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鮑照

相關(guān)人物:共 37 位。
共 3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03—444 【介紹】: 南朝宋宗室。
彭城人。
劉裕侄。
宋武帝永初元年,襲封臨川王。
宋文帝元嘉初轉(zhuǎn)散騎常侍。
歷官荊州、江州、南兗州刺史。
愛好文義,延攬遠近文學(xué)之士,鮑照、袁淑等,皆引為佐史國臣。
所撰《世說新語》記載后漢至東晉士族名人大量言談軼事。
又撰《集林》等,卒謚康。
全宋文·卷十一
義慶,長沙王道憐次子,為臨川武烈王道規(guī)后。永初元年襲封,征為侍中。元嘉初轉(zhuǎn)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徙度支尚書,遷丹陽尹,尋加尚書左仆射,解職,加中書令,進前將軍,出為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改授衛(wèi)將軍江州刺史。又改南兗州刺史,加開府儀同三司。薨,贈侍中司空,謚曰康王,有《世說》八卷,集八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東海人。
鮑照妹。
有才思,工詩賦,善擬古,風格清巧。
著《香茗賦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8—611 【介紹】: 隋僧。吳郡錢塘人。俗姓范,字圣達。幼聰敏,博覽經(jīng)史,工詩文,能琴棋。后出家,住杭州天竺寺。文帝開皇十四年,郡亢旱,州刺史劉景延請講海龍王經(jīng)。尋驟雨滂沱,旱情得解。煬帝大業(yè)七年感夢而逝。著有詩賦碑集等五十余卷。(《高僧傳二集》卷四〇)
全隋文·卷三十四
真觀字圣達,俗姓范,吳郡錢唐人。陳時,住泉亭光顯寺。入隋,住靈隱山天竺寺,大業(yè)中卒。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達。
吳郡錢唐人。
姓范氏。
祖延蒸給事黃門侍郎。
父兌通直散騎常侍。
母桓氏。
念無嗣息。
因誓誦藥師觀世音金剛般若等經(jīng)。
以求智子。
又刻寫定林上寺迦毗羅王像事之。
躬效祈禱。
依藥師經(jīng)七日行道。
至第三夕。
游光照身。
自爾有娠。
及生。
左右掌文。
成仙人字。
口流津液。
膚體潤澤。
雖老未嘗患渴。
舌有羅綺紋。
音吐如鐘。
辨說敏給。
五歲即蔬素。
坐衣篋上。
揮扇帚戲。
效諸德開講。
八歲能和庾尚書林擒詩。
十六淹貫孔老典章之言。
旁涉琴奕。
嘗遇善風鑒者。
迎拜曰。
少年當為人天師。
宜自愛。
后專誦凈名般若。
丐父母脫俗。
父母難之。
迦毗羅降夢。
乃許焉。
既獲詔旨并賜衣缽。
興陽生法師落發(fā)。
云陽真律師任和尚授戒。
俄從華林國法師受成實。
且欲憶持法華。
日一卷。
感夢曰。
汝大乘根器。
毋自滯。
遽聽摩訶衍于興皇朗公輪下。
開善大忍法師。
慝影鐘山。
時從扣激忍。
嘆曰。
龍樹之道東矣。
辨勇二師。
頻挹重席。
叢林為之語曰。
錢唐出真觀。
當天下一半。
洪偃者儒英釋杰也。
面譽之曰。
顴高多智。
耳白有名。
我有四絕。
汝具八能。
由是王公貴游。
咸愿納交。
始興王將之國邀以俱。
于時興皇義集。
眾推其先。
登座之頃。
開二諦宗。
百難縱橫。
一言水泮。
學(xué)士傅縡喟曰。
三千稱首。
七十當初。
彼上人者難為酬對。
既至會稽。
住香嚴寺。
闡大涅槃。
興皇遣書三度召之。
曰。
燕趙齊秦引領(lǐng)翹足。
法門所寄。
惟在于子。
子宜速返。
時以伐周失律。
議括沙門之無名者罷道。
觀奮致書于仆射徐陵。
命遂寢。
江夏王鎮(zhèn)越。
復(fù)固邀之。
朗公哽咽言曰。
能住三年者。
請以講堂相委。
然終不可以留也。
若夫特進杜棱永陽鄱陽二王。
皆極延仰。
東浙法輪屢動。
天臺智者名行絕倫。
年臘斯等。
義諧昆季。
共歸秦嶺陵云舊房。
朝談慧照。
夕安禪寂。
及智者就微。
觀復(fù)敷演。
永陽還朝。
亟稱其德。
尋加特詔。
而陳祚告終。
隋文三遣皇華。
秦王再延帥府。
悉辭以疾。
齊王于江浦。
躬伸頂禮。
傳以香火。
送居故邑之眾善寺。
開皇十四年旱。
刺史劉景安謁觀禱雨。
為講海龍王經(jīng)。
序王竟驟霔。
而東南之民。
敬之若神。
縣南有靈隱山。
昔與道安禪師頭陀石室。
檀越陳仲寶。
率侶拓基。
構(gòu)立精舍。
號南天竺。
后文宣造塔。
亦于此者。
則其幽勝可知矣。
大業(yè)七年四月八日。
司馬李子深講大涅槃經(jīng)。
至現(xiàn)病品。
夢三人容服甚盛。
執(zhí)幡禮云。
凈居遣迎。
六月六日方臥病。
夢與智者同輿。
翼佛還山。
寤而嘆曰。
吾六十二當終。
以講法華。
獲延一紀。
今七十四。
尚復(fù)奚求。
即集徒垂訓(xùn)。
爾月適天臺致書送香蘇石蜜。
觀覽書曰。
是為最后信。
豈非宿世因緣邪。
命以一如意報之。
七月一日。
中夜盥漱整服。
跏趺而坐。
忽自語曰。
有人請講菩薩戒。
遂怡然而滅。
明日午時。
??頂猶煖。
右手內(nèi)屈三指。
流汗遍身。
信宿而止。
至四日入龕。
時屬流火。
炎威尚熾。
而股體柔軟。
容色不變。
二十五日。
四方道俗咸華。
皆就靈手傳香表別。
香華供獻。
日有千群。
齊日開龕。
色相光潔。
眉毛更長。
二十六日。
遷龕窆于靈隱山。
觀開成之跡。
繼踵昔賢。
匡護之功。
比肩前哲。
開皇十一年。
王師平江南。
有猖獗者。
卒為厲階。
元師楊素。
反旆而驅(qū)。
因悉瓦解。
俘虜誅剪。
三十馀萬。
以觀名聲昌盛。
囚有妄指其為檄者。
時與金陵才士鮑亨謝瑀俱被逮系。
不俟訊鞠。
即將斬決。
素臨而責之曰。
道人當坐禪讀經(jīng)。
何因為作檄書。
以干刑憲。
死奚所辭。
觀曰。
道人所學(xué)。
誠如公言。
然不作檄書。
無辜就死。
惟公明鑒。
素怒示以檄曰。
此誰作耶。
觀讀畢徐曰。
茍如此。
焉能動人。
觀不作爾。
使觀果作必勝此。
因指擿其語三五處曰。
可上紙乎。
顧皆庸妄所為。
公毋遽信也。
素頗以為然。
觀歷數(shù)謝等三十馀人于素前。
而謂之曰。
是并觀國賓王之流。
愿公加慮。
使無怨辜。
素笑曰。
道人不自愁。
而更愁他人乎。
觀曰。
生死常也。
何足愁。
然陷人于非辜。
乃可愁耳。
素曰。
久被系必愁。
宜作愁賦。
顧左右給紙筆。
觀攬筆驟書如流。
頃之紙盡。
命更進。
素隨讀之驚異。
遽起立。
呼使對坐。
以盡其辭。
文多不載。
觀平昔謹操履。
每盥遺??。
地不為濡。
居眾善寺。
皋亭神姓陳名重。
附巫語請講法華。
遺以錢物。
且舍廟堂五間創(chuàng)殿。
門人玄鏡。
寔克荷負。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
釋真觀。
字圣達。
吳郡錢唐人。
俗姓范氏。
祖延蒸給事黃門侍郎。
父兌通直散騎常侍。
