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辯相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09 【介紹】: 隋僧。代州人。三十出家,博記經論,通習群典。晚入京,住寶剎寺。預法集,援據(jù)群經,時稱博洽。撰《舍利毗曇疏》十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未詳姓氏。
代州人。
壯歲出家。
力討經論。
既進大戒。
乃專律部。
博聞強識。
旦夕觀采。
才五遍。
即就講說。
自爾連開四分。
又聽華嚴十地及諸小論。
晚習準公攝論。
入京住寶剎寺。
登座豎義。
歸從者多。
造舍利毗曇疏十卷。
文極該贍。
詔送舍利于潭州之麓山寺。
度湘將及山所。
有五色異鳥。
數(shù)萬成群。
飛浮水上。
迎引向船。
及岸鳥亦空飛。
同至塔所。
愿以瑞聞。
帝大悅。
大業(yè)初。
相法師。
追入慧日。
委徒于愿。
由是令望彌遠。
五年五月。
奄忽告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 義解篇六
釋凈愿。
未詳其氏。
代州人也。
三十出家。
博聞強記。
推覈經論夙有成規(guī)。
遠為諸學之所先仰。
創(chuàng)進大戒專師律部。
既越立年彌隆盛業(yè)。
以旦達曙翹精固習。
觀采五遍便就講說。
初以其壯室入道。
人多輕侮。
試聽其談說屬其文理。
清洞開散片無擁滯。
各投心位席莫不致敬。
愿連講四分接承十遍。
又聽十地華嚴及諸小論。
末師準攝論綱紐章句。
并通了談對課篤形。
有鉆注圣言依解制節(jié)廣流章疏。
晚入京輔采略未聞。
雖經懷抱無一新術。
時未測其通照也。
住于寶剎寺中。
潛其容藝。
后因法集愿欲矜其名采。
次當豎義。
意存五陰。
便登坐而立。
眾以其非倫。
皆寂無言論。
良久緘默。
愿俯視眾曰。
豎義已久。
如何不有問乎。
眾曰。
豎何等義。
乃邀問耶。
愿曰。
名相久矣。
眾自不知。
諸德坐席口傳。
余則色心俱立。
便安然處坐。
氣勇如云。
自述曰。
計未勞止。
此且修人事耳。
時以為矯異露潔也。
及難擊往還。
對答云雨。
皆先定其番數(shù)。
后隨數(shù)盡言。
開塞任于當時。
邪正由其通滯。
或重疑積難由來不決者。
而能詮達其理釋然新暢。
于即預是聰慧歸蹤者多。
遂移就寶昌。
四序恒接。
草堂土埵以此敷弘。
正時攝論。
晚夜雜心。
或統(tǒng)解涅槃。
或判銷四分。
無擇馀暇軌范后賢。
凡所開言并乖舊解。
制疏出后更不重看。
臨講呼喚皆衷規(guī)矩。
其洽聞不忘世罕加焉。
至如舍利毗曇文旨重隱。
讀者猶難。
況通其義。
愿執(zhí)卷披文。
泠然洞盡。
乃造疏十卷。
文極該贍。
會文帝造塔。
敕遣送舍利于潭州之麓山寺。
初至州治度湘西岸。
將及山所忽有奇鳥。
數(shù)萬為群五色相翻。
飛浮水上行次向船。
似相迎引。
及至舍利還飛向前。
往還迅速。
眾莫不怪及登岸上。
鳥便行望。
相從飛空同至塔所。
識者以為山神眷屬之變象故也。
愿以瑞聞。
帝大嗟賞。
而教授為務。
六時禮悔初儀不怠。
敬慎法律如聞奉用。
自見法匠多略戒宗。
并由虧信而重所學故也。
今愿兼而美之獨覺澆世。
可謂明人護戒于是乎得矣。
京邑擅名初皆欽羨。
及見其談講經術。
并憲章先達改正文議。
封言者眾不勝品藻。
皆滯其恒習。
聽者不滿十人。
又以言令卓絕非造心者所覬故。
不為晚進所入。
及大業(yè)初歲。
辯相法師追入慧日。
見徒一百并識知津。
皆委于愿。
自此如常開悟。
眾倍前聞。
更相擊贊令響彌遠。
四方因造日就義筵。
皆聞所未聞。
欣至難義。
至于分暢深伏標舉綱門。
坐者不覺離席膝前。
皆美其義采之英拔也。
仍一歲奄就無常。
春秋六十有馀。
即大業(yè)五年五月也。
然愿有博見之長。
而寡于福業(yè)。
驗乎從學。
屯盛便喪。
豈不然耶。
既而舍利毗曇竟未披講。
疏又失落后代絕通。
又可悲之深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河東虞鄉(xiāng)人,俗姓梁。年十三,初聽《涅槃經》,即通文旨。及長,廣讀各經,義解益深,德行兼善,為海內名僧所重。太宗貞觀八年,召住弘福寺。有《涅槃經》、《攝大乘論》等義疏。
