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天臺人。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
子善名善,以字行,天臺人。洪武初以明經(jīng)授應天府治中,遷沅州同知,改平樂府知事。坐事謫云南,卒于謫所。田按:子善歿于滇,張子宜為作壙志,備詳宦跡始末,稱子善由沅州同知改廣西平樂府知事。戚學標《三臺詩錄》謂任樂平知府,誤矣。子善以洪武丁卯謫滇,居六年,壬申卒,實洪武二十五年也。錢牧齋《列朝詩錄》入乙集,論世亦未詳。詩見《滄海遺珠》。
人物簡介
【介紹】: 元明間僧。江西樂平人,字用章,號懶庵。幼年出家。元末主持錢塘凈慈寺。入明,移寓鐘山卒。有《泊川文集》、《五會語錄》。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用章,鄱陽人。一云樂平人主西湖凈慈寺有泊川集
人物簡介
先生諱方善。字子繼。柳氏初貫文化。高麗名臣諱車達。其鼻祖也。奕世圭簪。譜不絕書。九世而至領議政諱成澗。賜封瑞寧。子孫遂為瑞寧人。高祖諱成桂。官至太常卿。曾祖諱淑。藝文館大提學瑞寧君謚文僖公。自號思庵。有文章節(jié)行。后人立祠瑞山以祀之。祖諱厚。文科觀察使。考諱沂。亦登第策勛。為瑞寧府院君。妣韓山郡夫人李氏。牧隱先生孫女也。洪武戊辰夏。先生生于松都之坊第。幼有特質(zhì)。稍長嗜讀書。日誦千言。十二歲。隨長老選勝于冠山之靈通寺。遇題放墨。神思泉涌。往往有驚人語。見者目之為神童。時卞春亭季良以文章耆造。負世重望。權(quán)文忠公近退居陽村。大開明理之門。先生欣然負笈而往。講問經(jīng)旨。授受論量之際。多有開發(fā)處。二公傾心獎與。不以后生遇之。一時英俊。亦自以為不及也。獻陵乙酉。中國子司馬選。始游泮宮。自此聲聞益藹蔚。己丑。罹文網(wǎng)。編管于西原。先生怡然上途。不以禍福動一發(fā)。人有來唁者。但曰命也。惟杜門看書。若將終身。明年。移配永陽。永之西山。素稱佳絕處。先生就其下松谷。筑室數(shù)楹以居之。扁其楣曰泰齋。日吟哦自適。悠然有閒泰意思。病遐堧文教未振。聚邑中子弟而訓之。隨才設科。娓娓不倦。四方聞風坌集。戶外屨常滿矣。先生曾與李西坡安柔相善。至是。李老亦以論事謫押梁。同郡名流又有曹學士尚治,李迂齋就,鄭尚書舉,崔諫議元道,尹侍郎統(tǒng)。互相推先。激昂風猷。蓋嶺海之間不落莫也。乙未。宥還原州。俄為修郤者所龁。更尋前路。莊憲王丁未。特原之。放歸田里。在譴凡十有九年。流離羈危。備常無限辛辣。而隨遇而安。無幾微見于色辭。既歸亦無纖毫喜。人以謂稽古力也。法泉舊墅。在鳴鳳山麓。又有招提可幽靜可游。先生講學之暇。時攜冠童六七。訪寺吟詩。超然若浴沂者氣像。于進取名利事。泊如也。朝廷以幽逸薦為主簿。先生自廢不肯起。莊憲王敬重之。命集賢殿學士等往復質(zhì)問。待以師禮。蓋致禮貌于畎畝。唐虞以下所未有也。士林榮之。望若星斗焉。上益知先生有經(jīng)濟才將大用。不幸罹風疾。以正統(tǒng)癸亥春卒。春秋才五十六。娶鐵城君李原女。生二男。長允庚。進士。是生秀宗。司直。是生世蕃。是生漢文。奉常寺。奉事是生夢瑞。是生根晦。有孝行。鄉(xiāng)人愿表門閭。是生垷。是生二子。振泰挺泰。振泰有三子。長種德。武科。亦有三子。曰瀹曰湜曰浡。仲種學生七男。皆夭。只馀二。季種仁有三子。曰澳曰濈曰涉。挺泰以種學為后。次子允謙。卒官大司諫。是生惠仝。登乙未文科。官輔德。瀹有子瓊枝。從我游。年少喜文雅。是將世其家者乎。先生天姿英敏。志器不凡。早服家庭之訓。又多師友之益。其文章皆本之經(jīng)教。典雅有體。不尚諸家險僻語。為詩尤沖澹高古。清而不苦。溫而不迫。優(yōu)入唐宋閫域。非得之性情之正。風雅之法。能乎。本朝繼勝國衰亂之末。文治未遑。詞學久廢。至英廟戊午。始設進士科。中場用詞賦。自是詩學大盛。論者謂先生訓誨之力有以致之。然此特先生土苴耳。先生晚喜點易曰。易之理。一本達萬殊也。形容圣人心事則曰。安土樂天能事在。圣心無處不春風。后來文章家。雖終身弄墨。