母桓氏溫良有德。
嘗悱憤無胤。
潔齋立誓。
誦藥師觀世音金剛波若。
愿求智子紹嗣名家。
時獻統(tǒng)所圖迦毗羅王者。
在上定林寺。
巨有靈異。
躬往祈禱。
刻寫容影。
事像若真。
依藥師經(jīng)七日行法。
至于三夕覺游光照身。
自爾志性非恒。
言輒詣達。
豈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釋者也。
及其誕育。
奇相不倫。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口流津液充閏榮府。
從幼至終未嘗患渴。
故體膚光偉雖老不衰。
舌文交加狀如羅綺。
故得含章蘊辯開神明晤。
又聲韻鐘鈴。
捷均風雨。
其見聞?wù)吣惑@異。
小有大概。
五歲能蔬齋。
或登衣篋。
或執(zhí)扇帚。
戲為談講。
八歲通詩禮。
和庾尚書林檎之作。
十六儒道群經(jīng)柱下河上無所遺隱。
時又流涉棋琴。
暢懷文集。
日新月異。
師友驚忻。
嘗共友人逍遙津渚。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
年少當為大法師。
后即專誦凈名般若。
志存入道。
伺機承色。
二親弗許。
乃曰。
迦毗降夢。
子欲開籠。
拘令在網(wǎng)。
此非黠慧。
父母咸開心隨喜。
啟敕降言并賜衣缽。
義興生法師行潔小震。
躬為剪落。
大功德貞律師道藹云陽。
請任和上。
研思十誦一遍能述。
又從華林園法師受成實論。
十遍十覆超振前標。
自謂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誦法華。
日限一卷。
因斯通夢。
汝有大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興皇聽摩訶衍。
質(zhì)疑明難唐突玄門。
朗公精通綽然復(fù)加脂粉。
吾出講八年。
無一問至此。
能使妙義開神。
真吾師矣。
仍從北面數(shù)載研尋。
開善大忍法師。
匿影鐘山游心方等。
將欲試瞻先達問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嘆曰。
龍樹之道方興東矣。
辯勇二師當涂上將。
頻事開折亟經(jīng)重席。
時人語曰。
錢唐有真觀。
當天下一半。
沙門洪偃。
才邁儒英。
鉤深釋杰。
面相謂曰。
權(quán)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絕爾具八能。
謂義導(dǎo)書詩辯貌聲棋是也。
由此王公貴游多所知識。
始興王東臨禹井。
請以同行。
于時興皇講筵。
選能義集。
觀臨途既促。
咸推前次。
既登高座開二諦宗百并縱橫一言冰泮。
學(xué)士傅繹在席嗟曰。
三千稱首七十當初。
是上人者當為酬對。
金陵道俗見知若此。
既達東夏住香嚴寺。
講大涅槃。
四方義集復(fù)增榮觀興皇又三追曰。
吾大乘經(jīng)論。
略已弘通。
而燕趙齊秦。
引領(lǐng)翹足。
專學(xué)雖多。
兼該者寡。
宜速反東蕃法門相寄。
于斯時也征周失律朝議括僧無名者休道。
觀乃傷迷嘆曰。
夫剎利居士皆植福富強。
黎庶廝小造罪貧弱。
欲茂枝葉反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則亡身在法。
乃致書仆射徐陵。
文見別集。
陵封書合奏。
帝懔然動容。
括僧由寢。
據(jù)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時矣。
江夏王出鎮(zhèn)于越。
復(fù)請同行。
朗師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講堂相委。
復(fù)屬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禹穴屢動法輪。
特進杜棱。
請歸光顯傳教學(xué)徒。
及永陽鄱陽二王司空司馬消難。
并相次海運延仰浙東。
故得涂香慧炬以業(yè)以煥頂敬傾心盡誠盡節(jié)。
天臺智者名行絕倫。
先世因緣敦猷莫逆。
年臘既齊為法兄弟。
共游秦嶺凌云舊房。
朝陽澄景。
則高談慧照。
夕陰匿采。
則深安禪寂。
及智者徵上闕庭。
觀便孤園敷說。
大流法味。
載廣俗心。
永陽還京仰奏清德。
舉朝僧正同請絲綸。
遂逢祚終斯事便寢。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勞問。
秦王蒞蕃。
二延總府。
皆辭以疾。
確乎不就。
齊王晚迎江浦。
躬申頂禮。
傳以香火。
送還舊邑之眾善寺。
開皇十四年時極亢旱。
刺史劉景安。
請講海龍王經(jīng)。
序王既訖驟雨滂霔。
自斯厥后有請便降。
吳越宗仰其若神焉。
縣西有靈隱山者。
舊曰仙居。
峰吐蓮華洞藏龍穴。
信江東之秀岳也。
觀既仁智內(nèi)冥山水外狎。
共道安禪師頭陀石室。
檀越陳仲寶。
率諸同侶開藏拓基。
構(gòu)立精舍號南天竺。
遂即去邑還谷。
棲止終焉。
眾善講堂付門人玄鏡。
鏡承瓶瀉相從不絕。
及文皇造塔。
形勝所歸不謀同集。
取決于觀。
乃指崔嵬高石。
可安塔基。
雖發(fā)誠言孰為可信。
俛仰穿鑿洞穴。
自然狀似方函。
宛如奩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爾在山常講法華。
用為心要。
受持讀誦躬自書弘。
五種法師于斯乎在。
又特于經(jīng)旨明練深趣。
談吐新奇非尋紙墨。
智思擊揚迥飛文外。
又感盥洗遺渧地不為濡。
事理異人。
經(jīng)之力也。
睪亭神姓陳名重。
降祝請講法華一遍。
遺以錢物。
又降祝舍其廟堂五間。
為眾善佛殿。
據(jù)斯以言。
感靈通供誠希有也。
大業(yè)七年四月八日。
司馬李子深。
更延出邑。
講大涅槃。
初出天竺。
自標葬地。
至現(xiàn)病品。
夢見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禮云。
凈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臥。
又夢與智者同輿。
夾侍尊像。
翼佛還山。
覺已嘆曰。
昔六十二應(yīng)終。
講法華力。
更延一紀。
今七十四復(fù)致斯應(yīng)。
生期畢矣。
即集內(nèi)眾。
訓(xùn)將來事曰。
欲生善道。
欲備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須持戒修定學(xué)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過無所得也。
爾日天臺送書并致香蘇石蜜。
觀覽書曰。
宿世因緣最后信矣。
命兩如意。
一東向天臺。
一留西法。
志諸雜服式吾眼自分。
一還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嘗有人夢。
