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黃重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常州府宜興人,字文敬。成化五年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歷郎中,出為嚴(yán)州知府,遷知思南。善書工棋,詩有“半江帆影落樽前”句,人稱邵半江。有《半江集》。
明詩紀(jì)事·丙簽·卷六
圭字文敬,宜興人。
成化己丑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
歷員外、郎中,出為嚴(yán)州知府。
有半江集》六卷。
(《麓堂詩話》:邵文敬善書工棋,詩亦有新意。
如「江流白如龍」、「金焦雙角短」之類。
又有「半江帆影落樽前」之句。
人稱為「邵半江」。
間變蘇書,予亦以蘇書答之,跋云:「戲效東曹新體。
」邵誤以為效其詩。
作依字韻抵予,首句曰:「東曹新體古來稀,此意茫然失所歸。
字掇坡書聊共戲,詩于昆法敢相譏。
休誇裊才無敵,未必葫蘆樣可依。
卻問棋場諸國手,向來門下幾傳衣?
」相與大笑而罷。
堯山堂外紀(jì)》:邵半江一日題陳圖南小像云:「盤陀石上凈無塵,岳色江聲共此身。
莫怪吳儂渾不醒,百年俱是夢中人。
」詩成求質(zhì)于李西涯。
西涯紿之曰:「尚有一二字欠穩(wěn),待予更之。
」西涯乃默記,竊為已有,先題畫上。
后邵公見之,撫掌大笑。
田按:文敬以戶曹郎將出守思南,李賓之、陸鼎儀、徐謙齋有《送邵思南序》,倪舜咨有《南園別意記》。
賓之諸人有《南園別意》聯(lián)句云:「送客南莊秋色清,羅璟酒杯花事總關(guān)情。
黎淳長材用事須為郡,吳希賢野興逢人慣出城。
李東陽好憶行囊詩卷富,倪岳還看遠(yuǎn)道驛舟迎。
楊時暢黑頭太守黃金重,陸釴汗竹應(yīng)垂千載名。
陳音」文敬有《留別詩》云:「僰道山川非禹州,壯懷都屬望京樓。
親分符竹承天寵,遠(yuǎn)藉珠璣托俊游。
古道未能忘一硯。
宦情今已付孤舟。
遷疏滿負(fù)群公意,翻笑謀生拙似鳩。
」賓之次韻云:「徼外天留萬里州,送君無賴倚高樓。
閑將筆劄供馀興,盡閱江山壯遠(yuǎn)游。
紅樹夕陽深駐馬,碧溪芳草漫隨舟。
人生巧拙渾閑事,莫更論鵲與鳩。
」董尚矩亦有《送別》詩,見前。
一時翰藻紛紜,其實(shí)文敬以半道丁艱去,未嘗至吾黔也。
文敬在當(dāng)時稱好事,詩筆亦雅令瀟灑。
維基
邵圭(1441年—?),字文敬,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進(jìn)士出身。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第四十五名舉人。成化五年(1469年)登乙丑科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歷郎中,出為嚴(yán)州府知府,遷思南府知府。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
釋明信,字無極,姓宋氏,沙河人也。
垂髫毿毿,即舍塵凡,禮順德天寧深為師,稍長以生死為憂,年十三即請本師以行腳事,往牛山入大火聚,精勤刻苦,日夜煆煉者二十馀年。
塵勞雖覺暫謝,然未有所悟入,因覲歸順德,至西山上棧坪,迥絕人跡,潛居六載。
一食朝昏,諸念頓息。
頃之即參諸方,北走京師登壇受具。
復(fù)隱銀山之中峰,避影三載,日以橡栗為食,專注禪觀。
時忽心境皆空,根塵頓脫,豁然開悟,自覺當(dāng)體無依。
時翠峰據(jù)臨濟(jì)正宗,令開法于都門,因求印證,機(jī)緣契合,尋即謝去,隱于京西金山吉祥院,以長養(yǎng)為懷,堅持孤硬,澹然若無所寓。
衲衣鷇食,二十馀年,內(nèi)府太監(jiān)張暹南聞而謁之,捐金重新梵宇,諸方學(xué)者日益景從。
居無何,念家山寥落,有歸與之嘆,杖策西游,祖塔以謝度脫。
未幾,尋歸吉祥,滅影人世,而水云四來,道風(fēng)益振。
一日無恙,召眾說偈,危坐而逝,明萬歷二年二月七日也。
壽六十有三,臘三十有奇。
弟子奉荼毗禮,收靈骨葬于西嶺之隱寂石洞,憨山為之碑記。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妙峰覺,法師(釋明得)入室弟子也,遙宗四明,宏天臺教觀之道,以師闡賢首,未諳臺衡,故質(zhì)六即蛣??之義。
得曰:“天臺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如我在名字則十界皆名字,我證究竟則十界皆究竟,若我蛣??則十界蛣??也,非蛣??上別有六即。
”覺曰:“不然,天臺六即,不論世出世間,有情無情,物物皆具,隨舉一法六即在焉,何必以我迷悟,觀彼優(yōu)劣哉。
”得曰:“圣人設(shè)教,誠為汲引迷涂,若云隨舉一法六即在焉,是為惟談世諦,成于戲論,學(xué)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所弗論,如云究竟,一究竟則一切皆究竟,如金出礦,似璧離璞,是故如來初成正覺,觀于九界一切眾生同時成佛,非惟九界正報全體遮那,則九界依報無非寂光,所以嘆云:‘奇哉,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不自證得。
’豈非以我成佛,觀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其究竟蛣??,永無成佛日矣。
一切眾生,而無一人發(fā)菩提心,所謂十法界都為一隊無孔鐵錘。
若言究竟蛣??容有成佛,如來何日復(fù)迷而作眾生?
