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心興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僧。江南常熟人,俗姓張,字牧云。明末出家于興福寺,后歷主古南、鶴林、天童等寺。常與士大夫游。有《懶齋別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六
通門,字牧云,號樗叟,常熟人。住秀水古南院。有《懶齋集》。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嘗熟張氏子小參云。
婁江大海濱。
信潮時匯止。
地靈祥必鐘。
杰出眾居士。
資生各有家。
團圞有子女。
不染世間法。
如蓮花在水。
山僧乘時來。
證明如上義。
證明則不無。
且道以何為驗。
乃卓拄杖云。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經(jīng)行及坐臥。
若論此事。
如海濱人家。
取魚相似。
只因知得大海。
有魚思欲取之。
乃生個計較。
造個船只。
扯個風蓬。
把定舵柄。
請個熟海路的人。
為了舡師。
直至大洋去處。
待等魚來。
一網(wǎng)撒去。
大魚小魚。
滿載而歸。
到家市賣。
養(yǎng)育子孫。
受用不盡。
參學人。
亦如是。
先要知凡夫身中。
決定有佛祖廣大靈明的大事。
如海有魚。
不生疑惑。
不肯自昧。
即思參禪。
急圖發(fā)明。
如取海魚生計較。
放舍世緣。
打起精進。
千里萬里。
覓訪知識。
親近善友。
求指路頭。
切切提持。
如依船師指導。
忽于自己身中。
悟得佛祖的大事。
歸家保養(yǎng)。
入廛垂手。
興隆法門。
上可以報佛恩德。
下可以啟迪將來。
受用亦無有盡。
雖然如是。
大海中。
豈無風浪。
豈無驚險。
然而不生恐怖。
一往直前者。
蓋取魚的念頭切也。
參禪何不如是。
要圖發(fā)明佛祖大事。
也須不顧危亡。
不論境緣順逆。
千魔萬難。
直往不退。
不愁佛法不到手也。
佛法雖是現(xiàn)成事。
若不如取魚猛勵。
怎得到手。
故參學人。
須檢點自己。
向來參究。
能如取魚一樣急切否。
能一往直前無退轉(zhuǎn)否。
在叢林中。
遇些小境緣。
能不驚怖。
不介意否。
若或未能。
畢竟參禪念頭。
不如取魚念頭切。
佛祖大事。
何能打徹。
所以古人云。
把手牽人行不得。
惟人自肯乃方親。
又云。
如來于一切處成等正覺。
于刀山劍樹上成等正覺。
于鑊湯爐炭里。
成等正覺。
于棒下成等正覺。
于喝下成等正覺。
是真語者。
實語者。
不誑語者。
不異語者。
只今還有恁么人證明如是事么。
良久云。
選佛若無如是眼。
假饒千載又奚為。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七
釋通門,字牧云,號臥庵,姓張氏,常熟人也。從近邑破山寺洞聞祝發(fā),后參密云,得法于天童。出世古南。甲申渡江埽塔,遂主四明棲真。復住嘉禾梅溪,遷破山及鎮(zhèn)江鶴林。壬辰,延主天童,尋遷秀峰。著有《七會語錄》二十卷及《別集》、《偶集》、《懶齋集》,盛行于世。門生平蕭散磊落,蒞眾甚嚴,詩章超潔,書法遒勁,后退老于湖村恤廬??滴跣梁ナ辉峦眨瑥娜菔嬲苟?,塔于西資庵。數(shù)年,忽洪水涌出,塔幾壞,因荼毗得舍利無算,其色晶瑩,投入水盆中,以發(fā)引之,聯(lián)如貫珠。時曉山本晰主持天童,為建舍利塔于南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01—1782 【介紹】: 清僧。直隸新河人,俗姓趙,字達天。年十九出家。雍正、乾隆間于嘉興寺居講法授徒,戒傳十四期,說法三十余會,成就甚眾。旋出任拈花寺等寺廟住持。清廷開清字(滿文)譯館翻《大藏》諸經(jīng),通理率眾僧日于館所講解佛教經(jīng)義,封闡教禪師。有《法華指掌疏》、《楞嚴指掌疏》、《圓覺新義疏》、《金剛新眼》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八
