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喬承詔(1564年—1630年),字楊明,號獻藎,山西汾州府介休縣人。。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山西鄉(xiāng)試第三十一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中式庚戌科會試第一百六十九名貢士,同年殿試登三甲第一百八十一名進士。都察院觀政,授直隸真定府冀州南宮縣知縣。四十四年行取,暫擬刑部主事,四十六年考選,選授廣西道御史。天啟二年(1622年)十二月復(fù)除原職,三年(1623年)二月巡按福建。五年三月任滿,以錯舉解經(jīng)邦,降三級調(diào)外任。后任南京禮科給事中。崇禎元年(1628年),任浙江道御史、太仆寺少卿,十二月,清兵入犯,奉旨督齊化門。明年,催餉陜西。憂勞得疾,卒于行署。著有《綱鑒匯編》、《策學(xué)要略》。
人物簡介
【介紹】: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明初,號岵云。萬歷二十年進士。授中書舍人。萬歷末由江西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進督河道。天啟二年,以兵部侍郎署部事。同年遷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jīng)略遼東、薊鎮(zhèn)、天津、登、萊,代熊廷弼。旋改南京兵部尚書。告歸。崇禎元年,官至兵部尚書。坐事削籍。有《岵云集》、《三朝遼事實錄》、《越鐫》。維基
王在晉(1567年7月22日—1643年),字明初,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明朝官員。萬歷二十年(1592年)進士,初授中書舍人,后歷官江西布政使、山東巡撫,進督河道,泰昌時(1620年)遷兵部左侍郎。熊廷弼、王化貞丟失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后,朝廷大震,誅除熊廷弼,王化貞下獄。張鶴鳴以病為由辭職歸家。熹宗任命宣府巡撫解經(jīng)邦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經(jīng)略遼東,但解經(jīng)邦力辭重任,結(jié)果被熹宗“著革職為民,永不敘用。” 天啟二年(1622年)三月十八日王在晉代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jīng)略遼東、薊鎮(zhèn)、天津、登、萊,帝特賜蟒玉、衣帶和尚方寶劍。王在晉分析當(dāng)時關(guān)外形勢:“東事離披,一壞于清、撫,再壞于開、鐵,三壞于遼、沈,四壞于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于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于山海,此后再無一步可退。”據(jù)《明史》記載,王在晉既無遠略、又無膽識。薊遼總督王象乾建議王在晉:“得廣寧,不能守也,獲罪滋大。不如重關(guān)設(shè)險,衛(wèi)山海,以衛(wèi)京師”。于是,在晉則以“撫虜(收買蒙古)、堵隘(再修一座關(guān)城)”作為守山海關(guān)的方略,他在《題關(guān)門形勢疏》中道:“畫地筑墻,建臺結(jié)寨,造營房,設(shè)公館,分兵列燧,守望相助。”朝廷發(fā)帑金20萬兩。他的主張,遭到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主事沈棨、贊畫孫元化等的反對,袁崇煥要求恢復(fù)國土到寧遠,但王在晉不聽。袁崇煥兩次直接將意見報告給首輔葉向高,但葉向高不知前線的情況,拿不定主意。這時大學(xué)士管兵部事孫承宗自請行邊,親赴山海關(guān)。帝大喜,特加孫承宗太子太保,賜蟒玉、銀幣,以示隆禮。六月十五日,孫承宗前往山海關(guān),考察了實際地理,聽取了各方意見,確定王在晉策略不可行,并同王在晉“推心告語,凡七晝夜”。在晉堅持己見,終不悔悟。孫承宗回京后,面奏王在晉不足任,“筆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改任南京兵部尚書,在晉既去,承宗自請督師。天啟五年,在晉任南京吏部尚書,不久就改兵部。崇禎元年(1628年),召為刑部尚書,不久,又遷兵部。因坐張慶臻改敕書事,削籍歸鄉(xiāng),卒于鄉(xiāng)。著有《三朝遼事實錄》。
人物簡介
解胤樾,字用拙,號拙存,又稱拙史,陜西韓城人,明代書法家、崇禎戊辰科進士。解經(jīng)邦之子。天啟丁卯(1627年)經(jīng)魁。崇禎戊辰科(1628年)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崇禎三年六月甲戌,授編修,父親逝世后患病家居,李自成入關(guān)后打算自殺,但念及母親年老放棄,隱居大華龍門。
人物簡介
褚德培(17世紀(jì)—1637年),字嵩華,山東兗州府嶧縣人。褚德培是諸生褚化鰲之子,年少聰慧,十歲能寫下文章,知縣解經(jīng)邦一見驚異,說:「這孩子是大器啊。」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中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成進士,獲授行人,出使四川時正值軍警告急,他把幼子寄住在白溝河店舍,自己單騎北上,抵達城門沿繩索入城;崇禎五年(1632年)升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奏章都關(guān)乎國家大事,曾四次彈劾戶部尚書畢自嚴,巡按陜西能捍衛(wèi)地方,督師洪承疇奏留馬匹征討,他只帶上拓碑帖數(shù)百本。之后褚德培三次請求退休未得允,崇禎九年(1636年)巡察禁軍,十年(1637年)奉命巡視兩浙鹽政,但未行已逝世。他個性孝友,服喪時悲傷得幾乎喪命,任官則顧念人民,為地方題呈《瀕河沖地堪憐》一疏,又曾為陳郝難民冤案辯白,救活不少人民,著有《紀(jì)蠹諫草奏草》、《杞言問蜀》、《嚶生入》等疏稿,入祀鄉(xiāng)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