金重為礦,其失孰大?
”覺曰:“究竟蛣??,非是說也。
以其心體本具,故曰理即,色相已成,方稱究竟。
一界既爾,界界總?cè)?,?dāng)界而論,六即自備,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難耶?
”得乃笑曰:“子去作一究竟蛣??也。
”聞?wù)邿o不高其論。
吳俗尚崇事玄武,比丘亦有披僧伽衣而禮者。
得見故逆而問曰:“汝奚為而來?
”曰:“禮祖師也。
”得叱曰:“汝身為比丘,心實(shí)外道,其玄武北方一水神耳,教中所謂毗沙門天王是也,彼以神力為佛外護(hù),稱其為祖師,乃披七佛衣拜之,不亦謬乎?
”遂毀其像,易事達(dá)磨之像,謂其僧曰:“此爾祖師也。
“凡所過名蘭、精舍,有事玄武三官盡去之,俾學(xué)人專心正道,其護(hù)教概如此也。
得為人脩干孤高,性度剛毅,以傳法為己任,故禍患不避其身,而欣感不形乎色。
至于登座,則慈云藹然,七眾無不渥其沛澤。
白椎則三千炳著,八萬森嚴(yán),室中雖不橫施棒喝,聞毒鼓而心死者眾矣。
萬歷丁亥告秋眾曰:“吾為汝等轉(zhuǎn)《首楞嚴(yán)》法輪,作再后示,無復(fù)為汝更轉(zhuǎn)也。
”冬示疾,尤諄諄囑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吉祥而逝。
壽五十有八,臘四十有六,荼毗塔于徑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1—1588 【介紹】: 明僧。浙江烏程人,號月亭,又號千松。嘗至中竺謁萬松禪師,松化去,改事祗園法師。后還經(jīng)山,力參數(shù)年得悟。居嘉興東禪寺,以傳法為己任。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解義篇第二之四
釋明得號月亭。以紹萬松林禪師法嗣故又號千松。湖州烏程周氏子也。師生即穎異岐然不凡。髫時隨父入西資道場。遂指壁間畫羅漢像問父曰。僧耶俗耶。父曰僧也。師慨然曰。吾愿為是矣。于是力求出家。父母不聽。至年十三始投郡之雙林慶善庵。從僧真祥習(xí)瑜珈教。越四載祝發(fā)。聞有向上事乃首參百川海公。不契。因而單衣芒屩遍游叢席。匍匐叩請備歷艱辛。自念般若緣薄。擬投天竺哀懇觀音大士祈值明師。道經(jīng)中竺。聞萬松說法先入禮謁。萬松問曰。大德何來欲求何事。對曰。欲叩普門求良導(dǎo)耳。松豎一指曰。且去禮大士卻來相見。師泫然再拜求決生死大事。松曰。子欲脫生死。須知生死無著始得。師聞罔然。依受具足戒。自爾朝參夕叩久無所入。松不得已授以楞嚴(yán)大旨。于是苦心研究。至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腥蝗粼粕㈤L空寒蟾獨(dú)朗。遂作偈呈曰。楞嚴(yán)經(jīng)內(nèi)本無經(jīng)。覿面何須問姓名。六月炎天炎似火。寒冬臘月冷如冰。松頷之囑曰。汝既悟教乘。異日江南講肆無出爾右。向上大事藉此可明。松住徑山。師為眾負(fù)米采薪不憚勞苦。偶行林麓間有虎踞道。師卓錫而前?;⒍萑ァL閱棗伯合論至十地品。中宵隱幾而坐。夢游兜羅綿世界。登座闡華嚴(yán)奧旨。至于結(jié)座乃說偈曰。從本已來無。今日何曾有。一毛頭上現(xiàn)。虛空笑開口。咄一咄下座。寤白松。松撫之曰。此圣力之冥被耳。非惟吾道之將行。清涼一宗亦大振矣。無何松化去。師懸鐺守塔三載。聞佛慧祇園法師講席之盛戴笠投之。祇園亦默識而愛重。其弟子沙泉頗自負(fù)不籍師名。師遂掛錫報先寺。報先與佛慧咫尺之間。故晨則持缽。午則聽講。夕則與同參十馀人敷其義趣。于是眾日漸益香積不繼。師陰禱于伽藍(lán)神曰。倘吾與圣教有緣。神其無吝訶護(hù)。移時有外道自云間來施米百石。自是報先之盛過于佛慧。開堂之日祇園命侍僧奉以衣拂。而謝還之。瓣香為萬松拈出。已而孑身復(fù)徑山凌霄峰。為礙膺未破又力參三年。一夕初夜趺坐?;頎栃木弛蓽?。乃躍然說偈曰。千年翠竹萬年松。葉葉枝枝是祖風(fēng)。云岳高岑棲隱處。無言杲日普皆同。趨禮萬松塔曰。老漢不我欺也。自此道譽(yù)益隆學(xué)者輻輳。四方交聘歲無虛日。開堂靈隱。門庭嚴(yán)峻無賴。僧徹空天然輩睨視不敢近。竟以不測事誣師。不終日事白天然坐誣遁。馀黨笞死者二十人。師南游赤城。外道歸化者不可勝紀(jì)。臺郡教乘之被實(shí)師始也闡玄談于大中庵。三日庵災(zāi)。獨(dú)師之丈室?guī)h然無恙。講圓覺疏鈔于法海。地產(chǎn)白蓮華。紫芝生于廁。五臺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蓮。師居?xùn)|禪夜夢。