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郭興治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6—1627 【介紹】: 明陜西長安人,字仲好。馮友子。萬歷十七年進(jìn)士。官御史,以上章言帝失德,帝大怒,欲廷杖之,因閣臣勸解得免。后被削籍。居家杜門謝客,鉆研理學(xué)。光宗立,起尚寶卿。天啟時官至工部尚書。卒謚恭定。有《元儒考略》、《馮少墟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仲好,長安人。萬歷己丑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歷官副都御史謚恭定有少墟集
維基
馮從吾(1556年—1627年),字仲好,號少墟,陜西長安(今西安市)人,同進(jìn)士出身,官至工部尚書。
萬歷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進(jìn)士。
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八月授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
巡視中城,有宦官求見,但被他拒絕。
禮科都給事中胡汝寧奸詐狡猾,多次彈劾不去。
馮從吾揭發(fā)他作奸犯科之事,遂被調(diào)往外地。
當(dāng)時正值考核外官政績之時,馮從吾嚴(yán)格巡查,賄賂受請之事便不再發(fā)生。
萬歷二十年(1592年)正月,馮從吾上疏告戒明神宗:“陛下郊廟不親,朝講不禦,章奏留中不發(fā)。
試觀戊子以前,四裔效順,海不揚(yáng)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變?nèi)搜?,疊出累告。
勵精之效如彼,怠斁之患如此。
近頌敕諭,謂圣體違和,欲藉此自掩,不知鼓鐘于宮,聲聞于外。
陛下每夕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
左右一言稍違,輒斃杖下,外庭無不知者。
天下后世,其可欺乎!
勿以天變?yōu)椴蛔阄罚鹨匀搜詾椴蛔阈?,勿以目前宴安為可恃,勿以將來危亂為可忽,宗社幸甚。
”神宗盛怒,想要在大殿之上杖責(zé)馮從吾。
恰逢仁圣太后壽辰,加上閣臣們竭力化解才得以倖免。
隨即便告老還鄉(xiāng),后被起用為巡查長蘆等地鹽政。
馮從吾潔身自好,任內(nèi)惠利商人,違法亂紀(jì)之事均有所收斂。
不久,馮從吾返回京師,適逢神宗因軍政之事大罷諫官。
馮從吾也因而被革職,仍然是因為之前上疏諫言的緣故。
馮從吾生性純樸誠實,有志于濂、洛之學(xué),受業(yè)于許孚遠(yuǎn)。
罷官歸鄉(xiāng)后,閉門謝絕客人來訪,拿來古代賢人可以作為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言簡意賅的語句,體察考驗自己的身心,學(xué)問造詣更加精深。
在家閑賦了整整二十五年。
萬歷四十八(1620年)明光宗登基。
馮從吾被起用為尚寶卿,后晉升為太仆寺少卿,因為兄長去世而未赴任。
不久改任大理寺少卿。
天啟二年(1622年)擢左僉都御史。
不到兩個月,又升任左副都御史。
廷議梃擊、紅丸、移宮等三大案,馮從吾說:“李可灼以至尊嘗試,而許其引疾,當(dāng)國何心!
至梃擊之獄,與發(fā)奸諸臣為難者,即奸人也。
”自此以后朝中群小皆畏懼他。
不久,與鄒元標(biāo)共同創(chuàng)建了首善書院,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在這里講學(xué),給事中朱童蒙上疏詆毀書院。
馮從吾說:“宋之不競,以禁講學(xué)故,非以講學(xué)故也。
我二祖表章《六經(jīng)》,天子經(jīng)筵,皇太子出閣,皆講學(xué)也。
臣子以此望君,而己則不為,可乎?
