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鄭繼芳(?—1611年),號環(huán)樞,光祿寺廚籍直隸河間府鹽山縣人。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進士,授知淄川縣,調(diào)益都縣,行取云南道御史,巡按浙江。時有錢塘人傅時為蘇杭織造太監(jiān)孫隆義子,藉其勢三十馀年,冒充穎國公傅友德子孫,授職百戶,豪富不仁。繼芳訪參,將其置諸法,貴要不能救。參與萬歷黨爭,劾奏東林工科給事中王元翰貪婪不法,后有人以他的名義偽造信函,送到了浙江道御史劉國縉和戶科給事中王紹徽手中,禮科都給事中胡忻又將這份書信送至吏部尚書孫丕揚手上,并在書信末尾加上“嘉禾先生近生一子,想丈所欲聞者,并報”,嘉禾先生即沈思孝,曾與孫丕揚在萬歷二十三年的外計中發(fā)生激烈沖突,兩人俱無子嗣,所以胡忻故意加上這句話以激怒孫丕揚,孫丕揚果然信以為真,籌劃借來年的京察處置鄭繼芳、劉國縉、王紹徽。之后孫丕揚偶然將這封書信出示給吏部左侍郎蕭云舉時,蕭云舉仔細查看了許久后,提筆寫道:“得非詐乎(孫丕揚時年八十,年老且耳背)?”孫丕揚出其不意,驚異莫名,隨后才醒悟被人利用。萬歷三十九年辛亥京察由孫丕揚與都察院署事左副都御史許弘綱,吏部左侍郎蕭云舉、右侍郎王圖等人主持,在此次京察中,浙黨、宣黨、昆黨的骨干湯賓尹、徐大化、張嘉言、劉國縉、王紹徽、喬應甲、岳和聲等或以浮躁論處,或被轉(zhuǎn)出京城任職,因此三黨認定孫丕揚果然因為輕信鄭繼芳的偽書而展開報復,隨即紛紛上疏彈劾攻擊。在此次黨爭中,東林黨與浙黨兩敗俱傷,各有損失,宣、昆黨則全滅。孫丕揚、許弘綱、王圖、王國等人則因被彈劾而辭官。
人物簡介
劉廷宣,北直隸樂亭縣人,同進士出身。萬歷四十一年癸丑科(1613年),登進士。初授儀封縣知縣,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考選監(jiān)察御史,天啟元年(1621年)二月補授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五月以言遼東軍事,疏救馮三元等,降一級調(diào)外任。二年六月起補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十二月奉命巡按陜西,四年五月升大理寺右寺丞,辭官歸。五年以大理寺丞徐大化疏薦,起復原職。侍經(jīng)筵,官至中憲大夫、大理寺左少卿。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山西芮城人,字惟理。萬歷十七年進士。授池州推官。歷儀制郎中,秉禮持正,頗負時望。進僉都御史,巡撫保定,時連年水旱,紀救荒甚備。天啟二年遷刑部尚書,議“紅丸案”,劾方從哲,主張逮治李可灼、崔文升。又劾罷阿附魏珰之主事徐大化。又劾閣臣沈?交結(jié)宦官,被斥歸。未幾卒。
王紀(1558年—1624年),字惟理,號憲葵,山西芮城縣人。先世為陜西華陰人,始祖王用,元末避紅巾之亂,徙居山西芮城。數(shù)傳而生讓,讓生杰,杰生大喜,大喜生思周,號南坡,是為王紀曾祖父。思周生小坡公孟涇,配閻氏。孟涇生巽川公好賢,配閻氏。好賢生紀。王紀十一歲喪父,隨從叔父王好謙學文。萬歷十六年戊子科中舉,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授直隸池州府推官,二十六年入為禮部祠祭司主事,歷員外郎、主客司郎中、儀制司郎中。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神宗預備冊立東宮,數(shù)度遷延,王紀抗疏。至同年冬,終于禮成,擢光祿寺少卿,稱病去官。后復任,奉使蜀藩。