文殊跨獅出。乃遺獅乘空而去。獅忽化為童子。師故問曰。爾方獅今童耶。試開口。童子啟頰口如丹朱。師撫其背曰。爾猶獅也。童曰。師口何如。師張口示之。童踴入咽。師驚覺而汗。且喜曰。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不數(shù)月五臺陸公率眾命講華嚴(yán)大鈔。眾常千指妙峰覺法師入室弟子也。遙宗四明弘天臺教觀之道。以師闡賢首未諳臺衡故。質(zhì)六即蛣蜣之義。師曰。天臺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如我在名字則十界皆名字。我證究竟則十界皆究竟。若我蛣蜣十界皆蛣蜣也。非蛣蜣上別有六即。覺曰。不然。天臺六即不論世出世間有情無情。物物皆具隨舉一法六即在焉。何必以我迷悟觀彼優(yōu)劣哉。師曰。圣人設(shè)教誠為汲引迷涂。若云隨舉一法六即在焉是為惟談世諦成于戲論。學(xué)人何有哉。前五即置所弗論。如云究竟一究竟則一切皆究竟。如金出礦。似璧離璞。是故如來初成正覺觀于九界。一切眾生同時成佛。非惟九界正報。全體遮那則九界依報無非寂光。所以嘆云。奇哉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不自證得。豈非以我成佛觀彼皆成佛也。果如子言。其究竟蛣蜣永無成佛日矣。一切眾生而無一人發(fā)菩提心。所謂十法界都為一隊無孔鐵錘。若言究竟蛣蜣容有成佛。如來何日復(fù)迷而作眾生金重為礦其失孰大。覺曰。究竟蛣蜣非是說也。以其心體本具故曰理即。色相已成方稱究竟。一界既爾。界界總?cè)?。?dāng)界而論。六即自備。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難耶。師笑曰。子去做一個究竟蛣蜣也。聞?wù)邿o不高其論。吳俗尚崇事玄武。比丘亦有披僧伽衣而禮者。師見故逆而問曰。汝奚為而來。曰禮祖師也。師叱曰。汝身為比丘心實(shí)外道。其玄武北方一水神耳。教中所謂毗娑門天王是也。彼以神力為佛外護(hù)。稱其為祖師。乃披七佛衣拜之。不亦謬且倒乎。遂毀其像易事達(dá)磨之像。謂其僧曰。此爾祖師也。凡所過名蘭精舍有事玄武三官盡去之。俾學(xué)人專心正道。其護(hù)教概如此也。師為人脩干孤高性度剛毅。以傳法為已任。故禍患不避其身而欣戚不形乎色。至于登座則慈云靄然。七眾無不渥其沛澤。白椎則三千炳著八萬森嚴(yán)。室中雖不橫施棒喝。聞毒鼓而心死者眾矣。萬歷丁亥秋告眾曰。吾為汝等轉(zhuǎn)首楞嚴(yán)法輪作再后開示。無復(fù)為汝更轉(zhuǎn)也。冬示疾。尤諄諄囑以教乘事。明年正月望后二日吉祥而逝。世壽五十有八。臘四十有六。荼毗塔于徑山。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號月亭。
以紹萬松林禪師法嗣。
故又號千松。
湖州烏程周氏子也。
生即穎異。
岐然不凡。
髫時隨父入西資道場。
遂指壁間??羅漢像。
問父曰。
僧耶俗耶。
父曰。
僧也。
慨然曰。
吾愿為是矣。
年十三。
投郡之雙林慶善庵。
從僧真祥習(xí)瑜珈教。
越四載祝發(fā)。
聞有向上事。
乃首參百川海公不契。
因而單衣芒屩。
遍游叢席。
備歷艱辛。
自念般若緣薄。
擬投天竺。
哀懇觀音大士。
祈值明師。
道經(jīng)中竺。
聞萬松說法。
先入禮謁。
萬松問曰。
大德何來。
欲求何事。
對曰。
欲叩普門。
求良導(dǎo)耳。
松豎一指。
曰且去禮大士。
卻來相見。
師泫然。
再拜。
求決生死大事。
松曰。
子欲脫生死。
須知生死無著始得。
師聞罔然。
依受具足戒。
自爾朝參夕叩。
久無所入。
松不得已。
授以楞嚴(yán)大旨。
于是苦心研究。
至清凈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
恍然若云散長空。
寒蟾獨(dú)朗。
遂作偈呈曰。
楞嚴(yán)經(jīng)內(nèi)本無經(jīng)。
覿面何須問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
寒冬臘月冷如冰。
松頷之。
囑曰。
汝既悟教乘。
異日江南講肆。
無出爾右。
向上大事。
藉此可明。
松住徑山。
師為眾。
負(fù)米采薪。
不憚勞苦。
偶行林麓間。
有虎踞道。
師卓錫而前。
虎遁去。
常閱棗柏合論。
至十地品。
中宵隱幾而坐。
夢游兜羅錦世界。
登座闡華嚴(yán)奧旨。
至于結(jié)座說偈。
窹白松。
松撫之曰。
此圣力冥被耳。
非惟吾道將行。
清涼一宗。
亦大振矣。
無何松化去。
師守塔三載。
聞佛慧祇園法師講席之盛。
戴笠投之。