飛殿來迎。
沙門寶慧又聞空中鼓樂。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請講菩薩戒也。
端坐怡然。
不覺已滅逝于眾善之舊寺。
從子至午心頂俱煖。
身體柔軟顏色不變。
右手內(nèi)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禪龕。
時屬流火。
焰氣尚嚴。
而儼若生存。
寔資神力。
從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輻湊六縣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咸萃。
皆就尸手傳香表別。
敘德號慕悲起纏云。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獻日有千群。
隨次大齋開龕瞻奉而色相光潔。
眉毫更長。
倍異生前。
咸加奇嘆。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靈隱山。
真容掩方墳。
寫狀留天竺。
是日四部亙一由旬。
香蓋成蔭幢幡蔽野。
存亡榮慶非可勝言。
初觀聲辯之雄。
最稱宏富。
江表大國莫敢爭先。
自正法東流。
談導(dǎo)之功。
衛(wèi)安為其稱首。
自爾詞人莫不宗猷于觀。
是知五百一賢代興有日。
佛法榮顯寔賴斯乎。
開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師臨吊。
乃拒官軍。
羽檄競馳兵聲逾盛。
時元帥楊素。
整陣南驅(qū)。
尋便瓦散。
俘虜誅剪三十馀萬。
以觀名聲昌盛光揚江表。
謂其造檄。
不問將誅。
既被嚴系無由申雪。
金陵才士鮑亨謝瑀之徒。
并被擁略將欲斬決。
來過素前。
責曰。
道人當坐禪讀經(jīng)。
何因妄忤軍甲。
乃作檄書。
罪當死不。
觀曰。
道人所學(xué)誠如公言。
然觀不作檄書。
無辜受死。
素大怒將檄以示。
是爾作不。
觀讀曰。
斯文淺陋未能動人。
觀實不作。
若作過此。
乃指擿五三處曰。
如此語言何得上紙。
素既解文。
信其言也。
觀曰。
吳越草竊出在庸人。
士學(xué)儒流多被擁逼。
即數(shù)謝之徒三十馀人。
并是處國賓王。
當世英彥。
愿公再慮。
不有怨辜。
素曰。
道人不愁自死。
乃更愁他。
觀曰。
生死常也。
既死不可不知。
人以為深慮耳。
素曰。
多時被縶。
叵解愁不。
索紙與之令作愁賦。
觀攬筆如流。
須臾紙盡。
命且將來更與一紙。
素隨執(zhí)讀。
驚異其文。
口唱師來。
不覺起接。
即命對坐。
乃盡其詞。
故賦略云。
若夫愁名不一。
愁理多方。
難得覼縷。
試舉宏綱。
或稱憂憒。
或號酸涼。
蓄之者能令改貌。
懷之者必使回腸。
爾其愁之為狀也。
言非物而是物。
謂無象而有象。
雖則小而為大。
亦自狹而成廣。
譬山岳之穹隆。
類滄溟之滉瀁。
或起或伏。
時來時往。
不種而生。
無根而長。
或比煙霧。
乍同羅網(wǎng)。
似玉葉之晝舒。
類金波之夜上。
爾乃過違道理。
殊乖法度。
不遣喚而輒來。
未相留而忽住。
雖割截而不斷。
乃驅(qū)逐而不去。
討之不見其蹤。
尋之靡知其處。
而能奪人精爽。
罷人歡趣。
減人肌容。
損人心慮。
至如荊軻易水。
蘇武河梁。
靈均去國。
阮叔辭鄉(xiāng)。
且如馬生未達。
顏君不遇。
夫子之詠山梁仲文之撫庭樹。
并?慸于胸府。
俱贊揚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書。
束皙憑而作賦。
又如蕩子從戎倡婦閨空。
悠悠塞北。
杳杳江東。
山川既阻夢想時通。
高樓進月傾帳來風。
愁眉歇黛淚瞼銷紅。
莫不咸悲枕席結(jié)怨房櫳。
乃有行非典則。
心懷疑惑。
未識唐虞之化。
寧知禹湯之德。
霧結(jié)銅柱之南。
云起燕山之北。
箭既盡于晉陽。
水復(fù)乾于疏勒。
文多不載。
素大嗟賞。
即坐釋之。
所達文士免死而為仆隸。
觀以才學(xué)之富。
弘導(dǎo)不疲講釋開悟。
榮光俗塵具于前敘。
其所講大乘四十二載。
又造藏經(jīng)三千馀卷。
金銅大像五軀。
搆塔五層。
五僧德施。
造寺二所。
著諸導(dǎo)文二十馀卷。
詩賦碑集三十馀卷。
近世竊用其言眾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真觀。字圣達。錢塘范氏。世本顯仕。師生有奇相。舌紫羅紋。手左右掌為仙人字。出家通經(jīng)律論。時彥曰。錢塘有真觀。佛法當天下一半。尋謁天臺智者。請受禪觀。智者以師齊年。止為法兄弟。開皇十五年。于靈隱山頭陀石室宴坐。眾于南去建南天竺寺請師居焉。是為開山始祖。常講法華。以為心要。感皋亭神請講。舍祠宇為佛殿。每盥洗馀滴。地不為濡。人尤異之。師有雅操。文帝三徵。秦王兩延。皆以疾辭。大業(yè)中。因山行。自標葬地。未幾示寂。夢與智者同輩翼佛還山。覺而嘆曰。吾六十二應(yīng)終。以講法華力延一紀。今七十四。生期畢矣。中夜入寂。塔在東岡。久廢不治。天禧中。慈云重修。 贊曰。 一乘妙法  闡自臺祖  年齊道同  宜襲其武 徵命頻繁  弗移砥柱  清風凜然  可激千古
釋窺沖 朝代: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窺沖法師者。
交州人。
明遠室灑也。
梵名質(zhì)呾啰提婆。
明遠同舶而汎南海。
到師子洲。
向西印度。
見玄照師。
共詣中土。
其人稟性聰睿善誦梵經(jīng)。
所在至處恒編演唱之。
首禮菩提樹。
到王舍城遘疾竹園。
淹留而卒。
年三十許。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鮑參軍之妻。
能詩,所作《沙上鷺》、《雙槿樹》二詩,詠物寓意,情致婉轉(zhuǎn),最為人所稱誦。
全唐詩》存詩4首。
唐詩匯評
張文姬,生卒年里貫均未詳。
全唐詩》存詩四首。
