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法稱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0—? 【介紹】: 唐僧。荊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早年潛心讀書,涉獵百氏,有志于功名。后慕佛出家,住荊州等界寺。師吉藏門入慧英,習《法華經》。后參游諸方,遍謁名德。從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國,歷末羅瑜洲、羯荼國,抵師子洲,參禮佛牙。尋北行,至訶利雞羅國。一年后,至東印度,入那爛陀寺,研習群經。譯《阿笈摩經》,附歸唐。武則天垂拱元年,送別義凈。欲從北印度歸唐,卒于途。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無行。乾封中荊州等界寺沙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無行禪師者。
荊州江陵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葉性虛融稟質溫雅。
意存仁德志重煙霞。
而竹馬之年。
投足石渠之署。
暨乎弱冠。
有懷金馬之門。
頗已漁獵百氏流睇三經。
州望推奇鄉(xiāng)曲排俊。
于時則絢彩霞開。
鏡三江而挺秀。
芳思泉涌。
灌七澤而流津。
然宿因感會今果現(xiàn)前。
希慕法門有窺玄苑。
幸遇五人之度。
爰居等界道場。
既而創(chuàng)染諦門初沾法侶。
事大福田寺慧英法師為鄔波馱耶(唐云親教師和上者訛也)斯乃吉藏法師之上足。
可謂蟬聯(lián)碩德。
固乃世不乏賢。
于是標心般若棲志禪居。
屏棄人間往來山水。
每因談玄講肆擊闡微言。
雖年在后生而望逾先進。
及乎受具同壇乃二十馀人。
誦戒契心再辰便了。
咸稱上首馀莫能加。
次隱幽巖誦法華妙典。
不盈一月七軸言終。
乃嘆曰。
夫尋筌者意在得魚。
求言者本希趣理。
宜可訪名匠鏡心神啟定門斷煩惑。
遂乃杖錫九江移步三越。
游衡岳處金陵。
逸想嵩華長吟少室。
濯足八水舉袂三川。
求善知識即其志也。
或攜定門而北上。
獵智者禪匠之精微。
麾戒巘而東歸。
究道宣律師之淳粹。
聽新舊經論。
討古今儀則。
洋洋焉波瀾。
萬頃嶷嶷也。
崖岸千尋。
與智弘為伴。
東風汎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國。
國王厚禮特異常倫。
布金華散金粟。
四事供養(yǎng)。
五對呈心。
見從大唐天子處來倍加欽上。
后乘王舶經十五日達末羅瑜洲。
又十五日到羯荼國。
至冬末轉舶西行。
經三十日到那伽缽亶那。
從此泛海二日到師子洲。
觀禮佛牙。
從師子州復東北泛舶一月到訶利雞羅國。
此國乃是東天之東界也。
即贍部州之地也。
停在一年。
漸之東印度。
恒與智弘相隨。
此去那爛陀途有百驛。
既停息已便之大覺。
蒙國安置入寺俱為主人。
西國主人稍難得也。
若其得主則眾事皆同如也。
為客但食而已。
禪師后向那爛陀。
聽瑜伽習中觀。
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復往羝羅荼寺。
去斯兩驛。
彼有法匠善解因明。
屢在芳筵習陳那法稱之作。
莫不漸入玄關頗開幽鍵。
每唯杖錫乞食全軀。
少欲自居情超物外。
曾因閑隙譯出阿笈摩經。
述如來涅槃之事。
略為三卷。
已附歸唐。
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
論其進不乃與會寧所譯同矣。
行禪師既言欲居西國。
復道有意神州。
疑取北天歸乎故里。
凈來日從那爛陀相送。
東行六驛各懷生別之恨。
俱希重會之心業(yè)也。
茫茫流泗交袂矣。
春秋五十六。
又禪師稟性好尚欽禮。
每以覺樹初綠。
觀洗沐于龍池。
竹苑新黃。
奉折華于鷲嶺(此二時者春中也。
皆是大節(jié)會。
無問遠近。
道俗咸觀。
洗菩提樹也。
又鷲峰山此時有華大如手許。
實同金色。
人皆折以上呈。
當此之時。
彌覆山野名春女華也)曾于一時與行禪師同游鷲嶺。
瞻奉既訖遐眺鄉(xiāng)關無任殷憂。
凈乃聊述所懷云爾 雜言。
