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史記言,號筆峰,山西平陽府蒲州河津縣人。少時家貧,賣碗自給,至運城為諸生所辱,始發(fā)憤讀書。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舉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進士,知河南濟源縣。濟源地故饒,又濱河,民間樹藝無方,蓬蒿蓊然,記言至,視罪人輕重,令辟草萊自贖。制田器,教以菑畬法。開永利洞水渠,使資灌溉,畝獲數(shù)十鐘,家有蓋藏。因建啟運書院,陳詩書禮樂,文風丕變,一時名士如吳應舉、段國璋、周維新,咸出其門。催科不遣胥役,不事鞭樸,但榜曰某里某日,而山僻罔不至。明季循良第一。解組后,濟源人鐫德政碑,為建生祠東門外祀之。后河津人過其地,聞為史公故里人,環(huán)向問起居,感嘆不絕。后升戶部主事。
人物簡介
馮瑗(1572年—1627年),字德韞,號栗庵,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籍臨朐縣人。曾祖馮裕,貴州按察副使。祖父馮惟敏,嘉靖舉人,散曲名家。父馮子升。少從叔父貞靜先生學,為文超然穎脫。萬歷二十二年甲午舉于鄉(xiāng),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聯(lián)捷進士,授湖廣茶陵知州,調(diào)山西澤州,遷戶部貴州司員外郎,出監(jiān)稅兩浙、漕運糧,獨先完,還京,疏陳商民疾苦,司農(nóng)趙世卿深器之。晉云南司郎中,督京糧,盡剔夙弊,以母病請告就家。升晉中參政,丁內(nèi)外艱,服闋,補湖南,臨行辭部,冢宰鄭公詫曰:此君巖巖可當要地也。遂調(diào)開原,以病歸。里居十余年,以文史自樂,臥起與俱,絕口不言仕宦,一時高之。子馮士稱,負才名,以恩拔入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