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顧國寶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秦堈,字器新,號儼海,明無錫人。壬戌進士,授澤州知州。
維基
秦堈(16世紀(jì)—17世紀(jì)),字器新,號儼海,又號任城,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秦堈是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成進士,獲授澤州知州,但因父喪歸鄉(xiāng)未赴任;之后出任福寧知州,解決人民賦稅問題,又以勸告代替恐嚇處理案件。
很快他入朝擔(dān)任戶部山西司員外郎,管理京城糧廳;宦官張彝憲巡視戶工二部,金鉉抗疏彈劾馮元飏,他和何楷慷慨支持,忤逆張彝憲而辭官。
弘光年間他得起用為郎中,和葛遇朝、張弘弼、吳國斗、雍鳴鸞、趙明遠(yuǎn)、許承欽、任弘震、區(qū)志遠(yuǎn)、夏時泰、曹璣、陸禹思、張大章、何應(yīng)璜、方岳朝、周憲申、蔡元宸、陳宗大、趙翼心、盛黃、周伯瑞、張永禧、劉世斗、侯鼎鉉、傅如湯、張鼎隅、趙悅心、王泰際、章甫、徐懋賢、倪元善一同共事,張有譽上疏讓他改任通政,但未通報南京已經(jīng)失陷,最后到東皋居住終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5 【介紹】: 明山西保德州人,字玉鉉。萬歷四十四年進士。授洛陽知縣。繼楊漣力劾魏忠賢。崇禎五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極言鄜延千余里饑荒及民變狀,詔免田租。發(fā)兵擊斬農(nóng)民軍首領(lǐng)多人。旋以農(nóng)民軍縱橫于山西、畿南,擢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軍務(wù)。七年,于連勝之后,圍農(nóng)民軍于興安車箱峽,中詐降計,致農(nóng)民軍脫險復(fù)盛。坐除名,謫戍邊。南明隆武帝召為東閣大學(xué)士,道遠(yuǎn)未聞命,旋卒。
維基
陳奇瑜(1590年—1648年),字正學(xué),別號玉鉉,山西保德州人。
萬歷丙辰進士,崇禎時總督五省軍務(wù),圍剿農(nóng)民軍,招降失策被革。
清初,因蓄發(fā)被殺。
萬歷十八年(1590年)九月初九日生。
萬歷四十年(1612年)中式壬子科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廷試三甲一百九名。
大理寺觀政。
初任河南洛陽縣知縣。
天啟二年(1622年),擢禮科給事中。
楊漣劾魏忠賢二十四重罪,奇瑜亦抗疏力詆。
天啟六年(1626年),出為陜西副使。
累擢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崇禎五年,討斬轄區(qū)內(nèi)盜魁,略盡,威名著關(guān)、陜。
崇禎七年,三月,南京右都御史唐世濟言:“流寇有四:一亂民、一驛卒、一饑?yán)?、一難氓;宜分別剿撫。
”崇禎命陳奇瑜執(zhí)行。
崇禎七年(1634年)二月,陳奇瑜任五省總督,剿山西、陜西、河南、湖廣、四川境內(nèi)流賊,四個月內(nèi)陳奇瑜組織打了二十三仗,全部獲勝。
崇禎七年(1634年)六月,陳奇瑜與盧象升會兵于上津。
當(dāng)時農(nóng)民軍各部多入漢南,陳奇瑜乃引軍西向,約會陜西、鄖陽、湖廣、河南四巡撫圍剿漢南農(nóng)民軍。
農(nóng)民軍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部見明軍云集,竟誤走興安(今陜西省石泉以東的漢江流域)車箱峽。
峽谷之中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實為奇瑜所設(shè)圈套。
唯一出口為明軍所截。
情勢危殆。
當(dāng)時連下二十多天大雨,被困的農(nóng)民軍馬疲食盡,李自成用顧君恩詭計詐降,奇瑜不從,復(fù)以重金計誘奇瑜左右及諸將。
轉(zhuǎn)達降意。
奇瑜見賊眾被困,漸有驕色,便命他面縛出降。
李自成竟自縛雙手,大膽出降,叩首奇瑜馬前,哀乞免死。
奇瑜檢閱諸賊,共得三萬六千馀人,悉數(shù)遣歸原籍。
每賊百名,用一安撫官押送,并且命所過州縣,給發(fā)糇糧。
賊眾出峽離開大軍,差不多有數(shù)十里之遠(yuǎn),李自成突起,刺殺安撫官,馀賊也一同下手,把所有安撫官五十多人,盡行殺斃。
七月,起義軍從車箱峽脫圍者計三萬六千馀人。
起義軍脫圍后,沿途殘戮,飽掠而西,關(guān)中大震。
給事中顧國寶劾奇瑜輕敵誤國。
陳奇瑜上疏委罪練國事。
練國事上疏自解:“漢南賊盡入棧道,奇瑜檄止兵,臣未知所撫實數(shù)。
及見奇瑜疏,八大王部萬三千人,蝎子塊部萬五百余人,張妙手部九千一百余人,八大王又一部八千三百余人,臣不覺仰天長嘆。
夫一月之內(nèi),撫強寇四萬余,盡從棧道入內(nèi)地,食飲何自出,安得無剽掠?
且一大帥將三千人,而一賊魁反擁萬余眾,安能受紀(jì)律?
即籍口回籍,延安州縣驟增四萬余人,安集何所?
合諸征剿兵不滿二萬,而降賊逾四萬,豈內(nèi)地兵力所能支,宜其連陷名城而不可救也。
若咎臣不堵剿,則先有止兵檄也;若云賊已受撫,因誤殺使人致然,則未誤殺之先,何為破麟游、永壽。
”陳奇瑜被逮捕下獄。
奇瑜既罷,即命三邊總督洪承疇兼督河南、山西、湖廣軍務(wù)。
崇禎九年(1636年)六月謫戍邊。
崇禎十七年(1644年)南明福王(弘光帝)立,召為東閣大學(xué)士,道遠(yuǎn)未赴。
清順治五年(1648年),以蓄發(fā)被殺,卒葬故城新墳。