先臣守仁,當(dāng)兵事倥傯,不廢講學(xué),卒成大功。
此臣等所以不恤毀譽(yù),而為此也。
”于是馮從吾再次稱病求歸,明熹宗溫言安慰挽留。
但是給事中郭允厚、郭興治又相繼努力詆毀鄒元標(biāo)。
馮從吾又說:“臣壯歲登朝,即與楊起元、孟化鯉、陶望齡輩立講學(xué)會,自臣告歸乃廢。
京師講學(xué),昔已有之,何至今日遂為詬厲?
”于是再次上疏請求歸鄉(xiāng)。
天啟四年(1624年)春,起任南京右都御史,都接連推卻不任。
被熹宗召見授予工部尚書。
恰逢趙南星、高攀龍等人相繼離開朝廷,馮從吾連續(xù)上疏,極力請辭,熹宗遂同意其致仕。
天啟五年(1625年)秋,魏黨張訥上疏詆毀馮從吾,馮從吾被革職。
同鄉(xiāng)人王紹徽向來對馮從吾懷恨在心,等到他成為吏部官員,就立刻派遣喬應(yīng)甲任陜西巡撫,想搜集各種罪證獲罪于他,但都沒有收穫。
于是便毀掉了書院,推倒了圣賢塑像,將其扔到了城墻邊角。
馮從吾不能忍受心中怒火,得病去世。
崇禎初年(1628年)明思宗恢復(fù)馮從吾官職,并追贈其太子少保,謚恭定。
與鄒元標(biāo)、鐘羽正等人并稱“西臺三正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85—1645 【介紹】: 明安慶府桐城人,徙居鳳陽壽州。字孩未,號念道。萬歷四十四年進(jìn)士。授沙縣知縣,入為御史。遼陽破,疏請犒師關(guān)外。受命巡按遼東,以忤魏忠賢,罷官,并被誣有贓罪。崇禎初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弘光時,疏請勤王,遭馬士英阻止,郁憤而卒。
維基
方震孺(1585年—1645年),字孩未,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聯(lián)捷癸丑科進(jìn)士,四十二年二月授沙縣知縣,四十七年入覲,五月請假歸里。
泰昌元年十一月考選,授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
天啟初年,巡視南城,他上疏議論魏忠賢,呈《拔本塞源論》說明梃擊案、移宮案,正直言論震撼朝廷。
他巡視南城,宦官張曄等人被訟告,魏忠賢為宦官疏通,他不允許,使魏忠賢更怨恨他。
清朝軍隊攻陷遼陽,他一日連上十三道奏疏,請求增加巡撫,貫通海運(yùn),調(diào)用邊兵;罷免本兵崔景榮,以孫承宗代任。
五鼓時分,朝廷下令在門前鞭打公卿,他籌畫痛哭。
自己請求出師,獲詔發(fā)公帑二十萬;出關(guān)后方震孺吊死扶傷,令軍民大悅,又上言三岔河六不可依賴,得任命巡按遼東,監(jiān)督當(dāng)?shù)剀娛隆?div id="kt08fij" class='inline' id='people_51454_1_7_comment'>
就任后他廢寢忘餐地工作七個月,有人建議退守廣寧,他則請求駐兵振武;又請求令寧前監(jiān)軍,專斬逃軍逃將,都獲準(zhǔn)許。
而遼東經(jīng)撫不和,邊疆事務(wù)日益敗壞,他再上疏言山海地方?jīng)]有外衛(wèi),應(yīng)該駐兵作眼目,未獲理會。