全唐文·卷九百四
靈潤。俗姓梁氏。河東虞鄉(xiāng)人。隋仁壽中出家太岳靈巖寺。貞觀八年住京師宏福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梁。河東虞鄉(xiāng)人也。家十兄弟。皆同產。其間三者愿入道。父曰。但習誦觀音經。茍先憶持則聽。潤執(zhí)卷從旦至午。即憶持。不少忘。遂獲落發(fā)。依靈粲法師住興善寺。年十三稟涅槃。年十五。登座。如宿齒。仁壽間。詔其師粲。送舍利于懷州造塔。而潤徒行相隨。乞食自給。悉辭去官費。議者韙其持守。過泰山。從靈巖寺副師。習般舟定。于時同志五百人。獨潤于行坐無替。頃之受攝論于道奘法師。仍事奘師。為和尚。而登具焉。年二十三。反錫京邑。會智念法師。方弘小論。又摳衣輪下。有辨相法師者。學兼小大。于凈影寺造攝論疏五卷。門人五百。其能豎義者二百。相與徵詰。而潤始造之。奮發(fā)奇論。一座嘆伏。辨行法師尤欽挹。大業(yè)初忽屬風疾。后雖勿藥而虛幻之相愈益厭。卜終南之北。澧鄠之間。玉山之下逝。將與沙門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游于叢祠野冢。鬼魅群號族嘯之地。以終其身。大業(yè)十年。詔入鴻臚館。教授三韓僧。并于所居寺。翻譯經本。季年。四海橫潰。有司禁僧。毋外出。于是歸隱興善寺之西院。自課迄三年。遷藍田之感化寺。偕慧定禪師。沙門志超等。一食燕嘿。終十五載。時歲薦饑。賓侶過從。菽麥共餐。法會之盛。雖靈粲師亦歆羨焉。唐興詔任興善住持事。潤以素所托跡。不敢辭。貞觀八年。詔遷弘福寺。就翻譯。仍職證義。此其大略也。若其間患難困苦。皆適有天幸。不至狼狽。豈非其善緣所感。陰相之力耶。嘗以護法罪流歡州。詔安置洛東。道俗趨向如初。疏報京邑。門人云云仆射房玄齡見之嘆曰。詞理懇款。有其名者。必有其實。信哉。講涅槃七十馀遍。攝大乘論三十馀遍。維摩勝鬘起信等論。不算。皆有義疏行世。其義疏如攝論之黎耶。真俗無相無生觀等。特異諸說。弟子凈元嗣。沙門智衍。其族侄也。幼承教勖。善涅槃攝論住藍田之法池寺。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五 義解篇十一
釋靈潤。
俗姓梁。
河東虞鄉(xiāng)人也。
家世衣冠鄉(xiāng)閭望族。
而風格弘毅統(tǒng)擬大方。
少踐清猷長承馀烈。
故能正行倫據(jù)不肅而成。
昆季十人秀美時譽。
中間三者齊慕出家。
父告子曰。
但誦觀音。
先度即當許也。
潤執(zhí)卷便誦。
一坐不起。
從旦至中。
文言遂徹。
便預公度。
依止靈粲法師住興善寺。
粲有正行備于別傳。
年十三。
初聽涅槃妙通文旨。
將及志學銷會前聞括悟新理。
便登講座宣釋教意。
部分科宗英秀諸僧。
咸欣其德。
加又欽重行禁。
動靜惟安。
不妄游從常資規(guī)矩。
所以興善大德海內名僧。
咸相顧而言曰。
此沙彌發(fā)蹤能爾堪住持矣。
于后深心至道通贍群師。
預在見聞包蘊神府。
當即斧藻人法圭璋解行。
皆統(tǒng)其本支該其成敗。
仁壽感瑞懷州造塔。
有敕令往。
官供驛乘隨師東赴。
乞食徒行獨無受給。
既達河內。
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
所有歸戒并從于潤。
當即名厲河北譽滿京師。
聞泰岳靈巖寺僧德肅清四方是則。
乃杖策尋焉。
既睹副師遂從咨訓。
乃習般舟行定。
無替晨昏初經三七情事略疲。
自斯已后頓忘眠倦。
身心精勵遂經夏末。
于時同侶五百馀人。
各奉行之互相敦勵。
至于解坐同行無幾。
惟潤獨節(jié)秀出情事莫移。
皆不謀同詞敬稱徽績。
時父任青州益都令。
外祖吳超任懷州懷令。
堂祖吳同任齊州山薦令。
姨夫侯援任曹州金鄉(xiāng)令。
并潤之宗族內外親姻。
雖經還講肆游其所部。
事逾行路一無過造。
及生緣背喪。
或有悲慕邀延者。
潤情若風傳。
不往登踐。
斯割愛從道。
皆此類也。
有道奘法師。
擅名海岱講攝大乘。
又往尋焉。
時未具戒早飛聲采。
周流法席文義圓通。
問難深微稱傳元宰。
預是同席心共揖之。
既承師有本。
即奉奘以為和上。
大戒已后方詣律司。
十地諸經略觀文體。
年二十三還返京室。
值志念法師正弘小論。
將欲博觀智海。
預在聽徒。
辯相法師。
學兼大小聲聞于天。
攝論初興盛其麟角。
在凈影寺創(chuàng)演宗門。
造疏五卷。
