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正明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陳僧。不詳所出。初住揚都大寺,與慧愷、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時天竺沙門真諦在嶺南,法泰與宗愷等詣廣州制旨寺。筆受文義,咨探研索,近二十載。后不知所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不知何許人。早與慧愷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天竺沙門真諦。流寓嶺南。泰偕宗愷等事之。以赴廣州刺史歐陽頠之請。傳譯于制旨寺。陳太建三年。講所譯新經于建鄴。驚異時眾。會彭城靜嵩來扣。泰為隨機按旨。披釋無遺。事見嵩傳?;蹛鸩苄铡Ax理淹博。詞力尤殷贍。贊諦譯事。每恨相見之晚。住廣州顯明寺。延諦房中。講俱舍論。光大間。僧宗法準法忍等。就諦求學。為講攝論。與獲聽受請愷于智慧寺。講俱舍。至業(yè)品疏第九卷。遘疾不救。明年春。諦又化。 有受菩薩戒弟子曹毗。愷之叔子也。少隨愷入南中。既善攝論。兼承諸部。晚住江都。嘗以章甫縫掖。登座開演而沙門僧榮日嚴法侃等。皆咨稟焉。 時智敷道尼亦為愷所賞識。故愷之亡。諦撫膺哀慟。率敷尼等十有二人。于法準房。傳香火。誓弘攝舍。后敷雖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從究涅槃論。僅得敘分。而哿以疾殂。乃專講攝論。
續(xù)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初
釋法泰。
不知何人。
學達釋宗跨轢淮海。
住楊都大寺。
與慧愷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義聲高邈宗匠當時。
有天竺沙門真諦。
挾道孤游遠化東鄙。
會虜冠勍殄。
僑寓流離一十馀年。
全無陳譯。
將旋舊國。
途出嶺南。
為廣州刺史歐陽頠固留。
因欲傳授。
周訪義侶。
擬閱新文。
泰遂與宗愷等。
不憚艱辛。
遠尋三藏。
于廣州制旨寺。
筆受文義。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義記。
皆此土所無者。
泰雖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儀所及。
性無違越。
諦又與泰譯明了論。
釋律二十二大義。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陳太建三年。
泰還建業(yè)。
并赍新翻經論創(chuàng)開義旨。
驚異當時。
其諸部中。
有攝大乘俱舍論。
文詞該富理義凝玄。
思越恒情鮮能其趣。
先是梁武宗崇大論。
兼玩成實。
學人聲望從風歸靡。
陳武好異前朝。
廣流大品。
尤敦三論。
故泰雖屢演。
道俗無受。
使夫法座絕嗣闃爾無聞。
會彭城沙門靜嵩。
避地金陵。
學聲早被獨拔千載。
希斯正理。
晝談恒講夜請新宗。
因循荏苒乃經涼燠。
泰振發(fā)玄門明衷弘詣。
覈其疑義每湊玄極。
皆隨機按旨。
披釋無遺。
事出嵩傳。
泰博咨真諦。
傳業(yè)嵩公。
知我者希。
浮諺斯及。
不測其終。
智愷。
俗姓曹氏。
住楊都寺。
初與法泰等前后異發(fā)。
同往嶺表奉祈真諦。
愷素積道風詞力殷贍。
乃對翻攝論。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對翻俱舍論。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數八十三卷。
諦云。
吾早值子。
綴緝經論絓是前翻。
不應缺少今譯兩論詞理圓備。
吾無恨矣。
愷后延諦。
還廣州顯明寺。
住本房中。
請諦重講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陳光大中。
僧宗法準慧忍等。
度嶺就諦求學。
以未聞攝論。
更為講之。
起四月初。
至臘月八日方訖一遍。
明年宗等又請愷。
于智慧寺講俱舍論。
成名學士七十馀人。
同欽咨謁。
講至業(yè)品疏第九卷。
文猶未盡。
以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紙題詩曰。
千秋本難滿。
三時理易傾。
石火無恒焰。
電光非久明。
遺文空滿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隴向凄清。
一朝隨露盡。
唯有夜松聲。
因放筆。
與諸名德握手語別。
端坐儼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即光大二年也。
葬于廣州西陰寺南崗。
自馀論文。
真諦續(xù)講。
至惑品第三卷。
因爾乖豫。
便廢法事。
明年肇春三藏又化。
諦有菩薩戒弟子曹毗者。
愷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遠度。
少攜至南受學攝論。
咨承諸部皆著功績。
太建三年。
毗請建興寺僧正明勇法師。
續(xù)講攝論。
成學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綜習前業(yè)。