安能說得此等說耶。嘗語學者曰。為學在于窮理。窮理在于存心。非存心無以窮理。非窮理。其為學皆茍。故學者之初。須當敬以存心。精以讀書。晝誦而夜思之。因其所知而益求其精。及其真積力久而有得焉。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與圣賢同其歸。彼以詞章而已者。陋矣。又曰。行藏。士君子大節(jié)。不可出而出。則忘義以循祿。非知命者。可出而不出。則潔身以亂倫。非知道者。又曰。孰不惡死。君子樂死于義。孰不欲生。丈夫且恥其茍容。蓋其學文精深。見識卓越。言論易以動人。故當世及門之士如李大田甫欽。以節(jié)義著。徐四佳居正蔚然為文學領袖。其馀名公鉅匠。接武輩出。賁飾王猷。大鳴國家之盛者。實先生鼓之也。前輩以東漢名流之多歸功于嚴處士。至曰一絲扶漢鼎。今先生以布衣。為朝中賢士大夫所矜式。以至累百年而文教愈久愈興。雖謂柳先生扶我鼎。恐非夸語也。然非光武不能成子陵之高。茍非圣朝禮遇之殷。亦安能使先生振作人才至于此哉。先生于書無不通。雖岐黃龜策陰陽圭臬之說。亦皆旁搜無馀。如天地之運化。物理之消息。人事之得失。一于詩發(fā)之。故先生之詩。非為吟哢而作也。而一句才成。舉國傳誦。內(nèi)而圻湖。外而嶠關。凡名園勝館。不得先生詩如無館。以至秘書省所藏輿地錄中。先生詩文。居十六七。吁亦盛矣。景泰成化間。先生遺集。始入剞劂。天啟中。旅軒張文康公議所以尸祝者。而寢以遲。至英烈王壬午。廟宇始成。祠曰景賢。院曰松谷。每以春秋二丁。報祀不忒。夫以國初之賢。遺風馀韻。至今不墜于地。當日先生所嘗藏修處。更見蛾子時述。先生嘉惠后學之深。至此而尤可驗矣。倘有右文筵臣白上而表獎之。宣號賜田。一如白鹿故事。則豈非斯文之幸而圣朝之美典哉。惜其先生既沒。而薇垣公竟無后。上舍公落南不復返。閱六世而一遺孤廑廑如線。則言行之失其錄。巾舄之不記藏。何足怪哉。一日。先生后孫湜赍詩集系牒等若而帙。訪余普賢山下謂曰。在昔斯集之成也。子之先祖吏部公實跋之。建祠也而子之叔祖鶴巖公左袒焉。子又裒稡遺事者。請復記之。以終乃家責也。葵陽再拜而避。瞿然而辭曰。不佞不惟非其人。惟久遠難詳是慮。今若強其所不知以為知。其如得罪先生何既。而遍讀詩文訖。尋繹諸賢序跋等語。又考筆苑雜記勝覽等語。于是先生事跡。稍稍備矣。竊復思之。昔南軒張先生生諸葛武侯千百載之后。記其事。不以為嫌。茍有可傳者。亦何以世代綿邈為諉哉。況又不佞在外裔之末。尤不可辭遜。故謹敘列如右。以備能言君子考據(jù)云。崇禎再辛丑仲秋上浣。后學烏川鄭葵陽撰。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499 【介紹】: 明江西新淦人,字偉德。成化五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常州知府,治甚嚴,豪強斂戢。中官王敬南下采辦珍玩、藥物,所至騷然,仁不為徇,遂被誣下獄。敬敗,獲釋。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
孫仁(1429年—1499年),字偉德,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人,民籍。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江西鄉(xiāng)試第十名舉人,五年(1469年)己丑科進士。授刑部主事,升員外郎、郎中,十四年(1478年)任常州府知府,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升浙江右參政,弘治元年(1488年)十月升陜西右布政使,四年三月升河南左布政使,七年七月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九年六月因病請求致仕,十二年五月卒。
人物簡介