即登敷述京華。
聽眾五百馀僧。
豎義之者數(shù)登二百。
潤初從關表創(chuàng)預講筵。
祖習異聞遂奮奇論。
一座驚異側目嘉之。
登有辯行法師。
機論難擬處眾高謝而敬憚焉。
雖則負譽帝京。
而神氣自得。
或譏毀達其耳者。
曾若不聞。
以道鎮(zhèn)心情無喜怒。
末法攸寄誠可嘉焉。
大業(yè)初歲風疾暴增。
后復本心更精新業(yè)。
又恐報傾旦夕不守本懷。
講導世流往還煩雜。
遂脫略人事厭俗歸閑。
遂往南山之北西極澧鄠東漸玉山。
依寒林頭陀為業(yè)。
時與沙門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京邑貞干同修出離。
既處叢塳。
鬼神斯惱。
或被推蕩偃仆。
或揚聲震叫者。
潤獨體其空寂宴坐如空。
諸被嬈者皆來依附。
或于深林曠野狼虎行處。
試心安止都無有畏。
當遵此務盡報傳持。
屬大業(yè)末年不許僧出。
遂虧此行。
乃還興善托于西院。
獨靜資業(yè)一食入凈。
常講涅槃眾經。
有慧定禪師等。
歸依受業(yè)率修課。
不出院宇經于三年。
結侶漸多行清動眾。
時僧粲法師。
一寺頂蓋。
銳辯無前抗衡京國。
乃率諸翹望五十馀僧。
來至法會詳其神略。
人并投問玄隱之義。
潤領宗酬答位判泠然。
咸共欣賞妙符經旨。
爾后譽傳光價。
眾聚從。
既懿業(yè)內傳。
將流法味。
大業(yè)十年。
被召入鴻臚教授三韓。
并在本寺翻新經本。
并宗轄有承不虧風采。
會隋氏亂倫道光難緝。
乃隱潛于藍田之化感寺。
首尾一十五載。
足不垂世。
離經專業(yè)。
眾請便講以示未聞。
春秋入定還遵靜操。
沙門志超。
抗節(jié)禪府。
聞風造展。
遂等宿交。
相師念定欣從語默。
時天步饑餒道俗同沾。
化感一寺獨延賓侶。
磨谷為飯菽麥等均。
晝夜策勤弘道為任。
故四方慕義歸者云屯。
周贍精粗無乖僧法。
共餐菜果遂達有年。
斯誠至德冥符。
兼濟有日矣。
潤以化洽外流道聲載路。
興善本寺敬奉芳塵。
上陳敕使請充寺任。
便不守專志。
就而維之。
貞觀八年敕造弘福。
復被徵召。
即現(xiàn)翻譯證義須明。
眾所詳準又當斯任。
至于詞理有礙。
格言正之。
同倫糺位。
斯人最上。
京邑釋門寔惟僧杰。
初潤隋末在興善院感魔嬈。
定志不移。
冥致善神捉去。
經宿告曰。
昨日魔子依法嚴繩。
深知累重自感而死。
若此徵應其量難紀。
武德七年時住化感。
寺主智信為人所告。
敕使圍寺大顯威權。
潤曰。
山居行道心不負物。
賢圣所知計非所告使人逾怒。
忽有大風雷震。
山崩樹折。
吹其巾帽坐席。
飄落異處。
人眾喪膽遂求悔過。
潤曰。
檀越有福能感幽靈。
斯之祥徵昔來未有。
使者深愧釋然事解。
貞觀年中與諸法侶登山游觀。
野燒四合眾并奔散。
惟潤安行如常顧陟。
語諸屬曰。
心外無火火實自心。
謂火可逃無由免火。
及火至。
潤熸馀自斂。
據(jù)事以量。
知人難矣。
后住弘福。
有僧因事奉敕還俗。
復經恩蕩情愿出家。
大德連名同舉得度。
上聞天聽。
下敕深責投諸南裔。
驩州行道。
于時諸僧創(chuàng)別帝里無非慟絕。
潤獨安然容儀自若。
顧曰。
三界往還由來恒理。
敕令修道何有悲泣。
拂衣東舉忻然而趣。
道俗聞見莫不嘆服。
尋爾敕追洛東安置。
化行鄭魏負帙排筵。
弘闡涅槃十有馀遍。
奧義泉飛惠流河洛。
乃報京邑門人疏曰。
吾今東行略有三益。
一酬往譴。
二順厭生。
三成大行。
吾有宿累蒙天慈責。
今得見酬則業(yè)累轉滅。
惟加心悅何所憂也。
愚夫癡愛隨處興著。
正智不爾。
厭不重生。
夫凈穢兩境同號大空。
凡圣有情咸惟覺性。
覺空平等何所著也。
自度度人俱利之道。
舉人出家依道利物。
愿在三有普濟四生常無退轉。
三益如是汝等宜知。
各調諍根業(yè)與善而住。
吾無慮矣。
仆射房玄齡遇之。
稱嘆累息曰。
大德樹言詞理俱至。
名實之副誠所望也。
不久敕追還住弘福。
居宗揚化。
涅槃正義惟此一人。
然其爰初入道。
奉節(jié)不虧持操攝儀。
魁質雄雅形器八尺。
動靜溫和挺超聯(lián)類。
十三離俗更不重臨。
二親既崩弟兄哀訴。
情守自若曾無動容。
但為修冥福設會千僧。
再度盡京。
施悲田食而已。
至于世情得喪浮艷彫華。
既不附心口亦無述。
時俗往還直知敘對。
皆絕供給隨言將遣。
前后所講涅槃七十馀遍。
攝大乘論三十馀遍。
并各造義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
