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鄭以庠(?~?),字養(yǎng)齋,新竹人。光緒年間(1875~1895)臺北府廩學生。乙未(1895)割臺時,西渡廈門。后返臺,為竹社社員〖參考鄭鵬云《新竹縣志初稿》〗。(施懿琳撰)全臺詩
全臺詩鄭以庠(1869~1937)〖張子文等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謂鄭以庠生卒年為1873~1939。然大正七年(1918)《臺灣日日新報》有數(shù)首〈壽養(yǎng)齋竹社長五十〉詩,鄭以庠亦有多首和詩,由此推算,其生年應(yīng)為1869年。此外,據(jù)陳琬琪《張純甫儒學思想研究》考據(jù),鄭以庠卒于1937年12月12日,享壽六十九(政大中文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1月,頁247),此亦可推算鄭氏生年應(yīng)在1869年。至于卒年,張子文認為應(yīng)在昭和十四年(1939),且謂是年鄭氏曾邀集全臺詩人舉行「五州聯(lián)吟會」。查《臺灣日日新報》,全島詩人大會于1937年以后已停止未活動,1939年之說應(yīng)有誤。此處姑采陳琬琪說,將卒年定在1937年。〗,譜名安國,號養(yǎng)齋、蛻窩,新竹人。為鄉(xiāng)先賢鄭用鑒之孫,因家學淵源,幼年即入臺北府學就讀。乙未割臺,內(nèi)渡泉州原籍,不久又回竹塹,此后閉門讀書,不問世事,有「高士」雅名。曾任「臺灣文社」理事,為新竹「竹梅吟社」成員、「竹社」社長。「竹社」經(jīng)常與臺北「瀛社」、桃園「桃社」三社聯(lián)吟,每逢該社值東,往往于鄭氏家宅「北郭園」舉行集會,蔚為盛況。鄭以庠曾歷滄桑之變,詩多感傷,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市志。人物志》謂其著有《拾翠園詩稿》,恐誤〖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市志。人物志》皆謂鄭以庠有《拾翠園詩稿》。查「拾翠園」為新竹人士曾寬裕的庭園,《臺灣日日新報》上有新竹林幼侯〈題曾君拾翠園〉、櫻井兒山〈曾君寬裕招飲拾翠園席上賦此〉,曾寬裕亦有和詩〈喜兒山先生辱小園〉。林鐘英有詩〈贈寬裕蕓兄〉,注云:「寬裕君園名拾翠。」由此看來,王國璠之說,恐須再考索?!?。今鄭氏詩作據(jù)《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師友風義錄》、《臺陽詩話》、《詩報》、《臺海擊缽吟集》、《東寧擊缽吟前后集》等報刊合集編輯校錄。(翁圣峰撰)
鄭以庠(1869~1937)〖張子文等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謂鄭以庠生卒年為1873~1939。然大正七年(1918)《臺灣日日新報》有數(shù)首〈壽養(yǎng)齋竹社長五十〉詩,鄭以庠亦有多首和詩,由此推算,其生年應(yīng)為1869年。此外,據(jù)陳琬琪《張純甫儒學思想研究》考據(jù),鄭以庠卒于1937年12月12日,享壽六十九(政大中文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1月,頁247),此亦可推算鄭氏生年應(yīng)在1869年。至于卒年,張子文認為應(yīng)在昭和十四年(1939),且謂是年鄭氏曾邀集全臺詩人舉行「五州聯(lián)吟會」。查《臺灣日日新報》,全島詩人大會于1937年以后已停止未活動,1939年之說應(yīng)有誤。此處姑采陳琬琪說,將卒年定在1937年。〗,譜名安國,號養(yǎng)齋、蛻窩,新竹人。為鄉(xiāng)先賢鄭用鑒之孫,因家學淵源,幼年即入臺北府學就讀。乙未割臺,內(nèi)渡泉州原籍,不久又回竹塹,此后閉門讀書,不問世事,有「高士」雅名。曾任「臺灣文社」理事,為新竹「竹梅吟社」成員、「竹社」社長。「竹社」經(jīng)常與臺北「瀛社」、桃園「桃社」三社聯(lián)吟,每逢該社值東,往往于鄭氏家宅「北郭園」舉行集會,蔚為盛況。鄭以庠曾歷滄桑之變,詩多感傷,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市志。人物志》謂其著有《拾翠園詩稿》,恐誤〖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市志。人物志》皆謂鄭以庠有《拾翠園詩稿》。查「拾翠園」為新竹人士曾寬裕的庭園,《臺灣日日新報》上有新竹林幼侯〈題曾君拾翠園〉、櫻井兒山〈曾君寬裕招飲拾翠園席上賦此〉,曾寬裕亦有和詩〈喜兒山先生辱小園〉。林鐘英有詩〈贈寬裕蕓兄〉,注云:「寬裕君園名拾翠。」由此看來,王國璠之說,恐須再考索?!?。今鄭氏詩作據(jù)《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師友風義錄》、《臺陽詩話》、《詩報》、《臺海擊缽吟集》、《東寧擊缽吟前后集》等報刊合集編輯校錄。(翁圣峰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