搏攫。原其有聽法之心耳。其馴猛獸也若此。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門人曰。吾將去矣。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言訖儼然而寂。春秋六十四。稟遺命茶毗建塔。學者既多。穎脫則開元寺道飲慧祐道禪。龍興寺??海。寧國寺進玉。越州寶林寺有沛遠整。杭州竹林寺一行等。并傳朗之法。相繼若瓜瓞然。至大歷十二年。新定太守蕭定述碑。司馬劉長卿書。刺史李揆篆額。所謂俱是名公盛誇全美有矣。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唐東川人。擢進士第。官新鄉(xiāng)尉。有詩集一卷。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0?—754? 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曾官新鄉(xiāng)尉。辛文房《唐才子傳》云是東川人,誤。近世承之,定其為四川三臺(一說,云南會澤)人,訛誤尤甚。參稽李頎詩歌,知為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東川實指潁水一支流。頎有別業(yè)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后人因多稱“李東川”。李頎早年出入兩京,結交貴游,希冀用世。不成,乃閉戶10年,折節(jié)讀書。及第、釋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職,繼授新鄉(xiāng)尉,因久不得調,憤而歸隱,直至去世。隱居時于學佛讀經、求仙煉丹頗為醉心。生平見《唐才子傳》卷二,今人譚優(yōu)學《李頎行年考》(見《唐詩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頎考》(見《唐代詩人叢考》)。李頎為盛唐著名詩人,其邊塞詩、人物素描詩、音樂詩、詠史懷古詩等均有佳作。尤擅七律、七古二體。七律7首,乃該體發(fā)展成熟時期之佳構,形式規(guī)范,聲調洪亮,風格朗暢,尤為明人所尊崇。高柄認為其體“聲調最遠,品格最高”,“足為萬世法程”(《唐詩品匯》卷二)。王世貞稱之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藝苑卮言》卷四)。前后“七子”無不摹擬仿作,故沈德潛云:“明嘉、隆諸子專尊李頎”(《說詩晬語》)。李頎七古氣勢奔放,跌宕多姿,“轉接奇橫”(《三唐詩品》),酣暢恣肆。胡應麟將其與高適、岑參、王維并稱,視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詩藪》內編卷三)。清王闿運認為其七古兼具盧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淺近,李、杜之宏贍(《湘綺樓說詩》卷六)。綜而言之,李頎詩歌麗而不縟,豪不失粗,“風骨高華”(《詩藪》內編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詩品》卷二),無愧為盛唐名家。《全唐詩》存詩3卷?!度圃娎m(xù)拾》補詩2首,斷句2。唐詩匯評
李頎(?—約751),籍貫不詳。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授新鄉(xiāng)尉。去職,歸隱潁陽(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天寶八載秋,高適授封丘尉,頎有詩送之。天寶十三、十四載殷璠編《河岳英靈集》,謂頎“只到黃綬”。頎工詩,尤以邊塞詩著稱。與王昌齡、崔顥、綦毋潛、岑參、王維、高適等交游,時輩咸重之。有《李頎詩》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作品評論
頎詩發(fā)調既清,修辭亦繡。雜歌咸善,玄理最長。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無我,青春長與君”,又《聽彈胡笳聲》云“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蕩心神。惜其偉才,只到黃緩,故論其數家,往往高于眾作。容齋隨筆
歐陽公好稱誦唐嚴維詩“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及楊衡“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句,以為不可及。予絕喜李頎詩云:“遠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鼻易骺蜕孢h,適當窮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側,而聞檐外雨聲,其為一時襟抱,不言可知。而此兩句十字中,盡其意態(tài),海水喻愁,非過語也。《唐詩品》
頎詩意主渾成,遂無斫練,然情思清澹,每發(fā)羽調。七言古詩善寫邊朔氣象,其于玄理間出奇秀。七言律體如《送魏萬》、《盧司勛》、《浚公山池》等作,可謂翛然遠意者也。《批點唐音》
李頎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與七言律皆有高處。藝圃擷馀
李頎七言律最響亮整肅。詩藪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傲麂D月”,極雄渾而不笨;“花宮仙梵”,至工密而不纖。“遠公遁跡”之幽,“朝聞游子”之婉,皆可獨步千載。唐詩選
七言律體,諸家所難,王維、李頎頗致其妙,即子美篇什雖眾,憒焉自放矣。唐詩鏡
李頎七律,詩格清煉,復流利可誦,是摩詰以下第一人。唐音癸簽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稱王、李、岑、高云。《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新鄉(xiāng)七古,每于人不經意處忽出異想,令人心賞其奇逸,而不知其所從來者。新鄉(xiāng)七律,篇篇機宕神遠,盛唐妙品也。《詩源辨體》
李頎五言古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亦多忌鶴膝。七言古在達夫之亞,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詩源辨體》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風調而不甚麗,岑才甚麗而情不足,王差備美。愚按……李較岑、王,語雖熔液,而氣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蓋由盛唐體多失粘,諷之則難諧協(xié),李篇什雖少,則篇篇合律矣。《唐詩評選》
