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元浩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吳興人。俗姓謝,字清晝。謝靈運(yùn)十世孫。幼入道,肄業(yè)湖州杼山,與陸羽同居妙喜寺,為莫逆之交。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皎然預(yù)其論著,至是聲價藉甚。李端在匡獄,依止稱門生。一時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靈隱。文章雋麗,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貞元中卒。有《詩式》及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晝,晚年以字行,俗姓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自稱謝靈運(yùn)十世孫,實為謝安十二世孫。玄宗天寶三載(744)前后出家于潤州江寧縣長干寺,七載登戒于常州福業(yè)寺。天寶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亂后定居湖州,與歷任州縣長吏、過往士大夫及江南隱士詞客交游唱酬不絕。曾與劉長卿、李季蘭、陸羽、朱巨川、閻伯均、靈澈、劉禹錫、孟郊、陸長源、韋應(yīng)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動之最著稱者在大歷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顏真卿時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內(nèi)共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以顏、皎為中心,形成一個多達(dá)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受其師守真影響,皎然對律宗、天臺宗、密宗、南北禪宗兼收并蓄,自大歷后期起則日益傾心于南宗禪。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本傳,今人賈晉華有《皎然年譜》。文章清麗,詩名甚著,并長于詩歌理論。有《晝上人集》(又題《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編于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論詩著作《詩式》5卷,今存;《詩議》(一作《詩評》)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釋交游傳》、《內(nèi)典類聚》40卷、《號呶子》10卷、《茶訣》1篇,今皆不傳。《全唐詩》存詩7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bǔ)2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今屬福建)人。五代時閩僧。嗣雪峰義存。后住福州長生山,世稱長生和尚?!?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祖堂集》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皎然(約720-約800),俗姓謝,晚年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早年勤學(xué),出入經(jīng)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時,曾訪名山,游長安,千王侯。后隱廟霅溪,皈依佛教。從杭州靈隱寺僧守直受戒。復(fù)居湖州杼山妙喜寺,與陸羽、吳季德、李?、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顏真卿守湖州,修《韻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歷任湖州刺史如崔論、盧幼平、陸長源、于頔等,俱與之交游唱和。工詩、著述甚多,與清江并稱“會稽二清”。貞元五年(789),撰成《詩式》五卷,乃唐代較系統(tǒng)之詩論專著,今存。八年,集賢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編其詩文十卷,納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晝字皎然。俗姓謝氏。宋靈運(yùn)十世孫。住吳興興國寺。有詩名。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唱。預(yù)撰韻海鏡源。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秘閣。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晝。吳興長城人。姓謝氏。康樂侯靈運(yùn)十世孫也。幼負(fù)異材。不為世俗所羈絆。遂削染。登具于靈隱戒壇。復(fù)依守真律師。究毗尼學(xué)。儒編老什。靡弗臻其極。尤工著述。辭章俊麗。吟詠尤造微賾。與會稽靈徹錢塘道標(biāo)齊名。故時諺曰。越之徹洞冰雪。杭之標(biāo)摩云霄。霅之晝能清秀。中年遍訪禪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參扣。貞元初。