觀化祇山頂。
流睇古王城。
萬載池猶潔。
千年苑尚清。
髣髴影堅路。
摧殘廣脅??。
七寶仙臺亡舊跡。
四彩天華絕雨聲聲。
華遠。
自恨生何晚。
既傷火宅眩中門。
還嗟寶渚迷長坂。
步陟平郊望。
心游七海上。
擾擾三界溺邪津。
渾渾萬品亡真匠。
唯有能仁獨圓悟。
廓塵靜浪開玄路。
創(chuàng)逢饑命棄身城。
更為求人崩意樹(施也)持囊畢契戒珠凈(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車。
一足忘勞超九數(shù)(勤也)定瀲江清沐久結(定也)智釰霜凝斬新霧(慧也)無邊大劫無不修。
六時憫生遵六度。
度有流化功收。
金河示滅歸常住。
雞林權唱演功周。
圣徒往傳馀響。
龍宮秘典海中探。
石室真言山處仰。
流教在茲辰。
傳芳代有人。
沙河雪嶺迷朝徑。
巨海鴻崖亂夜津。
入萬死。
求一生。
投針偶穴非同喻。
束馬懸車豈等程。
不徇今身樂。
無祈后代榮。
誓舍危軀追勝義。
咸希畢契傳燈情。
勞歌勿復陳。
延眺旦周巡東。
睇女巒留二跡。
西馳鹿苑去三輪。
北睨舍城池尚在。
南睎尊嶺穴猶尊。
五峰秀。
百池分。
粲粲鮮華明四曜。
輝輝道樹鏡三春。
揚錫指山阿。
攜步上祇陀。
既睹如來疊衣石。
復觀天授迸馀峨。
佇靈鎮(zhèn)凝思遍生河。
金華逸掌儀前奉芳蓋。
陵虛殿后過。
旋繞經行砌。
目想如神契。
回斯少福潤津梁。
共會龍華舍塵翳。
在西國王舍城懷舊之作(一三五七九言)。
游。
愁。
赤縣遠。
丹思抽。
鷲嶺寒風駛。
龍河激水流。
既喜朝聞日復日。
不覺頹年秋更秋。
已畢祇山本愿誠難遇。
終望持經振錫往神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4—726 【介紹】: 唐鄭州人,名則,以字行。
志大好學,以文法稱。
首中甲科,補潞成尉。
歷遷定州長史、金部郎中。
中宗景龍中,拜長安令。
后轉刑部侍郎,又遷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玄宗開元中,擢拜御史大夫,上疏以為來子珣等殘害良善,其子孫不許仕宦。
卒謚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4—726 名則,以字行。好學,首中甲科,初補潞城尉。轉鄠縣尉、萬牟縣尉。入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進殿中侍御史。招毀議,出為幽州司馬,遷定州長史,入為金部郎中。中宗景龍四年(710),征授長安令。不久,除將作少匠、少府少監(jiān),轉刑部侍郎。玄宗開元初,出為蒲州刺史,遷揚州長史。征拜鴻臚卿,即改殿中監(jiān),官終御史大夫。卒,贈左丞相、廣平郡公,謚曰貞。生平見蘇颋《御史大夫贈右(左)丞相程行謀(諶)神道碑》、《唐會要》卷七九、《唐詩紀事》卷一四。行諶以文法著稱?!?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6—785 【介紹】: 唐幽州昌平人。
朱泚弟。
初與泚同為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李懷仙部將,與朱希彩等共殺懷仙。
后希彩為部下所殺,泚領節(jié)度,滔乃說泚入朝,詔以滔為節(jié)度使。
德宗建中三年,與王武俊等叛唐,滔建國號冀,稱王。
次年,泚于京師稱帝,立滔為皇太子,召趨洛陽。
俄而泚敗死,滔引回紇兵攻貝州,亦為王武俊、李抱真所敗,乃走還幽州,上書待罪。
卒于位。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
滔。幽州昌平人。兄泚。盧龍節(jié)度使。滔勸泚入朝。遂權知留后兼御史大夫。進檢校司徒。領節(jié)度。賜德棣二州。封通義郡王。田悅叛。滔及王武俊李納同謀。滔自號冀王。既而與武俊有隙。武俊擊滔敗。走還幽州。上書待罪。詔免之。貞元元年死。年四十二。贈司徒。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奉旨住上天竺。
常領徒千人。
大弘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
