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任不齊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僧靈藏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9—586 【介紹】: 隋僧。雍州新豐人,俗姓王。少時慕法,從穎律師出家。精習(xí)智度論,講解無遺。北周初,佛法大盛,銓品僧尼行業(yè),通經(jīng)了意,最為第一。與隋公楊堅(文帝)為布衣交。入隋,文帝為建大興善寺,使主之。前后度人至數(shù)萬。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雍州新豐王氏子。幼歲禮穎律師為和尚出家。妙尚沖虛。兼崇綱務(wù)。論專智度。律善僧祇。學(xué)者斂衽。周初教門隆盛。國家每歲別度僧尼。以藏識解明正。仍使銓品材業(yè)以應(yīng)命。屬隋祖龍潛。素與藏之本師相愛。以故藏尤款狎。及受禪。遷都南阜。詔置國寺。且聽藏自擇形勝。以便其意。即今之遵善坊。大興善寺也。自爾中使接軫。禮遇豐縟。珍味異饌。時見分餉。又詔左右仆射。兩日一入寺參坐以鎮(zhèn)之。詔宮殿諸門。聽藏往返。不得如常例按籍。開皇四年。關(guān)輔饑。詔百姓悉詣洛陽就食。藏因從駕幸洛陽。男女之求度者。所在成聚。上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師是道人天子前后度人凡數(shù)萬。事聞益喜。且曰。律師度人為善。弟子禁人為惡。事雖有異。意則不殊。至于譯經(jīng)。身先眾范。未知寺任。剛正有聲聞。開皇六年卒。壽六十八。葬南郊。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釋靈藏。
俗姓王氏。
雍州新豐人也。
年未登學(xué)志慕情遠。
依隨和上潁律師而出家焉。
藏承遵出要善達持犯。
僧祇一部世稱冠冕。
于智度論講解無遺。
妙尚沖虛兼崇綱務(wù)。
時屬周初佛法全盛。
國家年別大度僧尼。
以藏識解淹明銓品行業(yè)。
若講若誦卷部眾多。
隨有文義莫不周鏡。
時共測量。
通經(jīng)了意最為第一。
藏之本師素鐘華望。
為太祖隋公所重。
道義斯洽得喪相符。
藏與高祖。
布衣知友情款綢狎。
及龍飛茲始彌結(jié)深衷。
禮讓崇敦光價朝宰。
移都南阜。
任選形勝而置國寺。
藏以朝宰惟重佛法攸憑。
乃擇京都中會路均近遠。
于遵善坊天衢之左而置寺焉。
今之大興善是也。
自斯已后。
中使重沓禮遇轉(zhuǎn)隆。
厚味嘉肴密輿封送。
王人繼至接軫相趨。
又敕左右仆射兩日一參。
坐以鎮(zhèn)之與語而退。
時教網(wǎng)初張名德云搆。
皆陳聲望莫與爭雄。
宮闈嚴衛(wèi)來往難阻。
帝卒須見頻闕朝謁。
乃敕諸門不須安籍。
任藏往返。
及處內(nèi)禁與帝等倫。
坐必同榻行必同輿。
經(jīng)綸國務(wù)雅會天鑒。
有時住宿即邇寢殿。
?錫之費蓋無競矣。
開皇四年。
關(guān)輔亢旱。
帝引民眾就給洛州。
敕藏同行共通圣化。
既達所在歸投極多。
帝聞之告曰。
弟子是俗人天子。
律師為道人天子。
有樂離俗者。
任師度之。
遂依而度。
前后數(shù)萬。
晚以事聞。
帝大悅曰。
律師度人為善。
弟子禁人為惡。
言雖有異意則不殊。
至于隋運譯經(jīng)勝緣貴集。
身先眾范言會時望。
未知寺任綱正有聲。
開皇六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八葬于南郊。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號癡仙,又號無悶道人。臺灣臺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時期臺灣最富盛名的傳統(tǒng)詩社「櫟社」創(chuàng)始人,臺灣豪族霧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養(yǎng)子。朝崧年少時即熱衷詩歌創(chuàng)作,1895年日本領(lǐng)臺,時年廿一,與家人內(nèi)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臺,停留數(shù)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臺定居。