居?xùn)|溪草堂。嘆曰。使雖有仲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自撓性真。豈若孤松片云。蒲團(tuán)相對。無言而意得。至靜而神諧者哉。于是作文謝遣筆硯。遁居杼峰。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fù)譴。再移守吳興。一見語合。請益宗乘大略。異日汎論及詩。皎命門人出藁一卷以視。且言近日廢置之故。洪驚曰。向嘗讀沈約品藻?;坌莺擦?。庾信詩箴。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輟。以棄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舊居京之興國寺。軍吏沈釗德清人。暮乘馬抵駱駝橋。月色如練。見數(shù)人盛衣冠立。釗問其故。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皎公。脩齋召我耳。長城赳卒錢沛。泊舟呂山南。見數(shù)百人。持食負(fù)帛。笑語而過。問之則曰。赴皎公齋歸。 后終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則有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薛逢呂渭楊達(dá)陸羽。其制作。則有號呶子十卷。內(nèi)典類聚四十卷。儒釋交游傳。外有韻海二十卷。蓋相國于公頔。魯公顏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皎然。
名晝。
姓謝氏。
長城人。
康樂侯十世孫也。
幼負(fù)異才性與道合。
初脫羈絆漸加削染。
登戒于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詠情性。
所謂造其微矣。
文章俊麗。
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哉。
后博訪名山。
法席罕不登聽者。
然其兼攻并進(jìn)。
子史經(jīng)書各臻其極。
凡所游歷京師則公相敦重。
諸郡則邦伯所欽。
莫非始以詩句牽勸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茲。
及中年謁諸禪祖了心地法門。
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交。
故時諺曰。
之晝能清秀。
貞元初居于東溪草堂。
欲屏息詩道非禪者之意。
而自誨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
終朝目前矜道侈義。
適足以擾我真性。
豈若孤松片云禪座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
吾將入杼峰與松云為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并寢而不紀(jì)。
因顧筆硯曰。
我疲爾役爾困我愚。
數(shù)十年間。
了無所得。
況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無心去亦無我。
將放汝各歸本性。
使物自物不關(guān)于予。
豈不樂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fù)譴再移為湖守。
初相見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請益焉。
先問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詩式。
具陳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門人檢出草本。
一覽而嘆曰。
早年曾見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
三子所論殊不及此。
奈何學(xué)小乘褊見以宿志為辭邪遂舉邑中辭人吳季德。
梁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風(fēng)。
予器而重之。
晝以陸鴻漸為莫逆之交。
相國于公頔顏魯公真卿。
命裨贊韻海二十馀卷。
好為五雜徂篇。
用意奇險實不忝江南謝之遠(yuǎn)裔矣。
晝清凈其志高邁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巒與道者游。
故終身無惰色。
又興冥齋蓋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晝舊居州興國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嘗有軍吏沈釗。
本德清人也。
夕從州出乘馬到駱駝橋。
月色皎如。
見數(shù)人盛飾衣冠。
釗怪問之。
如何到此。
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然公修冥齋。
在茲伺耳。
釗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長城赳胥錢沛。
行役泊舟呂山南。
見數(shù)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負(fù)束帛怡然語笑而過。
問其故云。
赴然師齋來。
時顏魯公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貞元年終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貞元八年正月敕寫其文集入于秘閣。