其詞辯若瀉懸河。
實為當世四依也。
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禮大士。
訥迎。
高宗問曰。
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
訥對曰。
不拜則各自稱尊。
拜則遞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
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
訥曰。
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
囑其護國護人。
后世祖師立為懺法。
令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
此盛世之典也。
上說授訥右街僧錄。
賜錢即修其道。
次年四月八日召訥。
領僧五十入內觀堂修護國金光明三昧。
賜齋罷訥登座說法。
上問曰。
佛法固妙。
安得如許經卷。
訥曰。
有本者如是。
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
號曰慧光法師。
自是歲歲此日入內修舉佛事。
賜絹帛五十疋。
七年八月召訥入內賜齋說法稱旨恩寵隆渥加異。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若訥。字希言。嘉興孫氏子。初依竹庵。次謁證悟于赤城。命首眾座下。暨悟化。遂嗣師道。道大弘。乾道三年。孝宗幸上竺。展敬大士。師接候稱旨。授右街僧錄。因詔。于山中建十六觀堂。仍仿其制。作堂于大內。即詔師領徒五十人。于四月八日。入內觀堂。修金光護國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卷。師曰。有本者如是。上然之。進左街僧錄。九年。召對選德殿。問大士歷代靈跡。及法華經旨。上曰。最初得師。發(fā)明此事。遂以圓覺悟得法門。譬如著棋。勝負既分。不但并去棋子。棋盤亦須一時并去。師曰。并去者。亦不可得。上曰。宗說俱通。其師之謂。有詔令講圓覺。至此虛妄心。若無六塵處。師曰。心本無形。因塵有相。塵滅心滅。真心湛然。上手書其語。以賜。又問金剛之義答皆稱旨。上曰。朕日讀此經。今更命眾。合誦三萬卷。乃降劄云。平昔以來。所食禽魚之類。傷害為多。今仗般若。為除此過。庶使群生。俱承解脫。時沂王尚幼。上召師入禁中。為王說法摩頂。因以疾乞閒。上曰。且賜地筑室更數(shù)年。彼此作閒人。水邊石上。共說無生。淳熙十一年。退處興福。特授兩街都僧錄。時光宗在東宮。書歸隱之扁。賜之。仍制贊以稱其德。及上退養(yǎng)重華宮。召注金剛經。肩輿登殿。止宿殿廬。注成以進。上披覽。益有省發(fā)。紹興二年十月旦。謂侍人曰。吾宗通法華。宜以此終。乃集眾修法華懺。取道具進兩宮。端坐而化。壽八十二。塔于正寢。賜宗教廣慈法師普炤之塔。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住上天竺,常領徒千人,大宏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
其詞辯若瀉懸河,實為當世四依也。
南宋淳熙三年,高宗臨幸,欲禮大士,訥出迎,高宗問曰:“朕于大士禮得拜否?
”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
”高宗欣然致拜。
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
”訥言:“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國護人,后世祖師立為懺法,今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
此盛世之典也。
”上說,授訥右街僧錄,賜錢即脩其道。
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僧五十入內觀堂,脩護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卷?