盛唐之有李頎,猶制藝之有袁黃,古文詞之有李覯,朽木敗枝,區(qū)區(qū)以死律縛人。圍爐詩話
李頎五律高澹,大勝七律,可與祖詠相伯仲。詩筏
唐李頎詩雖近于幽細,然其氣骨則沉壯堅老,使讀者從沉壯堅老之內領其幽細,而不能以幽細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獨成一家。《唐七律選》
舊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稱,雖襄陽、嘉州與輞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題。至嘉、隆諸子以李頎當之,則頎詩膚俗,不啻東家矣。明詩只存體面,總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惡習,不可不察也。師友詩傳錄
《唐詩箋要》唐人七言律,以李東川、王右丞為正宗,杜工部為大家,劉文房為接武。
東川詩典瞻風華,兼復音調句亮,盛唐能手。《歷代詩法》
新鄉(xiāng)長于七字,古詩、今體并是作家。其蘊氣調辭,含毫瀝思,緣源觸勝,別有會心。向來選家徒以音節(jié)高亮賞之,乃牝牡驪黃之見耳。《唐詩別裁》
東川七律,故難與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聲。自明代嘉、隆諸子奉為圭臬,又不善學之,只存膚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譏也。然譏諸子而痛掃東川,毋乃因噎而廢食乎?《唐詩別裁》
東川比高、岑多和緩之響。石洲詩話
東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詩人,莫之與京。徒以李滄溟揣摹格調,幾嫌太熟。然東川之妙,自非滄溟所能襲也。石洲詩話
東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渾厚,岑之奇峭,雖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籠罩之中。至李東川,則不盡爾也。學者欲從精密中推宕伸縮,其必問津于東川乎!《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李頎賦筆輕新,以作七律,流麗婉潤,自覺勝人。所垂七篇,盡為濟南標錄。《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東川摛詞典則,結響和平,固當在摩詰之下,高、岑之上。《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東川七言古詩,只讀得《兩漢書》爛熟,故信手揮灑,無一俗料俗韻。昭昧詹言
東川纏綿,情韻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鱗以東川配輞川,姚先生以為不允。東川視輞川,氣體渾厚微不及之,而意興超遠則固相近。《海天琴思錄》
李東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滄溟獨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批唐賢三昧集》
李東川七律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猶隔一黍。《唐詩三百首續(xù)選》
東川七律風骨凝重,聲韻安和,足與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鱗深得其妙。三唐詩品
五言其源出于鮑明遠,發(fā)言清雋,骨秀神清,雖偶泛弦中,仍復自然合奏。七言變離,開闔轉接奇橫,沉郁之思,出以明秀,運少陵之堅重,合高、岑之渾脫,高音古色,冠絕后來。《詩學淵源》
(欣)古詩猶是齊梁一體,獨七言樂府雄渾雅潔,一片神行,與崔顥同一機杼,而使事寫懷,或且過之矣。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介紹】: 唐蘇州嘉興人。玄宗天寶初擢進士第。累官太子右庶子。奉養(yǎng)繼母,以孝聞。年八十余致仕,母猶無恙。善為詩,與王維、劉長卿友善。卒年九十六。
唐詩匯評
丘為(約702一約797),嘉興(今屬浙江)人。累舉進六不第,歸山讀書數年,天寶二年(743)方登進士第。累官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騎常侍致仕。年卒九十六。為詩長于五言,與王維、劉長卿友善唱和。有《丘為集》,已佚。《全唐詩》存詩十三首。
作品評論
王維甚稱許之,嘗與唱和。《唐詩解》
丘為,蘇人,未免染吳音,然亦清情不凡。《載酒園詩話又編》
讀丘為、祖詠詩,如坐春風中,令人心曠神怡。其人與摩詰友,詩亦相近,且終卷和平淡蕩,無叫號嘄噭之音。唐詩人唯應幾近百歲,其詩固亦不干天和也。
人物簡介
【介紹】: 唐人,祖籍南蘭陵。蕭嵩子。玄宗天寶末為兵部侍郎。安祿山亂,陷于叛軍,偽署魏州刺史。郭子儀攻安慶緒于相州,華欲以魏為應,事泄被執(zhí)。崔光遠收魏州,破械出華。朝廷正授華為魏州刺史。后歸京,仍以任偽官貶為試秘書少監(jiān)。歷尚書右丞、河中尹、河中晉、絳節(jié)度使,肅宗上元初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宦官李輔國用事,求為宰相,華拒之,遂結怨。后輔國以矯詔罷為禮部尚書,貶峽州司馬卒。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華。太子太師嵩子。天寶末嗣爵。官兵部侍郎。祿山之亂陷賊。偽署魏州刺史。賊平。以污偽命降試秘書少監(jiān)。稍遷尚書右丞。擢河中晉絳節(jié)度使。上元元年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肅宗寢疾。李輔國矯詔罷為禮部尚書。貶硤州員外司馬。卒。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介紹】: 唐南陽湖陽人。玄宗時登進士第,又中書判拔萃科。累歷祠部、度支員外郎。天寶中,為汀州刺史。代宗大歷間,任潤州刺史,與詩人劉長卿、皇甫冉友善。曾輯杜甫詩為《杜工部小集》。
唐詩匯評
樊晃,生卒年不詳,郡望南陽湖城(今河南唐城湖城鎮(zhèn)),后徙居淮南。天寶初,舉進士。肅宗朝,官祠部度支二員外郎、汀州刺史。大歷五年、官潤州刺史,集杜甫遺文二石九十篇為《杜甫小集》六卷,自為序。開元中又有硤石主簿樊光,句容(今屬江蘇)人,或以為即樊晃。《全唐詩》收詩一首,原屬樊晃,出《國秀集》:又殘句一,原屬樊光,出《吟窗雜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八
冕。開元時擢書判拔萃科。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九
光。大歷時官硤石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