釋通理,字達天,姓趙氏,新河人也。
父士公,母白氏。
生性端慧,不隨俗囂,方在齔齡,便解超善。
投妙音鐸師薙染,依顯如珍,始肄經(jīng)論。
年二十,禮潭柘山岫云寺德彰受具,研精律部,津津以講習為念。
因負笈都門,初聽《彌陀》于善應,微有開省。
復依衍法聽《楞嚴》,別見會心。
雍正三年甲辰,不二老人于京北香巖寺講《法華》,理參之,每于難解釋處,輒有新悟,老人屢印可焉。
退而隱居妙峰山下石草精舍,有志注釋《法華》諸經(jīng),嘗于《方便品》初雙嘆二智之文,頓發(fā)疑情,至視聽罔覺,食不知味,十馀日不能措一詞,凝然深究,苦無所得。
偶讀經(jīng)至如是相處,忽然了解,自是遍閱諸經(jīng),泮若冰釋矣。
已而復至岫云,參洞翁律主,探四分止作之宗,研五篇輕重之誼,水乳交融,乃受南山之傳。
又入京師,參永祥有祖,深得秘要,遂發(fā)明十宗五教之旨,不遺馀力,為清代中興賢首一人。
后為萬善教授二載,辭居遺光,老屋敗椽,講誦不輟。
移主嘉興、善應、香界、拈花諸山,講經(jīng)三十馀會。
每逢舉拂,萬指環(huán)繞。
弘戒十四期,造就新學不可勝計。
理嘗閱清涼《大疏》,識臺山為菩薩住處,遂發(fā)心往禮,止萬緣庵,講《報恩經(jīng)》,為臺山供養(yǎng)。
一日至北臺,霽日光風,倏忽白云叆叇,山谷中有光芒,若一道銀漢,但天色向晚,罔識歸途,因默祝曰:“菩薩示我。
”遂拜而起,俄頃之間,已及庵門。
歡喜而入,謂眾曰:“菩薩送我來。
”因作禮贊偈曰:“菩薩慈悲,不可思議。
六十馀里,頃刻而至。
”乾隆癸酉,奉命管理僧錄司印務,圓明園佛樓行走,并賜紫衣。
庚子秋,高宗七旬萬壽,西藏班禪厄爾德尼來京祝嘏,理與其會,誦贊之馀,暢論佛法大義奧旨,莫不推勘深致。
班禪稱善,因贈理以香帛、曼答諸物。
未幾,復荷圣恩,敕封為“闡教禪師”。
敕曰:“通理三乘說妙,布花雨于諸天;四諦觀空,現(xiàn)鬘云于初地。
懸法門之寶炬,必通定慧之關;結(jié)愿海之真香,已 入聲聞之座。
宜申渥典,用獎清修。
爾通理不昧前因,克參正覺。
皇畿毓秀,紹尊宿之薪傳;禁籞承恩,受都綱之印錄。
侍佛樓而合掌,曾依丹地之班;直經(jīng)館以齋心,旋荷紫衣之賜。
自溯真如于臨濟,月鏡澄源;近皈勝果于須彌,風幡契旨。
深嘉梵行,特予褒封。
茲以爾為闡教禪師,錫之敕印。
爾其勉闡宗風,勤宣法教。
駐祥輪于臘度,耆齡符老壽之名;示慈筏于春浮,凈業(yè)注維摩之字。
永曼國慶,益懋僧祇。
”(釋通理)弟子心興,字隆法,繼席香界,操履端嚴,宅心妙要。
著有《山居撰要》、《五經(jīng)會要》、《八識規(guī)矩摘要》,都三卷,名曰《翠微三要》。
通理于雍正癸丑之春,奉旨入圓明園,校對《宗鏡錄》及教乘諸書。
精心研雔,時契圣覽。
及憲廟賓天,始還舊所。
更尋前緒,窮年匑匑,老不遑寧。
所著有《楞嚴指掌疏》十一卷、《法華指掌疏》十卷、《心經(jīng)合釋》一卷、《金剛新眼》二卷、《盂蘭摘要》一卷、《圓覺新義疏》四卷、《普門品別行疏》一卷、《五教儀增注》五卷行世。
乾隆壬寅六月十三日,謂弟子曰:“予八十馀年,未離佛法,且道即今是有佛法?
是無佛法?
”眾未之應,理視之微笑而逝,春秋八十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