”訥曰:“有本者如是。
”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號曰“慧光法師”。
自是每歲此日入內脩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
七年八月,召訥入內,賜齋,說法稱旨,恩寵有加。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印原。
字古先。
相州藤氏子。
藤為國中貴族。
師生有異徵。
垂髫時。
輒刻木為佛陀像。
持以印空。
人異之。
十三剃發(fā)受具戒。
遍歷諸師戶庭。
咸無所證入。
乃嘅然嘆曰。
中夏乃佛法淵藪。
盍往求之乎。
于是。
絕鯨波之險。
奮然南游。
初參無見頂公于天臺華頂。
公語之曰。
汝緣不在此。
中峰本公。
現(xiàn)說法杭之天目山。
爐韛正赤。
此真汝導師。
宜急行。
師即蓬累而出。
往見中峰。
中峰一見。
遽命給侍左右。
屢呈見解。
輒遭呵斥。
退而涕泣。
至于飲食皆廢。
中峰憐其誠懇。
乃謂之曰。
此心包羅萬象。
迷則生死。
悟則涅槃。
生死之迷。
固是未易驅斥。
涅槃之悟。
猶是入眼金塵。
當知般若如大火聚。
近之則焦頭爛額。
唯存不退轉一念。
生與同生。
死與同死。
自然與道相符脫。
使未悟之際。
千釋迦。
萬慈氏。
傾出四大海水。
入汝耳根。
總是虛妄塵勞。
皆非究竟之事也。
師聞遍身汗下。
益厲精猛積之之久。
忽有所省。
現(xiàn)前境界。
一白無際。
中峰印之。
復見諸大老。
皆無異詞。
會清拙澄公。
將入日本建立法幢。
師送至四明。
澄公曰。
子能同歸。
以輔成我乎。
師曰。
云水之蹤。
無住無心。
何不可之有。
即攝衣升舟。
其后澄公能化行于遐邇者。
皆師之力也。
然瓣香酬法乳。
的歸之中峰。
師化大行。
專以流通大法。
建立梵宮為事。
若丹州之愿勝。
津州之保壽。
江州之普門。
信州之盛典。
房州之天寧。
皆郁然成大蘭若。
而建長之西。
復創(chuàng)廣德庵。
命其徒守之。
如慧林。
等持。
真如。
萬壽。
凈智。
皆師受請弘化之剎。
勞績之見不與焉。
年度比丘千馀人。
非所度而受法稱弟子者。
不與焉。
師臨眾端嚴。
見者若未易親。
及聞其誨者。
溫若春陽。
莫不悅服而去。
人有來求法語偈頌者。
濡毫之頃。
翩翩數(shù)百言。
曾不經意。
皆契合真如。
師不自以為是也。
取語錄并外集。
投火中曰。
吾祖不立文字。
留此糟粕何為。
門人欲畫師像。
預索贊語。
師作一圓相。
題其上曰。
妙相圓明。
如如不動。
觸處相逢。
是何面孔。
其方便為人皆類此。
甲寅春正月。
坐化于長壽院。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印原,字古先,姓藤氏,日本國人也。世居相州,為國貴族。生有異徵,垂髫時,輒刻木為佛陀像,持以印空。父奇之曰:“是兒于菩提有緣,宜使之離俗,學究竟法?!备Π藲q,歸桃溪悟公,執(zhí)童子役。年十三,即剃發(fā),受具足戒。自時厥后,遍歷諸師戶庭,無所證入。乃慨然曰:“中夏為佛法淵藪,盍往求之?!庇谑歉『D嫌?,飄然西渡,初至天臺參無見睹于華頂峰,睹語之曰:“爾緣不在斯。中峰本以高峰上足,說法杭之天目山,爐火正赤,往來學徒無不受其鍛鍊,此真汝導師也?!痹焱]中峰,一見遽命給侍左右。屢呈見解,中峰呵之曰:“根塵不斷,如纏縛何?”原退而悲泣,飲食皆廢。中峰憐其誠懇,乃謂之曰:“人惟此身,包羅萬象,迷則生死,悟則涅槃,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驅斥。涅槃之悟,猶是入眼金塵。當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則焦首爛額,唯存不退轉一念,生與同生,死與同死,自然與道相符。若當未悟之際,千釋迦,萬慈氏,傾四海大水入汝耳根,總是虛妄塵勞,皆非究竟?!痹勚?,不覺通身汗下,無晝無夜,未嘗暫舍,積之又久。一夕忽有所省,見前境界一白無際。急趨丈室告中峰曰:“原已撞入銀山鐵壁去也?!敝蟹逶唬骸凹热脬y山鐵壁,來此何為?”由是矚機生悟,超然領解。十二時中觸物圓融,無纖豪滯礙。未幾辭去,往謁虛谷靈、古林茂、東嶼海、月江印,此四公者,道譽隆隆,各據高座,展化一方。