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光龍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釋廣真 朝代: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大師廣真者。
字吹萬。
西蜀僰道宜賓人。
姓李氏。
父祖世籍婆羅門。
師生惟慕事佛。
得法于月明和尚。
萬歷戊午年。
說法于瀟湘之湖東禪院。
次遷忠州聚云。
夔州寶峰。
及云來興龍。
巴臺諸剎。
闡揚大慧宗風。
崇禎己卯七月三十日。
唱滅于本山。
嗣法門人曰。
慧機。
慧芝。
慧麗等。
依法阇維。
阇維時。
遍地荷香襲人。
煙至松羃。
結為五彩。
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顆。
復得黃金鎖子骨三莖。
當門二齒。
變?yōu)樽仙?div id="v0m5oar"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28_comment'>
建塔于三目山之陽。
屬四川觀察使田華國。
為塔上之銘。
署師為大慧十四世之孫。
懶庵鼎需禪師之裔。
蓋。
大慧初開法于洋嶼庵。
時需得法為第十三位。
今燈譜。
載大慧下法嗣。
共九十四人。
訛列需為第三十五位。
需既得旨。
韜光于福唐山水之間。
及大慧從梅陽生還時。
始開法于西禪。
入室之子。
僅得安永。
南雅。
志清。
安分四人。
分于元至正間。
庵居劍門。
志清。
住天王。
南雅。
住龍翔。
安永說法于鼓山。
是為鼓山永。
永付悟明法堅二人。
堅。
住承天。
明。
住凈慈。
纂修聯(lián)燈會要。
座下衲子雖眾。
獨以大法囑太原苦口益。
益付筏渡慈。
當益慈之時。
在明之中。
葉叢林先德物故。
禪門死于繩規(guī)。
凡我行道之士。
無不藉賴。
中貴給劄住持慈公輩。
或不忍視。
而恬退于山邊水邊。
保任乃事隨方接納一個。
半個尚以篤實。
承繼祖宗命脈。
慈。
得一言顯。
顯。
付小庵密。
密。
出二仰欽。
欽。
出無念有。
已上俱有語錄機緣。
有。
付荊山寶。
寶。
付鐵牛遠。
遠。
付月明池。
此三代。
惟述相見之語。
并付囑之偈。
月明池公。
以源流大法。
付與真公大師。
至師崛起中興。
光顯大慧之宗。
師初出世楚之湖南瀟湘小院。
衲子。
相傳上堂示眾入室機緣。
叢林識者。
驚為大慧再來。
崇禎辛未臘八日。
布金檀越內卿田素庵。
諸師居忠州聚云禪院。
拈香畢。
豎拂云。
從上古人。
只為者個東西。
顢頇了許多英雄豪杰。
賺陷了許多高人達士。
拋撒了許多油鹽醬醋。
今日老僧。
不徇人情。
向汝諸人道破。
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時中。
行住坐臥處。
穿衣吃飯?zhí)帯?div id="ahzb6b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2_comment'>
運水搬柴處承當。
若承當?shù)脕怼?div id="o10eq7g"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9_0_124_comment'>
英雄豪杰。
也顢頇他不得。
高人達士。
也賺陷他不得。
油鹽醬醋。
也拋撒他不得。
且問。
大眾如何是者個東西參。
東吳有居士劉墨仙。
久游玄墓之門。
持圣恩問道錄訪師。
論及楊岐九峰之語。
師徵云。
正恁么時。
楊岐在。
前九峰在前。
仙良久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便喝。
仙云。
者一喝。
是前是后。
師翹一足。
仙禮拜。
玄墓?jié)h月藏禪師書至。
師以為千里同風。
即撾鼓升堂。
說妙法語。
語見聚云全錄。
命維那。
對眾宣讀其書。
曰。
大慧禪師。
說盡人間禪病。
四百年內。
望之如渴人求井。
不料一枝埋沒。
向三峽錦江之上。
前得來書。
語錄已見作略過人。
第未得從容談三月于水流石上。
為恨不淺。
茲聞已返峽中。
略伸四問。
萬乞答。
我更欲禪師起已墜之禪于今日。
令后輩。
重見天日于座下。
斷不令山野遺恨耳。
書尾復致四問。
曰。
正睡著時與死了燒了。
心之與性。
牙齒打不著。
須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
如何是此處底大用。
師答云。
寧向太陽妝羅剎。
不來黑暗扮睹音。
二問。
沿流不止。
絕卻真照。
照不到處。
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須磨。
且道。
磨個甚么。
師答折腳鐺里淡黃齏。
三問。
明處既已脫卻心性。
切莫在離心性處躲跟。
除此二途。
如何相見。
師答。
才過驢胎。
又闖馬腹。
四問。
近世野狐。
都說心性禪。
不知姓張姓李。
請禪師代答一轉語。
貴圖天下衲僧脫卻腥臭。
師答奪者老賊頭。
拄杖拗折。
莫言不道。
已而師于回書之尾。
亦致四問。
以問漢師。
作相問。
用水一碗貯米七粒。
架茅草十字在上。
請道是甚么義。
二問□□溈仰九十六種圓相。
收盡六義問。
有個收在那一義。
三問。
古人道。
八角磨盤空里走。
不知是空走磨。