祇園亦默識而愛重。
其弟子沙泉。
頗自負(fù)不籍師名。
師遂掛錫報先寺。
報先與佛慧。
咫尺之間。
故晨則持缽。
午則聽講。
夕則與同參十馀人。
敷其義趣。
于是眾日漸益。
香積不繼。
師陰禱于伽藍(lán)神曰。
倘吾與圣教有緣。
神其無吝訶護(hù)。
移時有外道。
自云間來。
施米百石。
自是報先之盛。
過于佛慧。
開堂之日。
祇園命侍僧奉以衣拂。
師謝還之。
瓣香為萬松拈出。
已而孑身復(fù)徑山凌霄峰。
為礙膺未破。
又力參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
豁爾心境冥會。
疑滯冰釋。
乃躍然說偈曰。
千年翠竹萬年松。
葉葉枝枝是宗風(fēng)。
云岳高岑棲隱處。
無言杲日普皆同。
趨禮萬松塔曰。
老漢不我欺也。
自此道譽(yù)益隆。
學(xué)者輻輳。
四方交聘。
歲無虛日。
開堂靈隱。
門庭嚴(yán)峻。
無賴僧徹空天然輩。
睨視不敢近。
竟以不測事誣師。
不終日事白。
天然坐誣。
遁。
馀黨笞死者二十人。
師南游赤城。
外道歸化者。
不可勝紀(jì)。
臺郡教乘之被。
實(shí)師始也。
闡玄談于大中庵。
三日庵災(zāi)。
獨(dú)師之丈室。
巋然無恙。
講圓覺疏鈔于法海地。
產(chǎn)白蓮華。
紫芝生于廁。
五臺居士因匾其堂曰。
通蓮。
師居?xùn)|禪。
夜夢文殊跨獅出。
乃遺獅。
乘空而去。
獅忽化為童子。
師故問曰。
爾方獅。
今童耶。
試開口。
童子啟頰。
口如丹朱。
師撫其背曰。
爾猶獅也。
童曰。
師口何如。
師張口示之。
童躍入咽。
師驚覺而汗。
且喜曰。
文殊大智。
在我腹中矣。
不數(shù)月。
五臺陸公。
率眾命講華嚴(yán)大鈔。
眾常千指。
妙峰覺法師入室弟子也。
遙宗四明。
弘天臺教觀之道。
以師闡賢首。
未諳臺衡。
故質(zhì)六即蛣??之義。
師曰。
天臺六即。
在行人迷悟之分耳。
如我在名字。
則十界皆名字。
我證究竟。
則十界皆究竟。
若我蛣??。
十界皆蛣??也。
非蛣??上。
別有六即。
覺曰不然。
天臺六即。
不論世出世間。
有情無情。
物物皆具。
隨舉一法。
六即在焉。
何必以我迷悟。
觀彼優(yōu)劣哉。
師曰。
圣人設(shè)教。
誠為汲引迷途。
若云。
隨舉一法。
六即在焉。
是為惟談世諦。
成于戲論。
學(xué)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弗論。
如云究竟。
一究竟則一切皆究竟。
如金出礦。
似璧離璞。
是故如來初成正覺。
觀于九界一切眾生。
同時成佛。
非惟九界正報。
全體遮那。
則九界依報。
無非寂光。
所以嘆云。
奇哉眾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乃因妄想不自證得。
豈非以我成佛觀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
其究竟蛣??。
永無成佛日矣。
一切眾生。
而無一人發(fā)菩提心。
所謂十法界。
都為一隊無孔鐵錘。
若言究竟蛣??。
容有成佛。
如來何日復(fù)迷。
而作眾生。
金重為礦。
其失孰大。
覺曰。
究竟蛣??。
非是說也。
以其心體本具。
故曰。
理即色相已成。
方稱究竟。
一界既爾。
界界總?cè)弧?div id="ttscact" class='inline' id='people_46704_2_254_comment'>
當(dāng)界而論。
六即自備。
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難耶。
師笑曰。
子去做一個究竟蛣??也。
聞?wù)邿o不高其論。
萬歷丁亥秋。
告眾示疾。
諄諄囑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
吉祥而逝。
世壽五十有八。
臘四十有六。
茶毗塔于徑山。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明得。號月亭。以紹萬松禪師法。又號千松。烏程周氏子。幼歧嶷不凡。嘗隨父赴西資佛會。指??像問曰。是非僧耶。父曰然。遂求出家。依慶善庵祝發(fā)。初習(xí)瑜伽佛事。知非而棄之。謁海百川求出世。法機(jī)不契。遍參名宿。備歷艱辛。益發(fā)憤厲志。詣武林上竺哀吁大士。求值明師。乃遇萬松于中竺。問以來意。以禮普門對。萬松。豎一指曰。汝去見了觀音來。師方下頓有所省。再拜。求了生死之訣。萬松授以攝心念佛法。因留侍左右。朝夕參承。凡十載。一日閱楞嚴(yán)。