自馀維摩勝鬘起信論等。
隨緣便講各有疏部。
而玄義備通頗異恒執(zhí)。
至如攝論黎耶。
義該真俗。
真即無念性凈諸位不改。
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諸義。
轉依已后真諦義邊即成法身。
俗諦義邊成應化體。
如未轉依作果報體。
據(jù)于真性無滅義矣。
俗諦自相有滅不滅。
以體從能染分義滅分能異體慮知不滅。
及資糧章中。
眾師并謂。
有三重觀。
無相無生及無性性也。
潤揣文尋旨無第三重也。
故論文上下惟有兩重。
舍得如文。
第一前七處舍外塵邪執(zhí)。
得意言分別。
第八處內舍唯識想得真法界。
前觀無相舍外塵想。
后觀無生舍唯識想。
第二剎那即入初地。
故無第三。
筌約三性說三無性。
觀據(jù)遣執(zhí)惟有兩重。
至如本識三自相受熏。
依他性中說有總別三滅。
又四涅槃離合義異。
兩處三種熏習體無有別。
諸如此等有異諸師。
存廢之旨陳具章疏。
弟子凈元。
神睿卓越。
博要之舉振績京畿。
講釋經論亟經載紀。
銓辯名理響逸學門。
加以性愛林泉捐諸名利。
弊衣粗食談玄為本。
元以潤之立義。
建志尋求。
轉解傳風被于當世。
有僧法御。
道定人也。
夢見凈元。
兩手極大執(zhí)印憑案。
若有所通。
寤以告之。
正披此義。
即因而遂廣。
乃成王路矣。
沙門智衍。
即潤之猶子也。
幼攜入道勖以教宗。
承明詞義深有會擊。
講攝論涅槃。
近住藍田之法池寺。
統(tǒng)律成匠亟動時譽。
然有法以來。
師資傳道其宗罕接。
惟潤之緒。
繼美前修亞跡安遠。
斯塵難濟。
見于今日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生蒲州之蒲坂王氏。幼年入道。樂崇福業(yè)。受具之后。即習僧祇。逮于立年。且禪且誦。然于法華尤重。住京邑之清禪寺。紀綱眾務。馀四十年。初未嘗告倦。故使園圃周繞。竹樹森繁。水陸莊田。庫藏充牣。時至耳順。便爾間居。眾雖以其久勞。而聽其燕逸。然事有掣肘。亦必咨詢。而后敢治。則其機智之斷如此。寺多凈人。擇其能旋轉呼吸者二十人。使之習樂。候節(jié)日。作之像前。以效西域聲伎之盛??溆谒桌铩N磶准矂?。謂其徒曰。吾有小罪。而加之重病者。以其營造鑿掘故也。預知卒日。趣湯沐跏趺而坐曰。吾酬債畢矣。遂瞋。壽六十九。時則貞觀初也。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慧胄。
姓王。
蒲州蒲坂人。
少在道門樂崇福事。
受具已后師表僧祇。
及至立年又專禪誦。
曉夕相繼偏重法華。
后住京邑清禪寺。
草創(chuàng)基構并用相委。
四十馀年初不告倦。
故使九級浮空重廊遠攝。
堂殿院宇眾事圓成。
所以竹樹森繁園圃周繞。
水陸莊田倉廩碾硙。
庫藏盈滿莫匪由焉。
京師殷有無過此寺。
終始監(jiān)護功實一人。
年至耳順便辭僧任。
眾以勤劬經久。
且令權替。
及于臨機斷決。
并用咨詢。
寺足凈人無可役者。
乃選取二十頭。
令學鼓舞。
每至節(jié)日設樂像前。
四遠問觀以為欣慶。
故家人子弟接踵傳風。
聲伎之最高于俗里。
遇患極困自然知卒。
香湯沐浴正理衣襟。
曰吾有小罪須加重病。
事由營造掘鑿故也。
至于終晨。
言氣不昧。
告弟子曰。
酬債了矣。
吾其去矣。
尋聲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即貞觀初年也。
乃露骸收葬。
為起方墳。
就而銘之。
時京邑會昌有沙門法素者。
倜儻不倫。
操業(yè)奇卓。
雅為眾怪。
本師智顗專行勸福。
昔在江表。
游適所至皆設萬人大會。
夜告才竟明即成辦。
此例非一。
隋末東都嬰城自固。
肌骨相望有若塊焉。
寺有金像二軀各長一丈。
素不忍見斯窮厄。
取一融破糴米作糜喂諸餓者。
須臾米盡。
又取欲壞。
沙門辯相。
與諸僧等拒諍不與。
素曰。
諸大德未知至理也。
昔如來因地為諸眾生。
尚不惜頭目髓腦。
或生作肉山。
或死作大魚。
以濟饑喂。
如何成果。
復更貪惜化形。
必不然矣。
素今身肉堪者亦所不惜。
大德須知。
今此一像若不惠給眾生城破之后亦必從毀。
則墜陷多人。
何如素今一身當也。
眾不許之。
及偽鄭降日。
像先分散。
如其言焉。
然其言行譎詭。
險而難遵。
其例不一。
后入京室。
卒會昌寺。