人物簡介

維基
侯鼎鉉(16世紀(jì)—17世紀(jì)),原名侯宗源,字伯遠(yuǎn),常州府無錫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侯鼎鉉是太仆少卿侯先春之孫,贈戶部主事侯世美之子,黃道周門生;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中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成進士,擔(dān)任黃岡知縣。
當(dāng)時流寇肆虐,人民生活困苦,他薄罰緩征,革除耗羨,俸馀捐出建筑堤壩堡壘,使得境內(nèi)安寧;某天有官員帶來詔令索取兵船數(shù)百,要求徵用商船,他說:「你們以商船為家,奪去等于是割取你們性命!
」拒絕官員,對方很快離去。
之后侯鼎鉉遷任湖州推官,多次平反冤獄,改革當(dāng)?shù)丶Z運宿弊,并仿效祖父的白糧事宜;再入朝擔(dān)任戶部廣西司主事。
弘光年間他和葛遇朝、張弘弼、吳國斗、雍鳴鸞、趙明遠(yuǎn)、許承欽、任弘震、區(qū)志遠(yuǎn)、秦堈、夏時泰、曹璣、陸禹思、張大章、何應(yīng)璜、方岳朝、周憲申、蔡元宸、陳宗大、趙翼心、盛黃、周伯瑞、張永禧、劉世斗、傅如湯、張鼎隅、趙悅心、王泰際、章甫、徐懋賢、倪元善一同在戶部共事,轉(zhuǎn)為員外郎,南京失陷后出家為僧,有兒子侯曦。