至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砣黄跞?。又入徑山。結(jié)茆凌霄峰絕頂。獨(dú)坐三年。四方禪侶。接踵而來。師隨機(jī)響應(yīng)。無不迎刃而解遷傳衣庵。講楞嚴(yán)。既游天臺。彼中緇素。邪正淆混。師為講華嚴(yán)等經(jīng)?;獾酪郧в?。講甫畢。堂內(nèi)寶花遍生。今扁為涌蓮堂云。比歸。司寇韞庵吳公。時為杭守。延師演法于靈隱。僉憲東溟管君。以天池請。儀部觀頤沈君。延主圓證寺。五臺陸公。復(fù)延講華嚴(yán)于秀水之東禪。師樂其雅僻。乃相與葺法云堂以居。遂為師示寂之所矣。師為人。修干玉立。性度。高簡伉直。以道自重。遇公卿。未嘗降禮。作卑諂態(tài)。群小或憎詬之。百折不回。保護(hù)正法。毅然不為身謀。其寓天池日。有豪貴挾妓游僧寮。師會眾逐之。無所顧憚。世方崇事真武。師以彼不過玄武之神主。治一隅耳。何至奔走天下若狂也。我薄伽梵。為天人師。何不易彼事此耶。往往改像設(shè)而更廟貌。性喜汲引后學(xué)。而視外道如讎。同衣有過。譏彈不少借。以故招忌者之口。非有諸縉紳。為之金湯。幾不免矣。以萬歷十六年歸寂。壽僅五十有八。師與五臺公。有法喜深緣。而為銘王村之塔曰。惟師以苦行得見地。以強(qiáng)毅任永法。余獲交師三十年。所受教益非一。期晚年相與修東林故事。而師先化去。誰為余作蓮邦指南車耶。塔。后遷于徑山。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明得,字月亭,以紹萬松林法,故又號千松,烏程周氏子也。生即穎異,岐然不凡。髫時隨父入西資道場,遂指壁間畫羅漢像,問父曰:“是何人耶?”父曰:“僧也。”因慨然曰:“吾愿為是矣。”于是力求出家,父母不聽。至年十三,始投郡之雙林慶善庵,從僧真祥習(xí)瑜伽教,越四載祝發(fā),聞有向上事,乃首參百川海,不契,因而單衣芒屩,遍游叢席,匍匐叩請,備歷艱辛。自念般若緣薄,擬投天竺哀懇觀音大士,祈值明師。道經(jīng)中竺,聞萬松說法,先入禮謁。萬松問曰:“大德何來?欲求何事?”對曰:“欲叩普門,求良導(dǎo)耳。”松豎一指,曰:“且去禮大士,卻來相見?!钡勉辉侔荩鬀Q生死大事。松曰:“子欲脫生死,須知生死無著始得。”得聞罔然。依受具足戒,自爾朝參夕叩,久無所入。松不得已,授以《楞嚴(yán)大旨》,于是苦心研究,至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恍然若云散長空,寒蟾獨(dú)朗,遂作偈曰:“《楞嚴(yán)經(jīng)》內(nèi)本無經(jīng),覿面何須問姓名。六月炎天炎似火,寒冬臘月冷如冰。”松頷之,囑曰:“汝既悟教乘,異日江南講肆無出爾右,向上大事藉此可明?!彼勺缴剑脼楸娯?fù)米采薪,不憚勞苦。偶行林麓間,有虎踞道,得卓錫而前,虎遁去。嘗閱棗伯《合論》至《十地品》,中宵隱幾而坐,夢游兜羅綿世界,登座闡《華嚴(yán)》奧旨,至于結(jié)座,乃說偈曰:“從本已來無,今日何曾有。一毛頭上現(xiàn),虛空笑開口。”寤白松,松撫之曰:“此圣力之冥被耳,非惟吾道之將行,清涼一宗亦大振矣?!睙o何,松化去,得懸鐺守塔三載。聞佛慧祇園法師講席之盛,戴笠投之,祗園亦默識而愛重之。其弟子沙泉頗自負(fù),不籍得名,遂掛錫報先寺。報先與佛慧咫尺之間,故晨則持缽,午則聽講,夕則與同參十馀人敷其義趣,于是眾日漸益,香積不繼,得陰禱于伽藍(lán)神曰:“倘吾與圣教有緣,神其無吝訶護(hù)?!币茣r,有外道自云間來,施米百石,自是報先之盛過于佛慧。開堂之日,祇園命侍僧奉以衣拂,得謝還之,瓣香為萬松拈出。已而孑身登徑山凌霄峰,為礙膺未破,又力參三年。一夕初夜趺坐,豁爾心境冥會,疑滯冰釋,乃躍然說偈曰:“千年翠竹萬年松,葉葉枝枝是祖風(fēng)。云岳高岑棲隱處,無言杲日普天同?!壁叾Y萬松塔曰:“老漢不我欺也?!弊源说雷u(yù)益隆,學(xué)者輻輳,四方交聘,歲無虛日。開堂靈隱,門庭嚴(yán)峻,無賴僧徹空、天然輩睨視不敢近,竟以不測事誣得,不終日事白。天然坐誣遁,馀黨笞死者二十人。得南游赤城,外道歸化者不可勝紀(jì),臺郡教乘之被,實(shí)得始也。闡玄談于大中庵,三日庵災(zāi),獨(dú)所居丈室無恙。講《圓覺疏鈔》于法海,地產(chǎn)白蓮華,紫芝生于前,五臺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蓮”。得居?xùn)|禪,夜夢文殊跨獅出,乃遺獅乘空而去,獅忽化為童子,得故問曰:“爾方獅,今童耶,試開口?”童子啟頰,口如丹朱,得撫其背曰:“爾猶獅也。”童曰:“師口何如?”