母喪去職,服闋,補原官,奉差典河南壬子科鄉(xiāng)試。遷太常寺少卿。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自太常寺少卿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諸府。居官四年,部內(nèi)大治。四十五年遷戶部右侍郎,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諸府。光宗即位,召拜戶部尚書,總督倉場。天啟二年(1622年)入為刑部尚書,因彈劾閣臣,被熹宗詔責,削籍為民。天啟四年(1624年)卒,享年六十七。崇禎初復官,贈太子太保,謚莊毅。元配楊氏,側(cè)室鄭氏、尚氏、胡氏。子一人:王景旦。娶崔氏。孫王鳳林。三女:長適守備陰春,次適庠生許茂塘,楊出;季適庠生李胤宏,尚出。
人物簡介
王伉,號偉軒,四川潼川州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進士。歷官吏部文選司主事、福建按察司僉事管屯田水利。天啟五年二月,以大理寺丞徐大化疏薦,起復江西南昌道僉事,尋補山東東昌道,十月升光祿寺丞,六年九月升本寺少卿。忤權珰魏忠賢,七年正月以門戶削奪,掛冠歸里。崇禎元年四月起升通政司右通政。二年四月升云南巡撫,時臨安土官普名聲肆行不軌,公奏聞,督兵剿之,功將成而名聲賄賂當路,劾以啟釁,遂被逮論死。言官申救,得戍邊,遇赦歸,普逆無所畏忌,更為滇患,再召公,公已卒。
人物簡介
郭鞏,直隸永平府遷安縣人。晚明官員。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聯(lián)捷癸丑科進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四十六年十一月與刑科給事中姚若水冊封建德王朱常沄。泰昌元年十月考選,授南京兵科給事中,天啟元年三月疏論舊經(jīng)略熊廷弼喪師誤國,假病欺君,并以票擬起用罪輔臣劉一燝以同聲附和,罪科臣陳所志,乞俱賜罷斥,上切責,奪鞏俸半年,尋以論沮用熊廷弼之罪,降一級調(diào)外任。六月降陜西按察司知事添注。二年五月準復原職,九月復除戶科給事中。三年二月與福建道御史周宗建相訐,不久給事中劉弘化、御史方大任等亦紛紛疏攻郭鞏,鞏言弘化等黨熊廷弼,謀為脫罪;宗建等亦訐鞏交結(jié)近侍魏進忠,住其甲第,鞏上疏自理,且乞廷辨,上切責鞏等,各奪俸三月。六月郭鞏被外派冊封吉府長沙王朱常淠并繼妃徐氏,十月升大理寺左寺丞,四年京察去職。五年二月,大理寺丞徐大化舉薦,以原官起用。六年二月升大理寺左少卿,六年閏六月升太常寺卿,八月升兵部右侍郎,十二月升本部添設左侍郎,未任告病。七年八月被令冠帶閑住。莊烈帝定魏黨逆案,被削籍為民。崇禎三年(1630年)正月,清兵攻拔遷安,郭鞏逃入京師,奏乞師,自述拒受清軍聘任職,且上所撰《卻聘書》作證。兵部尚書梁廷棟彈劾其書稱大金非法,命下獄論死。久之,崇禎八年被遣戍廣西橫州。
人物簡介
邵輔忠。字廣益,號上葵,浙江鎮(zhèn)海人(今寧波北侖人),明朝大臣。贈太子太保。官至正二品。邵輔忠為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三甲進士。授常州府推官。二十九年升刑部主事,改工部主事,三十七年八月與刑科給事中彭惟成典山東鄉(xiāng)試,同年升工部屯田司郎中,參論總督漕運戶部尚書李三才。四十六年四月改任光祿寺丞,天啟元年(1621年)二月升順天府丞,十一月與刑科給事中毛士龍相訐,士龍革職,輔忠閑住。五年二月以原官起用,十二月升通政使司左通政,六年閏六月升太常寺卿管少卿事,十月升兵部尚書,十二月管左侍郎事,七年二月護送桂王之藩。八月以大工加恩,加太子太保。邵輔忠初依附浙黨,初為閣臣沈一貫親信。工部郎中任上,彈劾李三才“大奸似忠,大詐似直,列具貪偽險”四大罪狀,御史徐兆魁也跟著彈劾李三才。而李三才連上四疏,極力為自己辯護。可見當時黨爭之劇烈。與孫杰因“匿名榜”,興大獄,迫害東林黨人。曾與姚宗文、陸卿榮、郭鞏等十三人,受徐大化舉薦,受事于魏忠賢。順天府府丞任上,彈劾汪文言,因此其監(jiān)生資格被剝奪。天啟五年(1625年),出任兵部尚書