小傳云鮑參軍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3? 【介紹】: 唐相州內(nèi)黃人,字云卿。高宗上元二年進士。武則天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yù)修《三教珠英》。由協(xié)律郎累除給事中、考功員外郎。中宗神龍初,坐贓配流嶺表。后召授起居郎,加修文館直學(xué)士,常侍宴宮中。歷中書舍人、太子詹事。工詩,尤長七言,始定七律體制。詩與宋之問齊名,時號“沈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6—715 字云卿,排行三,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人。官終太子少詹事,世稱沈詹事。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任協(xié)律郎。武周時為通事舍人,曾與修《三教珠英》。大足元年(701)遷考功員外郎,次年,復(fù)遷給事中。四年坐賄入獄,旋獲釋。次年,中宗復(fù)辟,坐阿附張易之流驩州,越明年,遇赦北返。景龍中,以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xué)士,歷中書舍人,終太子少詹事,約當玄宗開元初。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一。佺期與宋之問齊名,并稱沈宋。于律體定型,其功尤偉,時稱“蘇(味道)李(嶠)居前,沈宋比肩”(《新唐書·宋之問傳》),而佺期之與七律形成較之問作用更大,為王維前唐代七律創(chuàng)作成就最著者。其所作,雖多奉和應(yīng)制,而每能心與境會,自鑄秀句。五律如《游少林寺》、《銅雀臺》,或清麗警秀,或吞吐含芳;七律如《興慶池侍宴應(yīng)制》、《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莊應(yīng)制》均攬景闊遠,詞氣飛動。凡此均承上官儀而轉(zhuǎn)變,初見開宕起伏之工。又七律《龍池篇》、《獨不見》,一氣盤旋,含秀俊于古雅,最能見出七律由駢儷化歌行蛻出之步武。南貶中所作,更承四杰之緒,題材擴大,洗削鉛華,如五律《過七盤嶺》、《嶺表逢寒食》,七律《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等,均通篇沉摯,清麗中見凄惋抑郁,下啟張說,得盛唐先聲。此外七古《入少密溪》整麗雖不脫初唐體格,而盡去浮詞膚言,由即目之秀景,婉轉(zhuǎn)以見清遠之意,為當時僅見,預(yù)示王維《桃源行》一路格調(diào)。張說稱:“沈三兄詩,直須還他第一”(《隋唐嘉話》卷下),可見當時聲望之高。原集10卷,久佚,明王廷相輯為《沈詹事詩集》7卷。明以來各本多作2卷。宋人又著錄5卷本,有抄本傳世。注本有今人陶敏《沈佺期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2首,斷句4聯(lián)。
唐詩匯評
沈佺期(656?-714),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今屬河南)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進士第。武后荃歷中累遷通事舍人,轉(zhuǎn)考功員外郎,授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臺州錄事參軍。中宗景龍間,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xué)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佺期工詩,尤長于律體,與宋之問并稱“沈宋”。有《沈佺期集》十卷,已佚。今存清抄本《洸云卿文集》五卷。又有《沈詹事詩集》七卷,乃明人所輯?!?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詞學(xué)圖錄
沈佺期(656-714) 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進士及第。由協(xié)律郎累遷考功員外郎。曾因受賄入獄,后復(fù)職,遷給事中。中宗即位,因諂附張易之,被流放。神龍三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xué)士,常侍宮中。后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與宋之問齊名,并稱"沈宋",史論以為律詩體制定型代表詩家。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佺期集》。曾作《回波樂》詞。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五
佺期。相州內(nèi)黃人。第進士。神龍中歷官太子詹事。開元初卒。

作品評論

《唐詩品》
云卿詩,其命意周委,如雪舞巖林,隨形宛轉(zhuǎn),無象不得,其??詞麗則,如春在瑤池,氣色照映,自含華態(tài),可謂意象縱橫、同鋒姿媚者也。
其拙語如田家,而殊深俊朗;其形器如木石,而更被華要。
仰承貞觀,彌見周留:俯待開元,先咀意旨。
曠代高之,無以為過。
置之往哲之中,豈但叔源失步,明遠變色者耶!
《沈詩評》
沈詩五言宛麗,迥出一時。
《藝苑卮言》
五言至沈、宋,始可稱律。律為音律、法律,天下無嚴于是者,知虛實平仄不得任情而度,明矣。二君正是敵手,排律用韻穩(wěn)妥,事不傍引,情無牽合,當為最勝。摩詰似之,而才小不逮。少陵強力宏蓄,開合排蕩,然不無利鈍。馀子紛紛,未易悉數(shù)也。
詩鏡總論
沈佺期吞吐含芳,安詳合度,亭亭整整,喁喁叮叮,覺其句自能言,字自能語,品之所以為美。蘇、李法有馀閑,材之不逮遠矣。
《詩源辨體》
初唐七言古,自王、盧、駱再進而為沈、宋二公,宋、沈調(diào)雖漸純,語雖漸暢,而舊習未除?!晃龆撝?,沈氣為促,宋實勝之。
《詩源辨體》
七言古,沈如“水晶簾外金波下,云母窗前銀漢回”、“燕姬彩帳芙蓉色,秦子金爐蘭麝香”、“燈華灼燦九衢映、香氣氤氳百和然”、“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讓鏡臺”、“玳瑁筵中別作春,瑯玕窗里翻成晝”等句,偶偭極工,語皆富麗,與王、盧、駱相類者也。
《詩源辨體》
五言自王、楊、盧、駱,又進而為沈、宋二公,沈、宋才力既大,造詣始純,故其體盡整栗,語多雄麗,而氣象風格大備,為律詩正宗?;騿枺阂匀脘浻^沈宋五言律,制作實工,而后人獨推盛唐,何耶?曰:盛唐五言律入圣者,雖人止數(shù)篇,然化機流行,在在而是。沈宋制作雖工,而化機尚淺,此升堂、入室之分也。
《唐律消夏錄》
沈、宋工力悉敵,確是對手。其高妙不及射洪,遒密不及必簡,然閑情別緒,句剪字裁,已極文人之致。若沈雖沉切處時有軒豁,宋雖顯露處更覺粘滯,此則兩人心地中事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古稱沈為靡麗,今觀之,乃見樸厚耳?!粯愫褡允浅跆骑L氣,不足矜,當取其厚中帶動,樸而特警者。如《芳樹》、《和趙麟臺元志春情》、《嘆獄中無燕》、《和元萬頃臨池玩月》,最其振拔。
《載酒園詩話又編》
長律至沈而工,較杜、宋實為嚴整。然唯“盧家少婦”篇首尾溫麗,馀亦中聯(lián)警耳。結(jié)語多平熟,易開人淺率一路,若從此入手,恐不高。
圍爐詩話
沈、宋諸公七律之高華典重,以應(yīng)制故,然非諸詩皆然,而可立為初唐之體也?