楊際會(1554年—?),字士遇,廣西梧州府容縣人,民籍。廣西鄉(xiāng)試第四十一名,萬歷五年(1577年)丁丑科會試第八十七名,登二甲第十九名進士。知六安州,尋以兄楊際熙巡按上江,循例調(diào)穎州。巨豪武斷。際會置之法,郡人稱快。晉戶部郎,出守饒州。時樂平饑民嘯聚煽亂,單車諭散其黨,亟發(fā)賑之。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升遷福建副使、分巡興泉道,轉(zhuǎn)湖廣布政司參政,卒于官,祀名宦。
人物簡介
【生卒】:1585—1646 【介紹】: 明福建漳浦人,字幼玄,一字螭若,又字細遵,門人稱石齋先生。天啟二年進士。授編修。崇禎初進右中允,曾三次疏救故相錢龍錫,貶三秩,而龍錫得減死。又屢上疏言諸臣專事互相報復,不顧大局,語刺大學士周延儒、溫體仁等,被斥為民。復起為少詹事,因疏劾楊嗣昌等,下詔獄,旋釋出,謫戍廣西。十五年,復故官。福王即位,用為禮部尚書。南京陷,唐王即位福州,擢武英殿大學士。自請往江西圖恢復,至婺源遇清兵,戰(zhàn)敗被執(zhí),不屈死。道周潛心經(jīng)學,亦工書畫。有《易象正義》、《三易洞磯》、《洪范明義》、《石齋集》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幼玄,一字螭若,漳州鎮(zhèn)海衛(wèi)人。天啟壬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中允,以言事落職。尋起官,以諭德掌司經(jīng)局,再遷少詹事,協(xié)理府事,謫江西布政司都事,逮系遣戍。復起禮部尚書。有大滌函書浩然詠。維基
黃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細遵,號石齋,人稱石齋先生,閩南、臺灣尊稱為「助順將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銅山(清朝時屬詔安縣,今為東山縣)人,祖籍莆田,學者、書法家、藝術(shù)家。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國。謚忠烈,乾隆時改謚忠端。明萬歷十三年,二月初九生于東山深井村,出生世家,年少家貧,在福建銅山(今屬東山縣)島上石室刻苦攻讀,曾在閩南漳州和廣東潮州收徒講學。有「閩海才子」之譽。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與倪元璐、王鐸同年。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為經(jīng)筵展書官,因丁憂去職。崇禎初復官編修。崇禎三年(1630年),任右中允。八月,錢龍錫以袁崇煥事下獄,廷臣無敢訟冤者。黃道周與錢龍錫素無私交,卻激于義憤,上疏稱:“今殺累輔,徒有損于國”,認為錢龍錫不宜坐死罪。崇禎帝不悅,以忤旨之罪把黃道周降級外調(diào),又礙于輿論,乃釋放錢龍錫,改戍浙江定海。崇禎十一年(1638年),楊嗣昌、陳新甲、方一藻皆有家喪,崇禎帝依舊“奪情”起用。黃道周對此連上三疏,指責此三人不忠不孝。道周又因指斥大臣楊嗣昌等私下妄自議和,七月初五日崇禎帝在平臺召開御前會議,要楊嗣昌與黃道周當場辯論,黃道周雄辯滔滔,“與嗣昌爭辯上前,犯顏諫爭,不少退,觀者莫不戰(zhàn)栗。”崇禎怒不可遏,斥責他:“一生學問只辦得一張佞口。”道周被連貶六級,謫江西布政司知事。遂辭官,于鄴山講堂開壇講學。崇禎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撫解學龍以“忠孝”為由,向朝廷舉薦黃道周,認為他“可任輔導”。崇禎大怒,下令將二人入獄,以“偽學欺世”之罪重治,戶部主事葉廷秀、監(jiān)生涂仲吉等力救,也被逮入獄,后周延儒曰:“張溥、黃道周,皆有些偏,只是會讀書,所以人人惜他。”帝沉默不語。改廷杖八十,充軍廣西。崇禎十四年(1641年),楊嗣昌病死。崇禎想起黃道周的“清操力學,尚策勵”,赦其罪,并復官。道周告病回家,專心著書。明亡后,任南明禮部尚書,“嚴冷方剛,不偕流俗”,楊廷麟曾力薦他充講官兼直經(jīng)筵。