天下榮之。
觀其文也亹亹而不厭。
合律乎清壯。
亦一代偉才焉。
晝生常與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
或簪組。
或布衣。
與之交結(jié)必高吟樂道。
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
故著儒釋交游傳及內(nèi)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
時貴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
同過舊院。
就影堂傷悼彌久。
遺題曰。
道安已返無何鄉(xiāng)慧遠(yuǎn)來過舊草堂。
余亦當(dāng)時及門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遺德后賢所慕者相繼有焉。
又唐黃州大石山釋福琳。
姓元氏。
荊州人也。
父為襄陽判司。
素崇釋氏。
琳幼好佛門恒循檢操。
早知割愛。
就玄靜寺謙著師下剃染登滿足法已。
躬禮荷澤祖師乃契真心。
后至黃陂剪茅營舍。
終成大院安集四方禪侶。
琳終時年八十二。
興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評論

權(quán)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
吳興長老晝公,撰六義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顧《釋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吳興開士釋皎然,字清晝,即康樂之十世孫,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其發(fā)明之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
因話錄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dāng)?shù)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捻。明日,寫其舊制獻(xiàn)之。韋公吟詠,大加嘆詠,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睍兇蠓滂b別之精。
唐語林
楚僧靈一,律行高潔,而能為詩。吳僧皎然,一名晝一,工篇什,著《詩評》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遺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滄浪詩話
釋皎然之詩,傷唐諸僧之上。
對床夜語
唐僧詩,除皎然、靈澈三兩輩外,馀者率皆衰敗不可救,蓋氣宇不宏而見聞不廣也。
唐才子傳
(皎然)外學(xué)超然,詩興閑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
《唐詩品》
皎師臥深山壑,思繞滄州,游從既勝,興致復(fù)遠(yuǎn)。其詩深窺色相,騁其才力,在諸衲間,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禪悟未徹,機(jī)鋒猶近。
唐詩歸
鐘云:僧詩有僧詩氣習(xí),僧而必不作僧詩,便有不作僧詩氣習(xí)。皎然清淳淹遠(yuǎn),當(dāng)于詩中求之,不當(dāng)于憎中求之。
李維楨《汪文宏詩序》
皎然不能為唐初盛詩,而談詩得唐初盛法,時代所限,難以自超。
唐音癸簽
皎然《抒山集》清機(jī)逸響,閑淡自如,讀之覺別有異味,在咀嚼之表,當(dāng)由雅慕曲江,取則不遠(yuǎn)爾。
《詩辯坻》
皎然精于詩法,而己作不能稱,較之清江氣骨,故應(yīng)卻步。
《唐七律雋》
皎公詩婉雋,不特為詩僧冠,可與文房、仲文并轡中原。
《東目館詩見》
皎然興高詞瞻,各體皆備,詩僧中豪者也。昔人評永師書有冷齋飯氣。晝詩不然,知非菜肚阿師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823 【介紹】: 唐僧。富陽人,俗姓秦。工詩。初出家于靈隱山,為海和尚弟子。肅宗至德二年,試經(jīng)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從□法師學(xué)律。嘗為寺經(jīng)營十二年,置田畝,歲收萬斛。德宗貞元中,退居西嶺,人稱西嶺和尚。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歲。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見而撫其頂曰。此兒目如青蓮。茍能舍家。以從吾游。必有善稱。其父以為然。至德二年。詔天下白衣。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聽為比丘。標(biāo)以其選得度。仍隸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師。受具于靈光寺。時已推其善于護(hù)持。貞元中。別治室西嶺下。謂之草堂。而吟嘯之樂。非世間名利之跡所可到。杭人號西嶺和尚。辭章高媲古作者。與吳興如晝。會稽靈徹。相酬唱時。語見晝傳。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陸羽云。夫日月云霞為天標(biāo)。山川草木為地標(biāo)。圣賢豪杰為人標(biāo)。推能歸美為德標(biāo)。居閑趣寂為道標(biāo)。嗚呼品藻之極至。引天地人。以匹擬之。則其誠敬誠慕之心何如。故一時名公鉅卿。