《唐詩英華》
七律肇自唐初,工于沈、宋,浸淫漸盛,率務(wù)高華。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先生曰:沈、宋上接六代,下開盛唐,進綺麗而益工,運便妍而極秀。音韻吐含,溫婉不迫;姿態(tài)流媚,生溢行間。王、岑由此準繩,錢、劉亦共嗣續(xù)。唐代正音,端在是爾。濟南止拔華亮,不錄尖新,所謂崇雅味于生致者歟?
《石州詩話》
沈、宋律句勻整,格自不高。杼山目以“射雕手”,當指字句精巧勝人耳。
《石州詩話》
沈、宋應(yīng)制諸作,精麗不待言,而尤在運以流宕之氣。此元自六朝風度變來,所以非后來試帖所能幾及也。
三唐詩品
其源亦出謝、沈,植骨清隱,舒芬華秀,在考功之亞,名并當時。律體特取風神,開盛唐之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紹】: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擢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呂科登第,授左拾遺,遷左補闕。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稱賢相。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讒,罷相,出為荊州長史。卒謚文獻。有文名,其《感遇詩》以格調(diào)剛健稱。有《曲江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8—740 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進士第,授校書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后歷官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集賢院學(xué)士、中書侍郎等職。開元二十一年(73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為著名賢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擠,罷相。次年貶為荊州長史,在州以文史自娛,不戚戚于懷。二十八年病卒。年63歲(兩《唐書》本傳均作68歲,誤)。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近年于韶關(guān)發(fā)現(xiàn)之《張九齡墓志銘》。九齡工詩能文,文長于碑志,詩格調(diào)清雅,興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與陳子昂詩齊名。施補華《峴傭說詩》云:“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fù)古之功大矣?!敝疗涔沤w寫景抒情諸作,清淡和雅,興象玲瓏,前人以為實開王、孟、儲、韋一派?!?a target='_blank'>詩藪》內(nèi)編卷二云:“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yīng)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苯翊妗肚瓘埾壬募?0卷。《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
全粵詩·卷七
張九齡(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龍元年(七〇七)進士,始授校書郎。又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遷左拾遺,調(diào)左補闕、司勛員外郎。以才鑒為宰相張說所親重,進中書舍人。玄宗開元十四年(七二六),張說罷官,改九齡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養(yǎng)母,請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攝御史中丞、嶺南按察兼選補使。以擬奏章稱旨,詔擢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事。遷工部侍郎,知制誥。二十一年冬,晉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固辭,不許。次年,遷中書令,知院事。為李林甫所忌,又以諫阻進用張守圭、牛仙客而遭潛構(gòu),罷為尚書右丞相,尋再貶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請拜掃南歸,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贈荊州大都督,謚“文獻”。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見徐浩撰碑銘。《舊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二六有傳。
唐詩匯評
張九齡(673-740),—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武后長安二年(702)擢進士第,又連登材堪經(jīng)邦及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玄宗開元十一年,累遷至中書舍人。尋出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轉(zhuǎn)桂州都督,充嶺南道按察使。召拜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事,再遷中書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興縣伯。因李林甫排擠,于開元二十五年眨荊州長史。卒,謚文獻。九齡為開元賢相之一,其詩詞采富艷,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開元十一年拜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中書令。累封始興縣伯。左遷荊州大都督長史。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建中元年加贈司徒。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曲江藻思翩翩,體裁疏秀,深綜占意,通于遠調(diào),上追漢魏而下開盛唐,雖風神稍劣而詞旨沖融,其源蓋出子古之平調(diào)曲也。自馀諸子、馳志高雅,則峭徑挺出,游泳時波,則蘼蕪莫剪,安能少望其風哉?近體諸作,綺密閑澹,復(fù)持格力,可謂備其眾美。雖與初唐作者駢肩而出,更后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況節(jié)義相先,稱古之遺直者耶!
唐音癸簽
張曲江五言以興寄為主,而結(jié)體簡貴,選言清冷,如玉磬含風,晶盤盛露,故當于塵外置賞。
《唐詩觀瀾集》
曲江長律,鳴鸞佩瓊,萬象咳吐,與明皇詩賡歌倡答,如律呂之相應(yīng),可謂一德一心。
《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洛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
《四庫全書總目》
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許諸人下?!?a target='_blank'>新唐書·文藝傳》載徐堅之言,謂代文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今觀其《感遇》諸作,神味超軼,可與陳子昂方駕;文筆宏博典實,有垂紳正笏氣象,亦具見大雅之遺,堅局于當時風氣,以富艷求之、不足以為定論。
石洲詩話
曲江公委婉深秀,遠出燕、許諸公之上、阮、陳而后,實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論。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張曲江襟情高邁,有遺世獨立之意,《感遇》諸詩,與子昂稱岱、華矣。
昭昧詹言
張曲江以風雅之道,興寄為上,故一篇一詠,莫非興寄,此意是矣。然僻者為之,則又入于空泛,捕風捉影,似是而非。夫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兼之,奈何獨主風與興二端乎?大約天下義理及古今載籍文字,惟變所適,無所不備,但用各有當耳。不能觀其會通而偏提一端,即為病痛,知味者鮮,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華山人詩說
赤堇氏云:讀張曲江詩,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詩如蜘蛛之放游絲,一氣傾吐,隨風卷舒,自然成態(tài)。初視之,若絕不經(jīng)營;再三讀之,仍若絕不經(jīng)營。天工言化,其庶幾乎?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鮑明遠、江文通,次敘連章,見鋪排之跡。
《感遇》諸篇,猶為高調(diào),情詞芬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遺,每以非條傷干。