人物簡介

維基
趙明遠(yuǎn)(16世紀(jì)—17世紀(jì)),字虛白,號湛宇,河南開封府原武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趙明遠(yuǎn)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成進士,獲授直隸盧龍縣知縣,有廉聲;調(diào)任南和縣,釐清羨金、省卻俵馬,并革除弊政。
鄰縣有富翁殺人,拿出讞金抵罪,他明斷裁決,堅拒納賄而使其正法。
入為戶部主事,轉(zhuǎn)江西司員外郎,曾前往臨清榷稅。
因父母年老,請求辭官終養(yǎng)。
戶部尚書請求他留任,他勉為其難答應(yīng),不久母親逝世回鄉(xiāng),尚未服喪完畢北京已經(jīng)失陷。
弘光時,起為郎中,和葛遇朝、張弘弼、吳國斗、雍鳴鸞、許承欽、任弘震、區(qū)志遠(yuǎn)、秦堈、夏時泰、曹璣、陸禹思、張大章、何應(yīng)璜、方岳朝、周憲申、蔡元宸、陳宗大、趙翼心、盛黃、周伯瑞、張永禧、劉世斗、侯鼎鉉、傅如湯、張鼎隅、趙悅心、王泰際、章甫、徐懋賢、倪元善共事。
清朝徵求明朝遺老,河南巡撫羅繡錦多次檄召趙明遠(yuǎn)出仕,他隱居不起,閉門讀書教授門生;荒年時捐錢煮粥令人民存活,縣令呂君贈詩,有「青蛈飛處滿城溫」的句子。
卒年七十六。
有作品《世德堂詩文》及《碎晤格言稿草》藏于家,雍正九年(1731年)入祀忠義祠。
葛遇朝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葛遇朝(?
—17世紀(jì)),字鼎如,廬州府無為州巢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葛遇朝是崇禎六年(1633年)的舉人,次年(1634年)成進士,崇禎九年擔(dān)任莒州知州,上任后立刻草擬十多條規(guī)條,遇上旱災(zāi)時捐俸助賑,救活不少居民眾;聽訟公正明決,有神君之稱。
之后調(diào)往澧州,分??紙龅萌诵?,升任戶部主事、員外郎后很快因病辭官歸鄉(xiāng)。
他年輕時對待父母孝順,兄長葛遇明在崇禎八年(1635年)在家鄉(xiāng)罵賊而死,他入朝后禮部獲準(zhǔn)撫恤。
南明年間葛遇朝和張弘弼、吳國斗、雍鳴鸞、趙明遠(yuǎn)、許承欽、任弘震、區(qū)志遠(yuǎn)、秦堈、夏時泰、曹璣、陸禹思、張大章、何應(yīng)璜、方岳朝、周憲申、蔡元宸、陳宗大、趙翼心、盛黃、周伯瑞、張永禧、劉世斗、侯鼎鉉、傅如湯、張鼎隅、趙悅心、王泰際、章甫、徐懋賢、倪元善一同在戶部共事,擔(dān)任浙江司郎中,不久投降清朝。
再次回鄉(xiāng)后他謝絕請謁,盡力協(xié)助他人,著有《春秋幾鑒》、《卓觀堂詩文》等作品,八十歲時去世。
兒子葛兆熙是歲貢,擔(dān)任常州府訓(xùn)導(dǎo)。