林下英彥。莫不綢繆投分??犊摻?。長慶三年六月七日。示滅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壽八十四。臘五十八。開成五年鄭素卿。立碑頌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標(biāo)。富陽秦氏。七歲。神氣清茂。有沙門過而識之。勸令出家。至德二年。詔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命為比丘。師首中其選。得度。居南天竺寺。護(hù)戒甚嚴(yán)。永泰中。住持奏賜寺額。居十二年。其徒多歸之。常于靈鷲峰之南西嶺下葺茅為堂。號西嶺草堂。怡然養(yǎng)浩。不干人事。尤工詩章。搜鍊精巧。與吳興皎然會稽靈徹鼎立齊聲。時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譽(yù)。稱西嶺和尚。一時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陸羽之流皆敬之。長慶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贊曰。 出塵異相  挺見垂髫  業(yè)真空法  怡然養(yǎng)高 適意吟詠  配雅與騷  名標(biāo)當(dāng)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道標(biāo)。
富陽人也。
俗姓秦氏。
其遠(yuǎn)祖與羸同姓。
世為汧隴大族。
及晉東渡衣冠隨之。
后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為吏。
故州里尊奉之。
標(biāo)生則孤明。
長而深趣。
老而堅固。
蓋良善之因有自來矣。
年七歲時神清氣茂不雜凡童。
倏有大沙門手摩其頂曰。
此孺子目秀如青蓮。
得非我釋氏之威鳳乎。
茍能舍家必有善稱。
不然乘云霓薄天漢。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請。
遂為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麗。
娑竭之宮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詔白衣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
命為比丘。
標(biāo)首中其選。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靈光寺顗律師。
登以護(hù)戒嚴(yán)謹(jǐn)為時所推毗奈多羅之言罔不該貫。
凡度人戒計六壇為眾紏繩。
經(jīng)一十二載。
置田畝歲收萬斛。
置無盡財與眾共之。
貞元中以寺務(wù)克豐。
我宜宴息。
乃擇高爽得西嶺之下。
葺茅為堂。
不干人事。
用養(yǎng)浩氣焉。
標(biāo)經(jīng)行之外尤練詩章。
辭體古健比之潘劉。
當(dāng)時吳興有晝。
會稽有靈澈。
相與詶唱遞作笙簧。
故人諺云。
霅之晝能清秀。
越之澈洞冰雪。
杭之標(biāo)摩云霄。
每飛章寓韻。
竹夕華時。
彼三上人當(dāng)四面之?dāng)场?div id="wlgwpss" class='inline' id='people_20405_3_53_comment'>
所以辭林樂府常采其聲詩。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書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還京師有以誇耀。
又景陵子陸羽云。
夫日月云霞為天標(biāo)。
山川草木為地標(biāo)。
推能歸美為德標(biāo)。
居閑趣寂為道標(biāo)。
名實兩全品藻斯當(dāng)。
爾后聲價軼于公卿間。
故與之深者有相國李公吉甫大司空嚴(yán)公綬。
右仆射韓公皋。
禮部侍郎呂公渭。
滑毫節(jié)制盧公群。
襄陽節(jié)制孟公簡。
同州刺史李公敷。
鳳翔尹孫公璹。
浙東廉使賈公全中書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劉公長卿。
戶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樞。
秘閣嚴(yán)維。
小諫朱放越。
廉問薛戎夕。
拜盧元輔。
常州釋元浩。
潤州釋南容。
金華釋乾輔。
吳門釋光嚴(yán)。
上都釋智崇等。
并心交塵外分契林中。
萬境在空驅(qū)之為射御。
五峰滿眼立之為疆場。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戰(zhàn)自勝者也。
以長慶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歸滅于所居蘭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舊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臘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行儉省言常儉智猷日超等。
皆得師之法。
仿仰不遑。
空圍繞于栴檀恨滿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謂之西嶺和尚矣。
開成五年中鄭素卿錄德行刊碑頌。