至如漢上游女,遙襭古馨,清江白云,蔚發(fā)明秀,哀梨爽口,不必與橄欖同功,若斯之類,亦其獨至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9或691—約740 【介紹】: 唐襄州襄陽人,字浩然,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京師,應(yīng)進士不第。曾于太學(xué)賦詩,一座傾服。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出為荊州長史,辟為從事,未幾,返鄉(xiāng)。后王昌齡過襄陽,訪之,相見甚歡,食鮮疽發(fā)而卒。工詩,善寫山水景色,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9—740 或謂字浩然(《新唐書》本傳),排行六,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后世故稱孟襄陽。
曾一度隱居鹿門山,后又隱居其祖居園廬。
玄宗開元十六年(728)赴長安,應(yīng)進士舉,不第,還襄陽。
新唐書》及《唐才子傳》均載有孟浩然在長安會見玄宗事,蓋來自《唐摭言》卷二。
歷代詩話往往引用,流傳頗廣,然經(jīng)考證,頗不可信。
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間,韓朝宗任山南東道采訪使,曾薦孟浩然面君,但因孟浩然與友人飲酒未赴而未果(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
二十五年,張九齡貶荊州長史,署孟浩然為從事,曾隨張九齡往各地巡視,或祭山川,或游覽從獵,與之唱和。
二十八年,王昌齡來游襄陽,相與飲酒甚歡。
時浩然疾疹發(fā)背且愈,食鮮疾動,終于冶城南園。
孟浩然終生布衣,經(jīng)歷單純,除在襄陽隱居外,喜漫游,東至于海,西至巴蜀(陶翰《送孟大[六]入蜀序》),南至吳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詩作。
孟浩然雖以隱逸聞名,然從未忘情仕進,在若干詩中,反映強烈。
此種情緒,到晚年方趨淡漠。
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與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
今人劉文剛有《孟浩然年譜》。
孟浩然為唐代山水詩派之先行者,詩以清幽、平易見長,與王維詩風近似,故歷來王孟并稱。
孟詩在唐代即獲好評:杜甫稱其“賦詩何必多,往往凌謝”(《遣興五首》之五);又稱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之六);皮日休則稱其“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記》)。
詩集有宋蜀刻本,為今日所存之最早版本。
《四部叢刊》據(jù)明刊本影印,《四部備要》據(jù)明刊本排印,最為通行。
校注本有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徐鵬《孟浩然集校注》、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等。
全唐詩》存詩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2首,斷句6。
唐詩匯評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隱居鹿門山。開元間游長安,應(yīng)進士試不第。自洛之越,漫游江、淮、吳、越、湘、贛等地。歸襄陽。二十五年,張九齡出任荊州長史,引為幕賓。次年歸里。二十八年,王昌齡自嶺南北歸,經(jīng)襄陽,相得甚歡。尋病卒。浩然以詩名重當世,與王維齊名,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天寶四載,王士源編次其詩為《孟浩然詩集》三卷,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
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故鄉(xiāng)鹿門山,后應(yīng)進士不第,赴吳越一帶漫游,以隱士終生。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杰出代表,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有《孟襄陽集》。曾多次過江夏(今武昌),在黃鶴樓宴客送友,飲酒賦詩。其黃鶴樓詩作中著名的有《江上別流人》《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送元公歸鄂渚》等?!岸踔蓦s詩碑”錄存其詩四首。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浩然詩,文彩茸,經(jīng)緯綿密,半遵雅調(diào),全削凡體。至如“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無論興象,兼復(fù)故實。又“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亦為高唱。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浩然)骨貌淑清,風神散朗?!瓕W(xué)不為儒,務(wù)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獨妙。五言詩天下稱其盡美矣。
皮日休《郢州孟亭記》
明皇世,章句之風大得建安體,淪者推李翰林、杜工部為尤。介其間能不愧者,惟吾鄉(xiāng)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鉤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云夢澤,波動岳陽城”;謝眺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聲”。此與古人爭勝于毫厘間也。他稱是者眾,不可悉數(shù)。
后山詩話
子瞻謂孟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nèi)法酒手,而無材料爾。
《臞翁詩評》
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落。
滄浪詩話
孟襄陽學(xué)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滄浪詩話
孟浩然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
劉辰翁《孟浩然詩集跋》
生成語難得。浩然詩高處不刻畫,只似乘興,蘇州遠在其后,而澹復(fù)過之。
《唐詩品》
襄陽氣象清遠,心悰孤寂,故其出語灑落,洗脫凡近,讀之渾然省凈,而采秀內(nèi)映,雖悲感謝絕,而興致有馀。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調(diào)不及王右丞,而閑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長也。世代下流,崇慕冠紱,孟君淪落江海,遂阻聲華,傳之后世,悠然隱意更高。孟君之節(jié),夫亦久而后定者耶!
《批點唐詩正聲》
浩然體本自沖澹中有趣味,故所作若不經(jīng)思,而盛麗幽閑之思時在言外,蓋天降殊才,非偶然也。
四溟詩話
浩然五言古詩近體,清新高妙,不下李、杜。但七言長篇,語平氣緩,若曲澗流泉,而無風卷江河之勢。
藝圃擷馀
詩有必不能廢者,雖眾體未備,而獨擅一家之如孟浩然洮洮易盡,止以五言雋永,千載并稱“王孟”。
詩藪
孟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此其占便宜處。英雄欺人,要領(lǐng)未易勘也。
詩藪
孟詩淡而不幽,時雜流麗;閑而匪遠,頗覺輕揚??扇≌?,一味自然。
唐詩鏡
孟浩然詩材雖淺窘,然語氣清亮,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
唐詩歸
鐘云:浩然詩當于清淺中尋其靜遠之趣,豈可故作清態(tài),飾其寒窘,為不讀書、不深思人便門?若右丞詩,雖欲竊其似以自文,不可得矣。此王、孟之別也。
唐音癸簽
引何景明語:孟五言秀雅不及王,時閑澹頗自成局。
唐音癸簽
引王世貞語:孟襄陽才不足半摩詰,特善用短耳。其景色恒傅情而發(fā),故小勝也;其氣先志而索,故大不勝也。然偏師而出者,猶輕當于眾志而膾炙藝林。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凡讀孟詩,真若水石潺湲,風竹相吞,爐煙方裊,草木自馨,自有一種天然清曠之致。
《詩源辨體》
孟浩然古律之詩,五言為勝:五言則短篇為勝。
《詩源辨體》
唐人律詩以興象為主,風神為宗。浩然五言律興象玲瓏,風神超邁,即元瑞所謂“大本先立”,乃盛唐最上乘,不得偏于閑淡幽遠求之也。
《詩源辨體》
古人為詩,有語語琢磨者,有一氣渾成者。語語琢磨者稱工,一氣渾成者為圣。語語琢磨者,一有相類,疑為盜襲;一氣渾成者,興趣所到,忽然而來,渾然而就,不當以形似求之。試觀浩然五言律入錄者,無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后人才小者輒慕浩然,然但得其淺易耳。
《詩源辨體》
李、杜二公詩甚多,而浩然詩甚少。蓋二公才力甚大,思無不獲。浩然造思極深,必待自得。故其五言律皆忽然而來,渾然而就,而圓轉(zhuǎn)超絕,多入于圣矣。須溪謂“浩然不刻畫,只似乘興”,滄浪謂“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
《載酒園詩話又編》
五言律,摩詰風體不一,浩然機局善變。然摩詰可學(xué),而浩然不易學(xué)也。浩然如“云海訪甌閩”、“沿溯非便習”、“士有不得志”、“拂衣去何處”、“府寮能枉駕”、“敝廬在郭外”、“聞君息陰地”、“與君園廬并”、“去國已如昨”、“少小學(xué)書劍”、“掛席東南望”、“遑遑三十載”、“南國辛居士”、“舊國余歸楚”、“二月湖水清”等篇,格雖稍放而入小變,然皆神會興到,隨地化生,未可以智力求之。至如“欣逢柏臺舊”、“義公習禪寂”、“支遁初求道”、“龍象經(jīng)行處”等篇,則皆幽遠清曠,以丘壑勝者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詩忌鬧,孟獨靜;詩忌板,孟最圓,然律詩有一篇如一句者,又有上句即有下句者,往往稍涉于輕,乃知有所避必有所犯。筆力強弱,實由性生,不復(fù)可強,智者善藏其短耳。