得張口示之,童躍入咽,得驚覺而汗,且喜曰:“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辈粩?shù)月,五臺陸公率眾命講《華嚴(yán)大鈔》,眾常千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4 【介紹】: 明僧。蘇州府吳江人,俗姓沈,字達(dá)觀,號紫柏。年十七出家虎丘寺,二十從講師受具戒參。游五臺,至京師,歸吳重建楞嚴(yán)廢寺。后游大房石經(jīng),進(jìn)隋僧凈琬所藏佛舍利。旋以獄詞牽連論死,索浴說偈端坐而逝。有《長松茹退集》。(《光緒蘇州府志》卷一三四)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真可,字達(dá)觀,號紫柏,俗出吳江沈氏。嘗居嘉善荒墩,五歲不語。有異僧過其門,摩頂謂曰:“此兒出家當(dāng)為人天師。”言訖不見,遂能言。兒時志氣雄放,不可羈勒。年十七,仗劍游塞上。至蘇州,遇雨,宿虎丘。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心大悅,即薙發(fā)。嘗過匡山,窮相宗奧義。游五臺,至京師,參遍融笑巖諸老發(fā)明大事。還。住嘉善景德寺,掩關(guān)三年??こ抢銍?yán)寺久為勢豪割其半,志欲復(fù)之。萬歷壬辰至京,于石經(jīng)山得佛舍利玉函。聞于慈圣太后,賜紫伽黎迎供,因奏請興復(fù)楞嚴(yán)。又刻藏經(jīng)于徑山,復(fù)戒壇于檀柘。西游峨眉,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憩匡廬,復(fù)歸宗古寺。后聞憨山師以弘法被難,遠(yuǎn)戍雷陽。嘆曰:“法門無人矣。”南康太守吳寶秀,以礦稅被逮,其妻投繯死。嘆曰:“閹人橫行至此,世道不可為矣?!蹦藳Q筴入都,曰:“海印不歸,我為法一大負(fù)。礦稅不止,我救世一大負(fù)。傳燈錄不續(xù),我慧命一大負(fù)。舍此一具貧骨,釋此三負(fù),不復(fù)走王舍城矣。”及妖書獄起,逮入詔獄,執(zhí)政意在鉤黨,欲牽連殺之。被笞,血肉狼籍,索浴說偈,堅坐而逝。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句曲沈氏子。十七剃發(fā)。游方。聞?wù)b張拙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臨濟(jì)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游京師因神宗皇帝。手書金剛經(jīng)汗下漬紙。疑更當(dāng)易函遣近侍質(zhì)師。師進(jìn)偈曰。御汗一滴。萬世津梁。無窮法藏。從此放光。帝大悅。癸卯秋。忽妖書發(fā)。帝見章奏甚憐之。法不能免。因逮及拷訊。時神色自如。抵死不屈。臘月五日入獄。法司定罪論死。師說偈曰。一笑繇來別有因。那知大塊不容塵。后茲收拾娘生足。鐵橛花開不待春。索浴罷囑侍者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hù)法。說偈端坐而逝(觀千五臺山。累載藏經(jīng)板至徑山重刻書本。轉(zhuǎn)發(fā)楞嚴(yán)寺流通。洵莫大之功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真可,字達(dá)觀,晚號紫柏老人,姓沈氏,其先句曲人,后徙居吳江大湖灘畔。
母夢異人授以桃實(shí),枝葉相附,色鮮而大,寤而有娠。
生時香氣盈室,人多奇之,雖在襁褓,貌若潛沈,五歲不語,父母憂之。
有異僧過門,摩頂,謂其父曰:“此兒出家,當(dāng)為人天師。
”言訖不見。
真遂發(fā)語,不異成人。
先是庭中時見巨人跡,爾后不復(fù)見。
髫年嬉逐,性獨(dú)雄猛,狀貌魁杰,不喜見婦人,浴不許人先。
一日姊先就浴,乃大怒,自是親戚婦女莫敢近。
稍長,志益壯,父母不能拘,年十七方仗劍遠(yuǎn)游塞上,行至姑蘇閭門,徘徊市中,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覺冒雨來,相顧遌間,壯其貌,因蔽之以蓋,遂同歸寺。
具夕餐驩甚,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心悅之。
侵晨入覺室,解腰纏十馀金授覺,請?zhí)甓?,因禮覺為師。
是夜,即兀坐達(dá)旦。
覺嘗欲募鐵十萬兩,造大鐘,真曰:“吾助之。
”徑往平湖巨室門外,趺坐三日不食,主人進(jìn)食不為動,問:“何所為苦行乃爾?