次年正月他任滿代前候屯,清兵渡過三岔河,巡撫王化貞逃走,使各城士兵潰散,只有前屯不動;參將祖大壽在覺華島有十多萬兵馬,方震儒怕他們投降清朝,就渡海和祖大壽見面,慷慨地說:「將軍回來,一定相保障你富貴,不回來,我以頸血濺將軍。
」祖大壽哭泣,他也哭泣,于是二人一同回來,帶來無數(shù)軍民物資。
魏忠賢制造冤獄,教唆給事中郭興治誣陷他私藏贓物入獄,每天一杖,論行死刑。
獄卒可憐他忠心,給他飲食。
很快獻(xiàn)懷太子朱慈炅出生,獲得赦免,回歸壽州。
崇禎初年,朝廷打算重用方震孺,劉鴻訓(xùn)當(dāng)國索要賄賂,他斷言拒絕,因此沒有再仕途。
張獻(xiàn)忠包圍壽州,長吏剛剛調(diào)職離開,他和弟弟方震仲鼓動士民守城,讓史可法上奏他的功勞,起用為廣西參議,不久再擢官僉都御史。
弘光帝繼位,朝臣忙于爭奪擁戴之功,無意收復(fù)國土。
方震孺上疏言:「諸臣都高舉夾日的功勛,我始終抱哀悼先帝的痛楚,愿意帶著一旅與敵寇一決死戰(zhàn)。
」又以狼兵擅長火器藥箭,命副總兵朱之胤統(tǒng)率一千人入衛(wèi)。
遭到馬士英、阮大鋮阻止,敕令還鎮(zhèn)。
震孺抑郁嘔血而卒。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九
廖樹蘅,字蓀垓,湖南寧鄉(xiāng)人。官清泉訓(xùn)導(dǎo)。有《珠泉草廬詩鈔》。
珠泉草廬詩鈔·序
自倭夷稱亂朝鮮,未幾遂與我構(gòu)難,將士不堪戰(zhàn),喪師棄地,日月有聞。
于是天子知淮人舊屯不足憑倚,益大募湘軍,備東征而助防御。
其時耆將宿校,羅召四集,飆合云舉,翔于海郊。
而鄉(xiāng)校之儒、里黨之彥,亦率揚(yáng)臂扼捥,感發(fā)奮厲,揣形勢,儲畫策,爭走戎幕,圖尺寸自效。
蓋湘士之習(xí),猶好言兵事。
既已,痛國威之墮于島丑,抑亦因利蹈蹈便,以赴功名之會,而稍幾通顯也。
其年冬雨夜,召客飲提刑官舍,吾友廖君笙陔忽自湘抵鄂,入相見。
有與廖君游故者,咸問所向,廖君曰:“久處僻壤間,聊及吾未衰憊,得出覽吳越山水佳特處足矣。
”聞?wù)咭灾^廖君才智文學(xué),方為時所稱,乃若不知有世變?nèi)徽?,私嘆其高致,又頗惜廖君遺外世物,務(wù)遂其深冥不返之思,廖君終不顧而行。
今年二月游竟,還過我,示詩數(shù)十篇,益以曩歲所得若干卷,曰:“子為我盡讀而序之。
”余嘗憤中國士夫耽究空文而廢實用,驟臨利害無鉅細(xì)。
及有四夷之變,一以意氣論議排捍之,不則瞠目斂手,無以為計。
即有負(fù)智能而名干濟(jì)者,探索考驗,差切時用,而跡其所效,裨助至眇淺,或反芽禍流毒,僨敗相踵,何邪?
蓋忠亮不據(jù)于其心,而無寧靜澹泊之天懷為之根柢,才力之所極,功能之所擅,皆以成乎茍偷巧飾斗捷者之尤。
是故本不立而俗不長厚,即果變今之法,矯今之習(xí),欲以誘進(jìn)天下之人才,弭外侮而匡世難,吾知其猶不可必焉。
然則不茍如廖君其人,令皆不僅以詩名,少得程其才而竟其術(shù),其繁于滔滔之斯世何如也?
廖君詩芳鮮澄澈,泠然埃壒之外,紀(jì)游近作尤寥泊稱其志意。
嗟呼,廖君之歸也,觀世益深而自處益審,當(dāng)愈放于溪壑寂寞之鄉(xiāng),優(yōu)游老壽以蘄工其詩,異日者,余儻能攜酒而就誦焉,廖君即與世絕不復(fù)出,宜不無動心于余之所感矣。
光緒二十一年二月義寧陳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