《騷壇秘語》
(浩然詩)祖建安,宗淵明,沖澹中有壯逸之氣。
《蠖齋詩話》
襄陽五言律、絕句,清空自在,淡然有馀,衍作五言排律,轉(zhuǎn)覺易盡,大遜右丞。蓋長篇中須警策語耐看,不得專以氣體取勝也,故必推老杜擅場。
《唐詩歸折衷》
孟詩以清勝,其入悟處,非學(xué)可及,吳敬夫云:浩然清姿淑質(zhì),風神掩映,乃在淡若無意之中。
《唐詩歸折衷》
孟詩佳處只一“真”字,初讀無奇,尋繹則齒頰間有馀味。
《古歡堂集雜著》
襄陽(五律)佳處亦整亦暇,結(jié)構(gòu)別有生趣,輞川、太白,殆能兼之。
原詩
孟浩然諸體似乎澹遠,然無縹緲幽深思致,如畫家寫意,墨氣都無。蘇軾謂“浩然韻高而才短,如造內(nèi)法酒手,而無材料”,誠為知言。后人胸無才思,易于沖口而出,孟開其端也。
《唐詩別裁》
襄陽詩從靜悟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此詩品也。然比右丞之渾厚,尚非魯、衛(wèi)。
《唐詩別裁》
孟詩勝人處,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fù)出人意表。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孟公五律,筆潔氣逸,為品最高;較之儲生,尤為神足。故能指作自如,不窘邊幅。自是一代家數(shù),未易軒輊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謝惠連,挹彼清音,謝其密藻。五律含華洗骨,超然遠神,如初日芙蕖,亭亭秀映?!?a target='_blank'>唐書》稱其方駕李、杜,固知名下無虛。
《唐宋詩舉要》
姚曰:孟公高華精警,不逮右丞,而自然奇逸處則過之。
《歷代五言詩評選》
傳言浩然為詩,佇興而作,造意極苦。篇什既成,洗湔凡近,超然獨妙。雖氣象請遠,而采秀內(nèi)映,藻思所不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東川人。擢進士第。官新鄉(xiāng)尉。有詩集一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0?—754? 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曾官新鄉(xiāng)尉。辛文房《唐才子傳》云是東川人,誤。近世承之,定其為四川三臺(一說,云南會澤)人,訛誤尤甚。參稽李頎詩歌,知為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東川實指潁水一支流。頎有別業(yè)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后人因多稱“李東川”。李頎早年出入兩京,結(jié)交貴游,希冀用世。不成,乃閉戶10年,折節(jié)讀書。及第、釋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職,繼授新鄉(xiāng)尉,因久不得調(diào),憤而歸隱,直至去世。隱居時于學(xué)佛讀經(jīng)、求仙煉丹頗為醉心。生平見《唐才子傳》卷二,今人譚優(yōu)學(xué)《李頎行年考》(見《唐詩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頎考》(見《唐代詩人叢考》)。李頎為盛唐著名詩人,其邊塞詩、人物素描詩、音樂詩、詠史懷古詩等均有佳作。尤擅七律、七古二體。七律7首,乃該體發(fā)展成熟時期之佳構(gòu),形式規(guī)范,聲調(diào)洪亮,風格朗暢,尤為明人所尊崇。高柄認為其體“聲調(diào)最遠,品格最高”,“足為萬世法程”(《唐詩品匯》卷二)。王世貞稱之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藝苑卮言》卷四)。前后“七子”無不摹擬仿作,故沈德潛云:“明嘉、隆諸子專尊李頎”(《說詩晬語》)。李頎七古氣勢奔放,跌宕多姿,“轉(zhuǎn)接奇橫”(《三唐詩品》),酣暢恣肆。胡應(yīng)麟將其與高適、岑參、王維并稱,視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詩藪》內(nèi)編卷三)。清王闿運認為其七古兼具盧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淺近,李、杜之宏贍(《湘綺樓說詩》卷六)。綜而言之,李頎詩歌麗而不縟,豪不失粗,“風骨高華”(《詩藪》內(nèi)編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詩品》卷二),無愧為盛唐名家?!?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卷?!度圃娎m(xù)拾》補詩2首,斷句2。
唐詩匯評
李頎(?—約751),籍貫不詳。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授新鄉(xiāng)尉。去職,歸隱潁陽(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天寶八載秋,高適授封丘尉,頎有詩送之。天寶十三、十四載殷璠編《河岳英靈集》,謂頎“只到黃綬”。頎工詩,尤以邊塞詩著稱。與王昌齡、崔顥、綦毋潛、岑參、王維、高適等交游,時輩咸重之。有《李頎詩》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頎詩發(fā)調(diào)既清,修辭亦繡。雜歌咸善,玄理最長。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無我,青春長與君”,又《聽彈胡笳聲》云“幽音變調(diào)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蕩心神。惜其偉才,只到黃緩,故論其數(shù)家,往往高于眾作。
容齋隨筆
歐陽公好稱誦唐嚴維詩“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及楊衡“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句,以為不可及。予絕喜李頎詩云:“遠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且作客涉遠,適當窮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側(cè),而聞檐外雨聲,其為一時襟抱,不言可知。而此兩句十字中,盡其意態(tài),海水喻愁,非過語也。
《唐詩品》
頎詩意主渾成,遂無斫練,然情思清澹,每發(fā)羽調(diào)。七言古詩善寫邊朔氣象,其于玄理間出奇秀。七言律體如《送魏萬》、《盧司勛》、《浚公山池》等作,可謂翛然遠意者也。
《批點唐音》
李頎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與七言律皆有高處。
藝圃擷馀
李頎七言律最響亮整肅。
詩藪
李律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臘月”,極雄渾而不笨;“花宮仙梵”,至工密而不纖?!斑h公遁跡”之幽,“朝聞游子”之婉,皆可獨步千載。
唐詩選
七言律體,諸家所難,王維、李頎頗致其妙,即子美篇什雖眾,憒焉自放矣。
唐詩鏡
李頎七律,詩格清煉,復(fù)流利可誦,是摩詰以下第一人。
唐音癸簽
盛唐名家稱王、孟、高、岑,獨七言律祧孟,進李頎,應(yīng)稱王、李、岑、高云。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新鄉(xiāng)七古,每于人不經(jīng)意處忽出異想,令人心賞其奇逸,而不知其所從來者。新鄉(xiāng)七律,篇篇機宕神遠,盛唐妙品也。
《詩源辨體》
李頎五言古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亦多忌鶴膝。七言古在達夫之亞,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詩源辨體》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風調(diào)而不甚麗,岑才甚麗而情不足,王差備美。愚按……李較岑、王,語雖熔液,而氣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蓋由盛唐體多失粘,諷之則難諧協(xié),李篇什雖少,則篇篇合律矣。
《唐詩評選》
盛唐之有李頎,猶制藝之有袁黃,古文詞之有李覯,朽木敗枝,區(qū)區(qū)以死律縛人。
圍爐詩話
李頎五律高澹,大勝七律,可與祖詠相伯仲。
詩筏
唐李頎詩雖近于幽細,然其氣骨則沉壯堅老,使讀者從沉壯堅老之內(nèi)領(lǐng)其幽細,而不能以幽細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獨成一家。
《唐七律選》
舊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稱,雖襄陽、嘉州與輞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題。至嘉、隆諸子以李頎當之,則頎詩膚俗,不啻東家矣。明詩只存體面,總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惡習,不可不察也。
師友詩傳錄
唐人七言律,以李東川、王右丞為正宗,杜工部為大家,劉文房為接武。
《唐詩箋要》
東川詩典瞻風華,兼復(fù)音調(diào)句亮,盛唐能手。
《歷代詩法》
新鄉(xiāng)長于七字,古詩、今體并是作家。其蘊氣調(diào)辭,含毫瀝思,緣源觸勝,別有會心。向來選家徒以音節(jié)高亮賞之,乃牝牡驪黃之見耳。
《唐詩別裁》
東川七律,故難與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聲。自明代嘉、隆諸子奉為圭臬,又不善學(xué)之,只存膚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譏也。然譏諸子而痛掃東川,毋乃因噎而廢食乎?