僧智實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01—638 【介紹】: 唐僧。雍州萬年人,俗姓邵。年十一出家,住大總持寺,精習諸經論。高祖武德間,預宏義宮法集,以年幼居下座,發(fā)言清卓,驚絕前聞。七年,詔以千僧充軍伍,智實上書非之。高祖怒,付法枷禁,尋令還俗,而兵役亦停。太宗貞觀初,詔檢校佛戒,智實復馳書言其事,詔許依舊出家。十一年,詔以道士在僧尼上,智實復上表反對。太宗不從,將其杖責而死。
全唐文·卷九百三
智實俗姓邵氏。雍州萬年人。年十一出家京師大總持寺。武德七年。薛舉東逼。僧法雅奏請京師翹勇僧千人充軍伍。實致書止之。雅不從。實乃毆雅。事聞。敕令還俗。后雅被誅。復敕出家。卒年三十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姓邵氏。
雍州萬年人。
兒時恢詭超異。
與群童戲。
發(fā)言必涉佛乘。
眉間白毫。
可長數(shù)寸。
光映頦顙。
十一歲出家。
住大總持寺。
聽涅槃攝論俱舍毗曇等義。
皆領其微奧。
武德四年。
初平王世充。
上居秦邸。
教旨遠召。
慧乘道宗辯相大法師。
并京邑諸德二十馀人。
法集弘義宮。
實年十三。
處末座。
上令對論。
而言辭清卓。
驚施前聞。
馀無敢繼響者。
上及諸王嘆曰。
此小師俊烈。
異日必能紹隆三寶矣。
沙門吉藏謂之曰。
子有瑞相。
當躡跡能仁。
恨吾老且死。
不及見耳。
七年突厥犯豳州。
京師戒嚴。
僧法雅者。
蚤以佞媚。
幸于高祖。
高祖予之妻妾。
而奴畜之。
至是請擇京寺之僧驍悍者千人。
別為一軍。
使己將之以禦敵。
實年二十一。
察知雅之舉事。
誠懷異圖。
禍敗之來。
為大法累。
乃致書于雅曰。
與子同生像季。
共屬陵遲。
悲六道之紛然。
憫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鳳闕。
恒遇龍顏。
理應灑甘露于帝心。
蔭慈云于含識。
何起善星之悖見。
鼓調達之惡風。
令善響沒于當時。
丑聲揚于后世。
豈不以朝含安忍。
省納芻蕘。
恣此愚情。
述斯頑見。
且自多羅既斷。
終不更生。
析石已分。
義無還合。
急持衣缽。
早出伽藍。
使清濁異流。
蘭艾殊臭。
則朝廷息于譏論。
梵志寂于謗聲。
定水噎而更通。
慧燈晦而還照。
毋終自蔽。
幸悉此言。
雅得書逾怒。
科督糇糧器械益急。
剋日將發(fā)。
實宣言于眾曰。
雅將構逆。
壞大法輪。
誠為魔事。
因大哭。
千僧同時俱哭。
聲震原野。
聞者悲之。
實遂前擊雅數(shù)拳。
雅走匿。
遽以事聞。
詔付法推劾。
實無懼色。
后以仆射蕭瑀奏。
釋其罪。
放令還俗。
其千僧亦停罷。
各復所住寺。
貞觀元年。
詔遣治書侍御史杜正倫。
檢校佛法。
實懼雅猶濫清眾。
致書于杜公曰。
沈俗僧智實白。
實懷橘之歲。
涉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叨息慈之位。
雖淺智褊能。
然敢希先達。
竊見化度寺僧法雅。
積善因于曩世。
受福果于今生。
如安上之游秦。
似遠公之入晉。
理應守護鵝之行。
持結草之心。
思報皇王之恩。
奉酬覆載之德。
顧以支提凈院。
恒為宰殺之坊。
精舍禪林。
鎮(zhèn)作妻拿之室。
脫千僧之服。
四悔興動地之悲。
謗七佛之經萬國懷訴天之怨。
自漢明感夢。
摩騰入洛以來。
如是之僧。
未之聞也。
皇帝受禪。
撫育萬方。
嘆使王道惟清。
法界無穢。
公策名奉節(jié)。
許道亡身。
除甘蔗之災。
拔空腹之樹。
使禪林郁映。
慧華扶疏。
茂實嘉聲。
震于邦國。
寧能忍斯邪佞。
仍捧缽于祇桓。
棄我貞廉。
絕游蹤于塔廟。
龍門深浚。
奉見無由。
天陛高懸。
登對何日。
惟公監(jiān)同水鏡。
智察幽微。
仰愿拯驚。
翼于深籠。
濟涸鱗于窮轍。
輕爾于陳。
但增悚懼。
倫以聞。
詔曰。
智實曩以暴悖得罪先帝。
自還俗以來。
而戒行弗虧。
守道愈篤。
其令出家如故。
雅后竟以狂捐誅。
十一年。
駕幸洛。
詔以道士女道士。
凡齋供行立之地。
悉處僧尼之上。
實聞之。
因與大德法常。
進表諫。
其略曰。
國家以本系出自柱史。
故推尊祖之心。
以尊其教。
然不知今之道士。
乃三張之流。
寔非老子之裔也。
若使位在僧尼之上者。
誠恐真?zhèn)位煜?div id="wdg0ho3" class='inline' id='people_15095_2_183_comment'>