弘光帝亡后,至福建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兵部尚書。但兵權(quán)由鄭芝龍掌握,時清廷頒布剃發(fā)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龍養(yǎng)兵自重,不發(fā)一兵一卒。黃道周只得返鄉(xiāng)籌兵籌糧。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眾數(shù)千人,馬僅十馀匹,另有一月糧,出仙霞關,與清兵抗擊。施瑯曾一度與他前往,不久卻徑自返回福建。夫人蔡氏嘆道:“道周死得其所了!”十月初抵達廣信(今上饒),募得三個月兵糧,分兵三路,向清兵發(fā)起進攻,一路向西攻撫州(今臨川),另兩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寧,不久三路皆敗。十二月六日,黃道周率隊向婺源出發(fā),至童家坊,得知樂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時遇伏,參將高萬容逃去,于是全軍崩潰。黃道周與四門生蔡春溶、趙士超、賴繼謹、毛至潔沖鋒在前,終因兵弱,五人被徽州守將張?zhí)斓摲@。道周俘后,至金陵獄中,獄中吟詠如故,清廷派明舊臣洪承疇勸降,黃道周寫下這樣一副對聯(lián):“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思報國反成仇。”將殉難的史可法與洪承疇對比。承疇頗愧,上疏請求免除道周死刑,清廷不準。后絕食十二日,期間其妻蔡氏來信:“忠臣有國無家,勿內(nèi)顧”。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就義,臨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紙墨,畫一幅長松怪石贈人,還給家人留下了遺言:“蹈仁不死,履險若夷;有隕自天,舍命不渝”。至東華門刑場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有血書遺家人:“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最后頭已斷而身“兀立不仆”,其門人蔡春溶、賴繼謹、趙士超和毛至潔同日被害,人稱「黃門四君子」。
人物簡介
曹鳴遠(?—17世紀),字文季,號篁峙,徽州府婺源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禎十五年(1643年),曹鳴遠舉應天鄉(xiāng)試,次年(1644年)聯(lián)捷進士,授江西臨川縣知縣。方上任,甲申變作,大盜劉明八乘機連同黃峒、長豐盜賊作亂,推行保甲都綱法,設定方略擒殺盜賊首領平亂。其時福建流寇攻陷光澤、逼近建昌,益王朱慈??告急,副將郭云鳳支援后嫌棄賞賜微薄兵變,沿途劫殺進攻,撫州連日無法突圍;他監(jiān)督人民堅守,并向知府請求單人前往郭營,開解對方而解圍。臨川是福建浙江要沖,人民苦于供應馬役,曹鳴遠條議官養(yǎng)法改善民弊;隆武年間升為職方主事、兵科給事中。其后他和汪志稷在樂平起兵,被清朝將領抓獲后獲釋,在廣信山中得南明朝廷擢任僉都御史,不久改號寄庵,出家為僧,時人將他比為陶淵明。
人物簡介
閻鶴升,河南林州人,同進士出身。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清廷首開會試,閻鶴升中式,殿試位列三甲第二百九十二名。四年(1647年),授山西太原府樂平縣知縣,任內(nèi)增修樂平西門外護井小城、重修毀塌的東城。十年(1653年),擢調(diào)戶部主事。后歷任通州中南倉監(jiān)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