人物簡介
【生卒】:?—1628 【介紹】: 明浙江德清人,徙居京師,字中涵。萬歷十一年進士。屢遷國子祭酒,請告家居,久不出。四十一年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獨相七年,無所匡正。以參與封鄭貴妃、舉李可灼進紅丸,遭廷臣彈劾。天啟初進中極殿大學士。去職。維基
方從哲(?—1628年),字中涵,直隸大興縣(今北京市)人,錦衣衛(wèi)籍,祖籍浙江德清縣,萬歷癸未進士,仕至內(nèi)閣首輔。萬歷十一年(1583年)登癸未科進士,曾官國子監(jiān)司業(yè)、祭酒,請罷礦稅。得罪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田義,放歸。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葉向高舉薦方從哲出任禮部右侍郎。同年九月,與吳道南同加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多次上書言事,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號后金國汗,建元天命。方從哲疏請曰:“今缺餉至于數(shù)月,諸軍饑不得食,寒不得衣。……宜速發(fā)內(nèi)帑數(shù)十萬,先盡該鎮(zhèn),次及九邊,用以抒燃眉之憂。”但神宗不納。從哲獨相七年,雖然不乏上疏力言國事,但往往只著重于名義上的爭取,實將順從皇帝的意思,終庸庸無所匡救。光宗時,方從哲任內(nèi)閣首輔,將李可灼帶進宮內(nèi)任鴻臚寺丞,進呈紅丸,皇帝吃了一丸之后,直呼“忠臣!忠臣!”下午三時復進一丸,九月一日五更時暴斃,在位僅二十九天。這是明朝著名的紅丸案。禮部尚書孫慎行聲討方從哲與李可灼。方從哲為了脫罪,說「李可灼沒有罪,給皇帝治病就該賞銀。」定調(diào)為「進藥不效,但亦臣愛君之意」。泰昌元年(1620年)十一月三、二十日,連續(xù)兩次上書乞休。熹宗慰留之。十二月二十八日,批準。李可灼發(fā)戍邊疆。天啟年間,徐大化請起從哲,但從哲不出。崇禎元年(1628年)卒。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622 【介紹】: 明山東臨清人,字思永。萬歷三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吏科給事中,數(shù)抗疏言事,語多斥中貴。天啟元年上疏請帝修省,繼又請帝親政,痛斥魏忠賢之心腹徐大化,被逮下獄,榜掠至死。
周朝瑞(1580年—1625年),字思永,號衡臺,山東東昌府臨清州民籍江西南城縣人。同進士出身。周朝瑞是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明光宗時,擢吏科給事中。天啟元年(1621年)遷禮科左給事中。因王化貞事得罪魏忠賢的心腹徐大化。天啟五年(1625年)魏黨興大獄,逮太仆少卿周朝瑞、左副都御史楊漣、僉都御史左光斗、給事中魏大中、御史袁化中、陜西副使顧大章。同年六月,下詔獄,錦衣衛(wèi)都督田爾耕進行拷打,不久皆死于獄中,時謂“東林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