返臺后,他與洪棄生、賴紹堯、林幼春、陳瑚、呂敦禮、陳懷澄等詩友時相唱和作詩。1901年其詩題已出現(xiàn)「櫟社」之名,1902年他與侄子幼春—及彰化賴紹堯出面倡組櫟社,1906年櫟社正式組織化,以癡仙等九人為創(chuàng)始者。隨著1906年底臺南南社、1909年臺北瀛社的成立,臺灣三大詩社鼎足分立之勢乃告確定。1910年櫟社在癡仙主持下,于臺中舉行庚戌春會,共有社員二十人、南北詩友三十一人參加,這是日治時臺灣詩社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共同集會活動。1911年櫟社邀請梁啟超訪臺,梁氏對癡仙、幼春叔侄之文學(xué)才華,深表肯定。癡仙晚年當(dāng)對兩件社會活動十分投入,其一是臺中中學(xué)的創(chuàng)設(shè),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組的「同化會」。同化會由于臺灣總督府的打壓,旋歸失敗,癡仙經(jīng)此打擊,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癡仙詩的內(nèi)容,多描述日本領(lǐng)臺后傳統(tǒng)文人苦悶無奈的心境,以及對祖國孺慕怨責(zé)的情緒,后作品則可看出逐漸強化對臺灣本土的認同與關(guān)注。詩風(fēng)以感傷頹靡為主調(diào),文字清麗多姿,可說是日治前期臺灣頗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詩人?! ×殖略?,目前通行之版本為《無悶草堂詩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櫟社詩友合力編輯,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兩冊裝訂(上冊為一至三卷,下冊為四至五卷)出版。全書五卷,收錄各體詩共八百馀首,附錄詩馀一卷,共四十五題六十一首。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第一輯第八、九冊兩冊所收《無悶草堂詩存》,系根據(jù)原刊本復(fù)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為??钡妆荆硗馐杖肷⒁娪谄渌殉霭嬖娂?,或未出版櫟社詩稿的林朝崧詩。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二種所收《無悶草堂詩存》,乃根據(jù)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錯字。。其詩另有一原始版本,名為《無悶草堂詩鈔》于1919~1923年連載于《臺灣文藝叢志》(未以單行本出版)。兩種版本所收作品頗有出入,但《詩鈔》所收總數(shù)較《詩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無悶草堂詩存·書籍簡介
本書(一冊一八二面一○九、二○○字)分五卷、附「詩馀」一卷,林朝崧撰。朝崧一名俊堂,字癡仙,自號無悶道人;臺灣(今臺中)人。年二十一,值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割臺之變。后遂避亂桐城,轉(zhuǎn)徙申江;遍歷名山大川。既返故山霧隱,肆力于詩。當(dāng)光緒二十八年時,倡設(shè)櫟社,更集諸同好互為唱酬,以宣泄抑郁無聊之氣;嘗以「無悶」署其堂,又以堂名題其詩集,意在斯乎!作者于民國四年捐館;越十七年,諸社友為之選輯「詩存」付梓。計卷一自乙未至庚子、卷二自辛丑至乙巳、卷三自丙午至庚戌,卷四自庚戌至王子、卷五自甲寅至乙卯,「詩馀」則未標(biāo)年分。
無悶草堂詩存·傅序