磨走空。
四問。
老鼠吞大象。
蝦蟆口咬著。
吞不入。
拖不出。
蒼頭老兒跳一步。
請下一轉語。
漢師或有答斯未載焉。
師之說法。
垂機勘辨。
約類如此。
有正錄十卷。
廣錄三十種。
共六十六卷。
屬水部尚書郎熊汝學。
捐俸刊行。
板存忠州治平禪院。
系法孫燈來編次。
來住高峰。
鐵壁慧機之子也。
贊曰。
真師既出世于萬歷之間。
我禪門正當肇興之時。
至天崇間諸方有大名稱者。
俱有書問交通往來。
未見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
何也。
無乃各闡己宗為急務。
未暇輕重之耶。
然亦是吳越燕趙眾生鮮福。
未獲沾師法雨耳。
康熙丙寅冬。
余為天童封龕佛事。
經(jīng)四明。
過壽昌禪林訪舊。
遇師之玄孫統(tǒng)公別庵禪師。
始悉真師三代全錄。
不得不為之傳。
補入僧寶。
否則闕典之責。
其在余乎。
(有正錄三卷。
并師下三世語錄若干卷。
屬四川向化侯譚養(yǎng)元捐俸梓板。
附嘉興楞嚴藏流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8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曹縣人,字鶴洲。
在明自守備累擢至右都督,鎮(zhèn)守山東。
崇禎末,大掠南下。
弘光時,與黃得功、高杰、劉良佐為四鎮(zhèn),封東平伯,轄淮、海十一州縣。
清兵南下時迎降,導清兵追弘光帝至蕪湖。
順治五年,以謀叛被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58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掖縣人。
明天啟五年進士。
在明自知縣累擢至刑部尚書。
崇禎末降李自成。
清順治二年,以薦起用,授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撫天津。
四年,以病致仕。
維基
張忻(1590年—1658年),字靜之,號北海,山東省萊州府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人,明朝官員,末任刑部尚書。后仕清。天啟五年(1625年),登乙丑科進士,授河南夏邑知縣,崇禎元年(1628年)調任滑縣。后授吏部主事、太常寺卿,以忤中貴,貶歸故里。后以守萊有功,遷刑部尚書。崇祀鄉(xiāng)賢。明亡,被俘于李自成軍隊,后授張忻為大同防御使,張忻借口有病不受,父子隨即離京,歸里。清軍入關后,順治二年,以天津總督駱養(yǎng)勝舉薦授兵部左侍郎,隨后擔任右副都御史、天津巡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2—1676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益都人,先世于明永樂中遷京師。
字耳伯,號北海、退谷。
明崇禎四年進士。
在明官至刑科都給事中。
明亡,李自成授為防御使。
入清,任吏科都給事中,歷官兵、吏兩部侍郎。
年六十,引疾歸,家居二十余年而卒。
有《經(jīng)翼》、《春明夢馀錄》、《庚子銷夏記》等。
維基
孫承澤(1592年—1676年),字耳北,號北海,又號退谷,上林苑監(jiān)籍山東益都人。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孫承澤于崇禎四年(1631年)中進士,戶部觀政,授陳留縣知縣,六年調祥符縣,十年行取,十一年欽授刑科給事中。在大順政權中任四川防禦使。入清后任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極受多爾袞的寵信,孫承澤批評說用滿洲禮儀祭天不當,多爾袞仍聽得下去。順治十年(1653年),因題奏保舉大學士陳名夏擔任吏部尚書,引起順治帝不滿,認為孫另有所圖,于是承澤“引疾乞休,(上)允之”,隱居西山櫻桃溝,順治十一年(1654年)建退翁亭、閑者軒、硯山齋(今孫公園處)。晚號退谷??滴跏迥辏?676年)卒,賜祭葬如例。安徽會館原為孫承澤寓所“孫公園”的一部分。同治五年,安徽籍官員吳廷棟等75人倡議興修安徽會館,同治七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湖廣總督李瀚章及淮軍諸將集資,購得“孫公園”的大部分,于同治八年二月修建安徽會館。
葉初春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末清初江西湖口人。
明崇禎元年進士。
在明為御史時,為遭宦官誣陷之常州知府曾櫻辨白。
轉給事中,建言調動驕將李如松防地。
官至工部左侍郎。
崇禎末降李自成,入清仍原官。
順治二年回籍葬母,后死于家。
維基
葉初春,號匡木,江西九江府湖口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后改給事中、歷任太仆寺卿、工部左侍郎。明亡后歸降李自成,任大順政權尚璽寺卿。隨即降清。順治元年(1644年),授工部左侍郎。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六九一
梁以壯(一六○七—?