常于白塔等寺開演諸論。
冠屨裙襦服同賢士。
登座談吐每發(fā)深致。
席端學士并是名賓。
禪定僧榮日嚴法侃等皆資其學。
時有循州平等寺沙門智敫者。
弱年聽延祚寺道緣二師成實。
并往北土沙門法明。
聽金剛般若論。
又往希堅二德。
聽婆沙中論。
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師臨聽言無浮雜義得明暢者。
方始離之。
馀例準此。
及翻攝論。
乃為廣州刺史安南將軍陽山公頠請宅安居。
不獲專習。
后翻俱舍方預其席。
及愷講此論。
敫與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聽受。
及愷之云亡。
諦撫膺哀慟。
遂來法準房中。
率尼響敫等十有二人。
共傳香火。
令弘攝舍兩論誓無斷絕。
皆共奉旨仰無墜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侶彫散宗嗣將虧。
太建九年。
敫相續(xù)敷弘。
最多聯(lián)類。
同聽諦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值周武滅法。
避地歸陳。
晚隨使劉璋至南海獲涅槃論。
敫曾講斯經。
欣其本習伏膺請求。
便為開說。
止得序分種性分前十三章玄義。
后返豫章鶴嶺山。
敫又與璣法師隨從。
因復為說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進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傳授。
乃令敫下都覓海潮法師當窮論旨。
以十四年至于建業(yè)。
所尋不值。
乃遇棲玄寺曉禪師。
賜與曇林解涅槃疏釋經后分。
文兼論意而不整足。
便還故寺。
常講新文十三章義。
近二十遍。
開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燒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盡。
其年授敫。
令任廣循二州僧任。
經五載廢闕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場寺。
偏講攝論十有馀遍。
坐中達解二十五人。
璣山瞰等并堪領匠。
仁壽元年。
遘疾終于本寺。
敫撰諦之翻譯歷。
始末指訂。
并卷部時節(jié)人世詳備。
廣有成敘。
道尼住本九江。
尋宗諦旨。
興講攝論騰譽京師。
開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達雍輦開悟弘多。
自是南中無復講主。
雖云敷說蓋無取矣。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號五峰。陜西人。律身嚴謹。遇事精勤。一夕與天童話次。童驀伸腳曰。你作么生。師以腳踢之。童笑曰未在未在。師曰和尚道看。童倒臥。師曰。也只是困。童曰。你又與么去也。師禮拜。一日辭行。童握拂曰。喚作拂子則觸。不喚作拂子則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不語。不得無語。不得錯舉。若不錯舉。即分付汝。師連跳兩跳曰。不要不要。童曰。猶是亂叫亂跳。更試舉看。師轉身曰。某甲去也。童乃付。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一
釋如學,字無為,晚號五峰。
姓任氏,臨潼人。
降生之辰,白光滿室,與佛生同日,故蓮胎含素,鶴骨出塵,有自來也。
年二十,恃怙并失,薙發(fā)五臺,從天齊師觀修凈業(yè),晝夕思維向上,以了生死,斯心未安,決志行訪。
始謁熊耳無言,即往圓戒于澄律師,依止律堂,勤披藏卷。
復遍游金剛臺、虎跑、伏牛、終南,行力艱深,境界疊更,自得解釋。
歷抵黃檗、匡廬、云門、徑山,還至龍池參密云悟,深契法旨,及從入天臺通玄,親承煆煉,屢臨血捧,機不放過。
久之,入室請辭,悟握拂云:“喚作拂子則觸,不喚作拂子則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下語不得無語,不得錯舉,若不錯舉即分付汝。
”學即躍起云:“不要不要。
”悟云:“猶是亂叫亂跳,更試舉看。
”乃轉身云:“學今去也。
”悟即付之,承受記別去。
后省悟于金粟。
崇禎辛未,來主大溈同慶,斬石誅茅,僅蔽風雪,從侶朋興,宗緒丕振。
癸酉,出山將行化于五臺,至金陵,為余集生中丞請說法祗陀林,吼聲弘亮,四眾驚服,東南望為大法幢。
無何,自期厭世,是秋七月二十二日示寂。
先以手書入山屬法于養(yǎng)拙明使主溈山,示眾偈云:“痛舉鉗錘為阿誰?
可憐漆桶自狐疑。
為伊結下來生債,五夜霜花開玉墀。
”依法阇維,塔于大溈,羊城陶汝鼐為之銘。
先是,崇禎戊辰有圓上座者,騎犢披榛,把茆晏坐,覘枯杏復芽之異。
年,大宗伯李公 騰芳來訪白牛尋源黃木,與圓公一宿樹下而去,屬同游者陶子汝鼒作記,胡子懋選造庵得前令周公瑞豹所請,復官田三十馀畝供香積,咸欽聚石之風,頗憶畫灰之語。
俄而學至,才舉南宗,遽還中印。
時有金銅瑞像,宮繡幢幡,赍自行僧,出于大內,諸方聞者莫不謂“大溈之山興復有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