有損國化。
謹錄道經。
及漢魏諸史。
佛先道后之事于前。
伏冀天慈。
曲垂聽覽。
上遣中書侍郎岑文本。
宣詔曰。
明詔久行。
不伏者賜杖。
遂各杖之放還。
尋遁跡于渭陽之三原。
信慕之士。
日云擁。
未幾。
感氣疾垂亟。
命弟子四人。
舁其床。
歸所住大總持寺訣別曰。
實以虛薄。
妄廁僧儔。
脩短有命。
夫復何恨。
但以教法下衰。
人根淺劣。
用以慨然。
比夢阿私陀仙見語云。
自爾生生常得出家。
想非徒言也。
頃之乃瞑。
即二年之正月也。
壽三十有八。
葬南郊僧墓中。
沙門普應。
姿性明爽。
有材略。
通涅槃攝論。
方傅奕肆讒毀。
群僧坐視。
莫之用力。
應乃入太史局。
召奕對論。
凡所問。
奕不能答。
但云。
禿丁妖語。
誰復敘接。
應曰。
自古圣賢崇尚。
而卿獨侮慢。
非妖孽而何。
退而著破邪論二卷。
背負籧篨。
詣朝堂經進。
且剩治藁本。
委之翰館郎署。
使達上聽。
以售其說。
茍遇奕。
則牽挽遮邀。
折以正理。
奕素無學。
至是輒杜口而已。
其師法行。
尤剛斷。
房居日常自課不少怠。
見廢塔壞祠。
必加緝理。
武德初。
所在諸剎。
尤未復行開接待。
以濟往來者。
老幼歸美焉。
并隸大總持寺。
故茲得以附見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護法下
釋智實。
俗姓邵氏。
雍州萬年人也。
童稚兒叢譎詭超異。
預有談論必以佛理為言先。
十一出家。
住大總持寺。
聽敘玄奧。
登共器之。
隨以小緣而能通暢宏遠。
自涅槃攝論俱舍毗曇。
皆鏡其深義開其關鑰。
兼以思力堅明才氣雄雅。
武德之歲初平鄭國。
三大法師慧乘道宗辯相等。
西赴京師。
主上時為秦王威明寓內志奉釋門。
乃請前三德并京邑。
能論之士二十馀僧。
在弘義宮。
通霄法集。
實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對論。
發(fā)言清卓驚絕前聞。
新至諸僧無敢繼響。
上及諸王異聲同嘆曰。
此小師最俊烈。
后必紹隆三寶矣。
實眉間白毫可數(shù)寸。
光映顏顙。
沙門吉藏。
摩其頂捋其毫曰。
子有異相。
當躡跡能仁。
恨吾老矣。
不見成德。
武德七年。
獫狁孔熾屢舉烽爟。
前屆北地官軍拒。
有僧法雅。
夙昔見知。
武皇通重給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眾惘然無敢陳者。
奏請京寺驍捍千僧用充軍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簡練別立團隊。
既迫王威寂無抗拒。
實時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懷恐興異度。
事或彰陳必累大法。
乃致書于雅曰。
與子同生像季。
共屬陵遲。
悲六道之紛然。
憫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鳳闕。
恒遇龍顏。
理應灑甘露于帝心。
蔭慈云于含識。
何乃起善星之勃見。
鼓調達之惡心。
令善響沒于當時。
丑跡揚于后代。
豈不以朝含安忍省納芻蕘。
恣此愚情述斯頑見。
嗟乎可悲寔傷其類。
且自多羅既斷。
終不更生。
折石已分義無還合。
急持衣缽早出伽藍。
使清濁異流蘭艾殊別。
使群臣息于譏論。
梵志寂于謗聲。
定水噎而更通。
慧燈晦而還照。
此言至矣。
想見如流。
雅得書逾怒。
科督轉切。
備辦軍器。
剋日將發(fā)。
實騰入其眾。
大哭述斯乖逆。
壞大法輪。
即是魔事。
預是千僧同時號叫。
聽者寒心下淚。
實遂擒撮法雅毆擊數(shù)拳告云。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據(jù)。
雅以事聞帝云。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無怖色。
將欲加罪。
仆射蕭瑀等奏。
稱精進有聞。
敕乃罷令還俗。
所選千人并停復寺。
實雖處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無憾結。
貞觀元年。
敕遣治書侍御史杜正倫。
撿挍佛法清肅非濫。
實恐法雅猶乘先計濫及清徒。
乃致書于使曰。