光緒辛卯(十七年),錫祺獲識林君癡仙于童子試場。時君年十七,早有能詩名。以君夙慧,繼以力學(xué),其于詞林中出一頭地,早為當(dāng)時能詩諸先輩所深期許。   滄桑變后,避亂桐城,轉(zhuǎn)徙申江,遍歷名山大川,益以助長其雄壯澎湃之詩思。既返故山霧隱,遂益肆力于詩。壬寅(二十八年)春,以無聊之極,思倡設(shè)櫟社,集諸同好互為唱酬,旁且誘掖獎勸,不遺馀力。我臺詩學(xué)如斯其盛,即歸功于君之提倡,殆非過言。自是之后,所感愈多,所為詩因之而夥。年四十一,而無悶草堂詩集積稿已若干卷。   捐館以來,十有七年于茲矣。我社創(chuàng)立首功者之謦欬,無從復(fù)接;所可接者,祗此數(shù)卷之遺音。乃時至今日,未為之傳,為社友者,何以自慰?為后死者,又何以能辭其責(zé)?客年春,君之從弟林君獻堂敦囑錫祺陪同社陳君懷澄、陳君聯(lián)玉同事選輯,克期梓行。憶君在日,一詩之出,人爭傳誦,今則詩猶是也,似無須強為去取。然于適興之作或擊缽之吟,則亦有以毋錄為議者,因以勉從割愛。選輯既定,謹以數(shù)語,弁其卷端。至其詩詞之工雅與其寄托之遙深,讀者自知,不必贅也。   櫟社創(chuàng)立三十年辛未首春,傅錫祺鶴亭序。
無悶草堂詩存·林序
曷言乎詩?情郁而不能無宣,意感而不能無作是已。曷言乎詩人?思必深,視必銳,立辭必誠是已。勞人思婦之所為,有不期工而自工者,雖詩人蔑以加也。至若言人人所欲言而又不能言,見人人所習(xí)見而又若無所見,則詩人之過人遠矣。   從兄癡仙先生幼即耽詩,為諸生,不日課舉子業(yè)而課詩。滄桑之后,詩酒兩嗜,無日不飲,無飲不醉,而亦不醉無詩。所著無悶草堂詩集,含思宛轉(zhuǎn),托興綿渺,務(wù)為雅俗共賞之音。   回憶三十年前,兄嘗以擊缽吟號召,遂令此風(fēng)靡于全島。有疑難之者,兄慨然曰:『吾故知雕蟲小技,去詩尚遠,特藉是為讀書識字之楔子耳』。嗟乎!兄非獨擅為擊缽吟已也;且今之無悶草堂集中,亦體兄之意,不錄擊缽吟。然而吾必述是寥寥數(shù)語者,以為非此則不足以知其人而讀其詩也。   兄下世十七年,摯友鶴亭、槐庭、豁軒、太岳日以遺集付梓為念。顧以南強善病,一再因循。去年秋褉,復(fù)有以為言者,鶴、槐二公力用選校自任,君子成人之美意良可感。而吾癡仙之苦心,亦將乘吾土文藝復(fù)興之機共見于當(dāng)世;所關(guān)至大,吾又惡可無言?   一九三一,從弟獻堂序于霧峰。
無悶草堂詩存·林序
吾島自斯庵以來而有詩;吾邑詩人,至丘丈仙根而大著。
島系中絕,諸老播遷,當(dāng)鶯喑燕啞之交,有作唳鶴哀猿之逸響者,則叔父癡仙先生是已。
嘗試論之:先生之詩,當(dāng)其轉(zhuǎn)徙桐城、歇浦間,勝賞既多,時有『小謝清新、太白俊發(fā)』之語。
及其歸隱故林,雖豪氣未除,而機心已茁,則頗雜以『玉溪恢詭、昌谷詰曲』之風(fēng)。
三十以外,憂患飽嘗,乃折而學(xué)陶、學(xué)杜、學(xué)韓、學(xué)白,正如周處自游俠少年、射虎斬蛟,一變至道耳。
  初,吾輩常見先生于妓筵歡飲中,身不離席,口不絕談。
次韻和丘仙老所寄「秋感」八律,驚嘆無已。
迨及中歲,則又見其一字未安,苦吟移晷。
及今思之,非先生之才有時屈,蓋先生之益以善用其才,獨奈何其不永年也!
  修,先生之猶子也,私淑久而情誼深。
少先生五歲,今茲五十有二,距先生之卒十七年矣。
歲月蹉跎,于無悶草堂遺文,曾不能有涓滴之助。
往歲盍簪之會,從叔灌園始議剞劂,同社贊之;鶴亭、槐庭、豁軒三君子,又力任選校之勤。
坐觀厥成,此實修所深感而重愧者焉。
  抑修尤有不能已于言者,以為斯集之出,上不必思齊于古人,下不必求知于后世;乃所愿則并世才人,有能諒其抱不得已之苦衷而又處于無可如何之境遇者,時取一卷置諸醇酒婦人之側(cè),薦以銅琶鐵板之聲,則癡仙之為人,固可旦夕遇之也。
天乎痛哉!
  辛未(民國二十年)六月,兄子資修謹序。
無悶草堂詩存·題詞
鯉魚城中春駘蕩,微吟側(cè)帽獨來往;刺桐花下馬蹄驕,少年意氣干云上。撞破家居不足悲,早知誤國是纖兒;工愁燕子驚新壘,忍死鷦鷯戀故枝。萍花吹夢沈消息,賤子關(guān)河走覓食;分作天涯海角人,怨鶴凄猿苦相憶。感時筆硯盡教焚,談瀛客至動訊君;詩史世爭推子美,罪言人解說司勛。舊夢剎塵都了了,底事景榕頭弗掉?野史亭荒話赤烏,遺民集在歌朱鳥。無淚可揮惟說詩,不堪著手屬枯棋;分明叱雪驚霜地,惆悵殘山腃水時。漫道仙人在島上,樓臺眼底皆無恙;我來天外訪安期,落花已把金棺葬。筍束遺編付阿咸,臣家癡叔本非凡;勛名一任銷銅柱,箸述居然出鐵函。白頭嗟我垂垂老,金揀沙披時見寶;開卷紛紛墮筆花,登堂落落思文藻。隱霧人歸山亦空,峰頭望月天濛濛;每依南斗頻瞻北,不信西流偏向東。江山悠悠草雞死,藤牌未必?zé)o男子;劍南家祭莫傷心,他日谷音留信史。義熙甲子悲悁悁,人生不幸以詩傳;下君濁酒五千卷,遲我扁舟三十年。   民國二十年辛未三月,泉州蘇大山蓀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