”曰:“欲得鐵十萬兩,造大鐘。
”主人立予之,乃受食,載鐵回虎邱,歸即閉戶讀書,年馀不越閫,人多敬憚之。
年二十,從講師受戒具。
嘗至嘉興東塔寺,見僧書《華嚴(yán)經(jīng)》,跪誦良久,嘆曰:“禪者不當(dāng)如是邪?
”遂之武塘景德寺掩關(guān)三年,復(fù)回吳門辭覺曰:“吾將行腳諸方,歷參知識。
”遂仗策去。
一日,聞僧誦張拙見道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乃大疑之,遍書二語于壁間,默思潛索,頭面俱腫,偶爾舉箸,忽焉而悟。
淩躒諸方,嘗言:“使我在臨濟(jì)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他為。
”過匡山,窮相宗奧義。
一日行二十里足痛,更以石砥腳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其猛進(jìn)類此。
游五臺至峭壁空巖,見老宿孤坐,因問:“一念未生時如何?
”宿豎一指。
又問:“既生后如何?
”宿展兩手。
豁然領(lǐng)解,跡之失所在。
至京師參遍融,問荅之間機(jī)鋒敏捷,融為折服,因留居焉。
九年復(fù)歸虎邱省覺。
更至淞江掩關(guān)百日,尋至嘉興見太宰陸光祖,心相契。
先是有密藏道開者,南昌人,棄青衾披剃于南海,聞?wù)骘L(fēng),往歸之。
真知為法器,留侍焉。
郡城楞嚴(yán)寺為長水法師疏經(jīng)處,久廢,有力者侵為園亭。
真慨然傷之,欲為恢復(fù)計,屬開任其事,陸太宰弟云臺為建禪堂五楹。
既成,真刺臂血題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yè)苦,如能護(hù)法詆佛猶益真修。
”后二十年,太守槐亭蔡公舍貲重脩之,蓋真愿力所持也。
居常坐嘆道法陵遲,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終身不聞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冊易流通,普使見聞,作金剛種子,即有謗者罪當(dāng)自代。
遂與太宰陸公及司成馮公夢禎、廷尉曾公同亨、囧卿瞿公汝稷一商度之,以開董其事,萬歷己丑創(chuàng)刻于五臺,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復(fù)移于徑山寂照庵,工既成,開以病隱去。
初桐城吳公用先為儀曹郎,參道入室,從容及刻藏事,真遽曰:“君與此法有大因緣。
”真化后,吳公出長浙藩,用馮司成初議,脩復(fù)化城為徑山下院,藏貯經(jīng)版,人以為真預(yù)讖云。
嘗于于園書《法華經(jīng)》,顏書經(jīng)處曰“墨光亭”。
聞妙峰建鐵塔于蘆芽,乃送經(jīng)置塔中,且與計藏事。
復(fù)之都門訪憨山于東海,遂走海上至膠西,秋水泛漲,眾度必不能渡,真解衣先涉,疾呼眾,水已及肩,真躍而前,既渡,顧謂弟子曰:“死生關(guān)頭,須直過為得耳。
”眾皆欽服。
及底都門,訪石經(jīng)山,禮隋琬公塔,念琬公慮三災(zāi)劫壤,正法澌滅,創(chuàng)刻石藏于巖洞,感其護(hù)法深心淚下如雨。
琬公塔院地已歸豪右,矢復(fù)之而未果。
乃決策西游蛾嵋,由三晉歷關(guān)中,跨棧道至蜀,禮普賢。
順流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至匡廬尋歸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易米五斗,匠石將伐之,有乞者憐而乞米贖之,樹賴以存。
真聞而興感,樹根為樵斧剝斲,勢將折,真砌石填土,咒愿復(fù)生,以卜寺重興兆。
后樹日長,寺竟復(fù),其愿力固如此。
過安慶,阮君自華請游皖公山馬祖庵,喜其超絕,屬建梵剎。
江陰居士趙我聞謁請出家,遂薙發(fā)于山中,命名曰法鎧,所謂最后弟子也。
復(fù)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聞之,命近侍陳儒致齊供特賜紫伽黎。
因隨過云居,禮石經(jīng)于雷音寺,啟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貯佛舍利三,光燭巖壑,因奉舍利入內(nèi)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賜金贖琬公塔院。
初在潭柘,居常禮佛后方食。
一日,客至誤先舉食,乃對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爾痛責(zé)三十棒,輕則倍之。
”知事愕然,不知為誰,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數(shù),股盡墨。
乃云:“眾生無始習(xí)氣,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茍情折不痛,未易調(diào)伏也。
”又與憨山議脩《大明傳燈錄》,以禪宗凋敝,往浚曹溪以開法脈,先至匡山以待,時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賜《大藏經(jīng)》建海印寺成,以別緣觸圣怒,詔逮下獄,鞫無他辭,遣戍雷陽,毀其寺。
真在匡山,聞報,為誦《法華經(jīng)》百部,冀祐不死。
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
及聞南放,遂待于江滸,執(zhí)手欷歔曰:“君不生還,吾不有生日。
”瀕行且屬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屬君。
”遂長別。
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礦稅,中使者駐湖口。
南康太守吳寶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憤以環(huán)死。
真在匡山聞之,曰:“時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杖策赴都門。
吳入獄,真多方調(diào)護(hù),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謂誦滿十萬,當(dāng)出獄。
吳持至八萬聲,果蒙上意解,得末減。