沈俗僧智實白。
實懷橘之歲。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雖淺智褊能。
然感希先達。
竊見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如安上之游秦。
似遠公之入晉。
理應守護鵝之行持結草之心。
思報皇王之恩奉酬覆載之德。
乃于支提靜院。
恒為宰殺之坊。
精舍林中。
鎮(zhèn)作妻孥之室。
脫千僧之服。
四海愴動地之悲。
謗七佛之經。
萬國嗟訴天之怨。
自漢明感夢摩滕入洛已來。
無數(shù)名人頗曾聞也。
皇帝受禪撫育萬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無穢。
公策名奉節(jié)。
許道亡身。
除甘蔗之災。
拔空腹之樹。
使禪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實嘉聲振于邦國。
寧可忍斯邪佞。
仍捧缽于祇桓。
棄我貞廉。
絕經行于靈塔。
龍門深浚奉見無由。
天意高懸流問何日。
惟公鑒同水鏡。
智察幽微。
仰愿拯驚翼于華箱。
濟涸鱗于窮轍。
輕以忓陳。
但增悚懼。
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誅。
倫以事聞。
乃下敕云。
智實往經論告法雅。
預知粗勃。
自還俗已來。
又不虧戒行。
宜依舊出家。
因返寺房綜括前業(yè)。
捃討幽致有譽京室。
十一年。
駕往洛州。
下詔云。
老君垂范。
義在清虛。
釋迦貽則。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跡殊涂。
求其宗也弘益之風齊致。
然大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無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邁兩儀而運行。
包萬物而亭育。
故能經邦致治。
反樸還淳。
至如佛教之興基于西域。
逮于后漢方被中土。
神變之理多方。
報應之緣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當年之福。
家懼來生之禍。
由是滯俗者聞玄宗而大笑。
好異者望真諦而爭歸。
始波涌于閭里。
終風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異郁為眾妙之先。
諸華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茲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憑上德之慶。
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
宜有解張闡茲玄化。
自今已后。
齋供行立至于稱謂。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暢于九有。
貽諸萬葉。
時京邑僧徒各陳極諫。
語在別紀。
實惟像運湮沈開明是屬。
乃攜大德法常等十人。
隨駕至闕。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圣明之君。
竊聞父有諍子君有諍臣。
法常等。
雖預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無隱。
敢不陳之。
伏見詔書。
國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風形于前典。
頒吾天下無德而稱。
令道士等處僧之上奉以周施。
豈敢拒詔。
尋老君垂范。
治國治家。
所佩服章亦無改異。
不立觀宇不領門徒。
處柱下以真全。
隱龍德而養(yǎng)性。
智者見之謂之智。
愚者見之謂之愚。
非魯司寇莫之能識。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衣服并是黃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張之穢術。
棄五千之妙門。
反同張禹漫行章句。