立于天竺山之東墟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居天臺山國清寺。德宗貞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最澄渡海至,欲求天臺之法,屬道邃講訓(xùn),委曲指教,盡授其旨。后最澄歸國,斯教大行,遙尊道邃為祖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幼專天臺智者三觀之學(xué)。大歷中。荊溪湛然師。悉以止觀輔行記。托以敷揚(yáng)。而同門有浩然者。名尤重。不聽與較。則為流輩所畏服可知。貞元二十一年。日本國沙門最澄。遠(yuǎn)泛滄溟。來承講訓(xùn)。乃盡繕寫一宗部文以東。然猶慮其鄉(xiāng)國之輕蒲者見疑。于是投牒臺州。求署其往來之實。以為證據(jù)。而刺史陸淳即署之云。最證阇梨。形雖異域。性實同源。特稟生知。觸類玄解。遠(yuǎn)傳天臺教旨。又遇龍象邃公。總?cè)f行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觀。親承秘密。理絕名言。他方學(xué)徒。未能信受。所請印記。安可不從。故宜執(zhí)以為憑者。澄歸。斯教大行。乃以一山。易名天臺。以一寺。易名國清。且遙尊邃為初祖。后邃終其所住。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道邃。
不知何許人也。
幽識遠(yuǎn)晤執(zhí)志有恒。
懸解真宗不由邪術(shù)。
末傳隋智者教道素得玄微。
荊溪之門沓難窺望。
大歷中湛然師委付止觀輔行記。
得以敷揚(yáng)。
若神驥之可以致遠(yuǎn)也。
于時同門元浩迥知畏服不能爭長矣。
貞元二十一年。
日本國沙門最澄者。
亦東夷卉服中剛決明敏僧也。
泛溟涬達(dá)江東。
慕天臺之法門。
求顗師之禪決。
屬邃講訓(xùn)委曲指教。
澄得旨矣。
乃盡繕寫一行教法東歸。
慮其或問從何而聞得誰所印俾防疑誤。
乃造邦伯作援證焉。
時臺州刺史陸淳判云。
最澄阇梨形雖異域性實同源。
特稟生知觸類玄解。
遠(yuǎn)傳天臺教旨。
又遇龍象邃公。
總?cè)f行于一心。
了殊涂于三觀。
親承秘密理絕名言。
猶慮他方學(xué)徒未能信受所請印記。
安可不任為憑云澄泛海到國。
赍教法指一山為天臺。
號一寺為國清。
風(fēng)行電照斯教大行。
倭僧遙尊邃為祖師。
后終于住寺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郡望博陵。
憲宗元和中,歷司勛郎中、汾州刺史。
十一年,以檢校右散騎常侍為河?xùn)|節(jié)度副使。
能詩。
奉佛,事天臺大師元浩,執(zhí)弟子禮,摳衣捧席,侍奉唯謹(jǐn)。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ね┝臧财?今河北安平)。憲宗元和五年(810)任司勛郎中。七年在汾州刺史任。十一年以檢校右散騎常侍充河?xùn)|節(jié)度副使。十四年撰《唐元誥和尚靈塔碑》(《金石錄》卷九)。事跡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詩紀(jì)事》卷五九。崔恭奉佛,自稱天臺大師元誥門弟子,摳衣捧席,執(zhí)禮甚恭。與古文家梁肅善,撰《唐右補(bǔ)闕梁肅文集序》,稱其文“粹美深遠(yuǎn),無人能到”?!?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
恭官太原節(jié)度副使檢校右散騎常侍汾州刺史。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二
釋福海,字普耀,自名所居曰“月庵”。
姓楊氏,翼城人也。
誕生之夕,異光照室,爰在稚年,性好浮圖。
里閏寺曰“香云”,每戲往則累日忘歸,父兄知其志,乃舍入香云依講主成公,時才五齡,誦讀不再,略無遺忘。
歲戊午,年十六,始披剃受具戒,罄獲成公平昔之業(yè),有龍象稱。
乃納履而西,入安西伯達(dá)禪師處,窮究無懈。
久之,伯達(dá)訝其敏悟,以趙州柏樹子檢量,海機(jī)鋒勁捷,辭理明晰,遂承記莂。
且云:“他日祖道,必賴此子宏揚(yáng)。
”常自度云:雖達(dá)毗盧,宜宗普賢。
”聞寶應(yīng)嵩巖與復(fù)庵唱道聲高,器量沈雅,禪風(fēng)大振,存誠敬謁,遂入嵩巖室。
參訪之暇,思留翰墨,《重九》有句云:“賴有黃花封巖頂,又添紅葉壯嵩陽。
”嵩巖聞之曰:“海維那異日當(dāng)為嵩山法主。
”至元丙子,聞復(fù)庵受萬壽寺疏,遂北上入復(fù)庵室。
見其潁悟特達(dá),即以衣頌付之,及復(fù)庵退居齊河,以書召之,俾應(yīng)嵩山法王請,果符其兆。
至元庚辰春,倡演大法,使綱頹載振,紐絕復(fù)維,叢席規(guī)矩,井井有序,猶以臺門殿堂,棟宇榱桷,宜壯瞻視。
乃鑿西堂堧垣,后崖廣基,以起海會,延十方云侶。
金碧燦爛,實嵩陽之勝跡也。
丙戌夏,龍門寶應(yīng)、汝陽香山,二疏交至,乃就香山欽綸命也,自指門登座。
至大德丁酉,凡十二臘,其創(chuàng)者四圍石基、正門、丈室,水擊來麰之具厥三所焉。
寺處山顛,唯雨水是賴,海以己資,僦運(yùn)給用,始終如一。
昕夕課程,傳誦不怠,度苾芻千馀指。
大德戊戌,移席靈巖,至則曰:“危哉巖乎!
名非妄得。
”遽命匠師鏨鑿廣平,隆殿堂于久替,新丈室于將敗,檐牙棟桷,無不備焉。
大德壬寅,掛錫南陽丹霞山,古跡成燼,府北叢竹廣袤三頃,寺產(chǎn)也,比丘眾野處其中,海傾囊鳩工作塹,深廣成尋,以禦諸畜,舉磬魚灶釜于瓦礫之馀,手足胼胝,不辭勞苦,竹利遂充日用。
已而詢眾泣請,返錫香山。
未幾,應(yīng)召入都,主萬壽禪寺。
大德乙巳,敕賜元寶萬五千緡,王公通施亦二萬緡,以之濟(jì)眾,贏羨計焉。
至大己酉春正月戊戌,以疾示寂,茶毗,靈骨分瘞靈巖、香山、法王、丹霞,皆壽塔焉。
壽六十有八,僧臘五十一。
皇慶二年,孫榮嗣為之銘,桂庵覺達(dá)為之書丹并篆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