每嘆法門無人,謂:“憨山不歸,則吾出世一大負(fù);礦稅不止,則吾救世一大負(fù);傳燈未贖,則我慧命一大負(fù)。
若釋此三負(fù),當(dāng)不復(fù)入王舍城矣。
”居無何,妖書發(fā),震動中外,忌者乘間劾真,竟以是罹難,及輸司寇,乃索浴罷,屬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hù)法。
”因說偈端坐而逝。
御史曹公學(xué)程以建言逮系,聞之即趨至,撫之曰:“師去得好。
”真復(fù)開目視之,微笑悠然而息,時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世壽六十有一,法臘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雙徑山。
后弟子法鎧啟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歸靈骨塔于五峰內(nèi)文殊臺。
真生平以荷負(fù)大法為懷,每見古剎荒廢必思恢復(fù),始從楞嚴(yán),終至歸宗云居,重興梵剎一十五所。
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語錄,若寂音尊者所著諸經(jīng)論文集,及蘇長公易解,盡搜刻之行于世。
性耽山水,云行鳥飛,一衲無馀,氣雄體豐,面目嚴(yán)冷,而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必令自參以發(fā)其悟,直至疑根盡拔而后已。
所著有《內(nèi)外集》若干卷行世。
釋法鎧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江陰居士趙我聞謁請出家,遂薙發(fā)于山中,命名曰法鎧,所謂(釋真可)最后弟子也。
復(fù)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聞之,命近侍陳儒致齊供特賜紫伽黎。
因隨過云居,禮石經(jīng)于雷音寺,啟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貯佛舍利三,光燭巖壑,因奉舍利入內(nèi)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賜金贖琬公塔院。
初在潭柘,居常禮佛后方食。
一日,客至誤先舉食,乃對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爾痛責(zé)三十棒,輕則倍之。
”知事愕然,不知為誰,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數(shù),股盡墨。
乃云:“眾生無始習(xí)氣,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茍情折不痛,未易調(diào)伏也。
”又與憨山議脩《大明傳燈錄》,以禪宗凋敝,往浚曹溪以開法脈,先至匡山以待,時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賜《大藏經(jīng)》建海印寺成,以別緣觸圣怒,詔逮下獄,鞫無他辭,遣戍雷陽,毀其寺。
真在匡山,聞報,為誦《法華經(jīng)》百部,冀祐不死。
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
及聞南放,遂待于江滸,執(zhí)手欷歔曰:“君不生還,吾不有生日。
”瀕行且屬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屬君。
”遂長別。
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礦稅,中使者駐湖口。
南康太守吳寶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憤以環(huán)死。
真在匡山聞之,曰:“時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杖策赴都門。
吳入獄,真多方調(diào)護(hù),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謂誦滿十萬,當(dāng)出獄。
吳持至八萬聲,果蒙上意解,得末減。
每嘆法門無人,謂:“憨山不歸,則吾出世一大負(fù);礦稅不止,則吾救世一大負(fù);傳燈未贖,則我慧命一大負(fù)。
若釋此三負(fù),當(dāng)不復(fù)入王舍城矣。
”居無何,妖書發(fā),震動中外,忌者乘間劾真,竟以是罹難,及輸司寇,乃索浴罷,屬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hù)法。
”因說偈端坐而逝。
御史曹公學(xué)程以建言逮系,聞之即趨至,撫之曰:“師去得好。
”真復(fù)開目視之,微笑悠然而息,時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世壽六十有一,法臘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雙徑山。
后弟子法鎧啟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歸靈骨塔于五峰內(nèi)文殊臺。
真生平以荷負(fù)大法為懷,每見古剎荒廢必思恢復(fù),始從楞嚴(yán),終至歸宗云居,重興梵剎一十五所。
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語錄,若寂音尊者所著諸經(jīng)論文集,及蘇長公易解,盡搜刻之行于世。
性耽山水,云行鳥飛,一衲無馀,氣雄體豐,面目嚴(yán)冷,而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必令自參以發(fā)其悟,直至疑根盡拔而后已。
所著有《內(nèi)外集》若干卷行世。
汪志曾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安徽婺源人,字養(yǎng)可。
能以箸代筆作畫。
工于山水,畫竹尤妙,傳有群燕誤以畫竹為真物,爭來棲息之事。
又工詩,篆刻行草均極精妙。
性狷介,若非素識,雖奉以百金重酬,終不能得其畫。
卒年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