從漢魏已來。
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實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誠恐真?zhèn)瓮饔袚p國化。
如不陳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謹錄道經及漢魏諸史佛先道后之事。
如前伏愿。
天慈曲垂聽覽。
敕遣中書侍郎岑文本。
宣敕語僧等。
明詔久行。
不伏者與杖。
諸大德等。
咸思命難。
飲氣吞聲。
實乃勇身。
先見口云。
不伏此理。
萬刃之下甘心受罪。
遂杖之放還。
抱思旋京晦跡華邑。
處于渭陽之三原焉。
信心之侶敬奉如云。
情計莫因。
遂感氣疾。
知命非久。
欲與故人別。
而生不騎乘。
乃令弟子四人各執(zhí)床角輿至本寺。
精爽不雜。
召諸知友執(zhí)手訣云。
實以虛薄妄廁僧儔。
一期既至知復何述。
但恨此身虛死未曾為法。
以為慨然。
近夢阿私陀仙見及云。
常得出家。
想非徒說。
少時卒于大總持寺。
春秋三十有八。
即貞觀十二年正月也。
實自生能不入市廛。
不執(zhí)錢寶。
不求利涉。
三衣瓶缽常不離身。
雖當日往還。
而始無輒離。
志行嚴肅殊有軌度。
攝誘多方。
故四遠道俗逃放之僧。
多依附之。
親侍沙門七人。
皆供承有敘。
通共嘉焉。
總持故塔修奉者希。
實香燈供養(yǎng)以為己業(yè)。
病轉就篤。
渧水不通已經旬日。
侍人非時進漿。
實曰。
大圣垂誡其可欺乎。
吾見臨終犯戒者多矣。
豈使累劫之誠而陷于一咽者哉。
遂閉氣而止。
又問以終事。
答云。
譬如彎弓放矢。
隨處即落。
觀于山水未有親疏之心。
任時量處省事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
斯亦達性之一方矣。
終后三原信士。
方三十馀里皆為立靈廟。
夜別四五百人。
聚臨如喪厥親。
迄于百日眾方分散。
初總持寺有僧普應者。
亦烈亮之士也。
通涅槃攝論。
有涯略之致。
以傅奕上事群僧蒙然無敢諫者。
應乃入秘書太史局公集。
郎監(jiān)命奕對論。
無言酬賞但云。
禿丁妖語不勞敘接。
應曰。
妖孽之作有國同誅。
如何賢圣俱崇。
卿獨侮慢。
奕不答。
應退造破邪論兩卷。
皆負籧篨徑詣朝堂。
以陳所述。
時執(zhí)事者以圣上開治通諫。
芻蕘雖納奕表未將。
理當不為程達。
應乃多寫論本。
日往朝省。
卿相郎暑鼓言奕表。
牽挽奕手與談正理。
素本淺學。
假詞于人。
杜口不對。
斯亦彭享強捍。
僧杰不可抑也。
應之所師法行者。
亦貞素之僧也。
俱住總持。
眾首之最。
立操孤拔與物不群。
每日六時常立參像。
自問自答入進殿中。
乃至勞遣應聲如在。
精愨特立眾難加焉。
故又目之為高行也。
行見塔廟必加治護。
飾以朱粉搖動物敬。
京寺諸殿有未畫者。
皆圖繪之銘其氏。
即勝光褒義等寺是也。
武德之始。
猶未有年。
諸寺饑餒煙火不續(xù)。
總持名勝。
普應為先。
結會僧倫誓開糧路。
人料一勺主客咸然。
時來投者日恒僅百。
夙少欣欣曾不告倦。
而行微念起厭怠懷。
即悔告人大開鬼業(yè)。
如何自累惜他食乎。
每旦出門延頓客旅。
歡笑先言顧問將接。
多辦缽履安處布置。
乃達時豐初不休舍。
后住楚國講遺教論。
以畢終矣。
釋師簡 朝代:后周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釋師簡。
姓趙氏。
丹丘人也。
弗循戒范放肆恬然。
擁破納衣多誦詞偈。
好懸記杭越間災福。
初無信者驗猶合符。
于一行景淳山經地理別得徑門。
常言。
昔泰山道辯相塳得術。
馀無取焉。
喜為人遷山相冢。
吉兇如其言。
居無定所。
多游族姓家。
言腹饑。
便求雞肉餐。
此外得美酒啜數(shù)杯而去。
初無言謝。
然長于勒書大字題牌。
寺觀門額書成相之。
吉兇隨言。
久近驗之。
始居杭西湖旁院。
無疾而終。
后有行客自長沙市中。
見攜手話舊。
寄言與崇壽院主。
汝先負錢若干。
今放汝。
我眠床芻薦下層有紙裹肉脯屑。
必應腐敗。
為棄之。
院僧依言果然見之。
因寫貌供養(yǎng)。
簡曾言。
尖頭屋已后火化去。
及州南塔戊午歲被天火爇之。
應言無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