《唐詩別裁》
東川比高、岑多和緩之響。
石洲詩話
東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詩人,莫之與京。徒以李滄溟揣摹格調(diào),幾嫌太熟。然東川之妙,自非滄溟所能襲也。
石洲詩話
東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渾厚,岑之奇峭,雖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籠罩之中。至李東川,則不盡爾也。學(xué)者欲從精密中推宕伸縮,其必問津于東川乎!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李頎賦筆輕新,以作七律,流麗婉潤,自覺勝人。所垂七篇,盡為濟南標錄。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東川摛詞典則,結(jié)響和平,固當在摩詰之下,高、岑之上。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東川七言古詩,只讀得《兩漢書》爛熟,故信手揮灑,無一俗料俗韻。
昭昧詹言
東川纏綿,情韻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鱗以東川配輞川,姚先生以為不允。東川視輞川,氣體渾厚微不及之,而意興超遠則固相近。
《海天琴思錄》
李東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滄溟獨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
《批唐賢三昧集》
李東川七律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猶隔一黍。
《唐詩三百首續(xù)選》
東川七律風骨凝重,聲韻安和,足與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鱗深得其妙。
三唐詩品
五言其源出于鮑明遠,發(fā)言清雋,骨秀神清,雖偶泛弦中,仍復(fù)自然合奏。
七言變離,開闔轉(zhuǎn)接奇橫,沉郁之思,出以明秀,運少陵之堅重,合高、岑之渾脫,高音古色,冠絕后來。
《詩學(xué)淵源》
(欣)古詩猶是齊梁一體,獨七言樂府雄渾雅潔,一片神行,與崔顥同一機杼,而使事寫懷,或且過之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4 【介紹】: 唐汴州人。玄宗開元進士。天寶時歷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曾漫游各地,足跡甚廣。工詩。早期詩流于浮艷,后歷邊塞,詩風變?yōu)樾蹨?。所作《黃鶴樓》詩,李白激賞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4?—754 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723)進士及第?!?a target='_blank'>舊唐書·文苑傳》云“開元、天寶間,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顥,京兆王昌齡、高適,襄陽孟浩然?!痹娒H大。其《黃鶴樓》詩,嚴羽譽為唐人七言律詩第一,傳說曾使李白折服?!?a target='_blank'>舊唐書》本傳稱其“有俊才,無士行,好蒱搏、飲酒。及游京師,娶妻擇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后數(shù)四”?!?a target='_blank'>新唐書》本傳記其與李邕相見之事:“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去?!笨梢娖湫愿穹爬瞬涣b。曾為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天寶十三載(754)卒。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一。今人傅璇琮有《崔顥考》,譚優(yōu)學(xué)有《崔顥年表》。顥漫游四方,生活經(jīng)歷頗豐富,詩風亦有所變化。《唐才子傳》云“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晚節(jié)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并驅(qū)江、鮑”。其邊塞詩慷慨豪邁,《長干行》等小詩,淳樸生動,頗近民歌。今人萬競君有《崔顥詩注》。《全唐詩》存詩1卷?!度圃娎m(xù)拾》補5首(其中一首互見)。
唐詩匯評
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723)登進士第。曾南游吳越、武昌等地。開元后期入河?xùn)|軍幕。天寶初,為太仆寺丞。終司勛員外郎。顥長于詩,開元、天寶間與王昌齡、孟浩然同以位不顯而文知名。有《崔顥詩》一卷。《全唐詩》編詩一卷。今人萬競君有《崔顥詩注》。
黃鶴樓志·人物篇
崔顥(約704?—754) 唐代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723)進士,初任太仆寺丞,官終司勛員外郎,故稱“崔司勛”。性格浪漫,雖有才氣,但仕途坎坷。曾在東北邊地從軍。歸來后宦游武昌時作七律《黃鶴樓》一首,因情調(diào)優(yōu)美,被后人推為唐詩題詠黃鶴樓第一名篇,亦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從唐代芮挺章《國秀集》以來的一千二百馀年間,凡唐詩總集或選本幾乎沒有不收錄這首千古佳作的。亦因此詩,黃鶴樓有了“崔氏樓”的別稱,武漢也因之被稱為“白云黃鶴的故鄉(xiāng)”。為紀念崔顥,黃鶴樓公園內(nèi)建有《崔顥題詩圖》浮雕。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
顥。開元中進士。累官司勛員外郎。天寶十三載卒。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顥年少為詩,名陷輕薄,晚節(jié)忽變常體,風骨凜然。
一窺塞垣,說盡戎旅。
至如“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
鍇落金鎖甲,蒙茸貂鼠衣”,又“春風吹淺草,獵騎何翩翩。
插羽兩相顧,鳴弓上新弦”,可與鮑昭并驅(qū)也。
《批點唐音》
崔詩在閨情較勝。
《批點唐音》
崔汴州自善從軍詩,亦學(xué)鮑體。
《唐詩品》
顥詩氣格奇俊,聲調(diào)倩美,其說塞垣景象,可與明遠抗庭。
然性本靡薄,慕尚閨幃,集中此類殊復(fù)不少,竟以《少婦》之作取棄,高賢疏亮之士,直取為心流之戒可爾。
李白極推《黃鶴樓》之作,然顥多大篇,實曠世高手,《黃鶴》雖佳,未足上列。
詩藪
崔顥《邯鄲宮人怨》敘事幾四百言,李、杜外,盛唐歌行無贍于此,而情致委婉,真切如見。后來《連昌》、《長恨》,皆此兆端。
《詩源辨體》
崔顥五言古,平韻者間雜律體,仄韻者亦多忌“鶴膝”;七言古語多靡麗,而調(diào)有不純,當在摩潔之下。
《詩源辨體》
崔顥七言律雖皆匠心,然體制、聲調(diào)靡不合于天成,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唐詩韻匯》
唐詩七律,……崔司勛、李青蓮間出古意,品外獨絕。
圍爐詩話
(顥)五律精能,七律尤勝。
《詩學(xué)淵源》
(顥)善為樂府歌行,辭旨俊逸,不減明遠
《黃鶴樓》詩尤膾炙人口,為唐人拗律半格之始,實則晉宋七言歌行之變體也。
共 3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