),字又深,號芙汀居士。
番禺人。
以壯祖在明朝歷有宦聲,夙有家學。
以壯年十一負文字之名,弱冠即有著述,后曾出嶺游歷。
著有全集二十六卷,《蘭扃前集》為其另行編選。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八
又超炯,字參唯。
亦得法于雪峰亙。
后居漳之天柱,建之武夷,晚隱泉州安溪之妙峰。
復結茆紫溪山中,竟終于此。
炯賦性孤硬,律身苦嚴,耿介卞急,見稗販阘葺,污蔑法門,必痛加訶斥。
緇素之倫,敬而禪之。
凡所掛錫,則檀信向慕,為筑精舍,意有不可,飄然長往,不系情去留。
性喜施與,不蓄長物,貞風峻節(jié),砥礪末流。
及將減度,忽至清溪,與所知好李太史在明,?別殷殷,但言遣游,莫喻其旨。
歸而取生平著作文字,悉燔棄之,洎然而逝。
阇維,頂骨不壞,時康熙乙巳五月二十二日,釋超弘、如幻,并銘其塔。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江日升(?
~?
),本名林敬夫,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解元,父林兆麟。
然而作者在《臺灣外記》卷一中卻云自己父親名字是「江美鰲」,曾隨明將鄭彩在長江護衛(wèi)南明弘光帝,康熙十六年(1677)降清,其后往廣東連平州任職。
今據(jù)《廣東通志》卷五十九職官所載,并無「江美鰲」,卻有「林兆麟」任職連平州督標中營副將。
因而陳大道以為林兆麟在明鄭旗下抗清時,改名為「江美鰲」,降清后恢復本名,而作者自幼隨父親姓「江」,縱使日后父親恢復「林」姓,但他慣用「江日升」名字,以此姓名寫作,參加科舉。
然則據(jù)方豪的考證,認為江日升原姓林,字敬夫,林兆麟是他的生父,惠安前型人;而江美鰲是其寄父或后父,同安高浦所人,因姓江,遂改名日升,字東旭。
在此二說并列以為參考。
  江氏著有《臺灣外記》,以明末清初鄭氏四代五主的歷史發(fā)展為核心,起自明天啟元年辛酉(1621),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鄭克塽降附清朝,凡六十三間事,依年編次,并于文字敘述中不時利用附注、附記、按語的方式補充說明。
江日升在其自序云:「閩人說閩事,以應纂修國史者采擇焉」、「就其始末,廣搜輯成」,說明他想替歷史留下記錄,作為修史者參考資料的寫作動機。
書中或由作者耳聞目睹,或多方徵考文獻,可說是記載晚明鄭氏家族最詳細的作品。
臺灣外記》的版本甚多,1959年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出版「臺灣文獻叢刊」版的《臺灣外記》十卷,是方豪根據(jù)七種版本合校而來。
此處所據(jù)為吳曉玲藏求無不獲齋原刊影印,為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參考周明初〈前言〉(《臺灣外記》,上海古籍出版)。
〗,今收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小說集成》中第四一六 ~ 四一七冊。
(余美玲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柏舟。吳太末女。未嫁而夫卒,衰麻往哭,遂不歸母家。善詩詞,長調更工。有《柏舟集》。
閨秀詞鈔·卷十五
字柏舟,錢塘人,太末女,陳元璧聘室。有《柏舟集》。
婦人集
柏舟未嫁而夫卒。
柏舟衰麻往哭,遂不歸母家,苦節(jié)十馀年,遘疾夭歿。
詩極鍛煉,詞尤富。
而長調更工,不減徐湘蘋夫人也。
古文尺牘,在明瑛之上,真奇女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