見其證悟親切,機鋒穎利,莫不以“叢林師子兒”稱之。會清拙澄將入日本建立法幢。原送至四明,澄曰:“子能同歸以輔我乎?”原曰:“云水之蹤,無住無心,何不可之有?”即攝衣升舟。其后澄之行化遐邇,皆原之力也。已而出世甲州慧林,瓣香酬恩,卒歸之中峰,黑白來依,猶萬水赴壑。古山源議革城州等持教寺為禪,物論非原無以厭伏眾心,竟迎原主之。俄住州之真如,又遷萬壽,又遷相之凈智。及謝去,更行化于奧州。原之族兄藤君新建普應寺,延原為開辟住持,方起而應之,關東連帥源公建長壽院于相州,復請開山兼主圓覺,原又赴之。未幾,遷建長。其說法度人,孜孜弗懈,無異慧林時。后退歸長壽,有終焉之志。歲在甲寅正月,忽示疾。至二十三日夜參半,召門人曰:“吾今日逝矣,爾等恪守常訓,使法輪弗替可也”。黎朋賓明,候問起居應接如平昔,及午,呼侍者曰:“時至矣,可持觚翰來?!奔爸?,復曰:“吾塔已成,唯未書額爾?!蹦耸謺靶挠 倍?,入室端坐,泊然入滅。世壽八十,僧臘六十又八。弟子奉全身瘞焉。初原以流通大法,建立梵宮為事。若丹州之勝愿,津州之保壽,江州之普門,信州之盛興,房州之天寧,皆蔚然成大蘭若。而建長之西,復創(chuàng)廣德庵,命其徒守之。故先后所度比丘一千馀人。平生端嚴若神,雖燕坐之時,儼若臨眾,目光炯炯射人。見者若未易親炙,及聆其誨語,溫若陽春,莫不心悅誠服。有求法語偈頌者,濡毫之間,洋洋數(shù)百言,曾不經意,皆契合真如,猶不自以為是,取語錄并外集投于火中曰:“吾祖不立文字,但傳心印,留此糟粕何為?!遍T人欲為畫像且索贊語,原乃自作一圓相,題其上曰:“妙相圓明,如如不動。觸處相逢,是何面孔。”其方便為人皆類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64—1521 【介紹】: 明江西新建人,字世芳,號石崖。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大理評事,歷寺副、寺正。時劉瑾用事,矯詔濫刑,桂疏請守祖宗成法毋變,免致冤濫,帝是之,由是得免者以萬計,遷徽州知府。累官山東布政使司左參政。有《石崖稿》。
維基
熊桂(15世紀—16世紀),字世芳,江西南昌府新建縣人。
熊桂是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舉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聯(lián)捷進士,獲授大理寺寺副,當時劉瑾擅權,矯詔羅織罪名,他上疏:「詔令權宜可行一時,但祖宗成憲當守百世,不能輕易變法引致冤濫。
」明武宗同意,于是釋放千人;劉瑾敗亡后他感覺有變,整夜處理案件,連寧王朱宸濠不忌諱。
他曾處理安化王朱寘鐇叛亂案,案件牽連同謀家人,他說:「同謀關乎機要,株連三千人和家口,過度了。
」力為他們辨白,救活不少人。
外調徽州知府,審核丁糧、定雇役法稱便人民,復辦紫陽書院,一時人文蔚起,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山東左參政,到任后正值河流決堤,他晝夜巡視,并齋戒沐浴祭祀,同時筑壩堵塞,謁拜孔廟發(fā)現(xiàn)祭器不稱用,需要千金打造,適逢有人民發(fā)掘到地窖有金錢,計算后足用,因此命工人鑄造,規(guī)制因而完備,又省下督運北京費用數(shù)萬,丁母憂回鄉(xiāng),服闋后任山東右布政使,不久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7—1658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嘉興人,字孔彰,號易庵,又號胥山樵,別號松濤散仙,存存居士。項元汴孫。其畫初學文徵明,后益進于古,山水師法宋人,兼有元人氣韻。有《朗云堂集》。
槜李詩系·卷二十二
圣謨,字孔彰,號易庵,自稱胥山樵,元汴之孫,畫得家法稱逸品著有朗云堂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99—1767 【介紹】: 清廣東順德人,字瑞一,號古儕。
乾隆三年舉人。
詩有別趣。
為文長于序記,與其書法稱二絕。
大吏薦舉博學鴻詞,辭不就。
有《安舟遺稿》等。