人物簡介

維基
任弘震(?
—17世紀(jì)),字澹公,號雪柯,湖廣武昌府嘉魚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任弘震年幼就已經(jīng)很聰明,四歲擅長對聯(lián),八歲寫下「殘雪休矜艷,看君和鼎時。
」的詠梅詩;縣令龐某出題考他,說:「這孩子進步神速。
」于是他專心應(yīng)付科舉,涉獵詩歌辭賦。
十六歲時補為廩生,和金聲、熊開元同屬葛寅亮門生。
崇禎三年(1630年)任弘震中舉人,到十三年(1640年)成進士,獲授戶部浙江司主事,任內(nèi)政績超卓,后繼者跟隨他的學(xué)行做事;弘光年間他和葛遇朝、張弘弼、吳國斗、雍鳴鸞、趙明遠(yuǎn)、許承欽、區(qū)志遠(yuǎn)、秦堈、夏時泰、曹璣、陸禹思、張大章、何應(yīng)璜、方岳朝、周憲申、蔡元宸、陳宗大、趙翼心、盛黃、周伯瑞、張永禧、劉世斗、侯鼎鉉、傅如湯、張鼎隅、趙悅心、章甫、徐懋賢、倪元善共事,升為山東司郎中,很快和兒子任喬年辭官隱居。
他的文章切中時事,能表達古人意思,不易理解,地方依賴他士振興文風(fēng)。
蔡元宸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蔡元宸(?
—17世紀(jì)),字靖公,常州府武進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蔡元宸是崇禎三年舉人蔡鵬的兒子。
崇禎十二年(1639年)中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士,授戶部江西司主事。
弘光年間,蔡元宸和葛遇朝、張弘弼、吳國斗、雍鳴鸞、趙明遠(yuǎn)、許承欽、任弘震、區(qū)志遠(yuǎn)、秦堈、夏時泰、曹璣、陸禹思、張大章、何應(yīng)璜、方岳朝、周憲申、陳宗大、趙翼心、盛黃、周伯瑞、張永禧、劉世斗、侯鼎鉉、傅如湯、張鼎隅、趙悅心、王泰際、章甫、徐懋賢、倪元善共事,升任員外郎。
其時馬士英掌權(quán),打算招攬他,他回答:「宰相不會任用私人,要門生何用?
我可以不當(dāng)官,但不可以當(dāng)門生!
」令對方憤恨,于是辭官歸鄉(xiāng);他個性豁達,與人傾心交往,又好學(xué)能寫詩,有輯錄《詩論》六卷流傳。
張弘弼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弘弼(16世紀(jì)—17世紀(jì)),字汝翼,號夢諧,濟南府沾化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張弘弼是崇禎六年(1633年)的舉人,次年(1634年)成進士,獲授高陽知縣,懲治縣內(nèi)犯法的皇親貴戚和宦官親屬;又稽查地馬疏量,讓平民安寧。
城池塌陷,他親自監(jiān)修;西門北三次倒下;衙役看到門下有一件紅色二尺長的東西,拿出來泥土就潰散,于是他寫下文章祭祀,才能完成工事。
之后張弘弼調(diào)任薊鎮(zhèn)推官,不收受饋贈;再轉(zhuǎn)任南京戶部河南司主事,弘光年間和葛遇朝、吳國斗、雍鳴鸞、趙明遠(yuǎn)、許承欽、任弘震、區(qū)志遠(yuǎn)、秦堈、夏時泰、曹璣、陸禹思、張大章、何應(yīng)璜、方岳朝、周憲申、蔡元宸、陳宗大、趙翼心、盛黃、周伯瑞、張永禧、劉世斗、侯鼎鉉、傅如湯、張鼎隅、趙悅心、王泰際、章甫、徐懋賢、倪元善一同在戶部共事,擔(dān)任江西司郎中,因病辭官回鄉(xiāng),順治初年拒絕清朝徵用,后事不詳。
高樹 朝代:清末至民國

人物簡介

二十世紀(jì)詩詞文獻匯編
高樹(1847—1932),字蔚然,四川瀘縣人。
樹與弟楠同中光緒十五年己丑科進士,同入翰林院。
歷官兵部主事、郎中,充軍機章京,改禦史,出知錦州、奉天二府,以廉惠稱。
著有《鸰原集》、《金鑾瑣記》、《珠巖山人詩鈔》,惜皆散佚。
今僅輯得遺詩五首。
維基
高樹,四川省瀘州直隸州人,進士出身。光緒十五年(1889年),參加光緒己丑科殿試,登進士二甲62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